论中学生生命道德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学生生命道德教育
作者:孙吉敏
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20期
【摘要】当前中学生生命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开展中学生生命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三性”要求(注重生活性、立足体验性和坚持情感性);搞好“三重”路径(注重理论指引、注重文化渗透、注重环境保障)。
【关键词】生命道德教育基本要求行动逻辑中学生
中学生正处于生命力旺盛的成长关键时期,本应该是生龙活虎般地健康成长,但是近年来,有关中学生轻生的事件屡见不鲜,欺压、敲诈、甚至伤害生命的暴力事件时常发生。一幕幕一桩桩血淋淋的惨剧表明了中学生生命道德感的缺失。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参与者、建设者,其生命道德状况的好坏不仅关系着中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系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因此,新时期加强中学生生命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的价值审视
(一)保障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生命既是道德教育的原点,也是道德教育的终点。生命道德教育基于自然的生命,其实质是不断提高个体生命质量的过程,生命道德教育的宗旨在于:认识生命、发现生命、爱护生命、发掘生命、提升生命。开展生命道德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帮助中学生探索、认识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从而使中学生树立正确且崇高的生命观。因此,新时期积极开展中学生生命道德教育是保障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二)中学德育是与时俱进的时代需要
传统德育忽视了个体生命道德教育,中学生轻视生命残害生命的血淋淋事件,让我们深刻痛思当前中学的德育内容和德育体制,并日益成为推动我国中学德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中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不仅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题中之意,更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因此,中学德育必须坚持与时俱进,重构现有的德育内容和德育体系,积极开展生命道德教育,使生命道德成为中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人格构成。
(三)深怀时代忧思,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近年来,中学生自杀和他杀的问题日益频发,漠视生命的现象在中学生群体中日益突出,这严重损害了中学生健康成长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十七大报告也明确要求把“促进社会和
谐”作为我国社会的根本价值追求。中学生漠视生命的行为,无论是基于何种原因,都是对其本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并日益成为威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中学生生命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更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中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注重生活性
人是社会生活中的人,所以生命化的道德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生活,生活是生命道德教育的起始点,也是生命道德教育的归宿,马克思也曾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1]显然,中学生生命道德教育必须坚持生活性,实现生命道德教育的生活回归。
(二)立足体验性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同样,生命道德教育在本质上也应该是实践的。实践性是生命道德教育的本质属性,每个中学生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其独特性和价值只有通过实践经历和体验表现出来,同时,生命道德情感、生命道德信念只有通过社会生活体验才能形成,因此,中学生生命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实践体验,充分发挥实践的体验作用和育人作用。
(三)坚持情感性
马克思认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列宁也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诚然,情感是支配自己生命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中学生生命道德教育是一种情感的道德教育。生命道德教育必须坚持情感性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行为动力。因此,中学生生命道德教育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以情感的沟通来关怀学生的生命成长。
三、中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的行动逻辑
(一)注重理论指引
课堂教学是中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的主渠道,通过课堂理论教育,可以使中学生获取有关生命问题的意识和敏感性。康德也指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除了教育从他身上所造就出的东西外,他什么也不是。”这深刻地告诉我们,教育对个体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中学生生命道德教育必须坚持课堂理论教育的指引作用。因此,新时期中学生生命道德教育必须坚持课堂理论教育的指引作用,通过理论教育,使中学生增强生命道德意识和生命责任意识,并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注重文化渗透
文化与德育是相通的,二者紧密相连。校园生命道德文化建设不仅是生命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开展中学生生命道德教育,应有效开展校园生命道德建设文化。通过创建“生命道德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使校园环境与社会生活环境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使中学生在真实的生命道德文化情境下体验和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促使中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
(三)注重环境保障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人的本质不是但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显然,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表明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社会环境总是以其独特性的形式和作用熏陶人、感染人。良好的崇尚生命的社会环境最终决定着中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的成败。因此,开展中学生生命道德教育应不断营造和优化社会环境,充分发挥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生命道德教育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