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初升高语文衔接校本教材:专题12-散文阅读(含答案)
2019年最新初升高语文衔接校本教材:专题12-散文阅读(含答案)
2019初升高语文衔接专题十二散文阅读句段作用的考查题目往往不是要求总体分析文章结构思路,而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
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段落或句子,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或段落,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
不同类型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尤其要注意开篇、中间、结尾段落中语句的作用。
散文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①内容,深刻的寓意,表达的主题、情感;②结构,与前后文的关系,与标题的关系;③表达效果,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尤其要注意开篇、中间、结尾段落中语句的作用。
开篇段①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②设置线索,引出下文。
③曲笔入题,设置悬念。
④埋下伏笔,铺垫照应。
⑤设置疑问,引人深思。
⑥比喻开头,由虚入实。
⑦对比入题,强调主体。
⑧类比引入,发人遐思。
⑨乍显异常,扣动心弦。
⑩侧面入笔,含蓄自然。
中间段①承上启下。
②由叙述转向议论。
③由写景转向抒情。
④由正面转到反面。
⑤由……到……。
⑥层层深入。
⑦总领下文。
⑧总结上文。
结尾段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②问句作结,发人深思。
③用省略号,余味绵长。
④比较作结,突出情感。
⑤想象作结,意蕴深远。
⑥直抒胸臆,情感强烈。
⑦呼应前文,对比照应。
⑧以景结情,深化主题。
⑨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点睛句①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
②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
插入段或引用材料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
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
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④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性,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表明……态度,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反复出现的句子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
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③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典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初升高衔接教材语文答案
初升高衔接教材语文答案语文开学第一课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答案】C【解析】文中原句“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表述的是“读书”,而非“书籍”。
2.【答案】B【解析】此项表述的是文化学术与学问的关系,而非读书与学问的关系。
3.【答案】D【解析】A.原文说的是“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并不是一生只研究一部经书。
B.原文说的是“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并不是说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
C.所读之书要选得精,并不代表一定要选择经典作品阅读。
语短情长,组词有方——短语的基本类型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答案】“严重沙化”应改为“沙化严重”。
【解析】观察画线句发现,除“严重沙化”是状中偏正短语外,其前后“气候恶劣”“粮食短缺”“交通不便”皆为主谓短语,四个短语并列,应保持结构一致,据此可知该句子有语序不当的问题,可将“严重沙化”改为“沙化严重”。
2.【答案】世人的印象里,他一头灰白乱蓬蓬的头发,眼窝深陷,胡髭密集,神情严肃,好像一直都在沉思;而实际上,他除了聪明外,还活泼可爱,喜欢卓别林的默剧,回答高中生的数学问题,面对镜头吐舌搞怪……关于爱因斯坦,在他的相对论之外,还有太多等待我们去了解。
【解析】结合本课思维方法,综合运用多种类型的短语。
木叶华滋,句法生趣——句子成分的划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答案】A【解析】先为句子划分成分:①(我们)的生活||幸福。
②我们||生活得〈幸福〉。
③幸福||来之〈不易〉。
④(幸福)生活||[万年]长。
由此可知,①中“幸福”是谓语,陈述主语“生活”的状态;②中“幸福”在“生活”谓语之后,由“得”连接,是典型的补语;③和④虽然“幸福”都在句首,但在③中直接作主语,在④中作定语修饰“生活”。
2018河南中考语文试题和参考答案解析
2018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卷语文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殷.勤/殷.红咀嚼./咬文嚼.字风调.雨顺/南腔北调.B.儒.雅/懦.弱侍.奉/恃.才傲物咄.咄逼人/相形见绌.C.卡.片/关卡.屏.障/屏.气凝神置之度.外/度.日如年D.譬.如/偏僻.栅.栏/姗.姗来迟前仆.后继/赴.汤蹈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松驰慰藉天然气崭露头角记忆犹新B.馈赠涣散座谈会食不果腹源远流长C.精湛遨游俯卧撑谈笑风声通宵达旦D.彰显闲暇水笼头耳熟能详真知灼见3.古诗文默写(8分)(1)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观刈麦》)(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了自己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的原因。
(3)天南地北,别时容易见时难。
所以,困于战火的杜甫只能空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归期不定的李商隐只能憧憬“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雨寄北》)的幸福;兄弟分离的苏轼只能遥寄“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祝愿。
4.名着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4分)(1)下面是两部名着的插图,请任选一幅,简述与画面内容相关的故事情节。
(2)有人评价《西游记》“极幻之事中蕴含极真之理”。
请从下面两个具有奇幻色彩的故事中任选一个,简述故事情节,并指出其中蕴含的“极真之理”。
①悟彻菩提真妙理②尸魔三戏唐三藏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4分)丁香花香得浓烈,桂花香得甜润,兰花香得清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花朵中有一种油细胞,里面藏着芳香油,①_________,所以香味也不同。
芳香油挥发的香味会吸引昆虫前来传授花粉。
2018版初升高语文衔接校本教材:专题12-散文阅读(含答案)
2018初升高语文衔接专题十二散文阅读句段作用的考查题目往往不是要求总体分析文章结构思路,而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
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段落或句子,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或段落,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
不同类型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尤其要注意开篇、中间、结尾段落中语句的作用。
散文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①内容,深刻的寓意,表达的主题、情感;②结构,与前后文的关系,与标题的关系;③表达效果,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尤其要注意开篇、中间、结尾段落中语句的作用。
开篇段①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②设置线索,引出下文。
③曲笔入题,设置悬念。
④埋下伏笔,铺垫照应。
⑤设置疑问,引人深思。
⑥比喻开头,由虚入实。
⑦对比入题,强调主体。
⑧类比引入,发人遐思。
⑨乍显异常,扣动心弦。
⑩侧面入笔,含蓄自然。
中间段①承上启下。
②由叙述转向议论。
③由写景转向抒情。
④由正面转到反面。
⑤由……到……。
⑥层层深入。
⑦总领下文。
⑧总结上文。
结尾段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②问句作结,发人深思。
③用省略号,余味绵长。
④比较作结,突出情感。
⑤想象作结,意蕴深远。
⑥直抒胸臆,情感强烈。
⑦呼应前文,对比照应。
⑧以景结情,深化主题。
⑨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点睛句①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
②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
插入段或引用材料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
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
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④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性,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表明……态度,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反复出现的句子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
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③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典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2018版初升高语文衔接校本教材:专题04-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4.2018初升高语文衔接专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巧用比对法,速解内容理解题内容理解题重在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全国卷命题看,命题者所设置的选项有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直接转换,有的是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度地整合或迁移。
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时,常采用“以偏概全、混淆时态、混淆是非、偷换概念、因果混乱、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武断绝对、无中生有”等9种设误手段。
此题型重在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难度一般,只要准确定位信息并仔细比对,就能快速判定对错。
命制错误选项的9大手段1.以偏概全设误方式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判定技巧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要特别注意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
示例:原文: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选项:(2017·全国卷ⅡT1—C)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比对分析】选项以偏概全。
将原文中的“明初”说成了“明代社会”,扩大了范围,属于以整体代部分。
2.混淆时态设误方式命题者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
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把“必然”说成“或然”。
判定技巧要判断“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表推测和表时间的词语。
示例:原文: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第12讲 文学类阅读-初升高语文衔接教材(解析版)
【知识衔接】————初高中课程解读————考点解读1.题量及分值:文学作品阅读是每年必考的阅读题。
从选文的特点看,多为富有时代气息的小说或叙事散文,或针砭时弊,或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能给予我们正面的启发和引导,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学作品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对写法的分析能力,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感悟能力,对文章感情的把握能力,以及想象能力。
主要题型有—①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②把握作品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
③品味重点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⑤关键段落的作用。
⑥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
⑦延伸探究,体验感悟。
方法总结一、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思路(一)把握内容,筛选重要信息,补充情节1.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信息的筛选和确认一般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确认区域,即确认需要的信息所在的范围;第二步,确认词句,即确认承载所需信息的词语和句子。
在信息区域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中,往往不是所有的词句都包含着题干指向的信息,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筛选,通过理解、分析、排除,以确认那些重要的、关键的词语和句子。
另外,要研究题干给出的信息,模仿其格式来表述。
(二)复述故事,简要概括段落或文章的主要内容1.解题思路及答题方法(1)复述故事,首先要通读全文,确定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接着按要求分点回答,写清起因、经过和结果。
有时可以用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暗示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题模式】因为……谁(做了)……结果……(2)概括段落主要内容的方法有:①浏览段落,明确中心句。
中心句一般是段首提示性的句子,或段末总结性的句子,或段中过渡性的句子,或该段落外的抒情性(综合性)的句子。
②提取信息,重新整合。
有些段落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要句子,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由点到面,归纳出内容要点。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①标题扩展法。
2018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二 散文阅读12-3含答案
课后对点集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英语老师谢宗玉①早晨,阳光照进教室,照着一颗颗晃动的脑袋和一张张开合的嘴。
我们在晨读,我们在大声晨读.别人读的是英语,我对英语不感兴趣,我在读语文.英语老师从后面走进教室,我没觉察。
他冷不防从我手中把书抢了,反手就甩了我一个耳光。
同时骂道:你妈拉个巴子!一教室沸扬的声音就这样被他突如其来的耳光给掀哑了,大家愣愣地看着我俩,早晨照进来的阳光这时也有些茫然无措的样子。
②英语老师扭过头叫道:你们停下来干嘛!然后一教室芽一般的声音又怯怯冒出来,顷刻间又是一片灿烂。
英语老师拍了一下手,..没事般地走了。
③他没事一般,我可不行,我在众目睽睽之下,俯下身把语文课本拾起。
然后伏在课桌上,一动也不动,我能遏止自己的哭声,但止不住的泪水却从我的指缝里快速渗出来。
虽然我知道错了,一三五的早晨该读英语.但我的过错难道就该由这记毫无商量余地的耳光来惩罚吗?想到这里,我的眼泪又流快了.我从没有被人打过耳光,更没有在这样的大庭广众下受辱,我满脸火辣辣的,不是因为疼痛,而是因为羞耻!我感觉我那个叫自尊心的东西,在这个早晨,就像被一把无形的快刀,给拦腰斩断了。
④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不声不响低着头进出教室。
而在心中,仇恨的水草却疯了般昂扬生长.是的,我要报复,我要杀了他!我一定要杀了这个让我当众丢丑的家伙!我要用最直接的方法报复,我要痛快淋漓地拿刀捅了他!……我低着头,一声不响,就这样在自己的幻想中把内心捣鼓得壮怀激烈。
那被拦腰斩断的自尊心在伤口处来。
我最终还是失去了寻刀杀人的耐心,似乎又长出了细嫩的芽儿..英语老师就这样在懵懵懂懂中逃过一劫。
我后来的想法是,我一定要发奋读书,将来超过他,再来羞侮他!⑤但很快就有一事,让我很快进入了两难境地.那天英语老师闯进教室,对教室里的三个同学说:下午帮我去挖薯吧.你,你,还有你,来,把书收起,我们这就走。
⑥三个同学其中一个就是我,英语老师仿佛早就忘了两个月以前发生的事.但现在他既然点到我了,我不能让他知道我心中的仇恨。
2018年全国中考语文叙事散文:成长故事类试题及答案汇编(8页)
5.(2018·吉林长春)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那祥云缭绕的地方宗璞①图书室,在一座大学里,永久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这里研究学识,学子在这里奋发学习,任何的学术成就都是和图书室分不开的。
我结纳清华图书室是从襁褓中开始的。
我出生两个月,父亲执教清华,全家移居清华园。
母亲在园中往来,少不得有时抱着我,或用儿车推着我。
从那时,我便看见了清华图书室。
我想,最先我还不会知道那是什么。
逐渐地,能认识那是一座大建筑。
在上天真园时就知道那是图书室了。
图书室外面的石阶很高,里面的屋顶也很高,一进门便有一种肃穆的氛围。
说来愧疚,关于孩子们,它竟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不记得我什么时候第一次走进图书室。
父亲当时在楼下,向南的甬道里有一间朝东的房间,我和弟弟大体是随着父亲走进来的。
那房间很乱,堆满书本文件,我不清楚那是办公室还是个人研究室,或许是兼而用之。
每次去不可以多停,我们本应马上出馆,但常做非法停留,在房间外面玩。
给我们的劝告是禁止高声说话,于是我们的舌头不活动,腿却自由地活动。
我们把朝南和朝西的甬道都走到头,甬道很黑,有些神奇,走在里面像是探险或许是去爬楼梯,跑到楼上再跑下来。
有时还从楼下的饮水管中吸满一口水,飞速地跑到楼梯顶往下吐,听见水“啪”的一声落地,感觉真风趣。
我们想笑却不敢笑,这样的活动素来没有被人发现。
上小学时学会骑车,有时由哥哥带着坐大梁,有时自己骑,当时校中人不多,路上安静,慢慢地骑着车东张西望非常舒适。
我们从大礼堂东边绕过来,到图书室前下车,走登台阶,再跑下来,再持续骑,算是过了一座桥。
我们仰头再仰头,看这座“桥”和上边的楼顶。
楼顶仿佛紧接着天上的云彩。
云彩多数简单,一两笔白色而已,但却使整个建筑显得丰富。
多么高大,多么漂亮。
这印象还留在我心底。
从外面看图书室有东西两翼。
东面的登山虎爬得很高。
西面的窗外有一排紫荆树。
那紫色很漂亮,但是我不喜爱紫荆,关于看不出花瓣的花朵我们很不认为然。
有人说紫荆是清华的校花,假如真是这样,自然要刮目相待。
2018版初升高语文衔接校本教材:专题03-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3.2018初升高语文衔接专题3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初探1.从命题形式上看,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题目为3道,9分。
侧重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难度相对较小,只是对文中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表述,属送分题目。
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具体的考查重点是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结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
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特点是对文本内容要点进行逻辑推断。
2.选择的文本题材非常广泛,几乎涵盖政治、经济、艺术理论、历史、美学、建筑等各个方面。
考点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共有6条具体的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其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个考点已经成为考查的重点。
论述类文本的3大要素论述类文本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有关文章,内容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美学等学科,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明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等为主要内容,其构成要素为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要求观点正确,有实际意义;论据要求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要求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1.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以下四个位置上:(1)在文章的标题。
文章的标题如果表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一般就是论点。
例如《科学需要探索精神》《痛苦也是精神财富》等文章就是这样。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议论文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作者提出来讨论的问题,我们称之为论题,例如《平凡与伟大》《漫谈人格》等即是。
(2)在文章的开头。
从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201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解读—散文阅读(含解析)
201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解读【2018年中考四川南充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倾听草木的呼吸曹洁①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
一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
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
浴在蓝色的光里,某些无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水一样清透。
②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
③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
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中舒缓呼吸。
④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艳红,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
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
梅种很多,丰厚梅花、淡丰厚梅花、杏燕梅花、白蝴蝶梅花、垂枝梅、腹瓣梅花等等,以前从未见过。
梅是贴近女子的花,以梅为名,是梅的幸,也是人的幸。
花人两相映。
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
⑤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
玉兰花大雅大俗的美,惊艳满树。
这是一种古老的花,也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
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将玉兰推向春秋。
“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是玉兰花的幸。
玉兰的香是清香,无药味;玉兰的花是柔软的,即使落地,踩上去也不是脆的。
捡拾几片落花,摊在手心,默然对视,想听懂她干干净净的语言。
她开时极盛,谢时决绝,有一种清绝的孤勇与优雅。
唐人言“晨夕目赏白玉兰,暮年老区乃春时”。
若女性晨夕赏阅玉兰,嗅其芳香,可人老心童,留驻岁月。
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
⑥花树之外,是荷塘水畔的两株垂柳。
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在成长的青少年。
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而今,已是蓬蓬勃勃的绿了。
它们在水边相依。
在水里拥抱,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的呢喃吗? 一边花谢,一处柳绿,一水相依,两样风物。
花儿的殷红与嫩柳的青色,水汽一般氤氩,坐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仿佛连自己也花红柳绿了。
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记叙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记叙文阅读理解(2018河南中考)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共16分)父亲的长笛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唱。
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
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
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
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
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
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
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
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
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
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
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啊,扫大街还忘不了吹笛子!”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
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
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参考答案
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参考答案一、初高中语文衔接之书写卷面(略)二、初高中语文衔接之语法基础知识(词语、短语)衔接练习:一、B二、判断划线词的词性:1、形容词2、动词3、名词4、形容词5、动词6、名词7、形容词8、动词9、形容词 10、动词三、请将下列虚词归类:A.副词:越发始终索性屡次何必却B.叹词:哦啊C.介词:除了依照沿着自从D.拟声词:砰四、指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词性:形容词连词(让步连词)形容词动词衔接练习(词类短语)(一)参考答案:1.C2.A3.B4.B5.B6.C7.④8.D9.C 10.D11、 1) 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
2) 他被一阵哭声惊醒了。
3) 我觉得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
4) 消息在乡下传得特别快。
5) 他们对这位来自基层的女干部和她乡人民坚持不懈的治沙精神所感动。
6) 我一直沉醉在世界的优美之中。
7) 理想中的女儿应该是个淑女。
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
9) 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
10)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
12词类词语名词:校园北京积蓄中间战场夜晚政治动词:瞻仰驾驶起来希望形容词:繁忙豁亮诚实颓唐坚固数词:三万二分之一量词:斤朵代词:哪里那里自己大伙衔接练习(词类短语)(二)参考答案:1、(尽管)风吹雨打,我们(也)坚持到校学习。
2、(就算)成绩再好,你(也)不能自满呀!3、我(虽然)这么用功,(但是)成绩还是不如你4、有人口头上(虽然)讲得很好,(但是)行动却做得很少。
5、(即使)雨再大,路再滑,我们(也)要按时报到。
6、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7、(不管)怎么拥挤,他(都)能挤过去。
8、四合院的房子与房子之间,(不是)相互连接,(就是)各自分开,有分有合。
9、雷锋(虽然)死了,(但是)他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
10、这个橡皮(不是)我的,(而是)李明的。
11、这样的住宅(虽然)有些拥挤、杂乱,(但是)非常适合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散文部分12黄鹂——病期琐事 版含答案
黄鹂——病期琐事一、语基落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勾.当(gōu)谛.听(dì)红靛.儿(diàn)B、宿.露(sù)筑窠.(gǔo)桑田苇泊.(pō)C、孵.雏(fū)啼.叫(tí)乍.雨乍晴(zhà)D、捕.捉(pǔ)业绩.(jì)白杨萧.萧(xiāo)解析A项,“勾”应读“gòu";B项,“窠”应读“kē”;D项,“捕”应读“bǔ”。
答案C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网罗启迪讯若流星天高气爽B、凄惨情谊战争不瑕飞禽走兽C、褒词徘徊饱享眼福杂花生树D、迷恋追随惊拱之鸟同病相连解析A项,“讯”应为“迅”;B项,“瑕”应为“暇”;D项,“拱”应为“弓",“连”应为“怜”。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②孙犁在“文化大革命”后至1995年写成的《耕堂劫后十种》,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有较大的突破,是散文界的空谷足音....。
③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轻人搞生态自助游。
④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⑤国内外市场震荡加剧,市场避险情绪持续发酵,再加上英国突然提前大选等诸多因素,国际金融市场如同惊弓之鸟....般出现波动。
⑥很多人对药驾的危害性没有清楚的认识,对药驾不以为意....,根本不顾忌服药可能产生的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A、①③④B、①②⑤C、③④⑥D、②⑤⑥解析①“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
此处属望文生义.③“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
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当。
2024–2025学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及新课预习(全国)衔接点09 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原卷版)
衔接点09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原卷版)初中阶段考查形式:散文阅读的分值一般在20分左右,常以主观题型出现,叙事散文为主,抒情散文次之;考查的内容以词句理解、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写作手法等为主。
散文文体约占文学性文章的77%,其中又以叙事性散文(记事散文)为主。
高中阶段考查形式:两道客观题+两道主观题,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难度有所升高。
从设题的角度来看,简答题更具开放性,题目的答案不唯一,关注教材中各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夯实语文学科阅读理解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实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前备知识1.文体特征散文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辞海》说,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统称“散文”。
广义上的散文,泛指除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类别集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
狭义上,散文指一种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形式。
作者往往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感悟,深入地挖掘其中的内涵与哲理。
2.特征(1)纪实性强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主张“大实小虚”,即在保持题材大体真实的前提下,可以虚构某些细节,乃至某个次要人物。
尽管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绝对是真实的,这一点也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2)形散神聚“形散神聚”中的“形”指的是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神”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是指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等是明确、集中、统一的。
要想把“散”的材料凝聚为“神”,在结构上往往需要一条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取材广泛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
(4)形式灵活结构多种多样,表达方式自由,语言运用灵活。
(5)语言优美讲究文采,注意节奏,诗意浓郁。
初升高衔接读本语文答案
初升高衔接读本语文答案一、选择题1. 根据题目所给的古文阅读材料,下列选项中与原文意思不符的是:A. 选项AB. 选项BC. 选项CD. 选项D答案:D2. 下列成语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选项AB. 选项BC. 选项CD. 选项D答案:B3. 根据题目所给的现代文阅读材料,下列对文章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选项AB. 选项BC. 选项CD. 选项D答案:C二、填空题1. 请填写下列古诗词中的空缺部分:“床前明月光,__________。
”答案:疑是地上霜2. 请根据题目所给的语境,填写合适的词语:“他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__________。
”答案:才华横溢三、简答题1. 请简述《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答案:林黛玉性格多愁善感,聪明机智,同时也带有一些孤傲和敏感。
2. 请根据题目所给的现代文阅读材料,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答案:文章通过描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表达了对青春和梦想的不懈追求。
四、阅读理解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以下问题:(文章内容略)问题一:文章中提到的“他”是谁?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文章中的“他”指的是主人公的父亲,他是一个勤奋工作,对家庭有责任感的人。
问题二:文章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展现“他”的性格特点?答案:文章通过描写“他”在艰苦环境下依然坚持工作,以及对家庭的无私奉献等细节来展现其性格特点。
五、作文题1. 题目:《我的梦想》要求:请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可以是记叙文、议论文或说明文。
答案:(略,作文部分需要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创作,此处不提供具体答案)以上为初升高衔接读本语文答案示例,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实际的读本内容和题目要求进行调整。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节基础知识整合含答案
第二节散文阅读一、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1.分析作品结构。
(1)整体结构:把握线索,分清层次关系(并列,递进,因果,转折,总分总,总分,分总)。
(2)照应结构:首尾照应,前后语意照应。
(3)过渡类结构:承上启下,统领下文,总结上文。
(4)开头段落作用:a.综合句。
①结构的作用:点明主旨,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点题,交代事情起因。
②内容:考虑开头时对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③表达技巧:首选修辞。
b.单一句:开头结构的作用。
2.概括作品主题。
(1)对段意的概括。
有中心句抓中心句,无中心句抓关键词、标志词、过渡词。
(2)对层意的概括。
(3)对作品主题的概括:通过写什么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二、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1.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
情感表达方式: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表达。
材料选择上:通过联想。
体裁上:以小见大,重视真实。
2.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情感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虚实相生。
情景描述方式: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1)分析表达方式。
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特征,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形成强烈的感染力量。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含蓄婉转。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比喻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分析表现手法。
象征:引申事理,形象含蓄,意义普遍。
铺垫:制造气氛,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形象鲜明。
抑扬:印象强烈,增强艺术效果。
托物言志: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白描:突出事物神韵。
2018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二 散文阅读12-2含答案
课后对点集训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横岭苍茫李御故乡门前有座山,名横岭.一道横亘于眼前且耸入云天的屏障矗立在你面前,犹如一位彪形大汉,既护住你的村庄田园,又阻隔你投向远处的目光。
开门相见,横岭就像与你相生相伴的一部分,显得格外熟络。
清晨,你可以看到雾幔缭绕;午间,你会感到热烈张扬;而夜晚,你会体味到峰峦如磐,如同巨人的臂膀,环绕于你,呵护于你。
我第一次爬上横岭的记忆已很模糊,但绝对是上山斫柴。
那是寒暑假的“必修课”.从村里上山,要走很久蜿蜒曲折、山石嶙峋的山路,才能到达山顶。
也是在横岭,我认识了山枣、山楂、山胡椒;认识了野猪、野鸡和野兔.一双草鞋,一副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山里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艰辛与快乐。
一个寒暑假,天天走在山道上,我几乎熟悉了其间的每一道弯,每一块巨石,路旁的每一棵大树和路边的每一孔泉眼。
饿了,摘一串野果充饥;渴了,掬一捧山泉,沁人心脾。
上山斫柴,汗流脊背,不饿不渴之后,就一个劲唤风,当山风从胸前背后徐徐掠过,人就会觉得风是最贴心的伙伴.山中精灵莫过于风,有声响,但不声张,把爽适给你,又悄然走过,你若再唤,又会飘然而至。
人在山里,有时想笑,有时想哭,有时想唱,有时想喊。
站在山顶,吼几句刚学会的山歌,无人聆听,无人喝彩,但自己很快活,很惬意。
山的阻隔,虽不同于锁链,但形同于门,总想推门而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当我怀揣一份渴求离开小山村,走入不一样的世界,多少年后,回首顾盼,故乡与横岭却依然在我的梦中。
一个人骨子里的情结也许永远牵绊于生你养你的那山、那水、那片热土。
横岭早已修通了穿山隧道,昔日的羊肠山道已被水泥公路所覆盖。
前些年,我曾陪父亲一起开车穿过隧道,去了山那边的横岭水库.一泓碧水,既可调洪,又可发电。
这也算是生养我的那片土地上沧桑巨变的一帧缩影吧。
在山上,拜访过我所熟悉的一位家乡“父母官”,他在仕途正旺时,毅然辞职上了横岭,带领乡亲们种植油茶树。
其中的酸甜苦辣,他知道,山民们也知道。
2018版初升高语文衔接校本教材:专题11-散文阅读(含答案)
2018初升高语文衔接专题十一散文阅读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其文体特点是:①篇幅短小;②立意集中深远,“形散而神不散”,即以一条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③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④形式多样,结构自由洒脱;⑤表现方法灵活,融叙事、描写、议论于一体。
散文类别文体特点表现手法代表作品写景状物散文写景散文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表现主题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荷塘月色》状物散文描摹刻画具体物件,托物寄意或赋予社会内容情感托物言志、象征《白杨礼赞》写人叙事散文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记人叙事叙述、描写《背影》议论说理散文以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哲理于形象议论、象征《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散文阅读要重视整体把握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
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1)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1.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1)关注标题,揣摩文意。
标题往往蕴含一些重要的信息,有时甚至集中反映文章的意旨。
(2)观察首尾,整合信息。
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情感倾向。
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思考,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如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思考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3)扫描全文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
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与文章的主旨有联系,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
找到这样的词语句子,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捕捉了。
(4)综合层意,概括文意。
阅读时能够逐层逐段地归纳内容层次要点,并把这些要点和内容连续起来,就能发现作者在说什么了。
2.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思路层次的方法(1)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总括句、结尾句和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
高级中学高一初升高衔接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级中学高一初升高衔接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
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
《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
《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
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
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
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初升高语文衔接专题十二散文阅读
句段作用的考查
题目往往不是要求总体分析文章结构思路,而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
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段落或句子,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或段落,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
不同类型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尤其要注意开篇、中间、结尾段落中语句的作用。
散文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①内容,深刻的寓意,表达的主题、情感;②结构,与前后文的关系,与标题的关系;③表达效果,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尤其要注意开篇、中间、结尾段落中语句的作用。
开篇段①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②设置线索,引出下文。
③曲笔入题,设置悬念。
④埋下伏笔,铺垫照应。
⑤设置疑问,引人深思。
⑥比喻开头,由虚入实。
⑦对比入题,强调主体。
⑧类比引入,发人遐思。
⑨乍显异常,扣动心弦。
⑩侧面入笔,含蓄自然。
中间段
①承上启下。
②由叙述转向议论。
③由写景转向抒情。
④由正面转到反
面。
⑤由……到……。
⑥层层深入。
⑦总领下文。
⑧总结上文。
结尾段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②问句作结,发人深思。
③用省略号,余味绵长。
④比较作结,突出情感。
⑤想象作结,意蕴深远。
⑥直抒胸臆,情感强烈。
⑦呼应前文,对比照应。
⑧以景结情,深化主题。
⑨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点睛句
①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
②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
启迪。
插入段或引用材料
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
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
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④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性,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表明……态度,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反复出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
②在结构上,有交
现的句子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③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典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
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
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肉体生命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濯洗的灵魂,恍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
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
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
所以,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
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
对童年而言,这
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
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
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
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
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
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
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
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
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主要是为了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
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
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的开创性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伟大品格的力量,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
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表现了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
浅薄和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的反思。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理解错误,作者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之地的关系。
5.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