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植树的牧羊人 导学案
植树的牧羊人 导学案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章中重点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按时间顺序简单叙事的写法。
3.学习牧羊人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植树的奉献精神,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重点:学习按时间顺序简单叙事的写法。
难点:学习牧羊人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植树的奉献精神,树立环保意识。
【学法指导】熟读课文,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人物精神。
第一课时【自学互助】1.自学要求(1)自读课文,掌握字词。
(2)熟读课文,对文章的语句及内容进行批注交流。
(3)把握文章的内容、情节,学习牧羊人的精神。
(4)完成自学检测,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2.教材助读让乔诺,法国著名小说家。
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
家境贫寒。
16岁辍学到当地一小银行谋生。
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信念。
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3.自学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慷慨()()戳()帐péng()废xū()山毛榉()浇灌()tān()塌chóu()劳(2)解释词语。
慷慨:不毛之地:琢磨:刨根问底:硬朗:沉默寡言:写一段话,尽量多用以上词语:(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作者用了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4)梳理故事情节,完成表格。
七年级语文《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13 植树的牧羊人学习过程一、展示目标,明确任务。
1.积累文学常识和生字词。
2.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
3.精读中间叙述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二、自主学习,交叉检查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词语在括号里填字。
干涸.()坍.塌()山毛榉.()废墟.()不()之地()根问底沉默()言慷()无私2、走进作者,掌握文学常识(2分钟)(1)走近作者让.乔诺(1895—1970),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长篇小说,被改编为电影。
)(2)写作背景让.乔诺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Manosque)小镇,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
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遭受了严重的精神创伤,由此坚定和平信念。
这篇小说原来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
1954年小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
之后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
故事虽是虚构的,但是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3)文体常识小说: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它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按篇幅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按语言形式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1.参照示例,以“从课文的地方,看出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示例:他是一个认真工作的人。
相关语句: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单元目标1.学习默读。
2.勾画关键语句,在喜欢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
3.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1.概括牧羊人的精神。
2.默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标出段落层次。
3.练习默读,了解课文结构,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
4.结合具体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5.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
6.通过课外写作,体会故事主旨以及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目标确定1.默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2.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
3.理解人物形象。
4.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思考牧羊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2分钟)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同认识一个人。
这个人是——(生齐答:植树的牧羊人。
)好,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一位植树的牧羊人做了什么事情?请默读课文,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语句、描述牧羊人的语句、描写高原情况的语句。
2.学生默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二)理清结构(10分钟)1.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2.师:请依据PPT上的情节概括,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
3.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三)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1.师:作者叙述了高原的变化,是为了展示牧羊人的形象。
请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觉得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在回答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并提醒要结合具体的描写。
3.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4.大家齐读首尾两端,感知牧羊人的形象。
(四)理解主题(10分钟)1.教师出示资料,提问:你觉得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屏显答案。
3.女同学读课文,男同学读资料,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部编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2.学习人物的无私精神和高贵品质。
3.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深厚感情。
【学习重点】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
【学习难点】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树木,是什么精神在支持他?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风雨中奋斗搏击。
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不随波逐流之船,不惧困难之鹰——植树的牧羊人。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废墟(xū) 干涸(hé) 坍塌(tān) 戳(chuō)酬劳(chóu) 流淌(tǎng) 水渠(qú) 乍看(zhà)2.解释下面的词语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毛,地面上的植物。
3.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
告诉我们人类有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第【1】篇〗[教材简解]《植树的牧羊人》是统编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导入语写到: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篇文章就表达了对人物美好品质的赞美。
文章写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用几十年的时间凭借一己之力将一片荒原变成沃土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号召人们保护自然,热爱自然。
[学习目标预设]1.能理清故事情节及环境变化。
2.能批注关键语句,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提升目标]能结合生活体验,思考并写出“牧羊人的精神和魅力。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文章改编的视频动画入手,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想学。
新课标指出:7-9年级学生要养成默读习惯,因此将学生学会默读、勾画关键语句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形象,把握作者表达的主旨。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主要让学生默读勾画出关键词语,紧紧扣住“我”与牧羊人的三次相遇,从中体会牧羊人的精神。
[学习流程]环节预设:导入5分钟读研3+9分钟展学19分钟巩固4分钟一、播放动画,激趣导入导演弗雷德·里克先生1987年出品的一部动画作品《种树的牧羊人》曾经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第40届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等。
这部动画改编自法国作家让·乔诺的作品《植树的牧羊人》,究竟这部作品写了怎样的故事,故事又有哪些动人的地方让他获得了如此多的嘉奖呢?今天就化身为奥斯卡的评委一起走进作品,品味文章的动人之处——获奖理由。
知识链接学法指导:认真阅读以下内容并用双色笔勾画重点,快速记忆。
1.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他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非常著名的作家之一。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1.能快速默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正确划分文章段落,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通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中心。
4.学习牧羊人慷慨无私、不求名利和回报的精神,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课前,默读课文,借助字典、课文下注解,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牧羊人慷慨无私、不求回报的精神。
2.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3.能梳理课文内容,准确概括故事要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植树的牧羊人》(板书),这篇课文介绍一位孤独的农夫在荒原上种树,数十年如一日,最终,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出示),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
本节课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二、出示目标学习目标1.体会牧羊人慷慨无私、不求回报的精神。
2.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3.能梳理课文内容,准确概括故事要点。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检测生字词过渡语: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查字典,能解释生字词的请举手。
好!下面检测预习效(一)屏幕出示植树的牧羊人第一次“先学后教”:检查预习,比谁能读准字音、解释词语一、指名读生字,解释难理解的字词。
坍塌(tān)(彤)废墟(xū)(嘘)戳(chuō)酬劳(ch óu)干涸(hé)沉默寡言(guǎ)刨根问底(páo)(bào)二、解词。
1、干涸:干枯,没有水。
(出示)2、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
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
(出示)3、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刨:用锄头等向下向里用力。
4、沉默寡言:不爱说笑。
寡:少(二)质疑问难:还有不认识的生字或不理解的字词的同学请大胆举手质疑!(请其他同学帮忙正音、解词)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情节过渡语:生字词会读了,词语也理解了,下面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比谁能理清故事的节。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学生版)
13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圈点勾画关键词句,评价牧羊人形象。
3.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多种手法的运用。
4.挖掘环保因素,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学习重点1.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2.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难点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学法指导课文篇幅较长,适合默读。
多遍默读,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大意,再读重在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三读圈点勾画出关键语句和精彩之处。
文章中一些议论性的语句,起到点睛作用,值得细细品味;还有一些描摹细致,生动形象的语句。
体会文章议论、描写与叙述有机结合的特色。
【课中导读】第二课时【探究学习】(一)研读课题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明确:(二)研读写法1.作者在第17段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这篇文章也是“奇迹”,你能说说“奇”其在什么地方吗?这篇文章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就派人去寻找文中描写之地,却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位老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可是没多久这篇文章就风靡许多国家。
这虚构的故事,为何能打动人?除了主人公精神的伟大、细节的生动描写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使得这个故事如此有感染力,成了奇迹呢?明确:(1)在文章中可以找到很多的环境描写。
(2)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使得更有真情实感,很真实。
(3)对比手法。
(4)插叙的手法。
2.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5段)明确:(2)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3. 植树的牧羊人素养目标1.默读课文,抓住标志事件发展的词语,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重点语句,体会文章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深入文本,理解人物的光辉人格和蕴含的精神力量。
第1课时◎重点:快速默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理清文章思路。
知识链接牧羊人的橡树林《天空》是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能够登上《天空》杂志封面的,不是社会名流,就是风云人物。
然而,登上2010年第7期封面的却是一位满脸皱纹、皮肤黝黑的乡下老人——贾斯汀。
贾斯汀是伦敦西南部德文郡巴德里小镇的农民。
18岁那年,从父亲手中接过牧羊鞭的贾斯汀成为一名职业牧羊人。
巴德里小镇的南面,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山。
每当贾斯汀赶着羊群路过这里时就想:“如果能把这片荒山全部种上橡树该有多好啊!”他的想法很快遭到了家人的反对,毕竟那片荒山有6000多亩,这可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
很多同乡也非常不解,觉得贾斯汀的想法太荒谬了,可贾斯汀还是觉得要实现这个梦想。
从26岁开始,贾斯汀一边牧羊,一边实施自己的伟大构想。
他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每天出门前,数好100粒橡树种子放在随身携带的袋子里,到了山上,他先把羊群安顿好,然后再把这些橡树种子一粒一粒地种下去,浇水,用羊粪施肥……他一干就是30年,每天他都坚持种下100粒橡树种子。
2010年,英国国家森林学会的科学家来到巴德里小镇,当他们看到这片6000多亩的橡树林时,无不为之惊叹。
科学家们决定采访这位老人,但是他已经去世。
感动不已的科学家们找到了他的一张相片,连同他的事迹一同送到了《天空》杂志社。
情境预设曾经,那里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荒野,狂风肆虐,村落废弃,只有一个老人孤独地在那里,把一粒又一粒的树种种在毫无生机的土地上。
许多年后,这里变了,变成了流淌着奶和蜜的田园。
这个普通的老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奇迹!他用自己的双手和坚毅将荒芜的大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让我们走进这个老人的世界,看看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导学建议截取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的相关片段,配合播放,增强感染力。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植树的牧羊人
13植树的牧羊人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掌握生字词,梳理课文内容,准确概括故事要点。
体会牧羊人慷慨无私、不求回报的精神。
学习过程:【检查预习】1.文学常识、文体知识填空。
(1)让·乔诺,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主要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2)文体知识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形象一般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表现。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栋.梁(dòng)慷慨.(kǎi)帐篷.(péng)滚烫.(tàng)戳.穿(chuō)干涸.(hé)废墟.(xū)坍.塌(tān)吼.叫(hǒu)酬.劳(chóu)微薄.(bó)琢.磨(zhuó)呼啸.(xiào)溜.达(liū)水渠.(qú)流淌.(tǎng)光秃.秃(tū)刨.根问底(páo)3.把握词语。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散步,闲走。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沉默寡言:指人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自主探究】(一)整体感知1.课文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以此为线索?答案: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
记叙的线索是由荒原到绿洲的变化。
以此为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且更具感染力,使读者在巨大变化中感受人物创造的奇迹。
(二)深层探究1.课文第2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有何作用?答案: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生机勃勃、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 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 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3.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二、检查预习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 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1)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医生。
他生前最后一句话:“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2)背景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
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
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
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
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
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
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三、整体感知1. 大声朗读一遍课文。
2. 阅读课文后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
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四、细读分析1.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第【1】篇〗一、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二、故事背景本文原名《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三、理解词义1、慷慨:大方;不吝惜。
2、琢磨:思索;考虑。
3、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4、造就:①培养使有成就;②造诣;成就(多指青年人的)。
5、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6、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7、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8、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9、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形容钻研的精神。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第②一?段):记叙和描写了牧羊人通过植树,使废墟变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段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议论。
在文章开头做精要的议论,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
2、“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
比喻。
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第【1】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内容,也深深为主公的精神所震撼,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所写的是真实人和事吗?并请说出理由:《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了解主人公的精神为什么会鼓舞很多人。
二、新课教学:(一)理解内容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
共种了35年。
从1910年到1945年。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明确: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4.“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明确: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 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题
植树的牧羊人
课型
预习+展示
导学
目标
1.了解作者,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导学
重点
难点
1.分析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小结】牧羊人慷慨无私,执著坚毅,勤劳认真
2.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充满生气、富饶的乐园。学习课文后,你能说说到底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这样做吗?
“只问耕耘,莫问收获”的大爱精神,慷慨无私、默默奉献的精神,脚踏实地的精神。
心存善念,播种希望。老人心中“荒原变绿洲”的信念始终不灭,坚持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播种希望,一点一点的改变生存的环境。
【小结】三位小记者的报道告诉我们:三次拜访“我”发现这里发生了巨变,经过了35年,昔日荒凉的土地变成了充满生气、富饶的乐园。这真是鲜明的对比呀!
五、品人物
1.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提示:结合直接或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来说,要言之有据。)
【参考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 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75页第七段)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几乎看不出来”的细节(7页第五段),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是井井有条,一丝不苟。
【交流点拨】
一访牧羊人
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牧羊人:为“我”打水,挑橡子,种橡树
高原环境: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14《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备课:金霞审核:七年级语文组班级:小组:学生姓名: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牧羊人的故事,评价牧羊人的形象。
2、体会对比、第一人称叙事手法的运用。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自主学习1、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的?线索是什么?2、文章记叙了哪些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二、探究学习1、阅读第③段直接描写牧羊人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牧羊人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3、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
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系列:牧羊人为何要植树呢?他的成果如何呢?从以上的文字中,你能说说标题的作用吗?4、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向植树的牧羊人学些什么?三、品味语言(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
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2)那是6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四、品味写作技巧1.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交代属于哪种记叙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在文中,作者生动描绘了牧羊人给废弃的村庄带来的变化,为此作者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本文在叙事方面采用第一人称手法,有什么好处?拓展阅读看山老爹⑴太阳醒了。
看山老爹醒了。
⑵他从炕上爬起来,不吃不喝,头一件事是撕掉一页日历,然后揣两个冷馍,背上水壶,踏上那条山间小路。
当他经过山涧流下来的那股泉水时,猫下腰,洗几把脸,再掬几捧清凉的泉水,咕咕喝下,顿时觉得一阵透心地爽快。
⑶同一万个昨天一样,一成不变,再量一次生活的周长。
孤零的身影,叠进脚下那些松柏和杨槐的日影里,相伴山风,铺就生命的四季。
⑷并非孤身独旅,风、雨、雪,都是他形影不离的旅伴。
⑸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
13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13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读准字音慷慨..(kānɡ kǎi)干涸.(hé)废墟.(xū)坍.塌(tān)缝隙..(fènɡ xì)酬.劳(chóu)刨.根问底(páo)沉默寡.言(ɡuǎ)山毛榉.(jǔ)薰.衣草(xūn)辨清字形戳(chuō)戳穿坍(tān)坍塌戮(lù)杀戮彤(tónɡ)彤云慨(kǎi)慷慨概(ɡài)气概溉(ɡài)灌溉理解词语干涸:干枯,没有水。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毛,地面上的植物。
文中用作动词,长出草木。
硬朗:形容人身体健康,强硬有力。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造就:培养使有成就。
溜达:散步,闲走。
张扬:把隐秘的或不必让众人知道的事情宣扬出去。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形容钻研的精神。
新课导入同学们,歌曲《快乐的牧羊人》愉悦欢快,动听的旋律就像时刻萦绕在我们耳边。
大家在电视电影上大都看见过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丽又辽阔。
是的,美丽的草原有着无穷的魅力,草原人民欢乐豪迈,他们的乐观积极都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牧羊人是草原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生活在异国他乡高原上的牧羊人——艾力泽·布菲。
新课展开试对文章划分段落并概括大意。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第一部分(1~12)初遇牧羊人,具体地写了老人独自在高原上艰苦植树的情景。
第二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写了老人坚持植树的感人情景以及高原环境的迥异变化。
第三部分(19~21)写与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高原成了乐园,“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感悟精彩句子】1.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环境描写,突出了植树环境的恶劣,烘托了牧羊人植树劳动的艰辛,也为下文推进故事情节做了铺垫。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3 植树的牧羊人
导学案13 植树的牧羊人学习目标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重点:文章是怎样运用比喻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的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知识链接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1)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学法指导课文篇幅较长,适合默读。
多遍默读,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大意,再读重在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三读圈点勾画出关键语句和精彩之处。
文章中一些议论性的语句,起到点睛作用,值得细细品味;还有一些描摹细致,生动形象的语句。
体会文章议论、描写与叙述有机结合的特色。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字词梳理】音形识记。
tān( )塌山毛榉.()废xū( ) Chóu( )劳水qú( ) 缝.隙()干涸.() Kāng kǎi(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1、标段序,画词句。
2、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任选一个)。
(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2)“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课堂检测1、请你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填写相应的词语。
(1)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如果________(比喻追究底细),恐怕谁也解释不清。
(2)自从开渠引水之后,从前的________(贫瘠荒凉不长庄稼的地方)就成了肥沃的良田。
(3)他是一个________(充满正气,不吝啬)的人,总是会想尽办法帮助其他人。
2、根据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句段,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1新人教版
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赏析本文语言,体会环境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学习牧羊人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把握人物形象,学习牧羊人精神。
学习难点赏析本文语言,体会环境描写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习资源导学案、自学检测、当堂测评、微课“《植树的牧羊人》基础梳理”,平台讨论及活动第1部份——自学质疑学案【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30-35分钟)1、明确目标(1分钟)阅读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划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2、自学教材(6——9分钟)带着学习目标独立认真默读预习课文。
(自学指导:标清段落,用红笔标诞生字词,查阅工具书,完成生字词注音并在文中标出。
)干涸.()坍塌..()山毛榉.()酬.劳()废墟.()不()之地()根问底沉默()言慷()无私3、把握基础(5分钟)登录平台-查看做业-选择微课“《植树的牧羊人》基础梳理”进行学习,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对照订正上一题注音(用红笔更正),并完成以下填空题。
让.乔诺(1895—1970),国闻名、。
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长篇小说,被改编为电影。
)4、明白得内容(18——20分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结合自学指导,完成以下问题和表格:(1)文章写“我”三次造访牧羊人,牧羊人别离有哪些活动?“我”三次别离看到一幅如何的画面?(自学指导:速读课文,抓住原文中的关键文句来回答,有困难的同窗小组讨论解决。
)层次内容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一访牧羊人(1913年)二访牧羊人(时隔6年)三访牧羊人(1945年6月)(自学指导:在文中划出你以为能表现牧羊人形象特点的句子,用红笔在隔壁简单归纳所表现的人物特点,拍照上传至平台-讨论-“牧羊人”形象探讨,结合其他同窗的意见,在下面进行总结归纳。
)(3)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自学指导: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述、抒情、议论、说明五种,有时可能同时显现多种表达方式,其作用一样从内容上、结构上、情感上等方面来归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第1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记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学习文中对比的写作手法,感受记叙中的议论。
3.感悟文中牧羊人坚持不懈改造生存环境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
教学重点1.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对比的写作手法,感受记叙中的议论。
教学难点感受记叙中的议论,体味牧羊人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搜集整理有关作者的信息以及与保护环境相关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这张是1988年奥斯卡第60届最佳动画片奖——《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一位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执着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这部动画片就改编自我们今天学习的《植树的牧羊人》一文。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位牧羊人为什么要植树呢?他的成果有是怎样的呢?二、检查预习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1921年开始创作写诗。
代表作有《植树的牧羊人》《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
这部短篇本来是让·乔诺在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作。
1954年,小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
在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2.生难字词(1)字音坍塌(tān tā)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xì)琢(zhuó)磨山毛榉(jǔ)(2)词语解释【干涸】干枯,没有水。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 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3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通过文章词句,分析牧羊人的形象;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3.提高环保意识,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4.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对幸福与希望的追寻,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牧羊人的形象;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提高环保意识,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
课前导学走近作者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结构图解主旨点睛这篇文章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的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乐园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精神,也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
字音字形kāng kǎi(慷慨)帐péng(篷)废墟.(xū) tān tā(坍塌)呼啸.( xiào)滚烫.(tàng)酬.劳(chóu)流淌.(tǎng)干涸.(hé)山毛榉.(jǔ)硬朗.(lǎng)水渠.(qú)词语释义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张扬:指宣扬;声张。
微薄:微小单薄;数量少。
硬朗:指老人身体健壮。
光秃秃:形容没有草木、树叶、毛发等盖着的样子。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
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沉默寡言:指人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自主探究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以此为线索?答: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
记叙的线索是由荒地到绿洲的变化。
以此为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且更具感染力,使读者在巨大变化中感受人物创造的奇迹。
2.课文第2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答: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七年级语文《植树的牧羊人》导学稿主备人:左娜审核:班级姓名日期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思路。
2.抓住文章线索,把握文章情感。
3.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叙述文和描写,用词准确的特点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叙述文和描写,用词准确的特点学习难点抓住文章线索,把握文章情感。
学习方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步骤一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三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三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不能独立完成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启发思维的目的。
第一课时1.作者名片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很难被人归类,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2.背景链接《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用23年时间为我们写的震撼心灵的环保主题的故事,当这本书送到出版商手里时,仅仅有7页是打字机打出来的,其余全部是作家一笔一笔手写的。
画家弗瑞德里克·拜克花费了5年时间以熏瞎一只眼睛为代价来完成这部作品的绘画。
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植树的牧羊人》是让·乔诺晚期的作品,是虚构的小说世界。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作出了贡献。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1)字音慷慨..( ) 薰.衣草( ) 干涸.( ) 废墟.( ) 坍.塌( ) 戳.( ) 山毛榉.( ) 帐篷.( )酬.劳( ) 呼啸.( ) 刨.根问底( )(2)词义琢磨:溜达:不毛之地:硬朗:刨根问底:造就:学法指导一:针对步骤二中的填空感知主题的方法:1.分析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以揭示中心;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是卒章显志;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有的文章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中心;4.从文章的写人叙事中进行概括,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答题格式:本文记叙(描写了)________的故事(事件经过、事迹、景物),表现了(赞美了、反映了、歌颂了、揭示了、揭露了、批判了)________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特征),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感情。
学法指导二:针对步骤二中的填空情节梳理的方法:概括故事情节要紧扣文章的记叙要素,其中人物和事件是最重要的,其他要素如时间、地点,如果有特定意义,也要一并概括出来。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答题格式:本文记叙了________人(组织或单位)____时____地________情况下做________(结果)。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速读课文填空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 ),赞扬了牧羊人( )的精神。
步骤三品析语言,感受魅力。
1.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
这句话有什么深层含义?2.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品析句子)3.他停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地埋上土。
(品析句子)4.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品析句子)5.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品析句子)6.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
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
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品析句子)步骤四精读课文,探究人物。
1.分析下列语句,概括牧羊人的性格特征。
(1)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
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
(2)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3)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
(4)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2.总结归纳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无私和给予,不求名利和回报,心怀谦卑、感激,心中充满着喜悦和希望。
在事业成功时悄然离世,人们享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
他的奉献精神和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相对于众生喧哗,唯利是图的现代社会,更具有现实意义。
“我”初次见到他时,他用自制的罐子打水。
因为一直过着孤独的生活,他几乎从不说话,但一举手一投足都充满了自信。
他烧饭给“我”吃,让我喝热气腾腾的汤。
他不抽烟,养的狗也很安静。
由于儿子和妻子都因为恶劣的生存环境而早逝,他从种树中缓解了痛苦和孤独,找到了幸福和满足。
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两次灾难性的事情,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牧羊人的种树热情,他坚持在荒芜的土地上不断地种树,丝毫没有顾及战争的影响。
他的身体渐渐地变得虚弱,但他从未因此而露出迷茫的神情。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植树的牧羊人》通过讲述者“我”一段跨越四十年的回忆,讲述了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而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表达了牧羊人执着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上帝如果赋予我生命,我就应该去种树,而最终人定胜天的思想,赞扬了他无私和给予的奉献精神,探寻了人类幸福的根源以及什么才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的问题。
2.拓展延伸读下面的材料,补全对联。
有这样八位老人,他们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喀斯特山区,植树护林31年,建成了7400亩林场,累计承包荒山植树造林13.6万亩;又用20年时间守护着这片繁茂的森林。
他们种下的13.6万亩树林已全部无偿捐献给当地政府。
他们,就是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龙海乡8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他们“陆良八老”。
在咯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的“渣子山”、“石头山”上,“八老”坚持了31年。
今天,当年的壮汉已全部白发苍苍。
3月29日,曲靖市委、市政府决定奖励“陆良八老”每人6万元,共计48万元;并决定授予“八老”带头人王小苗“当代愚公”荣誉称号。
4月6日,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驱车3个多小时来到陆良县花木山林场,专程看望慰问并重奖8位坚持造林护林31年的老人,秦光荣代表云南省委向“陆良八老”每人颁发8万元现金奖励,并盛赞:陆良八老,当代愚公,高原情怀,大山品质。
为下面的对联补出下联。
陆良八老,当代愚公,三十余载矢志坚守。
高原情怀,大山品质,________________。
达标测评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请帖.(ti ě) 心弦.(xián) 看.(k ān)护妇 深恶.(wù)痛绝 B .纤.(xi ān)细 烙.(1ào)印 卡.(qi ǎ)脖子 参差.(c ī)不齐 C .调.(diào)换 酣.(h ān)睡 畜.(xù)牧业 刚劲.(jìng)有力 D .哄.(h ōng)笑 分.(f ēn)外 超负荷.(hâ) 薄.荷(bó)2.下面各句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在这个字下面画横线,并在后面的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字。
(1)如果他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
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_______(2)他不住帐蓬,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________(3)他没有拿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长、大拇指粗的铁锟。
________(4)他靠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州。
________3.下列句子没有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的是。
( )(1)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像一只饥饿的野兽了出的吼叫。
(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绿洲。
(3)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4)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中水井,或是一眼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