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心理战十大样式概述
【思想】心理学大事年表
【思想】心理学大事年表公元前 4 世纪至 16 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一书,被视为最早的心理学著作之一。
他对感觉、记忆、想象等心理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7 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发表了《人类理解论》,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张白纸,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的经验。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强调了人的认知能力在经验形成中的主动性。
19 世纪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
这一时期,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开始逐渐形成。
结构主义心理学由冯特的学生铁钦纳发展,强调通过内省法来分析心理的结构。
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和杜威为代表,关注心理的功能和适应性。
20 世纪初精神分析学派由弗洛伊德创立,他提出了潜意识、人格结构等重要概念,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解释。
行为主义心理学兴起,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内在的心理过程。
20 世纪 30 年代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心理的整体性,反对将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
20 世纪 50 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诞生,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认知心理学逐渐发展,关注人的认知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等。
20 世纪 60 年代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将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相结合,探索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20 世纪 80 年代积极心理学兴起,关注人类的积极情感、优秀品质和幸福生活。
近年来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加深,如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产生了人工智能心理学,与医学结合在心理健康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例如利用脑成像技术(如fMRI、EEG 等)更直接地观察大脑活动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在教育、临床治疗、组织管理、体育运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教育领域,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被用于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战基本常识
心理战基本常识人类战争自有记载以来(心理战就存在了。
心理战在战争中的价值(历来被中外军事家所重视、推崇。
在我国古代(军事家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心理战思想(如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论述、诸葛亮“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指导思想等(自问世后便在军事历史和军事思想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意义上的心理战由西方国家提出。
“心理战”(1920年(英国历史学家富勒最先使用了“这一术语(1935年(美国学者拉斯威尔、卡塞、史密斯三人合著了《宣传与心理动员》一书(使心理战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心理战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是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心理战的广泛应用(使之成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心理战概述(一)心理战涵义《心理战纲要》明确(心理战是根据中央军委战略意图和作战任务(运用特定信息和媒介(通过理性宣传、意志威慑和情感引导(对目标对象的心理及行为施加影响(1/18页促进政治、军事斗争目标实现的作战行动。
心理战作为一种特殊的作战行动(具有三大特征,1;以人的心理为目标。
武力作战的目标在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和摧毁敌方武器装备及军事设施。
而心理的目标则是对敌方的心理施加刺激和影响(控制和征服敌精神意志(并使其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和变化。
心理战需要与武力打击相配合(但它的终极目标不是摧毁敌方的肉体和武器装备(而是对敌方进行心理杀伤(造成敌方精神和心理上的失败。
2;以特定信息和媒介为武器。
在武力作战中(不论是冷兵器时代使用的刀枪剑(还是现代战争中使用的坦克、飞机(乃至导弹、原子弹(都是有形的实体(看得见、摸得着。
而心理战使用的武器则是特制的信息。
这种信息是由心理战实施者经过精心制造(旨在对心理战对象的心理发生作用的攻击性信息。
它通过各种载体以声音、文字、图像等传播到敌方(使敌心理状态产生心理战实施者希望的变化(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3.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目的。
以较小的成本和代价夺取战争胜利(历来是古今中外兵家追求的理想目标和最高境界。
心理战概述
心理战概述第一节心理战定义及特点心理战(psychological warfare)简单的说就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从精神上瓦解敌军的作战。
又称心理作战。
心理战作为战争的一种实践手段,其目的就是从心理上打击敌方,达到不战而胜或战而胜之或是激励己方士气,达到在战场上的心理优势。
原理则是主要利用人在战场对抗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规律,通过大量的信息传递,瓦解敌方士气,削弱抵抗意志,使其放弃抵抗、逃避战斗乃至缴械投降。
从性质上看,心理战是直接针对人的意识领域的作战行动。
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而人的行为既受到客观世界的影响和制约,也是受到主观意识控制和作用的。
马克思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
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列宁认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意识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
从意识的具体内容来看,意识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知”是指知识,是人类对世界一种真理性的追求,它与认识的内涵是统一的;“情”是指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表现为热爱、仇恨、向往、恐惧、遗憾以及对自身喜、怒、哀、乐等心理的体验活动;“意”是指意志,是人类自身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的精神状态。
心理战正是通过各种有计划的行动,通过作用于对手意识领域,从而影响其在战争中的行为,使之最终做出有利于我的行为。
这包括在“知”的领域促使敌方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在“情”的领域使对手产生恐惧、害怕、急躁、慌乱或骄傲等不利于其顺利实施作战的精神状态;在“意”的领域促使对手丧失信心、放弃抵抗,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企图。
因此,心理战强调的是对人的思想、理智、情感的打击,而不是针对人的肉体和武器装备,它着眼于思想上、精神上、心理上的征服而不是物质上的毁灭,这是心理战的根本性质。
这一根本性质,不仅规定了心理战具有自己独特的斗争武器以及实施的原则和方法,也从根本上规定了心理战所具有的独特的地位。
心理战概述
心理战概述第一节心理战定义及特点心理战(psychological warfare)简单的说就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从精神上瓦解敌军的作战。
又称心理作战。
心理战作为战争的一种实践手段,其目的就是从心理上打击敌方,达到不战而胜或战而胜之或是激励己方士气,达到在战场上的心理优势。
原理则是主要利用人在战场对抗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规律,通过大量的信息传递,瓦解敌方士气,削弱抵抗意志,使其放弃抵抗、逃避战斗乃至缴械投降。
从性质上看,心理战是直接针对人的意识领域的作战行动。
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而人的行为既受到客观世界的影响和制约,也是受到主观意识控制和作用的。
马克思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
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列宁认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意识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
从意识的具体内容来看,意识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知”是指知识,是人类对世界一种真理性的追求,它与认识的内涵是统一的;“情”是指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表现为热爱、仇恨、向往、恐惧、遗憾以及对自身喜、怒、哀、乐等心理的体验活动;“意”是指意志,是人类自身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的精神状态。
心理战正是通过各种有计划的行动,通过作用于对手意识领域,从而影响其在战争中的行为,使之最终做出有利于我的行为。
这包括在“知”的领域促使敌方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在“情”的领域使对手产生恐惧、害怕、急躁、慌乱或骄傲等不利于其顺利实施作战的精神状态;在“意”的领域促使对手丧失信心、放弃抵抗,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企图。
因此,心理战强调的是对人的思想、理智、情感的打击,而不是针对人的肉体和武器装备,它着眼于思想上、精神上、心理上的征服而不是物质上的毁灭,这是心理战的根本性质。
这一根本性质,不仅规定了心理战具有自己独特的斗争武器以及实施的原则和方法,也从根本上规定了心理战所具有的独特的地位。
心理学现象(20世纪心理学三大发现,人们十大心理习惯)
二十世纪西方心理学三大发现一、墨菲定律1、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2、所有事都比预计时间长3、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4、如果你担心某事发生,那么它更有可能发生二、帕金森定律(将熊熊一窝)一个不称职的管理者,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协助自己工作;第三个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第一条路他万万不会走,好不容易爬上来,申请辞职立马丧失很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能干的人处处提思路,自己又不懂,早晚会出事;第三条其实是唯一的路。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他们又完全不会对自己的权利产生威胁。
两个助手下面的人亦是如此,找来若干个助手或者员工来协助他工作,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于是人人都很忙,人员会不断增多,但是效率和产出却每况愈下。
三、彼得原理在一个系统内,每个人都会努力去争取一个不适合自己的职位,晋升到一个自己不能胜任的岗位(向上爬)。
人类无法摆脱的十大心理一、阻抗效应(逆反心理)二、从众心理三、晕轮效应(爱屋及乌)易产生以偏概全的弊端,具体来说就是“遮掩性,表面性,弥散性”。
实际运用中,避免“投射效应、第一印象、刻板印象、以貌取人、循环论证”等错误。
四、马太效应(损不足补有余)赢家通吃;强者愈强。
五、安慰剂效应(假药疗效)六、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效应)七、霍桑效应1、发泄出来不良情绪,能够提高生产;2、被关注和爱护,能够提高生产。
实际运用中,对人善意的谎言和鼓励能成就他,使他真的达到某种期望。
八、维特效应(自杀模仿)如果一个名人自杀受到广泛讨论和关注,自杀率就会相应提升。
九、刻板效应1、对个体、群体过于简单化的分类2、在同一社会、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惊人。
3、大多是偏见,甚至完全错误。
十、破窗效应(风暴起于青萍之末)。
心理战
四、心理战的运用
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宗教、 商业、体育等多个领域;
既可用于军事活动,又可用于非军事活动; 既可用于战时,又可用于平时; 既于敌方首脑人物、决策者、指挥人员,又可用于普通士兵和民众。
人类的战争演化推进到21世纪,心理战已经成为“战争之 外的战争,战争之上的战争”,并与国家战略密切相关的第四 种战争。心理战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活动的重 要形式、整体作战行动的重要形式。
恐吓战术
1940年4月9日,德军运输机载运3000名步兵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的法内布机场强行 降落。机降的步兵夺占 了机场。然后,1000多名步兵排成游行队伍,在音乐伴 奏下,以古代征服者的姿态,沿主要街道进入奥斯陆市。挪威军政当局被这支 小部队的虚张声势和在头项上盘旋的德国飞机的威胁所吓倒,没有怎么抵抗就 投降了。苏军也经常使用强击机在德军阵地上空反复飞行,用它那尖厉的吁 啸声和震耳欲聋的马达声来吓唬德军士兵。1945年柏林战役中,苏军在夜间用 140部探照灯来迷盲敌人,总共l000多亿支光亮度的光柱突然照射敌人,使敌 人惊呆了,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新型武器,一时没有对苏军进攻部队实施有组织 的抵抗。
手段
声音、光线、形象、传媒、宣传、恐吓、威慑、欺骗、诱惑、诡诈、怀柔以及 利用间谍收买等。
[英国]1943年 ,画面上的炸弹旁,
这是一张向英军散发的反美传单,
标明了被轰炸的德国地名及被轰炸的次数, 描述在地板上一对鞋子和椅子旁边的制服。
如:汉堡。105次;不来梅。103次;
涵义是, 当英国士兵去进行战斗时,
理 战 传线电台冒充法国统帅部向一些法军部队发出退却 命令,使这些部队不能继续作战。德军在荷兰作战时,放出谣言说:“德国伞兵 穿的是荷兰兵的制服”,弄得荷兰军队自相残杀。1967年阿以战争中,当埃军第 四装甲师从西奈前出,准备实施反突击时,以军电台向这个师的无线电网发送了 一道假命令,令其向苏伊士运河撤退。第四装甲师信以为真,便没有实施反突击。
二十世纪影响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十件大事
二十世纪影响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十件大事二十世纪心理学在我国从无到有,蓬勃发展。
特别是近20余年来,心理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心理学科研、教育和临床应用工作以及组织机构建设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就,心理学从业人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我国心理学家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以及在国际心理学界的影响不断增加。
为了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值此人类刚刚跨入新世纪之际,中国心理学会组织全国理事和国内各高校的心理系主任投票,选出了二十世纪对中国心理学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十件大事。
兹将这十件大事及其来龙去脉介绍如下。
1 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在大学建立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了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1908-1911年蔡元培先生(中国教育家,1868-1940)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了冯特讲授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民族心理学课程,成为冯特唯一的中国留学生。
他回国任大学校长时,于1917年支持该校哲学门(系)的心理学、哲学教授陈大齐(1886-1983)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当时仅是一间简单实验室,位于大学图书馆前面的一个房间,门上有块标有心理仪器标本室牌子。
第二年陈大齐开始讲心理学实验课,并另辟一个房间专供学生实验之用。
同时,陈大齐在1918年出版《心理学大纲》,这是中国第一本大学心理学教本,反映冯特时代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科学水平。
这标志中国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 中国第一个心理系在XX高等师X学校成立1920年专门攻读心理学的赴美留学生陈鹤琴(1892-1982)、廖世承(1892-1970)、陆志韦(1894-1970)回国,并到XX高等师X学校任教。
此时该校在教育科中设立了一个心理系,不久高等师X改为东南大学。
1921年秋东南大学成立心理系,仍属教育科。
当时心理系的学生在学程上有两组趋向:一组重教育之学科;一组重理科之学科。
心理学主要流派
心理学主要流派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成为独立的学科。
在20世纪,心理学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主要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1.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心理学的早期流派,它主张将心理活动分解为最基本的成分,然后将它们组合成更复杂的心理现象。
结构主义者认为,通过分析人们的感觉、知觉和意识等基本元素,可以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温德特(Wilhelm Wundt)。
2. 功能主义功能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一种反对,它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应该关注人类行为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将其分解为最基本的成分。
功能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该关注人类行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行为的适应性和进化。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3.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20世纪心理学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
它主张人类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行为来研究,而无需关注人类心理活动的内在过程。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响应,而这种响应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和习惯形成。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沃森(John Watson)。
4. 心理动力学心理动力学是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创建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它主张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受到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可以通过分析梦境、自由联想和心理治疗等方法来揭示。
心理动力学也强调人类童年经历对个体后期行为和心理发展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除了弗洛伊德外,还包括卡尔·荣格(Carl Jung)等。
5.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
它主张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可以通过人类自我实现和自我认识来理解。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类是自主的、自我决定的个体,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
心理战典型战例
心理战典型战例引言心理战是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战略手段,它通过操纵对方的心理,达到战争目标。
本文将介绍一个典型的心理战例,以展示心理战的运用和影响。
案例背景在某国与邻国之间的边界争端中,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逐渐升级。
双方军队在边境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演习和部署,导致紧张气氛不断升温。
这种紧张局势对两国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双方都希望尽快解决争端。
心理战的目标在这个心理战中,双方的目标是通过操纵对方的心理,使对方放弃对争议地区的主张,从而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
通过心理战,双方都希望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略利益。
心理战的策略和手段1. 情报搜集和分析在心理战开始之前,双方都需要进行充分的情报搜集和分析。
他们需要了解对方的心理特点、价值观、文化习惯等,以便更好地制定相应的心理战策略。
2. 制定心理战计划基于情报搜集和分析的结果,双方需要制定相应的心理战计划。
这个计划需要包括具体的心理战策略和手段,以及实施的时间和地点等。
3. 心理战手段心理战的手段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手段:•谣言和假消息:通过散布谣言和假消息,制造对方的恐慌和不安,瓦解对方的士气和信心。
•挑衅和威胁:通过挑衅和威胁,激起对方的敌意和愤怒,使其做出错误的决策。
•政治和外交斗争:通过政治和外交斗争,削弱对方的国际支持和认可,使其在国际上孤立无援。
•心理压力和疲劳:通过连续的军事行动和心理压力,使对方疲于应对,无法保持持久战斗。
4. 心理战的实施和效果在这个案例中,双方都采取了上述的心理战手段,并在边境地区进行实施。
通过连续的军事演习和部署,两国都试图给对方施加心理压力,使其放弃对争议地区的主张。
这种心理战的实施使得双方的关系更加紧张,边境地区的局势更加不稳定。
同时,两国的军队和民众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战争的恐惧和不安情绪不断加剧。
心理战的影响和启示心理战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这个案例中,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都没有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
心理战——精选推荐
心理战的理论基础心理战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己的理论基础,掌握这些理论基础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心理战思想和我军优良的瓦解敌军传统,建立一套具有我军特色的现代战争心理战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神经心理学基础神经心理学是在医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社会科学。
它通过分析外界刺激因素经过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影响人的心理状态的过程研究心理现象和规律,为军事心理学和心理战提供了理论基础。
神经心理学之所以成为心理战的重要理论基础,在于它揭示了应激说,提出了战斗心理异常反应的学说。
(一)战斗心理异常反应的神经心理学属性。
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出现危险、失去亲人、对环境不习惯、责任加重、智力和意志的负担沉重、精神极端紧张等情况下,往往会发生应激状态。
应激就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情绪。
在肌体受到超常刺激下,为维护其内在环境的稳定,脑底部的下丘脑迅速分泌一种物质——促肾上腺激素释放因子,它马上刺激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加强,使肌体的活动处于充分的动员状态。
人处在液压激状态时,突然改变肌体的激活水平,使呼吸加深、支气管扩张、瞳孔增大、心率增快、大脑供血增多。
在这种情况下,人可能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使活动受到抑制或完全紊乱,甚至发生感知、记忆的错误。
如有人引起肌体机能失调而发生临时休克;有的人发生全身抑制,使肌体的一切活动受阻而“呆若木鸡”;有的人感觉和知觉、记忆发生错误,思维紊乱,惊慌失措,做出不适当的反应等。
另一种是产生增力的情绪,积极动员全部身上力量,采取有效的措施和行为,正确应付各种局面。
在应激状态下,人究竟出现何种表现,主要取决于人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素质的好差。
根据应激学说,研究军人的战斗行为,结果发现,在战争条件下面临极端危险和极其紧张的情况,某些参战官兵会出现战斗心理异常反应。
所谓战斗心理异常反应,是指战场紧张因素导致军人大脑功能紊乱,使其心理和行为出现的失常现象。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一、斯金纳箱实验斯金纳是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招致最多骂名和非议的心理学家。
他在实验中设计出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斯金纳箱,巧妙地安排食物、控制杆等刺激,让老鼠受到情景暗示,进而出现原本认为是自主的反应,让世人见识到了“奖赏”和“强化”对塑造行为的重大影响。
斯金纳由此认为,人类的自由意志压根不存在。
他还主张通过强化作用训练人或者动物,完成指定任务。
二、旁观者效应实验群体规模与采取行动的比率相关。
越多人目睹一起事件,个别目击者会自觉责任越少,因为有他人分摊责任,责任扩散的作用加上对举止得体的要求,让人对某种生死攸关的情景视而不见。
达利和拉丹推测,如果人们知道有很多人在场,就不会觉得自己的责任有多大,因为有很多人分摊责任,这种现象称为责任扩散。
还有一个影响行为的原因,是人们对举止得体的要求,也就是说,在没有完全搞清楚状况的情况下,如果只有自己大惊小怪会很没面子。
三、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实验如果人同时持有相互抵触的信念,那么思想对立的最终结果,就是衍生出一种力量,进而改变人的行为和态度。
人们可能改变信念来合理解释行为,而不是让行为符合信念。
这个理论曾经引起了心理学界的震荡,它颠覆了斯金纳的用强化作用塑造人类行为的新行为主义理论,但是缺陷在于,它不能解释人们如何改变思想、创造新思想。
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颠覆了整个心理学界,过去人们总认为,洗脑要是能奏效,一定要借助酷刑威胁或者重金利诱,但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们要是做了跟他们信念抵触的行为,所得的奖赏越微薄,这个人越有可能改变原先的信念。
金句1. 劫机事件中,最初3分钟内若没有人反抗,就可能不会有任何反抗了。
紧急事件中,等待时间越久越不利,因为时间越久,越会让人麻痹无能。
2. 奖赏间隔不规则的情境下,消除既有行为需时最久,这一切都是间歇性强化在作祟。
这种心理作用威力惊人,自古以来,无人不受其影响。
3. 人类有一种独特的心理倾向:一旦认定是这样,就会设法让情况符合内心所想。
二战中的战争宣传与心理战
二战中的战争宣传与心理战二战是20世纪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战争之一,也是当今世界历史中备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事件。
在这场战争中,各个国家不仅在军事上进行了激烈的较量,而且还积极运用战争宣传和心理战来影响敌军和民众的思想。
本文将从战争宣传和心理战两个角度对二战中的相关策略和战术进行分析。
一、战争宣传战争宣传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向敌方和友方传播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信息,以达到战争目标的一种手段。
在二战期间,各个交战国纷纷使用战争宣传来激发士气、动员国内资源和争取国际支持。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德国纳粹党通过广播、电影、海报等媒介不断灌输德意志民族的优越性和纳粹意识形态,以激起德国军民的爱国热情和对法西斯主义的信仰。
同时,盟军也利用各种渠道向世界宣传纳粹侵略的残暴行径,以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战争宣传的目的在于塑造公众观念、操纵舆论、影响敌人的意志,并为自身行动提供合法性和道德上的优势。
通过将对手描绘成野蛮和邪恶的形象,宣传者试图引发敌方国内的动乱和反抗,瓦解其国家及军队的士气。
同时,宣传也被用来鼓舞本国民众的士气,让他们坚信胜利的可能性,从而增强全国抵抗敌人的决心。
二、心理战心理战是指以影响敌我双方的思想和意志为目标,通过各种手段和行动来达到战争目的的一种战术。
在二战中,心理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各个参战国家纷纷设立心理战部门和专门的心理战学院,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
心理战采用多种手段,包括散布谣言、利用广播、传单以及战地广告等方式来影响敌军士兵和平民的思想。
例如,盟军在战争中使用了大规模的传单投放,将反法西斯的宣传资料和鼓舞士气的内容散布到占领区域,以削弱敌人的士气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同时,通过广播等媒体向敌军播放大声疾呼的演讲,在战场上制造心理恐慌,以便占据更有利的战斗地位。
心理战还包括对敌方军队和平民的威慑和心理压力。
通过展示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毁灭性的打击能力,心理战试图让敌军丧失斗志,从而打破其战斗士气和备战计划。
共同教案--三战知识
“三战”知识“三战”是现代战争中交战双方在信息领域中进行的对抗,是信息化战争本质和特点的体现。
“三战”以攻击和抗击为斗争形式,针对敌方军人、政府要员及民众的思想和心理,采取舆论造势、心理攻击、法律斗争等作战行动,与武力战互相配合,消磨和摧毁敌方抵抗意志,鼓舞和提升己方民心和士气,力争以小的代价迅速达成战争目的。
一、“三战”概念1.舆论战是指战争双方依据传播学原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大众传媒,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受众传递经过选择的信息,宣扬己方对特定事件的立场、观点和看法,阻断、瓦解和反击敌方的舆论攻势,从而影响受众的情感和行为,引导社会舆论、影响民意归属,造成有利于己的舆论态势。
制舆论传播权是全面控制战场环境的内在要求。
美军厄尔曼等人提出“快速主宰”作战思想的一个核心即全面控制战场环境,采用一切手段,发挥技术优势,力争透彻掌握敌情,使战场单向透明。
美军在谋划战争时无不将媒体与战争扭在一起,认为媒体如同激光炸弹一样,是美军的杀手锏。
CNN、FOX、MSNBC 等美国电视专业频道对伊拉克战争进行24小时直播,使人们收看的这场“玻璃罩里的战争”几乎完全是被美国媒体“媒介化的战争”。
全面控制战场环境需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点力量综合实现,但是在舆论传播这个关键点上,美军在近几场战争中以绝对的制舆论传播权基本实现了别战场环境的控制。
在现代战争中,无论是在传递战况的“信息场”、描述军人作战环境和百姓生存状态的“生态场”、还是反映民众对战争所持态度的“意见场”,媒体均按照“把关人”的意图将重新塑造的战争纳人人们的视阈。
舆论战充分利用舆论具有的可调控性,以舆论凝聚、舆论动员、舆论预警、舆论震慑、舆论缓释等多种范式,或统一调配、利用、谋划各种舆论信息,使其整体运作效果有利于国家的战略利益,实现主导信息资源,确保媒体传播口径统一,行动一致;或通过有选择的信息传播,制造虚实难辨的“战争迷雾”,使敌方判断、决策、行为失误;或实施硬性调控,阻断信息来源和传播设备,达到对被作用方信息的垄断。
历史上最著名的10个心理学实验
历史上最著名的10个心理学实验20世纪最著名的10个心理学实验1打开斯金纳的箱子老鼠的疯狂世界斯金纳箱美国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的“箱子实验”。
他将老鼠关在设计精密的箱子之中,使老鼠在做出某些行为(如按压控制杆)时得到食物等“奖赏”,进而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一旦老鼠受到相关情景暗示便会触动该行为模式。
斯金纳认为那些我们原本认为是相当高级的自主自发的反应实际上只是一种低级的条件反射而已,斯金纳称之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将实验推广到其他动物甚至人身上:他制造了一个“婴儿箱”,将自己的亲生女儿置于其中,进行训练。
实验发现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行为也同样是这种低级的条件反射的产物。
这使他进而认为“人类向来珍视的‘自由意志’其实并不存在。
”他主张心理学家成为统治阶级,负责制约训练民众,使其“既具有人性,又能听命行事。
”尽管这些实验和理论发展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但如此冰冷的实验与观点使斯金纳饱受争议,甚至臭名昭著。
2心灵暗室米尔格兰姆与服从权威米尔格兰姆电击器的最高一档 300 V1961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米尔格兰姆进行了一次关于权威服从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他组装了一台假的电击器,征来数百名受试人员执行电击,并安排一名演员担任接受电击者。
在昏暗诡秘如密室般的实验室中,米尔格兰姆一再命令受试者电击这名演员。
随着电流一步步加大,这名演员先是假装痛苦呻吟,后来则不再出声装死。
实验结果令人吃惊:大部分受试者(没有发现他们共同的特定人格特质)遵守了权威的命令,尽管他们被事先告知到达某强度的电流甚至足以致命,然而即使如此,他们面对命令也照做不误。
米尔格兰姆进而得出结论:个人会服从指令进行破坏,人格类型的影响远远不及外在情境。
对于纳粹军官大规模屠杀犹太人这件事,当时流行的解释是条顿民族是一个倾向于服从权威指令的“权威性人格”占主导的民族,而米尔格兰姆的电击实验则对这个解释提出了挑战。
这项实验像一个巴掌一样,恨恨地打在了所有人脸上,揭露了人们在面对权威时表现出的愚蠢与麻木,并指出了人们想象的与真实的自我之间的巨大落差。
20世纪70年代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模式
20世纪70年代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模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20世纪70年代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探讨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许多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给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20世纪70年代,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本身,如焦虑、抑郁、强迫症等,以及心理疾病的防治和康复。
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问题模式,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
20世纪70年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倡导“全人关怀”理念,即将人视为一个整体,不只是身体的健康,更包括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
这一理念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注个体的心理问题,还注重个体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和影响。
心理学家还提出了“生活环境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受到家庭、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从整体上加以分析和干预。
20世纪70年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早期干预。
在过去,人们更多地将心理健康问题视为疾病,只有在患病后才进行治疗,而在70年代,心理学家们开始强调预防的重要性,提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筛查来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他们提出了“早期干预”和“风险群体识别”的概念,希望在心理健康问题发生前就能够及时发现和干预,避免疾病的恶化。
20世纪70年代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为治疗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改变个体的行为和认知模式,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学家们还通过研究心理问题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社会支持”、“心理咨询”等干预措施,帮助人们更好地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
20世纪70年代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学家们在这一时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模式,为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心理战的特点
心理战的特色心理战作为一种作战款式,一个独立的学科,有其自己的特色。
本节介绍的是心理战的一般特色。
1、实质的非强迫性心理战不是像武力战那样采纳强迫的手段,即所谓经过“硬杀伤”征服仇敌,而是经过非强迫手段,即所谓“软杀伤”征服仇敌。
心理学的研究成就表示,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之一就是自主性,外界刺激的要素一定经过主体内部机能才能发生作用。
向仇敌实行心理攻击,可否惹起仇敌心理上的变化、惹起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变化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仇敌的政治态度、军事素质、心理状态、心理特色和战场环境、敌我态势,以及心理战实行者的心理战手段、心理战强度等诸多要素。
心理战实践证明,同一种心理攻击信息关于不一样的人来说,可能产生不一样或完整相反的结果。
心理战的非强迫性特色说明,实行心理战一定针对和利用敌方的心理需求、心理缺口、心理短处,要点作用其心理误区和盲点,才能收到成效。
特别是需要改变心理战对象的看法、态度、信心、心理定势、心理趋向时,常常需要经过非强迫的手段完成目的。
2、时空的非限制性心理战拥有无穷制的时间和空间。
就时间来讲,既能够在战时使用,也能够在平常进行。
关于一场战争或一次战斗、战斗而言,心理战贯串战前、战中、战后全过程。
就空间来说,既能够在前面进行,也能够在后方实行;既能够在敌方行动,也能够在我方运用。
能够说,只需心理战实行者所发送的信息能被心理战对象所接受,心理战就可以进行。
在今世,信息技术的进步、电子技术的发展和通讯系统的更新,大大地缩短了信息传达的距离,同时也增大了信息传达的渠道和流量。
一个人接收外来的信息越多,信息的内容越集中,其反应也就越深刻,外来信息改变其心理状态的可能性就越大。
现代高新技术,如广播电视、卫星流传、网络技术、隐形技术、虚构现实技术等宽泛应用于现代战场,使敌我两方无时无刻不面对来自各方向、各方面以及各样形式的各种心理战信息的刺激和影响。
3、地位的特别性心理战的任何一次行动,大到一次威慑行动、一个宣传攻势,小到一次战场喊话,一张传单,不单表现整体作战妄图,并且还表现国家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利益。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 精神疾病的诊断,基本是建立在共识基础上。虽然不是所 有的精神病医生都会草率诊断,但这样的医生确实为数不 少,甚至还可能为掩饰心虚而更加自负。
• 医生未能严格依据DSM标准对病人的病史、发展情况作出 判断。
实验结论(标签效应)
这项实验反映了人类内心难免充满了主观意识, 因而该实验成为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重要文献,在 哲学领域也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智商高低虽与天赋有关,但机会与期望的影响更 大。 因此所有诊断过程必然充斥这类误差,结果并不 可靠。 标签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观感。
斯金纳通过在斯金纳箱里实验老鼠压杆得食物、鸟 儿叼盘子,兔子把硬币投入钱筒,教猫咪弹钢琴, 教小猪使用吸尘器。
证明:绝对服从造就出极端自由。人类若能放 空思想,全然接受机械式的训练,就能超越 所有生理限制,学会原本不属于人类的行为。 只要有正确的训练,人类就能跨越身体的界 限,无所不能。
改变奖惩频率的启示:
不同点
(1)经典条件反射控制特定的某个腺体,而操作性条件反 射一般认为是机体自身的一些因素促使机体操作动作的。 (2)经典条件反射中动物往往是被动接受刺激,而在形成 操作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 操作来达到目的。 (3)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刺激引起非条件反应,而在 操作性条件反射中,非条件反应不是由强化刺激引起的,相 反非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斯金纳将老鼠放入斯金纳箱,用奖赏出现的时间训练老鼠按压杠杆的 时间和次数。
一开始只要老鼠压杆,就可以得到食物。 后来老鼠若要获得奖赏,必须压杆3次、5次,或是20次。 除了固定比例的奖赏,斯金纳也尝试把奖赏移除。最后他发现如果停
止给老鼠食物,老鼠逐渐不去压杆 一般人直觉地认为,随机且间隔如此长的奖赏,会使老鼠对获得奖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宣传心理战宣传心理战是运用宣传媒体对敌人的舆论、感情和态度施加有计划有目的影响,使敌方的行为向着已方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以利于达成预定目标的心理战。
宣传心理战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实施和展开,如广播宣传心理战、影视宣传心理战、报刊宣传心理战、网络宣传心理战等多种方式和手段。
二十世纪,无论是两次超级规模的世界大战,还是小打小闹的局部冲突;无论是以“硬杀伤”为主的机械化战争,还是以“软杀伤”为主的信息化战争,无不闪烁着宣传心理战这一身影,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宣传心理战的任务:一是有系统地破坏敌人军事力量的政治精神基础。
二是加强本国各民族在精神上政治上的团结。
其中主要是加强武装力量的团结一致和提高全体参战人员的士气。
三是影响中立国、同盟国和世界舆论,使之站到自己这面来。
四是对战俘和占领区民众施加意识形态影响。
根据宣传心理战开展工作的方法,可分为白色、灰色和黑色三种。
白色宣传心理战就是用宣传信息的真实性来达到心理战的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在宣传中十分推崇和追求“真实可信”,取得了巨大的效果。
一个被俘的德军上校曾对盟军心理作战处的官员讲过这样的话:“你们不加掩饰的宣传给我们带来了可怕的灾难。
即使一张小小的传单,读过之后也使人获得真知实情,并由此认识到我们的政府一直在向我们撒谎,这是比任何重炮都管用的攻击。
”灰色宣传心理战是在宣传中既有一定的真实基础,又包含着某种欺诈战术,以此达到心理战目的。
而黑色宣传心理战是在宣传中隐蔽真实的信息来源,有意假造或隐蔽宣传者的面目而达到心理战的目的。
这些宣传方式,在二十世纪心理战中都发挥过重要作用。
在现代战争特别是在高技术条件下,宣传心理战仍将占据重要舞台,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谋略心理战谋略虽然并非心理战的专利,只不过在心理作战中,谋略更具有特别的意义。
从心理作战的具体操作上来说,谋略心理战仍然是心理战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谋略心理战主要是指以谋略手段实施的心理战。
谋略心理战的主要目标是敌方的领导人物或军事指挥官,瞄准敌方决策者的心理弱点,运用谋略手段,引导和控制其心理活动,使其判断失误,决心失措,从而达到已方的战略目的。
谋略心理战与欺骗心理战的主要区别在于谋略心理战的核心是斗将,而欺骗心理战的对象既包括敌国的领导层,也包括敌国的军人和普通民众,作用范围比较广泛。
1986年,在美国和利比亚的一场军事冲突中,美军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激将谋略,诱使利比亚首先开火,并后发制人,给利比亚以重创。
三、干扰心理战干扰心理战是指利用战略、战役、战术上的干扰手段,使敌心理上产生错觉,造成混乱,以破坏敌军的抵抗意志,瓦解士气,迫使敌人放下武器,逃避战斗乃至投降,丧失战斗力。
干扰心理战大体上分为两种形式:一种用在战略层次上,主要是通过大量袭扰、破坏行动,使敌人产生恐慌、紧张、困惑、迷茫等不良心理反应,从而惶惶不可终日,降低或失去判断力和战斗力;另一种用在战术层次上,主要是通过战斗中对敌人的直接心理袭扰,使其神智迷乱,失去对自身行为的控制。
心理战作用的目的可包括对敌人造成心理杀伤、使敌人产生错觉或迷惑、改变既定目标的态度或行为等。
不同的心理战样式产生的目的不尽相同。
干扰心理战相对于其他心理战样式来说,更侧重于对敌人造成心理杀伤,它产生的作用在心理战中也是不可低估的,在历次战争中倍受亲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实施战略性心理干扰的典型战例是1944年5月的“复仇”行动。
根据盟军最高统帅部的计划,从5月1日格林威治时间7时5分开始,整个东半球的盟国力量同时行动起来,向德军展开一系列袭扰作战。
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德国占领区和亲德中立国家中就发生了成百上千起事件:一名德军将领在克里特岛被游击队绑架;一名党卫军保安局的高层官员在里昂被暗杀;德国飞机在雅典连连坠毁,原因是发动机内注进了研磨油;一列刚刚开出的德国火车在阿登地区出轨翻车,后来发现铁路的道岔被人卸掉了铆钉。
无休止的破坏和袭扰使德军士兵疲于奔命,终日不得安宁,不少德军士兵心神恍惚,焦虑不安,产生了莫名其妙的紧张情绪和歇斯底里的变态心理。
他们感到草木皆兵,四面楚歌,对战争的前途空前悲观绝望。
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恰恰正是盟国即将发动的大规模进攻所希望和需要的。
四、欺骗心理战欺骗心理战就是以隐蔽自己的企图为前提,通过战略、战役、战术上的欺骗手段,造成敌人的错觉和不意,使敌人在理智上犯错误,从而导致敌人按照欺骗心理战实施者的意愿行动,达到不战而胜或小战而大胜的目的。
欺骗心理战的成功,其进程虽然有提前或推后的可能,但其效应的产生,大体上是按以下三个步骤实现的:一是发送信息,引起注意;二是产生联想,造成错悟;三是形成定向,付诸行动。
在海湾战争的整个过程中,美军成功地实施了一系列心理欺骗,有效地达成了进攻的突然性,加速了战争进程。
在海湾危机中,美国采取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的心理欺骗手段,有意造成对方的心理错觉,使开战出其不意。
当1月15日即将到来之际,美国通过各种途径,故意散布多国部队尚未作好开战准备的消息。
同时,美军第4心理战大队已经精心设计了一个欺骗圈套,把大批伊军牢牢牵制在科威特海岸,让他们准备对付一场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海上两栖进攻。
在这些欺骗措施的影响下,伊拉克错误地认为美军不会轻易动武,即使动武也可能是从科威特海岸发动登陆作战,因而从战争准备到兵力部署严重失误,给了美军以可乘之机。
正是美国的上述心理欺骗,才使战争一开始便带上了强烈的突然性,也使伊军陷入军事上的被动。
五、威慑心理战威慑心理战的基本涵义是:以实力为后盾,通过示形造势等方式,显示自己的力量和决心,在对方心理上构成一种障碍,使其认识到由于面临无法承受的后果而不敢贸然采取行动,或使其行动有所收敛,或被迫停止行动。
简单地说,威慑心理战是为了达到某种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目的,运用军事实力从心理上来遏制对方的一种斗争方法。
威慑心理战就其作用而言,是通过威慑信息给对方构成威胁,造成心理上的恐惧感,破坏对方的心理平衡以遏制对方,或使对方屈服。
如发布战争宣言,实施示威性演习,调整部署等以显示实力和决心。
也可采用“以战止战”的手段,在一定范围内实施战争行动,给对方局部地区的兵力和重要设施以歼灭性打击,给对方在心理上形成深刻的威慑效应,迫使其不得不改变原来的决策和企图。
威慑心理战与恐吓心理战的主要区别在于威慑心理战侧重于战略层次,而恐吓心理战则侧重于战役、战术层次,运用的原理相同,但作用的层次、范围不同。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首先以经济制裁、舆论谴责、外交斡旋等多种手段,向伊拉克施加心理压力,同时极力显示自己军事力量的强大和反应的快速敏捷,从而影响了伊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决心,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六、特种心理战特种心理战,是指特种心理战部(分)队或特种编组人员运用多种手段,对敌人的心理施加刺激和影响,造成有利于已不利于敌的心理状态,达到分化瓦解敌人,巩固已方阵线,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或不战而胜的一种特殊作战样式。
特种心理战与一般心理战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使用的力量专业化。
一般心理战使用的力量是非常广泛的,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既可有军事人员,也可有地方人员;而特种心理战所使用的力量,主要是特种部队人员或经过专门训练的特种编组人员,体现了力量使用上的专业化。
在海湾战争期间,美陆军编有第8心理战特遣队(辖5个营另2个连),空军编有第193特种作战大队,第18空降军和第7军各编有一个心理战营,他们都是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实施特种心理战的骨干力量。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利用其特种心理战专业人员,伪造了一批数量惊人的英镑。
相当一段时间内,那些以假乱真的“杰作”不断出现在英国的赛马场、欧洲的黑市市场甚至纽约的外汇交易所,它们在欧洲各国人民的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不安和混乱。
英国政府被迫宣布所有在外流通的各种票额一律作废,而代之以新设计的5镑防伪钞票。
整个英国和世界金融界都为这一决定而震惊。
一场巨大的心理震荡在多方的艰难努力之下终于慢慢地平息了下去,但纳粹德国这种特殊的心理战方式却在世人脑海里留下了难以消磨的印记。
七、恐吓心理战恐吓,是由于人的肉体或生命受到某种威胁而引起的害怕。
恐吓心理战是以各种武器装备为物质载体,以各种刺激使人产生恐慌情绪,使人失去正常的思维,导致战斗力减低或丧失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战样式。
恐吓心理战的实施离不开武器装备这个物质载体,而且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恐吓心理战的作用效果就会越加突出。
在二十世纪战争中,恐吓心理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利用现代化技术和武器装备制造出各种超乎寻常的声音,破坏对方的正常心理状态,这对部队战斗力的产生与发挥无疑是一重大的心理障碍。
诸如,巨声:利用现代飞机、坦克、火炮以及各种武器发出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呼啸声。
这些巨声,可以给对方官兵的心理造成一种压抑感,使其紧张畏惧,甚至惊慌失措;怪声:利用各种音响设备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声音,如揪人心肺的尖叫声,刺激神经的撕裂声,以及各种武器的怪叫声,都会造成对方沉重的心理负荷;仿声:利用现代技术依照某种声音,吸引和转移对方的注意力等等。
所有这些,都可以改变敌方官兵大脑思维的平衡,导致其心理处于不正常的状态。
二是利用现代技术和武器装备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光波,使对方心理紧张。
比如突如其来的闪光,五颜六色的闪光,扑朔迷离的闪光,以及核武器发出的光辐射等,都会使对方视线模糊,眼花缭乱,无法辨认事物,造成心理紊乱,失去心理平衡。
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掌握着制空权的德国空军充分利用这一心理效应,在苏德前线对苏军进行肆无忌惮的心理恐吓。
他们在航空炸弹上安装了专门的附加器,使炸弹降落时能产生强烈的噪音,这不仅迫使遭到轰炸的人们产生负面的心理情绪,而且大大地增加了战场上的恐怖气氛。
他们还从飞机上空投模拟的跳伞木偶,或在飞机俯冲时打开警报器,使躲在堑壕中的士兵如临灭顶之灾,精神严重受挫。
在越南战场上,美军集中使用最有破坏性的武器,如飞机、火箭、重武器、凝固汽油弹来增强恫吓的效果,是恐吓心理战的又一例证。
八、情感心理战情感心理战是用情感刺激的办法来促成对方心理及行为发生变化,达到瓦解敌人士气,提高已方士气的心理战样式。
情感一直被认为是心理战的重要突破口,因为心理战作用的最终目标是人,是“征服人心的战争”。
如果人的情感发生了改变,那他的态度和行为就会发生改变,就会影响整个战争的结局。
情感心理战相对于其它心理战样式来说,运用的方式比较特殊。
它主要通过联络感情,感化对方来达到心理战目的,其作用效果一旦产生,威力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著名的心理战理论家弗雷泽尔认为:在任何情况下,心理战都要着眼于情感体验。
象自命不凡这样的复杂情感,象淫荡的欲望这种应加以卑视的情感,象自尊心这样的人之常有的情感,象自私自利的情感,象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情感等等,这些情感因素都可以作为心理战的信息内容,也都可以作为心理战攻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