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作业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作业九
一.定量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
研究报告一般由题目和作者,摘要和关键词,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参考文献以及附录等部分组成。
1.标题和作者
标题包括题目和文内标题。
题目是研究报告的总标题。
它要用简明、精当的词语反映研究主题和作者的主要观点,引导读者去发现并准确把握研究的“核心内容”。
所以研究报告的题目是研究主题最简介的陈述,要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超过20字。
文内标题要反映文章的逻辑结构和层次。
实验报告题目应放映研究的实际变量之间的关系。
所以标题最基本的信息要包含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说明要做的实验研究是属于哪方面的问题。
调查研究的题目要直接说明是对某问题的调查。
可加副标题对主标题进行补充,以便具体说明在什么范围基于什么问题的调查。
标题下方是作者姓名和单位。
2.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文摘),英文为abstract,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214-1976(E)文献工作——出版物的文献和文献工作》中,对其含义作了明确界定:“是指着一份文献内容的缩短的精确表达而无须补充解释或评论”。
也就是说摘要是研究结果的浓缩。
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以及其他5项。
在定量研究报告中,摘要的主要内容包括:要研究的问题,该问题过去的研究状况、研究方法、结果、结论以及研究发现的价值和启示。
关键词是用来表达文献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
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
在实验研究报告中关键词要包含研究主题、自变量和因变量。
在调查报告中关键词要包括研究主题、调查对象、范围等。
3.引言
(1)引言的意义
引言是研究报告的正文开头部分。
写引言的目的主要是向读者阐明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价值和意义,明确所要验证的假设和该假设的理论基础,以及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的理论框架。
因此,引言部分应提纲挈领地显示该项研究的直接目的、针对性,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以及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所处的学术地位。
(2)引言的内容
引言部分主要阐明以下六方面的内容:一是提出问题,阐明研究该研究的重要性及意义,表明研究目的;二是提出研究假设,并说明研究假设和设计与该研究的关系,即对以某一理论为根据而提出的假设进行论证,这就要在引言中解释清楚这一理论的内容和背景及假设的由来;三是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四是综述该研究主题的前期文献,说明该研究与先前研究的关系;五要阐明该研究要检验哪些理论问题?六是说明这些命题是如何产生的?引言的文字要简洁明了,字数不宜太多,表述要具体清楚。
4.研究方法
这一部分要详细这部分要详细描述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按照研究方法不同,研究方法这部分内容也不相同。
在实验研究报告中,要详细说明实验的被试、实验研究工具、实验设计以及实验程序等。
以便有足够的信息使其他研究者能够重复该实验。
在调查研究报告中,要详细说明研究对象、抽样方法、使用的调查工具、调查方法以及调查过程等。
5.研究结果
这是研究报告的主要部分,要求简要地说明每一结果与研究假设的关系,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既不能任意修改或增减结果,也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观见解。
(1)整理数据
主要说明采取何种方式统计分析数据。
对研究中搜集到的原始数据、典型案例、观察资料,一般使用图或者表格结合文字来描述数据结果,这样便于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研究结果。
图一般使用柱形图、曲线图、框图等。
表格一般使用三线表和卡线表等。
图表格式务必准确,而且要采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技术,从数量变化中揭示所研究事物的内在必然关系,而不是罗列事实。
(2)分析数据
在对研究所搜集事实材料的客观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基础上最终得出结果或结论。
结论必须是严谨的、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论证,切忌夸夸其谈、任意引申夸大。
分析数据时,要注意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既有对质的资料的归纳,又有对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纯洁性,要求作者要以客观陈述事实为主,并用准确无误的数据资料来的分析问题,尽量使结果部分资料翔实,层次清晰,文字准确简明。
6.讨论
(1)讨论的目的
讨论是研究报告中最富创造性的部分,目的是对研究结果的意义进行评价、解释和总结,并根据研究结果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给予回答,指出研究假设是否可靠。
在讨论中还要指出研究结果的局限性,指出研究结果与先前发现之间的相似或不同以及研究结果对特定研究的理论或实践意义,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2)讨论内容
因此,在讨论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论证,阐明研究结果的意义,并将对该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与前人所作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将自己的研究纳入理论框架以建立或完善理论。
二是对该实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局限性如误差、显著性进行分析、探讨与反省,并对研究成果的可靠程度和适用范围做进一步说明。
三是提出可供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及本实验研究中尚未解决或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对未来的研究以及如何推广研究提出建议。
(3)讨论与结果的区别
讨论与结果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结果呈现的是研究中的客观事实,并可以在相同的研究中重复出现;而讨论则是研究者的主观认识与分析,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理论和研究视角对实验结果的意义进行的理论阐释。
对研究结果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为研究人员本身要善于提出和思考问题,善于从理论和实践出发,从各种维度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
7.参考文献
论文中所有的引用都应在这一部分标明,每一个列举的参考文献都应在文中被引用。
文献来源一般有五类:著作及其析出文献、期刊、报纸、网络和其他。
参考文献基本的著录格式:
著作:著作著录的项目依次为:编著者.书名[M].:卷(或册、集)数.翻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版次):页码.[A].
期刊:期刊著录的项目依次为:著者.篇名[J].期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报纸:报纸著录的项目依次为:著者.篇名[N].报纸名称.年-月-日(版次).
网络:著者.篇名[J(EB)/OL].网站名.[时间].网址.
其他:法令、条例;档案材料、访问纪录、函电[Z]. 学位论文[D].
8.附录
附录主要用来呈现那些不利于文章流畅性的详细信息,这不仅是使正文内容集中,更主要的是为读者提供可供分析的原始资料,以便让人分析鉴定搜集调查材料的方法是否科学,材料是否可靠,并供其他研究人员参考。
附录包括:各种调查表格、原始数据、研究记录等。
附录的编制要防止杂乱和过于简单。
二.定量研究报告的分类及撰写格式
(一)实验研究报告的撰写
1.实验研究报告的特点
实验是实验者人为地使现象发生,对产生现象的情景或影响现象的条件加以操纵、变化以及控制的观察。
实验法最主要特点是能较好地控制额外变量。
实验研究报告是对整个实验研究结果的全面总结。
通过实验报告人们可以对该实验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为他们评判、接受或应用这一实验研究成果提供依据。
因此,实验研究报告的撰写对该实验研究结果的总结与推广起着重要作用。
实验报告与调查报告不同。
实验报告因为是在实验室进行的,因此,它要求对实验条件、实验结果、数据分析方法等做详细介绍。
实验研究的问题的范围很广,解决问题的方法各不相同。
因此,在写实验报告时可能会有些差别,但基本的形式和要求是各类实验报告都必须具备的。
2.实验报告的内容
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有:选择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论依据,实验假设(目标内容),实验组织、实验因素的操纵(自变量的操作,因变量的检测,无关变量的控制等),实施方法和步骤、实验效果统计和结论、问题分析及建议等。
3.实验报告的撰写格式
1.调查研究报告特点
调查研究是指研究者通过多种调查方式(邮寄问卷、亲身访问和在线调查)对样本进行调查进而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报告与实验报告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收集资料的方法不同。
2.调查研究报告撰写方式
引言:调查报告的引言是对研究全貌的一种综合性介绍,主要说明这一调查研究的来龙去脉,研究背景与历史上某些研究的纵横关系。
说明本调查研究理论及现实意义、研究目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等等基本设想。
正文部分:调查报告正文部分写法多种多样,一般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把调查的基本情况按种类分成并列的几个部分或方面来写。
另一种是将调查的基本情况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演变过程加以排列,分成互相衔接的几个部分,层层深入地来写。
即按所调查的教育现象产生、发展、变化过程来写。
3.调查研究报告撰写格式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研究方法和过程,结果讨论,对策建议,附录等部分组成。
调查报告的引言是对研究全貌的一种综合性介绍,主要说明这一调查研究的来龙去脉,研究背景与历史上某些研究的纵横关系。
说明本调查研究理论及现实意义、研究目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等等基本设想。
(1)阐明研究专题问题的所在,调查此问题的缘由、历史背景和原有基础,即国内外对同一课题的研究概况,以及此次调查的意义和价值。
(2)阐明调查的目地,概述调查的筹备过程,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取样及调查的方式方法以、主要的调查内容以及研究的预期结果。
(3)对研究中使用的专门术语和名称进行界定。
(4)简单分析调查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及该研究的突破和要解决的问题。
一、质的研究的特点
质性研究是与定量研究相对应的。
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其特点如下:
1.对事物情境与整体的把握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在对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还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该事件与其他事件的联系。
对部分的理解依赖于对整体的把握,对整体的把我又依赖于对部分的理解。
这边形成了质性研究中的“阐释循环”。
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做“解释性理解”。
研究者只有理解研究者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和知觉方式,才会理解对被研究者的行为和周围环境的解释。
3.用归纳法分析资料
质的研究对资料的分析采用的是归纳法。
即在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
4.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
质的研究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因此研究双方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二者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质的研究报告的写作特点
与定量研究报告相比,质性研究报告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其写作的情境性较强。
主要表现为:
1.质的研究报告写作的灵活性
(1)质的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
学术研究报告写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清楚地说明研究过程与资料的收集过程。
因此无论研究者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和写作风格,作为学术研究报告,都是由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背景知识、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研究结果以及对研究结果的检验和讨论等部分组成的。
(2)质的研究无严格规范
质的研究报告写作形式比较灵活,各部分内容也不像定量研究报告那样要严格按照固定顺序排列。
对于质的研究报告来说,没有标准的论文组织方式。
在结构上,既无严格规范,也没有十分固定的格式。
在内容上,描述和分析、资料与解释之间没有明确界限。
每一研究者必须根据自己研究所处的理论背景与所在地脉络,来打造自己研究报告。
对研究报告的写作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较重。
质的研究报告是以对语言文字资料的分类描述和解释为主要特征的。
它是将在研究中获得的知识用一种对读者来说有意义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倾向于长篇叙事。
2.深描
质的研究报告特别强调对研究现象进行整体性、情景化的动态“深描”。
在讨论研究结果之前要对研究地点、时间、社区、人物、事件和活动等进行详尽、细致的描述,力图把读者带到现场,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因为质的研究认为研究结论必须有足够的资料支持,必须从原始材料中提取适合的素材,然后对这些素材进行“原汁原味”的呈现,不能只是抽象、孤立地列出几条结论。
3.写作即是研究
定量研究报告与质性研究报告相比,其最大差别在于质性研究并不是要报告“资料”,而是要报告“情节”,也就是要说出研究者与报告人在现场随着时间发展所发生的事情。
因此,对于质的研究来说,写作不是研究的附属品,而更是质的研究的组成部分。
(1)写作是思考
质的研究报告的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考,通过写作研究者进一步明确自己要思考的问题,如发现自己在思考什么问题,还存在哪些漏洞、思想的困惑如何解决等;当通过语言呈现研究结果的同时,也在
对研究结果进行构建。
因为,质的研究的写实际是作者不断作出决策的过程,作者需要不断与资料和理论进行对胡啊,从原始材料中寻找意义的解释,同时在自己的思想和显存理论中寻找分析线索。
(2)写作是对现实的建构
质的研究报告是研究者用语言创造的文本,呈现的是研究者自己的自我,而不是他人。
研究者可以对现实以自己的视角和立场,以不同角度和方式对社会现实进行透视与呈现,这实际是作者对他人意义呈现,也是对“混乱世界”的一种重构,而不是对社会“真相”的如实反映。
(3)写作是权力和特权
质的研究写作时一种权力和特权。
研究者借助自己的思维方式、概念体系、价值观念对被研究者的生活和意义加以“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种权力介入。
当我们选择以某种方式写作时,我们已经在利用自己的身份向公众表达自己的某些价值取向。
因此,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拥有这种权利的合法性,并要努力放弃自己的权威,同时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4.写作要考虑读者
质的研究写作不仅仅是像量的研究报告那样客观地呈现研究结果,还要考虑读者以及你希望对他们产生的效果。
不同的读者群对作品的要求不同。
面对不同的读者,写作时不仅要考虑他们的知识水平、认识方式和兴趣,还要学会用他们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写作,以便更好地达到他们交流的目的和写作的效果。
三、质性研究报告的写作方式
在质的研究写作中,不同的资料分析类型使研究报告的组织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因为不同的假设产生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取向,从而会使研究者在写作中采用不同的资料和分析模式,不同的分子模式又会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因而写作的方式也就不同。
根据资料分析的形式,可以将研究报告的写作方式分为类属型和情境型两大类。
1.类属型写作方式
(1)什么是类属型写作方式
类型分析报告主要使用分类方法,将研究结果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归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报道。
类型分析报告适合如下情况:一是研究对象(人、社会机构、事件等)比较多,很难进行个案呈现。
二是研究的结果中主题比较鲜明,可以提升出几个主要的议题。
三是资料本身呈现出分类的倾向,研究者在收
集资料的时候使用的是分类的方式。
比如,我在对中国贫困地区的一些辍学生进行研究时,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将他们辍学的过程、原因、辍学后的去向、心情、打算,以及各类人对辍学生的反应等进行了分类描述和分析。
类型分析最适合访谈资料,这些资料都是非常结构化的访谈计划从参与者或者代表某种观点的特定群体参与者那里收集到的。
类型分析需要寻找并证实资料中具有信息提供者特征的概括。
所以类型分析的组织者将广泛地呈现访谈中或焦点群体资料中捕捉到的参与者观点。
这种立场笔通过直接手段展示研究的社会现象更加严格。
(2)类型分析法的优缺点
类型分析的写作方法的优点是:一是可以比较有重点地呈现研究结果。
二是逻辑关系比较清楚,层次比较分明。
三是符合一般人将事物进行分类的习惯。
类型分析的写作方法的不足是,失去了一些重要信息,如研究的具体场景、被访者的个性特征和生活故事、研究者使用的具体方法、研究的过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有时候,为了将研究的结果分成类别,我们难免删去一些无法进入类别但对回答研究的问题非常重要的信息。
2.情境型写作方式
(1)什么是情境型写作方式
“情境型”写作非常注重研究的情境和过程,注意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序列或事件之间的逻辑关联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
由于注重研究或事件的具体情境,情境法通常将收集到的资料按照个案的方式呈现出来。
个案可以涉及一个人、一个社区或一个事件,也可以由数人、数个社区或数个事件拼接而成。
个案所表现的内容可以是一个自然发生的故事,也可以是作者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各种事件的组合。
(2)情境型写作方法的优点
一是可以比较生动详细地描写事件发生时的场景;
二是可以表现当事人的情感反应和表情变化;
三是可以揭示事件之间的衔接关系;
四是可以为研究者提供自我反省的机会。
五是可以表现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3)情境型写作方法的缺点
情境型写作方法的不足是,不太符合一般人概念中的“科研报告”,没有将研究结果分门别类地列出来,通常也不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分开处理。
对于那些想一眼看到研究结果而对研究过程不感兴趣的人来说,这种叙事方式往往使他们感到“浪费时间”、“不够简洁”、“含糊不清”。
而对那些习惯于看到分门别类的研究结果的人来说,这种方式则显得不太“正规”、太像在“讲故事”。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同时结合使用这两种方式。
比如,我们可以使用类属法作为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同时在每一个类属下面穿插以小型的个案、故事片段和轮廓勾勒。
我们也可以以情境法作为整个报告的主干叙事结构,同时按照一定的主题层次对故事情节进行叙述。
不论是以分类为主、辅以个案举例说明,还是以叙事为主、辅以类属分析,结合使用两者总会比单独使用其中之一更具说服力。
四、质的研究报告的写作风格
民族志旨在描述一个种族或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重视他们原来的面目,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其意义为何以及如何加以诠释等问题,目的在于研究与发现他们的信念与价值观的发展和变化。
这就要渗透到他们的“疆域”中,被他们接受,并学习他们的文化,以敏锐的目光将觉察到的意义与现实呈现出来。
这在写作上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民族志研究是质的研究的一个主要分支,民族质的写作风格最能体现整个质性研究的特色。
1.传统民族志的写作风格
传统民族志的写作风格主要有现实主义的故事、忏悔的故事、印象的故事、批判的故事、规范的故事、文学的故事以及联合讲述的故事7种。
(1)现实主义故事
20世纪初到二次大战前50年间里,民族志研究受实证主义影响,大都采用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即作者对一典型事例、文化模式或社区成员的行为进行详细描述,力图“真实”在现当事人的观点,从当事人角度描述研究结果,对当事人言行进行报道。
在这种风格中,作者以冷静、客观的态度,直接引用当事人话语及他们对事情的解释来写作。
现实主义故事通常具有典型性。
这种故事表现的是特定文化中典型成员的所谓的“平均人”,而不是个体的特殊言行。
如:埃里克森的《事事入轨》、怀特的《街角社会》、利波的《达利的一角》、斯德克的《我们所有的
亲戚》等。
(2)忏悔的故事
忏悔的而故事这种文体,需要作者真诚、坦率地说明自己在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与思考,以再现研究的具体情境及自己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关系。
通常以第一人称叙事,使文本与读者之间产生一种亲近感,有助于读者判断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展会故事一般由作者本人的实地工作经历组成。
(3)印象的故事
这种文体被认为是民族志写作中的一个亚文体,通常被穿插于现实主义和忏悔的故事中。
卫视研究结果显得生动有趣,用这种风格对研究结果部分进行重点渲染。
一般来说,印象的故事是将时间发生时的情境以及当事人的反应与表情记录下来,对具体过程与细节进行生动形象描绘。
以表现作者在某事某刻的对某一现象的“主观”情绪感受,不一定具有现实主义意义上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如,人类学领域,夏格农的《亚怒骂莫》、比瑞格斯的《永不愤怒》、都蒙特的《头人和我》、拉比罗的《摩洛哥实地工作反思》。
在社会学领域有,贝农的《为福特工作》、克里杰的《镜子舞》和哈雷兹的《成为一个社会科学家》等。
(4)批判的故事
批判的故事实在批判理论的指导下,从历史、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对研究结果进行探讨。
通常这类故事通过社会中弱势群体的视角来呈现社会现实。
作者通过自己的写作批判、抨击现实社会的不公,使读者了解社会,并达到自身解放。
一些作者也从女性主义、精神分析视角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
批判的故事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当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立场、观点不一致时,如何进行协调?由此导致的评价双方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由谁评判,评判的标准又是什么等。
如,豪车切尔德的《被管束的心》,
(5)规范的故事
规范的故事是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建立、检验、概括与展示理论。
因此,研究实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建立规范的形式理论,以体现正规、严肃、逻辑性强的写作风格。
其目的是证实或证伪研究这种自己抽象出来的理论,其“主观性”较强,观点明确,具有明显的理论导向。
在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与归类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自己建立理论的需要,而不是资料本身的特性。
(6)文学的故事
文学的故事指的是研究者借用文学手法讲述自己在实地进行研究的经历,将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情用叙事技巧体现出来。
这类故事的特点是:深刻的人物刻画,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回想或伏笔的运用、多元的叙事角度、不同的问题对照以及透明即兴的写作风格。
这种写作不是对原始资料进行理性分析,为使为了给读者一种情感上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