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第03课解

题锦囊(含解析)

【解题锦囊】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疏梅”,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疏梅。”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疏梅。”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疏梅。”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这就是古代有关“炼字”的一段文坛佳话。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一、高考典型试题展示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近年高考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字词层面,另一个是语言风格层面。

第一层面语言鉴赏要求: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并能体会其表达效果。考题设问模式:

1.设问型——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探究型——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比较型——给出两种说法,问:你认为哪一种好?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解析】炼字型答题分析: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①“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②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③通过拟人手法,表达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而“别秋江”则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二、答题步骤与切入点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实际上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解析】步骤一:同意。(针对试题总体解答)步骤二: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实际上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从内容层面分析“为什么”)步骤三:。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从表达层面分析“为什么”)

三、鉴赏字词的技巧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诗圣杜甫著名的两句诗,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代嬗,“语不惊人死不体”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望凤来仪的一面艺术旗帜。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

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而“吟安一个字,燃断数茎须”(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赋以一字见工拙”(苏东坡)等等,则是诗人们自道创作辛苦之辞,而熟悉“推敲”这一炼字的经典式佳话的读者,也不妨去读读元代刘秉忠《藏春集》中的《读遗山诗四首》,其中之一写道:“青云高兴入冥收,一字非工未肯休。直到雪消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作者以形象的诗句描绘诗创作中炼字的过程,以及诗人炼得至当至隽的字以后的美好心情。古人推敲用字,看重的是选择最准确的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来体现丰富的内涵,这个词往往就是整首诗的“诗眼”。而诗眼乃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性词语。诗歌鉴赏要抓住诗眼,展示意境,感受情趣,领悟主旨。

古诗词的“诗眼”,位置不固定,一般出现在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中,以处于中间位置为多,如王维《新晴野望》的颈联“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其中的“明”“出”就是全诗的诗眼。诗眼有时也出现在律诗的首联或尾联,如“鸣蝉更乱行人耳”中的“乱”是在尾联。诗眼有时也出现在绝句的首句或尾句,如“独上高楼望帝京”中的“望”在首句,“带得钟声到还幢”中的“带”在尾句。诗眼也会出现在词的押韵字上,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绿水人家绕”中的“绕”。

鉴赏字词要做到五看:

一看动词。动词在诗歌里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神奇作用。在勾勒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而诗歌语言的"凝练"特点在动词的应用上,也表现的最为突出。比如大家熟知的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句中的“生”字,我以前总以为是这个“升”字。细细体味起来,二者的区别还是满大的。“升”只能描述出明月从海平面上由低到高的渐变过程,描述的只是月亮本身。而“生”字就不同,它让我们想到了生产生育的全过程,其中就暗合了胚胎从无到有到生的整个情节。仿佛大海是明月的妈妈,是她孕育了明月,又把明月从肚子里生出来。我们看到这一句诗,似乎是在现场观摩一个孕妇是如何既辛苦又幸福地把一个鲜活的小生命挤出肚皮外一样。一方面我们会联想到明月是怎样的如初生小婴孩般娇嫩可爱,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联想出大海是如何的充满了母性的光辉。读起来感受自然不同了,这就是炼“生”这个动词的曼妙之处。如林景熙《溪亭》“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诗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据说,王平甫对自己所作《甘露来》诗中的“平地风烟飞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十分自负,苏东坡以为精神全见于“卷”字,而“飞”字与之大不相称,在王平甫的要求下易以“横”字,结果使他叹眼不已。由此可见,即使同为动词,也要根据诗的规定情境千锤百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