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考点
2011年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重点考点笔记2.2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注意识记:1、注意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四种。
小学儿童注意广度比较小,瞬间知觉二年级儿童能够清楚知觉圆点少于4个,五年级儿童在4-5个,成人能够达到8-9个。
儿童的注意广度低于成人。
2、注意的分配: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3、实现注意分配的必要条件是: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不熟悉的,其余应达到动作熟练,自动或半自动化程度。
注意分配能力在幼儿到小学二年级这个阶段发展较迅速。
4、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上。
5、注意稳定性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分为广义(集中于一活动)的注意稳定性和狭义(集中于一事物)的注意稳定性。
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有一特殊现象:注意的动摇或注意的起伏。
7-10岁儿童可以维持20分钟,10-12岁约为25分钟,12岁以上儿童可以维持30分钟。
注意稳定性在小学阶段有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
应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联系教育教学实际)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的重要条件。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才能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课堂上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无意注意是由客观事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引起的,它既可以成为顺利进行教学的积极因素,又可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分心。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防止和排除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不利因素。
充分利用教学的积极因素。
1、优化教学环境。
为了尽量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因素的出现,(1)学校应该在远离公路、铁路和闹市的地方。
(2)教室要与音乐教室、操场有一定距离,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安静。
(3)教室内的布置要适当。
(4)教师的穿着打扮要大众化。
(5)教室要保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
(6)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上课不迟到,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2011年陕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真题与答案
陕西省2011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试《中学教育学》试卷…………………………………………………………………………………………注意事项:请考生将一至三大题的答案对应填写在下表中。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20题,共20分)二、双选题(每小题2分,每题有两个正确答案,10题,共20分)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10题,共10分,正确的请打“√”,错误的请打“×”)中学教育学参考答案第1页(共14页)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20题,共20分)1.()最早提出“德智体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其名言:“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著称于世。
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C.赫尔巴特 D.卢梭2.“修道之为教”出之于()。
A.《中庸》B.《学记》C.《荀子》 D.《老子》3.被誉为西方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籍是:()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4.编撰《四书集注》,提出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儆持志”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张载D.朱熹5.关于教育起源,持“交往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杨贤江B.叶澜C.蔡元培D.孟禄6.()是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矛盾和理论疑难。
A.教育现象 B.教育规律C.教育问题D.教育方法7.“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目的,其确立的价值取向是()。
A.社会本位B.个人本位C.家庭本位D.群体本位8.教师形象的核心是教师的()形象。
A.道德形象 B.文化形象 C.人格形象 D.政治形象9.“教师能够信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并为之努力;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参与专业知识决策,承担专业责任;能容忍压力,有较强的适应性;有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多种模式进行教学的能力。
”这是指教师专业发展达到()水平。
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_心里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1、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2、心理学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1,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研究无意识现象通过自由联想及分析梦境等手段;2,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研究可以观察到的行为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3,认知心理学派奈塞尔计算机模拟的方法;4,人本主义心理学派马斯洛罗杰斯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主张“人化”反对把人“神化”或“兽化”或“病态化”3、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教育目标就是实现学生从“现有发展水平”向“可能的发展水平”的过渡。
4、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教师教育的心理学,学生学习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教育、学习、发展的联系:(1)教育必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2)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3)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为中介。
三者区别:(1)“教育”由教育学研究,“学习”由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由发展心理学研究。
(2)三者主体不同。
“教育”主体是教师,“学习”和“发展”主体是学生。
5、教师威信(包括职业威信、人格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1,威信效应(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2,名片效应(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3,“自己人”效应(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若干相似之处);4,好感效应(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教师威信的维护与提高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不断进去的敬业精神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教师的智力和教育能力教师的智力:1敏锐的观察力2准确的记忆力3丰富的想象力4优良的思维品质5注意分配力教育能力:1教学设计能力2言语表达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因材施教能力5教学监控能力6自我教育能力7教育科研能力8教育机智6、三种教学水平:1,尝试式教学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通过盲目尝试或经验的积累而进行的教学,懂得教什么,但不知道如何教;2,因循式教学教师学过教育理论,受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规,知道教什么,如何教,但不懂得如何有效地教;3,策略式教学教师在教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的基础上,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的情境,以及教师本人自身素质等种种因素选择有效的方式方法,灵活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并能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作出反思和调控,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知道教什么,如何教,还懂得如何有效地教。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要点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个体心理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3.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4.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5.心理状态包括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
6.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7.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结合的产物。
2.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4.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5.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
6.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7.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包括口头调查和书面调查);个案法。
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1.教师是一种社会角色:①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②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③榜样和模范公民;④学生灵魂的塑造者;⑤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2.教师的领导方式: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
3.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
4.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2011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重点归纳总结(精)
2011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重点归纳总结(精)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2011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之心理学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P7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势,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
3.反射:P21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4.条件反射P22: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有的反射。
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种暂时的神经联系,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5.感觉:P27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做出的反应。
6、观察P41: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7、表象P46: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8、前摄抑制P50: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9、后摄抑制P55: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10、超额学习P58:是在完全识记的材料并醉意正确的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
11.遗忘:P50是当记忆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的现象。
12、思维P6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的认识。
13、想象P87: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即通过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14、求异思维P80:也叫发散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找到许多新答案的思维方式。
15、创造性思维P80:是人以新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16.再造想象:P88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人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17.原型启发:P86是以类似事物为原型,经过类比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经。
18、注意P99: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9、动机P111: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教师资格证复习---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重点复习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3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4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1感觉: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作出的反映。
2观察: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3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4表象: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5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6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7 超额学习: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联系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
8 遗忘: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的现象。
9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的认识。
10想象: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即通过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11.求异思维: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了,简答题简述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揭示心理现象的实质,探讨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
1 描述心理现象2揭示心理规律3将心理规律应用于生活实践。
研究心理学应遵循哪些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简答心理学的研究学的研究主要方法:1 观察法2 实验法3 调查法4 心理测验法5 个案研究法1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首先,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
其次,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而产生的,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2说明观察与感知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观察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感知活动就不会有观察。
区别:1观察是一种主动认识对象的形式,感知是由对象的特点或人的兴趣所指引的。
2观察是知觉、思维和语言的作用。
3观察过程要求观察者保持稳定的有意注意,感知过程不必有这个要求。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 心理学考试复习必背重点
心理学考试重点内容这是我用过的培训笔记,包括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重中之重啊)、论述,希望大家都过了~~~好好背哦~~~~一、填空题。
1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
2.人的心理现象可分为个体心理现象和社会(团体)心理现象。
3心理学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基本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运用。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
5.人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6.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人的心理是客观实现的反映。
7.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实。
因此1879年被视为真正的心理科学历史的开始。
8.心理学的研究的方法还有活动产品分析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9.心理学发展最有影响的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三大派别是: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
10.现代心理学面对人性问题总体上主要有两种研究取向: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心理学11.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误读有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物化的人性、摇摆的人性、神化的人性。
12.基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观,学生应该是发展着的人,是独特的人,同时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3.“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可表达为三个“关注”: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14.行为主义的教育思想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及其人格方面的教育和发展。
15.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过分强调学生的自由,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知识的教学和学习.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6.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
17.注意按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18.注意的特征有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18.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
19.心理学上把对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称为感受性。
教师资格证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总结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章节汇总2011 年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章节汇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第八章学习策略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十五章教师心理 更新完毕……2011 年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 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 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 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 的专著。
2011-2012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2011-2012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一、填空: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
实用主义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
中学《教育心理学》逐章逐节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的科学。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____,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的教学情境)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群体差异,个体差异)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
(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过程)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㈠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
学生这一要素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一是群体差异(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等);二是个体差异。
2、教师(主导作用)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起着关键作用。
3、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
4、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5、教学环境㈡学习与教学过程1、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可以区分为知识学习过程、技能学习过程和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三个子过程2、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教学管理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1、总述(第一章)2、学生与学习心理(第二章—第十一章)3、教学与教师心理(第十二章—第十五章)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提出学习定律包括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后——50年代三、成熟时期60年代初——8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我国第一本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廖世承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到14、15岁,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
20113月5号最新整理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研究对象及内容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专门研究发生在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
研究内容: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五要素、三过程)
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载体/工具)、教学环境(物质/心理)
过程:学习过程(研究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二作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
○1帮助老师准确了解问题
○2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老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三发展概况
创建:夸美纽斯(遵循自然)、裴斯泰洛奇(教育心理学化)、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卡普捷列夫(出版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世界最早的系统教育心理专著)
发展——尚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走向成熟——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
完善(成果)
我国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011年湖北省教师资格小学心理学重点考点笔记
2011年湖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心理学知识要点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识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3、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心理—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其核心是思维,思维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
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节作用。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基础,而个性心理形成后又会影响心理过程。
4,学习心理学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小学教师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有助于小学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第二节对心理的基本认识识记:1、人脑的结构: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大脑。
2、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3、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不变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易变的反射。
它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4、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6、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的活动产生并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领会:如何正确的认识人的心理?(科学的心理观或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具有客观的源泉。
只有客观现实作用人脑,人脑才能产生心理。
相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决定性。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的最高境界是实事求是。
心理具有发展过程。
对于每个人来说,心理发展的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不可以倒退的。
比如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也不可以倒退。
2011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2011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注意:1、“了解”(30%):填空、选择,“是什么”,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原理2、“理解”(50%):简答、名词,“为什么”“怎么样”,在了解的基础上,领会概念把握规律3、“掌握”(20%):论述,“怎么做”,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基本原理,初步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中的问题。
其中:考试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要求针对下面的每一章需要了解、理解、掌握的知识点并结合课堂上所做的分析进行复习,不清楚的地方及时提出来!所有内容复习完后用课后习题和真题进行检测、查漏补缺!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考核: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发展历程;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意义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考核:1、了解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了解学生智力的差异、学习风格的类型;了解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自我意识及其发展历程;多元智能理论;认知方式的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3、掌握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考核1、了解先行组织者和有意义学习等基本概念;了解苛勒的完形-顿悟说与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2、理解学习的实质;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主要观点;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强化理论在学习中的应用。
3、掌握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能指导教学实践。
第四章学习动机考核1、了解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等基本概念;了解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2、理解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需要层次理论;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3、掌握学习动机培养的方法;分析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启发作用。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考核1、了解迁移的概念及其分类2、理解早期的四种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认知结构的变量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3、掌握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学习迁移。
据2011新版教材、大纲制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考试要点_百度文库[1]...
对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进行比较研究。2.个案研究和成组研究:个案研究 是指对一个或少数几个被试进行的研究。成组研究是对一批被试进行研究。3.相关研究和因 果研究。 9、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由研究者观察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成为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参与观察与非参与 观察。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其主要缺点是观察 资料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 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2.调查法: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 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一种方式是问卷调查,也称问卷 法,另一种方式是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调查法的有点是能够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 便,并且效率高,故而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调查法的缺点是研 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只能有助于了解事实现象是什么,不能解释为什么。 3.个案研究法:又称临床法,是收集当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如书信、日 记、自传、传记、病例等。个案研究法的有点是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其缺点是所收集 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4.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 . .... . 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在试验中,实验者系统控制和变化自变量,客观 的观测这两组的反应是否不同,以确定因变量受自变量影响的情况,从而探究自变量与因变 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不仅能够有助于研究者揭示“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能进一步探 究问题的根源“为什么”。试验方法可分为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现场试验的有点是把心 理学研究与平时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研究的问题来自现实,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其缺点 是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不容易严密控制实验条件。实验室实验的最大有点是,对无关变 量进行了严格控制,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做了精确测定,精确度高。其主要缺点是研究情境是 人为的,脱离实际情境,难以将结论推广到实际生活中去。
2011吉林省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全重点整理大字版
单选·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于1879年。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根本指导性原则是客观性原则。
·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认识冯特。
·在研究心理活动时,反对吧心理现行看作是凝固的、静止的、鼓励的东西这是根据发展性原则。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观被试者的表情动作语言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定的调查提纲或者言简易答的问题直接访问被试者或有关人员,将访问结果统计处理或文集总结,进行心理分析的方法叫调查法。
·世界上公认的的真正比较科学而又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体系是由桑代克创建的。
·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式,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形式。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内,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借助专门仪器对被试进行实验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是在教育、教学、游戏、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由目的地创设条件来研究人的生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人的生命中枢是指脑干,人的视觉中枢是枕叶,躯体感觉中枢在顶叶,运动中枢在额叶,嗅觉中枢在海马回沟,人的听觉中枢在颞叶·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当全神贯注看书时,人们对周围正在发生的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现象属于负诱导·动力定型是复杂的,巩固的条件反射系统,是对复合刺激物系统的比较巩固的刻板式的反应·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第二信号系统由词和语言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叫正诱导。
2011年教师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1年教师心理学复习资料•••与陈飞翔•13位粉丝•正式会员4•2楼2011年教师资格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2)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2 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33、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34、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
35、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
36、思维——是人脑多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7、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8、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39、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地想象.40、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011年教师资格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3)41、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地心理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心理动力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个体从外界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在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
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第二章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观察力:1、明确观察目的,提高观察效果。
2、制定观察计划,提高观察的条理性。
3、观察过程中要进行指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在观察一定事物是的定向活动。
引起和保持注意的方法:1加强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2培养间接兴趣3意志的努力4智力活动与实际动作的结合
培养小学生的注意: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2努力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3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
(识记,保持,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1培养小学生有意识记的能力2培养小学生意义识记的能力3及时组织复习,防止遗忘。
想象: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能感知到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者追忆起曾经感知过的事物,还能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的新形象,人脑的这种技能就是想象。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借助语言,表象,动作实现,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的阶段,它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第三章情绪和情感
情绪:是由认知因素和生理因素共同构成的反应或经验,情绪中既包括认知成分,也包括生理成分,这两者的结合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小学生情感的培养:1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学生,使学生将各科学习与几级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2利用榜样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直观影响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情感,使学生把情感和行动结合起来4利用丰富的情感作品,使学生获得间接的情感体验5培养学生自觉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
意志:是在人的有意识的行动中,同克服内在的和外部的困难相联系,而坚持实现行动目的的心理过程。
小学生意志的培养:1小学生自觉性的培养2果断性的培养3坚韧性4自制力
第四章小学生的个性心理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的和对待自己的统一。
学习动机的培养:1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2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3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4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和教师的示范
作用
人格:是一个人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模式。
品德:即道德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
品德发展的过程:1道德认识的形成2道德情感的陶冶3道德行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