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 孙权劝学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1)

合集下载

《孙权劝学》导学案(通用5篇)

《孙权劝学》导学案(通用5篇)

《孙权劝学》导学案《孙权劝学》导学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而导学案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孙权劝学》导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和分享。

《孙权劝学》导学案篇1【学习导言】《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容简单易懂,主要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与之“结友”的佳话。

本文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去,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4、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知识。

2、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生需要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学习方法】朗读、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任选下面方法导入)A、你知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个成语出自谁的口吗?你可知道他曾经因为学识浅薄被称为吴下阿蒙吗?是谁让他变成一位博学多识的人呢?B、三国时期吴国有位杰出的将领,名叫吕蒙。

他曾厌倦学习,但在孙权的劝说下,广泛涉猎史籍兵书,后来,帮助周瑜大败曹军于赤壁,还领兵打败关羽,占领荆州。

你想知道他的读书经历吗?C、在《伤仲永》这篇文章中,方仲永这位神童因为没有接受教育,而泯然众人;我们知道牛顿、爱因斯坦少年时代也因为鲁笨甚至被勒令退学。

丑小鸭能否变成白天鹅? “勤奋出天才”有没有道理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因为读书,达到了让人刮目相待的地步,你想知道这个故事吗?D、“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

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

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新)15《孙权劝学》【教学目标】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

3.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4.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

难点: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司马光砸缸救友”故事谈起,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诵读课文的情况。

3.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的情况。

(1)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学识渊博,孙权的谋士。

三、诵读,疏通文字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2.组内互检诵读。

3.小组竞赛。

4.结合注释和参考书自主翻译课文,勾划出疑难。

5.学习小组内交流翻译情况,解决疑难问题,可进一步提出疑问。

6.小组间展示翻译,共同探究问题。

7.进行小组间翻译抢答比赛。

四、概括课文内容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五、分析人物分析人物对话,讨论人物形象 1.孙权善劝:语重心长言辞恳切(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必要性——严格要求,殷切希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学习的方法、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以身作则,现身说法,读书的好处。

2.吕蒙找出吕蒙态度的变化,说说他是怎样的人?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知错就改,虚心好学,豪爽的武将风度。

七年级语文下册 15 孙权劝学导学案1(无答案) 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15 孙权劝学导学案1(无答案) 人教版

孙权劝学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目标达成: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4.但当涉猎()()..6.及鲁肃过寻阳()()..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5.见往事耳().
【创境激趣】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自学导航】
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粗略的阅读
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1。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孙权劝学》导学案新人教版【预习指导】一、预习内容及要求(一)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三读课文,完成相应的任务。

第一遍,速读。

解决字词。

勾画生字词,借助工具书在原文上批注。

第二遍,慢读。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解释重点词语,批注在书上。

第三遍,细读。

抓住重点句子,结合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三)整理自己的疑问。

无论是字词句段都允许学生质疑。

凡是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便利贴写下来贴在书上,课堂上好交流。

二、预习检测(预习时完成)1.《孙权劝学》选自的《》,是()朝代的( )家、()家()(人名)编纂的一部()。

2.为加点的字注音。

卿.()当涂.()涉.猎()孰.若()邪.()遂.()3.解释下列词语。

当涂:辞:孤:治经:博士:涉猎:见往事:孰若:乃:及:过:吴下阿蒙:更:刮目相待:见事:遂:4.翻译重点句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本课文与前阶段学习内容的勾连衔接。

前面我们学过《伤仲永》,读到了一个神童由于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而最终沦落为普通人的故事,那么,今天,我们再来看一个普通人,他又是如何变成一个才略非凡的人。

【课堂建议】一、教学预设1.学情预设:这是一篇短文,故事简单,内容也很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标题层层提问,并结合原文,对内容进行梳理。

2.课时预设:1-2课时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疏通文意。

突破方法:(1)自主学习,完成预习检测;为课堂学习作准备。

(2)小组交流,组内相互解答疑问;建议课前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交流预习情况,互相补充解答疑问。

(3)各组提问,全班答疑。

其他小组能回答的则让学生回答;都回答不了的就由老师回答。

(4)组内通译全文。

巩固文意的理解。

2.分析人物形象(1)孙权是个怎样的人?(2)吕蒙是个怎样的人?突破方法: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来加以概括。

教会学生着眼于文本分析,不要游离课本随意回答。

【小初高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孙权劝学 》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小初高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孙权劝学 》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以:(
是指物作诗立鲁肃过寻阳
【分步学习】
孙权二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
“邪”后叹号表示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实际上是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吕蒙为何能从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让人“刮目相待”?
的好学之后,一定要“拜蒙母,结友”才告别。

的语气,②耳:用在陈述句尾,表“只有如此而已”、“罢了”的语气。

③乎:表示感叹的语气,。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 孙权劝学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 孙权劝学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一五孙权劝学(一课时)【知识链接】《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

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十九年。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导学过程】(一)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5.见往事..耳() 6.及鲁肃过.寻阳()()7.卿今者才略..吴下阿蒙()..() 8.非复9.即更刮目相待..之晚乎()....() 10.大兄何见事(二)解释人称的用法。

1.卿今当涂掌事()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3.非复吴下阿蒙()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查词典解释画线的字。

1.但当涉猎() 2.见往事耳() 3.孰若孤()4.蒙乃始就学() 5.士别三日() 6.肃遂拜蒙母()(四)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A.把 B.被 C.用2.即更刮目相待()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3.蒙乃始就学()A.于是 B.却 C.只,仅仅4.结友而别()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五)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二、合作探究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doc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doc

拓 展 提 升
二、整体感知 提出还有的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疑难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分析强调问题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 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 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 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 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 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 记忆知识点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 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 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 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 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 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 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 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 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 独自完成 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班内交流 4、播放录音范读,学生跟读 5、 孙权劝学, 语重心长, 循循善诱。 吕蒙在 他的感召下就学, 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 调揣摩得更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孙权劝学》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孙权劝学》导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整体把握课文,掌握关键字词和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并背诵课文;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初步学会整体鉴赏浅易文言文。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勉励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品味人物语言中体验人物个性。

教学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自读法、朗读法、赏析法、自主学习、互助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预习课文;了解司马迁及《资治通鉴》;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及名人故事。

导学流程:一、激趣引读,出示目标1.设计导语:每次听到《三国演义》主题歌,我都会想起那个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三国时代,一个个叱咤风云的英雄至今还时常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那么关于这些英雄的成语或者故事大家都知道哪些呢?我们就来个七嘴八舌话三国,看谁说得好,行不行?……三国时代确实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雄才大略的曹操,礼贤下士的刘备,举贤任能的孙权真可谓三足鼎立,水火不容。

但曹操又有这样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何德何能竟能让对手曹操如此佩服呢?今天就让我们揭去孙权帝王的面纱,看看他生活中的另一面。

((板书《孙权劝学》)2.出示目标。

(小黑板出示本课学习目标)二、朗读课文,掌握文意(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读音:1.生僻字:qīng shè卿涉猎2.多音字:méng wéi geng蒙为更3.通假字:yé邪停顿: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及/鲁肃过寻阳。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4.学生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读懂文意,理顺情节。

1.学生自由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不懂的地方,将其提交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提交班内解决。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孙权劝学》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孙权劝学》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15 《孙权劝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掌握文言字词。

2、理解本文内容及开卷有益的主旨学习重点:掌握文言字词,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一、知识链接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陕州夏县(今属山西省)人。

家居涑水乡(山西省西南部),人称涑水先生。

晚年自号迂叟。

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仁宗宝元二年(1039)进士,宋神宗即位,诏为翰林学士,以不善骈文坚辞不就,乃任御史中丞。

熙宁三年(1070),神宗和王安石开始变法,司马光因政见不合,自请判西京御史台。

居洛阳15年,绝口不论政事,致力于编写《资治通鉴》。

哲宗元年(1086),起任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尽废新法。

当政八月而卒。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下面众多成语都是出自于《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请君入瓮口蜜腹剑桃李满天下冰山难靠风声鹤唳,草木皆兵3、、有关文中人物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字仲谋,吴郡富春人。

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 ,东吴国大将。

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

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

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

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15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15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孙权劝学【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3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重点聚焦】文章在写作手法方面有哪些特点?①以对话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②除正面记言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

③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

【难点突破】文中鲁肃、吕蒙的对话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侧面描写。

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走进作者】①司马光,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②《资治通鉴》是有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因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所以取名为《资治通鉴》。

【拓展链接】中国古代劝学名言①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

②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

③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④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劝学就学赞学孙权——————→吕蒙←——————鲁肃关爱部下能听取意见爱才循循善诱虚心好学敬才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启示:肯学、勤学【自主学习案】1. 给加点字注音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2.通假字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②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3.一词多义:①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②当涂掌事(动词:正)③见:见往事耳(了解) ④大兄何见事晚乎(认清)4.古今异义: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古义:推辞。

今义:美好的词语。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③及鲁肃过寻阳。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 孙权劝学导学案1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 孙权劝学导学案1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孙权劝学导学案1 新人教版学习目标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

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

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十九年。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它比美。

【学习与交流】一、自主学习(自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读后解决生字、新词)(一)听读课文,在组内交流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组长带领多读几遍。

)(二)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3.即更刮目相待......邪 2.但当涉猎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5.见往事..耳 6.及鲁肃过.寻阳7.卿今者才略.. 8.非复..吴下阿蒙你还有补充吗?(三)解释人称的用法。

1.卿今当涂掌事()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二、合作交流(组长带领完成以下学习任务)(一)书中分别勾画出出人物的语言,组内分角色朗读。

尽量读出人物应该表现出的语气。

(二)翻译课文组内成员在组长带领下疏通文意,并将组内讨论出的重难点句子下来并翻译。

(三)再读课文思考(在文中找原句回答)1.吕蒙最先以何借口“不学”?2.孙权怎样劝说的?【梳理和布置】1、尝试背诵本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孙权劝学》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孙权劝学》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孙权劝学》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5孙权劝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3、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预习自测】一、填空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

2、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三、解释加黑词。

1、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3、治经为博士邪()4、但当涉猎()5、见往事耳()6、蒙乃使就学()7、卿今者才略()8、即更刮目相看()【合作探究】一、朗读课文,标清句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小组合作,翻译课文:【解难答疑】1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反馈拓展】1.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②涉猎:③才略:④大兄:2.翻译下列句子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

(1)比喻人学识尚浅。

()(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预习自测】一、本文有何教育意义?【合作探究】一、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不可不学!”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解难答疑】一、“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二、“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反馈拓展】一、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人教版【学习目标】了解与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4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

【学习重点】学会理解文言词语,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自主学习】一、阅读文,借助词典等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了解文内容。

二、有关文中人物孙权:(182-22)即吴大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字仲谋,吴郡富春人。

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命。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

不久病故。

三、完成练习.注音:卿()邪()涉()猎()孰()遂()2、解释词语:多务:治经:博士:往事:若:见事:3、《孙权劝学》选自,它是北宋(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通史。

四、读一读,大声朗读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提示: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

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

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合作探究学习】一、填空、本文选自,它是主持编纂的一部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2、司马光,字君实,山西夏县人,北宋家、家。

《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_0

《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_0

《孙权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 (第一课时)班级:主备教师:秦金平备课组长:秦金平领导批阅:上课时间:2013年月日教师寄语: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汉•刘向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重(难)点预见:1.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2.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二、目标展示三、自学检测1.注音:卿()邪()涉()猎()孰()遂()2、解释词语:多务: 治经:博士:往事:若:见事:3、《孙权劝学》选自,它是北宋(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通史。

四、自学指导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清晰。

2.点名读,师生评议。

3.听课文录音,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和朗读时的感情。

4.教师指导朗读,思考用怎样的语气读。

5.点名读,师生评议。

6.男女生诵读大比拼。

五、合作释疑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把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并归纳层意。

2.概括本文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学——鲁肃学3.孙权劝学的理由有哪些?他是如何劝说吕蒙的?4.吕蒙学有所成了吗?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出来?请概括分析。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演化成怎样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比喻什么?二次备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第二课时)班级:主备教师:秦金平备课组长:秦金平领导批阅:上课时间:2013年月日6.古人还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读书,语言也无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五孙权劝学(一课时)
【知识链接】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

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十九年。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导学过程】
(一)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1.卿今当涂
..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
..邪() 4.但当涉猎
5.见往事
..耳() 6.及鲁肃过.寻阳()()
7.卿今者才略
..吴下阿蒙()
..() 8.非复
9.即更刮目相待
..之晚乎()
....() 10.大兄何见事
(二)解释人称的用法。

1.卿今当涂掌事()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非复吴下阿蒙()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查词典解释画线的字。

1.但当涉猎() 2.见往事耳() 3.孰若孤()
4.蒙乃始就学() 5.士别三日() 6.肃遂拜蒙母()
(四)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A.把 B.被 C.用
2.即更刮目相待()A.立即 B.就是 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A.于是 B.却 C.只,仅仅
4.结友而别()A.并且 B.但是 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五)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二、合作探究
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目标3)
5.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目标3)
三、精读精练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点字
①谓:②若:
③益:④遂:
2.释句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释: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释:
3.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①孙权:
②吕蒙:
③鲁肃:
4.用原文回答
①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②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5.用“‖”将文段分为两层,并概括层意。

6.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7.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四、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任末好学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负:②题:
③易:④终: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依林木之下(有时) B.以记其事(书上的)
C.更以静衣易之(指任末) D.虽死犹存(还,仍然) 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并用“/”划出第②句的朗读节奏。

①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译为:_______________
②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译为: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具体表现了任末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5.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

6.读了这篇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