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在地质学系统中的哲学思考

合集下载

试论中国石油地质勘探理论的进一步创新——理论创新的概念、模式与思考

试论中国石油地质勘探理论的进一步创新——理论创新的概念、模式与思考
了坚实的理论 基础 。2 世纪 6 年 代提 出的 源控论 ,7 0 0 0
纵 观每 一次石油 地 质勘探理 论的 创新 ,均为 石油 年代提出的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 为我国辽河、 胜利、 工业带 来 了新 的繁 荣 。l8 年 ,美国地 质学 家 IC. 85 . 怀 华北 、 大港 、 江汉等东部油田的发现、 勘探、 开发起 了
特发表背斜理论后,石油地质家根据地质构造知识和 测量技 术来预测哪 里有油 气藏 , 从此 , 油气勘探获 得 了 蓬勃 发展 。15 年 ,美国石油地 质学 家 A.. 复生认 96 I莱 为 ,油气不 仅储藏 在背斜 中 ,还 可以储藏 在非 背斜之 中, 从而提 出了 “ 圈闭聚集油 气”理论 , 使人们 在除 了 背斜 圈闭之外 的地层 、 岩性 圈闭 中发现 了大量 石油 。0 2 世纪 七八十年 代 ,板块 构造 理论的兴 起 ,9 年 代含油 0
进行 理论 创新 ,应遵循 从具体 上升 到抽 象和逻辑 模式 。
与历史相统 一的原 则。
1 2 1 具体 上 升到抽 象的原 则 .. 从
油地质勘探存在的问题和理论创新 的现状 ,提出了建立新一代 “ 中国特色”石油地质勘探理论的思路和建议 。 关键词 :理论创新 ;石油地质勘探 ;模 式;中国 中图分类号 : l TE 1 文献标识码 :A
关 于中 国石油地 质勘探 理论 的创新 与迫切 性 ,许 世纪 四五十 年代诞 生的陆 相生 油理论 ,它为我 国大庆 多学者做过 精辟 的记 述¨ 。本 文试 图通过 对理论 创新 油 田的发现 及陆 上石油 勘探取 得的辉煌 成果提 供 了理 。l 。 的理解 和思考 , 合中国的地 质 国情 , 探讨 中国石油 论 依据 ,为我 国由贫油 国一举 成为世 界产油大 国奠定 结 来 地 质勘探 理论的进一 步创新 。

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思维方法

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思维方法

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思维方法摘要:地质事件不可重复,地质环境只能间接推断。

这种方法也叫现实类比方法,是由英国地质学家利提出的。

只有通过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和地质填图的综合研究,才能确定某一地区的大地构造性质和类型。

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_地质学基础1.地质学的特点地质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

(1)学科的实践性地质学来自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从石器的利用到铜、铁、煤等矿产的开采,从农田水利的兴修到火山、地震的观测,产生了矿物、岩石、地层、构造等的概念和理论。

这些理论又指导着矿产的寻找、地质灾害的防治。

一个典型实例是,由于石油勘探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地质工通过地球物理探测发现了南阿巴拉契亚山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并在落基山同类构造中发现派恩维尤(pineview)油田,这在国际上掀起逆冲推覆构造研究热潮,推动了构造地质学的发展。

同时,地质工只有深入到自然中去,才能对地质现象有真正的了解。

(2)现象的复杂性作为自然现象的一种,地质现象具有独特的复杂性。

在空间上,它涉及地表的任何部分,无论高山或平原,陆地或海洋,沙漠或湖沼无不存在地质作用和地质现象。

同时,借助于专门手段和方法,向下可了解地壳、地幔直至地核的特征;向上已经涉及月球、其他行星及太阳系。

研究尺度从10-8m到108m,即从显微规模到洲际规模。

在时间上涉及46亿年之久,即地球至少存在的时间。

在这漫长的地史时期中,发生过无数地质事件,如38亿年左右生物的出现、2亿年前后大西洋的开始形成、2500万年喜马拉雅山的隆起,而人类出现仅200~500万年。

在地史研究中以万年、百万年为时间单位即是“精确”。

更为复杂的是,地球从诞生起即在不断变动,无机界的大气、水、环境、海陆不断变化,有机界的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不断绝灭和新生。

在构造力作用下地壳变形、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多期次的运动方向和强度各不相同,造成构造的置换和叠加,形成极其复杂的地质图案。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创新思维作为21世纪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也在地理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例如,在学习城市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地理知识,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图书、影片、实地考察等多种资源来丰富地理教学内容。

例如,在学习气候变化时,教师可以展示相关影片或图片,并提供不同的地理资料和数据,让学生自主分析与解释。

这种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灵活应对各种情境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地理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

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学习人口迁移时,教师可以问:“你认为人口迁移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思维碰撞,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可以组织地理实地考察、小组讨论、地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地貌时,教师可以安排一次地质公园的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感受地貌特点,观察并解读地质现象。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五、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和解决地理问题。

通过与他人合作,学生能够倾听不同观点,积极交流,并从合作中获得启发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工程地质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工程地质教学研究

( ) 质 结 构 思 维 与 综 合 思 维 二 地
在工程 地 质学 中 , 质 结 构 是 控 制 着 现 今 地 质 地
而 荷 程 问题 时 往 往都 带 有 一 定 的 主观 性 , 过 不 同的 角 介质 特性 的决定 性 内在 因素 , 工程 结构 的尺 寸 、 通 二者 属 于不 同的范 畴 。 因此 , 在 度去 假设 、 推断 和分 析 , 个岩 土 工程 可 以有 多 种 方 载等 则是外 部 因素 , 一 案 , 理 的方 法 也 总 是 相 对 的 l 。 因而 其 思 维 方 法 实践 工作 中需要 工程 地质 学家 们 运用 综 合 思维 将地 处 1 从 有着其 独 特 的一 面 。并 且 , 工程 地 质学 的学 习具 有 面工 程 结 构 和地 下 地 质 结 构合 一 起 来 , 整 体 上考
基 于 创 新 思 维 培 养 的 工 程 地 质 教 学
研 究
尚 敏
( 三峡大学 土木与建 筑学院 , 湖北 宜 昌 4 3 0 ) 4 0 2
摘要: 文章 结合 当前 中 国高等 教 育对培 养 大学 生创新 能 力 的要 求 , 分析 了工程 地 质 学 的 学科特 点 , 述 了工 论
的 高素质 工程地 质 工作者 打 下 坚实的基 础 。
关键词 : 创新 思 维 ; 工程 地质 学 ;工程地 质 思维 ; 学 实践 教
中图分 类号 :U 2— T4 4 文献 标志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52 0 ( 0 0 0 -0 1 3 1 0 —9 9 2 1 ) 50 8 - 0
统一 , 就是要 使 学生 德智 体全 面发 展 , 也 注重 学 生 能力 、 质 的提 高 。创新 思 维 素 成果 具有 新颖 性 、 独特性 并 具有一 定 的社会 价值 和个 人 价值 , 它在 推动社 会改 革

地质学在地质科学教育中的创新

地质学在地质科学教育中的创新

地质学在地质科学教育中的创新地质学作为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在地质科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创新作用。

通过地质学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构成、演化以及地球上各种地质现象的形成原因。

本文将从地质学在地质科学教育中的创新方式以及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进行探讨。

一、实地考察与实践实地考察是地质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创新方式。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身经历地质现象,观察并分析现场的地质构造、岩石、地貌等,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实地考察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地质学理论与实际地质现象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地质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多媒体技术在地质学教育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地质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地质学的知识通过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此外,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模拟地质过程,让学生通过虚拟实验来观察和探究地质现象,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三、问题导向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是地质科学教育中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

在问题导向学习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从问题中获得启发,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在日后的地质学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创新。

四、跨学科融合地质学在地质科学教育中的创新还体现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上。

地质学与地理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将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结合,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地球的运行和演化过程。

例如,通过地质学与物理学的结合,可以研究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产生的物理机制;通过地质学与化学的结合,可以研究岩石的成因及其化学性质。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地质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地质学研究需要学生具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地质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和实验来验证和应用地质学的理论,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关于普通地质学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思考

关于普通地质学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思考

关于普通地质学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思考【摘要】普通地质学是地学类大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自己独立体系,它承担着地质专业启蒙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

通过普通地质学教学实践对其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强调了基础性、实践性、前沿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以多媒体形式增大教学信息量,通过室内与野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促进教学效果,以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的时空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关键词】普通地质学教学思想和方法大地质地质思维【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05-01普通地质学是一门具有自己独立体系的地质专业基础课,它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地质专业启蒙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的任务。

通过教学,将逐步引导学生步入地质科学的殿堂,并将成为国家急需的专业人才。

随着地质专业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地质学已经从单一的找矿地质发展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等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门类,形成了“大地质大服务”的形势。

普通地质学几乎涵盖“地球科学”全部内容,尝试以地球的动力学为纲,有机地将传统地质学中相互孤立而纷杂的内容系统地连结起来。

具体讲,在教学环节中,力求在理论部分尽可能实现“新”和“深”的突破,在实践性教学部分最大程度地加强和提高学生对地质学基本技能的掌握,以与后续课程密切衔接。

同时普通地质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不仅仅需要课堂讲授、实验课程,而且需要进行地质教学实习等多种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才能获得一些真知。

以下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教学指导思想1.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三基”教学环节,并贯穿教学始终,为后续各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创造良好条件。

2.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地质学是实践性强的科学,没有实践就没有地质学。

培养学生勇于实践,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精神。

地质学感想与心得(精选10篇)

地质学感想与心得(精选10篇)

地质学感想与心得(精选10篇)地质学感想与心得篇1为了让我们土木专业的学生多了解一些当前比较普遍的建筑形式及建筑方法,磨练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的毅力及勤看、勤问,勤思,勤学的习惯,把我们从理论的殿堂带入实践的前线,为了让我们下学期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在小学期学院组织我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五天的土木专业认识实习。

(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次,亲身感受到土木工程是一门大学问,有很多很多的知识。

我还是个连土木工程门都没进的无知学生,要学的很多,要做的很多,今后的时光应该是自己发奋读书的日子,是努力求索的日子。

(二)从理论到实践还有一段路要走。

在我们的第一天第一站一座拱桥的施工现场,谢老师问:“这座桥的拱是双曲线,还是抛物线。

”记得当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我并不是不知道,但是没有马上反应过来,为什么呢?没有意识,没有将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意识。

以后,要多加努力,大学不是高中,要学真本事,能把课本上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去,并有所创新,才能算是真正学会了,才是真正的本事。

(三)要想学好,先要“三勤”。

在许多工地,特别是桥东开发区房建工地,工地技术人员等给我们最多、最宝贵经验就是“三勤”,勤看、勤问、勤思。

对各工地、工程,要多留心看,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施工管理等要多留心看,另外,就是对于专业书籍等要多看;对发现的问题和不太清楚的地方要多问,问技术人员,问工人师傅,总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问题解决好,搞清楚;对于任何问题、任何方法等,都要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不要把问题留给别人去解决,不要简单的照搬别人的方法,思考是进步的捷径。

(四)学真本事,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这次老师和工地技术人员,让我记忆最深的话就是“学真本事,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不要死钻课本,但也不要脱离课本,联系实际,要把本事真正学到手,学过的就要能用的上,能在将来的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本领。

要有自己的特长,用工人师傅的一句话就是“一招先吃遍天”,要有自己的夺人之处,才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五)搞工程要能吃苦,要有耐力.一个连阳光都见不得的人,会有什么作为呢?一个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更不会有什么作为.这次实习我的又一收获,就是自己的毅力,又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为将来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准备了一份适应力.地质学感想与心得篇2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与任务地质地貌实习是深刻认识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重要手段。

创新思维在地理教学中培养

创新思维在地理教学中培养

创新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的根本动力,杰出人才的创新能力开辟着人类的未来。

创新教育的实质是创新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知的过程。

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创新的起点。

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是创新的基础,训练创造性思维是实现创新的关键和核心。

地理学作为一门探讨人地关系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藴含着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丰富素材。

在地理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素材和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和必然邹势。

一、增强地理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训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

如果教师仅拘泥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旧教学模式,就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因此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地理学科知识和常规地理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地理学科知识以及现代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真做到“常教常新”。

二、破除权威,树立信心是创新的突破口长期以来在应该教育的影响下,我们习惯于追求统一和标准,过于注重理论性,其结果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试题要有标准答案,要以课本为依据,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往往是翻书找答案,而不是自己先思考,如果自己的想法与书上有矛盾或者没有时,很容易放弃自己的观点。

其二,学生喜欢按照一定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这种教学和学习状态,造就了学生僵化的思考模式,十分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因此,要想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寻找答案,体现创新过程,首先要破除权威,学生要敢于给课本和参考资料找错,要敢于质疑。

三、鼓励质疑,打破思维定势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则须疑,疑则生智,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着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怀疑,喜欢寻根究底,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

爱因斯但说:“我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起源于好奇心”。

工程地质数值法课程的哲学思考及教学启发

工程地质数值法课程的哲学思考及教学启发

案例分析:成功解决复杂工程地质问题
案例一
某大型水电站坝基稳定性分析。采用有限元法对 坝基进行应力应变分析,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进 行验证和优化设计,最终确保了大坝的安全稳定 运行。
案例三
某露天矿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加固设计。采用离散 元法对节理岩体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并结合现 场调查和监测数据,提出了针对性的加固措施, 确保了边坡的稳定和安全。
突破传统思维模式
工程地质数值法涉及复杂的地质现象和数 学模型,需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从多角
度、多层次思考问题。
激发创新灵感
创新思维有助于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和途径,推动工程地质数值法的发展。
培养创新人才
通过创新思维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 意识和能力,为工程地质领域培养更多的
创新人才。
创新思维训练方法和技巧分享
哲学视角下数值法原理解读
世界观
数值法将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反 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
方法论
数值法提供了一种求解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法,体现了 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智慧和创造力。
认识论
数值法的应用和发展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 深化和拓展。
数值法应用中哲学思考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值观。
开展课堂讨论
鼓励学生就工程地质领域的 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 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
责任感和使命感。
强化实践教学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 在实践中感受工程地质师的 职业精神和道德要求,培养 学生的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素养途径
价值观引领
在课程教学中注重价值观引领,引导学生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哲学视角下工程地质问题解决方案探讨

地质思维的三个方法论

地质思维的三个方法论

地质思维的三个方法论嘿,咱今儿就来聊聊地质思维的三个方法论!这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玩意儿,就像咱过日子一样,实实在在的。

第一个方法论呀,就好比是在大地上找宝藏。

你得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

就跟咱找钥匙似的,得在那旮旯角里都瞅瞅。

你看那山川河流、岩石土壤,每一处都可能藏着地质变迁的秘密。

别小看了那些石头缝儿,说不定里面就有大文章呢!这可不是随便看看就行的,得用心去感受,去琢磨。

你想想,要是马马虎虎的,能发现啥呀?再来说说第二个方法论,那就是要学会联想。

就像你看到天上的云,能想到棉花糖一样。

地质现象可不是孤立存在的呀,它们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说看到一种岩石的特征,你得能联想到它形成的过程,它可能经历过啥。

这就跟破案似的,通过一个小线索就能顺藤摸瓜找出真相。

你要是没这联想的本事,那可就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啦!最后一个方法论呢,就是要有大视野。

别只盯着眼前那一小块地方,要把眼光放长远,看看整个大地的格局。

就好比你站在山顶上看风景,那和在山脚下能一样吗?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地质的奥秘。

不然的话,就像只看到了一棵树,却不知道它在森林里的位置。

咱举个例子吧,你看到一处奇特的地貌,要是光想着这地貌怪好看的,那就太肤浅啦!你得想想它是怎么形成的呀,和周围的环境有啥关系。

这就需要运用到这三个方法论啦!观察细节,联想过程,拥有大视野。

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地质的魅力呀!地质思维可不仅仅是地质学家的事儿,咱普通人也能从中受益呢!比如说出去旅游的时候,看到那些美丽的风景,你要是有地质思维,就能看出不一样的门道来。

那可不是光看看热闹,而是能看出门道呢!这多有意思呀!总之呢,地质思维的这三个方法论就像是三把钥匙,能帮你打开地质世界的大门。

别小瞧了它们,用好了可不得了呢!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把这本事学到手。

以后再看到啥地质现象,咱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那多牛呀!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得真的去实践,去体会。

地质学应具有的思维观

地质学应具有的思维观

地质学应具有的思维观地质学,那可是一门超级有趣的学问呀!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和探索。

你想想看,地球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舞台,而地质学就是在解读这个舞台上发生的一切故事。

那些高山峻岭呀,不就是地球这个大舞台上的主角吗?它们可不是一天就长成那样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一点点积累、变化而来的。

这就好像我们人呀,也是一点点成长起来的,可不是一下子就变成大人的哟!说到岩石,那可真是地质学里的宝贝呀!每一种岩石都有它独特的来历和故事。

有的岩石可能是在海底沉睡了好久好久,然后随着地壳运动被抬升到了地面;有的呢,可能是经过了火山的洗礼,才变得如此特别。

这就跟我们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性格呢!还有那些地质构造呀,什么断层啦、褶皱啦,不就像是地球这个大舞台上的各种机关和道具嘛!它们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貌,让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就好像一场精彩的戏剧,需要各种道具和场景来烘托气氛一样。

当我们去野外考察的时候,可别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哦!要像侦探一样,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

一块小小的石头,也许就能告诉你很多关于过去的秘密呢!这多有意思呀,就像在破解一个神秘的密码。

我们要习惯用地质学的思维去看待周围的一切。

看到一条河流,想想它是怎么形成的,经过了哪些地方;看到一座山,猜猜它是怎么长起来的,经历了多少风雨。

这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哎呀,地质学真的是太神奇啦!它让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它让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奇妙和不可思议。

所以呀,大家都来学学地质学吧,用地质学的思维观去感受这个美丽的世界,你一定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哟!地质学的思维观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对地球这个神秘世界的认知之门。

它让我们明白,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都有其原因和规律,我们要尊重和保护这个神奇的地球家园。

不要觉得这些和我们没关系,其实我们的生活和地质学息息相关呢!从我们脚下的土地,到头顶的天空,都有着地质学的影子。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与创新思维一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与创新思维一
特点
野外地质工作具有实践性强、综合性高、探索性大等特点,需要多学科交叉和 跨领域合作,以解决复杂的地球科学问题。
野外地质工作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自18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地质学的发展和地质调查的深入, 野外地质工作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数百年的发展 ,野外地质工作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方法体系和技术规范 。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利用地震、电磁等手段探测地下结构、矿产资源,实现深部矿产 资源的高效开发。
3D打印技术
在野外地质工作中,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模型、工具等,提高 工作效率和精度。
人工智能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智能识别与分类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地质图像、 数据等进行智能识别和分类,提 高地质信息的处理效率。
智能模拟与预测
构造解析
总结词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解析,研究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过程和规律。
详细描述
构造解析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对地质构造的解析,可以研究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 过程和规律。在构造解析中,需对地层、岩浆岩、变质岩等的构造特征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运用地 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推断构造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系统性思考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系统性思考要求野外地质工作者从整体和 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对地 质现象的影响。
系统性思考强调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 依赖关系,有助于揭示地质现象背后的复 杂机制。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系统性思考有助于野外地质工作者更好地 理解地质过程,预测地质变化,制定科学 合理的勘探计划。
03
遥感技术的优势
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信息量大、获取速度快、动态监测等优势,
为地质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工程地质创新实践报告

工程地质创新实践报告

工程地质创新实践报告工程地质创新实践报告尊敬的评委们:大家好!我是某某大学机械工程系的一名学生,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我参与了一项关于工程地质方面的创新实践活动。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分享我的实践经验和收获。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们小组选择了一个工地进行地质调查。

我们首先收集了地质图和相关资料,对该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

然后,我们进行了实地勘探,通过观察地表的特征、取样分析土壤和岩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等手段,了解了更多有关地质环境的信息。

在实践中,我们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地质勘探的过程非常复杂,需要耐心和细致的观察。

我们通过反复观察和记录,及时纠正错误的判断和假设,保证了实践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我们在现场遇到了一些技术难题,例如在土壤和岩石采样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工具和方法,以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不仅学到了关于地质调查和勘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锻炼了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组中,我们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每个人都能够为小组的成功做出贡献,并从中获得成长和收获。

除了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外,我还意识到了工程地质的重要性。

工程地质调查是建筑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必要程序,能够帮助工程师了解地质环境,评估工程的稳定性和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工程方案。

只有在充分了解地质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够设计和建造出安全可靠的工程。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学习更多关于工程地质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

我将通过参与更多实践活动和项目,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经验,为我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要感谢这次实践活动给我带来的机会和挑战。

通过实践,我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相信,这次实践经验将对我的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谢谢大家!。

地质学与地球科学教育培养地质学人才的重要性

地质学与地球科学教育培养地质学人才的重要性

地质学与地球科学教育培养地质学人才的重要性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及其内部物质变化和地质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广泛应用于资源探测、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领域的学科。

地质学人才的培养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地质学与地球科学教育对地质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培养地质学人才的方法和策略。

一、地质学及地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地质学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变化等过程,帮助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

地球科学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对地质学及其他地球科学领域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

地质学与地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开发与管理:地质学人才可以通过对地球的研究,帮助人们发现和开发地球内部的矿产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地球科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提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2. 环境保护与修复:地质学人才可以通过对地球表层的研究,帮助人们了解地球表层的变化和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和修复方案。

地球科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3. 灾害预防与减灾:地质学人才可以通过对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研究,帮助人们预测和防范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地球科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升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

二、培养地质学人才的方法与策略为了培养高水平的地质学人才,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以下是培养地质学人才的几个重要方法和策略:1. 多学科交叉:地质学与其他科学学科存在密切联系,培养地质学人才需要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比如,在地质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可以加入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环境科学等相关的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实践教学: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亲自参与野外实践和实验研究。

在地质学与地球科学教育中,可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实验室实验等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掌握地质学知识和技能。

地质学的思维

地质学的思维

第一章 地壳演化思维的历史回顾个纪无疑,“地壳(岩石圈)处于永恒的演化之中”,这一观念在今天是普遍被接受的。

然而这一认识的形成却经历了一个极其曲折的历史过程。

世纪中叶当作经典地质学的肇始,那么,在从此年间,人们在“地壳(岩石圈)是如何演化的”这如果把至今的这一地质学的纲领性问题上,表现出四种观念形态,经历了三次观念转变。

本章拟就这一问题加以总括性地评论。

一、静态地壳观阶段()这一时期,人们关于地壳的知识主要局限于显生宙的沉积盖层,主要任务是搜集基本地质学事实,对岩石、矿物进行肉眼观察分类、成因分类(水成或火成),建立生物地层系统以及确立经验地质学研究方法。

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静态(机械)的自然观始终束缚着人们的认识,同时宗教神学仍然是制约地壳演化思想发展的一道无形樊篱。

是第一个用实验和布丰(年)相悖的数学方法解决地球演化问题的人,他用灼热铁球冷却法,求得了一个与宗教教义(年的地球年龄,并把个阶段。

这本是一个对机械自然观及宗教神学地球演化划分为年划分为教循环论中的“的有意义突破,然而迫于教会的淫威,他却不得不违心地附和宗个宇宙天”,把。

现今的变化规则在地质史中永。

正如恩格斯批评莱无限的地质史中永恒地存在变论”实际上把地球看作一个无始地终的实体地质过程“没有开端的迹象,也没有终结的前景”。

在莱氏看来,变化是存在的,但却极其缓慢,现今存在和发生的,必定在远适用(。

他们所犯的错误是混淆了方法论上的均伊尔讲的,“地球的冷却对他来说是不存在的,地球不是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着”,把现实主义原则的适应范围夸大到不变与本体论上的均变适当的程度。

)的灾变论居维叶()完全是科学事实与观念冲突的产物。

一方面,他通过实际观察看到了生物化石在各地层中的差异性,甚至总结了一些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另一方面,“物种不变”的自然观和根深蒂固的宗教情感却不允许他做出一个合乎理性的解释,于是只能借助于上帝之手。

,)或“渐)系统化了的“均变论”莱伊尔()提出、由赫顿(认为圣经条文是解释自然的最终根据)则更加露骨地宣扬神创论,生詹姆森(。

地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思维及研究方法【范本模板】

地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思维及研究方法【范本模板】

地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思维及研究方法摘要: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

作为一门复杂的学科,随着学科的发展,用于研究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逐步完善.其中科学思维主要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三种基本的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又可进一步分为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等,另外,报告还论述了历史比较法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地质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法;科学思维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重要途径,科研人员只有具备了科学思维,才能在科学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推动科技的进步。

对于科学思维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具有不同的阐述。

刘冠军等(2000)认为科学思维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思维,是科学劳动者或科学认识主体思维的科学化或最优化。

胡卫平等(2003)认为所谓科学思维,就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自然界中事物(包括对象、过程、现象、事实等)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自然界中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和能动的反映。

Dubnra等(2005)认为科学思维表现为对科学内容进行推理时使用到的心理过程(如实验设计),或者常常在科学领域使用到的特殊类型的推理(如推断在冥王星之外还有一个行星)。

它包括了很多一般目的的认知操作,人类将这些操作应用在诸如归纳、演绎、类比、问题解决以及因果推理中。

袁薇薇(2007)进行了进一步总结,认为科学思维包括了科学领域中,在产生假设、实验设计、证据评估、推断思辨、得出科学结论等过程中的一切思维技能,它既包含了很多一般目的的策略与算子,同时也是一种非算法性的、复杂的、需要努力的高级思维,其核心是在对一个多变量系统进行推断时所表现出的科学推理能力.从以上的各种定义看,各种表述虽然不太一致,但都有其共同的理解,一般说来科学思维是主体对客体理性的、逻辑的、系统的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以及科学的反映。

地质思维的基本特征与方法

地质思维的基本特征与方法

地质思维的基本特征与方法孙士超来源:《中南冶金地质》,1996(2):112-119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和发展的科学。

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可上溯到2000年以前。

地质学已有200年历史,各种学术思想无不打上科学技术发展和地质思维时代局限的“印迹”。

认识地壳的某一方面发展规律通常要几年、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时间。

现在为人们接受的理论萌芽,往往在很久以前的地质文献中就出现过“闪光,只是当时科学技术条件限制,未能阐发或证明。

当新的事实被发现,这些课题重新摆在人们面前的时候.领会它的全部含义并导致理论上的建树。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地质科学历史的熟知还是无知;认识上是否有新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在前人的地质思维中寻找“蛛丝马迹。

选择适当的突破口,接过前人的接力棒向新的理论高度冲刺,这是一个有成就的地质工作者必经的道路。

实践也表明,在同一地质事实面前由于思维(洞察力)上的差异,能使一些人有所发现、有所建树,当然也使一些人长期无所作为。

因此,掌握地质思维的基本特征与方法是地质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

那么,思考地质问题时应该遵循哪些思维规律和采用哪些思维方法将是本文所讨论的问题。

1 地质思维的基本特征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地质作用的最终产物。

作用本身的实际过程人类自己没有经历过,这就决定了地质思维的基本特征是逆向、定性分析是推论的关键,思维成果具有相对性。

1.1 在地质论证过程中思维的逆向性在人类的科学研究活动中,总是在现有的物质基础上或在已知的概念中想象出不能被感知的具体形象,然后经过论证、实施将目的物的具体形象或新概念创造出来,这种思维走向称正向思维。

然而,由于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地质作用的最终产物,作用本身的实际过程不能直接观察到,往往也无法重演。

因此,地质学中的许多概念只能依据对地质作用产物的研究反演地质作用的过程和作用前的物质基础,然后经过实践和实验(包括模拟实验)的检验而建立和发展起来。

这种思维走向称为逆向思维。

地质科学新思维观与新时代地质工作战略思考

地质科学新思维观与新时代地质工作战略思考

地质科学新思维观与新时代地质工作战略思考施俊法;吴林强;王泉;方圆;杨宗喜;姚晓峰;贾德龙【期刊名称】《中国地质》【年(卷),期】2024(51)2【摘要】【研究目的】通过分析新时代地质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构建地质科学新思维观,力求使地质工作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研究方法】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未来、守正与创新、发展与保护的逻辑出发,研究提出地质科学新思维观,并分析其意义。

【研究结果】地质科学新思维观主要是:(1)地质大基础观,加强区域基础地质调查,加强全国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空间国情调查,深化对地球认知的水平。

(2)地质大资源观,将全部地质要素进行整体调查、开发与保护,实现各类地质要素资源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能源和战略性矿产是最核心的地质资源,地质工作要把保障国家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摆在首位。

(3)地质大生态观,发挥地质工作在促进生态系统稳定与可持续中的作用,解决生态系统问题或维护生态系统功能。

(4)地质大数据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实现地质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5)地质大系统观,将地球与自然、社会、经济系统作为整体综合考虑,维持地球系统稳定和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传统地质科学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变。

【结论】基于新思维观,新时代地质工作要:树立地质大基础观,提高基础地质调查水平,深化对地球发展演化的认知;树立地质大资源观,巩固传统地质找矿工作,实现新一轮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拓展自然资源调查评价新领域;树立地质大生态观,开辟生态地质,为生态修复与保护提供地质解决方案;树立地质大数据观,构建地质科学研究新范式,为社会需求提供智慧化地质解决方案;树立地质大系统观,发展和完善地球系统科学,建立新一代地质科学知识体系。

【总页数】14页(P547-560)【作者】施俊法;吴林强;王泉;方圆;杨宗喜;姚晓峰;贾德龙【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6;P621【相关文献】1.新时代地质工作战略思考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把河南地质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在河南省地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3.关于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的战略思考4.新时代城市地质工作战略思考5.全省地质环境工作会议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地质环境境保护工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质课程思政

地质课程思政

地质课程思政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构造、地球历史和地球现象的学科,而思政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形式。

地质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与地质学课程相结合,通过地质学的学习与研究,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地质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旨在揭示地球的形成、演化和现象,通过对地球的构造、岩石、矿产等方面的研究,来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表现。

地质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更好地发挥地质学的作用。

地质课程思政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通过对地球的研究,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爱国主义就是对家园的热爱和保护。

学生在研究地质学的过程中,会了解到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需要保护和合理利用,这就需要学生具备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为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质课程思政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地质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研究。

学生在学习地质学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科学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同时,地质学也需要学生具备创新能力,面对地球上的复杂问题,需要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地质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地质课程思政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地质学的研究往往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合作和团队的协作,学生在学习地质学的过程中,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和互助互补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地质课程思政是一种将思政教育与地质学课程相结合的教育形式,通过地质学的学习与研究,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地质课程思政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思维在地质学系统中的哲学思考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逻辑思维为创新奠定基础。

罗群博士依据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特点,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创新性的提出“断裂控烃理论”。

运用地质学的理论创新例子,从哲学角度分析了其内在暗含的哲学意义。

【关键词】创新思维;地质学;实践活动;断裂控烃
0.引言
江泽民(1996)提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关键是人才之争、人的智力与智能之争,归根结底是人的创新能力之争。

1998年,随着《断裂控烃理论与实践-断裂活动与油气聚集研究》[1]一书的出版,在地质学界就引起石油学家们的广泛争议[2],评论褒贬不一。

本文避开该书的学术水平不谈,仅从哲学角度探讨创新思维在地质学系统中的应用,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机制,对于提高地质行业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地质人的首创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1.创新思维的哲学含义
所谓创新思维[3]是指在科技创造的过程中由已知探求未知,从而获得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的思维活动。

非逻辑思维是最重要的创新思维,尤其是其中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而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创新的量变过程。

只有非逻辑思维才能实现创新的质的突破和飞跃。

形象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它以形象作为思维的元素,通过想象、猜想、联想,模拟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思维形式。

它既包括感觉形象,即人的感观对客观形象的反映,也包括观念形象即以图形、模型、象征物反映外界对象的、被人的思想改造的映像还包括艺术形象。

形象思维在于比较容易保持思维同对象的联系,思维面宽,形象而生动,具有概括性、形象性和创造性。

直觉思维也是一种非逻辑思维。

它常常是通过直觉和灵感实现的。

直觉就是直接的察觉,是人类思维不受逻辑规则的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

它是经过长期的沉思之后受偶然因素的启发而迅速闪现出来的顿悟。

科技创造中出现的灵感也是顿悟式的、突现式的直觉,是直觉的一种特殊状态,所以有时也把直觉思维称为灵感思维。

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都具有极大的创新性。

逻辑思维则为创新奠定基础,如果说形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导因,直觉和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突破口,那么逻辑思维则为形象的获得与灵感的产生铺平道路[4-7]。

2.断裂控烃理论的提出背景
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汇地带,太平洋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一方面使中国大陆受到强烈挤压,形成众多的逆断层;另一方面引起大陆下面上地幔物质的向上运动,在地壳产生水平拉张应力,导致张性、张扭性断裂形成。

中国陆相盆地中,与其他构造类型相比,断裂的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

断裂活动的普遍性、周期性、层次性、特殊性、继承性、差异性、阶段性等特点决定了它与油气藏的形成、演化与分布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1998年,罗群博士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运用大地构造理论,结合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和油气藏的特点,在充分掌握断裂控制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散失和分布的证据之上,提出“断裂是控制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和分布的根本原因”为基本观点的“断裂控烃理论”。

3.理论创新背后的哲学思考
3.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当代的地质科学理论,不少都是从对具有特色的或用现成的理论难于解释的地质区带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往往是同一代的不同地质学家或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学家对这些区带的创造性探索和反复认识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的大量找矿勘探和建设工程向地质科学提出了许多基本规律和学科理论的研究命题,为发展科学并指导实践开辟了广阔天地,为罗群的断裂控烃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实践呼唤理论,理论指导实践,一个理论的提出,不仅要解释人们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现象,给人们的实践活动以指导,而且最重要的是能够打碎人们的思想禁锢,开拓一条探索未知的道路。

3.2科学理论的实践检验
理论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的过程[9]。

一个新科学理论的提出,不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简单的自然总结,而是科学家在广泛深人实践的基础上经过理论思考迸发出来的或经过灵感顿悟显现出来的一种闪光的思想火花。

这种理论来自实践,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但又不只是实践的堆垒和概括,而是高于实践的一种理论思维的突破。

我们承认人类认识的长河是按实践-理论-实践的规律发展的。

同时我们也认为,在人类发展到今天这个时代,科学成就积山入云,科技信息浩如烟海,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对于一个具体的人的创造活动,不必要也不应该都从最基本的实践做起,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按照一定的理论思维进行实践活动,这才是可以产生科学创新的实践活动。

3.3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科学发展史上,任何一项理论的提出和科学的发现都不是某种集体研究的自然结果,而总是先由个别先驱者突破原先的理论局限和认识束缚,而后由众多的研究者或先驱者所领导的集体予以发展的。

断裂控烃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正是这样,许多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也大体如此,个人突破和集体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一种科学创新,一个理论创造,不可以没有科研人员和科研集体在理论形成、完善和发展各个阶段中的认知积累,但也不是简单地由集体讨论而自然形成。

科学家的创造,一方面来自包括自己在内的广大科研人员的实践和认知。

一方面又能从这些实践和认知中聚焦出理论的闪光,带领和参与各自学科领域内广大科研人员向新的高度冲刺。

我们赞同继承、借鉴,这是科学创新的一个基础,因为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因此,对那些读书不下功夫,不对文献资料进行深人分析,不知道巨人的肩膀在何处,就自以为发现了新大陆的现象,我们应当加以抵制。

我们赞同模仿、对比,国外一些新地质理论及时在我国得到验证和应用是值得称道的。

但是,确有一些越仿越真,越比越像,缺乏自己的理论思维,缺乏自己的创造性和开拓性的现象,是我们应当加以避免的。

4.结束语
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 科学的精神就是要本着“求新、求异、求变”的创新意识,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积极调动和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提出新理论。

“断裂控烃理论”的提出为地质界的同行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罗群,白新华.断裂控烃理论与实践——断裂活动与油气聚集研究[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顾树松,徐旺.对”运用断裂控烃理论实现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大突破”一文的商榷[J].石油学报,2003,6(24):107-112.
[3]吴兴宗,戴桂康.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
[4]陈传尧.启发式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1998(5):62-64.
[5]李小平.论潜意识思维的可控性及其对大学教学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1998(5):75-78.
[6]贺自爱.突破地学研究中思维的单一定势[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8,19(1):85-88.
[7]罗群.创新思维及其运行模式[J].中国地质教育,1999(2):13-15.
[8]黄顺基,陈其荣,曾国屏.自然辩证法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