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一表解析课文大全

合集下载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二、相关资料《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三、课文翻译1.原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谋事,尽心竭力了吗?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随心所欲,又不越过法度。

”4.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理解,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1、子曰:“君子食无【副词,不】求饱,居【动词,居住】无求安【形容词,安适、安逸】,敏【形容词,勤勉】于【介词,在】事而慎【形容词,谨慎、慎重】于言【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就【动词,接近】有道【固定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去”】正【动词,匡正、纠正】焉【代词,这里用于自称】,可谓好学也已【句末语气词】。

”(《学而》)【直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上勤勉不懈,在说话时小心谨慎,接近有道之人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而:如果。

(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2、子曰:“人而【连词,表假设】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词组,由动词“如”与疑问代词“何”组成,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如初中课本上《愚公移山》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乐呢?【补充解读】一个人连仁德之心都没有,那他怎么会把“礼”“乐”放在心上?“礼”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根本就在于内心的道德意识。

如果没有“仁”所代表的道德之心,礼乐就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形式。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课文赏析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课文赏析

《〈论语〉十二章》课文赏析原文呈现子曰:“君子①食无求饱,居无求安,【1】敏②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③而正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孔子说:“有道德的人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他)是好学的了。

”(《学而》)章解: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名师圈点:①君子:有道德的人。

②敏:勤勉。

③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④正:匡正。

名师赏评:【1】连用两个“无”字,有力地强调了君子要抵制物欲。

【2】孔子认为君子为学要安贫乐道、克制物欲,做事勤勉、说话谨慎,不断向“道”有的人学习,这体现了他重视道德修养的教育思想。

子曰:“人而⑤不仁,如礼何⑥?人而不仁,如乐何?”【3】“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孔子说:怎样对待乐呢?”(《八佾》)章解: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名师圈点:⑤而:如果。

⑥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名师赏评:【3】[假设、反问]“而”表假设,两个假设句连用,突出没有“仁”会产生的不利结果;而反问句式的使用则强化了表达效果。

孔子说:“早上知道了道,晚上就(为之而)死也可以。

”(《里仁》)章解: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孔子说:“君子明白道义,小人只知道利益。

”(《里仁》)章解: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名师圈点:⑦喻:知晓,明白。

名师赏评:【4】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要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

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破坏等级秩序。

所以,孔子把只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

经过不断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了义与利对立的义利观。

子曰:“见贤⑧思齐⑨焉,见不贤而内⑩而自省也。

”【5】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在心里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论语十二章选修一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选修一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选修一原文及翻译摘要:一、论语十二章简介二、篇章解析1.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里仁为美5.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6.仁者安仁,知者利仁7.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三、总结与应用正文:【一、论语十二章简介】《论语》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记载了孔丘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

其中,十二章选修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涵盖了学习、人际关系、个人修养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对这十二章进行详细解析,以期从中汲取智慧。

【二、篇章解析】1.学而时习之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为学习之后要时常复习,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此章强调了学习的方法与态度,提倡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2.有朋自远方来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达了友谊的重要性,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有朋自远方来,不仅是一种快乐的体现,更是展示了人际关系的美好。

3.人不知而不愠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章教导我们要有宽容的心态,面对别人的无知和误解,不要生气,而要平静对待,展现出君子的风度。

4.里仁为美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这一章强调了居住环境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提倡选择有益于个人成长的环境。

5.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中。

这一章阐述了仁者与不仁者的区别,强调了仁德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6.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一章进一步阐述了仁者与智者的关系。

仁者安于仁道,智者则知道仁对自己有利而积极行仁。

7.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这一章说明了仁者在人际关系中的态度,强调要有爱憎分明的心态。

【三、总结与应用】通过对《论语》十二章选修一的解析,我们可以得知,这些篇章涵盖了学习、人际关系、个人修养等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些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持续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文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文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文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白话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论语〉十二章》课文解说

《〈论语〉十二章》课文解说

4《论语》十二章《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也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对高中生而言,《论语》的阅读并非易事,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语言障碍多。

《论语》关于礼乐制度和春秋士人生活的专有词汇多,学生不熟悉,需要一字一句解释。

如"八俏舞于庭”“射不主皮”“子贡欲去告朔之倪羊”“立不中门,行不履阙"等,其中加点词即属此类。

《论语》中很多常用字词的语义复杂,学生知道字面意思,但放到章旬中就很难把握。

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举了不少例子。

譬如“天”字,在“天何言哉"”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天丧予,天丧予“三句话中含义显然不同。

诸如“命”“仁”“君子”“小人”等几十个常用字词,都存在类似情况。

《论语》虚词多,譬如“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虚词占大半。

这些虚词有语法功能,对表情达意有影响,用法又与学生熟悉的唐宋古文不尽相同,也需专门讲解。

第二,《论语》章旬虽短,但“微言大义”,加之年代久远,本意已经不甚了然,解读起来容易产生分歧。

虽然历代学者作了各种解读,但至今仍有很多章句没能形成统一看法,如“无友不如己者”“有所不行,知和而和““父母唯其疾之忧”等。

至于根据有限的篇幅还原当时的语境,了解独白、对话或动作、神态描写的本意,更需要下大功夫。

比如必修选篇《侍坐》,“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哲究竟为何打动孔子,众说纷纭。

更重要的是,《论语》往往只说结论,不作解释。

譬如“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判断,为什么作这种判断,需要读者揣摩其中的因果关系。

再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三个分句都不难,但合在一起究竟是何关系,也只能靠读者分析和推理。

第三,《论语》二十篇,各篇之间、各章之间联系不明显。

杨伯峻说,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而且这些片段的篇章不是一个人的手笔。

这种编纂方法带来两个结果:从不利的一面来说,是难背、难记——按原书顺序背诵起来非常困难;从有利的一面说,弱规律性组合丰富了言语的潜在意蕴,给每个读者以重构的可能。

《论语》十二章完美版

《论语》十二章完美版

《论语》十二章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

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

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论语》十二章(解析版)“举一反三”拓展阅读

《论语》十二章(解析版)“举一反三”拓展阅读

第11课《论语》十二章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节选自《论语》)(乙)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②矣;独下帷绝编③,迨④能倍诵⑤为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节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注】: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死后被封为“温国公”。

②游息:玩耍休息。

③下帷: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这里指专心读书。

绝编: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

多次翻阅,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指读书勤奋。

④迨:到,等到。

⑤倍诵:“倍”通1/ 14“背”,背诵。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士不可以不弘毅..(4)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宋代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请你运用对联的相关知识,以其为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半部《论语》治天下下联:4.语段乙中司马光有什么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语段甲中孔子给我们讲了哪些学习方法?2/ 14【答案】1.(1)同“悦”,高兴。

(2)生气(3)宽宏坚毅(4)字2.(1)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就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文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文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文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白话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曾子说:“我每日屡次进展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老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场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考虑,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部编版七上《〈论语〉十二章》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上《〈论语〉十二章》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上《〈论语〉十二章》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后人尊称他为“至圣”“圣人”。

本文需熟读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二、主题概述本文选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主要论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品德修养方面的问题,强调了学习必须有谦虚求实的态度和勤于复习、善于思考的方法,还指出加强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1.学而时习之古义:按时;今义:时间。

第1篇 《〈论语〉十二章》(解析版)

第1篇 《〈论语〉十二章》(解析版)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1篇《〈论语〉十二章》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然后君子。

”(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进,吾往也。

”(子罕)(9)子曰:“()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10)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之()父,远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附:记忆导图将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1.【2024·江苏泰州·三模】《小窗幽记》中说:“大豪杰,舍己为人;小丈夫,因人利己。

”这个道理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来表达,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4·河南·模拟预测】《〈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好学”有自己的标准。

阐述说话谨慎、做事勤勉,并向有道德的人看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高中课文

论语十二章高中课文

论语十二章高中课文一、原文及翻译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翻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3.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翻译: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4.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翻译: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5.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6.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翻译: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夸。

文采与质朴配合恰当,这才是君子。

”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8.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

”- 翻译: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

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翻译: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0.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以下是《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6.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自己内心的快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就可能其中就有人是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

高考语文总复习《论语》十二章-课文助记及重点注释

高考语文总复习《论语》十二章-课文助记及重点注释

高考语文总复习《论语》十二章课文助记及重点注释(1(学而)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做事而谨慎于言谈,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2(八佾yì) 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对待礼呢?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来对待音乐呢?”(3(里仁)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晚上就为之死去都可以。

”(4(里仁)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道义,小人知晓的是私利。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的话就要改正)。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孔子说:“质朴(内容)超过文采(形式)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胜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得当,那才是君子。

”(7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孔子说:“譬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譬如填平洼地,即使刚刚倒下一筐土,坚持下去,是我自己在不断前进。

”(9(子罕) 孔子说:“有智慧(同“智”)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0)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斯语矣。

”(颜渊)孔子说:“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

一旦能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行动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论语》十二章
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
②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③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⑤愠(yùn):生气,发怒。⑥君子:这里才德的人。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大家都来到荷塘,挖莲藕抓鱼虾,捉泥鳅捡螃蟹,人声鼎沸,笑语欢声,相互谈说着要如何弄出一顿顿可口的美味。光是莲藕的吃法就有很多:熬汤炖肉八宝酿、清炒生吃蜜饯糖,还可以磨成藕粉,加入砂糖或蜂蜜,在温水里一泡,就是一杯清凉清甜的解暑饮料。用鲜莲叶来熬粥,蒸饭蒸鸡,或蒸其它肉类味道都是极鲜美的,做出来的食物均带着一股淡淡的莲叶清香。人们那么喜欢荷花,不单单是因为它的芳香美丽洁净高雅,更因为它全身是宝,每一处都可食可药可用。 我最喜欢的是生鲜莲子羹。把剥好的莲子对半打开去芯,莲子芯很苦,可以药用,没有芯的莲子是甜的,正好用它熬糖水。把足量的生莲子洗净,和着一小片生姜一片鲜莲叶,放进清水锅里,盖着盖子大火烧滚,转小火熬二十分钟,捞起莲叶,加入冰糖,小火慢熬,边熬边搅拌,十五分钟后,一款既清香甘美又消暑解渴的莲子羹就做成了。这样的汤水,在炎热的夏季里,只要喝过一次都不会忘记。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②立:立身,有所成就。③惑:迷惑,疑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阐述了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⑧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问题探究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问题探究
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不同。前者强调“时习”,侧重于学习方法;后者强调“知新”,侧重于“温故”的作用。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益处有: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②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与朋友交往应该做到诚信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我认为学习既要广泛涉猎,又要学思结合。现代社会要求个人的知识面不仅要专,还要广泛。对一般的文章要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面,开拓视野;对经典作品则要边读边思考,认真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的精要,才能做到学有收获。
修身做人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益处
颜回
安贫乐道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求学应该谦虚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唐太宗“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温习学过的知识这一问题,两者强调的重点是否相同?
珍惜时间
怎样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甲:这句话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和一去不返,体现了孔子惜时如金的人生感悟,勉励弟子一定要珍惜时间。
乙:人生像河水一样,不断向前流动。人的一生中,思想、观念都要不断地进步,如果满足于今日的成就,就会落伍。这是孔子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人生,勉励人们要不断进步。
丙:历史是不会停留的,时代是向前发展的,宇宙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多格言警句,体现了孔子的道德修养及学习方法、态度等。
感悟
感悟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学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用心学习,进而会学得比别人好。
感悟2:我们从课文中学到了许多如何提高个人修养的有益教诲。如:看到别人的短处时,要反省自我,加强自律;遇到外界的诱惑时,要意志坚定;与别人交朋友时,要讲诚信;等等。聆听古人的教诲,真是受益匪浅。
示例一: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了学思结合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一味的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会一无所得。
示例二: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教导我们应该端正学习态度,虚心向别人请教。
总结
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
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感到疑惑。
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孙权认为“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论语>十二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交友原则
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
交友态度
视交友为乐事。
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强调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是不同的,别人身上肯定有自己所不具备的优点,选择其中的优点去学习,对缺点则加以改正并引以为戒,这就是以人为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