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第一课时
七年级语文上册12《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课件
孔子的弟子
自己
谋划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诚信
多次进行自我 检查
竭尽自己的心力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交往
传授,动词用作名词,这里 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吗? 同朋友交往做到诚信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按时温习了吗?”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部辉煌的巨 著——《论语》,体味一下孔子的思想, 看看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导入形式2(视频导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走进孔子的课堂,聆听至圣先师的教诲。
导入形式3(谈话导入):
同学们,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离不开杰出的教育家,历 史上杰出的教育家有哪些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大教育家孔子,看看他教授给学生的最重 要的内容是什么。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一词多义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懂得
连词,表示顺承关系,文中是“ 然后”“之后”的意思
而 人不知而不愠
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为人谋而不忠乎 wèi,介词,替 为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 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啊
也有用芦苇等制成的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能忍受
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 都不能忍受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1)归
义项
例句
①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②复回娘合家词省,亲归 宁 , 出 嫁 的 女 子吾妻归宁。(《项脊轩志》)
③返回
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广大;毅,坚强,刚毅;
远 乎 ? ( 固 定 句 式 , 不 ③而() 表并列
也……吗)”(《泰伯》) (第8章)子曰:“譬如为
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④以为() 把…作为
⑤已() 停止
⑥篑(
盛土的竹筐 )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 ⑦平地(
填平洼地)
吾往也。”(《子罕》)
⑧知
6、成语积累
成语
释义
①朝闻夕死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
②见贤思齐 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
③文质彬彬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④任重道远 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⑤死而后已 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⑤文质彬彬(文质兼) 备、配合适当的样
子
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见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
,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 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得分点:贤:形容词作名词,贤人,贤德的
人。齐:看齐。而:表顺承。内:方位名词作 状语,在心里。省:反省,检查。)
理解性默写 ①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
④归附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课件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章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的是君子日常行为的准则。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 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 精神。通过不断地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释义: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 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 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 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文本探究
【思考5】研读第五章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学习的方法和心态的角度,点明人要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 补短。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 断前进的方法。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②一日:一旦 ③归:称赞,赞许 ④目:条目,细则 ⑤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⑥事:实践,从事
文本探究
【思考10】研读第十章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 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论语》十二章 课件PPT(精品)
整体感知
孔子的弟子
自己 谋划,商量办法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诚信
多次进行检查
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竭尽自己的心力
交往 动做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 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 否复习过了呢?”
整体感知
啊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能忍受
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孔子说:“颜回贤德啊!一小竹筒饭,一瓢冷水,住在 偏僻狭窄的街巷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生活的忧苦,颜回却 一直乐观并无改变。真正的贤明之士啊,颜回!”
精读细研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 问句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是先“他人”,继而“朋友”,最 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及己的关系,体现了曾子先 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 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预习检查
读一读
lún
论语
yùn
xǐng wǎng dài
愠 三省 罔 殆
一 箪dā食n
dǔ
笃
kān
不堪
huò
不惑
xiàng
陋巷
yú
逾矩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 体会。温,温习。故,旧的知识。
整体感知
方法指导 断句读方法归纳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案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你是否有过在海上被浓雾包围的经历?那些似乎可以触摸得到的白色的黑暗将你吞噬.,而那艘大船则无比焦急而紧张地摸索着向岸边行进,能依靠的只有测深锤和测深绳,你呢,心脏剧烈地跳着,等待着什么。
在我的教育开始之前,我就像这条船一样,不过我连罗盘或测深绳都没有,我máng rán wúcuò,根本不知道哪里才是港湾。
“光明!给我光明!”这是我灵魂.深处无声的呼唤。
就是在那个时刻,爱的光亮照射到了我身上。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吞噬.()灵魂.()2.根据拼音写词语。
máng rán wúcuò()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是动词的一项是()A.爱的光亮照射..到了我身上。
B.我就像这条船.一样。
C.你是否有过在海上被浓雾包围..的经历?D.心脏剧烈地跳.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①首都百万平安志愿者,积极开展治安防范、纠纷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等……一系列工作,②从常态治安管理模式逐步走向临时应急机制,③共同构筑起首都平安,④为新时期控制社会治安、化解纠纷,摸索出了一条基层治理、公益服务的道路。
4.第①句标点符号有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5.第②句语序不当,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6.第③句成分残缺,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了解“爱”的含义[美]海伦·凯勒①现在,我已经掌握了语言的钥匙,急于想加以运用。
②通常,有听力的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习语言。
别人嘴里说出来的话,他们可以轻松愉快地了解与学习,并且模仿着说出口。
但是,耳聋的孩子却必须经历无数的痛苦煎熬,慢慢才能学会。
但无论如何艰辛,结果总是无比美妙。
我从每一件东西的名称慢慢学起,由期期艾艾地发音,进展到可以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进行无限美妙的想象。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1、子曰:“君子食无【副词,不】求饱,居【动词,居住】无求安【形容词,安适、安逸】,敏【形容词,勤勉】于【介词,在】事而慎【形容词,谨慎、慎重】于言【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就【动词,接近】有道【固定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去”】正【动词,匡正、纠正】焉【代词,这里用于自称】,可谓好学也已【句末语气词】。
”(《学而》)【直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上勤勉不懈,在说话时小心谨慎,接近有道之人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而:如果。
(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2、子曰:“人而【连词,表假设】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词组,由动词“如”与疑问代词“何”组成,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如初中课本上《愚公移山》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乐呢?【补充解读】一个人连仁德之心都没有,那他怎么会把“礼”“乐”放在心上?“礼”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根本就在于内心的道德意识。
如果没有“仁”所代表的道德之心,礼乐就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形式。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学习任务单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理解《论语》中关于“学”的论述,进而理解儒家“下学上达”的思想内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任务二】
《论语》中“好学”一词出现了16次。在理解下列关于“好学”的章句之意后,谈谈你对“好学”的理解。
⑴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⑵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公冶长》
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
6.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
推荐的学习资源
1.钱穆《论语新解》
我的理解是:
【学习任务三】
朗读下面的章句,谈谈你对《论语》中“学习方法”的认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Fra bibliotek以谓之文也。”
部编版七年级初一上册11.《论语》十二章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
11 《论语》十二章教学详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
2.掌握并积累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结合课下注释正确翻译课文。
3.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重点难点
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
统编教材《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课件
★你认为“学而篇”第一章居于《论语》开篇的意义是什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篇“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朱熹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高中语文
学习任务二
★《论语》中“好学”一词出现了16次。在理解上述《论语》中
关于“好学”的章句之意后,再联系下面的章句,谈谈你对“好 学”的理解。 ☆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 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 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 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
学,觉悟也。
——《说文解字》
习,数飞也。
——《说文解字》
朋,比也;朋,类也。——《广雅》
君,尊也。
——《说文解字》
君子是一个贯穿《论语》始终的概念。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 学习让人快乐。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十二章
(第一课时)
本课学习目标
1.理解《论语》中关于“学”的论述,进而理解儒家“下学上达” 的思想内涵。 2.探究《论语》中有关“好学”的章句,总结孔门学习方法,以 助益于自己的学习。
高中语文
温故知新,理解“学”的内涵。
下列《论语》中的成语都与“学习”相关: 温故知新 闻一知十 举一反三 不耻下问 发愤忘食 学而不厌 好古敏求 择善而从 升堂入室 学优则仕
《〈论语〉十二章》 第一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教学重点: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吗?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
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
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
那么,《论语》又是怎样一本书呢?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共20篇。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本文十二章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之道。
三、字词积累,扫清障碍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不逾(yú)矩学而不思则罔(w ng)思而不学则殆(dài)贤哉(zāi)一箪(dān)食在陋巷(xiàng)人不堪(kān)其忧曲肱(gōng)而枕之博学而笃(dǔ)志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第12课《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
一诺千金 高情远致 舍己为人
大义凛然
光明磊落 襟怀坦荡 德高望重
高风亮节
德 行 高 尚 之 人
《论语》十二章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1.从节选的十二章语录 出处来看,你有什么新 发现?
整体感知
2.齐读《论语》十二章的前四章,
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对节奏。
子曰:“学 / 而时习之,不亦 / 说乎?有朋 / 自远方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LORE M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 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LORE M
子曰:“学 /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第四章 曾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旧的知识 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
曾子曰:“温 故
温习
而知新,可 以
顺接
为师矣。”
可以 凭借 做,成为
分析文义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
解,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 课文探究 谈学习方法。(强调不仅要“温故”,还要“ 知新”)。
课堂小结
这几章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 上要独立思考,还要复习。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前四章。 2.熟读课文五至十二章。 3.小组合作,自学课文五至十二章,圈出有疑问的词句,下 节课一起讨论
LORE M
强调治学(做学问)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1《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表格式)
1《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表格式)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论语》中关于“学"的论述,进而理解儒家“下学上达”的思想内涵。
2.探究《论语》中有关“好学"的章句,总结孔门学习方法,以助益于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结合《论语》中关于学习目的的部分章句,深化对“以学求仁”的理解。
教学难点:用分类、联系、整合的方法探究专题“《论语》中的学"。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环节一:温故知新,理解“学”的内涵。
同学们,上节课布置的一项作业是通过成语来理解诸子思想要义,那么,你写出的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多少是与学习相关的呢?其实,积累成语的方法除了以经典作品为中心拓展,还可以用专题聚焦的方法来建构。
比如,下列《论语》中的成语都与“学习"相关:温故知新闻一知十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发愤忘食学而不厌好古敏求择善而从升堂入室学优则仕这些成语或谈学习方法,或谈学习态度,或谈学习目的。
那么,孔子为什么这么重视学习呢?【学习任务一】我们先来温故知新,复习一下初中所学的《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认为“学而篇"这一章居于《论语》开篇的意义是什么?1节【教师解说】朱熹认为学而篇“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原来学而篇,首先是教人学习,教人学习如何达到仁。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办私学的教育家,他以“学而知之者"为教育对象,以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态度、学习目的来感召弟子,所以《论语》编者列这一章为首。
《说文解字》:学,觉悟也。
习,数飞也。
在“学而时习之”当中,“习"还有演习的意思,孔子重礼,礼仪需演习。
另外“习”还包含着实践,原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
再来看“朋"这个汉字,原本的意思是系在一起的两挂玉串。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课件
反馈与评价
3.本节课所讲章节关于学习的是哪一章? 从哪些方面讲述的?
答案参考
好学: 轻视物质享受 重视精神追求 敏于事慎于言
2.引——引申,由具体的事例引出深奥的道理 不求物质丰足,只求精神充实
3.思——结合当今现实 (我们应该怎么样……)
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 (《八佾》)
解读:理解本章的关键是“礼、乐、仁”三字的理解。礼, 就是各种礼节规范;乐,包括音乐舞蹈,是通过器乐与动作所 表现出来的外在状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解读方法
1.抓——关键字“仁”“礼”“乐” 2.联——联系樊迟问仁章节
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解读: 立身处世——小人取利,君子取义 《中庸》:“义者,宜也。”
在《论语》一书中,还有两个论述: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二 )解读文本,教师示范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 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抵制物质的诱惑 “敏于事而慎于言”——规范自己的言行 “就有道而正焉”——提高自身修养
解读方法
1.抓——关键字“食、居、敏、慎”等 关键词“君子”等
(一)朗读文本,疏通文意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1.安:安适、安逸。 2.敏:勤勉。 3.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4.“君子”一词的理解
身份君子:贵族社会的成员,按照血统关系组成。处于社 会高端,大富大贵,有身份,有地位。
《论语》十二章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文明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及中国士人的最高人格理想理念。
2.理解《论语》中关于“学”的论述,进而理解儒家“下学上达”的思想内涵。
3.探究《论语》中有关“好学”的章句,总结孔门学习方法,以助益于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结合《论语》中关于学习目的的部分章句,深化对“以学求仁”的理解。
教学难点:用分类、联系、整合的方法探究专题“《论语》中的学”。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了解文明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及中国士人的最高人格理想理念。
1、轴心时代:什么是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轴心时代”这个“世界历史的轴心似乎是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之间发生的精神历程之中。
……概念。
他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选自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雅斯贝尔斯指出,轴心时代的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几乎都诞生了奠定各自文明基础的伟大思想家,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古印度有释迦牟尼,古中国有孔子、老子等。
这时,几大文明古国同时实现了思想文化上的超越与突破,由文化的原始阶段飞跃到高级阶段,各自形成特殊的文化传统。
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截止,一共约有550年的时间。
其中,“从周平王东迁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共三百〇三年”,为春秋时代;“春秋以下,迄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告成,其间共二百四十六年。
即所谓战国时代。
”这段时间正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化,造成百家争鸣的大时代”。
“人类历史上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几乎都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诞生了奠定各自文明基础的伟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释迦牟尼、孔子、老子),他们又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
第一课时(前六章)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停顿和节奏,朗读背诵前六章
2、利用工具书注音、解义。
3、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
4、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
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一、出示学习目标
自学检测
1、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
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小组有节奏朗读前六章。
()
二、能力提升。
学习前六章
1、学习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注音:说(yuè)愠(yùn)
(2)解义:学:学习而:表示顺接;表示转折时:按时习:
复习亦:也是说:通“悦”,高兴,愉快知:了解愠:生气君子:品格高尚的人
(3)画出朗读节奏。
(4)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
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5)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
人修养。
2、学习第二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注音:省(xǐng)传(chuán)
(2)解义:吾:我日:每天三:多次省:反省为:替谋:出主意而:转折信:诚实传:传授的知识
(3)画出朗读节奏。
(4)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
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5)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3、学习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注音:逾(yú)矩(jǔ)(2)解义:有:通“又”而:表示顺承立:独立惑:迷惑天命:自
然规律逾:超过矩:规矩
(3)画出朗读节奏。
(4)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
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5)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①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
学习领会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②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而不是勉强去做。
③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4、学习第四章()
子曰:“温/而知,可以/为师矣。
”
(1)解义:温:复习故:旧的知识新:新的领悟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
(2)画出朗读节奏。
(3)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4)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
5、学习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1)注音:罔(wǎng)殆(dài)
(2)解义:而:表示转折罔:迷惑殆:有害
(3)画出朗读节奏。
(4)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
(5)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6、学习第六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1)注音:箪(dān)瓢(piáo)陋(lòu)哉(zāi)
(2)解义:贤:品质高尚堪:忍受乐:乐于学
(3)画出朗读节奏。
(4)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
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
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5)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三、课堂检测
前六章检查背诵
四、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