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课件第一课时
七年级语文上册12《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课件
孔子的弟子
自己
谋划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诚信
多次进行自我 检查
竭尽自己的心力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交往
传授,动词用作名词,这里 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吗? 同朋友交往做到诚信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按时温习了吗?”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部辉煌的巨 著——《论语》,体味一下孔子的思想, 看看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导入形式2(视频导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走进孔子的课堂,聆听至圣先师的教诲。
导入形式3(谈话导入):
同学们,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离不开杰出的教育家,历 史上杰出的教育家有哪些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大教育家孔子,看看他教授给学生的最重 要的内容是什么。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一词多义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懂得
连词,表示顺承关系,文中是“ 然后”“之后”的意思
而 人不知而不愠
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为人谋而不忠乎 wèi,介词,替 为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 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啊
也有用芦苇等制成的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能忍受
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 都不能忍受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1)归
义项
例句
①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②复回娘合家词省,亲归 宁 , 出 嫁 的 女 子吾妻归宁。(《项脊轩志》)
③返回
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广大;毅,坚强,刚毅;
远 乎 ? ( 固 定 句 式 , 不 ③而() 表并列
也……吗)”(《泰伯》) (第8章)子曰:“譬如为
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④以为() 把…作为
⑤已() 停止
⑥篑(
盛土的竹筐 )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 ⑦平地(
填平洼地)
吾往也。”(《子罕》)
⑧知
6、成语积累
成语
释义
①朝闻夕死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
②见贤思齐 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
③文质彬彬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④任重道远 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⑤死而后已 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⑤文质彬彬(文质兼) 备、配合适当的样
子
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见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
,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 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得分点:贤:形容词作名词,贤人,贤德的
人。齐:看齐。而:表顺承。内:方位名词作 状语,在心里。省:反省,检查。)
理解性默写 ①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
④归附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课件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章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好学”的标准出发,讲的是君子日常行为的准则。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 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 精神。通过不断地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释义: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 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 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 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文本探究
【思考5】研读第五章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主题。 明确 从学习的方法和心态的角度,点明人要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 补短。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明确 通过辩证的分析对待“贤”与“不贤”的态度与做法,点明了人不 断前进的方法。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②一日:一旦 ③归:称赞,赞许 ④目:条目,细则 ⑤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⑥事:实践,从事
文本探究
【思考10】研读第十章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 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
学生自学--知人论世
孔子(前551—前479)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学生自学
朗读原文,扫除字 音障碍。
八佾 yì、自省 xĭng 如乐何 yuè 、文质彬彬 bīn 譬pì如、 未成一篑 kuì
文言文翻译技巧 1、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省略现象 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 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单元目标
1、语言构建和运用:积累文中的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特 殊句式,培养文言语感,探索文言文学习规律; 2、思维发展与提升: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 或质朴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结合现实,学 习古人智慧,培养离心思辨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先贤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看法 ,思考其思想的深层意蕴; 4、文化传承与理解: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热爱和增 强文化自信,思考先贤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 现实意义并能转化成为为人处世的准则。
义。
学生自学
自学1-5章重点字词和句 式
1、敏、于、就、正 2、而、如……何 3、道 4、喻、于 5、贤、齐、内、自省
思考与讨论
1、结合注释,合 作翻译1-5章。 2、概括分析每一 章内容大意及论证 方法。
学生展示\教师讲解
比赛激趣:请 小组代表翻译1-5 章,比一比谁说 得好后,教师进 行点评讲解。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
课堂小结
只有理解君子谨慎小心、执着 追求真理、重视仁德、礼义、义 利的具体内涵,才能从中汲取营 养,涵养心灵,养育人格。
课堂练习
(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 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 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见: 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人统编版教材高中语文课件《《论语》十二章》PPT教学课件
输《入八标佾题》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 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 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因此,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 《礼记·儒行篇》中说:礼节者仁之貌也,歌乐者仁之和也。 有礼节就是有仁心的表现。“貌”就是表现的样子。 有仁心,必定外表有礼节,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 这些歌乐都是表现和谐的,“乐”实际上是表现和谐的艺术, 所以称为“仁之和”。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
之, ,
。”
子曰:“见贤思齐焉,
。”
子曰:“三人行,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
。”
学习目标
[审美鉴赏及创造]
壹 体会孔子及其《论语》的思想。
贰 [语言建构与运用]
输入论 标语题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输入论 标语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输作入品标简题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 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等合称为四书。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 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12《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4.饭疏食,饮水
(古)粗糙。
(今)疏通,疏散。
(古)冷水。
(今)包括冷、热水。
(三)特殊句式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省略句,介词“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 “温故 而知新”。 2.人不知而不愠 省略句,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 “自 己”。 3.其不善者而改之 省略句,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逐章学习前六章内容,理解文意。
1.朗读课文,圈画关键词,结合课文注释疏通 句意。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 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 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 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 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 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等。东汉列为“七经”之 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 “四书”。
成语归纳 不亦乐乎:愿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常用来 表示程度极深。 三省吾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来检查自己,后指多 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三十而立:三十岁便能够独立做事情。指开始走向成 熟。 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 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_课件1
分析文义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
六 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分析文义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
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 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第
七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章 如乐之者。”
分析文义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
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 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
《论语》其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 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 式归纳起来主要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其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 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 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 “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 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 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 不是勉强去做。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统编版新教材《《论语》十二章》PPT课件1
弯着胳膊
亦在 其中矣。不义
表顺承
而 富且贵,于我
如浮
云。”
正当手段
对于
乐趣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理解正确的人生态度: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追 求吃穿住的享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样朴实平淡的生 活,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单篇阅 15.(5 读 分)
16.(4 分)
—
17.(3 分)
18.(3 分)
—
《醉翁亭记》
2010
(节选)、 《岳阳楼记》
对比阅 15.(4 读 分)
16.(4 分)
—
17.(4 18.(3 分) 分)
—
(节选)
2009
《鱼我所欲也》(诗文)
(节选)、
对比阅
《过零丁洋》 读
15.(4 分)
16.(4 分)
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 (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自己 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 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都 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思想
• (2)教育思想 • 重视教育的作用 • 提倡“有教无类” • (一视同仁) • “诲人不倦” • “因材施教”
《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 成。它以语录体为主,是记录孔 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 篇。
•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 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 思想的主要依据。
高中版《论语》十二章ppt课件(48页)
输作入品简标介题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 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等合称为四书。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
○ 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论语》十二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 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 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
○ 体会孔子仁、义、礼等学说的基本内 涵,
○ 并思考其现代意义。
logo
复习回顾
一.说明文采和质朴兼备才符合君子修为的句子是 二.强调读书人要树立远大志向,
○ 积极承担责任的句子是
输《入里仁标》题
朝闻道,夕死可矣。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最高的道德准 则。
"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
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 生去实践它,
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 生命。
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
也就是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诸子之文,可谓‘个性’最显著者, 欲治文学者,诚不可不加之意也。”
《论语》十二章
(第一课时)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
子曰:“
,可以为师矣。”
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课件
特殊句式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主要记叙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内容涉及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等方面,给我们指点和教育。
重点词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到的(知识)按一定的
时间复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与自己志 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 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 也是很有修养的人吗?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说(yuè):通“悦” ,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乐:愉快、高兴。 知:了解,知道。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
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我要选择 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 些短处就要改正。”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长处。 不善者:不好的方面,缺点,短处。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子罕》)
译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故:学过的知识。 以:凭借。
译文:孔子说:“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
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此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
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 的学业)有害。”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第一课时)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
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迷惑、疑惑 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从心所欲,不逾
越过、超过
矩。”
规范
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 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 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 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 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 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 和行为都达到了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 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 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 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 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 人所称道。
有关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 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 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课文探究
•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课文探究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 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 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 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二 十篇。 《论语》与》《孟子》 《大学》《中庸并称为 “四书”。
二、朗读 感知经典
自主学习
【学习流程】 1、朗读全文十二章,划出生难字词和值 得积累的词;10’
友情提示:重点关注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
2、对照注释,解决疑难。10’
重点字词读记
说(yuè ):同“悦”,高兴,愉快。 愠(yù n):生气,发怒。 三 :多次 省(xǐnɡ):自我检查,反省。 (十)有(五):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逾 :超越 矩(jǔ):礼法。 可以:可以 凭借(这一点)。 罔(wǎnɡ):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 i):疑惑不解。
《论语》十二章 文
化 精 粹
一、沉淀 文学常识
【我说你记】 我为你强调有关《论语》的这些知识。 认真记→再复述5’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 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 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 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 为“圣人”,战国时期儒 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 称“孔孟”。
重点字词读记
箪(dān):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
乐(之):以(它)为乐 肱(ɡōnɡ):三军:军队的通称。
笃(dǔ):忠实,一心一意。
通假字:
说: 有:
“说”通“悦”,愉快。 “有”通“又”。
三、诵读 感受经典
合作学习
【学习流程】 组内: 个人疑难,组员互助5’ 对学互读,纠正误读5’ 组间: 接龙展示,消除误读5’ 朗读PK, 读准字音,读清节奏5’
《论语》十二章 第一课时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前六章)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停顿和节奏,朗读背诵前六章2、利用工具书注音、解义。
3、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
4、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一、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检测1、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
填空:(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小组有节奏朗读前六章。
()二、能力提升。
学习前六章1、学习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注音:说(yuè)愠(yùn)(2)解义:学:学习而:表示顺接;表示转折时:按时习:复习亦:也是说:通“悦”,高兴,愉快知:了解愠:生气君子:品格高尚的人(3)画出朗读节奏。
(4)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5)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2、学习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注音:省(xǐng)传(chuán)(2)解义:吾:我日:每天三:多次省:反省为:替谋:出主意而:转折信:诚实传:传授的知识(3)画出朗读节奏。
部编版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 温故而知新 •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词类活用
• 传不习乎 •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 饭疏食饮水 • 饭:名词-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一词多义
• 为: • 可以为师矣 • 为人谋而不忠乎
第二章
分析文义
每天 我 名词作状语 多次
• 曾子曰:“吾 日
三
反省
省吾身:
替 谋划事情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为人 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
转折
转折
乎? 传
不习乎?”
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
分析文义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 家谋划事情是否竭尽了心力?和朋友交往 是否真诚?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2024年宁夏中考
13.《论语》在论述“学”与“思” 的关系时,为何不先说“思而不 学则殆”,而是先说“学而不思 则罔”?说说你的理解。(2分)
“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符合认 知规律。(意思对即可)
2012年 2013年
《论语》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 时,为何不先说“思而不学则殆”,而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 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 关系。
第六章
分析文义
品质高尚
•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能忍受
乐于学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
《论语》十二章 课件
重
点 论( lún )语
字
·
wǎng( 罔 )
曾( zēng)子 · dài( 殆 )
yú( 逾)矩 dān( 箪 )
好( hào)之者 · 不亦说( yuè )乎
· 三省( xǐng )吾身
·
曲gōng( 肱 ) dǔ( 笃 ) 人不知而不yùn( )愠 传( ch)uá不n 习乎
·
文言知识积累
第 二 课 时
课文细读品味
1.“学”与“习”是一个意思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不是一个意思。对于知识来说,“学”是一个认识过
程,而“习”则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 必须将“学”与“习”统一起来。
课文细读品味
2.如何理解曾子所说的“忠”和“信”?讲求“忠”和“信” 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意义? “忠” 是办事尽心尽力 ;“信”是诚信。在现代社 会中,我们仍然要讲求“忠” “信”,只有这样,我们 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6.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用作动词,吃。
文言知识积累
古
今
1. 不亦君子乎
异 义
·· 古义:有才德的人;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2.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疏,粗粝;今义:疏通。
3. 饭疏食,饮水· 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文言知识积累
4. 匹夫不可夺志也 ·· 古义: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 今义:泛指平常人或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课文细读品味
4. “温故”与“知新”是什么关系?
孔子强调,“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 的目的,只有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 延伸和升华。
人教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知识链接
《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是记录 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东汉列为“七经”之一, 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 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 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首创语录体写法,格言警句,美不胜收。我们耳熟 能详的成语“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举一反 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舍己为人”等都出自其中。我们 今天学习的《〈论语〉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荟萃,大体可以分 为“修身”“治学”两大类。
知识链接
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 师的言行。它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 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先秦 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 《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力呢?
诚信。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 识。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疏通文意
十五岁。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身,指能 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
)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件精品
5 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
①而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
切问而近思( 表并列
)
可以为师矣( 做 ) ②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
不亦乐乎( 形容词,高兴
)
③乐 回也不改其乐( 名词,乐趣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学而时习之( 代词,指学习的内容 )
④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 曲肱而枕之( 代词,指胳膊 )
诚信。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 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 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同“又”,用于
立身,指能
整数和零数之间。
有所成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12 《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 下”,《论语》不仅作为一种导向, 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 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流淌 不息。
探究新知
文学常识 1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 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 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 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按时。 (2)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 (3)不亦君子乎:这里指有才德的人。 (4)吾日三省吾身: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5)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 (6)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7)人不堪其忧: 能忍受。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喜爱,爱好。 (9)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吃。 (10)饭疏食: (11)逝者如斯夫:这,指河水。 泛指平民百姓。 (12)匹夫不可夺志也: (13)博学而笃志: 坚定。
返回
大成殿
至圣林门
孔子讲学
学 习 目 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 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
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导语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 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 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 文化遗产,如《论语》《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经产生过深远影响,直 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共同探究学 习《<论语>十二章》。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上天的意旨
越过法度。逾,越过。 矩,法度 能听得进不 同的意见
顺从意愿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 世,四十岁遇事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上 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 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 会越过法度。”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这类词要多领会,留心,记忆
5.一词多义:
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过去的,学过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 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迷惑,感到迷 惑而无所适从 疑惑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 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颜回。孔子 的弟子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 竹器
合作探究——朗读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面山而居 (表修饰)
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2)为人谋而不忠乎 (表转折)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表转折) (表承接)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表承接)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曲肱而枕之 (表修饰) (表承接)
(表转折)
(8)不义而富且贵
(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表承接)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表并列)
求知态度
学习方法 修身做人
1.讲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的态度。 2.古人治学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德才兼备”,每
天自我反省。
3.讲人生经历中知识、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 程。 4.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5.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一定要学思结合。
当、做 替
了解 懂得 它的 他人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
6.语气词:
乎——— 矣—— 也—— 焉—— 相当于“吗” 相当于“了” 有时相当于“了”,有时无义 有时是“了”,有时无义,文中是 “在里面”
这类词多读多体会,就会明白,无须死记
7.虚词: 之
它,它们。他,他们。(分别指代不同的 对象。) 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曲肱而枕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走 近 作 者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
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是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封建社会中被 尊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 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
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
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
语录体散文,是“语言的论 纂”,也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 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 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 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 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 经典。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 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 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 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 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及 其弟子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 世方法。
以......为快乐 代词,“......的人”
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 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吃粗粮,喝冷水。饭, 吃。疏食,粗粮。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 分。这里指胳膊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对,对于 像浮云一样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作枕头睡觉, 也有着乐趣。做不正当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 像浮云一样。”
于
1、在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对于 于我如浮云 3、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
“而”字的用法有: 表转接(转折)(可是,但是,却)
表顺接:表并列、表承接(顺承)、表修饰
而
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承接)然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表转折) 可是,但是,却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表并列)
孔子的思想:“仁”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 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 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所谓的“仁” 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提倡“爱人”,一方面要统治者相亲 相爱,加强内部团结,另一方面也要求统 治者爱惜民力,不能过分压迫民众。孔子 还主张严格遵守“礼”的规定。这礼就是 周朝制定用来区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的 等级制度。他的思想,自汉以来。成为两 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翻译指导:
1.单音字换成双音字 2.弄清虚词的用法
3.补充出省略部分
4.调整句子的语序 5.揣摩句子的语气 6.注意古今义的不同 7.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8.文言文特殊句式
古代对男子的尊 称,这里指孔子
按时温 习。时, 按时
读yuè,同 “悦”,愉快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预习导学——初步了解
给下列画横线的字。
一瓢饮( piáo )
三省( xǐng )
学而不思则罔( wǎng )
思而不学则殆( dài )
不逾矩( yú )
陋巷( xiàng ) 一箪食( dān )
曲肱而枕之( gōng)
博学而笃志( dǔ ) 好之者( hào )
不亦说乎( yuè ) 人不知而不愠(yùn )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能忍受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 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 苦,颜回却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代词,它,这里 指学问和事业
喜爱,爱好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代词,这,指河水
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指军队
改变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 里泛指平民百姓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能够改变主帅,百姓不能够改变志 向。”
卜商。孔子的 弟子 志向坚定。笃, 坚定
恳切
仁德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 在其中矣。”
二、文言文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翻译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 用意译)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竭尽自己 的心力
诚信
传授,指老师传授 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替别人谋 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 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复习过了呢?”
迷惑, 疑惑
十五岁。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身,指能有 所成就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6.高度赞扬颜回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
合污的高贵品质。
7.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8.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认为真正有道 德、有理想的君子,不会为物质享受而奔波忙碌。
9.讲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
10.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实际上是劝人们要珍惜时光。 11.人一定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 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12.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坚定的志向,既要多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