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

合集下载

微创埋线治疗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124例临床观察

微创埋线治疗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124例临床观察
维普资讯
20 0 7年 l 月 第 4 第 l 期 1 卷 l
Wol H a hD g  ̄ r et i d e

中医 中药 ・
大。 我们提倡对于有毒 中药要使用典籍规定的剂量 , 一般威灵 仙水煎一次剂量 以 1  ̄3 g为宜 。 5 0
4 讨论
12 3多发于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 电视者 , ..
往往呈慢性发病 。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 ,颈部活动好转 。没有复发,或对
报 , 2 0 ,2 , ( )8 . 00 4 4 1
微创埋线治疗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 14Nl 2 { 床观察 i  ̄
孙文善 赵 晓冬 张福祥 李家平 ( 上海 市博爱 医院 中医针 灸科 2 03 ) 00 1 [ 摘 要] 目的 为研 究微创埋线治疗慢性颈椎 间盘 源性疼痛的疗效。方法 应用微创埋线方法对 14例患有颈椎病症状为 2
性颈椎间盘源性神经根炎所引起,是一种长期 反复发作、病程
较 长 的 疼 痛 性 疾 病 。神 经 根 性 疼 痛 是主 要 的 临床 表 现 ,颈 神 经根 的损 害 以及 营 养 障碍 是产 生根 性 疼 痛 的原 因 。 临床 表 现 由于 颈 部椎 间盘 突 出 部 位相 应 的 节段 不 同 , 以及 在 椎 管 内压 迫
减 少不 良反应 。
【]叶志斌 ,崔若蓝. 3 服用木通煎剂引起 肾脏损害 1 【]中 例 J.
国中药杂志,1 9 , ( 2 97 2 ):5. 7
【]戴希文 ,饶 向荣,李深. 4 中草 药肾损 害的现状及对 策 【]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 0 ,2 1 0 1 1( ),5 . 8
慢性颈椎 闻盘源性疼痛 患者进行治疗 ,并与常规针刺进行 对照。结果

颈椎椎间盘源性疼痛

颈椎椎间盘源性疼痛

复习, 期与 同道们一 同探讨 。
1 发病 机 制
11 椎 问盘退 变及神 经分 布 .
椎 间盘退 变被认 为是椎 间盘 源性疼 痛 的发病基 础 。随着 年龄增 长 , 核含 水量减 少 , 维环纤 维增 髓 纤 粗、 变性 、 甚至 断裂 , 纤维 环结构紊 乱 , 使 软骨板 出现 裂隙、 组织 变性 。软 骨板 变 性 会 导致 椎 间 盘摄 取 营 养物 质减少 , 进一 步 加 剧椎 间盘 变 性 。椎 间盘 承 载
13 后 纵 韧 带 有 窦椎 神 经分 布 , /、 它是 一 混 合 神 经 ,
吸引 白细胞 和引起 血管通 透性 增高 的作 用 。随后 的 研 究发 现在病 变椎 间盘 中存 在 有 大量 的炎性 介 质 , 如 白细胞 介 素 (L6 、 氧 化 氮 ( O) 肿 瘤 坏 死 I-) 一 N 、 因子 ( N ) 前列腺 素-( G -)磷 脂酶 A( L 、 TF、 2 P E2 、 P A) 乳 酸 ( A) L 等 B 。这 些 介质 可 通 过退 变 椎 间盘 的 J 放射 状裂 隙达 到外层 纤 维 环 及后 纵 韧 带 , 使分 布 于
着压缩 、 曲和扭转 的复 杂运 动 , 长期频 繁超 负荷 弯 若
承载会 使髓核 变性 , 间盘退变 加快 , 椎 导致椎 间盘 内 紊乱 。Cok 提 出腰 椎 椎 间 盘髓 核 变 性 导 致 纤 维 rc 环应力 分布失 去平衡 和 内层纤维 环撕裂 是腰 椎椎 间
盘 内紊乱 的病理 学 基础 , 而椎 间盘 内部 结 构 本 身 的 紊 乱 即可 引起腰 痛 。 有不 少形态 学及免 疫组化 实验 证实椎 间盘 的外
疼 痛的研究 和认识 主要 构建在 腰椎椎 问盘 源性疼 痛 的病理生理 研究 基础 之 上 , 中存 在 不 少 分歧 和争 其

颈椎盘源性疼痛分布特点与规律的研究现状

颈椎盘源性疼痛分布特点与规律的研究现状
颈、 肩、 上背或上肢疼痛症状的出现 , 其病理性相关 因素
通常 与颈椎椎 间盘退 变有关 。而髓 核突 出对 神经根 的机械
性压迫或 炎性 、 免疫 因子对神 经根 的 变 、 外 源性神经末 梢沿纤维 环裂 隙侵 入椎 间盘等病理 改变 一” 。因此 , 自颈椎盘源性疼痛概念提 出以来 , 其诊 断和治疗 仍存在很大的争议性n 。对于源 自机
旨 在 回顾 有限文献 , 对颈椎间盘 自 身诱发疼痛 区域 的分布规
律及 特点做一归纳总结 。 1 颈椎盘源性疼痛的提出与定位方 法
1 9 3 4 年, Mi x t e r 等 发 现神经根在无 机械性压 迫的情况 下, 腰 椎间盘 自身可诱发腰腿 疼痛 , 首次提 出盘源性疼痛 的
表现为颈椎 盘源性疼痛 的特点 。C l o w a r d 等 行颈椎 间盘造 影术后发现 , 几乎 很少 患者主诉 疼痛或异常感觉可放射至手 或手指 , 对大 多数 患者而言 , 疼痛并未放射 至肘关节 以下 , 且 疼痛性质 以酸痛 、 钝痛为 主 , 而非 尖锐 、 放射样疼 痛 , 提示疼 痛来源于椎间盘而非神经根压迫或神经根性炎症 , 证实椎 间
DO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1 — 1 2 4 2 . 2 0 1 5 . 0 9 . 0 2 7
1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诊疗 中心, 北京 , 1 0 0 0 5 3 ;2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 何亮亮 , 男, 博士研究 生;收稿 日 期: 2 0 1 4 — 0 6 . 0 3
盘造影术是辨别和诊断颈椎盘源性疼痛 的有效方法 。 2 颈椎 盘源性疼痛与其他疼痛特点辨析“
机 制 。但 是 , 由于入侵 纤维 环 内外 层的神 经末 梢来源 不 明 ( 可能来源 于前 支 、 后支 、 交通支 、 窦椎神经 、 交感干等 ) , 导

《椎间盘源性腰痛》课件

《椎间盘源性腰痛》课件

避免长时间弯腰
尽量避免长时间弯腰动作,如提重物 等。
注意腰部保暖
避免腰部受到寒冷刺激,注意保暖。
定期检查
如有腰部不适症状持续加重,应及时 就医检查。
05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研究进展
最新研究成果
椎间盘源性腰痛发病机制研究
01
深入探讨了椎间盘内部的代谢异常、炎症反应等与腰痛之间的
关联。
新型治疗方法的临床试验
退行性改变过程中,椎间盘释放出炎 症介质和化学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引 起疼痛。
流行病学
01
02
03
发病率
椎间盘源性腰痛在人群中 的发病率较高,约占慢性 腰痛患者的30%-50%。
年龄分布
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 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
性别分布
男女均可发病,但女性发 病率略高于男性。
02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
非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包括口服和外用药物, 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和消
炎。
物理疗法
如电疗、热疗、冷疗等 ,通过物理刺激改善局 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针灸、推拿
通过刺激穴位和舒缓肌 肉紧张,缓解疼痛和改
善功能。
康复训练
包括核心肌群训练、拉 伸练习等,增强腰部肌 肉力量,提高稳定性。
手术治疗
01
02
03
04
微创手术
如椎间盘内窥镜手术,通过内 窥镜切除病变的椎间盘组织。
开放手术
切开腰椎后路,直接切除病变 的椎间盘和可能存在的其他压
迫结构。
融合手术
将病变的椎间盘融合固定,稳 定腰椎结构。
人工椎间盘置换
用人工材料替换病变的椎间盘 ,恢复腰椎活动功能。
其他疗法

椎间盘源性疼痛的诊疗

椎间盘源性疼痛的诊疗

椎间盘源性疼痛的诊疗刘延青西南医院疼痛科,聂发传,覃万翔转载慢性颈、腰痛是疼痛科门诊最常见的主述之一,且主要病因大多是椎间盘病变造成,历来备受同行关注。

但不可否认的是既往重视的退行性椎间盘疾病(DDD)主要是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等。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椎间盘退变或损伤前后的神经解剖、生物化学、生物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没有椎间盘突出的情况下,发生于椎间盘内部的病变也能引起颈、腰痛,称之为椎间盘源性颈、腰痛。

研究表明,椎间盘内部结构损伤的病理变化包括纤维环内裂和/或炎性肉芽带形成,这些病理变化称之为椎间盘内破裂(IDD),可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

重视椎间盘源性疼痛的诊疗,首先要认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①椎间盘及周围结构的神经支配;②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发病机制;③椎间盘源性疼痛的诊断标准;④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治疗规范。

一、椎间盘及周围结构的神经支配纤维环特别是外1/3已经发现由窦椎神经及脊神经供应。

窦椎神经起自灰交通支(交感节后纤维)与脊神经结合处的交通支上,进入椎间孔后走行于脊神经节的腹侧,发出细支分布到其上和下的2~3个椎节范围的硬膜囊前部、后纵韧带及纤维环的背外侧。

窦椎神经纤维被认为是灰交通支发出的交感神经纤维和同节段脊神经后支的纤维共同组成。

窦椎神经的末梢纤维可以分布到纤维环的外层纤维中。

二、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发病机制Copper等的研究发现退变纤维环中的神经纤维密度高于正常的纤维环。

有人认为髓核退变、内层纤维环撕裂产生的炎症肉芽带可延深到纤维环表层,而窦椎神经的末梢纤维是无髓鞘纤维,容易受刺激产生疼痛。

髓核是身体最大的无血管组织,正常的血管也不分布到纤维环表层,其中央退变的无血管髓核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产生许多炎症介质,如IL-6、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磷脂酶A2(PLA2)、乳酸(LA)等。

这些炎症介质通过退变间盘的放射状裂隙达到外层纤维环,使窦椎神经末梢处于超敏状态,引起疼痛。

骨痹汤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体会

骨痹汤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体会

骨痹汤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体会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云南名中医李永康经验方骨痹汤对6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进行治疗。

结果:本组病例有效率达95%。

结论:骨痹汤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安全、有效的方法,病人易接受。

标签:骨痹汤;椎间盘源性疼痛椎间盘源性疼痛是引起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一种牵涉痛,其发生机制可通过牵涉痛产生的会聚一投射理论予以解释,腰椎间盘病变可累及纤维环及后纵韧带而产生痛觉冲动,这种痛觉冲动经腰椎旁交感干内参与痛觉传导的交感神经纤维传递至L1、L2脊神经节,其中部分沿L1、L2腰神经后支传递至下腰部,并在其末梢传向中枢,产生牵涉性下腰痛。

笔者近几年在临床中采用云南名中医李永康经验方骨痹汤对6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进行治疗,均获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60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6~48岁,平均37岁。

1.2 临床诊断症状均以久坐疼痛为主,伴腰臀部、腹股沟牵涉痛,无明显下肢放射痛。

均行CT检查提示1~2个间盘退变,椎间盘膨出,神经根无明显受压,其中12例出现许墨氏结节,3例有终板下炎性改变;均行MR[检查T2加权像上表现为信号降低,椎间盘变黑;11例行椎间盘造影,均显示纤维环撕裂,同时诱发与平时相似的症状。

1.3 治疗方法1.3.1 骨痹汤组成桑寄生15g,羌活12g,独活12g,续断12g,当归12g,杜仲12g,威灵仙12g,丹参15g,红花9g,枸杞12g,秦艽9g,茯苓12g,防风9g,细辛6g,全蝎6g,蜈蚣2条,淮牛膝12g,甘草6g。

阳虚重者加仙灵脾12g。

肉桂12g,制附片30~60g(先煎4小时),每日一剂,分3次口服。

10~14天为_疗程。

1.3.2 指导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生活中少弯腰、不久坐,推荐游泳、太极拳等健身方法。

2、结果2.1 疗效判断标准采用V AS疼痛评分法进行疗效评定:0=无痛,10=最严重的疼痛。

颈源性头痛

颈源性头痛

颈源性头痛的诊断还应关注以下特征 : ( 1) 多数在枕后起病; ( 2) 在胸锁乳突肌上部存在压痛敏感区域 ( 枕小神经在胸锁乳突肌上 部和头夹肌间走行) ; ( 3) 发作的平均年龄仅 33 岁, 不符合退行性疾病的特征; ( 4) 对麦角胺和曲坦类药物无效; ( 5) 对脊髓电刺激有效, 吗啡效果欠佳, 符合神经性疼痛特点, 而 非伤害性疼痛特点。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X光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颈椎退行性改变,部分患 者可见颈椎间孔狭窄,椎体前后缘增生,或棘突增宽变厚,棘 上韧带钙化。
CT检查 多无特殊变化,少数患者可见颈椎间盘突出,但 与疼痛部位及程度不一定密切相关。
发病机制
目前, 较为统一的观点认为, C1 - C3 神经根和 /或其支配的组织结构 是诱发颈源性疼痛的解剖基础 。致颈源性头痛的因素包括: ( 1) 椎管内的 炎性刺激和 /或椎间盘机械性压迫 C1 - C3 神经根; ( 2) 椎管外的颈椎小 关节紊乱、肌肉痉挛和 /或韧带筋膜的炎性刺激或机械性卡压 C1 - C3 神经根分支 ( 主要包括: 源自 C1 神经根后支的枕下神经, 源自 C2、C3 神经根后支的枕大神经, 源自 C3 神经根后支的第 3 枕神经, 源自 C2、 C3神经根前支的枕小、耳大神经) 。有数据显示, 70% 的颈源性头痛源 自 C2 - 3小关节病变[5] 。因此, 椎管内、外的病理改变均可成为颈 源性头痛的潜在诱因。
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标准
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 综合 Sjaastad's 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国 际头痛协会 ( HIS) 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和颈源性头痛国际研 究组( CHISG) 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发现
颈源性头痛的诊断具有 5 个共性: ( 1) 颈部活动可诱发头痛; ( 2) 压迫患侧枕区或高位颈椎区域可诱发头痛; ( 3) 颈部活动受限; ( 4) 多伴有患侧颈、肩或臂部等非根性疼痛症状; ( 5) 神经阻滞注射治疗 ( + : 疼痛科可缓解)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纤 维 环 破 裂 明 显 , I 出现 椎 间盘 纤 维 环 后 方 高 信 号 或 终 板信 号 改 变 者 比率 低 ; 路 椎 间盘 切 除 、 间融 合 MR 上 前 椎 术 后 疼 痛 V S评 分 和 O w s y功 能 障 碍 指 数 改 善 率 分 别 为 ( 2  ̄ . ) 和 ( 4 + .) A set r 8. 3 % 2 4 7 . 57 %。 结论 : 间盘 源性 腰 0 椎
f n t nT e a i t g a i a d h r f re p i i g o n k n a d o e te te w r o e p e e td u ci . r d ai p n n t e e er d a n n r i s is n lw x r mi s e o h n i e i f n rsne wi lu h n r e r o c mp e s d T e i h it n i — o e a d h Mo i c a g o t e t o t t e e v o t o r s e . h g — n e st z n n t e l h y dc h n e n h MRI c n t b e a e r.
r r d s e t my a d i t re tb a u in T e c i ia r s n ai n a d r d o r p i ma e as f t e e a t n s i ic co n n ev re r f so . h l c l p e e t t n a ig a hc o l n o tr l i o h s p i t e
s ae a d Os e t ia it n e . ains wee fl we p fr 8 mo ts t e r( v rg . y as . c n w sr D sbly Id xAU p t t l y i e r ol d u o nh o 9 y as a ea e 31 e r ) o

盘源性颈痛的研究进展

盘源性颈痛的研究进展

清楚 , 其危 害很大, 不阻断其发 展, 但 如 可演变为 脊髓型、 神经根型等严重的颈椎病 , 给患者带来痛 苦 的 同时 , 也给 社 会 带来 巨大 负担 。笔者 现就 C P D
I 西医研究进展 11 病 因 病 机 18 . 9 6年 C o k首 先 提 出椎 间盘 rc 内部 结构 的病 变 导 致椎 问盘 源 性疼 痛 。他 认 为 盘 源 性 疼痛 与椎 间盘 纤维 环破 裂 、 学刺 激 、 血 管 化 微 以及 伴 随 的 神 经 末 梢 长 入 椎 间盘 内等 因素 有 关 , 其 中 化 学 刺 激 是 导 致 椎 间 盘 源 性 疼 痛 的主 要 原 因 , 肿 瘤 坏 死 因 子 在 这 些 过 程 中 均 起 重 要 作 而 用 。唐淼等[I 。建立 了动静力失衡性大 鼠颈椎病 模型, 观察 和 探讨 肿 瘤坏 死 固子o(N— ) 白介 素 /TF d 、 (L B) 颈 椎 间 盘退 变 组织 中 l 0 年 2 J j 卷

态 ・ 宓也展 研
盘源性颈痛的研究进展 木
张 华 , , 谢 林z
1南京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学院 , 江苏 南京 204;2江苏省中西医结合 医院 106
[ 摘 要] 通过分析相 关文 献, 从盘源性颈痛 (I) VD 的西 医概 念、 病原 因及机 制、 发 诊断方法 、 治疗 方法及 中
收稿 日期 : O卜1 4 2 1 卜1
se i sa d d c e sd cM 【 】B o h m c ip y ia p ce n e ra e A P J. i c i ia B o h s c
h aaa t Dic g ncp i siu t td fo te a ge fwetr dcn n ldn o c p, t lg , b t'o s0 e i an wa l s ae r m n lso sen me iieicu ig c n e t ei o y l r h o

椎间盘源性腰痛

椎间盘源性腰痛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椎间盘退变的病理过程及发病机制一、椎间盘退变的形态学演变正常椎间盘由中心的髓核、外层的纤维环及二者之间的过渡区构成。

椎间盘的上下方是由透明软骨构成的终板,椎间盘内无血供,其营养供应和代谢产物排除均通过终板扩散。

椎间盘退变最初的形态学表现为髓核脱水、纤维环撕裂及软骨终板裂隙形成。

随之发生软骨终板下骨硬化,孔隙变小,椎间盘与锥体髓腔内营养成分交换受阻,椎间盘内酸性物质聚集,基质降解产物堆积,进一步加重孔隙堵塞,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髓核和纤维环退变。

椎间盘退变的晚期表现为失水的椎间盘弹性减小,椎间高度下降。

随着纤维环裂隙的增大,逐渐失去对髓核的包容,可能导致髓核脱出[4]。

退变椎间盘的髓核由胶原或蛋白多糖构成的同源结构变为含胶原碎片、液体、甚至气体的非同源混合物。

孤立的纤维环碎片或终板碎片有时可进入松弛的椎间盘混合物内部,但身体处于某些活动体位时,这种孤立的碎片就可能成为主要负重区,从而引起急性疼痛。

有学者将椎间盘内这种松散的碎片,形象地比喻为“鞋内石子”,即为“鞋内石子假说”。

这一假说可以解释某些急性腰痛患者可以通过手法按摩获得疼痛缓解的现象,因为按摩在某些情况下可将局部高负荷区转移,同时也可以解释退变程度与疼痛症状不完全相符的现象[4]。

椎间盘髓核变性致使纤维环应力分布失衡和内层纤维环断裂是椎间盘内紊乱或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病理学基础。

Coppes 在研究中发现,正常椎间盘内层纤维环无神经纤维分布,而退变的椎间盘内层纤维环有神经纤维分布,外层纤维环神经纤维密度明显高于正常椎间盘。

当纤维环内层破裂后,纤维环内层的窦椎神经分支易受到来自于髓核的机械和化学因素的刺激,出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1]。

二、髓核组织的免疫性、致炎性及炎性介质的作用胚胎形成后,髓核在正常情况下不与外界接触,在后来的生活中,如果因为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暴露于免疫系统,就可引起免疫反应。

神经生理表明,椎间盘或终板内仅有极少量的压力敏感感受器,不容易感受机械刺激,却对组织损伤或炎症形成时产生致痛化学物质时非常敏感。

椎间盘源性腰痛研究现状与治疗进展

椎间盘源性腰痛研究现状与治疗进展

椎间盘源性腰痛研究现状与治疗进展椎間盘源性腰痛是在对腰腿痛诊治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新疾病,一般认为是椎间盘内部结构和代谢功能出现异常,如退变、终板损伤或释放出其些因子,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严重腰痛。

临床研究表明,椎间盘源性腰痛占慢性腰痛患者的39%。

就其概念、发病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关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概念所谓“椎间盘源性腰痛”从广义来上讲,是指与腰椎间盘退变有关的腰痛症状,当包括椎间盘内紊乱,椎间盘退行性病以及腰椎不稳。

1997年Bridwell确定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概念为[1]:椎间盘内各种疾病(如退变,终板损伤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功能丧失的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或节段过度活动的影像学证据。

目前这个概念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髓核和纤维环的破裂: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重要原因,在无神经根机械性压迫的下腰痛患者中,约40%与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有关。

Osti 等对27例脊柱尸检标本(平均年龄31.5岁)中的135个腰椎间盘进行分析研究[2],将纤维环损伤分为外周型、环型和辐射型,髓核则分为正常、中度退变和严重退变。

对中老年患者,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的最常见病理基础是髓核变性致纤维环应力分布失衡,进而导致后部纤维环破裂,而病变椎间盘内高含量的炎性介质刺激窦椎神经末端的伤害感受器可导致剧烈疼痛。

但对于年轻的患者,特别是有剧烈运动史时,外周纤维环的物理损伤可能是导致疼痛的原因之一。

腰椎间盘的神经分布及发病机制:IDD发生与腰椎间盘神经分布相关密切。

腰椎间盘在纤维环外1/3处存在丰富的神经分布,正常情况下纤维环内1/3和髓核无神经分布。

纤维环前外侧由灰交通支支配,后外侧主要由窦椎神经分布。

石作为等研究认为部分椎间盘源性腰痛也具有牵涉痛的性质[3],其理由为腰椎间盘后部纤维环及后纵韧带受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可传递疼痛,脊神经节多极神经元的存在且能够传递疼痛。

颈源性头痛 CEH

颈源性头痛 CEH

寰枕关节 由寰椎两侧侧块的上下关节凹和相应的枕骨髁构成椭圆关节 C1脊神经自枕骨与寰椎两者之间的裂隙中穿出,沿椎动脉沟下行,分前后两支。前支 自头前肌和头直肌之间至颈椎的前方发出分支,支配头直肌和头侧直肌两组肌肉。后 支称枕下小神经,属运动神经,经寰椎后弓之上向外后走行,进入枕下三角,支配头 后大小直肌和头上下斜角肌四块肌肉。 前支与后支所支配的肌肉主要功能:头的仰屈,侧方倾斜,受损后颈部活动受一定限。
第三枕神经 第3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穿斜方肌浅出,分布至项区上部的皮肤。 混合性,感觉成分分布枕部中线两侧的皮肤,颧弓以上的头皮后部。 第三枕神经在枕外隆凸下3.5公分处,位于枕大神经浅层2-3mm,内侧2-3mm,且在此 处发出一向内侧的分支跨越枕大神经浅层。
耳大神经 起于第二三颈神经,为颈丛皮支中最大的分支。在胸锁乳突肌中段后缘穿出,贴在胸 锁乳突肌表面绕过该肌走向前上方。 分布在耳垂下方部分颈部皮肤,耳廓下半前后面。C2-3,C3-4增生时可以引起耳大神 经的疼痛。 耳大神经卡压:乳突尖下缘及胸锁乳突肌后缘钟点处压痛或出现向同侧耳廓的放散痛。
经皮射频神经切断术 C2神经减压或松解术 PRF 脉冲射频 针灸疗法 注射治疗 C2横突
治疗
1.一般治疗 病程短,疼痛轻的,休息 针灸 牵引 理疗 手法配合非甾体类抗炎药
2.注射疗法 C2横突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药液在横突间沟扩散可流到C1C2C3神经及周围软组织内, 起到消炎镇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作用。
颈椎关节突关节 寰枢寰枕椎间关节注射 星状神经节阻滞
2.炎性水肿机制 上颈椎的炎性疾病如:风湿,椎间盘炎和肌腱筋膜韧带软骨的炎性水肿,紧张挛缩及粘 连均可导致刺激枕N及C1--C3后支造成头痛,由此解释了椎管周围注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的原因。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治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任东风写在课前的话腰痛是当前所有国家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全部人口中的75%~85%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受到腰痛的困扰。

在任何时候,有约18%的人群正在经历腰痛。

目前对于腰痛能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的仅有15%。

本课程对椎间盘源性腰痛作了详尽阐述。

一、概述目前比较明确的是椎间盘内裂隙是椎间盘退变早期主要的病理特征。

其中纤维环撕裂与这个腰痛发生有很密切的关系。

纤维环撕裂有三种方式,一种环状破裂,一种放射状破裂和纤维环边缘损伤。

其中放射状破裂与椎间盘源性腰痛联系尤为密切。

椎间盘退变以后,它的生化性质发生改变,必将影响椎间盘的力学性能,力学性能改变以后,也是腰痛产生的一个病理基础。

椎间盘老化是不可避免的,随着年龄的增加它的退变是不断的加重的。

从这个图我们能看到,腰痛发生的高峰期是 40 岁左右,而退变是随着年龄增加是不断加重的,它并不平行。

也有研究表明,椎间盘退变峰期分为三期:一个是阶段失能稳期,一个阶段不稳,一个是阶段再稳定。

也就是随着椎间盘退变,由原来的稳定的腰椎结构变成阶段不稳定的阶段,但它最终会再稳定。

在这个不同时期,出现一些病理改变是引起腰痛或神经根痛。

CT 或 MRI 检查发现正常人群 1/3 有椎间盘突出但无任何临床表现;在缺乏明显的腰椎间盘突出时,出现严重慢性腰痛症状; 50 岁以上人群中椎间盘退变是普遍的, MRI 不能区分在 T2 加权上信号减弱的腰椎间盘是正常老化的椎间盘还是疼痛的病理椎间盘。

椎间盘是腰痛的一个重要来源部位,这种由椎间盘本身引起的腰痛称为椎间盘源性腰痛,能够把椎间盘作为独立的致疼部位的观点提出,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也就是能解释那些没有明确的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而出现严重腰痛患者的原因。

椎间盘内破裂症是椎间盘下腰痛一个重要致痛原因,大约有 40% 的慢性腰痛是由椎间盘内破裂症( IDD )引起, IDD 主要发生在纤维环后部,纤维环内层放射状撕裂延续到纤维环外三分之一,是 IDD 主要的病理特征。

中药散剂热敷治疗椎间盘源性颈痛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中药散剂热敷治疗椎间盘源性颈痛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中 图分 类 号 : R 4 7 2 , R 6 8 1 . 5 3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2 — 6 9 7 5 ( 2 0 1 3 ) 1 7 — 1 6 0 9 — 0 3
椎 间盘 源 性 颈 痛 ( C e r v i c a l Di s c o g e n i c P a i n , C DP ) 以颈 、 肩、 枕、 臂 部 慢 性疼 痛 为特 征 , 或 伴 有 颈 部活 动受 限 、 臂部 感觉 异常 , 并 向头 、 颈、 肩及 上臂 放
布 的“ 中 医病证诊 断疗效标 准 ” [ 3 ] 进 行诊 断 : ( 1 ) 颈枕
部 疼痛 , 颈 活动 受 限 , 颈 肌僵 硬 ; ( 2 ) 在颈椎旁肌 、 斜
方肌、 胸 锁 乳 突肌有 压痛 点 ; ( 3 ) 前 屈旋 颈试 验 阳性 ,
X线显 示 : 颈椎 生 理 弧 度 在 病 变 节 段 改变 或 轻 中度
护 士进修杂志 2 0 1 3 年 9月第 2 8卷 第 1 7 期
・ 1 6 09 ・
中药散剂热 敷治 疗椎 问盘源性颈 痛的 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韦 艳 燕
( 广 西百色市人民医院 , 广西 百 色 5 3 3 0 0 0 )
关 键 词 椎 间 盘 源 性 颈 痛
辨 证
中药 散 剂
4 1 例、 湿热 型 2 3例 、 血瘀 型 3 7例 、 肾虚 型 1 9例 。
热敷 中药 基本 方 剂 : 生川乌、 生草 乌 、 桑枝 、 丹皮 、 元 胡、 透 骨 草各 5 0 g , 加樟 脑 5 g 。风 寒 型加 附 子 、 独 活、 威 灵仙 、 海 风藤 各 3 0 g ; 湿热 型加 薏 苡 仁 、 防己、 秦艽 、 雷公 藤各 3 0 g ; 血瘀 型加 丹 参 、 红花、 牛膝 、 乳

倪家骧—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疼痛和神经痛

倪家骧—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椎间盘源性疼痛和神经痛

椎间盘组织学研究(Nucleoplasty术后)
Yung C. Chen, MD, Sang-Heon Lee, MD, Norm Lehman, M.D., Stanford Interventional Spine Center, Stanford, CA
显微照片显示治疗区域附近的终板正常。
结 论: • 实现了髓核安全减容。 • 周边重要的脊柱结构、髓核、纤维环、终板、脊髓和 神经根等未受破坏,未出现坏死。
Yung C. Chen, MD, Sang-Heon Lee, MD, Norm Lehman, M.D., Stanford Interventional Spine Center, Stanford, CA
消融通道的边缘显得很整洁且无 坏死,纤维环和终板完好无损。
神经组织和脊髓胶原组织正常;
接近消融区域的神经根无坏死和受损 迹象。(放大200倍)
C臂引导下于患侧距中线8-10cm,专用穿刺针与皮肤成 35-45°向椎间盘穿刺
平行
穿刺要点
安全三角
穿刺针位置 侧位
穿刺针位置 前后位
穿刺针头应位于纤 维环与髓核交界处
正位针头位于 侧位针头位于椎 椎弓根内侧缘 间隙后部1/3~1/4
拔出针芯, 置入腰椎专用等离子刀头
穿刺针位置 前后位
术前MRI
• 脊柱手术失败综合征 神经松解、抗炎症和神经调控。
椎间盘源性神经痛的治疗方法
• 解除间盘对神经的压迫: 射频纤维环热凝成形术 (RF) 低温等离子消融成形术(Coblation) 体温射频消融成形术(Disc FX) 椎间孔镜下钳消融术 臭氧髓核溶解术 胶原酶椎间盘溶解术 • 消除神经根炎: 神经根糖皮质激素注射臭氧注射 • 缓解粘连: 硬膜外神经松解术 椎间孔神经松解术 • 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 脉冲射频 脊髓电刺激

椎间盘源性腰痛护理常规

椎间盘源性腰痛护理常规

椎间盘源性腰痛护理常规椎间盘源性腰痛是由于一个或者多个椎间盘内部构造和代谢功能出现异常,如退变、终板损伤或释放出某些因子,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腰痛。

临床表现以腰3-骶1的棘间、髂后、臀部、腹股沟、股前、股后、大转子等处的自发性胀痛其特点为弥散性腰部钝痛。

一、临床表现及中医辨证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分型分为:气滞血瘀、寒湿痹阻、肝肾亏虚三型。

其临床表现为:(一)气滞血瘀损伤或劳损后,腰背部发硬刺痛,俯仰转侧受限,痛有定处,疼痛拒按,尤以晨起为重,活动后有所减轻,劳累后再次加重。

舌暗苔少,脉玄紧或涩。

(二)寒湿痹阻常见于运发动长期汗出着风,或水上训练,湿邪随开启的腠理而入,痹阻气机,筋脉不舒。

腰部板滞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天加重,恶寒怕冷。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迟或濡缓。

(三)肝肾亏虚常见于长期超大强度训练或先天禀赋缺乏的运发动。

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那么减轻。

偏阳虚者多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舌质淡,脉沉细乏力,偏阴虚者,咽干口渴,倦怠乏力,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二、临证(症)施护〔一〕气滞血瘀证1、病室环境宜舒适、整齐、安静、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阳光充足,制止吸烟,每天定时开窗通气。

2、指导病人适当休息,减少活动,防止劳累。

疼痛明显时不建议继续高强度运动,一种姿势不宜保持超过30分钟,适度的变换姿势有利于炎症介质的带走,同时不加重对腰椎间盘的刺激。

3、观察疼痛的部位、时间、性质和程度。

观察病人腰部及放射痛部位疼痛变化情况,观察病人做治疗时有无不良反响,翻身时保持轴线翻身。

4、予以对病变中心点直接艾绒灸;痛甚者直接针刺华佗夹脊穴,泻法运针,其余选用肾俞、大肠俞、环跳、承山等穴;可选择环跳、承山、阴陵泉等穴,采用VB6100mg和甲钴胺0.5mg进展穴位注射。

〔二〕寒湿痹阻证1、注意保暖,防止感受风寒湿邪,忌卧水泥地、湿地,夏季防止受凉。

2、陈伤且有寒湿者,可局部或循取穴行针灸〔常用的穴位如肾俞、环跳、委中、阿是穴等〕或局部运用散寒除湿,舒筋止痛之中药热敷,熏洗或行药浴,还可行拔罐治疗祛湿除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日期:2006-08-15] 来源:中华疼痛学会作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诊疗中心倪家骧[字体:大中小]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是与急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相对而言,属于长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的疼痛性疾病。

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也是一类疼痛性疾病。

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主要由急慢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和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神经根炎所引起。

椎间盘及颈椎的韧带、软组织和骨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及慢性炎症,累及颈部的神经和血管,产生慢性疼痛。

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也可以由于急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治疗效果不佳,迁延不愈而转化为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

急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主要是颈神经受累及,而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则既累及颈神经,又累及颈椎的韧带、软组织和骨组织,随着病程的进展,软组织骨化、骨质增生和慢性神经损伤是主要的病理变化。

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的病理和临床表现比急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更加复杂。

一、病因、病理和发病机制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关系密切。

慢性的颈椎退行性变是颈椎间盘源性疼痛的病理基础,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复杂的组织学和神经生物学变化导致疼痛的产生。

颈椎退行性变的程度随不同的患者有很大的不同,有的患者疼痛较轻并长期稳定,有的患者则疼痛较重,并进行性加重。

颈椎间盘源性疼痛的程度也与颈椎退行性变的程度不是正相关。

(一)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变1.水含量减少纤维环及髓核中水分含量是判断颈椎间盘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正常椎间盘的髓核含有85%,纤维环含有78%的水,在两种组织退行性变时,含水量下降至70%。

随着年龄的增长,蛋白多糖含量和水化程度下降,尤其是髓核。

生物化学研究显示,椎间盘退行性变表现为:Ⅱ型胶原转变成Ⅰ型胶原,椎间盘中的蛋白多糖含量和水含量降低。

研究表明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的患者的颈椎间盘的组织含水量降低可以帮助判断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程度。

2.椎间盘退行性变组织学特征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主要组织学特征是边缘区域以新血管形成和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肉芽组织。

局部慢性退行性变引起的非菌性炎症或由髓核组织成份化学刺激引起的化学性炎症或继发于椎间盘组织的免疫反应性炎症,被认为与肉芽—炎症反应有关。

在临床手术中切除的椎间盘组织往往以巨噬细胞浸润为主。

(二)颈部其它组织的退行性变慢性炎症可引起组织内的钙磷沉积,这种骨化过程将形成骨赘,骨赘形成是一个慢性的退行性变过程。

骨赘见于两侧钩突、小关节边缘及椎体后上缘。

椎体后下缘及椎体前缘亦不少见。

后期可有广泛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后纵韧带亦可同时增生。

位于椎体后缘的骨赘主要刺激脊髓和硬膜。

颈5~6处于颈椎生理前屈的中央点,椎间盘所受应力较大,所以颈5~6椎间盘的骨赘最多见,其次为颈4 ~5和颈6~7。

钩突、小关节突等侧方骨赘主要刺激颈神经根袖而出现神经根性疼痛等症状。

椎体前缘的骨刺十分巨大时,可能刺激食管。

脊神经根的压迫主要来源于钩椎关节及椎体侧后缘的骨赘。

(三)继发非菌性炎症1.髓核致炎性物质释放炎性介质对神经组织的刺激应是颈椎间盘源性疼痛的主要机理。

颈椎间盘的髓核组织可引起组织炎症反应。

自体髓核组织可引起硬膜及神经根化学性炎症。

髓核组织的致炎性物质释放时,虽无椎间盘机械性压迫神经根,影像学检查和手术探查呈阴性,却有明显神经根疼痛。

一组椎间盘造影结果显示,当颈椎间盘只有退行变,无造影剂漏出时,患者多无放射性疼痛。

反之,当造影显示椎间盘结构正常但有造影剂漏出时,患者多有明显的疼痛和体征。

研究表明,由纤维环破裂漏出的髓核物质中含有内源性炎症介质,即可引起炎症,刺激硬膜和神经根,也可引起疼痛。

2.磷脂酶A2启动炎症反应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中含有高活性水平的磷脂酶A2(PLA2),此酶是炎症部位产生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介素的限速酶。

此外,PLA2酶解细胞膜磷脂形成的自由不饱合脂肪酸和溶血磷脂能直接破坏细胞膜,引起细胞水肿和破裂。

在退行性变的椎间盘组织中,PLA2可能是炎症反应的启动物质,引发炎症过程。

这种酶一旦从椎间盘的限制中释放出来接触神经根,通过对神经细胞膜中的磷酸脂作用产生神经炎或通过酶产生的炎性介质继发引起炎症,作用于纤维环内或硬膜外腔的伤害性感受器产生临床症状。

3.一氧化氮影响继发性病理过程一氧化氮(NO)是一种强力的血管扩张剂,可引起血管漏出,组织化学方法证明,突出的腰椎间盘组织中的NO来自肉芽组织细胞。

NO可能在椎间盘突出后神经根痛方面发挥作用。

突出间盘可自发分泌NO,IL-l可刺激其进一步分泌。

4.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退变椎间盘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诱导炎症介质的释放,参与椎间盘中的炎症反应。

IL-1可通过调控退变椎间盘组织中前列腺素E2等炎症介质含量,影响椎间盘退变的继发性病理过程,IL-1α和PGE2很易浸润至神经根,对神经根直接刺激或增强缓激肽的敏感性,从而产生神经根痛,说明IL-l本身可能是一种强有力的致痛物质。

IL-1α与IL-1β均可促使椎间盘细胞产生PGE2,且呈一定程度的剂量依赖关系。

退变的颈腰椎间盘组织自发产生较高水平的MMPS、NO、IL-6和PGE2,MMPS降解蛋白多糖中的角蛋白,NO、IL-6、PGE2参与IL-1诱导的蛋白多糖合成的抑制,退变椎间盘产生的这些细胞因子具有启动基质降解酶和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

5.糖蛋白来源于椎间盘的蛋白多糖有神经根刺激作用;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神经根周围有大量的糖蛋白。

由于糖蛋白带有大量的负电荷,或许一旦髓核液漏出,则糖蛋白直接影响神经末梢的静息电位,导致动作电位发放。

6.神经源性炎症介质一些神经肽被认为是椎间盘重要的神经源性炎症介质,如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

背根神经节可以合成并释放神经塬性多肽,被认为是下腰痛的“调节器”。

P物质参于神经源性多肽介导的炎质反应,包括引起血管扩张,血浆渗出、诱导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等。

(四)免疫性炎症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状态均异常。

在突出的椎间盘组中有IgG、IgM出现和增加,是椎间盘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的结果。

用放射免疫法发现随着椎间盘突出病理变化加重,患者脑脊液和血清免疫球蛋白亦逐渐增高。

(五)椎间盘对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神经根受压后的病理生理改变是疼痛等症状的病理基础。

神经根受到急性压迫后引起的变化,动物实验证明主要为神经传导阻滞以及缺血性改变。

神经根受到慢性压迫或炎性反应刺激,除有经Aδ纤维传导的第一痛,还有由C纤维因压迫或刺激而产生持久、不愉快的慢性第二痛,不仅受到局部压迫的强弱影响,还受到体液中H+、K+、Ca2+和中枢兴奋或抑制等多种条件的影响。

神经中枢还有不断产生的抑制性物质,如脑啡肽在脑干对脊髓后角传人的损害性感觉进行调节,如果这些调节系统失衡,则对轻微的神经根受压或刺激都可引起持久的、顽固的、不愉快感觉,即神经根性疼痛。

二、临床表现慢性颈椎间盘源性疼痛好发于30岁以上年龄,男性较多,多有颈部外伤史。

但发病过程较慢,也可以在颈部外伤后数年才出现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的病变部位在颈5—6,其次为颈6-7、颈4-5。

与下颈部负重较大,活动最多,又与相对固定的胸椎相连,易发生劳损、退行性变有关。

神经根性疼痛是主要的临床表现,颈神经根的损害以及营养障碍是产生根性疼痛的原因。

临床表现由于颈部椎间盘突出部位相应的节段不同,以及在椎管内压迫的神经和(或)脊髓的部位不同而多种多样。

主要以疼痛和颈神经根的功能障碍为主。

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感觉功能障碍、肌肉的运动功能障碍和神经营养功能障碍。

(一)疼痛1、疼痛的性质典型的疼痛表现为神经根性疼痛,即为受压的颈神经根受到压迫或炎症刺激而引起相应节段或支配区的疼痛,呈反复出现的慢性疼痛,有的患者在一段时间后可在同一区域出现麻木感。

严重的为剧烈的烧灼样疼痛,有的为针刺样疼痛。

2、疼痛的部位疼痛开始仅局限于肩、颈部,逐渐出现向上肢放射痛。

疼痛的部位与受累及的神经根有关,疼痛区域呈阶段性分布。

(1)颈5—6椎间盘突出,则引起拇指、前臂桡侧及上臂桡侧的麻木、疼痛;(2)颈6-7椎间盘突出引起中指、正中神经支配区的麻木、疼痛,皮肤过敏;(3)颈7一胸1间盘的突出引起上肢尺侧的感觉过敏、疼痛、麻木。

3、疼痛的影响因素(1)疼痛可因为咳嗽、喷嚏、用力发声时椎管内压力增加而加重。

(2)当患者变换体位、颈部活动时疼痛加重是其区别于颈部的其他类型疼痛的主要特点。

(3)一般疼痛在休息后可缓解,但在夜间加重,严重影响睡眠。

(二)麻木麻木常常不是首发症状,多在病程中随神经功能受损加重而呈现。

发生麻木后,有时同一部位的疼痛有所减轻,有时患者述说有“麻痛”,即麻木和疼痛同时存在。

这种麻木伴有疼痛的患者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多较重。

(三)感觉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提示神经功能已经发生障碍。

患者出现该神经支配区的感觉。

主要为触觉减退,针刺觉有的患者减退,有的反而增强呈痛觉过敏,少数长期的疼痛患者存在痛觉超敏和痛觉倒错。

用棉絮轻触皮肤,即可诱发强烈的疼痛(痛觉超敏)。

(四)运动功能障碍颈部活动明显受限。

双侧颈肌紧张、压痛。

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肌肉的运动功能障碍和神经营养功能障碍。

1、如颈5-6椎间盘突出时,椎间盘单纯压迫脊神经根可引起患侧肱二头肌无力,肌腱反射减弱;2、颈6-7,椎间盘突出时,肱三头肌无力,肌腱反射减弱;3、颈7-胸1椎间盘突出时,伸腕、屈腕无力,并可出现骨间肌萎缩,尤其是第1骨间背侧肌的萎缩等神经营养功能障碍。

4、当旁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压迫脊神经根和一侧脊髓时除脊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外,还出现:①对侧自下而上的感觉异常,温、痛、触觉减弱或消失;②同侧下肢肌肉张力增强,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严重者可有髌阵挛、踝阵挛;对侧运动功能正常。

5、后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双侧腹面时表现为锥体束受压的症状:(1)胸或腰部束带感,痛、温觉、触觉、本体感觉障碍,鞍区麻木、病变区域与脊髓受损节段可以不相符合。

(2)双侧下肢肌肉紧张,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双侧Babinski征阳性,髌阵挛、踝阵挛阳性等不同程度的上运动神经元或神经束的损害。

(五)特征性的临床试验1、压顶试验患者坐位,颈部伸直,于头顶部,检查者双手重叠向下加压时,可诱发根性疼痛,即为阳性。

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时反应明显,可据此鉴别。

2、屈颈试验(脊髓张力试验)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检查者屈曲患者颈部,由于脊髓张力增加,突出的椎间盘对脊髓的压强增大,使得症状突然间加重即为阳性。

颈椎间盘突出症时此试验表现较为典型。

3.臂丛牵拉试验一手扶住患者头部并转向健侧,另一只手将患侧上肢外展90°,两手同时向相反的方向牵拉,此时若出现上肢的放射性痛或麻木感则为阳性。

颈椎间盘压迫神经根时此试验表现为阳性。

三、诊断(一)X线检查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骨刺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