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第二节 西周春秋文字
西周春秋文字
目录
一 序说 二 研究与鉴定青铜器的方法 三 青铜器著录和工具书 四 中国青铜器的起源 五 商前期青铜器 六 商后期:青铜器发展的第一高峰 七 西周早期青铜器 八 西周中期到春秋中期 九 春秋晚期到战国:青铜器发展的第二高峰 十 非中原地区青铜器 十一 秦汉青铜器 十二 铜镜
附录
中国青铜时代与古代文明 从眉县杨家村窖藏谈青铜器研究的五个方面 青铜器分期研究的十个课题 谈新出现的妇妌爵 论子龙大鼎及有关问题 作册般铜鼋考释 “天亡”簋试释及有关推测 论宋代著录的周公方鼎 释金文“亡尤”等词 齐侯壶的年代与史事 郑人金文两种对读 论“景之定”及有关史事 新见楚王鼎与“曾国之谜” 楚国申氏两簠读释 两面罕见的西汉铜镜
线条化和平直化
线条化指粗笔变细,方形圆形的团块为线 条所代替的现象。 平直化指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不相连 的线条被连成一笔等现象。
春秋时代各国的金文,在开始的时候大体 上都沿袭西周晚期金文的写法。后来各地 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各地区金文的 特色主要表现在书写风格上,字形构造大 体上还是相似的。彼此差别不大。
侯马盟书
1965年在位于山西省侯马市的东周时代晋 国都城新田的遗址里,发现了大量书写着 盟誓之辞的玉、石片,研究者称为“侯马 盟书”。盟辞都是用毛笔写的,绝大部分 是朱书,少数是墨书。研究者多认为这批 盟书跟赵鞅与范、中行氏之争有关,是春 秋晚期的东西。盟书的字体跟战国文字很 接近。
1965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在发掘山西侯马晋国 遗址时发现,同年11月至次年5月发掘。盟书又称 “载书”。《周礼·司盟》“掌盟载之法”注:“载 ,盟誓也,盟者书其辞于策,杀牲取血,坎其牲, 加书于上而埋之,谓之载书。”当时的诸侯和卿大 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经常举行这 种盟誓活动。盟书一式二份,一份藏在盟府,一份 埋于地下或沉在河里,以取信于神鬼。侯马盟书是 用毛笔将盟辞书写在玉石片上,字迹一般为朱红色 ,少数为黑色。字体近于春秋晚期的铜器铭文。它 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以及晋国 历史有重大意义。
汉字的演变
C、特点:
①较全面地保留了汉字的构形理据。
②文字形体定形化。
③字形进一步符号化。
. ④结构上更多使用“形声相益”的方式。
31
.
32
刻
(
石李 斯
现小
在篆
西-
安-
碑秦
林峄
)山
.
七( 字上 李 完书 斯 整“ 小 )臣 篆
去- 疾- 臣秦 请泰 矣山 臣刻 ”石
33
小篆与大篆一脉相承,继承了汉字的构形理据, 保存了汉字寓义于形的特点,而不象六国文字那样 为了简化而任意破坏汉字的结构。小篆能够取代六 国文字通行于全国,正是由于它符合汉字的发展规 律,而不仅仅是政治上推行的结果。
4.32%,会意占37.81%,形声占29.34%,转注字已
萌芽,假借字已普遍。
.
5
(3)处于不定型文字阶段:
A、写法不定
.
6
B、繁简不一
.
7
C、偏旁替代
.
8
D、正反侧倒写
.
9
E、偏旁位置不定
.
10
(4)笔画多为细瘦的直笔:
甲骨文研究 王懿荣 —“甲骨文之父” 刘 鹗 —《铁云藏龟》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 开出版。 孙诒让—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 》 罗振玉 —《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 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字鼎堂 )、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 (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并称为“甲骨
.
3
.
4
3、甲骨文的特点:
(1)以象形为基础:
例:
(日)
(月)
(人) 象侧身而立的人形,《说文》:“天地之性最 贵者也…象臂胫(jìnɡ)之形。”本义即人。《金文诘林》 引张曰升说:“人之形态,别于禽兽,其显著者,即在 于不必手足并用爬行,故字作侧立形。”
简述从时间角度的古文字分类
简述从时间角度的古文字分类
1.原始文字:
一般指图画文字,是文字的雏形,或者称作原始文字,它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
2.殷商文字:
商朝时候用的是甲骨文,是已经比较成熟的文字了,除了甲骨文还有金文、陶文、玉石文字等。
一般认为,商代金文是郑重场合使用的正体字;甲骨文是在频繁的占卜活动中使用的比较简便的俗体字。
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4672字,学者认识的已有1072字。
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
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
3.西周春秋文字:
西周春秋文字资料是金文,此外,还有一些西周春秋时代的文字资料,其中以周原甲骨文最为重要。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旧时因金文多见於钟鼎,故称钟鼎文;因铭文常将青铜名曰吉金,故又叫吉金文或吉金文字。
4.战国文字:
战国文字,是战国时期不同地区使用的汉字的统称。
是指春秋末年至秦统一以前这段历史时期内,齐、燕、韩、赵、魏、楚、秦等国曾使用过的一种古文字。
它是汉字发展史中上承春秋金文,下启秦汉篆隶的重要环节。
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
“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
古代汉语2、金文
2.2.4铭文布局由散乱向规整发展
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的字体大 小不均匀,往往竖能成列而横 不成行,布局错综散乱。中期 以后,铭文的字体大小越来越 均匀,行列整齐,不仅竖可成 列,横也可成行。
西周早期金文拓片
西周中期金文拓片
西周晚期金文拓片
春秋文字内 容空泛。就字体而言,春秋早期的金文 沿袭西周晚期的风格,春秋后期开始有 了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不同国家或 地区逐渐形成文字风格的地域特色。如 西土秦国文字较好的保留着西周传统, 东方诸国则逐渐背离传统而各自立异, 书写草率的俗体逐渐流行。
二、西周金文的特点
2.1 西周金文的书写风格
西周金文是一种在庄重场合下使 用的正规字体,文字浇铸在青铜 器物上,往往精雕细琢,字体庄 重典雅,圆润浑厚,多有肥厚和 块状笔画,笔道粗细有致,刚柔 相济,其“浇铸”感强烈。
二、西周金文的特点
2.2 西周金文的变化趋势
西周计有二百五十多年。青铜器 铭文的风格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 化,早期金文与殷商金文没有明 显区别,晚期金文风格已接近篆 书。总的变化趋势可概括为以下 几种情况:
春秋文字~鸟虫书
春秋文字中最具特色的应该 是楚、越、吴等东南国家流 行的美术化的鸟虫书,即在 文字的某些部分装饰鸟形或 虫形的图案,不过只具观赏 性,鲜有实用价值。
春秋文字侯马盟书
春秋时期,金文以外,最 值一提的是侯马盟书,它 是晋国人写在石片和玉片 上的盟誓之作,让我们得 以目验春秋时期手写体的 真实形态。盟书文字丰中 锐末,显然是晋国俗体。
2.2.2 异体字依然普遍,但总体上趋向 定型化。
第一,不同表意偏旁混用现象大为减少。 第二,偏旁位置有了较多的固定。 第三,合文、反书等现象大为减少。
2.2.3 形声字数量大幅增加。
文字学:形体的演变(上)
牝
②同一个字可以使用不同的部件
逐
牢
③同一部件可以有笔画繁简的不同,如:
齿
丝
④部件的刻写方向可以有正反的不同,如: 即
尹
(2)甲骨文中有较多的“合文”,就是把两 三个字挤着写刻在一个字的位置。例如: 二牛 二朋 之日
(3)笔画多为细瘦的直笔 甲骨文一般是先用朱砂或黑墨写在甲骨上, 然后再用刀将笔画刻出,也有的是直接刻 成的。因为是用刀刻,所以笔画瘦劲刚硬, 较少团转。
据汐翁的《龟甲文》说:光绪二十 五年(1899),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患病, 太医的处方有一味药是“龙骨”,家人到 宣武门外菜市口老药房“达仁堂”买药回 来,王懿荣发现“龙骨”上刻有一种似篆 文但又非篆文的文字。王氏是有名的金石 学家,精通铜器铬文,立即派人到“达仁 堂”药店以每字二两银子的高价把有字 “龙骨”全部买回。经过王氏等学者的精 心研究,初步断定甲骨上的刻文是一种年 代久远的古文字。此说的真实性遭到学界 的种种质疑,有人调查光绪年间北京菜市 口外并没有一个“达仁堂”中药店。
商代金文
和商代金文相比, 西周金文具有如下特 点: 1.新的独体字很少出现,有声符的合 体字明显增加。其表现:一是甲骨文中 原无声符的字被加上声符。例如:“其” 字,甲骨文像簸箕形,金文中有加声符 者;“宝”字甲骨文为会意字,金文多 加声符“击”。二是一些甲骨文中罕见 部首的形声字数增多。例如心部、金部、 衣部、言部的形声字,在金文中大量出 现。
刘、孙二人对甲骨学有开拓之功。此后,甲 骨文的重要学术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研究 的学者也越来越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被学术界 称为“四堂”的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 (号观堂)、郭沫若(号鼎堂)、董作宾(号 彦堂)。 甲骨文的特点: (1)甲骨文的形体往往不固定。这表现为: ①部件的位置比较自由,如: 物
西周时期文字浅说
西周时期文字浅说西周时期主要文字资料是金文。
笔者通过梳理,将西周金文从概念、特点及记载的类别上加以说明,旨在强调和说明西周文字对汉字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标签:西周;金文;铭文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文字有甲骨文、金文、陶文等,主要以金文为主。
周初的甲骨文出土并不多见,比较集中的是1977年、1979年在陕西省岐山县、扶风县一带考古挖掘出土的周原遗址以及随后在河北、北京等地方考古发现的西周甲骨文,其中300多片有字。
这些甲骨文的内容丰富,对研究商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一、金文概说金文,是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在先秦,“金”可以称铜,所以在青铜器的文字一般叫做金文。
因为礼器中鼎的数量是最多的,所以有人用鼎来作古代铜器的代表,上面的文字叫做钟鼎文,也称为铜器铭文,简称作金文。
二、金文特点由于金文是先用毛笔描写在模胎上,然后再刻字,最后铸在铜器上的,所以字体正规,字形整齐,笔划圆肥,故更具有象形的意味。
西周金文有以下主要几个特点:第一图形绘画的成分慢慢在减弱,笔画呈现线条,曲线呈现平直,文字便于书写;构字方式日趋统一,字形日益固定;语气词“呜呼”、“哀哉”之类也渐出现;不常出现新的象形字,而形声字却明显增加。
三、铭文的记载工具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
鼎(dǐng)古代烹煮用的器物,指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有三足圆鼎和四足方鼎。
西周以后,“礼崩乐坏”。
战国时青铜器重又回复为日用器具,长篇铭文已非常罕见。
四、铭文的记载各类事件1、有关于政治的利簋的铭文,32个字,这篇铭文写了甲子日周朝人灭商这一历史事件:“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吏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说的是在辛未这一天,武王在郑州,赏赐给官员了一部分铜,利就是用铜来制作成祭祀的宝器。
利簋记载的史实证实了《尚书·牧誓》中“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的记录,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冯形体演变
读《文字学概要》“形体演变”(上)——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摘要:裘锡圭先生所著的《文字学概要》在对汉字形体演变过程的系统阐述中,在研究过程和结果方面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将先秦古文字按时代和地域划分阶段分为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秦系文字、六国文字等四个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把过去视为一体的"金文"按其断代分别归入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和战国文字之中,纠正了笼统地把金文当作迟于甲骨文的文字的习惯看法。
关键词: 汉字形体演变《文字学概要》一、引言初读裘锡圭先生所著的《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深感受益匪浅。
这部文字学著作总结了旧小学和二十世纪以来文字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其中也涵盖了裘先生三十年来古文字研究和汉字学研究的体会,确实是一部关于汉字的通论性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是一部非常适用的教材。
它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质、形成、发展、演变、结构、假借、分化、合并、形音义关系、整理和简化等问题。
内容充实,资料丰富,分析深入,论证严谨,见解深刻,方法科学,对汉字学的研究和教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形体,是指构形(形体结构所反映的造字意图)、笔道形态(笔画形态)、书写体势(运笔规则)三个方面的综合。
这三者的变化是相关的。
就汉字演变形成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等不同字体,对这些字体产生的时代及其原因,自晋代以来就有许多书法家作过讨论。
汉字古文字阶段的形体演变,大多数的文字学著作和教材中采取的是人们习惯上按照书体的不同,先甲骨文后金文,后大篆即籀文,小篆,隶书,然后楷书这样一个演变的过程。
如图所示:甲骨文→金文→籀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这种模式并不完符合汉字演变的实际过程。
而裘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中用第四章节对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其研究过程和结果在吸收了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有批判,也有突破。
二、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概说对先秦古文字的发展阶段,以官方正式字体为主干,过去人们人为地划分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古文字;(秦汉之际的古隶,又称秦隶———过渡字体)隶书、楷书———今文字。
古今汉字的演变
古今汉字的演变汉字起源至今,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
几千年来,汉字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经常性的、不间断的演化,造成了商代甲骨文与今日楷书汉字之间的巨大形体差异。
其间可以以秦国篆隶为分水岭划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个大的阶段。
古文字阶段从时间上来讲包括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国文字和秦系文字。
我们目前见到大规模成系统的甲骨文属于商代晚期,它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一种文字。
由于书写工具的限制,甲骨文多呈方折的瘦笔,而少见圆转的肥笔。
甲骨文不但象形的成分很重,而且结构不固定,在具体书写上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灵活性。
西周初期的金文还沿袭商代晚期金文的作风,后来逐渐趋于整齐方正,明显的变化就是弧曲的粗笔为拉直的线条所代替。
春秋时期,各地区金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写特色,东方和南方某些地区的金文还出现了加鸟形、虫形等装饰的美术化字体。
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诸侯割据造成了各国、各地区之间严重的文字异形现象。
汉字的这种地域差异给人们的社会交往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便立即着手“书同文”的文字改革,以小篆为统一全国的文字标准,使汉字字形进一步规整、匀称,象形程度也进一步降低,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定型化。
虽然小篆笔画圆转,字形美观,但书写起来却极为不便,于是人们在实际使用中将笔画变为方折,并适当的改造字形,逐渐形成了一种简便易写的新字体——秦隶。
它的出现为汉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是古文字向今文字的重要过渡阶段。
今文字即隶楷阶段的汉字,从汉代一直延续至现代。
汉初文字承接秦制,秦隶结构日渐简化,线条日渐匀称,笔势的波磔日渐规整,也就逐渐形成了汉隶。
隶书是两汉的主要通行字体,用于庄重严肃的场合,而在人们起草文件和通信中则多使用草书这种简便字体。
到东汉晚期,在隶书和草书的基础上形成了行书,大约在汉魏之际,又在行书的基础上产生了楷书。
经过魏晋二百年左右的时间,楷书最终确定了它的统治地位,而行书也演变成为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简述从时间角度的古文字分类
简述从时间角度的古文字分类
古文字是指自汉字产生以来到小篆等一系列字体,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小篆等。
古文字阶段从商代到秦代(公元前1300—前206年),古文字阶段主要有四类,即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国文字、秦系文字。
商代文字主要有两类:甲骨文和金文,商代文字有正体俗体之分,甲骨文字形还很不固定,象形程度仍然很高。
西周春秋文字,这一阶段使劲稳鼎盛阶段,西周金文形体演变出现字体整齐化,西周后期,字形线条化、平直化。
六国文字主要在战国时代,在这一时期,俗体流行,各国文字异形,目前已失传。
秦系文字主要是春秋战国时代秦国文字及小篆,秦文字的正体演变为小篆,而秦文字的俗体演变为隶书,隶书是战国晚期在秦文字的俗体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古隶。
进入隶楷阶段后,在昭宣之际产生了八分,八分在东汉中期逐渐演变为新隶体,东汉晚期早期行书形成,直至汉魏之际出现钟王楷书,到唐初时形成成熟的楷书。
此外,钟王楷书在南北朝时演变为魏碑体,最终成为成熟的楷书。
古隶在宣元成时期演变为章草,魏晋时期形成今草。
早期行书在东晋演变为行书。
汉字起源有很多传说,影响比较大的有结绳记事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这些说法是不科学的;(2)汉字不是一时一地由某个人创造的,汉字是由汉族先民集体创造的,起源于6000年前,成熟于4000年前;(3)汉字来源于图画与刻画符号。
古文字学-西周春秋文字
一、西周春秋時期的文字資料
金文 西周銅器篇幅較長的如:大盂鼎(291)、 小盂鼎(400左右)、散氏盤(350)、毛 公鼎(近500) 西周銅器大多數為周王朝貴族、臣僚所作, 春秋銅器幾乎都屬於各諸侯國。
春秋早期
春秋晚期
美術字
西周甲骨文
1977年春天,在陝西省岐山縣鳳雛建築遺 址西廂房的11號灰坑和31號灰坑發現甲骨 一萬七千餘片。 2003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學者在 陝西岐山周公廟遺址祝家巷村北發現兩版 西周蔔甲。
三、籀文的時代
籀文指《史籀篇》裏的文字。根據傳統的 說法,史籀是周宣王(前827-前782)的史 官,《史籀篇》是他所編的一部字書。這 部書所用的字體,後人稱為大篆。
《史籀篇》早已亡佚,但是書中的一部分 字形還保留在《說文解字》裏。許慎在 《說文·敘》裏說他編書的體例是:“今敘 篆文,合以古、籀。”“古、籀”就是指 古文和籀文。
線條化指粗筆變細,方形圓形的團塊為線 條所代替的現象。 平直化指曲折象形的線條被拉平,不相連 的線條被連成一筆等現象。
春秋時代各國的金文,在開始的時候大體 上都沿襲西周晚期金文的寫法。後來各地 區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各地區金文的 特色主要表現在書寫風格上,字形構造大 體上還是相似的。彼此差別不大。
侯馬盟書
1965年在位於山西省侯馬市的東周時代晉 國都城新田的遺址裏,發現了大量書寫著 盟誓之辭的玉、石片,研究者稱為“侯馬 盟書”。盟辭都是用毛筆寫的,絕大部分 是朱書,少數是墨書。研究者多認為這批 盟書跟趙鞅與範、中行氏之爭有關,是春 秋晚期的東西。盟書的字體跟戰國文字很 接近。
二、西周春秋時代文字形體演變的 情況
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宣王-幽王
冯形体演变
读《文字学概要》“形体演变”(上)——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摘要:裘锡圭先生所著的《文字学概要》在对汉字形体演变过程的系统阐述中,在研究过程和结果方面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将先秦古文字按时代和地域划分阶段分为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秦系文字、六国文字等四个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把过去视为一体的"金文"按其断代分别归入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和战国文字之中,纠正了笼统地把金文当作迟于甲骨文的文字的习惯看法。
关键词: 汉字形体演变《文字学概要》一、引言初读裘锡圭先生所著的《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深感受益匪浅。
这部文字学著作总结了旧小学和二十世纪以来文字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其中也涵盖了裘先生三十年来古文字研究和汉字学研究的体会,确实是一部关于汉字的通论性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是一部非常适用的教材。
它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质、形成、发展、演变、结构、假借、分化、合并、形音义关系、整理和简化等问题。
内容充实,资料丰富,分析深入,论证严谨,见解深刻,方法科学,对汉字学的研究和教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形体,是指构形(形体结构所反映的造字意图)、笔道形态(笔画形态)、书写体势(运笔规则)三个方面的综合。
这三者的变化是相关的。
就汉字演变形成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等不同字体,对这些字体产生的时代及其原因,自晋代以来就有许多书法家作过讨论。
汉字古文字阶段的形体演变,大多数的文字学著作和教材中采取的是人们习惯上按照书体的不同,先甲骨文后金文,后大篆即籀文,小篆,隶书,然后楷书这样一个演变的过程。
如图所示:甲骨文→金文→籀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这种模式并不完符合汉字演变的实际过程。
而裘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中用第四章节对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其研究过程和结果在吸收了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有批判,也有突破。
二、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概说对先秦古文字的发展阶段,以官方正式字体为主干,过去人们人为地划分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古文字;(秦汉之际的古隶,又称秦隶———过渡字体)隶书、楷书———今文字。
西周时期文字浅说
以在 青铜 器 的文 字一 般叫做 金文 。因为礼 器 中鼎 的数 量是 最多 的 , 恭王的命令 , 把阴 阳洛和原来属 于师俗父 的田地 , 赏赐给 官员永 。 所 以有 人 用鼎 来 作古 代铜 器 的代 表 , 上 面 的文 字 叫做 钟 鼎文 , 也 称 6 、 交 易契约 为铜 器铭文 , 简 称作金 文 。 1 9 7 5 年2 月 陕西 岐山县 董 家村出 土卫盂 ( h e , 音禾, 外形像 壶 , 二、 金 文特 点 是 古人 盛 酒 、 水 及加 温用 的器 物 。 )其 铭文记 载 , 有一 个名 叫矩伯 的 由于 金 文是 先 用毛 笔 描写 在 模胎 上 , 然 后 再刻 字 , 最 后铸 在 铜 人 , 用他 所 占有 的 田为代 价 , 同管 理毛 皮的 官员 名叫 裘卫 的人 , 先后 器上 的 , 所以 字体 正规 , 字形 整齐 , 笔 划圆肥 , 故 更具 有象 形 的意味 。 两 次交 换礼玉 和皮 币 。 第一 次 , 矩伯 用舍 田十 田换得值 8 0 朋的 玉璋 。 西周 金 文有 以 下 主要 几个 特点 : 第一 图形 绘 画 的成 分慢 慢 在 减弱 , 朋 是当 时 的货 币单位 。第二次 用舍 田三 田换 得赤 色虎 皮两 张 、 牝 鹿 笔 画呈现 线 条 , 曲 线呈 现 平直 , 文 字 便于 书 写 ; 构 字 方 式 日趋 统一 , 皮饰 两件 和文饰 的蔽 膝一 副 , 价值 2 0 朋 。这 是土 地买卖 的例 子 。 字形 日益 固定 : 语 气词 “ 呜呼 ” 、“ 哀哉 ”之 类也 渐 出现 ; 不 常 出现 此 外 ,《 散 氏盘 》( 因铭 文 中有 “ 散 氏 ”字样 而得 名 。有 人 认 新的象 形字 , 而形声 字却 明显增 加 。 为 作器 者为 矢 , 又称作 矢人 盘 。清乾 隆 初年 于中 国陕西 省宝 鸡市 凤 三、 铭文 的记载 工具 翔县 出土 。 高2 0 . 6 厘米, 口径 5 4 . 6 厘米 。 圆形 , 浅腹, 双 附耳 , 高圈足 。 圈足 饰 兽 面纹 。内底 铸有 铭文 1 9行 、3 5 7 字。 )记 载 了 青 铜器 的礼 器 以鼎 为 代表 , 乐器 以钟 为代 表 。鼎 ( d T n g )古 腹饰 夔 纹 , 代 烹 煮用 的 器物 , 指古代 烹 煮 用的 器 物 , 一 般 是有 三 足 圆鼎 和 四足 奴 隶和牛 马一 样是 奴隶 主 的私 有财 产 , 奴隶主 对奴 隶享 有完 全的 所 方 鼎 。西周 以后 , “ 礼崩 乐坏 ” 。战国时 青铜器 重又 回复为 日用器 具 , 有权 , 可 以任意买 卖 、 转让、 赠予 、 赔偿 以至杀死 。 7 、 法律 诉 讼 长篇 铭文 已 非常罕见 。 四、 铭 文 的记载 各类事 件 1 9 7 5 年2 月 出土 于 岐山 县董 家村 的 1 朕匝 ( y i , 是 中国 先秦礼
简述西周春秋文字形体演变的情况
简述西周春秋文字形体演变的情况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西周春秋文字形体演变的情况在中国古代文字发展史上,西周春秋时期是文字形体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字形体变化受到了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了一些显著的特点。
6、汉字形体的演变上(古文字阶段)20100602
汉字主要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变化
汉字的变化表现在字体和字形两方面
1)字形的变化指一个个字的外形的变化。 2)字体的变化则指文字在字形特点和书写 风格上的总的变化,而且通常是指较明显 较巨大的变化而言的。 这两方面的变化往往交织在一起而难以截 然划分。
(一)商代文字
研究商代文字的字体,主要根据殷墟甲骨文 和商代金文。
西周文字变化的主要趋势有
贝连 条 、成 被 平 自一 拉 直 等笔 平 化 字等 , : 。现 不 指 象相曲 ,连折 如的象 隹线形 、条的 马被线 、
经过这些变化,文字的象形程度显著降低, 书写起来就比较方便了。
春秋时代的文字
春秋时代的文字,除了沿着西周晚期的文字发展 以外,还出现了两个特色: 1)地域特征的形成:
甲骨文的刻写要改变毛笔字的笔法。主要的方法是: 改圆形为方形,改填实为勾廓,改粗笔为细笔。如:
金文
甲骨文
日
丁
子
父
正体与俗体
可以把甲骨文看作当时的一种比较特殊的 俗体字,而金文大体可以看作当时的正体字。
1)所谓正体就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 字体。 2)所谓俗体就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
在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俗体所起的作 用十分重要。有时一种新的正体就是由前一 阶段的俗体发展而成的(如隶书)。比较常 见的情况是俗体的某些写法后来为正体所吸 收,或者明显得促进了正体的演变。
与此同时,甲骨文还比较剧烈地简化了很多字形。 如: 子: 于:
商代文字还具有一字多形等特点,例如:
1) 商代文字字形方向不固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左右不别: 正反相同: 横竖侧不拘: 2)偏旁位置可以变动:如牝、牡等字。
早期:武王 成王 康王 昭王 穆王 中期:恭王 懿王 孝王 夷王 晚期:厉王 (共和) 宣王 幽王
文字学概要笔记详细
一.文字形成的过程(P1~P9)之袁州冬雪创作1.文字的定义狭义文字:文字是纪录语言的符号.(本书采取的态度)广义文字: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暗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2.汉语“文字”的所指文字个体~文字体系(有需要称为文字体系以区别于文字)文字个体——指一个个的字文字体系——用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3.文字形成的过程前文字阶段文字画:具有文字性质或功能的图画——在文字发生之前,人们曾用画图画和作图解的法子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通常把这种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图画文字(依照文字的狭义用法来看这个称号不恰当)文字发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P1:通常要到阶层社会形成前夕,暗示数量的符号与数字的区别P2:四道线或四个点,能够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天时间,在另外一场合代表四个人,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头鹿,它们所代表的对象不确定——记数符号亖鹿——数字独立创造文字体系形成的描画:只能勾勒一个粗线条的轮廓:如方(口)◆文字图画混合使用的原始阶段(古老文字必经的阶段)——即文字和图画长期混在一起使用最大特点是表意手法的残存──×表意字随语言环境改变字形×文字摆列方式与词序的关系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表意字(记号字)象形字假借字P4形声字◆表意字a最先发生的文字是表意字_意义难以用一般的象形方法发生(数词、虚词、形容词、简单图画无法表示的详细事物)b文字画阶段就有表意方法:象征等曲折表达的方法c.表意字和抽象表意图画的实质区别d记号字以及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假借字a发生直接原因:降服记号字和表意字局限性造成的坚苦~表音b假借的道理是谐音──谐音在文字发生之前就已经在语言中广泛存在了c表意和假借这两种造字方法的发生在时间上的关系──几乎是同时发展起来的d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端的标记: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e假借造字法的优点和优势优点:适应性强+提高了文字记录语言的才能优势:假借字担负的意义过多造成懂得坚苦,影响表达明白性◆形声字a形声字发生的必定性──降服假借引起的字义混淆b形声字发生的途径表意字符加在假借字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古汉字中区别一形多用的表意字的方法有二:一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二是字形分化)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形声字(后期)c形声字的意义:在文字发展中的重要性◆原始文字发展为完善文字体系二、汉字的性质(P10—P20)(一)分析汉字的性质,重点分析汉字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上.先弄清楚下面两个概念:1、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有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也必定既有音也有义.就这一点而言,各种成熟的文字体系之间并没有区别,都是有音也有义.如:马ma pen代表“钢笔”的意思2、文字自己所使用的字符只有根据文字自己所使用的字符的性质才干将分歧平易近族的文字体系区分开来.英文——表音文字,线性汉字——表音兼表义,方块体汉字Pen[pen] 马如“花”,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代表的是汉语言里的花草之【花】这个词的符号.从文字自己所使用的字符来看,它是由“艸”和“化”构成(二)文字字符的分类1、意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接洽的字符是意符.汉字的字符里有大量意符,如象形、指事、会意这几种字所使用的字符.他们所代表的词都只有意义上的接洽.意符的分类:(1)作为象形符号使用,他们通过自己的形象来起表意作用.如:刃日(2)由已有的字充当的表意偏旁,它们就依靠自己的字义来表意.如:忐忑歪泪2、音符在语音上有接洽的是音符.汉语里,假借字就是使用音符的.(借音符)假借字——本无其字,而根据被记录的词的读音,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已有汉字暗示新词的一种方法.如:“难”原是鸟名,借为“艰难”之“难”.“自”人们在假借某个字来暗示一个跟它同音或音近的词时,通常其实不要求它们原来在意义上有什么接洽.都是纯粹作为音符来起作用.被假借的字跟借它来暗示的词不单音同或音近,而且在意义上也有某种接洽现象.(无意)形声字音符意符形声字的声符分为两类:1、单纯借来表音,如“花、晴、格”2、跟形声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也有接洽.如:珥3、记号在语音和意义上都没有接洽的是记号.拼音文字只使用音符,汉字则三类符号都使用.由于汉字字形的演变,独体表意字的字形大都丧失了原来的表意作用.如:“日”已经看不出太阳的样子了——从表意字变成了记号由于记号字仍然代表着它们原来所代表的词,它们在用作合体字的偏旁,或假借来暗示其他词的时候,仍然能起到意符或音符的作用.如“清”假借字也能够变成记号字.如“其”(箕)变成了一个硬性规定的记号.又如“我”据此将汉字分为:1)意符音符文字(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大体是西周以前)2)意符音符记号文字(隶书的形成是个转折点)思考•分析下列汉字:表意符、音符、记号、还是意符兼音符?•明、一、二、三、东、令、长、莫、请、好、睛、日、阳(三)语素音节文字说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音节,而一个音节往往又代表一个语素.例如,“人”这个字记录了rén这个音节,而这个音节代表“人”(一种高级动物)这个语素.比较而言,英语的情况则迥然分歧,英文字母代表的是音位.例如thing(东西)这个词,th、i、ng分别代表[θ]、[i]和[η]这三个音位,thing是三个音位拼合的词.说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也是从它的构形单位与语言单位的对应来讲的.汉字构成以后,每个汉字其实纷歧定都记录一个语素,例如,在“布加勒斯特”这个译音词中,五个汉字才记录一个语素.我们教材是按文字单位与语言单位的接洽情况来划分类此外.音节文字通过为音控制定符号来记录语言,音位文字(音素文字)通过为音位(音素)制定符号来记录语言.汉字记录的不是音节或者音位,而是词或语素.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词,也是一个语素.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语素,不见得是一个词.所以现代汉字可以成为语素文字或语素—音节文字.三、汉字的形成和发展(一)关于汉字形成问题的讨论1. 汉字形成过程的起讫时间现有的相关资料:古汉字资料:最早的是商代后期的甲骨文+金文与原始汉字发生有关的资料:描画符号a形体简单的几何符号(以仰韶文化遗址陶器描画为代表)b象详细事物之形的符号(以大汶口遗址陶器描画为代表)◆对仰韶文化遗址陶器描画性质的探讨两种分歧观点:认为是文字认为只能看做符号而不克不及看做文字作者观点:不是一种完整的文字体系,也不是原始文字论证角度1=平易近族学态度论证角度2=与古汉字中象详细之形的符号的比较结论=上述几何符号不是文字,少量符号为汉字吸收,大多与汉字形成无关◆对大汶口遗址陶器描画性质的探讨两种分歧观点:认为是文字认为不克不及看做文字,而“属于图画记事性质”作者观点:很有能够是原始文字论证角度=生产水平与对语言的要求结论=汉字形成过程开端的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2. 汉字脱离原始文字阶段形成完整文字体系的时间◆不会早于夏代◆应是在夏商之际(前十七世纪)论证:‧不成信的文字资料:※商代前期的零碎资料※其它几何型符号‧可托的文字资料:商代后期的汉字特点1=间隔完整汉字体系的形成已有相当时间特点2=仍有原始迹象(完整汉字体系与原始文字的并存)(二)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更主要体现在形体上和布局上.形体上的变更——主要是由繁到简字体方面:1、分为两个阶段:古汉字阶段——商代至秦代(公元前三世纪晚期)隶、楷阶段——汉代至现代2、字体方面发生的变更有哪些A、象形变成不象形,象形程度不竭降低(“线条化”“笔划化”)B、字形简化C、字形繁化:a、纯粹外形上的繁化目标:明白字形以防止混淆,如“上、下”“玉、王”b、文字布局上的变更所造成的繁化(方法:增加偏旁)结论:汉字形体的变更主要是简化.繁化的现象虽然也存在,但是其影响跟简化不克不及相提并论.汉字字数问题汉字的总数不竭增加《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字典:共收9353字2、布局上的变更(1)形声字的比重逐渐上升.(2)所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变成以义符为主.意符外部可以分为下面两种情况:A、“形符”——形符是作为象形符号使用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形象来起表意作用.如:古汉字“人”“日”等,几何形符号如果不是用作记号,而有以形表意的作用,如:一、二、口(方)、○(圆)等字所使用的符号,也是用他们的形象来表意的.古汉字里的独体字,基本上都是用单个象形符号造成的表意字. B、“义符”——有的意符不是依靠自己的形象来起作用的,这种意符通常都是由已有的字充当的表意偏旁,它们就依靠自己的字义来表意.如:合体表意字“歪”由“不”和“正”二子构成,它的意思就是“不正”.“不”和“正”在这里就是依靠它们的字义起作用的意符.形声字的形旁一般由依靠自己字义来指示形声字字义的字充当.在有需要区分这两种意符的时候,可以把前一种称为形符,后一种称为义符.区别:形符是依靠自己的形象来起表意作用义符一般由现成的文字充当但其边界也并不是总是很明白,如“林”在汉字变得不象形之后,形符基本上就不使用了.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古文字里,表意字绝大部分是用形符造的,形符是意符的主流.汉字由象形到不象形的变更,破坏了绝大部分形符的表意作用,但对依靠自己的字义来起作用的义符,则无多大影响,所以,随着汉字象形程度的降低,用形符造表意字的方法逐渐让位给用义符造表意字的方法了.(3)记号字、半记号字逐渐增多.四、形体演变(上):古文字阶段的汉字古汉字阶段——商代至秦代(公元前三世纪晚期)(一)商代文字1、数量最多的是甲骨文,即占卜用的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2、其次是金文,即青铜器上的文字.商代金文几乎都是铸在铜器上的.(二)商代文字形体上的特点1、甲骨文和金文在字体上有分歧的特点金文显得更为庄重,更象形.甲骨文因为是刻写,所以改变羊毫字的笔法.主要的方法是:改圆形为方形,改填实为勾廓,改粗笔为细笔.甲骨文还比较激烈地简化了很多字形.金文见不到这种简化.学者们认为,金文应该是当时的正体,而甲骨文则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的俗体字.甲骨文和金文各自的字形,又由于时代的早晚或用途的分歧而发生不同.早期甲骨文一般要比晚期更象形历来统治者都轻视俗体字.2、商代文字的摆列方式汉字自上而下的直行摆列法自右而左的摆列方式.(二)西周春秋文字研究西周春秋时代文字的主要资料是金文.1、西周金文形体演变的主要趋势是线条化、平直化.1)线条化:指粗笔变细,方形、圆形的团块为线条所代替等现象,如天、古、王、火的例子.这种方法也是甲骨文改造早期金文正体字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西周中期以后又被金文正体字所使用.2)平直化:指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不相连的线条被连成一笔等现象,如隹、马、贝、自的例子.2、美术化倾向分明例如有些东方和北方国家的部分金文,字形特别狭长,笔划往往故作宛曲之态,如“丂、永、乍、月”.(笔划故作宛曲之态,跟笔划因象形而显得曲折是两回事.这种作风反而会降低文字的象形程度.)主要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这段时间里,还风行过一些特殊的美术字体,其中最重要的是加鸟形等文饰的鸟篆,也称鸟书.此外还有加虫形或其他文饰的字体,鸟形或虫形等文饰的美术字体,也有人合称为鸟虫书,主要风行于楚、宋、蔡、吴、越等国.西周春秋时代一般金文的字体,大概可以代表当时的正体.部分写得比较轻率的金文,则反映了俗体的一些情况.3、籀文的时代问题籀文——指《史籀篇》里的文字.《史籀篇》是周宣王太史籀所作的一部字书,籀文就是周宣王时代的文字.后人称为大篆.(三)六国文字春秋、战国之交,中国社会发生了激烈变更,这对汉字形体的演变发生了宏大影响.春秋以前,文字被贵族阶层垄断,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层逐渐出现,文字也开端分散到平易近间.进入战国时代以後,随著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宏大变更和飞速发展,文字的应用越来越广,使用文字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文字形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变更.这主要表示在俗体字的迅速发展上.但是文字的变更速度是不平衡的.我们分东方六国和西方秦国两个部分加以先容.1、六国文字形体特点战国时代东方各国通行的文字,跟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传统的正体相比,几乎已经脸孔全非.1)六国文字形体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俗体的风行.俗体中最罕见的是简体,例如:简体风行是文字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的反映.六国文字的笔道通常比春秋以前的文字平直,这也是一种简化.另外一方面,在六国文字里也出现了一些加点画或偏旁的繁化现象,例如:平防萦(縈)后(後)当然,比起简化来,这种现象是次要的.由于存在大量的往往相当激烈的简化现象,以及数量不算太少的繁化现象,六国文字的面孔就跟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文字很不相同了.2)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各国文字异形.在春秋时代的文字里,地方性的异体就已经出现了.到战国时代,文字激烈变更,而各国变更的情况又往往纷歧样(上面举的简化和繁化的例子,就大部只见於一个或一部分国家),因此地方性异体就更大了.不单六国文字跟秦系文字不同很大,六国文字彼此间也有显著不同(但三晋字彼此较接近).2、正体和俗体的关系国文字里正体和俗体的关系比较复杂.有的俗体字几乎已经完全把原来的正体字架空掉了,如上面举过的齐国文字里从厂的安.这种俗体也可以认为已经转变成了正体.有的俗体字则仍与正体字并存.青铜礼器(如陈侯午敦)上的文字往往保管着庄重的风格,而其他器物资料上的文字,就比较轻率,从而形成正俗并存的场合排场.各国的正体都跟西周春秋文字比较接近,因此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也比较多.不过在我们看到的六国文字资料里,几乎找不到一种没有受到俗体的分明影响的资料.(四)秦系文字秦系文字指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以及小篆.秦系文字的正体秦系文字有正体、俗体之分.秦系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的形成过程.(五)隶书的形成1、隶书的发生时代《汉书·艺文志》和《说文·叙》都说隶书开端出现于秦代,是为了应付当时繁忙的官狱事务而造的一种简便字体.此外,从汉代以来,还广泛传播著程邈造隶书之说.从今朝考古发现看,这些说法都是不符合事实的.战国晚期是隶书形成的时期.虽然秦国文字比较守旧,但是秦国人在日常使用文字时,为了书写的方便也在不竭破坏、改造正体的字形.由此发生的秦国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形成的基础.2、秦文俗体与隶书关系五、形体的演变(下):隶楷阶段的汉字隶楷阶段:汉代——延续到现代两汉时代通行的主要字体是隶书,辅助字体是草书.新隶体——东汉中期,从日常使用的隶书里演变出了一种比较简单的俗体到东汉晚期,在新隶体和草书的基础上形成行书.大约在汉魏之际,又在行书的基础上形成了楷书.颠末魏晋时代长达二百年左右的时间,楷书才最终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要字体.(一)研究隶楷阶段文字形体的资料1、石刻和墓志文字2、简牍文字3、帛纸文字4、其他(二)汉代隶书的发展从字形的构造和书体两方面来讲明汉代隶书的发展.1、字形构造的变更A、变得跟后来的楷书越来越相近了B、隶书的字形大都是按由繁到简的方向演变的.隶定——后人把用楷书的笔法来写古文字的字形称为“隶定”.隶书的发展隶书在战国中晚期已经出现,汉代进一步发展成熟.后人把秦统一前的称为秦隶,汉以后的称为汉隶.1、字形构造的变更指字形布局和笔划多少方面的变更.秦代和西汉早期的隶书是尚未成熟的早期隶书.西汉武帝时代可以看做隶书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时期.西汉早期简帛上的隶书里,分明接近篆文的字形仍然很多;而在居延、敦煌等地发现的武帝晚期以后汉简上的隶书里,这种字形就大大减少了.2、书体上的变更P78指书写风格笔形笔势方面的变更.东汉晚期书法工整的碑刻上的隶字,形体一般都是扁方的,用笔也有一套成规.向右下方的斜笔几乎都有捺脚,捺脚往往略向上挑.有些较长的横画,收笔也略向上挑,形成上仰的捺脚式尾巴.先竖后横的弯笔,收笔时多数上挑,而且幅度往往比较大.向左下方的斜笔(撇),收笔时多数也略向上挑.收笔时上挑的横画,起笔时还往往有下垂的顿势,整道笔划略呈微波起伏之势,较长的捺有时也有这种笔势 .书家用来形容隶书书法特点的“挑法、波势、波磔”等,即指这些笔法而言.这种特点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一般把具有这些特点的隶书称为汉隶,汉隶形成之前的隶书称为秦隶.秦隶也称古隶.要注意的是古隶这个词有歧义.它也可以用作跟楷书的别号——“今隶”相对的称号.这种用法的“古隶”跟一般所说的隶书同义.(三)汉隶的别号汉隶也称八分.这个称号大概在汉魏之际就已经出现.当时一般人日常所用的隶书(也称作新隶体),其面孔跟尺度的隶书已经有了显著的区别,所以有需要为尺度的隶书另起一个名字.直到唐代,一般人还是把当时通行的字体(即楷书)称为隶书,把汉隶称为八分.关于八分得名的缘由,古人的说法纷歧:有人认为是由于这种书体以“字方八分”为大小的尺度;有人认为是由于这种书体字形较扁,笔划向两旁伸展,势“若‘八’字分散”;还有人假托蔡文姬之名,说这种书体“割程隶八分取二分,割李篆二分取八分”,所以称为八分.以上各说,毕竟哪一说符合或最接近八分定名者的原意,现在已经难以确定了.还有分书、分隶的称法,是由八分派生出来的.此外,隶书也称佐书.《说文·叙》说王莽时有六书(指六种字体,),“四曰佐书,即秦隶书”. 当与“令隶人佐书”之说类有关.(四)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由篆文变成隶书,是最重要的一次变动.这次变动使汉字的面孔发生了极大的变更,对汉字的布局也发生了很大影响.1、闭幕篆体,改曲为直从商代文字到小篆,汉字的象形程度在不竭降低,但是象形的原则始终没有真正摈弃.隶书不再顾及象形原则,把古文字“随体诘詘”的线条分解或改变成平直的笔划,以便书写.例如:隶书改篆文的为日,把象日轮的外框分解为│、—、│、—、—五笔或│、┐、—、—四笔;改篆文的为女( ),把象跪著的身体的弯曲线条改为直笔,这是隶书改造篆文的最重要的方法2、省并隶书往往把篆文的几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笔划布局.省并通常同时起改曲为直的作用.有时直捷了当地省去篆文字形的一部分.•雷香3、省略隶书有时直捷了当地省去篆文字形的一部分.如:雷4、偏旁变形(偏旁分化)在篆文里,一个字用作偏旁时的写法,通常跟独立成字时没有分明的区别.在隶书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写法分明分歧的情况很普遍.如:人字用作左旁时作亻,犬字用作左旁时作犭,邑字用作右边的形旁时作阝,阜字用作左旁时也作阝,水变作氵,艸变作艹等.偏旁的写法往往随所处的位置而异,如水旁的位置在上或在下时,就仍作水而不作氵,如沓、浆.其他例子如心、火.5、偏旁混同隶书为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划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划较少,又比较罕见的偏旁.如:敦、淳、醇、鹑等字的偏旁和郭的偏旁,都被改成享.省并、偏旁分化,也会造成偏旁混同的现象.偏旁变形造成的偏旁混同的例子:在左的肉旁、一部分在下的肉旁、朕、服等字的舟旁和青字的丹旁,都跟月旁混了起来.隶书的形成,使汉字所使用的“随体诘詘”需要刻画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的笔划组成的比较简单的字符,大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这是有前进意义的一次变动.草书包含章草和今草,章草已经先容过,是隶书的快写,今草则是楷书的草写.今草是从章草发展来的,一方面承袭了章草的牵丝引带写法,而且又字字独立发展到字字相连;另外一方面又尽去章草的挫折,变章草的横式为纵势,使草书由隶书的体势转变到楷书的范畴.补偿一、什么叫隶变?请简述隶变对汉字形体布局的影响 .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答: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隶变使汉字从复杂变成相对简易,从书写方便变成比较方便,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和效率.这是其利.隶变对汉字形体布局的影响,大致表示在如下几个方面:(1)偏旁部首的变更:在隶变的时候,为了取得方块汉字外形的布局平衡,常常作出某些变更,如“水”这个部首,单独写成“水”,在某些字中则写成“氵”,如:江河湖海汪洋,而在有的地方则写在汉字的下方,如:泰浆荥汞泉銾淼.(2)形体的合并与分化:隶变中,对汉字的构形作了全面的调整,最主要的是有的在篆书中原本分歧的形体,在隶书中写得完全相同,有的本为相同的形体,而到了隶书中又采纳了分歧的写法.如:“服、脍、朔”三个字明天看起来都有一个“月”,但实际上“服”字从舟,“脍”字从从肉,“朔”字才从月.(3)形体的简省或讹变:为了外形的平衡或便于书写,隶变中往往采取省略的法子,一些字的形体省略了一部分,一些字则发生了讹变.如:“雷”字和“累”字都是畾声,隶变中声符都省略成了田.又如: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总而言之,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变更是汉字形体演变中最重大、最深刻的一次变更.颠末隶变,汉字履历了可称为脱胎换骨的变更.在汉字学上,一般把隶变看做分水岭,把隶变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把隶变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隶变使汉字由繁杂变得相对简单,又书写方便变成书写比较方便,更重要的是完成了汉字由形象到符号的最后转变,这是汗青性的前进.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由篆文变成隶书,是最重要的一次变动.这次变动使汉字的边贸发生了极大的变更,对汉字的布局也发生了很大影响.它们绝大多数变成了完全丧失象形意味的,用点、画、撇、捺等笔划组成的符号.隶书的形成,使汉字所使用的“随体诘诎”需要刻画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组成的比较简单的字符,大大提高了书写的速度.这是有前进意义的一次变动.封建社会的士大夫看到隶书破话了一部分汉字的成果,就认为由篆变隶是一件坏事,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二、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1)汉字形体的演变履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古文字阶段大致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开端,到秦朝的小篆.今文字阶段的汉字从两汉时期至今.(2)古文字阶段的汉字包含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以及小篆.(3)今文字阶段又称隶楷阶段的汉字,包含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西周的日常书写
西周的日常书写
西周,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西周的日常书写是这一时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书写,不仅是一种记录和传达信息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在西周时期,日常书写主要使用的是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顾名思义,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的文字,主要用于祭祀和占卜。
而金文则是在青铜器上刻写的文字,主要用于铭记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两种文字,都是我们现在研究西周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据。
西周的日常书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都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敬天意识。
同时,这些文字也体现了西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例如,在金文中,对于不同身份的人,使用的称谓和措辞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随意更改。
此外,西周的日常书写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事件、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情况。
这些资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西周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的来说,西周的日常书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西周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也为我们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更好地认识我们的祖先。
春秋时期的文字:春秋时期的文字字体是怎样的
春秋时期的文字:春秋时期的文字字体是怎样的春秋时期的文字字体是怎样的?春秋时期是一个转型期,所有的东西都是从夏商周流传下来的。
春秋前各个诸侯国出土的器具上的文字几乎一样,不管这两个国家隔多远。
因为他们都是在用当时国家的法定统一的文字——西周大篆。
只是由于东周朝廷的威信下降了,所以各国分立,久而久之原本一样的字型在各国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是各国文字的源头是一致的。
秦始皇只不过是将文字重新规范而已。
春秋早期因接近西周,故此时期列国金文皆不同程度的保留有西周晚期金文的一些特征,体现在文字结构及书体上。
其中,尤以一些重要的诸侯国的金文更与西周晚期金文形似,文字作长方形,端庄凝重,布局较整齐、规范。
如:晋姜鼎、齐侯匜之一、鲁伯厚父盘、曾侯簠等等。
春秋早期的秦国金文尤与西周晚期虢季子白盘铭文在字形结构与风格上很相近,这可由1978年宝鸡太公庙出土之春秋早期偏晚的秦公镈铭文与虢季子白盘铭文相比较得知,如上文所言,这说明秦国文字继承了西周晚期王纤地区内西部区域的文字特征。
但是此期列国金文也呈现与西周晚期金文一定的差别。
这主要表现为:一,部分器铭布局较散,横不成排,字形亦不规整,大小不一,也非皆长方形,如苏甫人匜、匽公匜、郑姜白匜。
此种字体,可能较接于当时流行的俗体,或称手写体,而上述与西周晚期金文相近同的规整的文字当属特意加工的,比较郑重的正体。
二,淮河,汉水流域与汉淮间诸国,有的在春秋早期即较明显地体现出与西周晚期不同的风格。
如陈伯元匜铭文,又如楚赢匜铭文,文字皆大小不一,多曲笔、并有故意将笔画拉长之趋势。
至春秋中晚期,列国金文在形体上均已形成较鲜明的时代特色,不同地理区域,甚至区域相邻的不同国家间的金文也有了较大的差别。
但当时大小国众多,今日所能掌握的金文资料,尚不足以逐一作细致的、分国别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籀文年代的争论
• 传统的看法:西周晚期的文字 • 王国维《史籀篇疏证》:籀文“作法大抵左右均 一,稍涉繁复,象形象事之意少,而规旋矩折之 意多”,体势与小篆极近,字形也多与已发现的 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相同,应该是战国时代 秦国通行的文字。《史籀篇》应该是“春秋战国 之间秦人作之以教学童之书。” • 唐兰《中国文字学》:籀文“和春秋时到战国初 期的铜器文字很接近。”
二、西周春秋时代文字形体演变的 情况
• 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幽王
• 西周金文的形体,最初几乎完全沿袭商代晚期金文的作风。到康、 昭、穆诸王的时代,字体逐渐趋于整齐方正,但是在其他方面变 化仍然不大。恭、懿诸王以后,变化才剧烈起来。西周金文形体 演变的主要趋势是线条化、平直化。
三、籀文的时代
• 籀文指《史籀篇》里的文字。根据传统的说法,史籀是周宣王 (前827-前782)的史官,《史籀篇》是他所编的一部字书。这 部书所用的字体,后人称为大篆。
• 《史籀篇》早已亡佚,但是书中的一部分字形还保留在《说文解 字》里。许慎在《说文·叙》里说他编书的体例是:“今叙篆文, 合以古、籀。”“古、籀”就是指古文和籀文。
• 以前的金文著录书,如《三代吉金文存》、《殷周金文集成》、 《金文总集》,只收录青铜器铭文拓本,并不收录青铜器的图像。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汲取《三代吉金文存》和《殷周金 文集成》的优点,拓本采用原大付印,又在相同的铭文拓本中选取 精拓和字迹清晰者,有的还附录摹本;除此之外,又收录青铜器图 像,这是此书之最大特色;同时将释文和相关背景资料编排在一起。 这给古文字研究者以及考古、历史学者,提供了一份较为完整的资 料,对商周史和古文字研究将有所裨益。
第二节 西周春秋文字
一、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字资料
• 金文 • 西周铜器篇幅较长的如:大盂鼎(291)、小盂鼎(400左右)、
散氏盘(350)、毛公鼎(近500) • 西周铜器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臣僚所作,春秋铜器几乎都属于
各诸侯国。
春秋早期
春秋晚期
美术字
西周甲骨文
• 1977年春天,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建筑遗址西厢房的11号灰坑和 31号灰坑发现甲骨一万七千余片。
• 在) 字形特别狭长,笔画往往故作宛曲之态。(2)加鸟形等纹饰的 鸟篆。
金文的正体和俗体
• 西周春秋时代一般金文的字体,大概可以代表当时的正体。一部 分写得比较草率的金文,则反映了俗体的一些情况。
• 在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俗体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有时候, 一种新的正体就是由前一阶段的俗体发展而成的。比较常见的情 况,是俗体的某些写法后来为正体吸收,或者明显地促进了正体 的演变。
• 2003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学者在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祝 家巷村北发现两版西周卜甲。
侯马盟书
• 1965年在位于山西省侯马市的东周时代晋国都城新田的遗址里, 发现了大量书写着盟誓之辞的玉、石片,研究者称为“侯马盟 书”。盟辞都是用毛笔写的,绝大部分是朱书,少数是墨书。研 究者多认为这批盟书跟赵鞅与范、中行氏之争有关,是春秋晚期 的东西。盟书的字体跟战国文字很接近。
我们的看法
• 我们认为《史籀篇》应如汉人所说,是周宣王太史籀所作的一部 字书,籀文就是周宣王时代的文字,只不过在后来的传抄过程中 已经产生了一些讹误。近人把籀文时代推迟的说法不能成立。
相关工具书
• 容庚《金文编》
董莲池《新金文编》
近 出 殷 周 金 文 集 录 二编
• 全书共收录传世和新出土的商周有铭青铜器16704件(下限到2012 年2月),包括食器(鼎、鬲、甗、簋、盨、豆等),酒器(爵、角、 觚、觯、杯、尊、卣等),水器(盘、匜、鑑等),乐器(钟、鎛、 铙、铃等),兵器(戈、戟、矛、殳、剑等),用器(农具、工具、 符节等)及其他(金银器等)。
线条化和平直化
• 线条化指粗笔变细,方形圆形的团块为线条所代替的现象。 • 平直化指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不相连的线条被连成一笔等现
象。
• 春秋时代各国的金文,在开始的时候大体上都沿袭西周晚期金文 的写法。后来各地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各地区金文的特色 主要表现在书写风格上,字形构造大体上还是相似的。彼此差别 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