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政府改革和治理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治理70年》读书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治理70年》读书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治理70年》读书笔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治理70年读书笔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乡村的发展和治理一直是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乡村治理也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

近期,我阅读了一本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治理70年发展历程的书籍,对书中的观点与论述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第一章:乡村治理的历史回顾起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乡村治理主要依赖于人民公社这一基本单位。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探索并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乡村治理改革,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等。

这些改革为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第二章:新时期的乡村治理模式进入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乡村治理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创新。

重要的一项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旨在通过产业升级、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和农民收入提高等措施,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基层治理体系的建设,通过选派优秀的干部和为乡村公共事务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来改善农村社会治理。

第三章:农村治理中的问题与挑战然而,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城乡差距的存在,尽管乡村治理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

其次是乡村公共服务不足,尤其是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平衡。

此外,农村社会治理还面临着环境保护、移民潮等问题的影响。

第四章:未来的乡村治理展望为了解决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大对农村发展和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

同时,还需要通过加强与城市的连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减少城乡差距。

此外,还需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个人思考与总结阅读这本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治理70年发展历程的书籍,让我对中国乡村治理的进程、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展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章:引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声响起来,中国已经进入了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则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和实现路径。

第二章: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是建立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治理体系,这种体系需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同时又与全球治理体系相匹配。

这种体系需要推动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第三章: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的政府治理能力的过程。

这种能力要求政府具备预见性、适应性和灵活性,可以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

政府要从强制性管理向服务和引导转变,增强政府服务水平和责任感,提高效率和执行力,以应对现代化发展的各种挑战。

第四章:现代化治理的实践路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依靠政府的改革和创新,依靠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在实践中,应该有四个方面的举措:深化制度供给侧改革,优化政府治理体系;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加强公平正义;构建社会共治格局,激发全社会创新力;引领数字化创新,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

只有依靠这些措施,才能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第五章:现代化治理的拓展视野现代化治理不仅仅局限于国内,也需要构建一个更加稳定、协调和合作的全球治理体系。

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还需要维护其利益和形象,推动国际治理、地区治理和网络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可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公平正义、多边主义和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以及建立一个更加开放和互信的国际网络空间。

第六章:结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应该继续深化改革,推动制度供给侧改革,优化政府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水平,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第二章 中国政府机构及改革

第二章 中国政府机构及改革

(二)机构编制管理的主要任务
实行"三定" 实行"三定" 就是指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
第二节 政府机构设置的原则
一,职能优先原则.明确职能,以职能为依据设 职能优先原则. 置和改革政府机构. 完整统一原则. 二,完整统一原则.职能,目标,机构,指挥都 要完整统一.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适应的原则. 三,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适应的原则. 1.定义:管理幅度是指一级行政机关或一名上级领 1.定义 定义: 导者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属人员或机构的数目; 导者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属人员或机构的数目; 管理层次是指纵向管辖的等级层次. 2.关系:组织规模一定,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 2.关系 关系: 比. 3.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要相适宜 :幅度不宜过宽, 3.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要相适宜 层次不宜过多.
五,精简与效能原则
精简与效能原则具体包含三层意思: 精简与效能原则具体包含三层意思: (1)机构设置要精简 (1)机构设置要精简 (2)人员编制要精干 (2)人员编制要精干 (3)办事程序要简化 (3)办事程序要简化
六,依法设置原则
依法设置原则有两层含义: 依法设置原则有两层含义: 一是政府机构设置程序要依照有关法律法 规进行.机构的设立,变更,合并或撤销, 都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 二是依照法律法规确定有关政府机构的各 项规范.政府机构的性质,名称,职责, 级别,编制,隶属关系等,都要依照法定 程序进行.
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 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 万人减为3
(二)1988年机构改草 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提出政企 )1988年机构改草 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 分开,党政分开的原则.1988年:国务院部委由45 1988年:国务院部委由45

行政管理学_中南财经政法大学_2 第二章——政府职能_(2.7.1) 新中国政府职能是怎样变化的

行政管理学_中南财经政法大学_2  第二章——政府职能_(2.7.1)  新中国政府职能是怎样变化的

新中国政府职能是怎样变化的?同学们好,上一次我们讲述了为什么政府职能要转变,这一讲我们讲第七个问题,新中国政府职能是怎样变化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适应单一所有制下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我们建立的是高度集权的全能、统治型政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政府经历了一个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从管治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

(一)全能型政府职能时期全能型政府职能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 20 世纪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

这个时期也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

在这个时期,我国经济上的基本特征就是单一的所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的就是全能型政府职能体系。

在这30年的时间里,政府把职能重心放在政治职能方面,经济和社会职能没有充分行使。

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左”的思想影响越来越严重,不仅“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政府一切行政管理活动的统帅和灵魂,而且直接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在高度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政府管理经济的唯一手段就是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是其表现形式。

政府把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纳入国家的刚性经济计划体系中实行集中管理,政企不分。

企业不是独立的责任主体和利润主体,而是各级政府机构的附属物。

政府一方面对企业实行统一计划、统收统支;另一方面又对企业实行统负盈亏、统购统销。

重计划、否市场,把计划和市场绝对对立起来,错误地认为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进而从根本上否认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市场长期被排除在社会经济生活之外,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来配置社会资源,强政府、弱社会。

由于政府不但包揽经济事务,也包揽了许多社会事务,政府权力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政府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造成社会功能缺失。

(二)改革及转变政府职能时期改革及转变政府职能时期是指 1978 年年底至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行政管理学_中南财经政法大学_2 第二章——政府职能_(2.8.1) 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行政管理学_中南财经政法大学_2  第二章——政府职能_(2.8.1)  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同学们好,上一次我们讲述了新中国政府职能是怎样变化的,这一讲我们讲第八个问题,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政府职能转变主要包括政府职能重心的转变、政府职能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关系的转变。

1.政府职能重心的转变政府职能重心的转变,即在政府职能体系中将政府职能重心从政治职能转向经济、社会职能。

1956年在我国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改造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本应该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但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个别结论理解的偏差,导致了我国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重政治统治职能,轻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重阶级斗争,轻经济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此后,各级人民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现了政府职能重心的根本转变,开创了我国行政管理的新局面。

2.政府职能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去单一的政府职能方式,即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同时商品和市场的活动,也迫切要求法制的健全。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职能方式开始发生转变,从单一的行政方式,转变为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市场和社会的等多种方式的结合。

行政方式主要是政府下达指令性计划,强制下属和社会各领域主体实行的方式。

经济方式主要是政府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灵活运用价格、财政、税收、信贷、工资等经济杠杆,调节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

法律方式主要是制定和完善经济领域的法律,并严格实施,以此规范社会各种经济主体行为的管理方式。

现在我们还明确了政府职能还有市场和社会的方式。

这些方式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所以应该把它们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3.政府职能关系的转变政府职能关系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政府内部各部门间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等。

第二章政府职能

第二章政府职能
第二章政府职能
2020/12/10
第二章政府职能
• 本章概述:
• 本章从多角度对政府职能的涵义、类别、政府职 能的构成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进行阐述。
第二章政府职能
• 学习重点:
• 政府职能的涵义、政府职能的构成、政府职能的 转变。
第二章政府职能
第一节 政府职能的概述
一、政府职能的含义
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主体行使国家行政权力, 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所发挥 的基本职责、功能和作用。主要涉及政府的职责 范围、履行职责方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发挥 什么作用等问题。
第二章政府职能
3、职能关系的转变;
●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地方政府与下 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重点是权力下放到下 级政府
●理顺政企关系 把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对分开;把政府公共管理职 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理顺产权关系;实 行国有资产分级管理体制。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引导市场,市场调节企业。
一、贯彻执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 研究拟定工商行政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政策,并 组织实施。
二、依法组织管理各类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 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个人以及外国(地区)企业常驻 代表机构的注册,核定注册单位名称,审定、批准、颁 发有关证照并实行监督管理。
三、依法组织监督市场竞争行为,查处垄断、不正当 竞争、走私贩私、传销和变相传销等经济违法行为。
第二章政府职能
专题:政企不分与政企分开 政企不分的认识根源是 :
第一,把国家领导和组织社会经济的职能, 解释为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 活动,并在实践中执行这种职能。 第二,把国家领导和组织经济的职能,解 释为一种经济管理上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 体制,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衽高度集中 的计划管理。

地方政府的治理与改革

地方政府的治理与改革

地方政府的治理与改革第一章:地方政府治理的概述地方政府治理是指政府在地方层面上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管理、调控和服务的过程。

地方政府作为基层政府,承担着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多种职责。

地方政府治理包括政治领导、行政管理、财政管理、社会服务、法制建设和公共安全等方面,是中国政治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不断改进地方政府治理,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第二章:地方政府治理存在的问题1. 权力过于集中、监管不够到位:地方政府在一些领域的行政权力过于集中,以致滋生了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同时,监管机构的职能定位不够清晰,监管不够到位也是导致治理不规范的因素之一。

2. 缺失科学决策和专业化管理:在许多地方政府部门中,存在着大量的干部对专业知识的缺乏、科学决策的忽视,以及管理方式的粗糙。

这些都导致了政策执行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下降、投资效果不佳等问题。

3. 社会参与缺乏,民主监督不足:地方政府在决策、管理和服务中,应更广泛地听取社会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然而,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治理仍然存在民主监督不足、社会参与缺乏的问题。

4. 治理部门职能分工乱、重复冗余: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分配乱、重复冗余,不仅浪费了财政资源,也导致了部门之间的协作和管理难度增加,影响了城市治理的效果。

第三章:地方政府改革的路径1. 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地方政府应更广泛地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通过科学有效的参与机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和城市治理,提高民主监督和社会共治能力,进而树立政府公信力和服务水平。

2. 加快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注重数据共享、信息交流,提高城市治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 修改行政管理制度:减少中央层面元素的指导和干预,增加地方政府自主选择的权利,逐步建立相对独立、更加规范、职能更加明确的地方政府管理和监管体系。

陈振明_公共管理学_试题_题库

陈振明_公共管理学_试题_题库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题库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A一、填空1、公共选择学派的奠基者是。

2、世界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末用来概括非洲国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在美国大学的公共政策学院逐渐成长起来。

4、B—途径美心发展,主张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和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模式。

5、波齐曼和斯特拉斯曼于1990出版的被认为是第一部较为全面的公共管理教科书。

6、公共管理学更多以为基础。

7、公共管理学主要以( )作为研究对象。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流派,给西方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

二、多项选择1、我国学者往往以( )的角度来区分管理和行政这两个概念.A组织实体 B经济实体 C 管理实体 D 政治实体2、传统公共行政学模式是建立在( )基础上A科层制理论 B政治---行政二分法 C委托---代理 D内部取向3、殴文.休斯在<<公共管理与行政>>一书认为( )都是对公共部门的研究A公共行政 B公共政策 C公共管理 D公共组织4、下面是公共管理物品的是( )A国防 B外交 C教育 D社会保障5、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孕育和进化,公共管理的( )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新模式.A P—途径 B治理 C B—途径 D善治6、在当代政策分析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途径是()A行为主义学派 B公共选择理论 C新制度学派 D科学管理学派7、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中“三权”是指()A 立法B 行政 C监督 D 司法三、解释概念1、公共行政2、公共管理3、公共物品4、行政国家5、纯公共物品四、简答1、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那些?2、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有哪些?3、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有哪些弊端?4、入世后,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五、论述题1、公共管理的特征及其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参考答案:一、填空1、布坎南2、政治危机3、公共管理途径4、经验理论5、《公共管理战略》6、经济学7、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8、干预主义政策二、多选1、AC2、AB3、ABC4、ABCD5、AC6、BC7、ABD三、解释概念1、答: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行政机关为公众提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或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公共管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公共治理第一章公共治理导论公共治理: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治理的、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效劳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1、皮瑞和克莱姆的瞧点:它是传统公共行政的标准取向以及一段治理之工具取向的结合体。

2、卡尔森和欧尔曼的瞧点:公共治理是对行政的一段方面科技整合的研宪。

3、奥托.海蒂和沙弗里茨的瞧点:公共治理是公共事务宽广领域的一局部。

4、波兹曼与陶斯曼的瞧点:公共治理确实是根基对政治权威的治理。

5、休斯的瞧点:从公共行政到公共治理的变化意味着理论和功能的变化。

学科背景〔公共行政学的变迁〕:第一时期: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

第二时期:行政原那么第三时期:公共行政学即行政学第四时期:公共行政学即治理学。

时代背景:1、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以及社会对政府之不满。

2、经济因素与财政压力。

3、社会咨询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增加。

4、新右派学讲与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和巨大碍事。

特质1、公共治理全然上是一个整合性概念2、。

是将私人部门的治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但并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3、。

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治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4、。

不完全等于“政府治理〞,意味着一种新治理5、。

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6。

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

7。

是一个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公共治理与私部门治理的区不1、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

公共治理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公权力,私部门或组织那么没有。

2、多元制衡与自主性。

公共治理只有有限的治理自主权但却有着复杂的政治界面,而私部门或组织治理那么由相对充分的治理自主权。

3、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4、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

关于政府而言,但凡未准许的便是非法的。

而关于私领域的治理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

5、政府与市场。

与企业组不同,政提供的产品以及效劳往往面对的不是自由的、竞争性的市场。

6、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2012年南大社保考研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二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

2012年南大社保考研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二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

第二章政府改革与治理第一节治理理论一、治理(governance)理论的三种研究途径(“治理”的内涵是什么?)1、“政府管理”的途径(1)政府管理途径的内容这一途径将治理等同于政府管理,侧重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理解市场化条件下的公共管理改革,包括“最小国家的治理”,“新公共管理”和“善治”等用法。

(2)政府管理途径的治理观(即“新公共管理”和“善治”的治理用法)(参见笔记P3、6)①西方发达国家对“治理”的主要看法A、新公共管理是以“经纪人”为行为假设,以市场化和管理主义为政策取向,强调结构导向和顾客导向,关注公共部门微观经济问题,是新自由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表现。

B、善治是以合法、效率、负责、透明、开放为基本要素所形成的为规范政治权力的治理标准。

②我国学者对“治理”的主要看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看法一致,也存在两者用法)A、“新公共管理”用法:强调企业经营技巧及市场导向的激励机制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B、“善治”用法:认为治理是明确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角色,改革公共部门的管理,建立可预知的法律框架,健全责任制度和规范公共权力。

还有学者论述还应包括权力的配置。

2、“公民社会”的途径(1)公民社会途径的内容这一途径认为治理是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公民社会部门(即第三部门)自主追求公同利益的过程中创造的秩序。

(2)自治的公民社会特征自治的公民社会是共同利益的自愿结合,通过不受国家支配的公民团体或民间组织,社会的各个部分形成一个制度化的,不需要借助政府及其资源的公共领域。

(3)公民社会的途径的治理观这种观点将治理看成是横向联合的“公民参与网络”,是一种“社会中心论”。

但这种观点由于将公民社会与国家对立起来而存在批判。

公民社会应与国家互相补充,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公民社会的组织利益也可以融合进国家决策结构中。

3、合作网络的途径(1)合作网络途径的内容A、这一途径试图在网络管理的框架内整合上述两种研究途径。

公共管理学简答论述

公共管理学简答论述

公共管理学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四、简答1、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有哪些?答: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2)欧洲或莱茵模式3)东亚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2、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有哪些弊端?答: 1)政企不分,政资不分;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3)权力过于集中; 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

3、入世后,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答:1)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2)入世对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3)入世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论述题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答:第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第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第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第四,就人事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的多。

第五,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因此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点。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共管理与其它体制不同点有哪些?答:1)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和方式是不同的:(1分) a,20世纪30年代以前,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都奉行自由经济政策,(1分)奉行三个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契约原则、自我负责原则(3分)b,由于爆发经济危机,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干预主义政策(1分)c,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滞涨”现象,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由此兴起(1分)d,80年代以后西方的政府管理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是按照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的思路来进行的(1分)2)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别,各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也是不同的:(1分)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1分);欧洲或莱茵模式(1分);东亚的政府主导模式(1分)3、案例分析:温州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

民国时期的改革与选举制度

民国时期的改革与选举制度

民国时期的改革与选举制度第一章改革概述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进行了大规模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实验,旨在建立现代化的国家制度和有效的选举制度。

本章将概述民国时期的改革与选举制度,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政治改革在民国时期,政治改革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受到西方民主制度的启发,中国各地相继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旨在建立起一个公正和有效的政治体系。

这些政治改革包括制定宪法、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自治机构、推行省级长官制和地方选举等。

这些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权力分立和民主参与的机制,确保政府的合法性和高效性。

第三章选举制度改革在民国时期,选举制度改革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为了建立起一个公正和客观的选举制度,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选举制度改革。

这些改革包括推行普选制度、实行选区划分、建立选举委员会和投票制度等。

选举制度的改革旨在确保选举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提高政府的合法性并实现民意的表达。

第四章改革与社会影响民国时期的改革与选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这些改革为社会上的不同群体提供了平等的政治参与机会,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其次,改革使得政府机构更加高效和透明,提高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再次,选举制度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的民主进程,培养了公民的参政意识和法治观念。

第五章进展和挑战然而,民国时期的改革与选举制度并非一帆风顺。

在实践过程中,改革面临了很多挑战和困难。

例如,政治腐败和选举舞弊的问题一直存在,制度的执行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和体制惯性也制约了改革的进程。

因此,民国时期的改革与选举制度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第六章总结在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选举制度改革,旨在建立现代化的国家制度和有效的选举制度。

这些改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提高了政府的治理能力,促进了社会的民主进程。

公共管理学 学习要点

公共管理学  学习要点

公共管理学学习要点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1,基本概念: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公共物品、行政国家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3,公共管理学和公共行政学的区别/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4,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管理的特点及其对我们政府改革的启示?第二章公共组织理论1,基本概念:公共组织、公共组织环境、政府再造2,公共组织、第三部门组织与私人组织的差异?3,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4,公共组织的古典模型、官僚模型、第三部门模型的特点?5,公共组织的一般结构形式之各种类型及其优缺点?6,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及其优缺点?7,X理论、Y理论的基本假定?8、组织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9,评析公共组织的变革及其发展?第三章政府改革与治理1,基本概念:治理、全球治理2,治理理论的三种研究途径(了解)3,治理与统治的区别?4,网络治理的特征?5,全球治理的特点?6,民族国家治理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熟悉)7,社区治理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熟悉)8,网络治理的困境?9,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内容及其评介?10,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熟悉)第四章政府间关系1,基本概念:府际关系2,府际关系研究的网络模式之特点?3,评述西方政府间关系的新趋势?4,分析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及其发展?第五章政府作用1,基本概念:政府失败、市场失灵、公共选择理论2,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五种角色?3,市场失灵的表现?4,分析转轨时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育的情况(熟悉)对研究我国政府角色定位问题的意义?5,论述政府失败的表现、类型、成因及其纠正(政府失败论对我们政府改革的启示)?说明:本章知识体系主要在案例题中分析使用。

第六章公共政策略第七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1,基本概念:绩效、绩效评估、绩效管理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兴起的背景?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意义?4,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四大要素?5,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循环周期(程序)?6,有效评估的标准?7,绩效评估的四个评价标准和七个说明指标?8,绩效评估模式、方法和技术(了解)9,论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面临的困难、改进途径,说明如何推进我国绩效评估事业的发展?第八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1,基本概念:人事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文官制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2,人力资源管理区别于人事管理的特点?(了解)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4,论述我国政府人事制度的变革(传统政府人事管理制度的不足、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我国人事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人事制度变革的趋势)5,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九个特征?6,简述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7,分析如何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8,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9,试述如何加快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步伐?第九章公共财政管理1,基本概念: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管理、公共预算管理、政府收费、购买性支出、政府采购、社保支出、财政补贴2,公共财政管理的地位?3,公共预算管理五种基本模式的理论要点?(尤其是规划-计划-预算模式、零基预算模式及绩效预算模式?4,简述税收管理的两大核心问题?(熟悉)5,亚行概括的公共支出管理的目标及具体内容?(熟悉)6,政府采购的五种基本方式?7,转轨时期如何完善我国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第十章第三部门管理1,基本概念:第三部门2,第三部门研究的理论视野?(了解)3,第三部门的研究主题?(熟悉)4,西方国家第三部门兴起的六个原因?5,西方国家第三部门存在的六个主要问题?6,西方国家第三部门在社会发展中的七个作用?7,论述我国第三部门兴起的原因、作用、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途径?第十一章公共部门战略管理1,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兴起的主要原因?2,战略计划的五个基本要点?(熟悉)3,战略管理与战略规划的区别?(熟悉)4,评述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新趋势?5,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6,评析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熟悉)第十二章公共管理伦理1,基本概念:公共管理伦理、公共责任、权力伦理2,公共管理伦理的构成要素?3,公共管理伦理的三种基本类型?4,公共管理伦理的功能?5,公共责任的特点?6,公共管理伦理的三种责任冲突?7,构建负责任行为的四大要素?8,我国公共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

当代中国的政治和治理

当代中国的政治和治理

当代中国的政治和治理第一章:政治制度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全民代表选举为基础的制度,代表国家最广泛的阶层和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这使得政治制度具有民主性和代表性的特点。

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具有独特的特点,如国家主席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政协制度等。

这些机构的设立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和长期发展。

除此之外,中国政治制度还强调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执政党,其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

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政治决策和改革活动具有强大的执行力。

第二章:治理模式中国的治理模式以综合治理为主,包括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会参与、科技支撑等多种手段。

其中政府主导是治理模式的核心。

中国政府在治理过程中重视群众利益和舆情,在决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充分考虑和解决社会矛盾。

同时,政府也积极引导市场和社会的参与。

在科技方面,中国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治理效率得到提升,从而为治理模式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支撑。

此外,中国的治理模式也注重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分享治理理念和实践,共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第三章:治理挑战随着中国不断发展,治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是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

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代价,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技术创新和全社会的参与,政府应该扮演好引导和监管的角色。

资源短缺问题也是治理的难点之一。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资源匮乏和增长资源需求的巨大压力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政府和社会应该在资源节约和资源再利用上下功夫。

治理模式的改革和完善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虽然中国的治理模式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当前和未来需要面对的许多复杂问题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改进。

结论:中国的政治和治理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的不断改进对于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国家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社会治理的现状及其问题研究

社会治理的现状及其问题研究

社会治理的现状及其问题研究第一章社会治理概述社会治理是指在社会组织的基础上,通过各种资源、手段,达到社会和谐、安定的目的。

社会治理主要包括政府治理、市民自治、社会团体治理、市场调节等方面。

社会治理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我国,社会治理的概念逐渐被广泛认可和接受,政府强调“依法治国”、市场经济推行等制度改革均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社会治理的实践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第二章社会治理现状1.政府治理政府是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治理过程中注重信息化、透明化,倡导“从政府管控转向政府引导”,在对各类群体的治理中,政府充分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2.市民自治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速,人们生活状态也在发生变化,城市居民对社会治理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市民自治是指居民自觉地参与治理、参与政治生活,推动城市治理的方式与途径。

在中国城市,提高市民自治具有重要意义。

3.社会团体治理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社会团体是其中主要的形式。

在中国,社会团体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为社会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面临着管理等方面的挑战。

4.市场调节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

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各类社会成员、市民需求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市场调节是优化经济效益、调整分配关系、增强社会活力的必要手段。

第三章社会治理问题1.民主缺失在中国社会治理中,民主缺失问题是必须关注的。

民主主导的治理方式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发展趋势,政府与市民两者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分配等议题应当成为重要讨论内容。

2.法制不健全法制建设不够完善,是我国社会治理中的一大难题。

尤其在地方地区,常常出现政府机构内部权力之争、各种利益之间的纠纷等复杂情形,法制建设不健全问题愈发突显。

3.社会矛盾与冲突在中国社会治理中,社会矛盾与冲突同样是难题之一。

不平等、不公、不义现象在分配、权利等方面较为突出,因而,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冲突就会爆发。

行政管理与政府治理

行政管理与政府治理

行政管理与政府治理第一章前言行政管理与政府治理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政府作为一个国家的管理机构,承担着许多重要职责,包括维护公共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等。

因此,政府的治理和行政管理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

本文将围绕行政管理与政府治理展开讨论,从行政管理和政府治理的概念、意义、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剖析。

第二章行政管理的概念和意义行政管理是指政府为了达到其预定目标而通过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和评估等管理活动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行政管理在政府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

行政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意义:1. 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

行政管理通过公正、公开、透明的管理手段,加强社会公共事务的协调和处理,推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 保障公共服务的提供。

行政管理是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 促进社会和谐。

行政管理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防止和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增强社会安定和和谐。

第三章行政管理与政府治理的关系行政管理和政府治理是相互交织的。

政府治理是指政府通过法律、行政、监管等手段,对公共事务进行全面管理和调控,确保国家各项事务有效、高效、公正地进行。

而行政管理是实现政府治理的主要手段,是政府实现管理目标、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抓手。

在政府治理过程中,行政管理承担着重要职责。

政府需要通过行政管理机制和手段,实现公共事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管理,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行政管理机制的协调与合作也是实现政府治理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四章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在行政管理与政府治理的实践中,我们也会面临许多问题,如部门间的信息孤岛、行政干预和权力过度集中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提出合理的解决途径。

1. 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协作。

通过建立跨领域、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协作工作形式,突破部门间信息孤岛的局面,加强政府内部各部门间的协同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制度创新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制度创新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制度创新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第一章:引言制度创新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今社会和政治的一个热点话题。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国际竞争已经变得激烈,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各国都在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以提高其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本文将从制度创新的概念、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和现状、制度创新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和互动以及制度创新在中国的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二章:制度创新的概念制度是一个国家或组织在运作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程序。

制度创新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对制度进行改良、更新和拓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环境和挑战。

制度创新要求对旧制度进行评估,确定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加强,同时也要合理地保护旧有制度中优秀的部分,以确保制度改革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第三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和现状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指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等各个方面实现现代化,以便更好地通过制度、机制和规则来运作和管理,从而更好地实现其目标和使命。

现代化的国家治理对国家的全面发展和建设至关重要。

它能够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政府的权力合法性和公信力,改善社会和谐和民生状况,同时也能更好地应对国际竞争和挑战,成为世界的领导者和发展模式创造者。

但是,当前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政府管理效率低下、公民参与度不足、制度和机制不够灵活、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和依法执行的问题等。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和效果,需要进行对策和改进。

第四章:制度创新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和互动制度创新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相互关联的。

制度创新旨在提高制度的适应性、效率和公正性,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制度创新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相互互动,制度创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创新的思想和方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改进和升级,同时也要求维持和更新现实中的国家治理模式,以便更好地适应长期发展和实践过程中的变化和需求。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2)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2)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引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是中国政府在新一年中的重要政策文件,该文件对中国国内的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领域进行全面规划和指导。

本文将全文摘录并解读,以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

第一章:经济发展本章重点关注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目标。

主要内容包括:1.经济增长目标–在2023年实现全国经济增长率不低于6%的目标;–加强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2.促进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资本进入中国;–推动投资领域的开放和改革,为企业提供更多投资机会和便利。

3.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业和就业;–提供优惠政策和贷款支持,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第二章:社会建设本章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涵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

主要内容包括:1.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2.医疗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医疗资源的均衡性;–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降低医疗费用负担。

3.社会保障–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解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

第三章:政治体制本章主要关注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以保证政府的稳定和有效运行。

主要内容包括:1.政府治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效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2.司法建设–提高司法公正和透明度,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改革完善司法体制,提高司法效率。

3.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政府和社会管理中的应用;–建立健全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维护网络安全和秩序。

结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从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政治体制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目标,旨在推动中国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力度,落实文件中提出的各项政策,在新的一年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改革和治理
治理理论的研究途径1 政府管理途径(最小国家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
2 公民社会途径
3 合作网络途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合作
治理:合作网络治理,网络治理,实现增进公共利益政府与非政府合作依赖的环境中分享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管理与统治的异同 1管理主体(政府垄断多主题合作)
2管理客体(对象多,范围广)
3管理机制(等级权威和控制互动非强制性权力)
4管理手段(强制新工具)
5管理重点(阶级统治的要求满足公民需求)
网络治理的新特征1多中心的行动体系
2反思理性的复杂人
3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
4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
网络治理的实践类型1 全球治理(全球合作网络的管理,生态,移民,毒品,地区冲突)
A,治理的主体是全球范围的行动者
B 治理的客体是影响全人类的跨国问题(环境军事生活经济)
C 治理机制全球性的制度安排(共同化原则规范协议程序)
2 民族国家治理(民族国家范围内公共物品的提供过程的管理)
A政府合作网络i 政府协商会议
ii特区
iii地方政府在特定领域的合作
B政府项目执行(合同外包)
C公司合伙网络 i财政补助(对教育医疗的补助)
ii特许经营权
iii公私合营企业
3 社区治理
A志愿者服务(社区发动,无偿献血认领树苗)
B盈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私营机构整合社区的公共服务资源 C消费者控制(俱乐部产品供应)
网络治理的多重困境
1可治理问题 A 合作与竞争的矛盾
B 开放与封闭的矛盾
C 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矛盾
2合法性问题 A 公众认为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责任
B转移公众对政府的认可,减少对政府的认可程度
3有效性问题(治理能力与治理需求之间的差距)
A明确网络能力的限度
B开发新管理工具
C培养网络的管理者i应对不确定环境的能力
ii营造合作氛围的能力
iii制定和调整网络管理条例的能力
iv培育网络共同价值和信念的能力4责任性问题(合作---责任难以界定相互推诿转嫁责任)完善责任机制A加强行政伦理建设,重塑职业主义精神
B完善公共责任制度,明确公民权利额实现)
C在合作网络中,政府也有着特殊的责任定位(保持社会的凝聚力)
第二节当代西方政府改革
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浪潮
1西方政府改革的概况和特点1英国发源地之一注重引入工商管理技术1979 雷纳)
2美国私人部门的成功方法引入公共部门重塑政府运动)
3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迅速全面激进系统
4欧洲大陆各国非连续性渐进性零碎性
2西方各国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1经济政治因素将改革提上日程
2经济全球化---推动力
3新技术革命
4传统官僚体制的失败和商业管理猫式的示范作用
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1 政府职能的优化a 建立全面系统的经济立法体系
b通过计划,财政金融噶与等手段,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C 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
2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 a政府业务合同出租
b以私补公打破政府垄断
c公共服务社会化
3分权分散政府职能缩小政府管理范围
4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私人部门的管理技术重塑政府,工商管理的方法战略管理全面的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标杆管理)
5人力资源改革a放松管制增强灵活想
B公共管理者非职业化(合同雇佣制临时聘用制)
C绩效评估及灵活的付酬制度
6机构重组(更具目的性和计划性)
治理的新模式
费立耶四种模式及特点
1效率驱动模式财政控制成本核算效率)
2小型化与分权模式
3追求卓越模式
4公共服务须向模式
本作者将新公共管理的内容归纳的八个方面 1管理者管理
2衡量业绩
3产出控制
4顾客至上
5分散化
6引入竞争机制
7私人管理的方式
8改变管理制与政治家和公众的关系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特征
1组织结构-----官僚制
2公共物品-----政府提供
3政治行政分开
4文官终身制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失效
1官僚体制过时
2政府垄断地位动摇
3政治行政分开在实践中难以实现、
4文官永业制终结合同外包聘用制的实行
对新公共管理模式的批评
1理论基础意识形态经纪人假设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
2批评市场化和管理主义的总方向
3新公共管理的各种措施的批评eg 合同和外包市场导向缩小政府的作用分权分散主义私有化损害公民参与放松管制—控制问题结果导向
—如何与公共只能邮寄结合顾客至上—将公民降低为一般消费者)
新公共管理理论上的矛盾
1企业自主与民主责任
2公共企业图景与公民参与价值
3隐蔽性与开放性
4企业承担风险与公共财政处置
第三节转型期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
历次改革回顾
1第一次
1952 加强中央集权
2第二次
1956 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
3第三次
1960 再次集权
4第四次
1982行政机构方面撤兵机构裁汰冗员管理权限方面改革权力过分集中
5第五次
转变政府职能 1988一经济部门为重点
6第六次
1993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的侧重点是经济部门政企分开
第七次
1998 裁撤直接管理经济的部门加强宏观调控
8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999 减少审批事项转变政府职能
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1 上改下不该
2审批事项仍然较多
3体制创新不够
4审批权产生机制不健全
5终结机构发展较慢
历次机构改革的经验教训
1改革的主要成效1
2
3
4
5
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1市场没充分发挥作用
2 搜段单一
3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部明确
4地方部门利益观念强
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处理好的关系1机构 --其他
2实质理性工具理性
3中央与地方
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1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
2国务原机构改革的五个重点
3国务原机构改革方案
A国资委 b发改委c银监会 d商务部 5食品药品6计划生育地方政府改革新趋势
深圳------行政三分制晋江----创新公共行政体制顺德上虞上海浦东中国地方政府改革的新趋势
1
2
3
4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