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统一,让德育回归生活
论小学生德育中的知行统一
论小学生德育中的知行统一“童年是人生的春天,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收获健康人格的果实”。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现象:镜头一清明节,烈士陵园里,校领导在陵墓前沉痛地讲述着革命者奋勇杀敌而壮烈牺牲的事迹,而下面的学生,有的在说说笑笑,有的在喝饮料,有的在拉拉扯扯……镜头二下午放学时,二年级的一些学生自己在一边悠闲地玩耍,让来接自己回家的年迈的爷爷奶奶弯着腰替他们打扫卫生…….镜头三三年级的一名男生喜欢打架,尤其喜欢欺负小同学。
班主任将他叫到办公室问他为什么要打架,他说:“我爸爸说了,叫我在学校里面凶点,免得别人欺负。
面对这些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脱钩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可见,知的目的在于行,那么,怎样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使两者和谐一致,真正统一起来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改革课堂教学,着力构建回归生活、知行统一、有魅力的品德教学活课堂。
1.1 联系生活,活用教材。
品德教科书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生活主题或者生活场景,大多是些美好的生活图景。
教师就是要想办法将这些美好的生活图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形成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最终引导儿童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实践知行统一。
1.2情感体验,以情促行。
最能打动人的是情感,将情感贯穿于思想品德课的始终,犹如一条丝线,串联起粒粒珍珠,最后形成美丽的项链。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情景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的产生往往有综合作用。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借助情感体验,能有效地以情促行。
在具体做法上,就是教师运用道德情感体验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比、体悟、心理换位和行动实践等途径,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
我在教《孝敬父母》时,利用家长会,特邀部分学生家长听课,组织家长和其子女开展“说说我的心里话”活动。
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专题讲座
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往往以讲述 、背诵、填空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缺乏 趣味性和实践性,导致学生难以主动参与。
缺乏与实际生活结合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往往脱离学生的实际 生活,缺乏对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实践活动 的引导和借鉴,导致学生无法将道德法治知 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生活实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模式
课堂呈现单一的教学模式,缺乏互动和参与,导致 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知识
部分教师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 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难以达到教学效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质量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着理论脱离实践、教 学方法单一和师资不足等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 来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
生活实践激发学习动力
生活实践还可以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和热 情,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去感受道德与法治的力量 ,可以激发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兴趣。
生活实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课堂活动与课外实践
生活实践包括课堂活动设计和课外实 践组织,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 组讨论等。
参观学习与社会实践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的效果评估
综合评估教学方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 践的效果评估是对教学方法的检验和 评价,需要通过综合评估学习情况、 思想品德等方面来确定教学效果及改 进方向。
观察言行评估素养
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思想 品德表现等方面来评估学生的道德素 养,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观 察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 指导和纠正。
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回归生活实践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要回归生活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要回归生活摘要】在当前的教育领域,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等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可以看出整个社会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
小学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于今后的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从小学阶段开始就要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针对目前小学德育教育的状况,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该怎样做呢?体会是:德育的途径一是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二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
生活才是构成学生各种道德认识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小学;德育;回归生活中图分类号:G6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9-085-01“德育”顾名思义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与培养。
当今的高考体制迫使现在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几乎全部倾向于重才智发展而轻德育培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是人格,人格的基础是道德,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为非作恶越大。
”由此可见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德育教育,而且还要把德育当成教育的重点。
小学正是处于德育教育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的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于今后的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一、目前小学德育教育状况的分析学校是什么?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
在这里教师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那就是"教书育人"。
教书就是传授知识,而育人则是德育即教会每个学生如何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一个有价值、能经得住各种挑战的人!从总体上看,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形式一片大好;课程改革中也将“核心素养”摆在了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学校也很重视这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但由于诸多因素导致不少学校在德育过程中只重说教,重视道德知识的学习,轻视道德行为的体验和感悟,这样不仅脱离了学生品德心理的发展规律,还使学生知行脱节,表现为能说不能做甚至是光说不做。
学校德育生活回归的探析
一
新型人才 ” ,少有人 看到经济 的有序发展与社会精神道德建 设的关系 ;德育被异化 为应 付考 试和检查的装饰品。这种作 为装饰 品 的德育更 多进行 的足 与个人 真实生活 并无关联的 活动,这样 “ 德育 并没有改善个人 当下的生活状态 ,德育影
德国著名的教育 家赫尔 巴特 说 , 教育 的最 高 目标就 是 “ 道德 ” 。布 匹尔也说 ,“ 副其实 的教育本 质上就 是 品格 教 名
育 ”…。教 育 足 社会 生活 整 体 的 一 方 面 , 德 育 足 教 育 整 体 的
一
正 的经济 文化及 个人生活立言 的必 要性和可能性, 从而被全 面异化为一种政 治教育。 这种政 治中心模 式滞 留的观念造成
LI Na U n
( fc f a ghntahr C lg , bi agh n0 3 0 , hn) Of e T n sa c es ol eHe eTn sa 6 0 0 C i i o e e a
Ab t a t s r c :Th r d t n lmo a d c t n t a e p o e r a i i i i g o t d n s h s e p s d i i tt n a d C o e ta i o a r l u a i h tk e f t e l t l n fsu e t a x o e t l i e o h sc v s mi i , n a n t ao n me tt e n e s o h o it n e s n o d v l p e h e d f t e s ce y a d p ro s t e e o .Ba e n a ay i o r d t n lmo a d c t n r n f s h o r l s d o n ls s fta i o a i r le u ai ,t d o c o lmo a o e e u a in i d s u s d T e mo a e u ai n o i i ae o m lv i h ti f u d t n h v r a i ly i i i m ie t h d c t s i s e . h r l d c t r n ts f r c o e l e t a s o n a i a e g e t t i f t s x d wi t e o c o g f o v a t h s c a l e Li i g s h o r l d c t n r t mst i sa fe t e o f r n h it rc l r n ft et s o i l i . f n c o l f t mo a u ai eu l e i n e c i s n o mi g t t eh so ia e d o i . e o o f v c o t h me Ke r s s h o r l d c t n r t m o l e c r au y t m ywo d : c o l mo a u a i ; eu t i ; o ev l es se e o f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学生生活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学生生活摘要: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努力开发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并创设情境,打开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通道,知行统一,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从而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活教学;回归生活;创设情境;知行统一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也明确指出:“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
”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观,正确定位,由知识教学向生活教学转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权威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是教材的代言人。
实际上,思想品德课鲜明的生活化特征,决定了生活才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思想品德课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回归学生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生活。
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以学生生活为载体,为他们搭建多向互动、平等对话、解决生活问题的平台,由知识教学向生活教学转变。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努力开发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坚持正面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规范。
”强调思想品德教学回归学生生活,就是要以学生生活事件为叙事题材,紧扣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生活逻辑,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线索,以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努力开发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
首先,引导学生培养关注身边小事的良好习惯。
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
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善于把身边的小事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从中认识和体验所学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
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当我看了新教材《思想品德》的内容后,深深地被其内容所吸引: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指思想品德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亲手实践的内容来丰富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只有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思想品德课堂要回归真实的生活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即生活理念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开放型的社会,这对于初中学生的思想素质养成发生着重要作用。
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回归生活、体验生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教的道理,才能更好地掌握技能,才能更好的学会生活。
(三) 古人倡导“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苦读圣贤书”,这样的学习势必会使学生缺乏必要的生存本领和生活能力,所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下面就如何使中学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真实的生活谈谈笔者的做法。
第一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这样的目标任务是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的整合展开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既不能高高在上远离学生生活,又不能平庸琐碎的一味关注具体生活,而忽视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
“知行统一”,激活小学品德教育
“知行统一”,激活小学品德教育作者:耿凤英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年第05期有人这样说: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思想不好是危险品。
因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从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进入21世纪,德育逐渐成为全世界教育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学会共处,学会关心”是21世纪的一个道德教育的主题。
在时代的催生下出现了《品德与社会》课,这样就使品德教育有了载体,使社会知识有了灵魂,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为了实现课标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生活现实和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在生活中获得,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尝试,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在贯彻课标的精神、上好《品德与社会》课中,我深切体会到必须让“知与行”统一,才能激活小学品德教育,收到较好的实效。
一、贴近学生生活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品德与社会》课将内容细化为六个主题,即: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这个内容框架的构建,就为学校、教师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挑选适当的教材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我们挑选的教材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情趣,学生易于查找、收集了解,也便于学生走出教室调查、采访,又能及时对照检查自己行为的内容安排到教学中去,教育的内容是适合于他们的需要和可能的,是最基础的,教育的方式是生动活泼的,他们乐于接受的,这样才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活”教材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成为具有责任心、爱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这是这门课的教育目标。
只有充分利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让学生挖掘、归纳,通过实践的过程,对“知”的理解,“行”的开始,再进行分析认同,从而在学生中形成共识,贯彻到行动之中,久而久之就可形成为习惯。
如在教学“我是家庭一员”、“为家庭和睦尽力”等课时,我就先让学生同父母交流、了解家庭中每个成员的责任,怎样做才是负责任的人,然后再了解其他家庭的情况,这样通过课堂学习和现实对比,加深学生对“知”的领会,对“行”的实践,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会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
新课改下如何回归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性
浅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回归
而在教学中要 利用好生活教育资源 , 就必须 与生活实 际
活德育论 ” 作为教材 的理论支撑 , 以初 中学生逐步发展 的生活经验作为编写 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初 中思想 品 德教师 , 也应 与时俱进 , 在教学中应做到课堂 、 学生与生 活实 际的紧密联 系 , 生活融入教学 , 将 让教学指 导学生
教育 ”“ 、给生活以教育 ” 的理论得以充分的体现 。
第二组 : 到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 , 慰问老人 ; 第三组 : 选定
几个同学 , 通过将 自己的双眼蒙住或将双脚绑住等方式 , 感受残疾人 的生活。 通过这个活动, 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
中感受生命健康的重要 ,也让学生在关爱生命健康的同
深化问题 , 最终达到知行的统一 。 三、 巧设 实践活动 。 让学生体验生活
即创设 与学生生活环境 、 知识 背景密切相关 的 , 又是学 生感兴趣 的学 习环境 , 让学生 在交流 、 探讨 与反思 中感 悟生活 、 验生活 , 体 这是一种将 思想 品德课教 学生活化 的有效方法 。它既能增加学生的直观经验 , 又有利于学 生理解生活情境 中的理论问题 , 同时也使我们的课堂 由 封闭走 向开放 , 由枯燥的死记硬背而走 向勃勃生机 。 例如 : 履行受教育 的义务》 苏教 版七年级上 ) 在《 ( 一 课 的教学 中, 先让学生表演 自编的小品 , 情节 为 : 在课 堂 上 , 师在讲课 , 教 几个调皮 的学 生在 搞小动作 , 传纸条 ; 教师在黑板写字的时候 , 有学生趁机搞怪 ; 放学 了, 几个 学生相约去起了强烈 的反响。 0 7 2 0年 各大媒体有关 “ 飞索求学 ” 的报 道在全 国都 引起 了广泛
德育教学的重构:走向“生活化”——回归儿童生活的小学生道德教育
管理篇誗德育天地德育教学的重构:走向“生活化”———回归儿童生活的小学生道德教育颜鲁红(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金城关回民小学,甘肃兰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说明新时期的德育越来越重要,小学德育要培养学生成长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
那么,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呢?老师首先要立足于新时代背景,创新教学方式,让小学的德育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可通过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教学中如何落实呢,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德育中老师一定发现并抓住学生的这种认知心理,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
小学生天性好动,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听有趣的故事,老师可借此来进行德育,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发展他们的认知水平。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也安排了许多有意义的故事和生活现象,并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事例进行实践体验,通过生活体验来明白事理,发现生活中的道理,影响自己的世界观,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但是如果一味地依赖这些教材中的事例,会有一些弊端,因为这些事例往往与学生的生活相脱离,相关性不强,学生接受起来兴趣不浓。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发现这种现象,创新教学手段,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寻找新鲜的事例,进行熏陶教育。
因为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生活经历各不相同,或者说每个人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他们的故事或感动人心,或催人奋进,教育意义很强,这些都是德育非常生动的实例。
老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发掘生活中的这些素材,把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教学中,融入课堂,进行德育渗透,并引导学生对这些事例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在故事体验中触动他们的心灵,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让他们把生活中的感悟归纳为人生道理,指导自己的行动,进而对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树立自信。
回归生活本位创新德育模式
回归生活本位创新德育模式陶行知说:“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
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限,受年龄特点影响,对他们进行德育,不能背离他们的认知特点,不能简单说教,更不能离开现实生活。
真正有效的德育必须以生活为依托而进行,我们针对实际,从生活出发,创新途径,开展了生活化德育工作。
一、校园环境生活化,营造德育新氛围校园是把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培养过渡的场所,具有无形的巨大教育力量。
校园环境、文化,也是丰富的德育资源。
学生生活在校园里,浓郁的德育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我们学校以走廊、教室、楼梯、花园、操场、橱窗、专用教室等为载体,建设校园德育文化,营造浓郁的德育生活化环境,让学生时时刻刻都置身于充满愉悦的德育氛围之中,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在校园环境中提升自我。
校园墙体上,有激励性的标语,有校训、校风;橱窗里,德育栏目内容定期更换;走廊上、楼梯处,张贴的人生格言、名人名言定期更换;教室里,班级宣传栏有固定的德育内容;校园“光荣榜”上,每天都表扬品德优秀的学生;教学楼前,经常有各种德育宣传图片展览;定期播放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等等。
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能说话。
二、品德课堂生活化,建构德育新体验1.确立一个生活化目标,让学生去追求2.再现一个生活化场景,让学生去体验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知识的。
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资源,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亲自参与讲一讲、议一议、演一演、辩一辩等活动,扩大经验,深化自身体验。
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自己,建构起个体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件最能体现父母对自己的疼爱且有故事的物品,并思考这件物品为什么很有意义。
关注学生知行统一能力——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之探索
一
二 、 强 教 学 内容 与 实践 活 动相 结 合 加
根据 《 国家 中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00 2 2 ) 2 1— 00 年 》 关 于 教 育要 注 重 知行 统 一 , 坚 持 教育 与社 会 实 践相 结合 中 要 等 有 关 要 求 ,我 们 教师 在 教 学 过 程 中就 应 该 要 加 强 教 学 内 容 与 实 践活 动 相 结合 , 践 活 动 就 是 要 给 学 生 提 供 一 个 探 索 、 实 创造 、 展 示 自己才 华 的 空 间 , 学 生 通 过 学 习之 后 , 让 能够 运 用 所 学 的 知 识进行 实践活动, 分析 、 决 一 些 实 际 生活 中 的 简 单 问题 , 高 解 提
物 的感 人 事 迹 作 为 主 要 素 材 , 免 空洞 说 教 , 将 来 自社 会 生 活 避 要
大 课 堂 的结 合 ; 教 学 内容 方 面 , 关注 学 生 的 发展 , 力 贴 近 学 在 应 努 生的生活实际, 以增 强 学 生 学 习 的 针对 性和 科 学性 , 而 体 现 素 从 质 教 育 的要 求 , 进 一 步 提 高 了思 想 品德 课 的 教 学 有 效 性 。 也
有 效性 比较 科学 合理 的角度 , 即通过 了解 学生 的知行 统一 能 力来 分 析 评价 思想 品德 课 的教学 有效性 。 苏霍 姆林 斯基 指 出: 应该 尽可 能 “
学生进入生活的桥梁, 需不 断 与 时 俱 进 , 拓展 充 实符 合 本 校 学 生 实 际 的新 内 容 , 强校 本研 究 , 到 让 学 生 在 学 习 中学 会 生 活 , 加 达
地 培养 学 生 由崇 高 的道德 愿 望和 个 人对 于 道德 理 想 的 向往而 产 生 道 德行 动 ” 由此可 见 , 高学 生 的知行统 一 能力 具有十 分重 要 的作 。 提 用 , 一方 面 要求 学 生要 有理 想 和信 念 的推 动 , 一方 面 更 需要 教 这 另 师 对 学生 的引导 和帮 助 , 正达 到 由理论 升华 到实践 的效 果 。那 么 真
“知行统一”,激活小学品德教育
家 都 有 ,所 以我 们 在 教学 时 应 依 具 体 情 况 合 理 选 择 素
“ 促进 学 生 良好 品 德 形 成 和 社 会 性 发 展 ,成 为 具 有 责任心 、爱心 、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 上 升 ,求得 实 效 。
( 接 1 3页 ) 上 1
格公民 。 ”这 是 这 门课 的 教 育 目标 。只 有 充 分 利 用 与 学 生生 活 密切 相关 的 素材 ,让学 生 挖 掘 、归 纳 ,通 过 实 践 的过 程 ,对 “ ” 的理 解 , “ ”的开 始 ,再进 行 分 析 知 行 认 同 ,从 而 在学 生 中形 成 共识 ,贯 彻 到行 动 之 中 ,久 而 久之 就可 形 成 为 习惯 。 如在教学 “ 是家庭一 员” “ 家庭 和睦尽 力” 我 、 为
等课 时 ,我 就先 让 学生 同 父母 交 流 、了解 家 庭 中每 个 成
员的 责任 ,怎样 做 才是 负 责任 的 人 ,然 后再 了 解其 他 家 庭 的 情 况 ,这样 通 过课 堂 学 习和现 实对 比 ,加 深学 生 对 “ ” 的 领 会 ,对 “ ”的 实 践 ,使 学 生 既 学 会 做 事 , 知 行 更学 会 做人 ,在 做 事 中学 会做 人 ,在 做 人 的指 导 下学 做 事 。在教 学 中 ,我 努 力扮 好 “ 导师 ”的 角 色 ,科学 的 安 排好 教 学 活动 中各 个 环节 的 时 间 ,把 尽 量 多的 时 间交 给
让学生以自己的世界出发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 ,用 自己的 心 灵感 受社 会 。如家 乡与世 界 ,虽 然家 乡离学 生
去 ,教育的内容是适合于他们的需要和可能的 ,是最基 生活近 ,但也不可能一次了解很深 ,世界离得很远 ,但 础 的 ,教 育的 方式 是 生 动 活泼 的 ,他 们 乐于 接 受的 ,这 现 代 社 会 学 生 却 可 以 亲 身 感 受 它 的 存 在 ,因 为 美 国 的 “ 当劳 ” 广告 中国 随 处 可 见 , 日本 的 电 器 几 乎 每个 商 麦 样 才可 达 到事 半 功倍 的效 果 。
以诚育德 让德育回归生活
学校 的德育 工 作在 繁重 的教 学任 务 和 “ 谨 的德育 管 理 ”的 严 夹缝 中生存 。一边 国家 在强 调德 育 的首要 地位 , 另一 边 由于 社 而 会和 家长对 学校 的 “ 曲”评价 ,使应 试 教育 下 “ 学率 ” 的高 扭 升 低成为 了评价学校好坏的主要指标 , 许多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不
需求。
2 .德 育方 法僵化 陈旧
杂开放的信息社会 ,在面对社会生活中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
道德 观 的冲突 时 , 常无 从 选择 、 能 为力 。德育 也就 越发 苍 白 常 无 无 力 、 困难重 重 。 基 于 上述 分析 , 们要 扭转 当前学 校德 育被 动局 面 , 高德 我 提 育 工作 的 实效 性 。我 们应 抛弃 浮躁 ,以人为 本 ,以诚 之精 神 和态 度 审视 学 校德 育工 作 , 到 以诚育 德 , 德 育 回归本 真 、让德 育 做 让
“ +2 0 的现象 。 5 =”
间真 实无 妄 的本然 之道 ;因此 “ ”是 天地 间 真实无 妄 的本 然之 诚
道 ,乃宇 宙万 物之 实有 。
4 .德 育评 价标 准单 一
从 价 值论 角 度看 ,《 中庸 》日 :“ 之 者 ,人 之道 。 诚 ”意 即人 是 天地 鲴 绵 的产 物 ,人 当效法 天地 至 诚之精 神 ,故 “ ”是人 道 诚 追求 的至高 境界 。 从 方法 论 视 角看 ,“ ”是处 世 行事 的基本 准则 ,是 天地人 诚 尊崇 的最高 德性 。 中庸 》日 :“ 《 诚者 ,不 免而 中 ,不 思 而得 , 从 容 中道 ,圣人 也 。诚 之者 , 善而 固执 之 者也 。 ‘ 之 ”的 “ ” 择 …诚 道 实际就是一种行为方式或者途径 ,即 《 中庸 》日:“ 博学之 ,审 问之 , 思之 ,明辨之 , 慎 笃行 之 。 教育 哲学 的角 度看 , 中庸 》 ”从 《 说 :“ 自明诚 , 之教 ” 故 “ 谓 , 明诚 ”之 谓 , 化之 道也 。因 “ ” 教 诚
让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论文
让小学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摘要:生活是品德课的本源,品德课教学要使学生把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生活化;平等;情感;生活情境品德课“回归生活”是针对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提出来的。
传统德育以“理想化”的培养目标、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育过程、消极的评价体系,导致品德课教学与生活缺乏联系,不能满足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目前,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
笔者认为,应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那么,如何使小学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呢?一、品德课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传统的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
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1.发挥时间上的近距离效应。
理论联系实际是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让世界充满爱》一课,就可以引用国际红十字会对我国特大洪水援助及我国和世界各国对东南亚海啸灾区进行援助等材料。
这比材料中的朝鲜战场上罗盛教的事迹和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的故事内容更贴近学生。
选取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2.空间上舍远求近。
知行统一 撑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片晴空
知行统一撑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片晴空教师工作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犹如一块块基石,支撑着整个社会的道德理念。
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作为人民教师,不仅要重言传,更要重身教,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为人师表,把“传道、授业、解惑”、“知行合一”的古训赋予时代意义和时代特征,撑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片晴空。
“知、行、情、意”是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教师除让未成年人科学地“知”外,更要让他们在生活中踏实地“行”,并且在“行”中增强情感体验,磨练“知”的意志,使其达到自觉状态,这样,未成年人的修养和品格才能形成。
一、求“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解决未成年人思想问题为重点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教育教学中要积极采用交流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强化活动性和情境性,强化时间色彩,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寓教于“事”,寓教于“乐”;强化自我教育,让未成年人在相互交流中去自觉接受教育,淡化理想化的生硬说教;改革思想政治课的话语结构,减少强势语言和政治色彩浓烈的语句,尽量使教学用语生活化和人性化;建议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
评价上要注重激励效应,肯定未成年人的点滴进步,以建设性的意见及态度与学生交流,避免直接批评,体现尊重与信任;书面考查注重开放性,题目设计注重知识迁移与能力运用,不以单纯的知识考查学生;学生思想政治课成绩要适当加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得分,学业成绩以等级区分,不公开、不排队。
这样,教学与评价的针对性强了,为未成年人发展服务的特点也得到了鲜明体现。
二、用“心”,强化实践观念,让德育回归生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德育品质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曾提出,希望广大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培养学生主体精神 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培养学生主体精神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以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沿用的方法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总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
为了改变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使思想品德课发挥其作用,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就要敢于向传统的“规矩”模式挑战,特别注意解放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解放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儿童思想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还要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改变传统德育“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性弊端。
要使《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取得高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把多种教法引进课堂过去用注入式教学法,教师念,学生听,这固然不好,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每节课都问你学这课有什么感想?你今后应该怎么做?这既不能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又会使学生养成空喊口号的恶习。
教材内容不同,学生年龄不同,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
如在教《从小养成自觉劳动习惯》一课时,教师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结构,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事先设计了三个问题:1你的衣服脏了怎么办?2早晨起来时你应该做那些事情?3有时同学让妈妈洗红领巾、洗脚,对不对,为什么?同学们兴趣很高,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学生通过回答自己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想法和做法,受到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教育。
二、创设宽松环境,让学生保持自主乐学的情绪课堂上,为了维护严肃的“课堂气氛”,教师制定了“严格”的坐姿和机械的问答学习方式。
回答问题先举手,得到允许后再发言,像这样凝固的学习空气,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敢于向传统挑战。
三、科学组合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互动交流的空间科学的组合学生,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更多互动交流的机会,而且可以在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简论
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简论生活德育是对知性德育的超越与发展,是学校德育实践切实可行的路径。
当下我国学校德育实践中广泛应用的主要是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为导向的生活德育理论。
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在德育目标上培养“知‘情’意合一”的“真人”;在德育本質上强调在“生活”的场域中实现道德的内化;在德育原则上要求在生活中渗透德育,让德育回归生活;在德育方法上践行“教学做合一”。
标签:生活德育;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德育原则;德育价值陶行知德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德育。
可以说,陶行知的生活德育论和生活教育理论是相伴相生的,虽然陶行知没有明确提出“生活德育”的概念与内涵,但却在脚踏实地地践行着生活德育理念。
陶行知的广义生活德育观即是道德教育包含在教育之中,教育要回归生活,道德教育自然也要回归生活。
1.陶行知生活德育目标:培养“知情意合一”的“真人”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陶行知生活德育目标简言之,即“培养‘知情意合一’的真人”。
“真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总体培养目标,亦是陶行知生活德育所诉求的“理想人格”。
他指出:“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体的,统一的”、“在统一的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知情意,启发其自觉,使其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
”[1]可见,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的诉求是培养“知情意合一”的、具有“完满的人格”和“道德自觉”的“真人”。
这是一种具有整体性、全面发展的德育理念。
人的完整的思想品德的发展与完善,应该是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因此生活德育要求学生在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整合性发展,并最终完善学生“整个的、统一的”德性。
2.陶行知生活德育本质:在“生活”的场域中实现道德的内化陶行知师承杜威,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他的教育理论和道德教育论都以此为理论基础,他提出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观点,陶行知从“教育即生活”到“生活即教育”的转向中,找到了适合于中国国情、根植于中国实际的生活教育理论,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既保有文化适应性,又符合本土化的理论诉求。
“知行合一”理念下的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知行合一”理念下的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摘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知行合一”理念,从思想认同增动力,“知是行之成”;制度引导树典范,“以行促知”;课堂教学重实践,“以知促行”;家校共育成合力,“知中有行”四个方面阐述了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关键词】知行合一初中学生行为习惯教育部在《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指南》(2017年)明确指出:“德育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可见,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党和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一生的收获。
“知行合一”理念所关注的是认知与行为结合的重要性,教师应在此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知行合一”理念的内涵“知行合一”思想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教育理念,其中“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即对事物的认知,“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该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与“行”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并相互影响、相互统一。
如果理论缺乏实践支撑,“知”将无法发挥参考作用;而实践缺乏理论引导,“行”也会丧失具体的方向。
可见,只有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一)思想认同增动力,“知是行之成”“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主体,再有效的教育方法、措施脱离了学生都无法发挥作用。
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提高学生思想上的认知,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及影响,强化他们对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思想认同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行统一,让德育回归生活
作者:郭华英
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7年第07期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李明(化名)是一名八年级男生,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孩子,在学校里团结同学、尊重老师,具备了优秀生的所有标准。
有一次,碰到了他的妈妈,谈论起了孩子,我在赞赏李明的同时,他妈妈却沉重地摇了摇头说:“老师,你不知道,他在家里可远远不如在学校里表现好。
”接着她告诉我许多关于李明的事情,其中有一件我印象最深。
李明的爷爷非常疼爱李明,有一次,李明坐在茶几前吃东西,爷爷在找他的收音机,因为李明有时会摆弄他的收音机,于是爷爷便问:“明明,我收音机你给我放哪儿了?”李明抬起头没好气地说:“谁拿了?睁开你的狗眼看看,在茶几下面呢!”
听了这件事,我震惊了,我简直都不敢相信这些是出自李明之口。
我不禁反思,为什么在学校里表现很好的学生在家里却能对家人口出恶言?如此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的好学生,把“为什么孝敬父母,怎样孝敬父母”背得滚瓜烂熟的学生,怎么这么对待自己的家人?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是白上了吗?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怎样进行呢?
经过反复思索、查阅文章,我认识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学校思想品德课教育与家庭、社会等生活环境脱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5+2=0”,即五天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加上两天的双休日(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后,德育的效果就等于0了,造成了学生“知行不统一”的现象。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情感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学生的行为更为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师除了应该注重知识传授外,更要注重学生品德的养成。
一、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以“行”升“情”
情感能够促使行为的产生,同理,行为也能升华情感。
例如,在教学完《家,温馨的港湾》一课后,我布置了“为父母做一件事情”的作业,可以是为父母洗脚、为父母做饭、为父母洗衣服,或者是给父母讲个故事、倒一杯水等小事。
课堂上我让学生交流、发言,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学生在发言
时非常激动,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我相信,这样的一次作业,比让他们做几十道书面题更有效果。
布置这样的作业,只是个别现象,我们要把这种个别现象变成一般现象、学生日常生活经常做的普遍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要利用每周的班会、队会,把那些做得好的同学推选出来,大力表扬、鼓励,成为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
二、课堂形式应该灵活多样,注重行为教学
我们习惯于上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这几种类型,我们也可以在课堂形式上进行创新,既可以把某些内容引进来,也可以让课堂走出去。
例如,《搭起创新的桥梁》这一节,学习之后,学生都有了创新的愿望,但是没有时间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因此,我专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去发明创造。
让学生先构思,课下搜集材料,课上动手去做。
这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例如,一位同学的发明非常有新意,他看到写字用的粉笔很容易断,于是他借鉴固体胶棒的原理,找了个类似的装置,把粉笔塞进去,固定住,一拧,粉笔就出来了,掉在地上也摔不断了。
好奇心,观察,创新思维,想象力,实践等都渗透在他在这个过程中,相信他对此课的理解是最深刻的。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的学生最终是走向社会的,因此要让他们多走进社会、认识社会,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多是正面的知识,比如“社会是美好的,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关爱的”等,但是,学生到了社会上,却发现了社会中的冷漠,这样就形成了反差。
因此,让学生了解社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行统一。
例如,我们利用周末搞社会调查,了解环境等方面的现状,让学生看到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设计了“为灾区募捐”献爱心活动,让学生感受人间的真善美;走进医院,让学生感受身体强健、生命的宝贵;祭扫烈士墓,让学生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学习先烈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坚毅的品质等。
让德育回归生活!关于如何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我们的路还很长,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相信我们会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