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期末复习重点
马基复习重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
(革命是什么样的革命?怎样取得胜利)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构建)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内涵。
(党是什么样的党,怎样构建)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发挥人民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要点: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答: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代表人物)答: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乔威弗黑格尔和路费尔巴哈3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答: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4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答: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里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第一章第一节一、物质世界的客观性1什么是哲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2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3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分为哪两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4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二者如何划分?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一时的产物。
划分的方法是:物质和意识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
5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什么是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从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其实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6什么是可知论?什么是不可知论?二者如何划分?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马基重点
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
2.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及其意义。
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
6.真理(客观性、辩证性)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
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及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8.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1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能力与作用
11.资本主义萌芽及其产生途径
12. 资本的原始积累及其作用
13.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及其基本矛盾
14.劳动价值论(商品二因素、商品价值的决定、货币的职能、价值规律)
15.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及特殊性、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式、资本积累的实质、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
16.垄断理论(垄断及其产生的原因、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垄断与竞争的关系、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及其对社会的控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
17.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的本质与原因、当代经济危机的特征)
18.经济全球化理论(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及后果)
19.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20.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及时代局限性。
马基复习整理
马基复习整理1.1 物质世界和实践1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
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 运动与静止: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可变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5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7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1.2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2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3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质量互变定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期末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重点1、名词解释 4题,每题五分,共20分2、简答题 5题,每题六分,共30分(基本观点)3、材料分析 2题,每题十分,共20分(每题三小问,答题要简洁)4、论述题 2题,每题十五分,共30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4、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5、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7、规律: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0、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机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1、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2、生产方式: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13、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从本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4、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5、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重点考点_重点笔记_知识点汇总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渊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狭义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实践不同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环境的活动,也不同于人的认识的活动,不论什么形式的实践都具有某些共同性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个范围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普遍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
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
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矛盾的转化:矛盾转化,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是事物具体矛盾的解决,是新矛盾代替旧矛盾。
矛盾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矛盾转化的形式: 1、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如优胜劣汰; 2、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取代,如奴隶社会矛盾的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矛盾,被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所取代; 3、矛盾双方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而融合成一个新事物,如城乡矛盾、脑体矛盾的最终解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点详细整理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一、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及三个组成部分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恩格斯提出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1)、内涵不同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
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
马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资料
1.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第一、新事物有着新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人们如何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其次,必须通过社会实践这一根本途径。
再次,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A.使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使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4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的缺陷:第一、离开实践观察认识问题,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反映。
第二、离开辩证法观察认识问题,把认识看作是照镜子式一次完成的过程。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了旧的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第一、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强调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第二、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全面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能动过程。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两者相互依赖: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其次,两者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
7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不是很重要)第一、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只有运用于实践中才能改造世界。
第二、它也是实践本身的要求。
实践只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马基复习重点
论述1、马克思主义:2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他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2、从不同角度。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人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主义归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内容。
4、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时就已经使用。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5、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义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4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基期末考试重点
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案: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最后是回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社会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答案: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切。
肯定中包含否定。
否定中包含肯定,尤其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因该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怎样理解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答案: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马基期末重点(大题)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①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③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它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②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认识、把握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③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共产主义理想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明了奋斗的道路和前进的方向。
二、如何学习和对待马克思主义1、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期末重点
绪论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经济前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基本矛盾暴露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工人阶级已觉醒理论基础:19世纪中期前欧洲的三大理论(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成果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2.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没有过时?第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论断没有过时第二,马克思的历史使命与研究主题没有过时第三,马克思文本中某个观点过时不等于马克思主义过时。
第四,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使马克思主义不会过时第五,从认识论的高度来说,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第六,从对世界的影响来看,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第一章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法):普遍性、特殊性、同一性、斗争性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答:(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答: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称共性和个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
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发展观,联系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既是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
马基重点
第4周(一)物质1.物质观的发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如“五行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2.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是一个表达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3.物质定义的涵义:(1)反对唯心主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并非“感觉的复合”(2)反对不可知论:物质是“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3)反对机械唯物主义:物质是“一个表达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指共性,而非指实物,不同于自然科学所说的“物质”4.物质的根本特性:客观实在性5.世界虽然具有多样性,却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二)意识1.意识的产生(1)自然界长期的发展进化,人脑的产生: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级动物的感觉,心理感情——人的意识(2)社会劳动实践在意识的形成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2.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作用,是人脑的功能和属性(2)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注意:即使是错误的思想,也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只不过是一种错误的反映3.意识的特点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辨析:“大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分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意识的产生过程为:客观的外界信息——感觉器官接受信息——大脑的分析加工——意识产生。
如果把意识比作这一过程的产物,则客观的外界信息就是原料,大脑就是加工厂。
不难想象,只有加工厂而没有原料是不能获得产品的4.意识的作用简单地说,就是为物质服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地说(1)意识为认识物质(即认识世界)服务(2)意识为改造物质(即改造世界)服务说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构成了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1.物质产生并决定意识2.意识产生于,可反映,能动地反作用于,必须依赖于物质说明:所以,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第5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1.运动:一切事物、现象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说明:哲学中的“范畴”含有两两对应的含义,如物质-意识,运动-静止,辩证法-形而上学2.运动的特点:(1)运动具有多样性(2)运动具有统一性a高级的运动形式中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低级的运动形式可以逐渐发展为高级的运动形式b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3)运动具有永恒性运动的永恒性是由物质的永恒性决定的,它表现在两个方面a质的守恒:一种运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能力是永恒的b量的守恒:各种运动运动形式间的转化遵循一定的当量关系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没有无运动的物质(2)没有无物质的运动4.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1)相对静止的两种情形a一事物相对于另一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b事物处于量变的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2)正确认识相对静止的意义a只看到运动,看不到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b只看到静止,看不到运动,就会导致形而上学5.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观的现实意义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应该如何看待稳定与发展的辨证关系?(1)稳定是相对的,发展是绝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考期末重点(精简版)
一:近代哲学得基本问题ﻫ全部哲学,特别就是近代哲学得重大得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它包括: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得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得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就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得唯一标准。
2,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得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得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二辨别唯心主义得两种历史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就是被感知“我”客观唯心主义:上帝绝对理念就是世界得主宰ﻫ三:马克思主义物质得定义物质得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独立于人得意识之外,能为人为意识所反映)ﻫ物质得概念:标志客观实在得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得,它不依赖于我们得感觉而存在,为我们得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ﻫ五:意识:意识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得产物,就是人脑得机能与属性,就是物质世界得主观映像意识它得内容就是客观实在它得形式就是主观得六世界得物质统一性世界就是物质得,而物质就是运动得。
运动就是物质得存在方式与根本属性。
掌握运动与静止得关系1、物质世界得运动就是绝对得,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得静止,静止就是相对得。
割裂两者得关系将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相对主义诡辩论(特点就是只承认运动得否定性)。
如:人一次也不能跨进同一条河流这就是错误得。
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这就是正确得,因为它反映了运动得绝对性。
2.运动得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得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得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得稳定性、有条件性。
3.运动就是物质得运动,物质就是运动得载体。
运动与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六:实践三种形式:客观实在性实践就是物质性得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实践就是人类有意识得活动社会历史性实践就是社会得历史得活动七:唯物辩证法得内涵1.总特征:联系与发展(1)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事物联系普遍性三层含义a.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得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一、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2、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基本形式。
3、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4、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5、时间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二、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为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湖边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饭凑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的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三、阐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4、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四、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五、阐述认识运动的发展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其发展过滤为以下三点:1、从实践到认识2、从认识到实践3、认识运动的不断发展和无限发展六、什么是改革?它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哪里?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措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1、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2、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
3、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
七、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1、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2、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3、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4、综上所述,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八、试论述“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主要体现在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人们的劳动形式、社会经济结构这三点上,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是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科学技术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为人们提供了数据及信息传递的手段,给学习和工作带来极大便利。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通过改变社会环境来促使思维方式的发展,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九、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十、什么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想人民群众负责,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十一、阐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十二、阐述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1、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2、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3、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分别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十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一般可能性和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般可能性: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十四、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2、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3、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十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实质是什么?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3、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4、提高各行业的现代化水平迅速发展,加快了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实质: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十六、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
2、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3、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
4、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十七、如何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2、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3、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十八、社会主义改革实践有什么启示?1、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3、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4、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十九、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质、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分别是什么?阶级性质: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二十、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分别是什么?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二十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有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1、阶级属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2、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簪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供餐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
3、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4、广义上说: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十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上述四方面,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不断推进中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一章一、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物质唯一特性、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存在方式:运动三、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从其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影响,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
四、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2、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基本形式。
3、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4、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5、时间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五、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六、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为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湖边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饭凑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的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七、抽象与具体的辩证思维方法论1、抽象与集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2、在思维活动中,抽象与具体是同分析与综合密切相关的思维方法。
3、这一思维方法是通过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4、在认识过程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具体,一种是感性的具体,另一种是思维的具体。
八、规律及其客观性1、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收规律的支配。
3、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在实践中,透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和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和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