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边城教案3(1)

合集下载

《边城》教案一等奖3篇

《边城》教案一等奖3篇

《边城》教案14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旨。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展示湘西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联想到《桃花源记》并背诵其中的语句,让学生从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感受入手,去体会边城的民俗美、人情美,进而理解小说的创作意图。

导语:这里的环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的人们“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这便是东晋陶渊明心中笔下的理想社会。

和陶渊明一样,沈从文的心中笔下,也有一个这样美丽的世界——《边城》。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1、沈从文及其小说风格: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湖南凤凰人,苗族。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怀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沈从文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

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边城教案1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边城教案1

高一语文沪教版必修1:《边城》教案1一、教学目标: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1、读书指导法;2、讨论法;3、讲解法;4、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人物淳朴的人情和孤寂的内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二)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难点:结合情节和景物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1、导入新课: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

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明确目标: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复述小说情节,并笔头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复述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根据全文加以补充,尤其是王团总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儿子嫁给傩送,傩送却不为所动;爷爷后来忧郁而死等情节。

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翠翠情窦初开,爷爷为翠翠讲父母的故事;翠翠梦中听歌,爷爷为翠翠打听婚事;爷爷和翠翠谈傩送的心意,翠翠和爷爷在月光下、高崖边谈未来。

4、鉴赏人物形象:提问: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明确: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边城》教案设计

《边城》教案设计

《边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悟生命的真谛。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掌握人物性格特点。

3.领悟小说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感悟语言魅力。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把握小说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作者:沈从文,我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边城》、《湘行散记》等。

(2)简介小说背景:以湘西边陲小镇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纯真爱情和传统道德的故事。

2.理解小说主题(1)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梳理故事情节。

(2)讨论小说主题,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人性的善良与美好、生命的价值等。

3.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翠翠:善良、纯真、坚韧、独立。

(2)分析翠翠的父亲:忠诚、敬业、有责任心、有爱心。

(3)分析翠翠的爷爷:慈爱、包容、有智慧、有担当。

(4)分析翠翠的男朋友:诚实、勤劳、善良、有责任心。

4.领悟语言特色(1)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自然、朴实、真挚。

(2)欣赏小说中的精彩语句,如:“翠翠看着她,翠翠觉得自己也是一只翠翠。

”5.课堂讨论(1)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翠翠与翠翠的父亲、翠翠的爷爷、翠翠的男朋友之间的关系。

(2)讨论小说的象征意义,如:渡船、河流、白塔等。

(2)拓展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如《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等。

四、课后作业2.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为他(她)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人物传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边城》,分析小说主题、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注重课后拓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小说背景了解不够,影响了他们对小说的理解。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 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 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1.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2. 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如翠翠、祖父,探寻人性之美。

三、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以“走进湘西,探寻人性之美”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湘西的人性美,从而引出《边城》这篇文章。

2. 作者简介:简要介绍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整体感知:学生自主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4. 重要字词讲解:讲解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5. 古汉语句式分析:分析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句式,让学生掌握古汉语的语法规则。

6. 分析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8.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9.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同时,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人性之美”,撰写一篇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边城教案3篇

边城教案3篇

边城教案3篇一、知识与能力梳理概括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旨,领略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导读、影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品味小说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所描绘的湘西边城的淳朴风情和至真至善的人性美。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实施策略预设1.问题设计,合作探究,感受风俗美和人性美。

2.图片展示,营造意境,感受自然美。

3.播放电影视频,体会故事,熟悉家乡文化,滋生自豪之情。

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纯净边城洋溢的“三美”,即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小说构筑这样一个环境的深意,也就是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二、播放边城美景导课(一)播放美景图片 [](二)剧情介绍1.作者介绍(学生介绍,老师补充)[]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

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他以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2.故事情节介绍(学生介绍,老师补充)[]民国初年,位于湘西山区的偏远小镇 - 茶峒,有位船总顺顺,颇有名望。

他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同时爱上渡口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

老船夫怕翠翠重蹈其母因婚姻不幸而殉情身亡的复辙,对她的婚事十分关注。

端午节的夜晚,情窦初开的翠翠邂逅二佬傩送,心中萌发爱慕之情,但在二佬面前却羞于表露。

以后在顺顺家又与大佬天保相识。

一天,顺顺托杨马兵来向老船夫说媒。

老船夫得知大佬喜欢翠翠,不胜欣喜,他试图说服翠翠,翠翠却十分恼怒。

当天,王团总也派人到顺顺家为女儿提亲,他愿以一座新碾房作陪嫁,但二佬傩送表示宁要渡船,不要碾房。

大佬得知弟弟也爱慕翠翠,郁闷不乐,遂乘船外出经商,不幸落水毙命。

噩耗传来,二佬傩送十分悲痛,不愿再提亲事,离家出走。

《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

《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

《边城》优秀教案《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边城》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1.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领会翠翠的心理和情感。

2.联系现实生活,感受理解翠翠身上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使翠翠的形象更加明晰可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并为以下学习打下基础。

)1.引出课题:(多媒体展示课文标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沈从文的《边城》。

这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曾被赞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作者沈从文也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很多的评论者都对这部作品推崇备至。

2.情节介绍:十五岁的山村少女翠翠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终年看守着河边的渡船。

翠翠聪明能干,美丽善良。

当地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同时爱上了她。

为了赢得翠翠的爱情,天保请了媒人上门求亲,翠翠却没有表态;仅仅是因为羞于表达吗?原来,翠翠的心上早就有了一个人。

事情还得从两年前的端午节说起。

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进城看龙舟赛,邂逅了傩送,彼此一见钟情,但这份感情双方都埋藏得很深,并没有表露出来。

时隔两年,乡绅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用一座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他,翠翠对此有所耳闻。

但对于傩送不要碾坊,宁愿作个摆渡人的心意,她却并不知晓。

天保兄弟在爱情面前展开了公平竞争,按照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表达爱情。

他们商定轮流到渡口边高崖上唱情歌,谁的歌声有了翠翠的回应,谁就得到翠翠……(多媒体,教师配合音乐、文字朗读)阴历十四到了,月也快圆了,我们的课文也开始了……3.交代学习重点:“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眼里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沈从文在说到创作动机时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节选文字以翠翠为核心人物,主要表现出她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

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品味赏析:(“入”:品味语言,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边城》的教案教案

《边城》的教案教案

《边城》的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 《边城》的基本情况,如作者沈从文、创作背景等。

(2)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如:边城、翠翠、湘西等。

(3)学生能够初步欣赏和评价《边城》的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边城》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了解 《边城》的基本情况,如作者沈从文、创作背景等。

(2)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

2. 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理解《边城》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2)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表达和交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边城》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边城》的魅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边城》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课文(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边城》,了解大意。

(2)生词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学生跟读并记忆。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课文内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课文。

3. 深入探讨(1)《边城》的艺术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边城》的艺术特点,如描绘细腻、意境优美等。

(2)《边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边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如湘西民俗、民间信仰等。

(3)沈从文的创作风格和影响: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沈从文的创作风格和影响,如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等。

边城教案【优秀7篇】

边城教案【优秀7篇】

边城教案【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边城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高中语文:第一册《边城》教案沪教版

高中语文:第一册《边城》教案沪教版

第四课边城教学目标1、捕捉文章中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关键语句,品味语言,感受湘西清丽的风光,把握翠翠的性格特征。

2、抓住重点段落,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祖孙亲情。

3、品味环境描写的语句,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感受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

说明:这是本单元中最富有诗意,但也最难读懂的一篇课文。

沈从文的小说本就自成一家,而课文又是节选,小说所描写的湘西风情、复杂的人物心理与某某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有较远的距离,这些都给准确把握课文带来了困难。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单元目标出发,从课文所节选的两章内容出发,就能够比较好地处理教学上的难点。

沈从文的小说就是一幅风情画,而阅读小说时人物形象的把握是一个重点,翠翠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这幅湘西风情画中的一个典型形象,所以,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通过捕捉关键词句、品味语言来感受湘西风光的美丽,从而准确把握生活在这一环境之下的翠翠的性格特征。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之一是懂得和感受亲情的美好,所以,在对节选部分内容有了整体理解之后,在课文思想情感的把握上,我们就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感受翠翠和爷爷之间的祖孙亲情。

高一的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上没有很高的要求,但是,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鉴赏的眼光阅读作品,尤其是面对《边城》这样的美文,通过品味环境描写的语句感受小说诗歌一般的意境,是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

当然,这个目标是有较高要求的,不强求每个学生都能够说得出,但至少要能够感受得到,能够明白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内心活动是有直接关联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品味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语句,把握翠翠的性格特征,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

2、难点:反复诵读,感受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

说明:与通常的小说注重情节设置的特点不同,沈从文的小说是以意境见长的。

《边城》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格和翠翠天真淳朴野性的形象对于某某的学生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落实在品味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语句上,通过反复品味能够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

语文《边城》课教案

语文《边城》课教案

语文《边城》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边城》的故事背景和时代背景。

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关系。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

分析小说的开篇段落,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讲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翠翠、傩送、翠翠的爷爷等。

探讨小说的主题:人性、爱情、亲情、自然与文明的冲突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进行分析。

采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提供小说文本和相关评论文章,供学生自主阅读和参考。

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背景信息和历史资料。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第一步: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边城》的作者和故事背景。

第二步:阅读小说开篇,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境和氛围。

第三步:分析主要人物的特点和关系,让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动机。

第四步:探讨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2 教学活动活动一: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对小说开篇段落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二: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小说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活动三:小组讨论,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活动四:小组展示,学生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享。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了解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同行评价:邀请其他教师进行听课和评价,吸取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如沈从文的其它小说、诗歌等。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文学中的类似主题和风格的作品。

语文教案边城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边城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边城》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边城》的背景和主题,了解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2. 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和描写手法。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1. 小说《边城》的背景和主题介绍。

2. 小说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梳理。

3. 小说中的语言风格和描写手法的分析。

4.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探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小说《边城》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2. 小说中的语言风格和描写手法的分析。

3.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深入解读。

2. 学生对于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主题、情节、人物关系等。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小说的语言风格、描写手法等。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练习。

3.2 教学手段1. 教材和辅导书:提供相关的小说文本和解读资料。

2. 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拓展。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1. 第1-2周:介绍小说背景和主题,梳理情节和人物关系。

2. 第3-4周: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和描写手法。

3. 第5-6周: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4. 第7-8周: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练习。

4.2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引起学生对《边城》的兴趣。

2. 阅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讲解与分析:教师讲解小说的背景、主题、情节、人物关系等。

4. 讨论与交流: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和讨论小说的语言风格、描写手法等。

5. 练习与拓展: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练习,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拓展。

《边城》的教案设计

《边城》的教案设计

《边城》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小说背景与主题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

掌握小说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特色。

把握小说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2 教学内容作者简介:沈从文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小说背景:20世纪初湘西边陲的生活风貌。

主题思想:原始乡村人性的纯朴与美善。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小说序言,了解作者创作动机。

分析小说中描绘的自然景观与社会风情。

讨论小说反映的人性光辉与现实意义。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2.1 教学目标识记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分析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与冲突。

理解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2.2 教学内容主要人物:翠翠、爷爷、傩送等。

人物关系:亲情、友情与爱情。

人物性格:真实、饱满、立体。

2.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分析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其内心世界。

举例说明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文化影响。

第三章:情节结构与叙事手法3.1 教学目标梳理小说的情节脉络。

掌握小说独特的叙事手法。

分析情节与人物性格发展的关系。

3.2 教学内容情节结构:线性叙事与循环叙事。

叙事手法:客观叙述与主观叙述的结合。

情节与人物性格: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3.3 教学活动绘制小说情节发展图,直观展示其脉络。

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与叙事风格。

通过具体情节,探讨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第四章:自然环境描写与小说意境4.1 教学目标理解自然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的关系。

感受小说独特的意境美。

4.2 教学内容自然环境描写:湘西边陲的山水风光。

环境与人物:烘托心情、映射性格。

小说意境:诗意、画意、哲理。

4.3 教学活动挑选自然环境描写片段,进行美文欣赏。

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的相互关系。

讨论小说如何通过自然环境创造意境。

第五章: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5.1 教学目标评价《边城》的文学价值。

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5.2 教学内容文学价值:独特的叙事风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等。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三篇】导读:本文高中语文《边城》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小编整理了高中语文《边城》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2、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3、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二、过程与方法:1、美读课文,咀嚼品味小说诗一般的意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2、了解古老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内涵,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1、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真、至美、至善人性。

【解决办法】1、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小说内容。

2、补充相关小说情节,让学生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方法】要本着以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为主,重视学生的思考重视学生的感悟.“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点拨法以及探究和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启发学生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预习课文品读重点段落要求:1、勾画出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2、标出自然段3、找出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品味小说中的淳朴的人性4、勾画出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内涵5、理顺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小说的人物、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教学:《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

边城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边城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边城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边城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4年。

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

以下是整理的边城沪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边城》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一. 教学导入:投影:1.“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的意义的人却很少。

”2.“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

”情学生谈谈这两句话的体会(略)这位追求美爱与自由,热爱青春与美的作家就是现代小说家——沈从文。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湖南凤凰人。

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

1923年到北京。

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

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

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

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

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边城教案1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边城教案1

高一语文沪教版必修1:《边城》教案1一、教学目标: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1、读书指导法;2、讨论法;3、讲解法;4、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人物淳朴的人情和孤寂的内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二)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难点:结合情节和景物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1、导入新课: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

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明确目标: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复述小说情节,并笔头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复述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根据全文加以补充,尤其是王团总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儿子嫁给傩送,傩送却不为所动;爷爷后来忧郁而死等情节。

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翠翠情窦初开,爷爷为翠翠讲父母的故事;翠翠梦中听歌,爷爷为翠翠打听婚事;爷爷和翠翠谈傩送的心意,翠翠和爷爷在月光下、高崖边谈未来。

4、鉴赏人物形象:提问: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明确: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边城教案3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边城教案3

高一语文沪教版必修1:《边城》教案3边城【一】学习目的:了解小说主旨。

欣赏.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重点:1.小说主旨。

2.如诗如画的边城风景。

学习难点1.小说怎样表达普通生活中的爱。

2.环境对人物心理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学习方法鉴赏、分析、品味学习过程一、作者及作品情况沈从文,现代小说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人。

生活经历比较丰富。

十五岁入军队当文书,还当过警察所办事员,辗转于湘川鄂黔一带。

一九二二年到北京,经过自学,开始写小说。

从一九二五年发表作品起,到建国前出版过六七十种作品集。

是现代文学史上多产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取材范围比较广泛,都市乡村都有所涉及,写过各种人物,农民、工人、水手、士兵、官吏、绅士、教师、学生……都在他的作品里出现。

然而,描写最多、最成功的,还是他家乡一带——湘西地方一幅幅的风景画和风俗画。

西南僻远山区特异的风物民情,神秘的浪漫色彩,浓郁的抒情性和明显的散文美,以及自由多变的形式,自然流畅的语言,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文章导读《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这篇中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展开了一个悲剧故事。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

作者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这些话正可证实小说的主旨。

这篇作品人物形象生动细腻,山光月色描写得诗意盎然。

著名评沦家李健吾称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亚洲周刊》在评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时,将《边城》评为百强第二名,真是很有见地。

三、小说的情节发展虽然是节选,但小说的结构还是相对完整的,大体情节如下:(一)翠翠的心事(从“黄昏来时”到“你将怎么样?”)(二)祖孙的依恋(从“老船夫回到家中时”到“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高三语文《边城》教案三篇

高三语文《边城》教案三篇

高三语文《边城》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的⑵请同学们品读课文4—6节,画出表现这三种爱的相关语句(1)表现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的语句明确:①当翠翠说一个人去看龙舟赛不好玩时,“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个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赶夜里到城里去磋商,请那白叟来看一天渡船” ——动作描写,可见爷爷对翠翠百依百顺,疼爱有加②翠翠由傩送家的伙计送回来时,爷爷“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哑声儿喊问”,细节描写,可见翠翠这么久没回来爷爷焦急的心情③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慷慨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语言描写,说明爷爷操心翠翠的婚事,一心想给她找个好人家,让她幸福(2)表现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的语句明确:①文中翠翠屡次想到“假若爷爷死了?”——心理描写,其潜台词是“我该怎么办?”,可见翠翠对爷爷的依赖之深,所以深怕爷爷死去②第六节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语言描写,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的关爱尽管不着一个“爱”字,但这朴实的语言中走漏出来的爱却比任何感情都来得真切,来得深厚(3)从哪些语句看出翠翠对傩送有朦胧的爱的?明确:①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其实不好,还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在她知道是傩送派人送她回家时,“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心理描写,“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的是,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生疏男子的关照,心里面有几分羞涩,几分难为情②“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缄默了一个晚上”——心理描写,表现翠翠开始有了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少女心事,正所谓“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③“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那个事情”指自己与傩送相遇的事情这个事情让翠翠感到甜美,可见翠翠已经含糊的爱上了傩送,因而陶醉于朦胧的爱情④“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课本20面)——“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可见翠翠这次去是因尴尬忘傩送,渴望再次见到傩送⑤“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突然停住了提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语言描写走漏心声,希望船是在飞往青浪滩,只缘于翠翠先前从爷爷与那长年的谈话里知道傩送现在正在青浪滩过端午“突然停住了提问”,可见她一直都在想着这个事情,她是身在祖父身边,心在傩送那里哎,女大不中留啊!⑶汇总人物形象(1)从翠翠对傩送朦胧的爱,我们可以看出翠翠是个什么样的女孩?明确:翠翠是一个天真单纯、活跃心爱而又带点害怕娇羞,且情窦初开的女孩(2)那么她所爱的傩送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我们找3个同学分角色朗诵课本翠翠与傩送的对话,看看傩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诨名“岳云” ——英俊潇洒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一个人在河边,于是主动询问;在素昧平生的情况下,还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等;被翠翠骂了以后,也不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淳厚善良,古道热肠他吓唬翠翠说“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风趣幽默七、拓展深化,探讨主习题问: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厚,人民重义轻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互相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大城市传统美德受到毁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肤浅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的叙事技巧和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分析小说的叙事技巧和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分析小说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关系。

教学准备:1.教材《边城》2.辅助教材《边城解析》3.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学知识,如小说的定义、特点等。

2.简要介绍《边城》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边城》,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分析讨论1.分析翠翠的形象,引导学生探讨其性格特点和成长变化。

2.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翠翠与翠翠母亲之间的关系,探讨家庭环境对翠翠成长的影响。

3.分析小说的叙事技巧,如叙事角度、叙事结构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就《边城》中的某一人物或情节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课堂小结2.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理解和收获。

六、作业布置2.布置一道分析题,要求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或叙事技巧。

教学反思:1.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2.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3.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尤其是对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要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反映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以及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

2.分析小说的叙事技巧:讲解叙事视角的变化及其对情节推动和人物塑造的作用,让学生理解叙事技巧如何服务于主题表达。

二、教学难点补充1.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通过讨论翠翠与白塔、渡口等元素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的深层主题。

边城教案3篇

边城教案3篇

边城教案3篇欣赏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以下是大家创业网分享的边城教案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边城教案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培养语言概括能力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感受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

教学难点: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第一步,概括事件理解文章;第二步,找出美景进行赏析;第三步,精读体味了解风俗美;第四步,具体品析人情美;第五步:综合概括,品析边城之美预习要求熟读课文,概括文中事件,体会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

时间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老的湘西风貌如同久在深闺的少女,谱写着一曲曲古典诗意的歌谣,纯情轻柔,自然朴实。

走进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便如同舟行水上,触目尽是诗情画意,今天,我们来学习《边城》。

二、整体把握第一步,概括事件理解文章;概括文本每部分的内容明确:(一)边城紧锣密鼓筹备龙舟赛。

(二)两年前翠翠巧遇二老傩送。

(三)一年前翠翠巧遇大老天宝。

(四)渡口边迎婚送亲撩拨情思。

三、文本解读认真读完文本,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呢?生:美。

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

边城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重、难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教案3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导入:
投影:
1.“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的意义的人却很少。


2.“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


情学生谈谈这两句话的体会(略)
这位追求美爱与自由,热爱青春与美的作家就是现代小说家——沈从文。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湖南凤凰人。

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

1923年到北京。

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

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

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

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

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

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

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

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
四.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以下步骤把握小说情节:
1请学生复述小说的情节
2提问:这篇小说的情节,前后有许多照应,请找几个例子
点拨:
(1)翠翠梦中摘虎耳草。

——父母对歌相恋的故事翠翠问外公“万一我跑了呢?”
——翠翠想“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翠翠梦中听歌“像跟了声音各处飞
——外公讲翠翠父母唱歌相恋,“就是这歌唱出了你”翠翠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翠翠梦见摘虎耳草,“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祖父所唱的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

——傩送唱了一夜的歌。

3理清小说思路
(1)黄昏看景,幻想出走(2)无人理解,内心悲伤(3)月下故事,埋下阴影(4)梦中听歌,感情清晰(5)兄弟比歌,天保闯滩(6)夜晚等歌,祖父暗示(7)吹笛谈心,感情明确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2.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3.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

在小说中,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天真少女形象。

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思和行动往往给人以一种难以琢磨的感觉。

翠翠作为也不例外,你能否找出几处?
明确:
(1)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2)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产生出走的念头?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后来心中又“很觉得悲伤”?
(4)在听父母的故事是,翠翠为什么要“间或吁一口气”?
(5)翠翠为什么要做那样的梦?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
(6)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祖父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7)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1)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

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

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

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

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

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
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

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

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

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

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

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

“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

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

“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

“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

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

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朦胧清晰明确
5.作为翠翠世上唯一的至亲,祖父对翠翠的感情是如何看待的?他的心情怎样?又是如何去做的?
明确:
心情:既忧愁又快乐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

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

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7.翠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爷爷又具有怎样的性格,天保和傩送又是怎样的人?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