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有关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及存在的缺陷和完善建议

合集下载

论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论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论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中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 解除程序不明确:现行法律对劳动合同解除的程序和流
程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解除合同时存
在法律逻辑不清晰、操作不规范的问题。

2. 解除理由不明确:劳动合同解除的理由不明确,用人单
位往往可以以“用工需求变化”、“业务调整”等模糊的
理由解除合同,这给用人单位留下了过分灵活和滥用权利
的空间。

3. 解除赔偿不合理:现行法律规定的解除赔偿标准存在一
定的问题。

一方面,解除赔偿金额较低,往往无法真正起
到对解除方的惩罚作用;另一方面,解除赔偿金额与劳动
合同履行期限关系不明确,导致用人单位在解除合同时存
在不当利益得失。

为了完善我国的劳动合同解除制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清晰的解除程序:明确规定劳动合同解除的程序和流程,包括提前通知、听证、审查等环节,确保解除决定的合法
性和程序的公正性。

2. 确定合理的解除理由:规定劳动合同解除的合理理由,明确解除合同的限制条件和适用范围,减少由于模糊理由导致的滥用权利现象。

3. 合理的解除赔偿:根据劳动合同履行期限、续约情况、用工单位规模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解除赔偿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惩罚违反劳动合同解除规定的一方,并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 设立专门机构:建立劳动争议解决机制,设立独立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法院,解决劳动合同解除引发的纠纷。

5. 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对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和合同意识,减少因不了解法律而导致的争议和纠纷。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的法律后果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的法律后果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的法律后果劳动关系是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关系之一,它涉及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权益和义务。

然而,有时候用人单位可能会违反劳动法规定,擅自解除劳动关系,这将会给劳动者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介绍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的法律后果,以增进对劳动法的理解和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一、违法解除劳动的法律定义和形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39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擅自解除劳动关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 解雇劳动者或者以其他方式迫使劳动者提出辞职;2. 以“违法”为由擅自停工、停产、停业或者由于“改制”、“破产”等原因解雇劳动者;3. 违反劳动合同约定解雇劳动者。

这些行为都属于违法解除劳动的范畴,会导致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1. 经济补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47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赔偿,其赔偿数额为劳动者在单位工作期间每个月工资的两倍,但是最多不超过劳动者工作年限乘以12个月工资。

2. 恢复劳动关系劳动法第20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擅自解除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可以要求恢复劳动关系。

即劳动者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要求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并继续履行原有的劳动合同。

3. 赔偿精神损害在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如对劳动者的尊严、声誉等造成严重精神损害,劳动者还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承担相应的精神损害赔偿。

4. 行政处罚用人单位如果违法解除劳动的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

相关部门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用人单位处以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措施。

三、劳动者应当保护自己的权益作为劳动者,我们应当积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面对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的行为,可以采取以下行动:1. 保留相关证据:如收集与解雇相关的证据材料、证人证言等,以确保在维权过程中有充分的证据支持。

2. 寻求法律支持:劳动者可以咨询专业律师,了解自己的权益以及对违法解除劳动的行为的法律后果,以便制定合理的维权策略。

公司非法解除劳动合同有风险吗

公司非法解除劳动合同有风险吗

标题:公司非法解除劳动合同的风险及应对策略导语:在劳动市场中,公司非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劳动法律法规,还可能给公司带来一定的风险。

本文将分析公司非法解除劳动合同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正文:一、公司非法解除劳动合同的风险1. 法律风险: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公司非法解除劳动合同,将面临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

包括但不限于支付赔偿金、经济补偿金等。

2. 舆论风险:非法解除劳动合同容易引发员工不满,可能导致舆论恶化,影响公司形象。

3. 人才流失风险:公司非法解除劳动合同,可能导致优秀员工离职,影响公司业务发展和竞争力。

4. 劳动争议风险:非法解除劳动合同可能引发劳动争议,增加公司的法律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

二、应对策略1. 遵守法律法规:公司应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解除等环节。

2.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确保公司在劳动合同解除等方面有明确的操作规程和依据。

3.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法律意识,让员工了解自己在劳动合同解除过程中的权益和义务。

4. 妥善处理劳动争议: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公司应积极与员工沟通,寻求和解,避免矛盾升级。

5.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满意度,降低非法解除劳动合同的风险。

总结:公司非法解除劳动合同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还可能给公司带来一系列风险。

因此,公司应树立正确的用工观念,遵守法律法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满意度,从而降低非法解除劳动合同的风险。

同时,员工也应了解自己的权益,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论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论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论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现状及其产生缘故,阐述了劳动者承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法律责任的依据和形式,指出了现行劳动立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了完善建议。

[关键词]劳动者、用人单位、劳动合同、违法解除、法律责任、违约金、赔偿金、连续履行[引言]《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爱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要紧规定了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而对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规定得较少。

有人认为,在劳动合同没有约定违约金或违约金约定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下,即使劳动者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也难于追究劳动者的法律责任。

现实中,的确存在许多劳动者不辞而别,自动离职的情形。

假如劳动者自动离职的情形较多,专门是重要岗位的职员自动离职较多,则对用人单位的工作和生产会造成重大阻碍和缺失。

司法实践中,对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当如何承担法律责任及其法律适用问题,要紧适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和《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方法》(劳部发[1995]223号,以下简称《赔偿方法》)、《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有关问题的复函》(劳办发[1995]324号)等法律、法规、规章、文件的规定。

本文依照笔者多年从事劳动法律研究的理论和代理劳动争议案件及讲授劳动法律课程的实践,试图对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现状及其产生缘故、劳动者承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法律责任的依据及形式、现行劳动立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完善缺陷和不足的建议,以期使我国关于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法律责任的规定更加完善和合理。

一、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现状及其产生缘故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订立后尚未全部履行之前,由于某种缘故导致劳动合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提早消灭劳动关系的法律行为。

浅谈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及其法律后果

浅谈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及其法律后果

浅谈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实践中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现象非常普遍。

那么什么是劳动合同解除?什么又是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关于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动合同解除是指劳动合同生效后,尚未履行或者尚未全部履行以前,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依法提前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行为。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

本文就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及相关问题做简单分析。

一、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的效力如何有学者认为,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以要求继续履行,也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而解除合同,选择权在于劳动者。

因此,此时劳动合同是否需要继续履行(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视为一种效力问题)处于待定状态。

笔者认为不论是合法解除还是违法解除都是劳动合同的解除,即使劳动关系消灭,只不过是产生的具体法律后果不同而已。

劳动合同合法解除,用人单位不承担法律风险和法律责任。

而违法解除则不同,违法解除后劳动者可能会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也可能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并且可以请求用人单位赔偿违法解除期间的损失。

因此,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后,劳动合同也归于无效,只不过是法律赋予劳动者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对其予以保护的权利。

如果劳动者在明知其权益受到侵害之日起一年内未提起仲裁,则丧失胜诉权。

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竞业限制条款是否还继续有效劳动合同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应支付赔偿金,或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但是,对竞业限制条款效力的影响,只字未提,从而产生理解分歧。

就此问题,国外司法实践的态度不一。

英国的判例认为,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后,不能再要求劳动者履行“非竞争”条款,即使双方当事人在劳动合同中有类似的约定,也不得执行。

起初,法国亦持相同的态度,但到了上世纪70年代发生转变,最高法院认为,除非事先在劳动合同约定,否则即使是不正当解雇,雇员也要履行“非竞争”条款。

劳动合同解除权的缺陷及解决对策

劳动合同解除权的缺陷及解决对策

总结,尽管劳动合同解除权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缺陷,但通过完善法律规定、 明确合同条款、普及劳动法知识和强化监管职责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解决 这些问题,使得劳动合同解除权能够更加公平、合理地行使,更好地保障劳动 者的合法权益。标题:劳动合同解除权的缺陷及解决对策
劳动合同解除权是劳动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赋予了劳动者和雇主在一 定条件下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然而,在实践中,劳动合同解除权的行使往往 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可能会对劳动关系的稳定性和劳动者的权益产生影响。 本次演示将分析这些缺陷以及可能的解决对策。
2、明确解除权的行使条件:在制定和修改劳动合同的过程中,应明确规定解 除权的行使条件,防止因合同条款的模糊引发争议。例如,对于“严重违反公 司规定”这样的表述,应明确其具体含义和判定标准,使得双方都能明确其含 义。
3、完善解除权的法律后果规定:对于劳动合同解除后的法律后果,应有明确 的法律规定。例如,应明确规定在劳动合同解除后,雇主应支付的工资、福利 以及社会保险等细节问题。
2、行使时间
劳动合同解除权的行使可以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的任何时间进行,但应当提前一 定时间通知对方。一般情况下,劳动者需要提前三十日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 合同,而用人单位则可以在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时,立即解除劳动合同: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 的;(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4)
劳动合同解除权的缺陷及解决对策
目录
01 一、劳动合同解除权 的缺陷
02
二、解决劳动合同解 除权问题的对策
03
一、劳动合同解除权 的缺陷
04
二、解决劳动合同解 除权问题的对策
05 参考内容

论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合同的法律责任

论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合同的法律责任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外以及台湾地区的劳动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合理借鉴国外劳动法律制度的有益经验,结合实际案例,对现如今,我国不少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违反规章制度为由,胁迫职工违背本人意愿辞职、随意将老职工的人事关系转为派遣制、不续签合同,却仍然用工等方式,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就是让那些想方设法规避《劳动合同法》和无固定期限合同的用人单位充分认识到劳动法律制度的长远价值,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使用劳务派遣用工和长期工,不再抱有侥幸心理,去打法律的“擦边球”。

[关键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法律责任无固定期限合同派遣目录摘要 (2)谈及用人单位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现状..............................,4 (一)用人单位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主要表现形式.. (4)(二)用人单位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动因分析 (4)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产生的原因 (5)(一)用人单位单方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具体表现 (5)(二)产生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 (9)三、用人单位单方承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责任的形式及赔偿范围 (10)(一)关于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 (10)(二)支付违约金 (10)(三)强制用人单位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10)(四)赔偿损失............ .. (11)四、未续签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11)五、我国现有劳动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 (12)(一)解决用人单位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建议 (12)(二)解决用工单位无故不续签劳动合同的建议 (13)(三)完善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建议 (14)六、参考文献 (16)七、致谢语 (17).论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合同的法律责任——针对单位恶意规避无固定期限合同现象的思考一、谈及用人单位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现状第一,用人单位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规避无固定期限合同,除了部分用人单位拒绝与那些工作年限即将满10年,但尚未满10年,或者连续订立两次以上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续签合同以外,还有一招更阴, 为减少用人成本或实施有预谋的报复行为,部分用人单位滥用劳务雇佣管理权,将老职工安排进一些设置并不规范且高风险的岗位上或裁员等方式,利用员工放假的时候,劝退、甚至胁迫老职工辞职,使那些为单位默默无闻奉献多年的老员工的工龄在瞬间被归零。

论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论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论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存在一些缺陷。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解除程序不完善:现行制度下,企业在解除劳动合同时通常没有明确的程序,导致经常出现拖延、双方互不信任等问题。

2. 赔偿标准不合理:目前的解除制度中,企业解除劳动合同需支付一定的赔偿金给员工,但赔偿标准是固定的,无法考虑到员工的工作年限、工作能力等因素,导致有的员工赔偿过低,有的员工则过高。

3. 监管机制不健全:目前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很多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滥用解除制度,对员工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不良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完善解除程序: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应该明确规定解除程序,避免因程序不清而导致的双方纠纷。

2. 赔偿标准合理化:赔偿标准应该更加合理化,根据员工的工作年限、工作能力等因素进行计算,避免赔偿过低或过高。

3. 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监督其解除劳动合同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保护员工的权益。

同时,加强对员工知情权的保护,确保员工对解除事宜有必要的了解。

浅谈我国劳动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劳动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浅谈我国劳动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年级2010级专业班级人力资源管理(*)班姓名***学号20********110指导教师**********2012年11月20日公共管理学院前言1994年7月5日颁布实施《劳动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法,是我国劳动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劳动法》的实施,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就业机制、劳动关系稳定、劳动保障体系,特别是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都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职工带薪休假条例》的贯彻实行,各种过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随着改革深化出现的新问题交织在一起,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劳动保障工作,使劳动法规的贯彻实施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行《劳动法》的立法背景说起我国现行《劳动法》的缺陷要从它产生的背景说起。

①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关心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出台了多项相关的的法律和规定。

其中,1986年10月《国务院关于发布改革劳动制度四个规定的通知》明确规定改革用工制度,扩大企业用工自主权,作为国营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劳动用工方面将传统的固定工制度向劳动合同制度转变。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诞生,从此广大劳动者有了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切身权益,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劳动法》制定颁布时,我国刚进入市场经济初期,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积极的就业政策尚在探索之中,劳动关系调整方式正由行政管理向依法调整转变。

《劳动法》的立法依据还是计划经济下的劳动关系调整准则,对市场经济下将出现的问题缺乏处理经验。

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劳动法》对社会保障、促进就业、企业工资宏观调控的规定比较原则、简略,对劳动关系的规范比较单一,对法律责任设定较轻。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探析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探析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探析作者:张洪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7年第09期摘要: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包括用人单位不具备解除权和具备解除权但程序违法两种情形,二者都是《劳动合同法》明确禁止的。

用人单位需要为此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主要是根据情形继续履行合同、对劳动者进行经济赔偿,另外,程序性违法也应当进行纠正。

我国法律对这三类责任都有规定但又存在一定缺陷,为了更好的减少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出现,保护劳动者权益,应当进一步明确部分法条如“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认定标准;完善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标准;区分用人单位的实体性违法和程序性违法;加强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时的政府介入。

关键词:用人单位;违法解除;责任;完善一、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分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16条的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明确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义务和责任,一般来说,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并为劳动者提供报酬,而劳动者应当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并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但这种权利义务关系根据劳动合同的约定,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解除。

劳动合同的解除发生的时间点在合同生效以后,但并不要求合同已经履行完毕。

虽然《劳动法》和劳动合同会约定合同解除的情形及程序,但司法实践中,常常发生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一)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中的实体性违法《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从授权和禁止两个方面对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做了规定,除了双方协商解除的情形,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还包括即时解除、预告接触和经济性裁员。

《劳动合同法》对这三类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主要体现在解除权的有无问题上。

协商解除的解除权来源于双方的意思自治。

即时解除主要是因为劳动者本人的能力或过错,如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不遵守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劳动者严重失职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失;劳动者违规兼职影响本单位工作,拒不改正等。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1)《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2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2)《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未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3)《劳动合同法》第八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劳动者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档案或者其他物品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即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500 元以上2000 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浅谈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一)

浅谈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一)

浅谈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一)论文摘要: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不同于依法解除劳动合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不同于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

追究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主要适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三条的规定;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规定可以参照适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规定的,从其规定。

论文关键词:劳动合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法律责任《劳动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劳动法赋予劳动合同法律约束力的同时,也赋予劳动合同当事人有条件的单方解除权和协商解除权,同时还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劳动合同当事人解除劳动合同,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履行法律规定的程序,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

司法实践中.对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当如何承担法律责任及其法律适用间题,无论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还是人民法院,多是运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以下简称(补偿办法))的规定进行裁判.而少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劳部发1995]223号,以下简称(赔偿办法”的规定。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如此裁判,不符合劳动法的立法宗旨,也不符合《劳动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的规定。

现实中,很少有人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的裁判提出疑义,也很少有人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主要表现1.试用期的单方解除权。

在没有约定试用期,或者试用期的约定违法,或者已过了试用期的情况下.仍以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2.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单方解除权。

在没有企业规章制度,或者规章制度违法;或者规章制度没有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及公示;或者职工违纪行为较轻,却以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为由,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浅谈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浅谈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浅谈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不少于1000字用人单位作为雇主,拥有撤销、终止劳动合同的权力,但是同时也必须遵守劳动法规定的规则和程序。

如果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将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本文将从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定义、违法行为及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定义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在未经过劳动者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撤销、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并且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违反了法定程序和法定程序,违反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在我国劳动法规定中,用人单位有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但是必须要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在符合法规的前提下与劳动者达成协议。

如果在法定程序和法定程序范围内,劳动者同意终止劳动合同,该用人单位的解除行为就是合法的。

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擅自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未经过劳动者同意的情况下,擅自解除劳动合同,违反劳动法规定的法定程序,将会对劳动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和精神上的损失,从而违反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解除劳动合同不符合法定程序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未经过法定程序,未提前告知劳动者,未进行相应的协商和谈判,也未尽到相应的提示告知义务,这些都属于不符合法定程序。

3.解除劳动合同不合理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未经过合理程序和理由,仅仅凭借员工内部关系、职务调整等原因解除合同,这些都属于不合理的解除。

4.其他违法行为用人单位在违反法规的同时,也会有擅自辞退员工、不给予法定解雇补偿等行为,这些都属于违法行为。

三、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在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后,将会面临不同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赔偿劳动者经济损失用人单位在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后,将会对劳动者造成经济损失,从而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2.恢复劳动者原工作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如果属于违法行为,也需要按照劳动法规进行提供新的工作岗位,不得辞退员工。

(新劳动法合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新劳动法合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新劳动法合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一、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订产后尚未全部履行之前,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劳动合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提前消灭劳动关系的法律行为。

劳动合同的解除分为法定解除和约定解除两种[2].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是指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本文所称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包括违反法律的规定解除解除劳动合同和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两种情形。

《劳动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了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二十五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给予过失性辞退的条件;第二十六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给予非过失性辞退的条件及程序;第二十七条规定了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的条件和程序;第二十九条规定了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特别情形。

现实中,不少用人单位无视法律的规定,随意或武断地解除劳动合同,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每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逐年持续攀升:1998年为9.4万件;1999年为12万件;2000年为13.5万件;2001年为15.5万;2002年为18.4万件;2003年预计21万件。

在这些日益增多的劳动争议案件中,因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而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一)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主要表现1.滥用关于试用期的单方解除权。

在没有约定试用期,或者试用期的约定违法,或者已过了试用期的情况下,仍以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2.滥用关于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单方解除权。

在没有企业规章制度,或者规章制度违法;或者规章制度没有公示;或者违纪行为轻微的情况下,以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为由,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企业违规解雇的法律后果与风险

企业违规解雇的法律后果与风险

企业违规解雇的法律后果与风险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可能会面临各种困境,其中包括员工解雇问题。

然而,企业在解雇员工时必须遵守特定的法律程序和规定,否则可能面临法律后果和权益风险。

本文将探讨企业违规解雇的法律后果和风险。

一、企业违规解雇的法律后果1.劳动合同法的适用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应当遵守法律规定的程序。

如果企业解雇员工时未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员工可以依法要求重新就业或者要求公司支付补偿金。

另外,不当解雇行为还可能导致企业被强制恢复劳动关系,并承担赔偿责任。

2.赔偿责任企业如果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雇员工,可能被要求支付违规解雇赔偿金。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赔偿金额通常为工人工资的两倍,具体金额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企业如未按时支付赔偿金,还可能面临违约金或滞纳金的风险。

3.声誉风险企业违规解雇员工可能会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品牌形象。

员工们可能对企业的不公正行为表示不满,并通过各种渠道扩散不良信息。

这不仅会影响企业在员工市场的声誉,也可能让公司与其他相关方建立的关系受到质疑。

二、企业违规解雇的风险1.劳动仲裁或诉讼风险企业违规解雇可能会导致员工提起劳动仲裁或诉讼,企业将面临与员工进行法律斗争的风险。

在劳动仲裁或诉讼过程中,企业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并且时间成本较高。

而且,如果法院判定企业解雇违规,企业将不仅需要承担解雇赔偿金,还可能承担其他经济赔偿责任。

2.合规风险企业违规解雇员工可能导致劳动监察机构对企业进行处罚。

劳动监察机构有权对企业的劳动关系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调查,发现企业违规解雇现象后,有权对企业处以罚款或其他行政处罚。

3.社会舆论风险企业违规解雇员工的行为可能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批评。

在互联网时代,消息传播速度很快,员工的投诉或不满很容易引发公众的关注。

这种舆论风险可能给企业带来社会声誉的巨大损失,甚至会导致消费者对企业有所顾虑,拒绝购买其产品或服务。

三、如何避免1.了解劳动法规企业在解雇员工之前,首先应该全面了解相关的劳动法规和政策,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要求。

试论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有关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及存在的缺陷和完善建议

试论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有关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及存在的缺陷和完善建议

试论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有关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及存在的缺陷和完善建议[摘要]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不同于依法解除劳动合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不同于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

追究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主要适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三条的规定;、法规、规章、司法解释规定可以参照适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规定的,从其规定。

《劳动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劳动法赋予劳动合同法律约束力的同时,也赋予劳动合同当事人有条件的单方解除权和协商解除权,同时还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特别情形。

劳动合同当事人解除劳动合同,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履行法律规定的程序,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

现实中,不少用人单位凭借自己的强势地位,随意或武断地解除劳动合同,严重损害了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司法实践中,对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当如何承担法律责任及其法律适用,无论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还是人民法院,多是适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以下简称《补偿办法》)的规定进行裁判,而少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劳部发[1995]223号,以下简称《赔偿办法》)的规定。

笔者认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如此裁判,不符合劳动法的立法宗旨,也不符合《劳动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的规定。

现实中,很少有人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的裁判说不,也很少有人就有关问题进行和探讨。

本文探讨的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主要是指经济责任,即用人单位因过错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并造成劳动者一定的物质经济损失时,所应承担的履行给付、赔偿损失的经济法律责任。

[关键词]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解除、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法律责任、违约金、赔偿损失、继续履行一、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的法律后果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的法律后果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的法律后果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在不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擅自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

根据中国的劳动法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将会面临一系列的法律后果。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些后果,并对劳动者提供必要的法律保护。

一、1. 经济赔偿如果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赔偿。

根据中国劳动法第46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或劳动合同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一个月工资的赔偿。

如果劳动者已经连续工作满一年,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还应支付一个月工资的两倍赔偿。

2. 维持劳动合同的效力当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后,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劳动争议仲裁法庭提起诉讼,请求维持劳动合同的效力。

如果仲裁委员会或法庭认定用人单位的解除行为违法,将会判决维持劳动合同的效力,令用人单位继续履行合同义务。

3. 返还经济损失如果劳动者因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而遭受经济损失,可以向用人单位追偿。

例如,如果劳动者为了接受新的工作机会而支付了范围较大的搬迁费用,但由于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导致劳动合同解除,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返还相应的搬迁费用。

4. 法律责任用人单位的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行为不仅会面临经济赔偿的责任,还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4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承担法律责任。

具体的法律责任将根据违法解除的情节和严重程度而定。

二、劳动者的法律保护1. 聘请劳动人事争议解决专业人士如果劳动者认为用人单位违法解除了劳动合同,可以聘请劳动人事争议解决专业人士,如劳动律师或劳动仲裁专家,协助代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这些专业人士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经验,能够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2. 学习劳动法律法规劳动者应该了解自己的权益和法律保护措施,学习劳动法律法规对于维护自己的权益至关重要。

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将使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是否存在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具有更强的判断力,并能更好地应对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有关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及存在的缺陷和完善建议[内容摘要]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不同于依法解除劳动合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不同于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

追究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主要适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三条的规定;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规定可以参照适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规定的,从其规定。

《劳动法》第17条第2款规定: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劳动法赋予劳动合同法律约束力的同时,也赋予劳动合同当事人有条件的单方解除权和协商解除权,同时还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特别情形。

劳动合同当事人解除劳动合同,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履行法律规定的程序,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

现实中,不少用人单位凭借自己的强势地位,随意或武断地解除劳动合同,严重损害了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司法实践屮,对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当如何承担法律责任及其法律适用问题,无论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还是人民法院,多是适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以下简称《补偿办法》)的规定进行裁判,而少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劳部发[1995]223号,以下简称《赔偿办法》)的规定。

笔者认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如此裁判,不符合劳动法的立法宗旨,也不符合《劳动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的规定。

现实中,很少有人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的裁判说不,也很少有人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本文探讨的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主要是指经济责任,即用人单位因过错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并造成劳动者一定的物质经济损失时,所应承担的履行给付、赔偿损失的经济法律责任。

[关键词]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解除、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法律责任、违约金、赔偿损失、继续履行一、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订产后尚未全部履行之前,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劳动合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提前消灭劳动关系的法律行为。

劳动合同的解除分为法定解除和约定解除两种。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是指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本文所称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包括违反法律的规定解除解除劳动合同和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两种情形。

《劳动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了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十五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给予过失性辞退的条件;第二十六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给予非过失性辞退的条件及程序;第二十七条规定了用人单位经济性栽员的条件和程序;第二十九条规定了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特别情形。

现实中,不少用人单位无视法律的规定,随意或武断地解除劳动合同,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每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逐年持续攀升:1998年为9. 4万件;1999年为12万件;2000年为13. 5万件;2001年为15. 5万;2002年为18. 4万件;2003年预计21万件。

在这些日益增多的劳动争议案件中,因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而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一)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主要表现1. 滥用关于试用期的单方解除权。

在没有约定试用期,或者试用期的约定违法,或者已过了试用期的情况下,仍以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2. 滥用关于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单方解除权。

在没有企业规章制度,或者规章制度违法;或者规章制度没有公示;或者违纪行为轻微的情况下,以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为由,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3. 滥用经济性裁员的单方解除权。

在不符合经济性裁员条件和程序的情况下,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4. 滥用工资奖金分配权和劳动用工管理权。

随意对劳动者调岗、降职、减薪,如果劳动者不服从安排或一两天不上班,用人单位就以劳动者不服从安排或旷工为由予以辞退;或者逼迫劳动者自动离职。

5. 滥用关于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的单方解除权。

随意调动劳动者工作岗位或提高定额标准,借口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而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6. 随意辞退“三期”女职工和在医疗期内的劳动者。

许多用人单位觉得处于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女职工和处子医疗期内的劳动者对单位是一种负累,总是千方百计找借口辞退或者强行辞退。

7. 辞退劳动者不出具任何书面通知或决定。

当争议发生后,这些用人单位往往不承认是单位辞退劳动者,而称是劳动者自动离职。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表现形式还有许多,如滥用关于严重失职,对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单方解除权;滥用关于“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单方解除权等等。

甚至不以任何理由,只根据老板及个别领导的好恶,或打击报复,或因人际关系,强行辞退老板或个别领导“不顺眼”的劳动者。

(二)产生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1.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不少企业为减少人工成本,不惜牺牲劳动者利益,违法辞退劳动者,以保护企业利益。

2. 某些企业主或高层管理者,劳动法律意识和履约意识淡薄,不重视劳动法和劳动合同的遵守。

3. 某些企业主或高层管理者,错误理解企业的工资奖金分配权和用工自主权,认为企业有权根据经营状况和管理需要随意裁减员工或调岗、降职、减新。

4. 不少企业对企业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及其效力产生错误认识,认为劳动者必须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而不问企业规章制度合理合法与否、向劳动者公示与否,动不动就以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和企业规章制度为由辞退轻微违纪的劳动者。

5. 劳动监察执法不公、不力,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睁只眼闭只眼,对劳动者的投诉爱理不理,甚至偏袒用人单位,助长了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

6. 劳动法律、法规、规章存在缺陷、不足和冲突,一些用人单位故意钻法律空子解除劳动合同,且不给或少给劳动者经济补偿或赔偿,有时劳动监察部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也感到无所适从,无可奈何。

二、用人单位承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法律责任的形式及赔偿范围法律责任,是指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由于法律的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

违反劳动法的责任形式有行政责任、经济责任和刑事责任。

前面已说,本文探讨的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主要是指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是劳动合同当事人承担劳动法律责任的主要形式,其主要方式有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和继续履行。

(一)违约金。

违约金是指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的约定时,依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金钱的责任形式。

根据违约金的性质,违约金可分为赔偿性违约金和惩罚性违约金。

赔偿性违约金是指旨在弥补一方因另一方违约所受到的实际损失而约定的违约金;惩罚性违约金是指对违约行为进行惩罚,数额可以大于守约方实际损失的违约金。

根据国家对违约金的干预程度,违约金可为分约定违约金和法定违约金两种。

凡是以合同约定的违约金,就属于约定违约金;由法律规定的违约金,就属于法定违约金。

原劳动部《关于企业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的通知》(劳部发[1996]355号,以下简称《通知》)第3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

这一规定确立了违约金是我国承担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的方式。

(二)赔偿损失。

赔偿损失是指一方当事人违法违约造成对方损失时,应以其相应价值的财产给予补偿。

《劳动法》第98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劳动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赔偿损失是我国承担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的方式。

这是承担劳动合同违法责任的主要方式。

对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范围和数额计算,我国《劳动法》未作具体规定。

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对违反合同的赔偿责任,确立了赔偿实际损失原则。

《民法通则》第112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的赔偿责任,应当相当于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

即要求赔偿金额应相当于因违反合同造成的实际损失,包括没有取得的那种如果债务人履行了合同就可以取得的利益。

《合同法》第113条更加明确地规定了实际损失的范围:“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即实际损失包括可得利益损失。

为明确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赔偿办法》第3条作了具体规定:(1)造成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按劳动者本人应得工资收入支付给劳动者,并加付应得工资收入25%的赔偿费用;(2)造成劳动者劳动保护待遇损失的,应按国家规定补足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津贴和用品;(3)造成劳动者工伤、医疗待遇损失的,除按国家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工伤、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劳动者相当于医疗费用25%的赔偿费用;(4)造成女职工和未成年工身体健康损害的,除按国家规定提供治疗期间的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相当于其医疗费用25%的赔偿费用(5)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赔偿办法》第3条第(1)项中“劳动者本人应得工资收入”如何理解,我认为,应得工资收入是指因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造成劳动者不能提供正常劳动而损失的工资收入。

这实际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规定有关赔偿办法问题的复函》(劳社厅函[2001]238号,以下简称《复函》)的解释。

所谓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是劳动合同违法解除后才承担的法律责任,而劳动者已经付出劳动应得的工资收入,与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无关。

根据《劳动法》、《赔偿办法》和《复函》的规定和立法宗旨,对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损害赔偿范围,也应同《民法通则》、《合同法》一样,适用赔偿实际损失原则,实际损失包括可得利益损失,至少应赔偿劳动者劳动合同期满前剩余期间的全部劳动报酬。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用人单位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我国劳动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宗旨;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劳动合同的法律约束力。

现实中,外国不少国家的劳动立法也确立了赔偿实际损失原则。

如法国劳动法规定:只有在双方协议、一方犯有严重过错或不可抗力时,才能解除尚未到期的劳动合同;如果雇主违反这一规定,雇员有权得到损害赔偿,数额至少为雇员至合同期满应得到的劳动报酬。

为体现《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对女职工和参加工会活动的职工的特殊保护,赔偿实际损失原则也有例外情况,即受特殊保护的劳动者被用人单位违法辞退时,其所得赔偿可以大于其实际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