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建议-练习课|人教新课标2014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建议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_人教新课标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学习内容课本第23页 ,第24页练习四第1~3题。
学习目标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问题的数量关系 ,建立正确解答模型。
课文讲解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这是在上一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根底上教学的。
这两种问题是同一类问题 ,后者是两个数 ,求它们的差;前者是知道一个数并知道另一个数比它少几求另一个数。
例4 ,有一些同学在看“全校卫生评比〞统计图。
图中呈现了局部班级在卫生评比中所得的红旗的情况 ,但具体每个班所得红旗数没有全部画出 ,只能看出它们相差的面数。
为此 ,图中提供了“二〔1〕班得了16面红旗〞的信息 ,并引出:“二〔2〕班比二〔1〕班少3面 ,是几面?〞的问题。
提出问题后 ,直接列算式出答案。
然后 ,通过小精灵提出“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启发孩子举一反三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以培养他们主动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辅导精要看图说图意 ,有一些同学在看“全校卫生评比〞统计图。
教师问:你从图看出了什么?孩子可能说:有两个班级的小红旗相差3面。
也可能说:从左起 ,第三列的小红旗比第四列多3面。
引导孩子读课文中提供的信息:“①我们二⑴班得了16面小红旗;②我们二⑵班比你们少3面 ,是〔〕面;③三⑴班在这儿呢;④这是我们四⑴班的。
〞让孩子把班级与统计图的列联系起来 ,并理解上述信息的意思。
“16面小红旗〞不能全部数出来 ,有一局部看不到。
“你们〞是指二⑴班。
“是〔〕面〞的意思是从“我们二⑵班比你们少3面 ,是〔〕面〞省略掉一些词语变成““我们二⑵班是〔〕面〞。
二⑵班得了几面小红旗也不能直接看出来 ,其它各班也都不能直接看出得几面小红旗。
让孩子找出相关联的信息 ,提出数学问题:1.二⑴班得了16面小红旗 ,二⑵班比二⑴班少3面。
二⑵班得了几面?2.二⑴班得了16面小红旗 ,三⑴班比二⑴班少2面。
三⑴班得了几面?3.二⑴班得了16面小红旗 ,三⑵班比二⑴班少1面。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3 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人教新课标(2014秋)
《认识直角、锐角、钝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己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尺辩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通过指角、认角、找角、折角等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在对简单图形认识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认识角、欣赏角的过程中,体会角和生活的联系,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画直角。
2、会判断直角、锐角、钝角。
教学难点:理解直角锐角、钝角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具:多媒体课件,大三角尺,每小组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钟面模型图三张,练习卡一张;每人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探究:小朋友,你们喜欢爬山吗?刘老师也喜欢爬山,因为爬山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五一快到了,我这里有三座山的图片,你们可以帮老师参考一下,爬哪一座山合适好吗?(出示课件)这三座山哪一些山容易爬上去呢?这三座山的形状像我们学过的什么?(角)二、动手实践,自主构建(一)、认识直角1、找一找。
1)、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你们能从桌上的物品中找到角吗?小组交流。
(取一张正方形纸)谁来介绍它的角?2)、你还能找到同样的角吗?学生介绍,出示图。
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真是同样的角?可以怎样来验证呢?学生动手试一试。
3)、小组合作验证:将三个角重合比较。
4)、师在黑板上画出直角,教学直角的符号。
5)、小结:这三个角虽然位置不同,但他们都是直角。
闭上眼睛想一想直角都是什么样?可以用手势比画一下。
2、折一折。
1)、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
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直角吗?我们可以用它折出一个直角,想试一试吗?(请跟老师一起折一折)2)、每人按要求折纸,并在折出的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两人一小组比一比折出直角的大小怎样?。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3、比一比。
1)、拿出三角尺的最大角和数学书封面上的角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2)、在生活中找找角。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2 直角的初步认识 ︳人教新课标(2014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开平市港口小学张玉芬教学目标:1、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初步认识直角。
2、会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用具:直角三角板和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两分钟口算及认识角的边和顶点二、交流前置性小研究1、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了直角的两条边是直的,而且所有的直角都一样。
三、探究新知(教学例3、例4)1、认识直角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发现师举例:你看,我们黑板的角、国旗的角、数学书封面的角、课桌的角都是直角。
(课件出示引入直角)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直角。
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提问:你能在三角尺上、正方形和长方形中找到这样的角吗?(学生在课件的图形中找角,并指出直角)师:每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找出直角,同桌互相指一指。
2、认识角的边和顶点以及直角(课件出示)提问:能在教室找出更多的角吗3、制作直角学生思考并动手制作直角(小组内交流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指明学生汇报生: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再试试用圆形纸对折3、判断直角师: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其他同学听一听。
生:在我们的三角板上都有一个直角,要知道那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师:用你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生:数学课本的角,课桌的角,黑板的角、、、、、4、画直角师: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是怎样画角的?请你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画好后跟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画直角时,直角的两边不能随便定,要根据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决定怎么画,画完直角后还要标上直角符号,直角符号必须是方方正正的,不能画成弧线。
(1)、指名学生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14.解决问题的练习》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14.解决问题的练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4.解决问题的练习》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练习课。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法、认识时间、认识货币等基础知识之后,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巩固和拓展。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直观形象的影响,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够灵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思维去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思维去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乐于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思维去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具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巩固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提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思维去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6.布置作业:设计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练习课)-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练习课)-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学生已经学过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以及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概念和方法。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概念。
2. 运用减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概念。
2. 新课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概念。
3. 案例分析:通过PPT展示一些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减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解题方法,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板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练习课)2. 板书内容: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概念,减法计算方法,练习题。
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例子,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了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概念和方法,并通过练习题巩固了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难点能否突破,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练习一》编写意图及教学建议
练习一编写意图(1)第1题是估测的习题,为了便于学生估测和建立长度观念,题中的物体都是与实物同大的,并且在实物图上都标示出了1厘米的长度。
同时,通过估测与实测的对比,让学生调整估测的策略和方法,提高估测的准确性。
(2)第2题要测量生活中常用来作估计标准的一些长度,如1拃、1步长等,既巩固测量的方法,又为估测提供了一些标准或参照。
(3)第3题较为综合,既巩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又巩固1米的长度表象。
完成此题需要先量出一个实物长多少厘米,再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1米。
其中推算较难,需要进行一些连加计算才能判定,鉴于学生还未学习第二单元的知识,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结果即可。
(4)第4题意在巩固1米的长度表象。
为便于学生判断,教材选用了学生熟悉的跳绳、猫与长椅这三个素材。
由于版面的限制,跳绳是以弯曲的形式呈现的,在判断时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加工,难度稍大些。
但是学生有相应经验及估测方法,应不成问题。
教学建议(1)针对不同情况对学生进行估测方法的指导。
教材在多处体现了对估测的重视,但每处的侧重点是有差异的。
教师在教学时,应针对不同情况对学生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
如,第1题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1厘米的长度先估测,再实测,教师只要注意让学生理解题意,估测方法就很明确了。
第3题需要让学生思考解决的步骤:先测量,再用估算进行推算,重在思考过程的引领。
第4题需要唤起学生已有的1米的长度表象,或利用熟悉的身高等作标准,并将之与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联系起来,如用跳绳的一半与自己的身高进行比照,用猫的高度与自己腿的高度进行比较,用人的身高与长椅的长度比较(躺平在椅子上),再作出判断。
(2)注意对学生进行推算方法的指导。
第3题测量铅笔和筷子的长度并不难,难在据此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1米。
对此应加以方法上的引导,如带领学生完成第一小题,以突破难点。
编写意图(1)第5题是实际测量的题目。
量黑板的长度时,注意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卷尺,测量结果用整米表示;量身高时,注意指导学生正确认读测量结果。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角的初步认识(复习课)-人教新课标2014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角的初步认识(复习课)-人教新课标2014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二年级上学期数学课程中关于角的初步认识,内容包括:角的定义、分类、性质以及角的度量。
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对角的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角的分类和性质,并能熟练运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角的基本概念的理解,明确角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能够正确分类和命名各种角,如锐角、直角、钝角等。
3. 学生能够运用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
4.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并准确读数。
教学难点:1. 角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
2. 角的分类和命名规则的掌握。
3. 角的性质的应用。
4. 量角器的使用和读数的准确性。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括角的定义、分类、性质和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2. 学生准备量角器、直尺、圆规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角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回顾角的初步认识。
2. 讲解:讲解角的分类和命名规则,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各种角的分类和命名。
3. 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角的性质解决问题,如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
4. 实践:学生使用量角器测量给定角度,并准确读数,巩固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对角的初步认识有全面的理解。
板书设计:1. 角的定义和特点。
2. 角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3. 角的性质及其应用。
4. 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作业设计:1. 填空题:填入适当的角分类和命名。
2. 判断题:判断给定角度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3. 应用题:运用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巩固了对角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并能运用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角的分类和命名规则掌握不够牢固,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讲解。
同时,部分学生在使用量角器时存在读数不准确的问题,需要个别辅导和纠正。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2、3、4的乘法口诀 ︳人教新课标(2014秋) (1)
《2、3、4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4、55页。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 经历2、3、4和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同,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经历编制2、3、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2、3、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3.情感与态度:在编口诀、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重点】: 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学习难点】: 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核心任务】:同桌合作编写“3的乘法口诀”。
【学习准备】:口算卡片、小棒、课件【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1. 以开火车的形式背5的乘法口诀。
2.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5×2= 3×5= 5+5+5= 1×5= 5×5= 5+5+5+5=要求学生在口算时先说得数,再说口诀,同时老师把“5的乘法口诀”的卡片依次贴于黑板。
引入: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2、3、4的乘法口诀二、探究新知1.学习2的乘法口诀①学习“一二得二”出示1双筷子。
一问:谁能用几个几说一句话?预设:1个2 2个1二问: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预设:1×2=2 2×1=2(板书)三问:谁能根据这两个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预设:一二得二(板书)四问:为什么这样编?谁能说说理由?预设:一二就是一个二,得二就是等于二。
②学习“二二得四”再摆上1双筷子,变成2双筷子。
提问:现在,谁能用几个几说一句话? 谁会列乘法算式并编出口诀呢?预设: 2个2,2×2=4 二二得四(板书)教师板书。
追问:为什么只列一个乘法算式?再问:用你们细心的眼睛观察2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有什么特点?你能很快记熟吗?(适时找两位同学大声读一读2的乘法口诀)2.学习3的乘法口诀①谈话迁移,试编口诀谈话: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可真棒!老师还想考考你们,用3根小棒你们能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吗?(△)下面我们要借助小伙伴的力量共同来完成“3的乘法口诀”。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排列组合的练习课(人教新课标(2014秋))
课题:排列组合的练习课第 3 课时总计第节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简单的排列与组合,通过实践活动,经历排列与组合数的过程,体验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排列与组合的现象,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看待现实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经历排列与组合数的过程并能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出排列和组合。
2.让学生感受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优点以及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情况跟顺序有关,什么情况跟顺序无关呢?我们一起来完成练习二十四,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
二、基本练习课件出示:三只小动物站成一队,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站法?1.小动物排队的问题。
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
提问:你能说说有几种站法吗?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后再独立完成。
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2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老师提示:可以是“人取书”也可以是“书送人”,即可以把“书”或“人”作为排列的对象。
师小结:这两题都是跟顺序有关,位置不同,结果也不同。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都是排列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排列现象,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练习二十四第3题。
学生看图,并理解题意。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学生汇报。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集体订正答案。
4.练习二十四第4题。
学生看图,并理解题意。
老师引导分析题意:这是一道分类问题,即可以按照1枚、2枚、3枚硬币三类情况分类,任选2枚硬币时是组合问题。
师小结:这两题跟顺序无关,组合起来不分先后。
三、拓展练习1.用0、3、6组成最大的2位数和最小的2位数。
2.3个小朋友打电话每两人通话一次,需要几次?3.玲玲从家去上学必须要经过一家医院,玲玲从家到学校有多少种不同的路线?提问:哪题跟顺序有关?哪题跟顺序无关?【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经历找排列数与组合数的过程,体验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14 解决问题的练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14 解决问题的练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适当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
•能够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信息。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能够运用算术加减法运算符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强调信息的提取和处理能力。
2. 教学难点•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PPT或教具。
2. 学生准备•学生应提前完成《14 解决问题的练习》课后习题。
•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加减法运算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当天课题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提出一系列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选出最佳方案。
4. 展示讨论结果•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梳理总结,以达到对学生的概念强化。
5. 实践演练•让学生大量练习类似问题,巩固所学方法和知识。
五、课堂作业•布置相关《14 解决问题的练习》课后作业,以巩固当天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总结当天教学中哪些环节做得好,哪些还有待改进,以便下一次教学更为有效。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的排列|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的排列|人教新课标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的排列。
一、教学内容我们选用的是人教新课标教材,本节课主要涉及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包括简单的排列,例如单一顺序排列和分类顺序排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简单的排列的概念,学会用多种方法进行排列,并能运用排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排列方法,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排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图片、卡片等教具,以及练习本、彩笔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一组图片,包括红花、绿叶和蓝鸟,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知识讲解:我简要介绍了排列的概念,并展示了单一顺序排列和分类顺序排列的例子。
3. 例题讲解:我出了一个例子,让学生排列一组数字:2、3、5、7。
我先让学生尝试自己排列,然后给出正确的答案,并解释排列的规律。
4. 随堂练习:我给了学生几组数字,让他们按照题目要求进行排列。
5. 小组讨论:我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排列方法,用卡片展示出来,并解释他们的排列方法。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排列的定义、单一顺序排列和分类顺序排列的例子,以及排列的规律。
七、作业设计答案:4、6、8、10答案:苹果、橙子、香蕉、草莓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学生们对排列的概念有了基本的理解,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练习。
在拓展延伸方面,我可以让学生们尝试用排列的方法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例如排列座位、排列队伍等。
这就是我对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的排列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排列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排列是一种有序的排列方式,包括单一顺序排列和分类顺序排列。
2. 排列的方法: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排列,如数字排列、物品排列等。
3. 排列的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排列中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进行解题。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5的乘法口诀练习-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5的乘法口诀练习人教新课标教案:5的乘法口诀练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第五章《表内乘法》,具体为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5的乘法口诀的背诵和应用,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5的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掌握5的乘法口诀,能够背诵并应用。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技巧。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5的乘法口诀的背诵和应用。
难点:如何让学生熟练掌握5的乘法口诀,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讲解一个实际问题,引出5的乘法口诀的重要性。
例如:如果有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一个苹果,一共需要几个苹果?2. 讲解5的乘法口诀: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并记忆5的乘法口诀。
例如:5乘以1等于5,5乘以2等于10,以此类推。
3. 练习:让学生进行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可以通过背诵、默写、填空等方式进行。
例如:填空题,5乘以3等于____,5乘以4等于____。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例如:如果有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一个苹果,一共需要几个苹果?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5的乘法口诀。
例如:如果有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一个苹果,一共需要几个苹果?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5的乘法口诀1 x 5 = 52 x 5 = 103 x 5 = 154 x5 = 205 x 5 = 25七、作业设计1. 背诵5的乘法口诀。
答案:1 x 5 = 5,2 x 5 = 10,3 x 5 = 15,4 x 5 = 20,5 x5 = 25。
2. 运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题目:如果有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一个苹果,一共需要几个苹果?答案:一共需要5个苹果。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直角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2014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直角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2014教案:直角的初步认识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的数学内容,具体是第36页的直角的初步认识。
我们将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直角的概念,能够识别直角,并能够用直角来度量物体。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直角,了解直角的特征。
2. 能够用直角来度量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直角,了解直角的特征。
难点:能够用直角来度量物体,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角模型、角尺、课件等。
学具:学生自带的直角模型、角尺、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一个直角模型,让学生们观察,并提问:“这个图形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学生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这是一个直角。
2. 知识讲解我通过课件,向学生们讲解直角的概念,直角是一个角度为90度的角,它有一个特点,就是两条边垂直相交。
3. 例题讲解我拿出一些图片,让学生们判断哪些是直角。
学生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那些两条边垂直相交的图形是直角。
4. 随堂练习我给每个学生一张纸,让他们画出一个直角。
学生们通过动手画,可以加深对直角的理解。
5. 小组合作我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让他们用直角模型和角尺,去度量教室里的物体,看看哪些物体是直角。
学生们通过合作,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直角特点:两条边垂直相交,角度为90度。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用直角模型和角尺,去度量家里的物体,看看哪些物体是直角,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答案:请学生们把家里的直角物体画出来,并注明度量的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直角的概念,能够识别直角,并能够用直角来度量物体。
但在课堂上,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直角的特征理解不够深入,我在课后会针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拓展延伸:我可以让学生们去寻找生活中的直角,比如在家里的家具、建筑物中寻找直角,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直角的概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人教新课标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人教新课标版本。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乘法的初步认识,主要涉及到教材中4.2节的练习题目,这部分内容主要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乘法的基本概念,学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今天的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乘法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则是让孩子们通过练习,熟练掌握乘法的运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一些乘法的练习题目,以及一些实际的物品,如苹果、铅笔等,用来帮助孩子们理解乘法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比如拿出一篮苹果,让孩子们数一数,有几只苹果。
然后我会问孩子们,如果有两篮苹果,我们该怎样快速知道一共有几只苹果呢?这个时候,我会引导孩子们思考,引入乘法的概念。
然后,我会给孩子们一些随堂练习,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比如,我会给他们一些类似的题目,如2×4=?3×5=?等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乘法的运算符号(×),以及乘法的运算方法。
我会用清晰的板书,让孩子们理解乘法的概念。
七、作业设计作业主要包括一些乘法的练习题目,以及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
比如,让孩子们计算一下,如果有一篮苹果,每篮有3个苹果,一共有几篮苹果?或者,让孩子们计算一下,如果每支铅笔2元,买3支铅笔需要多少钱?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效果,看看孩子们是否掌握了乘法的概念和方法。
同时,我也会找一些相关的拓展延伸材料,让孩子们在学习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这就是我今天为大家带来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乘法的初步认识练习课,人教新课标版本。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2.1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人教新课标(2014秋)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说课稿泾源县城关一小马小燕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17至18页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基础上学习的。
它既是对列竖式笔算的进一步巩固,又为后面的多位数减法作铺垫。
第一课时安排的是不退位减,重点是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后才能相减,理解运算的顺序:从个位减起。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四、精选教法、暗授学法。
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
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教师首先出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的画面,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习兴趣,之后出示奥运金牌榜,让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进而筛选出不退位减法的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尝试练习,引发认知冲突。
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算法,然后通过小木棒、圆片直观演示,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最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使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直角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2014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直角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2014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对直角这一几何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
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直角的特点,并能够识别出日常生活中的直角实例。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直角的定义,辨别直角与非直角。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几何逻辑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1. 直角定义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直角是90度角,并且能够识别直角的特征。
2. 直角与非直角的区分:学生应能辨别哪些角是直角,哪些不是,并能够解释原因。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直角模型、三角板、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学生自带的三角板、练习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含有直角的图片(如房角、桌面角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直角。
2. 新授:介绍直角的定义,展示直角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直角的特征。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使用三角板探索和交流直角的特点。
4.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辨别直角与非直角,并解释判断依据。
5. 总结:回顾直角的概念,强调直角的特征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突出直角的定义和特征,通过图表和示例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直角。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中关于直角的题目。
2. 探究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寻找直角的实例,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本节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特别是学生对直角定义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辨别直角方面的表现。
同时,评估教具和学具的使用效果,以及课堂互动的质量,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改进的依据。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初步概念,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直角的定义和特征,而且能够培养出观察、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后续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统一长度单位 人教新课标(2014秋)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第 1 课时总计第节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认识“一庹长”、“一拃长”、“一脚长”等长度单位,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
2.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比一比回形针和粉笔哪个长哪个短?再比一比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到底是谁长呢?古人是用什么来测量长度的呢?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学习新知(一)介绍人身体中的测量单位1.一庹长。
师:当我们没有尺子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可以来帮忙。
大家伸直手臂,这个长度就是一庹。
古人就是这样测量大石头的长度的。
2.一拃长。
师:张开大拇指和中指,这两端的距离就是一拃长。
我们可以用一拃长来测量桌子的长度。
3.一脚长。
师:一只脚掌的长度,我们把它叫一脚长。
分别板书:一庹长一拃长一脚长【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人用庹量巨石的长度,用拃量布的长度以及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测量长度必须要有长度单位,同时了解到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某部分作为长度单位。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1.量黑板的长。
现在我们也学学古代人的方法,来测量黑板的长。
量法的指导:比如,用手臂量黑板的长,要怎么量?开始测量时,可以做一下记号。
下一个从记号的地方开始量。
同桌一组,分别用一庹长、一拃长、一脚长去量。
要求:轻声讨论,安静的测量,记住数据,举手示意。
学生操作,师巡视指导。
汇报:我请一个小组来汇报他们的测量结果。
师:你们量得的结果也是这样的吗?思考:为什么量的都是黑板的长,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得出结论:因为测量标准不一样,一庹长、一拃长、一脚长本身的长度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2.用拃长量,试试看。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乘法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乘法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会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能够理解乘法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会使用人教新课标的二年级上数学教材,主要学习第三章“乘法的初步认识”。
这部分内容包括乘法的定义、乘法算式的构成以及乘法口诀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构成,学会使用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构成,学会使用乘法口诀。
难点在于让同学们能够将乘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乘法,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以及乘法口诀表。
同学们可以准备纸和笔,用于随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我会拿出一些苹果,让同学们观察并思考,如果我们要计算苹果的总数,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然后,我会教授乘法口诀。
我会逐个解释乘法口诀的每一句,并让同学们进行随堂练习,以确保大家能够掌握乘法口诀。
在同学们掌握了乘法的基本概念和口诀后,我会给他们一些例题进行讲解。
我会引导同学们一起思考,如何将乘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我会安排一些随堂练习,让同学们自己尝试解决一些乘法问题。
我会个别指导同学们,解答他们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反馈。
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今天的作业是让同学们运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具体的作业题目是:小明的妈妈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有2个种子,请问小明一共有多少个种子?答案是6个种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对于拓展延伸,我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乘法,比如计算购物时的总价,或者计算一些物品的数量等。
这样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乘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这些细节对于同学们能否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概念,以及能否灵活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至关重要。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3排列组合的练习课》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3排列组合的练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掌握排列组合的基本概念,能够准确应用排列组合的知识解决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排列组合的基本概念,排列组合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排列组合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教具:黑板、粉笔、教案、课件等。
3.教学环境:安静整洁的教室。
四、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引出排列组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排列组合在生活中的应用。
讲解:(15分钟) 1. 排列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组合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排列组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示范:(10分钟)教师以具体的例子为学生演示如何计算排列组合,让学生理解排列组合的计算方法。
练习:(2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交流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梳理与总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排列组合的要点,并强调学生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堂作业根据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加深对排列组合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排列组合的概念理解上有一定困难,需要更多的例题训练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排列组合的知识。
七、教学延伸可以以数字游戏或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例,让学生将排列组合的知识运用到更具体的场景中,拓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排列组合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课
学习内容
课本第14~15页练习二第6~10题。
学习目标
比较熟练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习题解析
第6题,判断并改错的习题。
前两题的计算都是错误的,并且这种错误是孩子在计算中容易发生的。
练习时对前两小题重点要让孩子说出错在哪里,怎样改正;第3小题要让孩子说一说和的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
“十位上为什么是0”既是练习的重点,又是学习的难点,练习时要引起高度重视。
第7题,用统计表呈现的加法计算题。
这是一组将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综合在一起的混合练习。
在本题中,教材将统计知识和加法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统计和加法
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8题,算式和得数连线的趣味题。
第9题,两位数加法的应用。
练习时既要关注孩子列算式的过程,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第10题,利用两位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组,第(2)题是一道有多种答案的题目,第(3)题需要选最便宜的两种玩具并计算其价钱,实际上也是让两个数相加的和最小。
这组题目与生活实际很贴近,具有现实性,不仅有利于孩子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孩子从小学会计划开支。
辅导精要
第6题,读题理解题意。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说明3道题中有的计算正确,有的计算错误,错误之处要找出来,并改正。
第1小题,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应该是4+4+1=9,错误是少加了1个十;指导孩子在83的“8”向右下划两条斜线,在它的下方写9。
第2小题,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个位写0,错误是这个“0”没写出来;指导孩子在6的右边空位向右下划两条斜线,在它的下方写0。
第3小题,个位相加得10,向十位进1,个位写0;十位上6+3+1=10,向百位进1,十位写0;百位上写1;正确,在竖式的右边打“√”。
第7题,先让孩子认真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
引导孩子指着相关的单元格说,姐姐有10分邮票25枚,妹妹19枚,合计是多少枚;姐姐有20分邮票31枚,妹妹48枚,合计是多少枚;……。
然后由孩子独立计算出得数,并将得数填在表中。
根据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以此让孩子学习分析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说明问题,从而培养孩子初步的统计意识和统计能力。
最后,引导孩子进行反思,同一统计表内计算方法一样。
第8题,可由孩子独立完成,教师要注意观察连线的过程和结果。
第9题,让孩子自己读题并理解题意,根据加法原理求一共需要多少人,就是28继续数14,也就是把女生和男生合并起来,列出加法算式,再写竖式笔算。
第10题,让孩子先看图说图意:一架玩具飞机23元,一辆玩具汽车12元,一个玩具火箭17元,一艘玩具轮船30元。
再读问题,独立完成练习。
第(2)题,只买一种玩具,还剩下多少钱?有4种买法;用剩下的钱再买一种玩具,买两种玩具5种买法;再用还剩下的钱,都不还不能再买一种玩具了。
所以,共有9种买法。
让孩子列式计算。
第(3)题,四种玩具中,玩具汽车最便宜;剩下的三种玩具中,玩具火箭最便宜。
12+17=29(元),两数的和为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