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愚公移山》说课稿语文版
愚公移山说课稿
为什么?这样命名的理由是什么? 愚公:愚? 智叟:智?
(五)细读、讨论、分析
对比 二山高峻 遗男热情 对比 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
智叟顽固
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
衬 托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
(五)细读、讨论、分析
4.加标点 甲乙两生共读《愚公移山》, 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 愚公之愚 年且九十而欲移山 山未移 而身先死 焉能自享其利乎?” 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 盖为子孙造福 非自谋其私也 。 故以利己之 心观之 必谓愚公为不惠 若以利人之心观之 则愚公实大智大之人也。” 生甲亡以应。 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 其事之难 甚于移山。 若我十亿中国人 人人皆为愚公 则山何苦而不平 国何苦 而不富 ” 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的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完成以下任 务: (1)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及句子 (2)按照情节的展开,课文共描绘了几幅画面?都 是 哪几幅图。 2.学生明确上面的问题。从而达到让学生了解情节 结 构的目的。
二山雄立 图
家庭会议图
毕力平险图
愚公智叟辩论图
神灵移山图
(四)整体感知
王屋山景点图片5
四、教学过程
(二)学习目标 (三)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四)整体感知 (五)细读、讨论、分析 (六)欣赏歌曲
给下列红体词语注音
荷担者 穷匮 一厝 箕畚 亡以应 始龀
给下列注音写字
) 担者
(
hè ( kuì (
始(
)
jī běn wú chèn
穷(
)
) 以应
一(
) cuò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愚公移山》精品教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愚公移山》精品教案语文版《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学习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3、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鉴赏并学习对比手法和语言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4、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的“高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中“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幻已经变成了事实,中国人民为世人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神话传说。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那位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3、学习生字:塞(sè)孀(shuāng)迂(yū)龀(chèn)荷(hè).....叟(sǒu)箕畚(jī běn)厝(cuò)匮(kuì).....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第一段:交代了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作铺垫。
《愚公移山》说课稿(8篇)
《愚公移山》说课稿(8篇)《愚公移山》说课稿(8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愚公移山》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愚公移山》说课稿1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的文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愚公移山》。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历来为人们所传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
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
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文章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文章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愚公移山》推荐初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愚公移山》推荐初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愚公移山》推荐初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愚公移山》推荐初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1、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2、可读性强,易于记诵;3、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4、寓意深刻,实践性强;5、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
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教学创意】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 发现体验── 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
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
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
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
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5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5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把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1. 教学思路:鼓舞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明白、明白得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2.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3. 教学难点: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简介«列子»及作者。
2.疏通课文,把握文中的生字和疑难词句。
3.能口述〝愚公移山〞的故事,翻译全文。
〔二〕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那么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发和深刻的教育。
2.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依照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储存了许多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奇。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3.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要求:把握以下字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4.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比注解,自行讲明这些难词。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7doc
二0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之”、“焉”等虚词的用法,懂得句意。
2、领会这则寓言丰富深刻的内涵,认识愚公精神的可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文言文的实词的意思。
难点:领会寓言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同学们知道吗?听说过吗?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们国家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
二、教师范读一遍课文。
三、正音。
(见投影)四、同学朗读课文。
五、讲解课文。
1、讲读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理解词语、句子。
方:方圆,指面积。
本:原来。
之:的。
河:黄河。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3)问:“方七百里,高万仞”,这两句写什么?其用意何在?(这两句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
写此二句,用意在于说明要挖掉这两座山简直太难了,这件事非平常人所敢想、所敢为。
这两句为后面写愚公作了铺垫。
)(4)问:“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去掉行不行?为何要有此字?(有此“本”字,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这就为山被移走打下伏笔。
若无“本”字,这句就失去此意,无此作用。
)(5)问:从寓言故事这个角度看,先写这段有什么作用?(这段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前奏,先写这段是要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
)2、讲读第二段。
(1)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2)引导学生学习“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重点学习:且(将);惩(苦);之(主谓之间助词)等词的解释。
(3)分析“家庭会议”。
A、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是“杂然相许”。
B、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
C、意见一致,立即行动。
(4)提问: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五人)(5)提问: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A、“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子都来了,说明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B、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doc初中语文一、学习目标1. 明白得愚公形象的意义,认识愚公和智叟对话的内涵,体会神话结尾的含义和作用。
2. 明白得本文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3.把握文中重要的虚词、实词,明白得专门句式的语法特点。
二、教学设想作为初二学生已积存了一些文言字词,把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差不多能够解决文言词语的明白得。
至于课文内容,可由学生先评点、讨论,老师引导、补正。
三、预习题:1. 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
2.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人?对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找出关键性词语来讲明。
〔具体评点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3.自我评点课文,发觉咨询题,自我解答。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由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引入新课。
介绍作者列御寇、文章体裁〝寓言〞——明确学习目标2. 朗读课文——正音——朗读——依照图片,复述故事3. 预习检查〔配合幻灯展现〕文言虚词:之而以焉其专门句式:被动句:帝感其诚。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谓语前置〕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适应句式: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4.〝自读明白得评点〞检查①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人?对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找出关键性词语来讲明。
〔分析愚公、遗男的有关语句——具体评点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板书〕②愚公之妻与智叟讲的话差不多,他们对移山的态度是否一样?(朗读文段—板书〕前者是献疑的角度,更多的关怀;后者是讥讽的角度,更多的是反对。
③〔愚公与智叟的对话〕智叟的话有没有道理,愚公怎么讲笨不笨?a.智叟以静止的观点看咨询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愚公以进展的观点看咨询题〔挖一点少一点〕b.移山的缘故:惩山北之塞→知移山之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为子孙后代造福。
总结:愚公移山不是盲目的行动,他是考虑得专门周到的。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篇)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初三上)(2篇)doc初中语文一、教学设想课堂的行进按照〝四三二一〞之顺序:先提炼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的普遍特点;后以同类文本作比,彰显属愚公神话特有的异志;再提出良种假设,引入生活体会,将枯燥的〝寓言讲理〞,转变为〝人情故事〞,重新来打量那个人物的种种可能,颇有味味;最后借用西方人视角,评判那个古老的中国故事,让人在悚然一惊之后,从浓厚的文化浸润中拔身而出,发觉此文本悠久流传的寓言密码。
二、教学目的1.通过对故情况节的勾选提要,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
2.分角色朗读、辩论,明白得真理的相对性。
3.DV实录,小组讨论,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导入:歌曲«愚公移山»山移愚公[一]四大元素山人过程结局〔听课文朗读〕山是如何样的愚公是如何样的移山是如何样的困难结局又如何样方七百里,高万仞————艰巨的残年余力————————柔弱的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长期的无垄断焉————————最后的[二]三处差异比较阅读:见材料一〔夸父逐日,敬畏填海〕1.人数课文〔5个〕材料,〔1个〕外援4 无结局成功失败愚公最终成功的缘故是什么?2.引出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辩:后息为胜,最后发言的人确实是胜利者。
[三]两种假设〝……何苦而不平?〞插入智叟曰:〝…………〔学生想象〕〞文章的最后插入智叟曰:〝…………〔学生想象〕〞两处额外添加请学生讨论——如何重新评判愚公?1.假如愚公早料到〝帝感其诚〞或者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评判愚公?2.假如结尾是〝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时至今日,尚未休矣……〞请大伙儿猜想[四]一个疑咨询什么缘故直到今天,中国人还会对愚公的事迹津津乐道?引出两个外国人的思维〔看DV,两位外国友人对愚公移山那个故事的评判:A他希望他的家人完成一项运用体力而不是脑力的机械工作,他是一个愚蠢的老头。
假如在西方,我们可不能想到移山,我们会绕道而行。
语文九年级上语文版第21课《愚公移山》说课稿1
语文九年级上语文版第21课《愚公移山》说课稿1玉林教学资源网语文九年级语文版第21课“龚玉一条山”第1课评委和老师:您好!我说这堂课的内容是“龚玉一山”龚宇移山的故事一直是众所周知的。
今天我说,这一课的内容就是这个流行的寓言。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新、教学目标、教学规律、教学程序等方面阐述本课的设计。
我真诚地邀请所有评委来批评和纠正我。
一、教材分析:《龚玉一山》选自《列子·唐雯》,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它具有以下特点:①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易于激发学习兴趣;(2)可读性强,易于记忆;(3)基础雄厚,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词汇;(4)寓意深刻,实用性强;(5)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这可能会制约学生对“智慧老人”形象的思考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卷第六单元。
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编辑意图来看,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主旨,在反复阅读中把握文章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第二,学生分析:名学生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并不难,当他们阅读现代汉语时,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作风格也并不难。
只要老师给出方法和技巧的建议,他们就能成功。
第三,教学创造力:创造力一:从“体验”的角度组织教学。
整个课堂教学由三部分组成:“阅读体验”——“发现体验”——“学习体验”在“学习体验”中向学生介绍一些阅读方法,并进行阅读练习。
创造力2:师生互动、探究与合作学习;启发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玉林教学资源网第1页,共6页|根据玉林教学资源网设计的整合、系统化、细分化和行为化原则,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的上述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和积累文言文词汇,理解课文寓意,理解比较,烘托技巧和以神话结尾的课文效果2,能力目标:背诵文言文;多种学习方法的体验用全面、辩证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简介本文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故事《愚公移山》的一个版本,讲述了愚公带领家人努力移山的故事。
通过描写愚公一家与大山的斗争,展示了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2. 教材主题本文主题是“坚持不懈,勇往直前”,通过愚公一家艰苦卓越、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激发学生勇于追求梦想、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
3. 教材形式本文以叙事的方式进行,通过描写愚公一家与大山的斗争,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愚公一家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积极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熟悉《愚公移山》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式; -具备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坚持信念,勇于追求梦想的品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和主旨;•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式。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学时安排1.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阅读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讨论故事情节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故事的内涵。
2. 学时安排本课采用一课时的教学安排。
•导入:引入《愚公移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分钟);•阅读与理解:带领学生阅读并理解故事情节和主旨(20分钟);•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15分钟);•总结归纳:师生共同总结故事的内涵,引导学生表达思考(10分钟);•作业布置:布置阅读理解题作业(5分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入《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
2. 阅读与理解(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愚公移山》,注重理解故事情节和主旨。
可以使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故事讲述了谁的故事?•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一家遇到了哪些困难?•故事中的主题是什么?师生可以进行一些小组讨论,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 愚公移山教案 语文版
21.愚公移山列子教学目标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积累文言词语,诵读课文。
3.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注解试译全文。
二、导入从“杞人忧天”说起。
《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御寇,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研读课文1.朗读课文2.翻译课文3.方法指导(1)加。
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工为主,有些文言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
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语来代替,如(3)补。
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
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
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
(5)省。
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的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的影响原意的可省去。
四、小结1.词性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2.通假字汝之不惠始一反焉一厝朔东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思考课后练习二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课文,大致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二、研读分析1.同学自己细读课文,可分角色朗读。
思考下面问题。
(1)愚公之妻和智者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2)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作用(3)愚公移山要而对哪些困难(4)文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智”对举,有什么深意(5)讨论本文的寓意2.讨论归纳提示:(1)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并提出了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客观难题,但并不反对移。
而智叟则是讥笑和责难,阻止其移山。
(2)体现了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众人的拥护。
(3)两山非常大;人力有限;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4)愚——智——(5)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愚公移山》教学论文 语文版
《愚公移山》教学论文《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完成,下面说说第二课时———分析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对教材的理解《愚公移山》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这篇课文在整个文言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一是对前四册书中文言文教学的发展,二是为以后自读文言文作准备。
从单元内部来说,这是一篇教读课,它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要通过精读这篇课文,为略读后几篇文言文作准备,把“精读”中获得的经验应用到略读中去。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学情,教学目标确定为:1.巩固上节课所讲的重点文言词语;2.正确地朗读课文;3.认识塑造愚公这一形象的意义;4.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5.指导学生在粗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6.教育学生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要有克服困难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毅力,对学生进行意志行为教育。
1、2是知识目标,3、4、5是智能目标,6是德育目标,其中5是重点,3和4是难点。
能够领会文句的大意,并懂得文章的主旨,是本节课教学内容中最主要、最本质的内容。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效地突出这一点,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引导到掌握核心目标的教学上,使其他目标迎刃而解。
也就是整体着眼,重点突出。
认识愚公形象的意义,是本节教材内容的智力因素所在,应通过指导学生分析这一形象,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对愚公博大胸怀的赞美。
为了使静态教材变为易教易学的动态活动,应特别注意抓住本文构思的焦点———移山,来分析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
这样,也会使学生在原有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掌握这篇寓言的写作技巧,即人物形象的实质与命名的反差。
二、对教法的设想本着“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原则,采用钱梦龙先生的“三主四式”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说课稿愚公移山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应能:- 理解《愚公移山》故事的主要内容- 学会运用合作研究的方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 故事内容的理解和归纳2. 合作研究的实施和团队合作空间的构建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团队合作活动的材料准备- 合作研究的小组分组表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2. 故事讲解(15分钟)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愚公移山》故事的图文,并逐段讲解故事的内容和背后的寓意。
3. 学生参与(25分钟)3.1 学生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故事中愚公的表现和他的精神内涵。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3.2 小组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共同讨论,加深对故事和其意义的理解。
4. 知识拓展(10分钟)通过导入相关的地理知识和科学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故事的认识和理解。
5. 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堂课的研究进行总结,强调故事中的精神内涵和它对自己的启示。
五、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小作文,描述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坚持不懈地克服。
六、教学反思通过合作研究的方式,本课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但教学中也应注意控制时间,确保每个环节更好地完成,避免耽误教学进度。
同时,针对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以上是我对《愚公移山》说课稿的安排,希望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愚公移山》说课稿
4、全体参与培养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堂应成为学 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让学生全体参与其中培养 学生的能力。
参考内容
一、说教材
《愚公移山》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它 以形象生动、富于哲理的故事,赞扬了愚公坚忍不拔、排除万难的毅力和智慧。 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现,也是我们今天仍然要继承和发扬的。通过学习 本课,
两个人物形象时我将两人的对话以及所做的动作通过屏幕展示给学生并配以 声音效果学生如临其境很容易就理解了两人对事情的态度和做法从而突破了本节 课的重难点。
3、角色表演加深理解。“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 必须紧密生活尤其是课堂学习更不能脱离生活。因此在解决本节课重难点的过程 中我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当角色进行表演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愚 公与智叟对话这部
分内容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愚公和智叟进行表演学生们兴趣很高在表演过程 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尤其是对愚公的看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加 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和教育为下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 基础尤其是对愚
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为下 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背诵课文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2、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于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讲解 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些方面;同时,我也会加强对于合作学习 和探究学习的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谢谢观看
5、讨论: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引导他们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激 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6、总结评价:通过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肯定他们的进步和成绩,同 时指出不足之处,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愚公移山说课稿12篇
愚公移山说课稿12篇愚公移山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
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
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
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019-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doc
2019-2020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愚公移山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二)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辩论法3.品读法4.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一、导语——愚公移山导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内容如下:(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惩山北之塞A.处罚B.警戒C.苦于出入之迂也A.绕远B.迂腐C.困难指通豫南A.指向B.手指C.一直杂然相许A.允许B.赞成C.答应且焉置土石A.哪里B.乃、才C.语气助词(3)一词多义方: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年且九十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愚公移山》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是一篇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通过对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玉帝派大力士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本文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寓意深刻,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全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分为:移山原因,移山准备,移山过程,移山成功四部分。
2.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对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自强不息,博大自信的民族精神更不能深刻理解和深刻领悟。
学生学习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现,乐于与人交流,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的教学呈现形式,一定会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的。
3.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新标准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认识“霄,渤,箩”等7个生字;理解痴心妄想、风烛残年词语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全文内容,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锻炼分析、概括、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过程和方法:尊重和信任学生,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情境,敢于放手,善于组织,相机进行启发、示范、指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故事中感悟道理,深刻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本文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但不能停滞于对故事的粗浅复述,要挖掘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以及愚公精神的精神实质,把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密切联系起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因此特制订本课重难点如下:
(1).愚公与妻子,智叟的对话。
(2).理解愚公移山的深刻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教学时我采取创设情境,读中感悟,分组讨论,引导和点拨的教学策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三.【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时间】:本课需要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体会精神
第二课时:
(四)研读课文,情感升华
(五)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的动画Flash,创设生动有趣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当中,同时也使学生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初步的感知,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展开。
点击播放flash
(播放《愚公移山》的动画Flash)提出思考的问题:动画中主要人物是谁,他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
预设:学生汇报(愚公移山)
教师借机板书课题:
同学们:《愚公移山》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流传了上千年,大家想对他了解更多吗?让我们共同走入课文。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也是学生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所以,要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提炼,综合表达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精神。
1.(1)、默读课文,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此时学生已经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但对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还没有完整的认知,教师要选择恰当准确的切入点,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同时也进一步锻炼学生朗读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如下: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合作探究,课文中共有几场争论,都是谁与谁的争论,这两场争论有什么不同?他们各是什么样的态度和语气?
(2)、全班交流,由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我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并在多媒体上出示课文中的两段对话:(略)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抓住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要读出妻子的善良,担忧,智叟对困难的畏惧以及对愚公的嘲笑,讽刺,愚公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研读课文,情感升华
《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该能帮助学生在自学和思考的道路上迅速前进。
并且还要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
训练,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所以,对于本文的难点,我采取了下面的教学策略,力求在碰撞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锻炼学生的语言和表达,为学生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创造平台。
1.默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把一些善于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作为反方,提高他们的认知与表达难度.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预设:
正方:愚公实愚
年事已高,已经90岁了,死了之后怎么办;两座山雄伟高大,直插云霄,历时漫长;人少,只有愚公全家和邻家的一个孩子;工具简陋,只能肩挑箩筐,手提锄头;路途遥远,往返时间太长。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生活劳动上的闭塞之苦,有改变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子子孙孙干下去,不怕大山平不了”,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敢于奋斗,博大自信的民族精神;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根据正反两方关键词语,相机板书。
)
此时,有的同学一定会产生疑问,愚公为什么非得移山?不能搬家吗?不能搬到别的地方去生活吗?
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预设:
A.有志者事竟成。
B.不怕无成,就怕无恒。
C.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D.不怕无成,就怕无恒。
3.《标准》在“教学建议”里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此时学生对愚公精神的内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但还要更进一步的深化学生情感体验,向更高的层次推进:
我首先设疑: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中的体验、感受和学习上的积累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们说的一样,一个人具有了愚公那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同样,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样需要这种精神。
让我们一起用心来感受:
多媒体播放《红旗渠》片段;
“神五”成功发射视频;
教师总结:愚公精神实质上就是排除千难万险,持之以恒,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如果面对困难,我们选择畏缩不前,哪里会有30年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非典,禽流感的成功防止?哪里会有汶川的重建?我们应该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炬,点燃智慧,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丰富自己的人生,去实现生命的价值!
(五)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1.作业布置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生活的强者,我安排如下作业:(出示作业)
你认为愚公移山的精神过时了吗?写一篇文章,可以从书刊,报纸,影视节目和生活中搜集,选取一些资料,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愚公移山的精神的认识。
2.多媒体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学生学唱。
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此环节的设计是提高学生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避免教师简单,枯燥的说教,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目的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同时彰显文章的深刻内涵,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记忆。
愚移山原因---遇到困难排除万难民
公移山准备---寻找策略自强不息族
移移山过程---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精
山移山成功---战胜困难誓不罢休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