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登鹳雀楼(公开课)
《登鹳雀楼》PPT优秀课件
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楼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应了 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感谢凝听
滔滔的黄河水,奔腾不息,向东流入大海。
这两句,一句写白日,一句写黄河,白日向西落下山,黄河 向东流入海,想象着这样雄伟壮观的画面,我们读好前两句,并 思考作者真的能看到黄河流入大海的景象吗?
其实站在鹳雀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黄河自青海 起源,流经山西之后,还要经过陕西、河南、山东,才能流入大 海。此时,诗人站在鹳雀楼上,多么想看到黄河流得更远、流入 大海。如果想要看到这更远更美的风景,该怎么办呢:请大家用 古诗中的句子来回答。
登鹳雀楼
壹
贰
叁
肆
伍
解
知
读
明
悟
诗
诗
诗
诗
诗
题
人
句
意
理
壹
解 诗 题
解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 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 楼一共有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 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 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 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登鹳雀楼》。
贰
知 诗 人
知诗人
王之涣(688年—742年),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 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 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 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 楼》《凉州词》
叁
读 诗 句
读诗句
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yī
jìn
yù qiónɡ
依 尽欲穷
二读:注意诗歌停顿,读出节奏。 三读:注意韵脚,读出韵律。
《登鹳雀楼》公开课 优秀课件 精品.ppt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古诗解读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古诗赏析
此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 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襟 怀。向西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 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要想看 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 楼。后两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 为不朽的名句。
王之涣:(688— 742),字季 陵,绛州(今山西新绛)人。曾任 冀州衡水主簿,被谤,辞官归乡, 家居十五年。后为文安尉,卒于任 所。早年精于文章,工诗,诗多引 为歌词,名动一时,有旗亭画壁故 事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 胜。
古诗背景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 代诗人王之涣所作。诗中的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传千古,成为人们用来互勉 或者自勉不断奋进,永远进取 的座右铭。
诗歌朗诵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生字学习
(què) 雀 (麻雀) (依然) 依 (yī) 欲(yù) (欲望) 目 (mù) (注目)
楼(lóu) (楼房) 入 (rù) (出入) 穷 (qióng(穷苦) ) 更 (gèng) (更加)
生字学习
欲楼入目 更穷依雀
诗人介绍
相关知识
鹳雀楼――旧址原山西 省永济县西黄河中一座土山 上,楼有三层,唐代为游览 胜地。据沈括《梦溪笔谈》 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 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 宋朝以后随土山被河水冲没。
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楼相关图片
背诵诗歌
诗意的唤醒案例:(二年级的《登鹳雀楼》)(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5篇)
诗意的唤醒案例:(二年级的《登鹳雀楼》)(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5篇)2022-12-15诗意的唤醒案例:(二年级的《登鹳雀楼》)(精选15篇)诗意的唤醒案例:(二年级的《登鹳雀楼》)篇1(导入和初读环节完成后)师:读诗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
现在老师读,你们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老师开始读第一句:白日依山尽,边读,音乐想起,随着音乐老师整个上身以及伸展的双臂边随着画面缓缓下落,一遍结束又接着再这样进行了一遍。
师:小朋友,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太阳下山了。
生:我仿佛看到太阳在慢慢地落下去。
生:我仿佛看见太阳已经落到山那边去了。
师:说的真好呀,太阳下山了,太阳就要没有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生七嘴八舌说的:尽尽......师:对了,这里的尽就是指太阳落山了,就要没有了。
生:我还知道太阳是靠着山落下去的。
师:你真会开动脑筋,对呀,太阳是靠着山落下的,所以诗里说是依山。
师:太阳是怎么落下去的?生:是慢慢的。
师:它为什么落的这么慢?她还想干什么呢?生:它还想看看美丽的风景。
生:它不舍得走。
生:它还想让自己的阳光多照照。
......师:那你能把太阳的依依不舍读出来吗?生读。
个别读,女生读,一起读。
师随机评价(好留恋啊!真是依依不舍!多好啊!多美啊!真是不想走啊!)师:太阳落得那么慢,原来是依依不舍啊!那么站在鹳雀楼上,还能看见什么呢?生:看见黄河流入大海。
师:你能来读读这一句吗?生读(声音比较轻,比较慢)师:哦,我看到了水在慢慢流。
生再读(还是这样轻轻的)师:小朋友都还没有看见过真正的黄河水是怎样流入大海的吧,想去看看吗?生:(大声)想!师: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播放录象:(黄河水汹涌奔腾,奔流不息的流动画面伴随着嘹亮的歌声号子。
)(学生看的很认真,伴随着汹涌的波涛不时发出惊讶声。
)师:看了录象,你还能象刚才那样读吗?谁来读一读呢?生一:黄河/ 入海流。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精选5篇)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精选5篇)《登鹳雀楼》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1出示生字楼依尽人欲穷2引导用生字组词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入(进入入门出入)穷(穷尽贫穷穷苦)3教学字形/article/(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欲:楼:三、课堂练习1读一读,再抄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白日依山尽,景(看)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理(想)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2教学目标: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学写“入”,“欲”两个生字。
3、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教学重点: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教学难点:提示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二课时: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学,进一步读好、背好古诗,学写其它5个生字。
教学过程:(略)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古诗《登鹳雀楼》教后反思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
《登鹳雀楼》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登鹳雀楼》,学生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并能够理解《登鹳雀楼》这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2.能够分析和领会《登鹳雀楼》的艺术特点和语言运用;3.积累并运用相关的古代诗歌表达技巧;4.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和意义;《登鹳雀楼》的艺术特点和语言运用。
三、教学难点《登鹳雀楼》的艺术特点和语言运用。
四、教学流程【教学前导】1.将《登鹳雀楼》的相关背景分享给学生,介绍这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诗的主题。
2.鼓励学生思考并讨论:“你们听到‘鹳雀楼’这个名字联想到了什么?”【学习过程】1.导入诗歌内容:播放或读诗前,提醒学生聚焦诗作者对登楼所做的抒情描写。
2.课堂朗读:老师首先朗读诗歌,然后让学生分组朗读诗歌的不同部分。
3.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登鹳雀楼》,然后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理解各部分的意义。
例如:“鹳雀楼高处直达皇室,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诗人会感到迷惘和惆怅?”4.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登鹳雀楼》中的艺术手法,例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用词是否精确生动?诗歌结构如何?5.欣赏古代诗歌:引导学生学习并欣赏其他与《登鹳雀楼》相似的古代诗歌,了解不同时期的古代诗歌表达形式和特点。
6.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登鹳雀楼》为题材,创作一首自己的小诗。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诗歌表达技巧。
【课堂讨论】1.导入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展示他们对《登鹳雀楼》的理解和创意。
2.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登鹳雀楼》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意义,以及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
【延伸拓展】1.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展览或进行相关的文学讨论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古代诗歌的了解和欣赏。
2.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或学术评论,加深对《登鹳雀楼》的理解和分析。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登鹳雀楼》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点以及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登鹳雀楼》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5篇)
《登鹳雀楼》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15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1、学习8个生字,理解诗中生字的意思,学写生字“雀”。
2、落实本课生字词,借助图片理解“白日”、“依”、“鹳雀”等词语。
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
了解古诗对仗的特点。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1、借助诗句体会傍晚黄河的壮观景象。
2、借助古诗体会“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
3、默写古诗。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出示小鸟图和象形文字“隹”。
同学们“隹”是一个象形字,单人旁就像鸟儿的翅膀,里面就像鸟儿的身体(借助“住”识记)隹指短尾巴的鸟,在隹的都上加上“小”(竖钩变成竖)读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鸟。
能给“雀”组个词吗?2、出示鹳雀图,这就是鹳雀,谁来读它的名字?3、(课件示鹳雀楼图)由于很久以前,鹳雀这种鸟经常喜欢停在山西的一座楼阁上休息,人们就把这座楼称为“鹳雀楼”。
示“楼”词,齐读。
4、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
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楼之一。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吧!3、诗的名字就叫登鹳雀楼,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一)初读古诗正音1、请同学打开书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指名读,正音)提醒“更”是后鼻音。
(二)识记生字1、同学们,这些红色的生字你认识吗?你能记住哪个字?(指名说)(三)理解词义、诗句的意思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将你的理解和疑问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指名说)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你理解哪个词语,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指名说)预设学生回答1)、白日指夕阳。
2)、依指挨着。
3)、尽指消失。
3、指名说第一行的意思。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学设计2篇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公开课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干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身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身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身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考虑: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登鹳雀楼》优秀课件
修辞手法
王之涣在诗歌中运用了生动的描 绘和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情感 和人生哲理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 表达出来。
文化内涵
这首诗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 历史背景,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 理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析
诗歌的主题思想
珍惜时光,砥砺前行 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课程以《登鹳雀楼》为载体,通过了解唐代文化背景、诗人身世和诗歌风格,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课程目标
掌握《登鹳雀楼》的文学常识、背景及创作风格。 提高学生对于唐代文化和历史的认识与了解。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课程内容
唐代文化背景与诗人王之涣的 生平介绍。
抒发人生感慨,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诗歌的意象分析
登高远望,感慨万千
历史沧桑,积淀文化
壮丽景象,心旷神怡
诗歌的艺术手法
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对仗工整,平仄押韵,朗朗上口 画面感强,意境深远,引人入胜
05
《登鹳雀楼》的影响与传 承
《登鹳雀楼》的文学影响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陈子昂的《登鹳雀楼》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传承了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如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等。
该诗以登高远望为主题,描绘 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豪迈 的情感。
《登鹳雀楼》在中国文学史上 具有很高的地位,被广泛传颂 和赞誉。
03
《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
王之涣的生平简介
01
02
03
出生背景
王之涣出生于一个富裕的 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 的教育。
人生经历
他曾几次参加科举考试, 但都没有成功。后来,他 选择了游历全国,边走边 写,创作了大量的诗歌。
古诗《登鹳雀楼》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一、教案背景:《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该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作者内心的壮志豪情。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登鹳雀楼》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理解《登鹳雀楼》的主题和表达手法。
3. 能朗读《登鹳雀楼》并表达个人感受。
4.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简要生平,激发学生对该诗的兴趣。
2. 讲解与分析(20分钟):a. 分段解读:将《登鹳雀楼》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b. 主题讲解: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理解《登鹳雀楼》蕴含的主题,如壮志豪情、向往远方等。
c. 表达手法:解释并讨论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诗歌的美妙语言之处。
3. 听读与学唱(15分钟):a. 鼓励学生朗读整首《登鹳雀楼》,并指导正确的语音语调。
b. 听读欣赏:播放或朗读《登鹳雀楼》的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音韵。
c. 学唱活动:学生分组学唱《登鹳雀楼》的部分诗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诗歌创作(30分钟):a. 向学生展示其他古代诗歌的例子,鼓励他们尝试写一首自己的古代诗歌,可以参考《登鹳雀楼》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b. 提供几个主题或情感词汇,帮助学生展开思维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c. 引导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鼓励互相欣赏和给予建议。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a. 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提问他们对《登鹳雀楼》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受。
b.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现代人的意义,如何把诗歌的美和情感表达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观察学生在诗歌分析、朗读、创作等环节中的积极性和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登鹳雀楼》公开课课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青 春 风 采
高考总分:
692分(含20分加分) 语文131分 数学145 分英语141分 文综 255分
毕业学校:北京二中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 院 北京市文科状元 阳光女孩--何旋
来自北京二中,高考成绩672分,还有20 分加分。“何旋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 的笑声,远远的就能听见她的笑声。” 班主任吴京梅说,何旋是个阳光女孩。 “她是学校的摄影记者,非常外向,如 果加上20分的加分,她的成绩应该是 692。”吴老师说,何旋考出好成绩的秘 诀是心态好。“她很自信,也很有爱心。 考试结束后,她还问我怎么给边远地区 的学校捐书”。
孙老师说,杨蕙心学习效率很高,认真执行老师 的复习要求,往往一个小时能完成别人两三个小 时的作业量,而且计划性强,善于自我调节。此 外,学校还有一群与她实力相当的同学,他们经 常在一起切磋、交流,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 谈起自己的高考心得,杨蕙心说出了“听话” 两个字。她认为在高三冲刺阶段一定要跟随老师 的脚步。“老师介绍的都是多年积累的学习方法, 肯定是最有益的。”高三紧张的学习中,她常做 的事情就是告诫自己要坚持,不能因为一次考试 成绩就否定自己。高三的几次模拟考试中,她的 成绩一直稳定在年级前5名左右。
“用好课堂40分钟最重要。我的经验是,哪怕 是再简单的内容,仔细听和不上心,效果肯 定是不一样的。对于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 有的同学觉得很简单,听讲就不会很认真, 但老师讲解往往是由浅入深的,开始不认真, 后来就很难听懂了;即使能听懂,中间也可 能出现一些知识盲区。高考试题考的大多是 基础知识,正就是很多同学眼里很简单的内 容。”常方舟告诉记者,其实自己对竞赛试 题类偏难的题目并不擅长,高考出色的原因 正在于试题多为基础题,对上了自己的“口 味”。
《登鹳雀楼》PPT优秀课件
-.
引入新课
鹳雀,一种鸟儿,形状像鹤。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因常有鹳 雀留在上面休息,人们就给这座 楼取了这个名字。楼高三层,是 唐代游览胜地。北宋时还存在, 后来被黄河水冲没。
引入新课
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 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 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 羁,常击剑悲歌。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 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 称。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 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课文讲解
思考:你能解释理解“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红色字体的意思吗?
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再。
课文讲解
思考:你能说一说三、四句的意思吗?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
课文讲解
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 断进取。
课后作业
把下面的音序和相应的字母用线连起来。 入穷登楼层 依 尽
R D J C Q LY
谢谢
我会认
lóu yī jìn liú
楼依尽 流
yù qiónɡ cénɡ
gènɡ
欲穷 层 更
我会写
高楼 依靠 尽力 黄河 高层
我会写
白日: 指落日。 穷: 穷尽。 千里目: 目力所及的最远处。
课文讲解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诗歌的节拍。 思考: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 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课文讲解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4.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认识“依、尽"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10个字。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课时]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重点)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3.能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
4.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一、图片导入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很多风景秀美的地方。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第四单元,就展现了祖国各地的优美风光。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二首》,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吧!二、初读古诗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出示会认字:(1)采取多种形式认读。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这么多的生字,你们能帮它们找找朋友吗?(学生进行口头组词练习。
)三、初读《登鹳雀楼》,感受节奏过渡: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名楼是什么吗?(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1.引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
(板书:登鹳雀楼)2.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据义断音,读好停顿:登/鹳雀楼。
简要介绍鹳雀楼:鹳雀楼在我国的山西省永济市,因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而得名。
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并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楼》。
从此以后鹳雀楼便名扬四海,与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并称为我国四大名楼。
3.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字季凌。
登鹳雀楼名师公开课实录
登鹳雀楼名师公开课实录
一、谜语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猜谜。
出示猜谜:四四方方,有门有窗,出出进进,人往里藏。
师:根据谜语中的意思,猜个字,谁来猜一猜?
生:床、房……
师:不对哦,你再来想想,提醒你们这个字跟木有关系。
生:楼
师:对了,你太聪明了。
那这个楼去掉左面,右面是“娄”,我们来玩个生字开花。
娄加上竹字头是“篓”字;加上‘艹’是“蒌”;加上提手旁是“搂”(搂抱的搂);加上木字旁就是“楼”(楼房的楼,它还可以作为一个姓,知道我姓什么吗?我就姓楼,所以你们可以叫我—
生:楼老师
师:对的,你们真是聪明了。
可是这些字有表音有表声的字叫—形声字。
二、初读文本
师:出示:日、山、目的甲骨文,让小朋友们猜猜。
生:日、山、目。
师:这些汉字是祖先创造的,它们蕴藏很多的内容。
出示:雀字的甲骨文,来猜猜它是什么字?
生:雀字。
师:是啊,答对了,雀指的是体型娇小的鸟儿。
这是一个会意字。
你们看看它下面是个锥子部,藏着锥子部的还有哪些字啊?
生:准、谁、雁。
师:汉字好玩吗?楼老师这有写好字的秘诀?想知道吗?
生:想。
师:读字帖(tiè)、认结构、找主笔。
师:伸出手来,一起书写“雀”、“楼”,拿出课前发的书写纸描红一个。
楼老师还带来了一。
登鹳雀楼教学课件
登鹳雀楼教学课件《登鹳雀楼教学课件》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名作,通过描绘登上楼顶远眺的景象,传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本文将通过教学课件的形式,对《登鹳雀楼》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首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登鹳雀楼》是王之涣于唐代创作的一首抒发自己壮志豪情的诗歌作品。
王之涣生活在盛唐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政治稳定的黄金时期。
因此,王之涣的诗歌作品也呈现出强烈的自豪感和豪情壮志。
第二部分:诗歌解读1. 题目解析鹳雀楼是唐代建筑中的一座高楼,位于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高达九层。
《登鹳雀楼》一诗以此为题,描绘了作者登上楼顶远眺的景象。
2. 诗歌结构《登鹳雀楼》是一首七绝诗,每句四个字,共计二十八字。
整首诗分为七个四字的句子,呈现出简洁、明了的格律。
3. 内容分析诗歌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辽阔的自然景观。
白日借以表现阳光普照,山尽则暗示山势的宏伟;黄河入海流说明黄河水流的雄浑。
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呈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欲穷千里目表达了作者追求博览天下的愿望;更上一层楼则寓意不断追求进步与进取。
4. 语言特点《登鹳雀楼》运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既突出了景色的壮丽,也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诗中还运用了视觉形象与听觉效果相结合的手法,让读者对景色产生直观的感受。
第三部分:课件设计1. 课件封面设计课件封面应包含《登鹳雀楼教学课件》的标题,并搭配一幅描绘山水的美丽图片,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2. 课件导入部分在课件导入部分,可以通过简单介绍王之涣的背景和盛唐时期,引发学生对该诗的兴趣。
也可以通过一幅《登鹳雀楼》的艺术插图,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
3. 课件内容设计课件内容应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登鹳雀楼》的背景介绍:包括作者的生平背景、创作时代等,让学生了解到诗歌的创作背景。
- 《登鹳雀楼》的诗歌解读:分析诗歌的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
17登鹳雀楼教案.doc
17•登鹳雀楼(主备人:夏立新)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背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达标练习
-、看拼音,写词语。
bai ri huang he gao shan da hai
qiong r^n ma que lou fang yu yao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红日一()绿叶
诗人)老虎三.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解释。
1•白日依山尽
①依靠②同意③按照()
2.黄河入海流
①参加到某种组织中②进来或出去③收入()
3 •欲穷千里目①需要②将要③想要
四.连线。
1•口H依山尽还要再登上一层楼
2.黄河入海流耍想把很远很远地方的景色金看在眼里
3•欲穷千里目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流向远方,流向人海
4・更上一层楼天边的太阳沿着山头渐渐落下去了。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教案设计:《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XXX所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学会本课6个生字,初步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涵义;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蕴涵的哲理,研究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资源分析:XXX的这首《登鹳雀楼》是一首即景生情的诗。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次句写目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不远处折而东向,留归大海,一幅壮美的景致通过这十个字凸显了出来。
三、四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把诗篇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引入:小朋友,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两首听听。
2.课题介绍: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一首古诗,看老师写课题。
(师板书课题)3.生字教学:小朋友,课题上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字“楼”,并指导书写)4.理解题意:课题还有不理解的吗?5.故事背景: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
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
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
(师贴图)通过轻松愉悦的氛围,引入故事背景,拉近学生与诗文的距离。
二、图文结合,品读诗歌。
1.展示图片:教师展示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2.品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品读诗歌,重点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所蕴涵的哲理。
3.生动描绘:教师通过插图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描绘诗歌中的景象,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蕴。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
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登鹳雀楼公开课教案的全部内容。
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
12/2/2014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12/2/2014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12/2/2014
登鹳雀楼
王之涣
ɡènɡ
目
更
雀
依 入 欲穷
王之涣
楼
目
更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登 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平长仄短
丨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丨 一 一 丨
白 日 依 山 尽,
17 登鹳雀楼
12/2/2014
王之涣(huàn)
12/2/2014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
gū rèn
一 片 孤 城 万 仞 山。
qiāng dí xū yuàn
羌 笛 何 须 怨 杨 柳,
春 风 不 度 玉 门 关。
12/2/2014
12/2/2014
guàn
què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12/2/2014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12/2/2014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雀 楼 依 入 欲 穷 目 更
一
黄 河 入 海 流。
丨 丨 一 丨 一 丨 丨 一 丨 一
一
丨
丨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站在鹳雀楼上, 诗人看见
。
12/2/2014
白 日 依 山 尽,
12/2/2014
黄河入海流
12/2/2014
12/2/2014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12/2/2014
lóu
鹳雀楼
12/2/2014
12/2/2014
12/2/2014
鹳 雀 楼
12/2/2014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yī
白 日 依 山 尽,
rù
黄 河 入 海 流。
yù qi ón穷 ɡ 欲
mù
千 里 目,
王之涣
ɡènɡ
更 上 一 层 楼。
què
lóu
雀
依
rù yī
楼
入
yù qiónɡ
mù
欲 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