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与控制(管理学原理 )
2024版《管理学原理》计划教案x
VS
案例二
亚马逊公司的战略转型。通过分析亚马逊 公司从在线书店向综合性电商平台的战略 转型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 管理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战略管理 的基本框架和实践应用。
学生小组讨论
分组与角色分配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讨论。每个小组内部分配不同的角色,如 案例分析师、记录员、发言人等,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
• 内容:制定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确定组织 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定位;制定长期发展目标和战 略规划。
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
定义
关注组织的短期运营和具体目标的实现,涉及组织各部门的决策和 行动。
特点
短期性、局部性、灵活性。
内容
制定具体的营销策略、生产计划和人力资源计划;协调各部门的行 动和资源分配;监控和评估计划的执行情况并进行调整。
管理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 件,是组织实现目标的基础。通 过有效的管理,可以合理配置资 源,提高组织效率,增强组织竞 争力。
管理学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
管理学发展历程
管理学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等发展阶段。古典管理理论强调科学管理和标 准化,行为科学理论关注人的因素和行为动机,现代管理理论则更加注重系统思考和权变观念。
• 内容:组织的长远发展目标、重大投资决 策、市场定位等。
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
时间跨度
通常为一年以内。
特点
灵活性、具体性、操作性。
内容
具体的销售目标、生产计划、人力资源安排等。
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
定义
关注组织的长期发展方向和整体利益, 涉及组织全局的决策和行动。
特点
长期性、全局性、稳定性。
管理学原理控制工作
补牢”型,但最常用。
• 三、前馈控制
•
“防患于未然”,在问题出现之前就采取
一些措施来防止问题的发生。需要及时、准确
的信息和对未来的合理估计。
补充资料:按改进工作的方式不同来分
1.直接控制:着眼于工作中出现的偏差, 追究责任,要求改进
2.间接控制:着眼于培养、提高管理人员 素质,防止由于管理不当所造成的不良后 果。
管理控制的反馈回路示意图
指出偏差
实际成效 与标准成效
计量 实际成效
实际 工作成效
分析偏差原因
制定 纠正计划
进行 纠正
预期 工作成效
二、控制与计划的关系
• 1、联系:计划与控制都是管理职能,彼此紧控制在后;
•
内容—计划是设定目标,
•
控制是监督目标的实现。
管理学原理控制工作
• 在确定了组织的目标并明确了为实 现目标要进行的活动后,就要进行任务
的分配,人员的组织与配备,并采取措 施进行人员的协调和激励, 但这样也不 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
管理者还必须监控组织的绩效,将
实际的表现与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比较,
如果发现了任何显著的偏差,管理者的 任务就是使组织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投资预算:是对企业固定资产的购置,扩建, 改造,更新等,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的 预算,
3.财务预算: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关预计 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 现金预算 预计损益表 预计资产负债表
三、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
• 三个步骤: • 1、以外推法将过去的支出趋势延伸至
下一年度; • 2、将数额酌情予以增加; • 3、将数额再予提高。 • 其假设是P304-305
第五篇重点
管理学原理--控制
有效控制的原则
有效控制的原则
针 及 灵 客适 经 自 对 时 活 观当 济 律 性 性 性 性性 性 性 原 原 原 原原 原 原 则 则 则 则则 则 则
针对性原则:控制是为了保证计划的顺利实现, 需要依靠组织的全体人员来实施。所以,控制 的方法及控制系统应当与计划和组织的特点相 适应,要具有针对性
管理学原理
第十二章 控制
控制
控制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管理控制的类型 控制过程 有效控制的原则
控制的含义
“控制”一词来源希腊语“掌舵术”,意思是 领航者通过发号施令将偏离航线的船舶拉回正 常的航线来。
从传统意义上看,所谓控制,就是“纠偏”, 也即按照计划标准衡量所取得的成果,并及时 纠正所发生的偏差,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
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控制工作还包括修改标准。因为 积极、有效的控制,不能仅仅限于对计划执行中的问 题采取纠正措施,还应该能够促使管理者在适当时候 对原定的标准和目标做出适当的修改,以便把不符合 客观需要的活动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管理控制的特点
整体性 控
制
动态性
的
特
目的性
点
人性
整体性
一.从控制主体看,完成计划和实现目标是组织 全体成员的共同责任,因此,参与管理控制是 全体成员共同的任务。
自律性原则:广大员工是各种计划、决策的最终 执行者,所以,员工进行自我控制是提高控制 有效性的根本途径。所以,有效的控制应强调 自律性原则,注重培养组织成员的自我控制意 识和能力,造就良好的控制环境
谢谢大家的观赏!
控制应突出重点,强调例外
按照“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原理, 影响组织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少数几个,而大多 数因素的有效程度都较小
管理学原理重点
1、管理的定义、计划的定义、组织的定义、控制的定义。
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对组织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进行协调与配置以最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事先确定组织的目标并确定为事先目标所需要的资源配置方式和行动方式。
组织是对实现目标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协调与配置的过程。
控制是为了确保实际行动在计划的轨道上运行所采取的监控与调整行动。
管理的层次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低层管理者。
管理者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主要有概念技能、技术技能和人际关系技能,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最重要的技能是概念技能,对于低层管理者而言,最重要的技能是技术技能。
2、管理理论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管理的产生,创始人为泰勒。
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效率。
科学管理内容主要有5点,见课件。
2、韦伯提出“新型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即官僚制,其主要观点有5点,见课件。
法约尔的14条基本管理原则要熟悉。
20世纪三十年代产生了人际关系学派,其创始人为梅奥,在《工业文明中的的人的问题》一书中提出3个观点:组织中的人不是单纯的经济人二十复杂的社会人;组织中村子非正式组织;新型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
(或者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3、决策的定义:决策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利用机会,产生并评估各种备选方案以选择最好的方案的过程。
西蒙是现代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提出“管理就是决策”,并以决策的“满意原则”颠覆了古典决策理论的“最优化原则”。
古典决策理论强调“最优化“原则,即认为需要找到最好的方案解决问题,但是现代决策理论认为由于决策者能力有限、信息不充分以及决策过程中受到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干扰,无法找到最优方案,因此提出应该以满意的原则代替最优的原则。
决策的过程是:首先确认并诊断问题,明确目标、产生备选方案、筛选备选方案、实施方案、评估实施效果。
如何有效管理群体决策:群体决策的优势和劣势、管理群体决策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合适的领导类型、产生建设性冲突以及使用群体决策技术。
第4章 计划职能《管理学原理》
4.3 目标与目标管理
第4章
4.3.1 目标的类型
• 1)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 • 2)控制性目标和突破性目标。 • 3)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 4)明确目标和模糊目标。 • 5)定量目标和定性目标。
4.3.2 目标管理
1)目标管理的含义 • 概括地说,目标管理是一种综合的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系统
4)目标管理的问题
• 偏重操作而忽视原理。 • 制定目标的困难。 • 过多强调短期目标。 • 缺乏灵活性。
4.4 计划的工具与技术
第4章
4.4.1 预测
• 预测是面向未来,是对未来事物及其发展变化趋势预先 作出的推断。预测既基对未来的估计,也是对以前实现 的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管理活动过程。预测的结果是在 对所预测的事物进行一系列科学的分析后作出的。
助我们比较清楚、直观地了解这一过程。 • 从目标管理的过程来看,大致可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建立目标体系。 第二步:明确责任。 第三步:组织实施。 第四步:考评和反馈。 下面我们用表4.1概括MBO计划的典型步骤。
表 4.1
MBO 计划的典型步骤
1. 制定组织的整体目标和战略 2. 对下属单位和部门分配主要的目标 3. 下级部门管理人员与上级一起议定本部门的目标 4. 部门的所有成员设定自己的具体目标 5. 上级与下级共商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 6. 组织实施行动方案 7. 定期检察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并向有关部门和个人反馈 8. 基于绩效的奖励将促进目标的成功实现
6)按计划的期限划分
• 按计划的期限可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 划。长期计划往往是战略性计划,它规定组织较长 时期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总的方法。
7)按计划的表现形式划分
• 计划的不同表现形式是计划多样性的重要方面,确 定计划形式对于发挥计划职能有着重大意义。不同 的计划形式可描述为一个等级层次,如图4-1所示。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与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管理:就是通过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计划:(1)从广义上看,计划是指计划、规划、战略、决策、政策;(2)从狭义上看,计划是指收集信息,预测未来,确定目标,明确方案实施的目标,规定方案实施的时间、地点的一个过程。
3.效力:即组织效力,是指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或实现其目标的程度。
4.效率:即组织效率,是指组织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满足其成员个人目标的能力和程度。
5.跳板原则:又称法约尔跳板原则,由法约尔提出。
(1)在一定条件下,允许跨越权力线而直接进行的横向沟通,可以克服由于统一指挥而产生的信息传递延误;(2)若两者无法协调,再报告上级,由上级协调(即越级上报)。
这一情况下称作管理过程中的跳板法则。
6.管理幅度:管理幅度亦称管理跨度或管理宽度,是指一个主管所能直接有效地管理下级的人数。
(管理幅度实际上反映着一位主管人员直接控制和协调的业务活动量的多少)7.效价:是指一个人对某项工作及其结果(可实现的目标)能够给自己带来满足程度的评价,即对工作目标有用性(价值)的评价,效价反映个人对某一成果或奖酬的重视与渴望程度。
8.组织: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
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等等。
狭义的组织专门指人群而言,运用于社会管理之中。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组织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组织不仅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基本单元,而且可以说是社会的基础。
9.领导:是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运用权利向其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
领导工作包括五个必不可少的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作用对象(即客观环境)、职权和领导行为。
10.沟通:就是信息交流,是指将某一信息或意思传递给客体或对象,以期取得客体做出相反应效果的过程。
管理学原理 第四章计划.
(六)按计划的表现形式分类(P76)
宗旨 目标 战略 政策 程序 规则 规划 预算
宗旨 宗旨表明了该组织为什么能在社会上得以存在的原因, 它支配了组织中将要发生或应发生的一切,是一类组 织区别于另一类组织的标志。 回答组织是干什么的?应当干什么? 目标 组织的宗旨是一个组织最基本的目的,需要通过目标 的具体化才能成为行动的指南。一定时期的目标 (Objectives)或各项具体目标(goals)是指活动所针 对的最终结果(在计划期内所追求的结果)。 战略 是一个组织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总体纲要,如对主攻 方向和资源都是如何进行布臵的。
时间
终
指一项工作的开始或完成
线路
从网络起点事项开始,顺箭线方向连续不断到达终点的一条线路。
2、绘制网络图要遵循下列规则: 各项作业顺序排列,从左至右,不能反向。 两个结点之间只能有一个作业 结点编号从左至右,由小到大。 一个网络图只能有一个始点结点和一个终点结点。
i
j
j > i
例:某工程项目明细表如下。
第四章 计 划
第一节 计划与计划类型
第二节 计划的制订 第三节 目标管理
第一节 计划与计划类型
一、计划的含义 二、计划的内容 三、计划的作用 四、影响计划的因素 五、计划的特征 六、计划的类型 七、计划工作的原理
一、计划的含义源自(1)名词:人们为实现某项工作目标或某一目 的而制订的未来行动方案。 (2)动词:指制定计划,是对组织的未来进行 规划和安排。
二、计划的内容
计划内容包括“5W1H”,即计划必须清楚地确 定和描述下述内容: what——做什么,目标与内容。 why——为什么做,原因。 who——谁去做,人员。 where——在何地做,地点。 when——何时做,时间。 How——怎样做,方式、手段。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管理概述1、管理的概念管理:管理是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的特征A、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B、目的性:管理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C、矛盾性:有限的资源与互相竞争的多种目标的矛盾D、普遍性: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并有一致认可的目标,就有管理的存在E、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F、管理的载体是组织3、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4、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是合理组织生产的需要,反映了管理的必要性。
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管理服务于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反映了管理的目的性。
5、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科学性:指管理活动中存在着一系列基本客观规律。
反映在管理对象的客观性,管理活动的实践性,管理理论的系统性,管理学科的发展性。
但它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管理的经验和方法无法重复检验。
艺术性:指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
强调实践性。
6、组织成员的组成:管理者和非管理者。
管理人员与非管理人员的最根本区别:是否对他人的工作负责。
管理者分类: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7、管理者的十种角色:人际角色:名誉领袖,邻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危机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8、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熟悉、精通、运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人际技能:处理组织内外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要求管理者了解和尊重别人的感情、思维方式和个性,能够觉察别人的动机和需要,掌握评价和激励员工的技术和方法概念技能:对事物整体及相关关系认识、洞察、分析、判断和概括的能力。
要求管理者能够正确、迅速看到组织的全貌,了解组织内外部环境中各种事物间的关系,找出关键性因素,抓住问题实质,果断决策的技能9、管理学的学科特点:一般性,多样性,历史性,实践性,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过程的内在规律性。
什么是管理学原理
什么是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是指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旨在指导和规范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
其提供了关于如何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组织的指导性原则,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1. 统一指挥原则:组织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明确各级管理者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组织活动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2. 分权原则:管理者应根据组织的规模和特点,将管理职权适当地下放,以便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3. 内外部协调原则:组织应与外部环境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同时,内部各部门之间也应保持紧密合作,实现工作的协同和高效。
4. 目标管理原则: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决策应该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确保整个组织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
5. 效益原则:组织应该追求最大化的效益,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高效的管理来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6. 激励原则:组织应该通过激励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责任心,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7. 风险管理原则:组织应预见和评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和应对,以降低风险对组织的影响。
8. 学习与创新原则:组织应鼓励学习和创新,不断提升组织成员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和竞争。
9. 培养领导者原则:组织应注重培养和选拔具有领导才能的管理者,建立良好的领导体系,推动组织的发展和变革。
10. 责任追究原则:组织应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明确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责任和义务,确保管理者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管理学原理—计划与计划工作
管理学原理—计划与计划工作
计划必须清楚地确定和描述这些内容:
l What——做什么?目标与内容。 l Why——为什么做?原因。 l Who——谁去做?人员。 l Where——何地做?地点。 l When——何时做?时间。 l How——怎样做?方式、手段。
管理学原理—计划与计划工作
的此岸和我们要去的彼岸连接起来,以 克服这一天堑。 l ——哈罗德·孔茨
管理学原理—计划与计划工作
第九章 计划与计划工作
l 计划过程是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决策 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计划通过将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活动任 务分解给组织的每个部门、环节和个人, 从而不仅为这些部门、环节和个人在该 时期的工作提供了具体的依据,而且为 决策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第二节 计划的类型
管理学原理—计划与计划工作
第三节 计划的层次体系
管理学原理—计划与计划工作
第四节 计划编制过程
管理学原理—计划与计划工作
附件
管理学原理—计划与计划工作
第三篇 计 划
l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 曰法。
l ——《孙子兵法·计篇》 l 计划工作是一座桥梁,它把我们所处
管理学原理—计划与计划工作
l 二、计划与决策 l 计划与决策是何关系?两者中谁的内容更为宽泛,或
者说哪一个概念是被另一个包容的?管理理论研究中对 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 l 有人认为,计划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作为管理 的首要工作,计划是一个包括环境分析、目标确定、 方案选择的过程,决策只是这一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工 作内容。比如,法约尔认为,计划是管理的一个基本 部分,包括预测未来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行动予以 安排;西斯克认为,“计划工作在管理职能中处于首 位”,是“评价① [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 著,(管理学),第九版,郝国华等译,北京:经 l 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66页。
00054管理学原理 讲义 第十三章
第五篇控制篇——第十三章控制学习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控制的概念、必要性与类型,了解控制的目的,以及控制与计划、组织和领导之间的关系,熟悉控制的基本内容、过程与方法,理解有效控制的原则。
第一节控制概述一、控制的概念我们可以定义为:从狭义讲,控制就是指“纠偏”,即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针对出现的偏差情况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计划得以顺利实现。
从广义概念讲,控制并不仅限于“纠偏”,同时还包含着在必要时修改计划标准,以使计划更加适合于实际情况,因此,控制与下列两项事件有关:第一,将现在执行情况与原来计划进行比较,以观究竟;第二,当执行状况与原来计划有所不同时,即予以纠正督导。
所以,在管理活动中,完整的控制包括了“纠偏”和“调适”这两方面的含义。
控制的功能就是将实际绩效与预期绩效进行比较,其间如果有任何差异,即由控制予以纠正与处理二、控制的必要性斯蒂芬·罗宾斯曾这样描述控制的作用:“尽管计划可以制定出来,组织结构可以调整得非常有效,员工的积极性也可以调动起来,但是这仍然不能保证所有的行动都按计划执行,不能保证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一定能达到。
”其根本原因在于管理职能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即控制工作是否有效。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在执行计划的活动中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与计划不一致的现象。
由此,管理控制也就成为必然。
(一)环境的变化如果组织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静态的环境,其中各个影响组织活动的因素永不发生变化,例如,市场供求、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那么,管理人员便可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各种管理活动,工人可以以相同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生产作业,因而,不仅控制工作,甚至管理的计划职能都将成为完全多余的东西。
事实上,这样的静态环境是不存在的,组织外部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必然要求组织对原先制定的计划作相应的调整。
(二)管理权力的分散只要组织达到一定规模,管理者就不可能直接地、面对面地组织和指挥全体员工的活动。
管理学原理控制的步骤
管理学原理控制的步骤管理学原理中的控制是指通过设立和实施一系列控制措施和控制程序来监督和管理组织的各项活动,以确保组织能够实现既定的目标和计划。
控制是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组织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种偏差,以保持组织的正常运行和不断发展。
控制的步骤主要包括制定控制目标、建立控制标准、制定控制计划、执行控制、评估控制效果和反馈控制信息。
首先,制定控制目标是控制的第一步。
控制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愿景和战略目标来确定的,它明确了组织的控制方向和控制重点。
制定控制目标需要考虑组织的整体战略和规划,并根据当前的环境和市场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
其次,建立控制标准是控制的基础。
控制标准是指用来衡量和评估组织绩效的基准,它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
控制标准的建立需要考虑组织的目标、环境和资源等因素,以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然后,制定控制计划是控制的重要内容。
控制计划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和控制标准而采取的具体控制措施和控制程序。
制定控制计划需要考虑组织的资源、技术和人员等方面的条件,以确保控制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接下来,执行控制是控制的核心环节。
执行控制是指按照控制计划的要求进行操作和管理,以确保组织的各项活动符合控制标准和要求。
执行控制需要建立良好的组织沟通和协调机制,确保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控制的效果和执行的效率。
随后,评估控制效果是控制的重要一环。
评估控制效果是指对控制结果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价,并及时纠正和改进控制措施和控制程序。
评估控制效果需要收集和分析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偏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最后,反馈控制信息是控制的重要一环。
反馈控制信息是将控制结果和评估报告等信息传达给相关人员和部门,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控制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和控制调整。
反馈控制信息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反馈机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综上所述,管理学原理中的控制步骤包括制定控制目标、建立控制标准、制定控制计划、执行控制、评估控制效果和反馈控制信息。
管理学原理完整版
管理学原理完整版管理学原理是指在管理实践中所运用的基本原则、概念和方法,它以组织的目标为核心,通过规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达到使组织在不断发展的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实现长期稳健的发展。
本文将从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管理学的职能、管理学的方法和管理学的实践应用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管理学的基本原理1.目标原则:目标是管理的核心,管理者应该明确组织的目标,并指导员工一起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2.效率原则:当资源有限时,应该使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佳效果。
3.合理组织原则:将工作分解、分类、分工和分层,使之形成有机的组织,从而使组织运行高效且秩序井然。
4.权责相关原则:权力与责任应当相互匹配,在分配职责和权限时应注重平衡。
5.控制原则:管理者应对组织运行的情况进行不断监控与调整,确保组织实现预期目标。
6.合作原则:协调各种不同意见,合作和协同工作来解决问题。
7.适应原则:管理者要不断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进行必要的战略调整和创新。
二、管理学的职能管理学的职能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
1.计划:即确定目标和选定达成目标的途径,制定计划是决策的一个重要环节。
2.组织:将具有相互关联的各种工作活动组合成整体,达到全面协调和有效管理目的。
3.领导:管理者应对组织成员和资源进行有效的激励,使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最大化。
4.协调:促进不同个体之间或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从而最大化效率和提高质量。
5.控制:对组织运行的情况进行监控,包括各项指标的跟踪,对运行情况出现问题时进行调整,确保组织实现预期目标。
三、管理学的方法管理学的方法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五项管理职能所用到的相关技术和工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规划方法:SWOT分析、长期规划、中期规划、短期规划等。
2.组织方法: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分工细化、优化整合等。
3.领导方法:灵活的激励机制、良好的团队氛围,领导者的能力与知识等。
控制与计划、组织、领导职能的关系_管理学原理(第二版)_[共2页]
284 管理学原理(第二版) 执行过程产生偏差,有时甚至可能要求改变目标本身。
因此,需要构建有效的控制系统来帮助管理者预测和把握这些变化,并对由此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做出快速反应。
(三)限制偏差的积累
一般来说,工作中出现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小的偏差并不会立即给组织带来严重的损害。
然而,在较长的时间里,这些小的差错就会积累放大并最终对计划的正常实施造成威胁。
因此,管理控制应能够及时地获取偏差信息,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纠正措施。
控制过程就是通过检查、监督和纠正偏差活动,限定实现组织计划目标的基本程序、行为准则,从而建立起组织生产经营必需的正常秩序。
(四)分权管理的重要手段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无论是从管理层次上还是从管理幅度上,都要求管理者进行必要的分权。
企业分权程度越高,控制就越有必要,每个层次的主管都必须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直接下属的工作,以保证授予下属的权力能被正确使用,保证通过使用这些权力使组织的业务活动符合计划与目标的要求。
三、控制与计划、组织、领导职能的关系
控制作为管理的基本职能,与计划、组织、领导等职能紧密结合起来,使管理过程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计划职能选择并确定组织目标、战略、政策和方案以及实现它们的程序,通过组织职能、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工作去实现这些计划。
控制以计划、组织、领导等职能为基础,并对其有积极的影响。
在现实的组织中,。
管理学原理 控制讲解
(3)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
针对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就可能制定改进工作或调整计 划与标准的纠正方案。
由于对客观环境的认识能力提高,或者由于客观环境本身 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引起的纠偏需要,可能会导致对原先 计划与决策的局部甚至全局的否定,从而要求企业活动 的方向和内容进行重大的调整。
控制也应当强调例外原则。
管理者将控制工作的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中出现的特别好或 特别坏的“例外”情况上,可以使他们把有限的精力集 中于真正需要引起注意和重视的问题方面。
在实际工作中,例外原则必须与控制关键问题的原则结合 起来,注意关键问题上的例外的情况。
三、控制应该具有灵活性,及时性和经济性
灵活性
及时性
控
标准
制
纠偏后实绩
项
目
实绩曲线 控制点
实绩预测
时间
控制的“纠偏”作用示意图控Leabharlann 制原订标准项目
修订后标准
实绩曲线 控制点
实绩预测
时间
控制的“调适”作用示意图
第二节 管理控制的过程与要素
一、控制工作的基本过程
1、确立标准
标准是人们检查和衡量工作及其结果(包括阶 段结果与最终结果)的规范。制定标准是进行控制 的基础,没有一套完整的标准,衡量绩效或纠正偏 差就失去了客观依据.
输出
前馈控制 预计问题
现场控制
当问题发生时 对其进行纠正
反馈控制
问题发生后 加以纠正
正、负馈和前、反馈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1)正前馈是在预测环境条件变化基础上调整控 制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7
(2)、 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1)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 A、长期计划。(三年或五年以上) 长期计划的内容主要涉及组织的长远目标和发展方向。
说明:通常地,战略计划是一种长期计划,但长期计划并不一定都是战略计划。
B、中期计划。 (一年到三年) 中期计划根据组织的长期计划进行编制,主要起衔接长期;计划
三)、计划与控制的关系
– 计划和控制密不可分,计划越是明确、全面和完整,控制的 效果越好;
– 控制工作越是科学、有效,计划越容易得到实施.
战略性计划 战术性计划(作业性计划)
长期计划 短期计划
综合计划 专项计划
指导性计划 具体性计划
.
5
–(1)、 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根据计划对企业 经营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的不同)。
1)战略计划是关于企业活动总体目标和战略方案的计划。 其基本特点是:
•计划所包含的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 •计划内容抽象、概括,不要求直接的可操作性; •不具有既定的目标框架作为计划的着眼点和依据; •方案往往是一次性的,很少能在进来得到再次或重复的使用; •计划的前提多是不确定的,计划结果也往往带有高程度的不确定 性。
《管理学—现代的观点》
第十讲 计划与控制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姚凯 副教授
.
1
目录
一、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二、管理控制概述 三、管理控制的基本模式 四、管理控制的过程
.
2
1、计划的含义和作用
计划是关于组织未来的蓝图,是对组织 在未来一段时间的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 的策划与安排。
任何计划的制定都离不开做出决策,决 策是计划的先期工作,计划则是决策的 逻辑延
2)确定组织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总体行动计划 实质就是决策,
①根据前述对计划基本前提条件的认识,估量组织 发展的机会,确定组织的目标。
②进一步调查研究,明确计划的具体前提条件
③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经过比较分析,确定 最优或最满意方案。 3)分解目标,形成合理的目标结构;
4)综合平衡; 任务之间:时间平衡、空间平衡 活动进行与资源供应之间 不同环节和时间下的任务与能力之间 5)编制并下达执行计划。
与具体计划不同,指向性计划只规定一些一 般性的方针,它指出行动的重点但并不限定 在具体的目标上。
.
10
3、 决定不同类型计划有效性的因素:
1) 组织的规模和管理层次: 基层管理者:具体作业计划;高层管理者:主要是
指向性战略计划 2) 所经营业务的产品寿命周期: 投入期:指向性计划; 成长期:明确的短期计划; 成熟期:长期的具体计划; 衰退期:指向性计划
.
16
二) 控制的含义
管理控制就是监视组织各方面的活动,保证组织计划和实际运行 状况动态适应的管理职能。控制通过对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和管 理效果进行衡量和校正,以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制定的计 划得以实现。
– 狭义的控制: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完成情况,针对出现的 偏差采取纠正措施。
– 广义的控制:还包括在必要时修改计划标准,以使计划更适 合于实际情况。
一)、为什么需要控制?
现实中几乎所有的计划都不可能完全顺利地得以实施, 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组织内部因素的变化。企业的内部资源状况或人员行 为的结果与计划中的条件或假设不符。
2、外部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 控制工作的目标就是要发现计划执行中的问题和偏差,
并且采取纠正措施,使得计划能够得到执行。
3) 环境的不确定性。 面临高度不确定性环境的组织,计划应当是指向性
的,期限也应尽量短。
.
11
4、 计划工作的程序
1)收集资料,确定计划的基本前提条件;
①外部和内部的前提条件 ②定量和定性的前提条件 ③可控和不可控的前提条件。 要注意: ①合理选择关键性的前提条件 ②提供多套备选的计划前提条件 ③保证计划前提条件的协调一致
.
13
5、计划管理的方法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目标 管理:由下级与上司共同决定具体的业绩目标, 并且定期检查目标的进展情况,而奖励则是根 据目标的完成情况来确定。
MBO计划有4个共同要素:
明确目标 参与决策 规定期限 反馈绩效
.
14
6、计划编制的方法
滚动计划--长期和短期结合,近细远粗, 分析差异原因(环境、目标、执行),及时调整。
企业经营计划(上半年)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
近细远粗
1月计划数----实际执行----差异数
企业经营计划(上半年) 2月3月4月5月6月7月
调整 计划
.
分析差异原因
环境变化 目标改变 执行问题 15
二、管理控制概述
.
3
作用:
1)预测未来,减少变化的冲击。 为实现组织活动的目标提供保证。 2)明确组织成员行动的方向和方式 为组织活动分工、协调制定依据。 3)减少重叠和浪费性的活动, 为组织资源筹措和整合提供依据。 4)设立目标和标准, 为检查与控制组织活动奠定基础。
.
4
2、 计划的种类
分类标准
类型
1、广度 2、时间框架 3、内容 4、明确性
.
6
2)战术计划是有关组织活动具体如何运作的计划, 是指各项业务活动开展的作业计划。
战术计划的主要特点是:
• 计划所涉及的时间跨度比较短,覆盖范围也较窄; • 计划内容具体、明确,并通常要求具有可操作性; • 计划的任务主要是规定如何在已知条件下实现根据企业总
体目标分解而提出的具体行动目标; • 战术计划的风险程度较低。
综合性计划是对业务经营过程各方面所做的全面的规 划和安排;
短期计划也可能是综合性的计划,如“年度生产经营 计划”。
专业性计划是对某一专业领域职能工作所做的计划, 它通常是对综合性计划某一方面内容的分解和落实。
专业计划并不一顶都是短期的。
.
9
(4)、 指向性计划和具体计划 从计划内容的详尽程度来划分。
和短期计划的作用。 C、短期计划。(一年、半年甚至更短时间) 短期计划比中期计划更为详尽,更具操作性,在执行中灵活选择
的范围较小。 2)长、中、短期计划的协调 长期计划为组织指明了方向, 中期计划为组织指明了路径, 短期计划则为组织规定了前进和步伐。
.
8
(3)综合性计划和专业性(专项)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