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二轮专题指导: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指导: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记忆技巧大总结
分封制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目的:巩固统治。
两点内容:土地和人民。
三个对象:王族、功臣和商朝旧贵族。
四大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宗法制可归纳为“一、一、二”
一个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两对关系:内部,大宗与小宗的相对关系;外部,与分封制的表里关系。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可归纳为“一、一、二、二”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一个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两层官职:中央:“三公九卿”;地方:郡县长官。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归纳为“一、三、三、四、五”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三条主线: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地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官吏:官吏选拔和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三个创新: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
四个阶段:秦朝确立→汉代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五种方式:加强君主权力、加强思想控制、变革中央和地方结构、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加强监察机制。
【例题巩固】(瑞安模拟)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
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 )。
A.尚书省B.参知政事C.枢密院D.宣政院
【答案】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据题干材料所述,主管“王师北定”的应该属于军事方面。
易错知识点大总结
西周的“封建”与古代的“封建主义”制度
西周的“封建”是指周王对王族、功臣及古代帝王的后代进行分封,即“封邦建国”、“封建亲戚”。
古代“封建主义”制度是一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可归纳为“一、一、二、二”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一个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两层官职:中央:“三公九卿”;地方:郡县长官。
区别“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政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如“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
如,宋代对地方“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
(1)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
(2)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三省长官均为丞相,相权一分为三,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成熟。
区别三省六部制、美国三权分立体制
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都体现了分权思想,唐朝分权目的在于皇帝集权;近代美国政治制度则体现了民主。
核心知识点必掌握
宗法制的影响
(1)对西周:确立了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证了贵族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了贵族间权力的争夺,稳定了统治。
(2)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
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是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特点与影响
(1)特点:①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2)影响: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2)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时期采取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易错题
1.“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
一切的团体和个人都消融在家国之中。
除了家就是国,其他的一切社会组织都可以被家或国解释和取代。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早期宗法家族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
A.呈现出明显的家族血缘关系
B.呈现出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色
C.呈现出君权、父权至上的特点
D.呈现出明显的门第等级特色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论述了家与国的关系。
根据材料“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可知国是家的进一步扩大,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中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
2.(福州质检) 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疆(强)。
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
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
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
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
”材料中“中国”指的是( )
A.内陆地区B.周天子的直辖区
C.中原地区D.华夏族的诸侯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与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材料的是“唯独齐为中国会盟……故诸侯宾会”,意思是在齐国召集下,各诸侯国参加了中国会盟,秦不参加是因为“辟远”,楚不参加是因为以“夷狄自置”,可知材料中的“中国”是华夏族的各诸侯国。
3.李剑宏在其代表作《王权论》一书中,按照国家主权归谁来行使的权力划分标准,提出了“宗法社会”、“王权社会”与“民权社会”之称谓。
其中“王权社会”阶段我国政府官员的更换方式是( )。
A.任免B.世袭
C.举荐D.考试
【答案】 A
【解析】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以后,政府官员的更换方式是任免。
世袭的方式是在夏商周时期;举荐和考试是选拔官员的方式,不是政府官员更换的方式。
4.据史书记载,秦朝皇帝玉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这本质上反映了
( )。
A.上供玉玺,臣子谄媚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D.皇权至上,丞相左右
【答案】 C
【解析】“受命于天”说明皇权是上天赋予的,“既寿永昌”反映的是皇位世袭,故选C项。
A项不符合“本质反映”限定,排除;B项错在“专有”,不符合史实。
5.(2013·湖南六校联考)阅读下表: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A.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C.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D.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答案】 D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从秦到汉是两级到三级,而到隋又回到两级,再到唐又出现三级,说明中央集权有强也有弱,地方行政分层决策存在矛盾与困局,故D项正确。
6.(日照调研)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答案】 A
【解析】解答此题注意理解“封建”的概念,所谓“封建”实质是指西周时期的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该区域内建立邦国的分封制,结合所学,分封制与实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二者互为表里。
7.(济南三模)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
A.王位世袭制度B.中央集权制度
C.选官制度D.监察制度
【答案】 B
【解析】根据史实,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解决王国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权力,分割地方权力,结束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康熙设南书房,加强君主权力。
因此材料中的“国家政体”是指中央集权制度。
B项正确。
8.(临川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材料二(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
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
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
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
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
……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
……明太祖……耹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辑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述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以上材料均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四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
骂,未讫,番人(厂卫特务)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
三人魂丧不敢动。
——《明史·刑法志》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汉、宋、明三朝官制的相同之处。
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
有何显著特点? (4分)
(2)明朝的制度同汉、宋两朝有何不同?(2分)
(3)材料三、四中,明朝前后期的统治有何异同?反映了什么时代特点?(8分)
(4)简述汉、宋、明三朝监察制度的共同作用。
(3分)
【解析】
第(1)问,材料中提到的“刺史”“通判”“御史”“厂卫”等都是监察官吏的机构或官员;材料二官职众多,职责不同,将原地方官吏一人负责改为众人负责,相互牵制。
第(2)问,理解材料,与宋相比,归纳指出明朝在完善监察制度的基础上的新举措。
第(3)问,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朝的厂卫特务机构前期由皇帝(如明太祖)控制,后期由宦官(如魏忠贤)控制,说明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日趋腐朽。
第(4)问,从吏治、地方管理、社会发展与稳定等方面分析其作用。
【答案】(1)共同点:设置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对官吏的监督。
特点:分散地方官吏的职权。
(2)增设了特务机构。
(3)同:特务统治。
异:前期特务机构控制在皇帝手中,后期成为宦官专权的工具;前期监督官吏,防止其图谋不轨,后者镇压人民,形成社会恐怖。
特点:专制统治日益腐朽,专制社会渐趋衰落。
(4)有利于整顿吏治,防止官吏腐败;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形成,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1.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左图体现了分封制下山东的行政区划,右图中的“琅邪郡”说明了地方权力受控于中央。
结合两幅图最能体现的是地方权力由大到小,中央集权程度不断加强,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的趋势。
由此,A项符合题意。
2.(2013·江苏百校联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答案】B
【解析】结合宗法制的知识,姓氏和血脉、家族相联在一起,中国人将姓置于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其他的说法。
3.《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天是西周文献中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字,是周人的绝对权威。
周王的权力得之于天,天命是周人一种不可动摇的信仰。
”这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浓厚的部族色彩B.浓厚的宗族色彩
C.浓厚的神权色彩D.浓厚的等级色彩
【答案】 C
【解析】“天”是绝对权威,“周王的权力得之于天”,充分体现了王权与“天”的主观联系。
体现了浓厚的神权色彩,故选C项。
A、B、D三项与题干材料都无关。
4.(2013·镇江模拟)明朝阁臣制取代了宰相制,后期的阁臣实际权力非常之大,
被史家称为“有相权而无相位”。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阁臣是皇帝的政治秘书B.阁臣位极人臣地位极高
C.皇权旁落阁臣越权越位D.君主专制制度自身弊端
【答案】D
【解析】题目要求回答“根源”,A、B、C的说法本身不是根本原因,由于君主专制制度自身存在弊端,阁臣权大有赖于君主权力,但依附于君主权力。
5.(2013·厦门质检)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
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D.行政效率的低下
【答案】B
【解析】秦汉以后,分封制确实长期存在,但与题干现象无关,排除A项。
秦汉以后,中央集权呈加强趋势,排除C项。
“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说明“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与行政效率低下有关,而行政效率低下则是由官僚政治的弊端造成的,B项正确。
6.(广东省揭阳一中金山中学2014届高三期中考试)某个时代中,许多出版商除原有业务外,也大量刊印童蒙识字教材、生活实用手册、通俗文学读物等类书籍,销售的对象以略通文字的平民百姓为主。
这个时代最有可能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大量刊印”“通俗文学读物”等关键字句判断,可知这个时代的印刷技术已相当发达,社会大众的生活条件也大为提高,才有能力支持益发蓬勃的出版事业。
中国的印刷术最早起源於隋唐时期的,但以书雕版印刷,因此AB可先剔除;通俗文学源於宋代的“话本”但是书籍的形式在社会大众中广泛流通,则需等到元末明初白话小说出现才有可能,所以选择D。
7.(2014届江西省吉水中学高三9月第二次考试历史试卷)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答案】C
【解析】从明经、进士两科的三次考试的内容来看,初试都是注重对考生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但二试与三试则有较的差别,更注重文学素养与能力的考查,故A项“更为重视”说法错误,C项正确;B项“弱化”说法错误;D项无从体现。
9.(江西省彭泽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王充在《论衡·效力篇》中认为:“六国之时,贤才为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
”这实质上反映了战国时期()
A.士对统治者的依附性增强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士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提高 D.诸侯争霸不断加剧
【答案】C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那些贤能之士一到了楚国,楚国就强大了,他们离开齐国后,齐国立马变的弱小了,当他们一心为赵国效力时,赵国的一切就变得很完善,而当他们不想位魏国出力时,伟国就会元气大伤。
结合时代背景,实质上反映了士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提高。
10.(河北省唐山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9月调研考试)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方镇》中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
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乎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
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黄宗羲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A.主张推行郡国并行制度 B.扩大地方权力,限制中央集权
C.深刻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 D.设方镇以克服郡县制度的弊端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黄宗羲从限制君权出发,提出“复方镇”,把中央权利下放到方镇,这样可以既限制膨胀的君权,又可以防止割据之害。
因此选B.
11.(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4届新高三素质测试)唐人孙樵在《读开元杂报》一文,“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
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宋人赵升《朝野类要》记载,“朝报……每日由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
从材料可知,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报纸功能的是
A.记录皇帝的言行 B.记录朝廷的事务 C.发布中央信息 D.反映地方民情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
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每日由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即可概括出我国古代报纸的功能有记录皇帝的言行、记录朝廷的事务、发布中央信息。
D说法无法从材料找到史实依据。
12.(江西省修水县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长孙无忌等人奉命
修撰的《唐律疏议》曰:“立嫡者本拟承袭。
嫡妻之长子为嫡子。
不依此立,是名违法,合徒一年。
‘即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谓妇人年五十以上不复乳育,故许立庶子为嫡,皆先立长,不立长者亦徒一年’。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宗法制度开始受到法律保护 B.唐代宗法观念基本源于周制C.庶出子弟不可能获得继承权 D.唐代在地方仍然实行分封制【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立嫡者本拟承袭”,即立嫡长子继承,否则将会受到法律制裁。
正妻无子者“许立庶子为嫡,皆先立长”,可以立庶子中的长子为嗣。
C与材料不符;D有悖于史实,唐代宗法观念基本源于西周的宗法制,故选B。
真题--模拟题
1.(2012·浙江文综,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分封制的基础知识,“同姓不婚”、“秦晋可通婚”、“鲁晋不可婚”。
根据“同姓不婚”原则,晋燕为姬姓封国,不能通婚,②错。
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采用“定项排除法”,含②的选项均排除,所以只能选择C.
2.(2011·课标全国,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答案】C
【解析】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董仲舒宣扬《春秋》是适应了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的需要,思想文化方面的“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利于服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的政治目的。
3.(2009·山东文综,9)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
这反映出贾母(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材料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文字信息“外人”、“自己人”可知贾母强调的是远近亲疏,说明贾母宗法观念浓厚,符合宗法制的亲疏特征,答案为C项。
4.(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区分秦国与东方六国墓葬的不同特点,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
战国时期秦国墓葬的特点是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没有等级差别,这是商鞅变法后,秦国中央集权加强的突出表现;而东方六国墓葬等级区分清楚,反映出分封制的影响依然存在,解答本题需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
5.(2013·大纲全国卷)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
在此强调的是( )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答案】C
【解析】材料的大致含义是天下万物有生就有死,物之消亡,自然之理,有什么可哀伤的……我不赞同(人死后)倾家荡产去厚葬逝去的人,而给生者带来负担,符合“崇尚节俭”。
故选C项。
6.(2013·北京历史)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史实,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的地点是长安(今西安)、汴梁(今开封)、北京(今北京)、临安(今杭州)。
A项错误,汉武帝应是在①处颁布“推恩令”;B 项错误,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D项错误,明太祖在建康(今南京)而不是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C项正确,北宋的都城是汴京(梁)、南宋的都城是临安。
7.(2013·广东卷)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