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 文
“格物致知”的内涵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
精 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
内涵
到知识。 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通过实地实验
得到知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探测客观世界。
意义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探讨问题。
检讨
彷徨(pánɡ huánɡ) 激变 格物致知
动词,意为“藏在袖子里”。
不要写成“至于”的“至”。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cuò )
( yīnɡ)应该 应
( yìnɡ)应付
【记少余多法】
➢ “埋”除了在“埋怨”中读作“mán”外,其余一律 读作“mái”。
看到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问题探究
谈谈你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看法。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是“平 天下”,一般指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所谓的 治国、平天下之道,侧重于抽象的道理。而 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其目的是了 解、认识客观世界进而获得新知,所以侧重 于实验精神。
本文中提到的“格物致知”的真 正意义是: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 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 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 袖手旁观。
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了多个例子,试简要分析
其作用。
王阳明“格” 竹失败的事例
说明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他们把探察外 界误认为是探讨自己。进而证明中国传统教 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第4段)
通过实验了解竹 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 子的性质的事例 消极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第8段)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唯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 物进行客观地探索,别无他路,强调了实践 和探索的重要意义。
揣摩语言,品悟情感
演讲者在“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这样的演讲有什么 现实意义?
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作者作为接受过中西方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 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 形成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所以他根据现代学术 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 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合作探究,掌握方法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合作探究,掌握方法
•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据?用了哪些 论证方法?
论据:道理论据、事实论据。
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据?用了哪些 论证方法?
视格物致知的。自己的亲身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 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举例论证)
•揣摩语言,品悟情感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揣摩语言,品悟情感
演讲词,有朴实严谨的语言,通过语言进一步 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揣摩语言,品悟情感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 子,以研究它成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 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中 用“不是……而是……”的句式,有什么作用?
(3-12)分析传统教育的弊病,阐述实
第二部分 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 肇 中
创设情境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同学往往只 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一旦需要 自己动手、自己拿主意时,就会手足无措。 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点呢?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著名的诺贝尔 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的文章《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理清思路
➢ 每部分是如何具体写的?可结合课本的旁批来理解。
旁批六:“这里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写议论文时,一般不举自己的经验为证,但这里的情况 不太一样。这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 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二来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 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 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文体知识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举例论证,举……(概括事例)的事例,真实具体的论证了……,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道理论证,通过讲出……的道理/引用……的名言,论证了……的 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论点,从而 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鲜明突出地论证了……的论点。
• 《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 “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现代学 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 格,探察、探究。 ✓ 物,物体、事物。 ✓ 致,达到、得到。 ✓ 知,知识、认识。

八年级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1张PPT)

八年级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1张PPT)
亲身的实地实验的,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的领域
极其重要。同学然学科
的学习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格物致知”精神的。
学以致用,升华拓展
比如做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时,同学们
人人动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从漏斗颈向下吹
气。而有一位同学做完此实验后,继续联想到把乒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丁肇中
目 录
1 2 3 4
导 入 新 课 学 习 目 标
认识作者,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解析事例 精读课文,理解观点
5
6
学以致用,升华拓展
导 入 新 课
有这样一则消息:四川一名女高中生以较高的 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 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竟 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 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请同学们说
认识作者,整体感知 小组活动
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 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 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认识作者,整体感知
本文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全文论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1部分
第2部分
第3部分
(1—2段):提出论 题,即中国学生应 该怎样了解自然科 学。
(3—12段):针对 (第13段):解决问题。
论题进行回答分 析。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 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
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认识作者,整体感知
第2部分
(3—12段):针对论题进行回答
分析。该部分可分为三层。
1
(3—5段):分析中国 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 的社会根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学习目标
在自主阅读中区分观点与材料,把握演讲者的主要观点。 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理解演讲中事例对观点的印证作用。 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预习检测
瞭望(liào )
·
缅·怀(miǎn )
探察(chá )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一读课文,提炼观点
难题1-2:串联思路
请大家使用简洁的语言,将这些零散的句子按照合理的逻辑顺序 串联起来,帮助洋洋理清文章思路。
一读课文,提炼观点
难题1-1:提炼观点
请大家帮助洋洋找出文中(包括标题)能够表达演讲者观点的句子, 不超过八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提出问题(引论):


1:


分析问题(本论)
2:


3:

解决问题(结论) :
二读课文,梳理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1: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物 致
分析问题(本论) 2: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3: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阅读6-12段。 (2)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实验的过 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的观点。
合作探究
2.阅读6-12段。 (3)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 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 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 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
反面论证,举例论证。
合作探究
2.阅读6-12段。 (5)第7段说:“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 ,你能举一个例子来证明吗?
示例:屠呦呦通过几十年夜以继日不停 地实验研究,终于提取出了青蒿素。
合作探究
2.阅读6-12段。 (6)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 们之间有何联系?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不能删去。“往往”“常常”表示 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 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严密、准确。
合作探究
4.读第13段。
(1)给本段划分层次。
第一层(1句):承上启下,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 意义。 第二层(2~3句):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 环境两方面来具体论述其意义。 第三层(4~ 7句):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 义。 第四层(8句):得出结论,提出希望。
合作探究
(2)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中“唯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合作探究
2.阅读6-12段。
(4)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 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这句话点出了中国学生偏重理论而轻视实验的 根源。
具体表现: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 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 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 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 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交代演讲的原因,提出论题。
2.结合第三段内容,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答案】在中国古代,由于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不 是为了“寻求新知识”,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平天下”。
3.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有何作用?
【答案】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 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 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历时一年四 个月,收到来稿近千篇。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 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 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篇演讲。
初读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论题是?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论题的? 2.“格物致知”出自?意思是?目的是?举了怎样的例子? 3.知识是怎样得到的?获得知识的过程有哪些要求? 4.中国的传统教育有哪些弊端?作者是如何验证这些弊端的? 5.“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其真正意义是?提出了怎样的希望? 6.根据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你能否把握文章的结构,并进行层次划分?
1.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 ①道理论证。文中引用《大学》里的话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 物和致知”。 ②举例论证。文中举王阳明格竹的事例论证古代格物的途径、方法掩盖了格物致 知的真正内涵,又以自己的切身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的内涵。 ③对比论证。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从而突出强调了本文的论点。
字词积累
丁肇(zhào)中 瞭(liào)望 彷(páng)徨(huán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5张PPT)
只有具备格物致知精神,才能求到新的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感受演讲情怀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 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
我此的,父我亲想,借这我个写机了会《向怀大念家》谈这谈篇学文习章自。然多科年学来的,中我国在学学生校演应里讲该接怎触词样到特了不点解少自中五然国科学学生。,因
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 质,就要特地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 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⑨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
一个适当的⑥目—标,⑩以强作调为整实个验探索精过神程在的向科导学。上至于的这重目标要怎性样。选定,就要靠
丁肇中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 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 下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了解演讲背景
本文是作者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 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丁肇中的获奖文章是《怀念》, 主要写在丁肇中走上实验物理学研究之路中,父亲对他的重 大影响,让他在宽松的氛围下读书,给他讲述物理学大家的 相关知识和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与赞美。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
认识演讲者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 省日照市。196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马萨诸塞 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 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形似的英文字母 “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 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 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奖。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6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感知课文
目的
‘作
格者
物所
致说
知的

意义
从实践中得到知识
学习任务2——议论性演讲论证的结构
再读课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划分层次,理清演讲 者的演讲思路,把握演讲层层推进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
(第1段)
分析问题(本论)
(第2—12段)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 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
鉴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 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

了解文体

叙事 型

说理 型

抒情 型
引用论证
第2段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 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学》中对“格物致 知”目的的介绍,解释“格物致知”真正意义 被埋没的原因。
举例论证
1.借王阳明“格”竹苦思,结果因头痛而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 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2.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 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3.借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时却束手无策的事例, 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 动手的现状。 4.借作者的亲身体验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 毫无帮助,以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字词过关
liào
瞭望
jiǎn
检讨
miǎn
缅怀
pánɡ huánɡ
彷徨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共41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共41张PPT)

中国学生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体会意义
几十年过去了,中国的传 统教育的一些理念并未得到根 本改变。我们重读这篇演讲词, 再次明确格物致知精神及实验 精神的意义,督促我们在生活 和学习中,积极发扬格物致知 精神。我们要明白:只有动手 实验,亲自实践,才能获得知 识,获得灵感,才能培养我们 的创造力、创新力,才能适应 现在的世界环境。
用中国学生存在 的问题和作者的 亲身经历为证, 阐述了实验精神 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
论证格物致知 精神的重要意 义,并对中国 青年一代提出 希望。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理清思路
第1段的作用是引出演讲的话题——谈教育问题
理清思路
注意事例 的作用
理清思路
提出演讲主题
引出格物致知
(关联现代学术)
传传统统教教育育
现代观念
把握内容
为什么是中国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精神呢?
高分低能
小结猜读活动
阐述
针对 现状
提出 观点
分析
中国传统教育只注重理论 而不注重动手实践的弊端
现代观念的格物致知就 是实验精神
阐明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针对性强 思路清晰,层层推进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12)
中国学生 应该怎样 了解自然 科学。
阐述现实意义
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举例:王阳明) 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 告诫中国学生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
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
理清思路
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思路,来探讨文
章第6—10段的论述过程。

最新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51页)ppt精品课件

最新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51页)ppt精品课件
·


多音字
( méi )没辙 没 ( mò )埋没
学习字词
缅怀(
·
miǎn

·彷徨·( páng huáng )
( liáng )测量 量 ( liàng )胆量
预习思考
理解词义
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探察:探听侦察;察看。 埋没:使显不出来;使不发挥作用。
探讨:研究讨论。
精读课文
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的好处
为了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作者运 用道理论证,引用了《大学》中的话,增强了说服力;为了 证明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作者运用举例论证,举了自己初到 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经历。这两种论证方法相结合,使得 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 册第14 课《应 有格物 致知精 神》(5 1页)p pt精品 课件
精读课文
写作特色
层层推进 思路清晰
道理论证 与举例论 证相结合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 册第14 课《应 有格物 致知精 神》(5 1页)p pt精品 课件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 册第14 课《应 有格物 致知精 神》(5 1页)p pt精品 课件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分析传统教育的弊病(一是中国学生存 在的问题,二是作者的亲身经历),阐 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总结全文,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 义,并对中国的新一代提出了殷切的希 望。
精读课文
返回
理清文章的结构
1
提出观点
3
得出结论
2
分析问题
精读课文
品味第一部分
1.第1段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美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美课件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丁肇中, 1936年出生, 祖籍山东日照,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 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
选择正确的目标
开展实验
坚持完成实验
4.作者列举了什么例子从反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 考试都得近一百分, 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 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 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 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 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 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 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 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 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100%
科举制度的历史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 主要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80%
古代科技成就
介绍中国古代在科技领域的杰出 成就,如四大发明等,展示中华 民族智慧和文明。
类似主题作品推荐及比较阅读
《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思想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阐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思想, 与本文有相似之处。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掌握相关知 识点,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种精神。同时,通过本文的学 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学习者特征分析
知识水平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 能够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基本内容。
心理特征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新知识和新事物有 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同时,他们也具备了 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情感表达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青少年成长的深切关注和殷切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培养“格 物致知”精神,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教 育方式的反思和批判,认为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03
知识拓展与延伸
相关历史背景及文化常识介绍
80%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 地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等观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感谢聆听
问题1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它 在现代社会中还有意义吗?
问题2
文章中提到了哪些具体的“格 物”方法和案例?它们对作者 的成长和认知有何影响?
问题3
如何理解文章中提到的“科学 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你认为二者在现代教育中应 该如何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 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继续支配中 国一些读书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传统儒家“格物”以“致知”的途径是: 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 (2)这样做的依据是: 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 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 (3)继续支配中国一些学生的表现是:
分析问题
(2~12)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道理论证
(6~12)
解决问题
(13)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1.“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 “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 性的发现”?
大多数人缺少完成一个成功的实 验所需要的眼光、勇气和毅力。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 大学》 故大学之道,必以格物致知为先,而 于天下之理,天下之书,无不博学审问谨 思明辨以求造其义理之极。 ——朱熹
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 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 一帆风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阅读课文,概括“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从探察物体(实验)而得到知识。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 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 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 划的探索。
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
(1)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3~5)
①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②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3.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 原话回答。)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 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 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 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 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 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 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丁肇中( 1936~),美 国物理学家。生于密执安州 安阿伯。 1962 年获哲学博士 学位。 1969 年后任马萨诸塞 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 能物理学研究。 1974 年领导 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 粒子( J/ψ 粒子),并导致 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 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 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 于 1976 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 尔物理学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