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情境创设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情境创设作者:隋峰来源:《家长·中》2022年第04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石,对塑造学生健全品格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并且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落实,国家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全面落实法制建设,需要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习道德与法治教育,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运用情境创设的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又能够实现“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效率,促进知识与教育协调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孕育出生动有趣的灵魂,是让学生在课堂中丰富知识储备、开阔视野、增强道德与法治意识。
在实践中丰富生活经历,抓住事物本质,了解分析事物全体,建立起学习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
利用课堂情境创设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知识迁移引用,激发探索与思考的能力,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提高学习质量,真正做到回归课堂本真。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尤其在素质教育新一轮的革新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带领学生通过对真实生活案例的解析,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一、创设情境课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意义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认知经验不足,思考探究较为浅显,从而导致他们的兴趣不稳定,对事情的思考只停留在具象思维的阶段。
然而道德与法治科目又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如果不丰富教学手段,不创新教学方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这门科目学习的枯燥、乏味,进而难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使生活经验与情境相结合,一方面能够将具体事件渗透到学生的思考中,借助广泛的生活经验为学生“现身说法”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好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能够拉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道德与法治科目的距离,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能力。
既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德育的教学目标,完善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最终完成教育是育人的关键目标。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育人规律、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
小学道德与法治着眼于学生的道德成长、价值引领和行为引导,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创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高效课堂,以此来切实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社会价值。
既然要创建高效课堂,那么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不是单纯地说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课堂就高效了,那是应试教育下的高效。
新课改背景下,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要求教师善于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实践探索,自己寻找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创设情境和转变教学方式两方面来分析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高效课堂。
标签:新课改;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学组织形式较单一不少学校和教师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本质并不理解,也未深刻地意识到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并不关注,导致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学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未被激发。
另外,教师在讲课时仅是利用黑板、PPT课件进行教学,这种单一的授课模式使课堂互动较少、学生懒于思考,并未将教学重难点知识入脑、入心。
这种情况不光难以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也不符合我国法治建设的环境需求。
(二)教学内容较陈旧道德与法治教材属于我国思想道德文本范围,但该教材同样具有时代性特征,在教材编制、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切实满足法治建设需要,为我国法治建設的推进带来积极作用。
但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多是根据教材进行教学,学校所选用的教材多是几年前教育部出版的学校专用教材,其选用的案例也是几年前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这使得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陈旧,学生难以理解。
道德与法治课堂调动学生的10个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堂调动学生的10个策略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本文将从十个方面探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和法治的庄严。
例如,可以模拟法庭审判、社区服务等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的实际应用。
二、引入案例,引发思考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
同时,案例的引入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三、互动讨论,激活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拓宽视野,提升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认识。
四、融入生活,贴近实际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体验、实践道德与法治。
例如,可以结合时事热点、校园生活等— 1 —话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道德法治问题。
五、创新教学方式,寓教于乐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学等,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六、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道德法治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有所收获。
七、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资源现代多媒体技术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手段。
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直观地展示道德法治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创设情境引导小学生正确行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引导小学生正确行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道德以及对法治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小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策略。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情境引导小学生的正确行为,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并加深对法治的理解。
首先,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它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场景中,体验到道德与法治的具体应用。
例如,在教授关于诚实与诚信的课程时,可以通过故事情节或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情境。
学生们可以扮演各种角色,面对各种情境,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地应对各种道德问题。
通过亲身体验,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诚实和诚信的重要性,并将这些准则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
其次,情境引导的教学策略还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法治的原则和意义。
在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讨论、问题引导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将法律的适用情况置于具体的背景中。
例如,在讲解关于公平与公正的法律原则时,可以通过给小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让他们思考一个公平公正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样一来,小学生可以从实际情境中感受到法治的价值,并明白为什么法律对社会的秩序和公平至关重要。
除了创设情境,教师还可以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来提高小学生的行为道德与法治意识。
例如,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培养学生们团队合作、负责任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在游戏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规则和限制,并引导学生们遵守这些规则,从而培养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实地参观法院、警察局等相关机构,让小学生亲身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和执行过程,增强他们对法治的信任和认同。
此外,为了更好地引导小学生的行为道德和法治教育,教师还应注重家校合作。
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并积极与家长合作,共同促进学生正确的行为道德与法治教育。
例如,可以定期举办家庭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其中,与学生一同分享和探讨一些道德与法治的案例,加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共识,形成合力。
思政课怎样才能上得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思政课怎样才能上得既有高度又有温度作者:于战平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19年第06期西安市周至县历史悠久,是周秦汉唐的京畿之地,因“山曲为盩,水曲为厔”而得名,为我们教学实效性也提供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的条件。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通过以下途径将地域文化应用于思想政治教学:思政课怎样才能上得既有高度又有温度一、巧用视频,在潜移默化中立德树人视频集声音、图像等内容于一体,能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调动人的感官,从而易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趣味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政教师可以选取与所讲主题内容关系紧密的视频来助力課堂教学,通过深度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学科主干知识、具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实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例如:我在执教统编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感受生命的意义》时,为了突破“什么样的人生有意义和价值”这一难点,我结合教材中的思辨题“ 有人说,不要为别人而活;也有人说,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三个小视频:感动中国人物——断臂王子刘伟、磨刀老人吴锦泉和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故事,然后通过分组讨论,生生互动形式,总结得出:做人要自食其力,实现自我价值;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付出自己的爱心,无论大小,自愿承担责任;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起来,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三个观点。
在此基础上,我将上述思辨题再次抛出,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而得出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要辩证地看待:“不要为别人而活”,强调每个人要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不要浑浑噩噩,人云亦云,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正确的。
如果认为人只是为自己而活,只顾自己而不管别人的需要,这样的认识也是错误的。
最后,我通过“生命寄语——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努力尽到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就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让我们大家的生活更美好”的形式,升华了生命教育主题,涵养了学生的品德,让视频教学的效益最大化。
学习《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四篇
学习《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心得体会四篇(一)随着2022版各科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的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通过线上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学习,感受如下:一、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鼓励广大思政老师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铸魂育人、立德树人。
新《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也旗帜鲜明地强调了课程性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孕穗期”,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精心引导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一体化设计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三、有机融合多种因素,构建全新德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合为“道德与法治”,以道德与法心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
三、增强了操作性指导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道德与法治是门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有宽度、有故事、有趣味有色彩的课程,我们要把握好这门课程的灵魂和实质,真正让这门课照亮学生的心灵世界,促进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开学前,我参加了道德与法治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但是我获益匪浅。
精心设计活动 打造精彩课堂——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的设计
精心设计活动打造精彩课堂——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的设计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积极主动尝试把“活动”引入课堂,在不同的教学环节,精心设计、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优化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富于灵活性、实效性,也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教学方法兴趣体验感悟随着《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
‘活动’是新课程教学的关键词”,“‘活动’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活动’是实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这些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积极主动尝试把“活动”引入课堂,在不同的教学环节,精心设计、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优化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富于灵活性、实效性,也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要让道德与法治课真正“活”起来,让学生更加热爱道德与法治课堂,一定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准备,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立场备课,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开展活动,这样才能收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富于实效性。
一、了解认知提升思维在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来精心设计每个环节,使每个教学环节都让学生感觉富有趣味性、启发性,而且活动的设计应有一定的梯度与层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认知水平。
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喜欢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又进一步使学生在“活动”的情境中学习了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了思维层次,优化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
如在教学《生活难免有挫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知道如何应对挫折,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挫折,得先让学生认识挫折,了解挫折,知道什么是挫折,教师首先以“感动中国人物刘伟”的事迹导入新课,让学生先初次认识挫折、了解挫折,然后进一步展示:“玉树地震、日本海啸、四川凉山火灾、抗击疫情”等图片,通过这些鲜活的画面,学生的情感被深深震撼,学生的情绪被积极调动了起来,小组合作特别积极,在学生情感升温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问:“你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挫折是什么?当时的情绪反应怎样?”,由于学生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学生七嘴八舌,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真实经历,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会说出自己一些难忘的挫折经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法治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课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门课程,它根植于生活,从身边的小事说起,帮助同学们学法律知识,守规则、懂礼仪,树立规则意识。
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法治教育,并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创设有价值的课堂教学,将法治教育融入其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信息化时代也逐渐来临,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加丰富。
在这个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有些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可以通过网络教育传授给学生。
教师应合理利用新型媒体,通过信息化手段将所要讲解的知识点输入到学生的电子书包里面,再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相关知识,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
例如,在小学《自然灾害》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可以运用网络教学系统,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灾难来临之际如何救援、逃生等知识。
教师还可以利用科技创新产品,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他们独立思考,提升法治观念,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创设生活情境,丰富教学素材情景教学是依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创设贴近生活情境,将法治教育寓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中感受到法治就在我们身边。
例如,在《小学生校园安全保护》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校园暴力的现象,为学生播放一部警示视频:一位女生被人围殴,围观者有劝架的,有喝倒彩的,有打人的,还有录像的……视频中人物的表现和语言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老师通过“请你想一想”“假如你是视频中的女生,你想对那些打人的同学说些什么?”的问题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分析判断,选择正确的行为。
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到互动交流中来,一致认为要勇敢站出来,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感性上了解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引导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作斗争。
例如,在小学《我爱家乡,我爱祖国》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介,收集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自己的家乡,初步掌握基本的历史常识。
“双减”及“双新”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优化策略
“双减”及“双新”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优化策略“双减”政策之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彻底有效解决初中生负担过重这一教育研究热点问题成为改革核心要点。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高屋建瓴思考如何平衡“减负”和“增效”之间的关系,善于在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基本知识和技能基础之上,在其综合能力与初中生实际生活之间搭建桥梁,促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多维度的大课程教学格局,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
(一)质量为先,优化教学内容为减轻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树立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综合能力提升的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观,在单元整体设计的视角下关注全体学生多元智力潜能的开发,对每一类型的教学内容进行功能化设计,以摆脱过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的反复讲解、练习,真正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
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精准把握学情之后,将“教”和“学”的目标精准化变为要深思的内容,并逐一分解、细化描述性目标,结构化两维度目标,形成螺旋上升、递进相关的习作学习任务,一方面引导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智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要重设计,确保道德与法治内容科学化的目的。
在“双减”背景之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关注教学内容的设计,突破传统“以教师中心为主”的局面,注重教学设计的多样化呈现,设计开放化课堂,将题材层次丰富、内容来源多元化、思维空间广域化的教学情境提供给学生,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以趣味化、生活化、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设计全面激发初中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内驱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以知为本,创设学习情境首先,要根据法律和道德等相关主题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给初中生创造恰当的任务环境、“乐学”的环境,以生活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
有情感 有深度 有温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爱国主义教育谈
作为小学思政课的核心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代表着国家意志,理应更系统、更全面地开展面对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那么,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如何分布,又应该怎样进行?下面笔者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一、牵念,爱国教育的情感基础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具体而感性的。
有一次,笔者带一年级学生参观军营,一个男孩问解放军叔叔是做什么的,解放军叔叔回答自己是保卫祖国的。
男孩又问,祖国在哪里。
解放军叔叔说祖国就在脚下。
结果男孩一下子就跳了起来,着急地说:“啊呀,我把祖国妈妈踩疼了。
”这虽然是个别案例,但也充分说明在小学生的心中,祖国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她有时是教师温和的语言,有时是走过路过的一道风景,有时是爷爷奶奶讲的一个神话故事,有时是逢年过节里有趣的风俗礼节。
笔者的一个出国游学的学生说,他在国外的第一个星期里没有听到一句中国话,直到有一次在商场听到一句中国话,他竟然几近落泪。
这种无处不在的渗透着中国符号的语言、文字、表情,作为中国人在中国生活的共同经历、共同回忆,就是根植在儿童心中的对祖国的永远的牵念。
这种牵念如味觉、如思念,永远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永远也剥离不了。
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弥漫在无处不在的美好道德生活中,这种生活就是弥漫着爱的教育的生活与实践。
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第四课《路上的温暖》,教材中展现的是放学路上交警叔叔对儿童的关怀,家人对儿童的关爱,高年级同伴对学弟学妹的帮助。
爱是设置在儿童周围的保护屏障,是儿童在入学之初对祖国的美好记忆。
这样的情感底色与铺陈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低年级教材的主要特色。
在教材中,显性呈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内容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校园里的号令》中的“升国旗了”板块中的学生行为训练,以及二年级上册《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中的国庆节与国家标识认识。
隐性呈现内容,如一年级下册第二课《我们有精神》中示例“高兴地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第九课《我和我的家》中“家人的故事”板块里叙述了“我叔叔在很远很远的地方站岗,那里很冷很冷,但他和战友们不怕寒冷。
如何构建“有深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如何构建“有深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题记:在《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中,关于深度学习是这样说的:深度学习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场智慧之旅,旅程的终点不是让学生获得一堆零散呆板无用的知识,而是让他们能够积极充分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并获得人格的健全和精神的成长,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看到热热闹闹的课堂。
孩子们在课堂上。
热闹的争论,热闹的动手。
可是细思却发现,这些活动有些流于浅表,有些流于机械。
孩子往往只是在做被动的听众。
他们的活动往往只是一种从众行为。
真正有深度的“浸入式”的学习却是少之又少。
那么该如何构建有深度的“浸入式”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呢?下面我依据《我们小点儿声》一课的教学设计阐释我的观点。
一、构建“有深度”的课堂,必须链接学生生活、主动质疑。
道德源于生活,内化于生活。
生活是知识产生的源泉和最终的运用归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
我们教师需要以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善于观察,挖掘并搜集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案例、素材和资源,并巧妙的把它们融入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来。
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去感受、体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价值,深化他们的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强化应用意识。
在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声》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这部分是课堂学习的导入阶段,也是学习的必经阶段,是深度学习的重要基础。
我先让学生课前进行自主调查校园中音量的大小以及对他人的影响。
孩子们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进行调查,进而产生了诸多的疑问,比如: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会那么大声的说话?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要大声,有的时候又要小声?再比如该怎样在校园里小点声?这些真实的问题成为了孩子们主动探究和体验的重要生活基础,也为下一步的学习积淀了情感。
上课伊始,师生问好结束,我顺势问道:刚才同学们问好的声音可真响亮,你知道这样大声说话有什么好处吗?是不是在课堂中都需要这样大声说话呢?有了课前的调查,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发表起不同的看法来。
练就“三味”语言塑造“三度”课堂——以《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为例
2021·02在语言与情感互动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作用。
教师用语具备学科味,即体现思想性、思辨性,讲解清晰;必须具备生活味,贴近学生,注意用语幽默,可以适当示弱;具备艺术味,注意语音选择,满怀热情,充分运用地方文化资源,有利于教师形成自身的教学特点。
摘要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学语言;学科味;生活味;艺术味;核心素养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传递信息、提供指导的语言行为方式,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教学行为。
道德与法治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特别需要师生借助语言实现情感互动。
在语言与情感互动中,教师必须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作用。
教师凭借教学语言传道、授业、解惑,沟通师生之间的了解,促进情感的交流。
教师的教学语言激情四射,学生聚精会神;教师用语枯燥无味,学生则倍感学习无趣。
现以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例,探寻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教学的语言选择,打造“三度”课堂。
一、用语学科味,打造有深度的课堂1.思想性与启发性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清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重要问题[1]。
思政学科的教学具有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特点。
灌输并不是满堂灌、教师一言堂,而是要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灌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上“被灌输”。
无论是灌输或是启发,指向的都是人的思想,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时,要把思想性要求放在首位,在知识讲授时,实现学科立德树人,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引导学做真人。
因此,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思想修养,讲“真理”,说“真言”,以正确的语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准确使用学科术语。
在《维护秩序》开始环节,笔者以钟南山获得国家级表彰为例,提到“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勋章的区别;在提到中国疫情防控成果时,笔者引语用说“中国为什么能”;在讲到扫黑除恶伟大斗争时,笔者说“扫黑除恶,确保百姓安居乐业,足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之处”。
如何上好一堂有温度的思政课
如何上好一堂有温度的思政课作者:徐静来源:《中国德育》2021年第10期在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中,通过回归学生生活,增加法治课的亲切感;注重知行合一,增强法治课的实践指导;利用多样资源,拓宽法治课的教学空间;借助合作探究,提升法治课的学科素养,多维思考,层层递进,多途径实践,上好一堂有趣而有温度的思政课。
2019年秋季,《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治教育专册全面投入使用。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的法治意识、公民意识较薄弱,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再加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大多为兼职教师,法律专业知识有所欠缺,使得课堂教学按部就班、生硬教条,让学生失去了对法治专册的喜爱。
教材坚持法律知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指导思想,聚焦儿童生活与成长,只要教师能从学生生活出发,将现实生活融入课堂,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境,在合作探究中从深度学习走向实践,那么法治课堂完全可以变得有趣而有温度。
在此,笔者以六年级上册“权力行使有边界”一课为例,作一探讨。
一、问题设疑,从生活出发引出权力概念德育归根结底是“学德”,而“学德”如果不经由、不利用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就不可能发生。
我校对面有一个小商场,每每放学时,校门口会有一些卖食物的小摊,这些小摊常常将接学生的车辆堵住,给大家带来不便。
这便是一个很好地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国家机关的权力。
课堂伊始,播放线索人物王星爸爸的录音:接孩子时,车子被小摊贩堵在了墙角出不来,小摊贩不肯挪地方,该找谁管呢?线索人物的困惑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猜测。
很多学生猜测要打110找公安部门,也有的学生猜要找城管、找工商部门……究竟找哪个部门?老师并不着急给出答案,而是请猜测找交警的学生现场用视频连线我校护学岗交警来咨询。
交警的解答让学生明白了交警的职责是维护、疏导路面交通秩序,查处违章停车、不戴头盔等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通过问题的思辨和争论、现场的访问和调查,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权力”这个概念,更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不同部门有着不同的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
渗透爱国教育,教学“有温度”的道德与法治
渗透爱国教育,教学“有温度”的道德与法治作者:顾小红来源:《新教育(中旬)》 2020年第10期江苏省南通高新区小学顾小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系统而全面地展开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体会爱国情怀,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并鼓励他们大胆地抒发对国家的深厚情感。
这样的教学避免了简单机械的知识灌输,能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充满深情厚谊,展现出一个“有温度”的课堂。
一、结合具体案例,牵念情感底色小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具体而感性的,所以要结合具体的事例引导他们体会爱国情怀。
鼓励学生结合社会热门事件,采用上网搜索、社会调查等方式获得各种材料,并利用讲故事的方式交流分享自己总结的各种具体案例。
这样就能让“祖国”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有温情的语言,引导学生逐步感悟爱国情怀。
学习《富起来到强起来》时将爱国主义教学渗透其中,引导学生结合家乡的具体例子说说中国如何逐渐富强起来。
如有学生用“食”作为例子,表达了感想:“我觉得小时候,一家人都以能吃进口食品为荣,那个时候人们的腰包都不富裕,总是舍不得吃喝。
但是现在,人民群众逐渐富裕了起来,想吃什么就可以买,不用精打细算。
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了更多的精品国货,大家不再以吃进口食品为荣,反而有很多优秀的国货出口到了国外,比如‘老干妈’就是一个例子。
”鼓励学生从“衣食住行”等若干角度入手,说说中国人是否富了起来,再尝试深入下去,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入手,思考中国的强大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样能促使学生产生国家荣誉感,对祖国产生深厚感情。
二、拓展传统文化,夯实情感根基爱国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要让这种情感的根基更为扎实,就要引导学生探究中国传统文化,让他们认识到爱国之情是流传千古的精神,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基因中。
可以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和传统节日、民间风俗等有关的信息,让学生挖掘其中的爱国情怀,这样就能一步步夯实爱国情感根基。
围绕“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个主题,引导学生展开拓展活动,尝试通过上网搜索、采访民间艺人等方式,了解某种民间传统艺术,促使其夯实情感根基。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活力
如何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活力摘要:课堂教学中,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参与意识,锻炼综合实践的能力,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
教学时,教师应当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走入现实生活,同时将社会生活带到课堂之中,鼓励学生关心生活,把课堂内容寓于学生的生活中,利用多元的课堂形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
关键词:生活性认知多媒体大自然综合活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明确提出,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是该课程的责任所在。
那么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让课堂变得有活力、有魅力、有吸引力,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以生活认知为切入点1.用生活话题导入新课。
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更容易与学生拉近距离,如《传统游戏我会玩》一课中,我问学生“你们平时玩游戏吗?哪些游戏是你最喜欢的呢?”,这些问题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马上有了共同话题,你一言我一语想要分享自己玩游戏的体验,同时我又展示出几个传统游戏的图片,让他们对传统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列举学生的生活实例。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性特点,决定了课堂内容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为主,在体验、感悟、运用中习得能力,教师将学生生活作为教学素材,引入课堂,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展开生活化的教学。
如在学习《遇到冲突时》这一内容时,我列举校园生活中同学们常见的冲突,如楼梯口的相撞、做值日时的责任划分等实例,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主动思考,还原再现当时的情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习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3.借助多媒体拓展视野。
教学中,图片、视频、电影、音乐、幻灯片等逼真的生活情境,更能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这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可让情境学习变得更为真实而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中,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参与意识,锻炼综合实践的能力,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的情景创设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的情景创设《道德与法治》是中学阶段常见的一门课程,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
在教学中,情景创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浅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的情景创设。
一、环境的创设情景创设需要一个恰当的环境。
在教学《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布置课堂环境、使用道具等方式来营造一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情景。
在讲述关于家庭伦理的课程时,可以在课堂中布置一个典型的家庭场景,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了解家庭伦理的重要性。
在讲述有关法治的内容时,可以模拟一个法庭,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或证人的角色,通过模拟庭审来理解法治的基本原理和程序。
二、角色扮演情景创设中,角色扮演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老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角色卡片,学生可以在根据情景自由选择扮演其中的角色,如父母、孩子、商人、法官、警察等,然后在特定的情景下展开对话或行动。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各个角色在具体情境下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和遵守的法律规范。
角色扮演也有助于学生锻炼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三、情景讨论在情景创设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情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可以设计一个关于邻里纠纷的情景,让学生在小组内模拟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或者设计一个涉及到违法行为的情景,让学生商讨如何避免和处理这样的情况。
通过情景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促进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四、实地参观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地参观活动,以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可以安排学生去法院参观庭审,了解法官、律师和被告人在法庭上的角色与行为;或者组织学生参观公安机关或者相关社会组织,了解他们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实施中的重要性。
通过实地参观,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道德与法治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浅谈创设道德与法治的情景教学
浅谈创设道德与法治的情景教学发布时间:2022-06-23T06:05:47.169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4期第56卷作者:陈如萍[导读] 情景教学法创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调动学生的兴趣点陈如萍广西浦北县北通中学 535321摘要:情景教学法创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调动学生的兴趣点;丰富学生的学习,开阔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热情,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和其中的含义。
关键词:创设情景教学道德与法治浅谈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在现代的授课中,已经融入了多种授课方式,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教学,使课堂教学不再枯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要点,提升了自己,有效提升了课堂的教学质量,起到了构建高效课堂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因此,道德与法治情景教学法的作用和价值,进一步详细的分析。
一、情景教学法创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离不开实践活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论性相对较强,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引导学生将有关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的理解有关知识点,还可以助其将有关知识消化,使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能够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来对有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思考将其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秉承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多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使学生能够从思想上认为自身学到的知识是有实际用处的,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也会更加高涨。
因此,教师在上每一堂新课之前,都要布置学生一些预习任务,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找出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
这样,整个教学氛围就会变得更加活跃,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会各抒己见。
创设趣味情境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
创设趣味情境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中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涉及到学生的知识和品德素养的培养。
然而,很多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创设趣味情境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情境模拟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概念和原则。
例如,在课堂上模拟一个小组讨论的情境,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就一个具体的伦理问题达成共识。
这样的情境设定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伦理规范和决策的复杂性和可能的后果,并加深他们对道德决策的理解和认知。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更加互动。
例如,在课堂上安排一个口号创作或道德问题辩论等活动,鼓励学生们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发言。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可以更加自由地发表言论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可以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闲暇时,可以借助上述活动的思路进行团队建设锻炼,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教材外延和拓展来增加课堂趣味性。
例如,在学习关于诈骗犯罪和网络安全等主题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案例并分享给全班,引导他们去探讨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和反诈骗的方法。
这样的话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诈骗犯罪的危害害以及个人防范措施,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们的信息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总结上述方法时,还可以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细节。
例如,老师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引入一些有趣的视频资源,并向学生提供互动机会,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例如使用图表、图像、音乐等多元素素材,让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增强学生的肢体体验和感知效果,从而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总之,通过创设趣味情境,我们可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提升其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有“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作者:姜杨慧
来源:《文理导航》2018年第34期
【摘要】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我们应该创设怎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这是值得每一位初中德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德育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教师用心去体会去思考和感悟。
创设充满“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只有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进行“探究性”学习,革新教学评价,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与成长。
【关键词】回归生活世界;探究性学习;多维度教学评价;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温度”
近期拜读了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的《课程的逻辑》一书,该书从“创新课程文化”和“重建课堂教学”两个篇目对我国新的课程逻辑的建构进行了阐述。
结合学科的特点,我们在埋头钻研新教材的同时,必须多读专家的教育理论书籍,并深入地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我们应该创设怎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课程的逻辑》一书给了我们一些启发。
我认为,我们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温度”的课堂。
一、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习内容有“温度”
钟教授认为:“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
”反思我们初中的政治课程,从最初的《思想政治》到《思想品德》到现在的《道德与法治》,名称发生了变化,内容进行了不断调整与整合。
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策略不断改进。
书本只是一种“纲目”,而教学内容需要社会生活这个大背景大素材去充实和润色。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一双“慧眼”,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情境,帮助学生剖析现象背后的实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好奇感和敏锐感。
例如:在上九年级上册“了解社会发展”这一框时,我把“社会”聚焦到学生的家乡海门,通过近十年海门的变化:将市政府南迁、旧城区改造、新城区扩建、修建铁路等图片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进而思考: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什么?整个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迁?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切入,由“已知”到“未知”进行探索,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内容真实可信有“温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后续内容的学习进行良好的情感铺垫。
再如:在上“参与志愿服务”这一框时,考虑到学生可能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很少有学生真正参与过志愿者服务,如果让他们谈感受可能会很空洞。
因此,我搜集了身边的志愿者协会活动的一些资料:张建伟环保志愿者协会冬日铲雪活动、海门雏鹰志愿者协会爱心义卖活动、海门爱心慈善协会夏日送水活动等,让学生知道志愿者活动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志愿者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正因为这些志愿者的存在,我们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
之后,问学生:如果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你会加入志愿者协会吗?有同学说想,但不知道如何加入。
我告诉他,可以去狮山路的雏鹰志愿者协会,咨询加入的方式;可以通过网络——南通江海志愿者服务平台,
查询一些志愿服务的项目、时间、人数等。
通过这样真实情境的创设,将书本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师生之间的真实对话,共同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温度”的课堂。
二、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习方式有“温度”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旨在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捕捉信息、理解信息。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家智能、存在智能以及道德智能等。
而传统意义上的智力,是适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
这其实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纵观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到社会实践这一块的内容,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几乎是一带而过甚至是跳过的。
而非“考点”的内容、社会实践的内容,恰恰是可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情商的。
在缺少社会实践的条件下,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情商呢?
比如:在八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在每节新课开始之前,我让学生进行5分钟左右的新闻播报演讲。
课前安排好四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准备:搜集、整理资料,确定演讲主题,做好辅助演讲的精美PPT,商量决定演讲人选。
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高,小组和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也有所增强。
学生开始学会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一些社会现象的原因。
在播报演讲中,学生谈及了“马云退休后想从事教育事业”,引发自己关于梦想的思考;谈及了“东方——2018”战略演习中俄两军官兵开展帐篷文化交流活动,“中国军人的军容、装备与友好让俄军参演官兵在中国军营三次竖起大拇指”,引发大家关于强军梦的探讨;谈及受台风“山竹”袭击,海门出现大暴雨,一夜成“海”,学生感慨海门小城的排水系统有待完善等。
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新闻线索,小组交流讨论最终形成新闻播报演讲,说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锻炼思维深度。
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
教师将讲台演说时间“让位”给学生,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充满“温度”,正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所需要的。
当然,我们更期待有真正走向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接触更为真实的社会课堂。
三、革新教学评价,让评价方式有“温度”
现行教育评价往往侧重记忆与理解,评价方式主要以纸笔测验为评价标准,确定学生学习的优劣。
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察也往往以学生考试分数为依据。
因此,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难免存在弊端,也给师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曾经教过一个女孩,阳光活泼,充满热情。
课堂上,每次我抛出问题,她总能积极思考,举手发言。
有时还会反问老师一些问题,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刚才的结论对不对?有没有漏洞?机灵如她。
一次学校运动会上,她为了班级挥洒汗水,是班上唯一一个报的比赛项目最多的一个女生。
再后来,她成了男生眼中“我最欣赏的女生”,她听了之后,只是会心一笑,俨然
把那些男孩子当成了“哥们儿”。
之后,我了解到她是在上海读的小学,是学校足球队的队员,练就了好体格。
只是,她的考试成绩很一般。
期末考试前夕,我安排了小组长的任务给她,她很开心。
小组长要先背书给我听,她很积极,只是她总是组长中最后一个来背的,吞吞吐吐很不熟练。
她看出了我的质疑,几次下来还是老样子,她的自信心有点受打击了。
之后,我一直在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为什么只能用笔试这种唯一的教学评价?为什么还是侧重知识点的考查?为什么不能建立多维度教学评价?这个女孩考试成绩很一般,但在我心里她却很优秀。
她的优秀,还有谁能证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应进行改革,我们应建立“档案袋评价”,收集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社区人士评价、家长评价等多方面的资料,来把握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从而取得长远的进步。
这样的评价才更科学合理、更人性化、更有“温度”。
总之,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教师用心去体会,去思考去感悟。
只有改进教学评价、创新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才能创设充满“温度”的精彩课堂。
而这,需要我们每个教育人用一辈子去探索,去实践。
回归教育的本真,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真实而又美好。
为了这份美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期待道德与法治课堂“春暖花开”。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