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文学角度看芥川龙之介大正11年的《仙人》

合集下载

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风格是怎样的

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风格是怎样的

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风格是怎样的芥川龙之介是怎么死的在1927年的时候,正是风华正茂之年。

在同年的7月24日这一天,将艺术看作是一切的芥川龙之介去世了,也就是这样,日本文坛的一颗巨星陨落了,那么芥川龙之介又是怎么死的呢?通过对于人物的解读,我们知道,著名人物芥川龙之介是应为服用安眠药而自杀身亡。

关于他的死,可以说是文学的一场悲剧,也是芥川龙之介的文学观,世界观的必然归结。

曾在他亲笔写的遗书中这样提到:对于自己的将来,总觉得很是不安。

那么到底是那些原因使他这样不安呢?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呢?通过相关资料的考察,部分学者给予了这样的答案。

第一点就是他的性格所导致的,他原本就出生于一个牛奶工人的家庭,亲生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开始精神失常,直到他十岁的那年,母亲去世,父亲又跟母亲的亲妹妹结婚,还废除了他的长子继承权力,销了他的户籍。

就这样,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过母爱,在加上复杂的家庭关系,无疑给他带来了心灵是哪个的阴影。

这样一来,对他日后的形成孤僻,敏感抑郁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点就是他的厌世的人生观。

因为,他从小就为自己的身世感到苦恼,童年生活也是比较压抑,并且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会产生厌世的人生观。

综上两点就足以说明使他自杀的原因了。

芥川龙之介评价作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巨匠之一的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他简直就是一位天才人物,他在短暂的生涯中,创作了将近有150篇短篇小说,不仅题材新颖,内容多样,还为他创作的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那么关于芥川龙之介的评价又有那些呢?记得日本文学评论家吉田精一,曾经就评论过家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当时是这样说的:从他的文学中,可以看作是大正时期小市民知识阶级层的良心、感觉、神经等经过提纯而获得的结晶。

可一会所他的创作是他的学识与才华的一个化身。

后来评论家中村真一郎还曾指出,他的文学创作可以说是“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开拓了一个不曾有过的领域”。

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其它更有诗、和歌、俳句、随笔、散文、游记、论文等多种。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始于历史题材,如《罗生门》《鼻子》《偷盗》等;继而转向明治文明开化题材,如《舞 会》《阿富的贞操》《偶人》等;后写作现实题材,如《桔子》《一块地》以及《秋》等。在创作中注重技巧, 风格纤细华丽,形式、结构完美,关心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1925年发表自传性质小说《大岛寺信辅的半生》。 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作了尖锐的嘲讽。
芥川龙之介 ②取材于近世传入日本的天主教的传教活动,如《烟草和魔鬼》(1917)、《信徒之死》 (1918)、《众神的微笑》(1922)等。
③描述江户时代的社会现象,如《戏作三昧》《某一天的大石内藏助》(均1917)等。在《戏作三昧》中, 通过对主人公泷泽马琴的内心活动的描写,阐述了作者超然于庸俗丑恶的现实之外的处世哲学。
大正五年(1916)1月,在《读卖新闻》上发表《松浦氏的<文学的本质>》一文。2月,与久米正雄、松冈 让、成濑正一、菊池宽等一起创办第四次《新思潮》,并在创刊号上发表《鼻子》,此文受到了漱石的赞赏。后 来,经漱石的门生铃木三重吉的推荐,参与执笔《新小说》,迈出自己走向文坛的第一步。7月,从东京帝国大学 英语系毕业,毕业论文题目为《威廉莫里斯研究》,毕业成绩在全班20名同学中排名第二。9月,在《新小说》 上发表《芋粥》,这篇小说得到了好评,与10月在《中央公论》上发表的《手巾》的成功,确立了他的新进作 家......
大正十二年(1923)1月,在菊池宽创办的杂志《文艺春秋》头版连载《侏儒的话》。3-4月,到汤河原接 受温泉治疗。5月,第六部短篇集《春服》(春阳堂)刊行。6月,有岛武郎殉情,芥川深受触击。8月,在山梨 县法光寺暑期大学作了《有关文艺》等题目的演讲。同月,去镰仓避暑,结识冈本一平、鹿子夫妇。“笛声丛远 方的薄暮中传来,T先生的弟弟走进H屋,这是,麻川氏(龙之介)突然变色而立道:‘啊,该播种了’”。 (《鹤病》,鹤は病みき)。10月结识尚在一高读书的堀辰雄。12月,去京都旅行,在《中央公论》上发表《啊 哈哈哈哈》,标志着他文风的转变。

日语专业论文-「芥川龙之介と『仙人』」 最终

日语专业论文-「芥川龙之介と『仙人』」 最终

芥川龍之介と「仙人」作者紹介芥川龍之介1892年3月1日 - 1927年7月24日、日本の小説家。

号は澄江堂主人(ちょうこうどうしゅじん)、俳号(はいごう)は我鬼(わが)。

そもそも新原家の子であった。

11歳の時に母が亡くなり、翌年に叔父芥川道章の養子となり、芥川姓を名乗ることになった。

辰年辰月辰日辰刻の出生なるを以て(もって)龍之介と命名した。

芥川龍之介は中小学生のとき、中国の「西遊記」や「水滸伝」(すいこでん)などを読むことが好きでした。

家族のみんなも読書がすきだから、芥川の幅広く読みあさることに深く影響を与えました。

芥川は中国と日本の文学作品を読んだだけでなく、西洋の文学も好きだった。

特に、イプセンの「人形の家」の作家である。

芥川は一生150でぐらいの短編(たんぺん)小説を書いた。

仙人三篇も書きました。

(未完のも含める)こちらの三篇の仙人はそれぞれに芥川の創作の初期、中期、晩期を貫いた。

作品の特徴:芥川龍之介の作品は、初期と晩年でかなり違うと言われる。

初期 (1916~1920) 歴史物説話文学を典拠(てんきょ)とした「羅生門」「鼻」などの歴史物、加えてキリシタン(天主教及信徒)物が有名である。

日夏耿之介(ひなつこうのすけ)は初期の作品を「非常によい」と評価していた。

歴史物では、人間の内面(うちづら)、特にエゴイズム(個人主義)を描き出したものが多かった。

中期(1920~1924) 現実への考え芸術至上主義的な面が全面に出た「地獄変」などを書き、長編「邪宗門」(じゃしゅうもん)に挑(いど)んでいた。

晩期(1925~1927) 死亡の陰死亡の陰に包まれていた。

自殺を考えていたのか、自分のこれまでの人生を見直したり、生死(しょうじ)に関する作品が多く見られた。

初期より晩期の方を高く評価する見解(けんかい)も示されていた。

「一(いっかい)塊の土」など、これまでと比べ現代を描くようになるが、台頭(たいとう)するプロレタリア(贫民)文壇にブルジョア(市民)作家と攻撃されることとなった。

从儿童文学的视点分析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

从儿童文学的视点分析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

在之前的先行研究中,虽然也有对《杜子春》中的一些看似自相 矛盾的地方进行批判的声音,但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把它当作温 暖而充满人情味的作品。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杜子春》很 早就被收入日本中小学的教材中,并深受广大日本读者的喜爱。
但是,如果《杜子春》只是这样一个简单的 Nhomakorabea事,铁冠子最后要 杀死杜子春的发言,以及要送给杜子春一栋房子的约定便显得十 分多余,且目的不明。以这样的疑问为出发点,本论文试图将 《杜子春》与其时代背景相结合,来进行新的解读。
在这样的背景下,芥川在大正九年(1920年),将来自中国《太平 广记》中的《杜子春传》进行改编后,发表在了《赤鸟》杂志上。 《赤鸟》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把儿童的心灵奉为至纯至真的存在, 而芥川却一反这一惯例,将主人公杜子春设定为花钱大手大脚, 不思进取的拜金主义者。
作品中,杜子春在第三次把钱花光,走投无路的时候,主动向仙人 铁冠子提出了要学习仙术的要求。在以往的“杜子春系谱”的 作品中,主人公能够成仙的基本标准,便是具有能认识到金钱虚 无的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芥川创作的八篇童话中,有五篇都刊登在被称为 “日本儿童文学史上一大革命”的《赤鸟》杂志上。《赤鸟》 杂志不仅仅是一本杂志,它的创刊也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童话童 谣运动。
然而,具有创新精神的《赤鸟》杂志拼命想要脱离明治时代开始 就盛行的鼓吹出人头地思想的说教模式,却流于感性的“童心主 义”。另一方面,由于主编铃木三重吉企图以自己的主张作为判 断儿童文学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赤鸟》杂志也不自觉地成为 了另一种说教的工具。
从儿童文学的视点分析芥川龙之介的 《杜子春》
在日本,儿童文学是以古典神话(Otogibanashi)为出发点,经过 几代文人的不断发展,逐渐达到了今天的水平。大正七年(1918 年),铃木三重吉等人创立了面向儿童读者的《赤鸟》杂志,这在 日本儿童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芥川龙之介与《仙人》

芥川龙之介与《仙人》

1 、第一篇 《 仙人》
1 9 1 6年 8月 发 表 在 《 新 思 潮 》 第 四期 上 的 《 仙人 》 是以 《 聊 斋志 异 ・ 鼠戏 》 内容为 素材 创作 而成 ,这也 是芥 川 写的第 一篇 历史 小说 。文 章讲 的是 江湖 艺人李 小二 耍 鼠 糊 口的 贫苦 生 活 。李 小二 常 常慨 叹 人 比老 鼠活 得还 痛 苦 , 却 回答 不 出 “ 为 什 么 这 么痛 苦 还 要 活 着 ”这个 切 实 的 问 题 。一天 ,他 在一 座庙 里遇 到一个 由仙 人扮 成 的乞丐 。仙 人让 李d x ' - - 瞬 间拥 有 了陶朱之 富 。然而 当李 小二 问仙 人为 什么 要扮 作乞 丐来 到人 间受苦 时 ,仙人 告诉 他 “ 人生 有苦
3 、芥川与 《 聊斋志异》
这两篇 《 仙 人 》 同是 取 材 于 中 国 古 典 《 聊斋志异》 , 芥J 1 I 留下的 1 4 8篇小 说 当 中有 1 2 篇 是 以 中国 古典 为 素材 创 作 而成 , 1 2篇 中又有 6 篇 是取 材 于 《 聊斋 志异 》 , 由此 可见 《 聊斋 志异 》对他 的影响是 深远 的 。 《 聊斋 志异 》是 芥川 最 喜爱 的志 怪 小说 之 一 。芥 川被 寄养 的家庭 是充满 文化 氛 围,这对 芥 川 以后 的文 化教 养产 生 了决 定性 的影 响 。芥 川 中学 时代 便倾 心于 《 聊斋 志 异 》 等 中国古典 小说 。对 《 聊斋 志异 》 的理解超 越 了一般 的对 怪 异兴 趣 的认识 而达 到 了深 层理 解 。在 《 我和创 作 》中芥 川 写 到 :“ 材料 ,从 来 都 是从 过 去 的东 西 中索 取 。为此 一 直 有人 认为我 是一 个就 像老 人摆 弄古 董那样 在寻 找稀 奇古 怪 东西 的人 。我得 益于 小 时候受 的 旧的教 育,一 直在 读与 现 代基 本无 关 的过 去 的书 ,即使 现在 也在读 。 因为材 料就 是 从其 中发 现 的。然而 即使 有 了材料 ,如 果 自己不深 入到 材 料之 中,如 果材 料 和 自己的心 情 不是 恰 如其 分 的相 同 , 就 不 能写 出 小说 。 ”由此 可 见 ,芥 川取 材 《 聊斋 志 异 》的 这两篇 《 仙人》 ,也无 疑 是和 他 自己的 心情 恰如 其 分地 相 同的情 况下创 作 出来 的 。芥 川想要 表达 和 寻找 的是在 古典 中,在 异文化 中蕴 含 的一种 与 己相 关 的共 鸣。 其 实两 篇 《 仙 人 》 中都有 主 人 公对 人生 意 义 的质 疑 , 对 人 性 善恶 的探 寻 ,对 美 好 生 活 的 渴求 , 芥 川 只不 过 是 借 助他 们 来表 达 自己 的思 想而 己,正 如他 自己所 说 :“ 如 果 材 料 和 自己 的心 情 不 是恰 如 其 分 的 相 同 ,就 不 能 写 出 小说。 ” 参 考文 献 :

从儿童文学的视点看芥川龙之介《蜘蛛の糸》的翻译

从儿童文学的视点看芥川龙之介《蜘蛛の糸》的翻译

从儿童文学的视点看芥川龙之介《蜘蛛の糸》的翻译戚越吉林大学摘要:《蜘蛛の糸》不仅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品,而且更是芥川龙之介发表在《赤い鳥》创刊号上的第一篇童话。

目前国内关于日本童话的翻译研究少之又少。

关于芥川的《蜘蛛の糸》大多是从文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以儿童文学的角度来研究该文本的翻译的论文几乎没有。

本文以芥川龙之介的童话作品《蜘蛛の糸》中台两个译本为例,从“儿童本位”的角度出发,对比译本发现译者所持翻译目不同,翻译时多处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笔者通过分析,主要从词汇,句子,篇章等方面总结出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关键词:《蜘蛛の糸》;目的论;儿童文学一、研究背景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三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儿童文学因具有其特殊的读者群体和其自身的文学特点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素质教育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被引进到国内,这些儿童文学作品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小朋友们的知识文化水平,而且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开拓了小朋友们的视野。

谈到儿童文学翻译,总会认为译者仅仅只是用最浅显易懂的词语、短句将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用简单直白的方式讲故事而已。

实际上,儿童文学翻译的难度和成人文学的翻译相比较看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般来说,翻译是一种负有对原文作者、读者和文本的三重责任的一种实践活动。

在翻译儿童文学的过程中,由于儿童文学的特殊目标读者群体是儿童,而且儿童在性格、心理等等方面与成年人相去甚远,因此译者也着实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简单说来,既要重视于原作的所表达的思想、童心童趣和语言上的韵律,又要将这些传递给在目的语文化背景下长大的儿童读者,而且还要做到保证广大少年儿童通过译文比较容易的理解和接受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译文能得到与原语环境下的读者类似的感受、启发和教育。

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不同理论的指导下对儿童文学的翻译进行了分析和探索,研究成果十分丰富。

芥川龙之介文学中的道教思想探析_潘贵民

芥川龙之介文学中的道教思想探析_潘贵民

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不仅留下了诸多与佛教、基督教相关的作品,亦留下了不少与道教相关的作品,如《杜子春》《仙人》《酒虫》《黄粱梦》等。

这些蕴含道教思想的作品反映了道教思想在日本及日本文学中的受容情况,对了解道教在日本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引言:芥川龙之介(以下简称芥川)学贯东西,被誉为“一代鬼才”,其离世标志着日本近代文学的结束和现代文学的开端,是日本近现代文学承前启后式的人物。

其文学涉及宗教题材众多,主要为佛教、基督教题材,但道教题材及反映道教思想的文学作品亦有不少,如《杜子春》《酒虫》《仙人》等。

芥川道教题材及道教思想作品,不仅反映了芥川对中国道教思想的接受情形,亦从侧面反映了日本文学家对中国道教思想的受容情况,反映了道教对日本文学的深刻影响。

一、道教思想与日本文学道教为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奈良之前就已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据《日本书纪》记载,在奈良、平安朝时期,我国道教的经典、方术、神仙思想、长生信仰等开始大量传入日本,对日本古代的政治、宗教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可以说,道教的神仙思想、老庄的生死观及无为思想广泛影响了日本文学,给日本文学提供了思想武器及道教素材。

道教思想的传入,对日本文学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日本古代文学,对日本近现代文学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古典文学中显露道教思想痕迹的作品众多,如《古事记》《万叶集》《怀风藻》《竹取物语》等均是这方面的代表。

奈良时代重要的和歌诗人大伴旅人的《大宰大伴卿赞酒歌十三首》即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其中不乏老子“无为”思想的表述及老庄神仙思想的光辉。

日本著名歌人吉田兼好博学多才,精通中国古典,推崇老庄思想,其代表作《徒然草》多处引用老庄语句、典故及有关道教思想的中国作品内容。

著名俳谐诗人松尾芭蕉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其俳谐中亦多处透露老庄思想的影响,其中《拜庄周尊象》中就直接涉及到了“庄周梦蝶”的故事。

日本近现代文豪夏目漱石受道教思想影响亦较大,尤其他崇尚“自然”及“向生乐死”的生死观与道教思想不谋而合,其《梦十夜》及汉诗均体现了其道教思想。

芥川龙之介分析

芥川龙之介分析

主要作品
• 罗生门
• 1.撒谎是人之本性,在大多数时 间里我们甚至都不能对自己诚实。 那是因为人们太脆弱了所以才撒 谎,甚至是对自己撒谎。 • 2. 女人爱利用她们的眼泪来愚 弄众人,她们甚至愚弄她们自 己。 • 3.人们只想忘掉坏的东西,而去 相信那些捏造的好的东西,那样 做很容易。 • 4.如果人们互相不信任,这个世 界跟地狱又有什么分别呢?
差役 金泽武弘
鼻子
• 对内供而言,畸形的并非鼻 子而是他的内心。他真正应 该克服的并不是外貌,而是 内心的孤独。 • 人的心中总有两种矛盾的感 情,一种是对不幸者的同情, 另一种便是对摆脱不幸的人 的莫名的敌意,而这敌意正 是旁观者的利己主义。
地狱变
• 芥川龙之介说:“人生,远比 地狱更像地狱。 • 芥川曾写到画家良秀目睹女儿 被火烧前后的心路变奏--由最 初的悲恸无助幡然转为沉迷冷 静. • 丰田四郎1969年执导的《地狱 变》的结局中,良秀自决后的 冤魂带着怨恨去向堀川大公索 命,使大公精神深受刺激,终 在“地狱变”屏风前跌下了阿 鼻地狱。
生平
• • •

• •••源自••本姓新原,是一个送奶工人的儿子,芥川生后七个月,母亲 福子(フクコ)发疯,八个月后猝然发狂,其后终生为狂人。 10岁,他与野口真道等同学一起创办了传阅杂志《日出界》, 自己编辑,自己书写封面。 12岁,12岁时母亲的妹妹冬子与父亲敏三结合,生下异母弟 得二。作为冬子入籍新原家的条件龙之介正式过继为芥川家 的养子 。 18岁,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入读第一高等学校一部乙班(文 科),入住位于本乡的一高学生宿舍,渡过一年的宿舍生活。 但他却因有洁癖而不适应这里的生活。 21岁,他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英国文学,期间开始写作。 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 22岁,创办第三次《新思潮》,并以柳川龙之介为笔名,他 又在该刊上发表了处女作——小说《老年》。 23岁,在同刊发表《罗生门》12月,经一个在夏目漱石那里 作门生的同学林原耕三的介绍,芥川参加了位于早稻田南町 漱石山房的“星期四聚会”,后入漱石门下。 24岁,创办第四次《新思潮》,并在创刊号上发表《鼻子》, 参与执笔《新小说》,迈出自己走向文坛的第一步,10月在 《中央公论》上发表的《手巾》的成功,确立了他的新进作 家地位。 29岁,他被大阪每日新闻社以海外观察员的身份派往中国。 这次旅行使芥川的健康大大受损,他回国后即病倒。 35岁,7月24日,天尚未明,芥川在他田端的卧室里服下致死 量的巴比妥自杀。枕边放着圣经。他给妻子、小穴隆一、菊 池宽、葛卷义敏、姨妈及亲戚竹内先生留有遗书,此外,还 留下一篇《给老朋友的信》。

芥川龙之介与“文学侦探”

芥川龙之介与“文学侦探”

芥川龙之介与“文学侦探”作者:卢冶来源:《读书》2014年第02期文学史上有许多谜团,是萦绕着作品本身扩散开来的。

日本“大正鬼才”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六宫公主》,就是一例。

小说写于大正十一年(一九二二)八月,取材于日本平安朝末期的传说故事集《今昔物语》中的两则故事《六宫姬君夫出家语》和《造恶业人寂后唱念佛往生语》,说的是一个长在深闺的小姐(姬,可通译为“公主”或“小姐”)在父母双亡后与奶妈相依为命,倘不委身男子,生活便难以为继。

在相守的男子离去之后,小姐苦候不来,最终在穷愁潦倒、愤懑忧恨中死去。

九年后,回乡寻觅的男子只来得及见到小姐临终时的样子。

这是芥川最美的小说,结构精致,没有故作潇洒的留白。

标题虽楚楚可怜,可那在宁静优美的风貌中孕育的冷静与绝望,却令人背脊发凉。

换作今天,六宫公主大概就是“宅女”吧——在隔绝于社会的真空里长大,然后哀叹父母“狠心将我抛诸浊世之上”。

小说发表的当时,就有人认为这是在探讨女人自食其力的问题。

不过对于芥川来说,这是难以忍受的误解。

在大正十三年五月写于杂志《妇人公论》上的《文放古》中,芥川辛辣地反驳说,这样的读者只是一知半解的感伤主义者。

理解芥川的人会明白,他从不写“感伤主义”的作品,因为感伤总是来自傲慢和拒绝自省的懒惰,而芥川的写作,是直视自己内心的结果。

芥川活跃于“短暂绚烂”的大正时代,那是明治以后、昭和之前的现代日本最为光怪陆离的时光,欧洲的华丽与和制的忧伤相染相杂,令后人无限追怀。

因为旋即便是战争,再接着,是战后无赖派的坂口安吾萨特式的冷嘲、谷崎润一郎恶魔主义的余响,以及三岛由纪夫于“美学的萧瑟”中当众切腹的决绝——不管怎样,诗和梦幻都褪色了。

在那新旧杂陈的时代,文艺界学习西方的实验热情高涨,芥川所写却多为古雅而潇洒的短篇小说,被人戏称为“纸花”。

这些作品多有“本事”,从中国志怪到基督教东传的稗史,无所不包,更多的则取自古代日本的佛教故事典籍,除本篇外,《往生绘卷》、《蜘蛛丝》、《孤独地狱》、《地狱变》等名篇,均是以佛教净土真宗的“往生”和悟道为中心的作品。

艺术与现实的对立和芥川之死——以《仙人》为题的小说为中心

艺术与现实的对立和芥川之死——以《仙人》为题的小说为中心

040《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芥川龙之介,被称为“鬼才”,是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

他创作的以《仙人》为题的三部同名作品,分别发表于创作受欢迎初期的1916年、创作中期的1922年、与自杀同年的1927年三个节点,这在芥川的创作中是绝无仅有的。

结合三部作品中对“仙人”描写的变化,分析芥川的创作意图和走向自杀悲剧的原因。

[关 键 词] 芥川龙之介;《仙人》;创作意图;自杀艺术与现实的对立和芥川之死——以《仙人》为题的小说为中心邓 婉芥川龙之介以《仙人》为题的三部作品,都围绕着死亡和仙人的主题而作。

第一部中的仙人认为凡人能够体验死亡与痛苦,因此比仙人更快乐;第二部中凡人为了不死而寻求成仙之法,最终如愿成仙;最后一部刻画了一位即使成仙也不能免除死亡的仙人。

这样的创作行为背后是否存在什么特殊原因,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此外,芥川自杀的原因也是学界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研究作品多选芥川晚年具有自传意味的小说。

本文以《仙人》为名的三部作品中的“仙人”形象的比较为切入点,探究芥川在几个创作节点创作手法的变化,希望由此可以对芥川的创作手法和生死观形成更整体的了解。

一、1916年《仙人》与中国典籍的借鉴第一篇《仙人》于1916年发表在《新思潮》上,是芥川以《聊斋志异》第二卷《鼠戏》与第十四卷《雨钱》为素材而创作的作品。

主人公李小二是以表演鼠戏为生的生意人,时常为生计发愁,甚至认为人比老鼠活得更痛苦。

某天他在下雨回家的路上进入一座庙宇,见到了一位穿着道士衣服的仙人,仙人告诉他“人生有苦当求乐。

人间有死方知生。

脱离死苦多平淡。

凡人死苦胜仙人。

”①芥川创作《仙人》作品时,虽然受到了因家人反对而无法与未婚妻结婚事件的影响,对现实、生活怀有反抗、不满的情绪,但是对未来依旧是有信心的。

在达到1917年的创作高峰之时,芥川的作品多从典籍中取材,此时的仙人形象与中国经典中道家所提倡的“得道成仙”、生命和死亡相统一的思想十分吻合。

论芥川龙之介童话中人物构成的“考验”模式

论芥川龙之介童话中人物构成的“考验”模式

论芥川龙之介童话中人物构成的“考验”模式摘要:大正时期日本新理智派的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一生的200多篇作品中,10篇童话一直并未得到重视。

但笔者认为这10篇童话偏偏都是极具特色、极具研究价值的佳作。

尤其是其中的四部作品『蜘蛛の糸』、『魔術』、『杜子春』和『白』,在人物构成方面有着共同的特点:都以“考验者”和“被考验者”的对立为中心。

这种“考验”模式的存在,正是芥川童话的重要特色之一,而其背后所隐藏的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原因,更为值得探讨。

本文就以这四部作品为主,对其中的“考验”模式进行纵向的排列和展开,对“考验”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人物构成;“考验”模式;考验者;被考验者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088-02大正时期,日本新理智派的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因善于将历史素材再创作,并赋予其新的主题和内涵,在日本文坛中独树一帜。

而1921年,《晨报副镌》上刊登的《鼻子》的译文,便是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第一次被译介到中国。

之后,由于其小说作品的趣味性和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密切关联,其推介、研究一直备受瞩目。

然而他200多篇作品中的10篇童话,却一直未被重视。

在芥川龙之介一生的200多篇作品中,10篇童话属于并不起眼的一个群体,但笔者认为这10篇童话偏偏都是极具特色、极具研究价值的佳作。

当然,与小说相比,表现形式稍稍有异,但这种以儿童为对象的文学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更能直白地、集中地吐露出“理智”的芥川的内心吧!日本评论家中村真一郎评价他的童话说到,“童话是盛起他灵魂中最无暇的部分的形式”。

滑川道夫则指出:“芥川的童话在《赤鸟》时期的儿童文学中大放异彩”。

日本近代文学研究者关口安义也认为芥川的童话“篇篇佳作,其品质之高至今仍不改色”。

但总的来说,相比其小说的受重视程度,芥川龙之介童话的过小评价的确是日本对芥川童话研究的现状。

芥川的童话创作集中在1918年到1923年的四年间,具体包括:1蜘蛛の糸赤い鳥第一巻第一号 1918年7月1日2犬と笛赤い鳥第二巻第一号 1919年1月1日犬と笛(下)赤い鳥第二巻第二号(特別号) 1919年1月15日3魔術赤い鳥第四巻第一号 1920年1月1日4杜子春赤い鳥第五巻第一号 1920年7月1日5アグニの神赤い鳥第六巻第一号 1921年1月1日アグニの神(続き)赤い鳥第六巻第二号 1921年2月1日6三つの宝良婦之友第一巻第二号 1922年2月1日7仙人サンデー毎日第一年第一号 1922年4月2日8白女性改造第二巻第八号 1923年8月1日9白い小猫のお伽噺(未完)10三つの指環(未完) 1923年以上的10篇作品中,9和10并未完成,情节不够完整,6 『三つの宝』是儿童剧,不做考察。

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中的“考验”问题研究

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中的“考验”问题研究

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中的“考验”问题研究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大正时期的重要作家,创作了很多题材丰富、主题鲜明的优秀作品。

其中,短篇小说,特别是历史小说最为人称道,留下了如《罗生门》、《地狱变》等杰作。

芥川的文学作品中蕴涵着其对艺术、人生、生活等经典问题的思考,其中不乏对人性和道德等伦理问题的思考。

其代表作《罗生门》、《鼻子》等,深刻揭露了人性中的利己主义。

芥川最后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35年的短暂生命,给世人留下了消极悲观的印象。

其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消极厌世的主题,如《罗生门》、《竹林中》等作品。

然而,以《杜子春》为代表的芥川的儿童文学作品却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

芥川以儿童读者为对象创作的小说,一方面延续了其富有幽默和神秘性的创作风格,另一方面却意外地刻画了人性中纯真、正直的一面,与在芥川的其他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虚无主义与消极厌世的倾向截然不同。

这也许能够为芥川文学以及芥川本人的人生观等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点,因此对于芥川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研究非常有意义。

并且迄今为止对于芥川文学的研究中,对历史题材、中国旅行题材、基督教等与宗教有关的作品的研究较为多见,其儿童文学作品暂时还没有受到广泛关注,尚有丰富的研究空间。

另外,“考验”作为神话小说中常见的主题,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亦经常出现。

一般与儿童的成长相关联,通过“考验”情节中主人公的伦理选择,引导儿童读者认识人性中的善与恶等。

芥川在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时,也经常运用“考验”的主题来展现对人性和道德等伦理问题的思考。

因此,本论文以芥川儿童文学作品中以“考验”为主题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考验”这一核心,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探究作品的主题思想,进一步探究“考验”所体现的芥川儿童文学的主题。

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绪论部分阐明了本论文的撰写动机,梳理了本研究的学术前史,并明确了研究方向与方法,设定了论文的主要章节结构。

第一章首先论述了芥川儿童文学的创作背景,阐明了日本儿童文学的发展。

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研究

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研究

这个作品将个人的感情创伤与社会现实的冷酷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作品《河童》中,芥川以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视角,描述了一个 非乌托邦的河童国。
借由在河童国的所见所闻,猛烈地批判和讽刺了当时的日本社会, 回到现实的主人公对人的恐惧进一步被激化,这也是让人联想到 芥川在同一年自杀的动机的一部重要作品。本研究通过对芥川 儿童文学的文本分析,将芥川儿童文学的来源支柱分成以家庭的 创伤等引起的母爱的缺失的内因创伤,以及对日本残酷的社会现 实失望的外因创伤两部分。
芥川龙之介儿童文学研究
芥川龙之介作为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以其三十五年短暂的一生, 创作出了超过150篇短篇小说,他的作品数量众多且题材各异,从 题材到写作的方式都独具一格。芥川被称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 说巨匠,关于他的作品的研究也是不胜枚举。
尤其是以日本历史、明治时代的文化、在中国的旅行经历、基 督教等为题材的作品上,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对芥川儿 童文学相关的研究却还有着非常大的空间。
《蜘蛛之丝》讲述一个作恶多端的罪人在堕入地狱之后企图通 过一根蜘蛛丝逃离地狱,但最终失败重新在地狱沉浮的佛教故事。 《蜘蛛之丝》创作在芥川20岁成人的时候,用象征主义手法表现 了儿童时期母爱的欠缺和对母爱的憧憬。
作品《杜子春》的主人公,出身在极其富裕的的家庭环境下,然 而突如其来的意外导致他一夜之间一贫如洗,生活瞬间从天堂跌 入地狱,在看透了人间冷暖之后,主人公选择了一条修行的道路。 修行之中,他阴间偶遇了自己的生母,在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考验 之后,他回到现实世界中重新面对生活。
另外,三个作品依次不断加深了芥川对母爱的憧憬,由于生活的 困苦对宗教的尝试,以及对日本社会和人类社会的失望的认识。 通过对芥川儿童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总结出芥川儿童文学创作 的特点,而且对芥川其他的作品研究也文学在日本的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有着 重要的地位,他传承了明治时代之前日本儿童文学的经验,在这 之上又加入了自己独特的元素,对于芥川之后的日本文学的发展 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在借助凯茜·卡鲁斯文学创伤理论 和朱迪斯·赫尔曼创伤复原理论的基础上,以芥川人生经历时期 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创作的作品:《蜘蛛之丝》、《杜子春》、 《河童》为中心,通过文本分析的方式,研究芥川儿童文学的特 点。

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

作品分析——人物心理分析
1.老婆子的话表明了什么人生哲学?(“曾经这个妇人,用
蛇肉晒干当做鱼干来卖,吃了鱼干的人们觉得很好吃,妇人得以维持生计。我 并不觉得这妇人做错了,她跟我一样都是为了生存啊!”)
生存就意味着弱肉强食
2. 仆人心理如何转变?
天性未泯:想当强盗却没勇气——“思想上正在做强盗和被饿死之间挣扎” 正义感:看到拔头发而心生憎恶——“发现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在 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 也不放过” 弃善从恶:为老婆子的生存观所刺激、坚定——“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 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逃走了”
寓意:由于“罗生门”这一词诞生时便有“生死徘徊”的意味,故而 后来演化成:当事人各执一词,使得事实结果在“真相”与“假象”之中 徘徊,最终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与反复,从而无法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芥川龙之芥的小说中,罗生门作为一个标志性建筑,代表“人间地 狱”。文中“罗生门”是一个荒凉,萧条的地方。
作品分析——内容简介
电影《罗生门》
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于1950改拍了《竹林中》,并以芥川的小说《罗生门》
为电影的题目。
罗生门,日本京都的正南门。云游和尚、砍柴人和
乞丐在城门底下避雨,三人闲聊,话题开始,故事的序
幕拉开:一个武士和他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了不测。妻
子被侮辱,而武士惨遭杀害。惨案如何酿成?凶手、妻
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都各有说法。真相只得
真相只有一个,但是各人提供证词的目的却各有不同。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 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人人都开始叙述一个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 荒山上的惨案,成了一团拨不开看不清的迷雾。
影片描写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赖性和不可知性,然而其 结尾的转折又将原有的对整个世界的绝望一改成为最终强调人的可信,赞扬人道 主义的胜利和道德的复兴。

芥川龙之介简介

芥川龙之介简介

芥川龙之介简介芥川龙之介姓名:芥川龙之介性别:男出生年月:1893年3月1日国籍:日本芥川龙之介(akuta ryonosuke)生于明治二十五年(1893年)三月一日,由于是辰年辰月辰日辰时,所以起名为龙之介。

小学时芥川的成绩就非常优秀,尤其显示出了文学方面的才华,四年级时就做出了很有水平的俳句。

他非常喜欢,尤其喜欢德富芦花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马琴·近松等的江户文学,《西游记》和《水浒传》。

上大学后,他和高中时期的同学创办了第三次《新思潮》。

此后受到失恋的影响,创作了以虚无感为背景的《罗生门》。

后来他经人介绍参加了夏目漱石举办的木曜会,受到漱石的赏识而成为他的门生。

过了五年,第四次《新思潮》创刊,发表了小说《鼻》“芥川是时代的牺牲品,他身背负着世纪末的渊博学问,不堪忍受旧道德的重荷,在新时代的黎明中倒下了”。

也就是说,芥川龙之介不满社会对自我的重压,又无力抗争,最终企图在调和两者的矛盾中来实现自己的。

芥川龙之介的人生观的形成,重要的方面是由于他的成长处在明治末期到大正时期充满激荡与平和,闭锁与明朗对立的历史时期,面对的是“时代闭塞的现状”。

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境况,使他陷入人生苦恼的深渊,同时他又不堪忍受现实的丑恶,作为人生的旁观者,为了埋头观照现实,他又不得不从精神上用合理主义武装自己,期望使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强者”。

他出于对资本主义体制、道德和现代社会的种种束缚的不满,因而对马克思主义抱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不相信通过与资本主义斗争能够改变人的命运。

可以说,他的世界观是基于个人主义与合理主义,对于社会和人生采取一半肯定、一半否定的态度。

他的《某傻子的一生》、《侏儒的话》就是他解剖自己的世界观的自白书。

在这篇自白书中,他既承认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并攻击现代的社会制度,但却又害怕他们所蔑视的社会。

所以他强调“最光明的处世方法是既蔑视社会的因袭,又过着与社会的因袭不相矛盾的生活”《某傻子的一生》。

关于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解读

关于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解读

关于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解读论文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他集新理智派和新技巧派文学特征于一身,无论是在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还是在叙事技巧的构建上,都可谓匠心独运,构思缜密。

解读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日本中短篇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是一位天才型作家,其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经过苦心的雕琢和推敲,意旨幽深,立意精辟,文采清俊,修辞美妙,特别是对人性的刻画人木三分并富有张力,作品充满思想性、智慧性和巨大的感染力,代表了日本近代文学创作的最高美学成就及艺术品位。

在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就是中国元素对其创作的影响。

一、芥川龙之介创作中的中国文学思想之成因芥川龙之介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他生于东京,本姓新原。

但因母亲精神失常、父亲再婚等原因,从小被其舅父芥川道章收养,改姓芥川。

芥川家世代在将军府任文职,明治维新后,养父在东京府任土木科长,养父母精通琴棋书画,家庭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艺术气氛。

芥川自幼就受到中日古典文学的熏陶,在养父一家的影响下,尤其喜欢中国古典作品,在童年时代他就被悠久的中国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所吸引。

他读了很多中国的古典小说,并从中认知、了解中国。

芥川龙之介大学时代主攻英文,但最为拿手的却是汉文。

他在念小学时便读了《水浒传》、《西厢记》,中学时代又读了《聊斋志异》、《金瓶梅》和《三国演义》,并喜欢汉诗。

这些不仅使他具有较高的中国文学与文化修养,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的“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情愫”。

中国的文学与文化对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乃至艺术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在他的文学创作中都有所表现。

“自1914年到1927年的文学创作中有12篇是取材于中国。

具体有《酒虫》、《仙人》、《奇遇》、《黄粱梦》、《英雄之器》、《杜子春》、《尾生的守信》、《秋山图》、《掉头的故事》、《南京的基督》、《湖南的扇子》、《女体》,在这l2篇作品中,大多数取材于《聊斋志异》、《剪灯夜话》等。

芥川龙之介的痛苦与幸福

芥川龙之介的痛苦与幸福

芥川龙之介的痛苦与幸福1. 引言1.1 芥川龙之介的生平简介芥川龙之介,日本著名小说家,生于1892年,逝世于1927年,短暂的生命却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影响至今。

他是日本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父"。

芥川龙之介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家庭环境优越,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早年曾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院,但并未完成学业,转而投身文学创作。

他的文学才华迅速得到认可,很快便成为了日本文坛的一颗新星。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风格多样,涵盖了悬疑、奇幻、心理等多个领域,深受读者喜爱。

他以精湛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种种问题,成为日本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芥川龙之介的人生充满了矛盾和矛盾。

他的作品常常探讨痛苦与幸福之间微妙的关系,反映了他自身内心的挣扎和探索。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他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对人生、对文学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1.2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成就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学史上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他的文学成就堪称举世无双。

芥川龙之介以其深刻的内心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日本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深受读者喜爱。

在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中,他构建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细腻动人的情感表达。

他不仅能够描绘人物的外在形象,更能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和情感。

他的作品充满着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探索,引人深思。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他对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描写上,还体现在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叙事技巧上。

他善于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通过对象征的运用来传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叙事方式简洁而富有张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成就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更能够触动人心,留下深刻的印记。

他是一位不可替代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将继续为后人所传颂和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儿童文学角度看芥川龙之介大正11年的《仙人》
作者:郭璇
来源:《高等教育》2016年第07期
摘要:芥川龙之介曾于大正四年和大正11年先后创作过两篇取材于《聊斋志异》,同样题为《仙人》的作品。

学术界对前篇评价较高而对后者鲜有提及,且忽视了其作为芥川龙之介为数不多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

本论以大正11年的《仙人》为中心,从儿童文学角度分析故事情节立意,探讨其文学价值。

一、《仙人》及先行研究
《仙人》讲述了一个名叫权助的男子,来大阪求仙术,被骗至一个医生家里,二十年不要报酬当佣人,二十年后,不懂仙术的医生妻子故意让权助攀上树梢,放开双手,没想到权助真的脚踏云彩登天成仙了。

告诫人们只要努力诚心一切皆有可能的道理。

此前关于这篇《仙人》的研究,多是有关取材、出处的探讨,代表人物有藤田贤文(1991)和高洁(2002)。

学术界大体认为其改编自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崂山道士》、《褚遂良》。

也有说法改编自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郎士的作品。

另一方面,对成仙说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

须田千里(1994)、王书玮(2004)指出成仙表现出芥川厌倦人世、对无烦无忧的仙界的向往。

与之相对小谷瑛辅(2011)指出权助仙人夙愿达成的同时暗示着升天,即死的寓意。

郭艳萍(2007)的论述也支持了这一观点。

其它研究多是结合芥川的创作背景分析其创作手法和目的。

笔者发现,这些先行研究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这篇作品作为芥川为数不多的童话题材作品的价值。

以下从儿童文学的视角出发分析这篇《仙人》。

二、创作背景及特征
1918年芥川在收到《赤鸟》杂志的创刊人铃木三重吉的约稿后开始了儿童文学创作。

直到1923年五年中,含未完成的两篇,一共10篇作品。

依次是《蜘蛛丝》(1918年7月)、《狗与笛子》(1919年1月)、《魔术》(1920年1月)、《杜子春》(1920年7月)、《阿耆尼之神》(1921年1月)、《三件宝物》(1923年1月)、《仙人》、《阿白》(1923年8月)、《三个戒指》(1923年)、《白色小猫的故事》(1923年)。

《仙人》于大正11年(1922年)4月在《每日星期日》上发表。

伯仲(1999年)指出芥川儿童文学的两个特征,一是如《杜子春》《魔术》《蜘蛛丝》等呈现出共通的主题,那就是反对自私自利主义。

其二是故事在奇异的氛围和幻想的境界中展
开,又不失具体性,可读性强。

虽说作者并未提及《仙人》,但实则《仙人》一作中这两个特征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同时这两个角度也提供了分析儿童文学时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主题立意,二是故事趣味性。

笔者在此结合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来进行具体剖析。

1、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主人公的性格是此篇《仙人》显著的特征之一。

故事展现出乡下人权助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的形象。

有人对这样一个灵活不足、傻实诚的角色的现实意义提出了质疑。

对此有文指出,芥川很可能受《聊斋》中《阿宝》文末异史氏的一段话的启发,创造了狡猾自以为聪明的医生妻子形象,与性情痴呆却意志坚定的权助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人公形象所蕴含的另一个性格特征,就是道家所讲求的“无欲无求”。

芥川的很多作品里都提及“仙人”和求仙之道,可见他深受中国道教思想的影响。

如《杜子春》根据唐传奇《太平广记·杜子春》访道求仙的故事改编,并描绘了铁冠子这一仙人的形象。

大正四年创作的同名小说《仙人》也提到了使用仙术的老道士。

提到仙人,自然想到远离尘世、隐居深山修炼不老不死法术之人,对于看遍世态炎凉的芥川来说,塑造仙人的角色也体现了他本人的心理诉求。

所以这里求道成仙的愚人形象,赋予他“仙人”所具备的放下杂念、无私无欲的性格特征也是顺其自然的。

《道德经》里有云“常无欲,以观其妙”,意指道教的修炼法门,去除杂念,收视返听,向内寻求,达于无欲境界。

权助不求回报、勤勤恳恳地工作了二十年,已然放下了尘世的所有欲望,虔心修炼成仙,这点和伯仲提到的反自私自利其实也是共通的。

可以说,权助最终能得以成仙,正是得益于他二十多年来“无欲”的回报。

故事情节
故事中有几处亮点。

一是权助登天的细节描绘得生动传神。

权助闻言,马上爬上了院中的松树。

……“先放下右手。


权助左手抱着松树的粗干,慢慢放下了右手。

“接着再放下左手。


“会掉下来的。

掉下来的话下面有石头,命不就没有了。

”医生一脸担心。

“这会儿还轮不到你说话。

快,放下左手。

”权助在其话音未落,就下定决心把左手也放下了。

……转眼工夫,权助的身体离开了树梢。

可是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没有掉下来,像木偶一样稳稳地站在了正午的空中。

……权助礼貌地鞠了个躬,静静地踏着蓝天,慢慢升入高高的云彩中去了。

这段通过对医生妻子和医生的语言描写以及对权助的动作描写使得权助登天的场景跃然纸上。

二十多年来权助一直活在简单纯粹的世界里,辛勤地工作,即使到最后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被骗,所以直到离开依然是感恩的。

而医生妻子的狡猾心狠和权助的愚钝憨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章结尾处也别有趣味。

说江户时期的大阪富商淀屋辰五郎为了能够眺望权助所爬的松的雪景,特地把这合抱之木移到了自己庭院。

作者完全可以举出类似寓意的典故或熟语来进行说教式的结尾,而如此一来,和开头引出大阪的故事呼应,更增添故事的真实性。

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融入到作品中,将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愿望寄托在人物形象上,赋予人物以鲜活的生命。

虽然芥川童话和我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欧美童话故事有着明显的区别,但这正形成了芥川童话的独特风格,奇幻引入现实生活中,使幻想更添了可信度。

三、结论
学术界有人对最后死于自杀的芥川能否创作出纯粹的儿童文学提出质疑。

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写儿童文学或许只是出于偶然,但是他对后世的关心却不容小觑。

大正十四年(1925年),他曾作为当时教科书《国语》的副读本《近代日本文艺读本》(全五册)的主编,收录了明治大正时期的诗歌、散文、日记等等148篇优秀作品。

虽然创作的儿童文学数量不多,但是艺术成就不亚于他的其他文学作品,最开始的5篇童话都在《赤鸟》杂志上发表。

大正11年的这篇《仙人》作为儿童文学作品,评价不如《蜘蛛丝》、《杜子春》,与同名的大正4年的作品相比也鲜有人提及,但是在他为数不多的童话作品中,因故事简短易懂,主题清晰明了,语言诙谐轻快而别具一格,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地位。

参考文献:
[1]藤田贤文:《聊斋志异》的一个侧面——关于它和日本文学的关系王枝忠译[J].蒲松龄研究,1993-07-02.
[2]高洁:芥川龙之介与《聊斋志异》[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1).
[3]加藤リサ:「仙人」論-無欲の勝利-[J].1922-02.
[4]须田千里:仙人のはなし[J].国文学会誌第37号,1994.
[5]王书玮:「仙人」論-大正四年から大正十一年までの時間を読みて[J].社会文化科学研究第8号.
[6]小谷瑛輔:芥川龍之介「神聖な愚人」[J].東京大学国文学論集.
[7]郭艳萍:芥川龙之介与《聊斋志异》[J].文学与文化研究,2007-04.
[8] 伯仲:论芥川龙之介的儿童文学创作[J].日本学论坛,1999(3):55.
[9]朱欣雨:芥川小说与《聊斋志异》——以题为《仙人》的小说为中心[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23.文章指出,异史氏赞扬的“性凝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和批判的“以是知慧黠而过,乃是真痴”分别对应权助和医生妻子.
作者简介:郭璇(1993年生)女,江苏盐城人,2015年7月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本科),2015年9月考入日本广岛大学文学研究科,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日本儿童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