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8.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下册新第三章第三节重力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郭)初中物理八年级全册《第三章 运动和力 三、重力》优质课教学设计
《7.3 重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水平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有,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水平。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水平,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水平。
3.通过了解重垂线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水平。
三、德育目标: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教具准备: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展示图片】(1)瀑布的水为什么往下坠?(2)成熟了的苹果向地面下落。
(3)空中的雨水落到地面上。
(4)跳伞运动员为什么会下落到地面?[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看看这几幅图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说明了说明问题?[生]这些图片中的物体都是向下运动的,说明这些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的作用。
[师]回答准确!非常好!那么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力呢?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第三节《重力》。
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1、理解重力,知道重力是怎么产生的;(重点)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重难点)3、知道重力的方向;(重点)4、会用重力的计算公式实行简单的计算。
二、新课教学:1.重力教师做一个演示实验:用一根细绳栓好一个重物,然后甩动起来,使重物做圆周运动。
[师]:物体为什么没有被甩出去?[生]:因为物体受到绳子的拉力作用。
[师]:回答准确。
这种现象与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现象非常的相似。
教师展示flash动画,引出万有引力的由来。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三章 第三节 重力》学案北京课改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三章第三节重力》学案北京课改版一、目标导学1、学习目标(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3、学习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4、学习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5、学习方法: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法二、课前延伸1、什么叫力?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2、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力时,通常用________把力的________都表示出来,具体作法是:沿力的________,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________,在线段的末端画个箭头,表示力的________,用线段的________或________表示________。
3、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________,简称________,它用符号________表示。
三、自主学习(一)导学重力的产生仔细阅读课本54-55页的重力的由来,回答下列问题1、牛顿发现的真理。
(找到然后口述)2、万有引力。
3、做蹦极运动时,人跳出去后总是向下落;水总是向低处流;吊灯会把悬绳拉紧、台灯会压着桌面;抛出去的物体都会落回地面。
原因是它们都受到的吸引力,我们把这个力叫,此力的施力物体都是。
4、由于地球的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用字母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
5、重力的产生是来源于___________,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_。
6、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或应用与重力有关?请举二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导学重力的大小阅读课本第55-56页“重力的大小”,思考下列问题(提示:人们通常把重力说成重量。
最新北师版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
light点着lit / lightedlit / lighted(11)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要是地球对物体没有重力作用将会是什么样子?
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重力的办法.
bleed流血bledbled
meet遇到metmet
drive驾驶drovedriven
物理公开课教案
第三节重力
授课人:周省兰地点:初二2班时间:三月二十四日第二节
教学课题
第三节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师:重力作为一种力,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8)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地面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
观看图片,思考其共同特点:落回地面.
回忆小学自然课所知的物体受地球吸引的概念回答问题.
积极举例(跳水、滑滑梯、飞机失事坠毁等).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forgive原谅forgaveforgiven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可以写作:G=mg
强调:①在公式中,m的单位需用千克,计算出的G的单位才是牛.
catch捕捉caughtcaught②g=9.8 N/ k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draw画,拉,拖drewdrawn③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属性,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是一种力.在近地面范围内,重力是质量的9.8倍左右,但比如在月球上,物体所受引力约为地球上的1/6.(举例:宇航员的称重图片;播放宇航员月球行走的图片.)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三节重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三节重力教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三节重力教案1知识目标1.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3.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量值组成.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能力目标1. 培养观看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看,了解通过视觉推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看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2. 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德育目标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屡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看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根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关心学生分析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看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教法建议关于测量局部,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缺乏,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推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根底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看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根底上,用观看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稳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根底上,用练习稳固,形成学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屡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三节重力教案2【教学单元分析】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应领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认识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速度.速度的公式和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时间、长度的单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复合单位,速度的计算要认清路程和时间的对应.【教学过程分析】一.速度概念的引入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分析出比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时间,看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时间.而比较不同的时间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时间衡量通过的路程.对于根底较好的学校和学生可以提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比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学生想象速度比较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说清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是速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小学的知识,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学生总结概念.二.实验:速度的计算学生在课前就应当预备玩具小车,进行课本上的实验,把实验中的数据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计算速度的公式.本内容的教学对于根底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设计成使小车通过1米的路程,记录下所用的时间,进而比较小车的速度的大小,教师应当予以鼓舞.三.速度的单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应当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比较和认识不同物体的速度,适入选取科技新闻,使学生联系实际和科技的学习,也可以用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图景和养成从信息中学习的习惯.可以提供的资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汽车速度、列车速度、飞机速度、卫星速度、地球运动的速度等.速度的单位可以用比照法学习,比照长度的单位换算和速度的单位换算,然后应当找到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换算.见副板书1.对于根底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观看出特点:单位进行等量代换、单位用字母表示.四.平均速度可以提供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而我们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确的情况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车从广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是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实际上指的是平均速率).计算平均速度的例题,例题如副板书2形成作题的标准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速度单位的资料【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教师辅导参考】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评价方法】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2.小组总结,各个小组互相补充资料,实现资料共享.3.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看看哪个组能依据资料提出新的问题.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三节重力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3.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量值组成.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能力目标1. 培养观看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看,了解通过视觉推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看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2. 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德育目标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屡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看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根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关心学生分析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看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教法建议关于测量局部,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缺乏,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推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根底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看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根底上,用观看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稳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根底上,用练习稳固,形成学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屡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三节重力教案4【重点难点分析】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推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根底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看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长度测量是最根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关心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看的根底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推断数值的单位,以便稳固所学到的知识. 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看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看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学生可以观看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看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看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量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量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在此根底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比照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稳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惯.4,新授课:误差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防止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周密的测量仪器、屡次测量取平均值.【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教师指导】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评价】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2、内容的祥实程度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__065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三节重力教案5教学预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一】第3节 重力
第3节重力[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对力这部分的要求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用示意图描述力,测量力的大小”。
首先通过身边现象让学生感受到重力的存在,然后从力的三要素着手,分别从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来进行探究,最后从重力的由来说起认识万有引力,这样既体现了新课标基本理念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又能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材分析]《重力》是初中物理非常重要的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第一节认识力和第二节弹力中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又对后面浮力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
同学习力一样,学生必须经历对重力的感知、描述和测量等过程,最终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重力,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重力的方向,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会画重力的示意图(4)了解重力的由来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无论如何向空中抛乒乓球,最终乒乓球都要落到地面的实验,让学生来认识重力(2)过探究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且会用数学上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坐标图像。
(3)学会用比值法、图像法处理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身边的小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2)在探究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小组的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以及G=mg的计算难点:画重力与质量的坐标图像[教学方法]通过身边的小实验认识重力,感知重力的存在,本节课的重点是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所以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学生要想得出结论必须会收集数据,分析论证,以及画重力与质量的坐标图像[仪器材料]每组学生配备:天平、钩码、弹簧测力计,细线,小石块等[教学流程设计]一、学生小实验引入新课:分别竖直上抛、平抛、斜抛同一个乒乓球,结果都会落到地面上。
京改版八年级全册 物理 教案 3.3重力
《重力》教学设计一、重力的由来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模拟引力),说你的感受。
之后播放视频地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课件)提出问题:(1)橡皮为什么没有飞出?(2)同样的,图中地球绕太阳做类似的运动,为何不会飞出?教师给出什么是万有引力。
二、重力教师播放课件(1.苹果落地 2.水往低处流 3.枫叶落向地面)引导提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重力。
提出问题: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是地球。
学生明确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之后学生举例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重力现象。
三、重力的大小举起大小不同的苹果,学生说出哪个轻、哪个重。
轻就是重力小,重就是重力大。
引导提问:重力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大胆猜想把所有可能的情况说出来。
(1)物体的体积(2)物体的形状(3)物体的质量学生说出自己猜想的理由以及依据。
1.根据猜想和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重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是否有关。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演示并说明实验方法。
交流讨论后得出结论重力大小和物体的形状无关。
2.学生实验重力大小和物体质量的关系?学生小组之间讨论实验方案汇报。
学生制定实验方案之后进行实验实验的关键:(1)弹簧测力计要精确(2)正确使用测力计(3)在竖直方向测重力得出结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学生交流G与m的比值,分析这一比值有所不同的原因。
教师引导说明:科学家们所做的大量实验表明,这个比值约是9.8N/kg,即g =9.8N/kg。
因此,G/m=g或G=mg。
①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m--质量---千克(kg)②其中g =9.8N/kg表示的意义是:在地面附近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 。
③严格的讲,g的数值不是恒定的,随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的改变而改变。
④向学生说明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 /kg。
2018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下册3.3《重力》word教学设计
《重力》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和重力的三要素。
本节课为探究课,其中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通过探究性实验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究有初步的认识,并从探究过程中得到启示和乐趣。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力和力的测量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对重力现象也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对重力的概念接受并不困难。
但因重力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学生并不特别注意,一般学生不会思考重力产生的原因等深层次的问题。
因此通过教科书中的插图和学生生活中的一些更具体的实例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让学生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因为学生初学物理,对物理的研究方法还不太清楚、特别是在探究性实验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猜想、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处理数据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不知道怎样进行,无从下手,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展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的概念;(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3)知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会用G=mg进行有关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与重力和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活动,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3节 重力》精品教案
第3节重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以及重锤线的应用;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2.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2.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教学难点】重心、重锤线的应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重锤、细线、橡皮、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刻度尺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播放课件视频:①苹果下落;②水往低处流;③抛出的球落地.引导大家观看视频,并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就学生举例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生:不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它们最终都落回了地面.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重力.【进行新课】认识重力、重力的大小1.认识重力师生活中,同学们可以随处发现像上面视频中的现象.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有吸引作用,物理学中把地球的这种吸引作用叫做引力.板书: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通常用字母G表示,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师既然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那么地球以外的太空中的物体受到重力吗?生:没有.师为什么?生:因为不受到地球的吸引.师由此可见,重力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吸引.那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地球.板书:(1)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2.重力的大小师我们知道,凡是力都有大小,那么重力的大小如何呢?重力的大小通常叫重量.我们有这样的体会,有的物体所受重力大,有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小.请大家猜想,物体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思考,发表看法:生1: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生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生3: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生4:可能与它相对地面的位置有关;生5: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教师总结学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师请大家设计实验探究.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析数据(教师提醒学生可以参照教材P10页提供的方法做图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教师找多组学生出示实验记录,对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给予肯定,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教师总结:(1)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2)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约为9.8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在地球上所受到的重力为9.8N),这个定值用g表示.(3)用公式表示为:G/m=g(或G=mg)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m——质量——千克(kg);注意:g是重力G与质量m的比值,就地球上某一点而言,它是一个常数.但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并不是不变的,因为g值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赤道上g值最小,在两极上g值最大,g=9.8N/kg是个平均值,粗略计算时可取g=10N/kg.g在不同的星球上数值也不同,如在月球上,g月= 1 6g地.板书:重力的大小:(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2)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约为9.8N/kg.(3)用公式表示为:G/m=g (或G=mg),g取9.8N/kg.例题(用多媒体展示)一块质量为0.5 kg的冰,它所受的重力为N.若它遇热融化成水,水受到的重力将(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解析:根据公式G=mg可得,冰的重力G=0.5 kg×9.8 N/kg=4.9 N.若冰遇热融化成水,水的质量不变,受到的重力也不变.答案:4.9 不变重力的方向、重心1.重力的方向师好,我们再来探究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如何呢?请大家猜想.生:向下,向上,水平方向……教师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板书: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教师说明: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不能理解为垂直于支持面向下.所谓竖直向下是指与水平方向垂直并指向地球中心.垂直向下是指垂直于支持面向下,其方向与支持面的情况有关,而竖直向下是唯一的、确定的方向,不随支持面的情况而变化.注意不要把竖直向下等同于垂直向下.师重力的方向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锤线(教师演示实物).请同学们说说它有什么特点?生:重锤线总是竖直向下的,与水平面垂直.师请大家说说重锤线的应用在哪些方面?生:建筑工人砌墙时用重锤线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即是否与水平地面垂直.师如何用这个重锤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示用“水平仪”)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水平仪”,并讲解“水平仪”的工作原理.水平仪(多媒体课件)(1)水平仪的制作:找两块木板A、B,相互垂直钉在一起,如图所示,在A木板中间画一条线,在线的上端钉一个钉子,将重锤线拴在下面.便可用它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2)水平仪的工作原理:当把它放在桌面上时,如果重锤线与所画的直线重合,说明桌面是水平的,若不重合,被检查的桌面就不水平.因为A木板与B木板互相垂直.若桌面水平,B木板就是水平的,A木板上的刻线就在竖直方向上,由于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重锤线总是竖直向下,这时两线重合.桌面不水平时,B木板也不水平,刻线就不在竖直方向上,重锤线就不能与它重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1页《想想议议》,并回答问题.生:这里说的“下”指的是地球的中心.2.重心师最后,我们来研究重力的另外一个要素: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好,先看一个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教师在刻度尺的重心处标上记号,引导学生理解刻度尺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处)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对重心的六点认识”,并讲解.对重心的六点认识(多媒体课件)①重心是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点;②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如铅球的重心就在球心;③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④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如图甲所示,一个平板的重心在板上,而一个铁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图甲图乙⑤薄板重心的求法(悬挂法):薄板的重心位置可用悬挂法求出,如图乙所示.先在A点把板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所受的重力与悬绳的拉力在同一竖直线上,所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通过A点的竖直线AB上.然后在C点把物体悬挂起来,同理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通过C点的竖直线CD上,AB和CD的交点O就是薄板重心的位置.⑥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在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但一个物体内质量分布发生变化时,其重心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如一个充气的篮球,其重心在几何中心处,若将篮球内充入一半体积的水,则球(含水)的重心将下移.板书: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重力的由来教师演示教材P12页《想想做做》实验.(也可以让几个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然后谈感受)学生完成实验后,谈感受:我感觉到手被向外拉,橡皮需要用线拉住才不会跑掉.学生观察实验,感受到手被向外拉,橡皮需要用线拉住才不会跑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橡皮正是受到手的拉力的作用才不会离开手.其实,早在300多年前,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了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的力,地球吸引月亮的这个力使月亮绕地球转动而不会跑掉;地球上物体与地球之间也有互相吸引的力,这个力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使物体下落.板书:(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2)重力只是地球吸引力的一部分,因此不能说重力就是物体的吸引力,更不能说重力就是万有引力.【教师结束语】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共同学习了重力.知道了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了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个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重锤线.还知道了重力的作用点——重心的位置.好,谢谢!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在探究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猜想与假设,教师引导学生对部分猜想假设进行筛选,找出共同的研究目标,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2.在解决重力的方向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通过让学生了解:重锤线、水平仪,使学生体会到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3.在“重心”教学过程中,由于重心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的几何中心处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是集中在物体上的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真正做到了感知——分析——再感知,具体——抽象——具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明白什么道理?时间就像日历一样,撕掉一张就不会再回来。
最新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节 重力教案 教学设计
7.2重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重力,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重力的方向,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4.了解重力的由来。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无论如何向空中抛乒乓球,最终乒乓球都要落到地面的实验,让学生来认识重力。
2.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会用数学上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坐标图。
3.学会用比值法、图像法处理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身边的小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以及学会利用G=mg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画重力与质量的坐标图像。
课前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泥、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瀑布美景。
引导学生思考“水往低处流”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重力。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重力的产生1.观察现象:让学生观看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多媒体课件展示:①苹果下落;②雨中漫步),然后动手感受重力(上抛橡皮擦最终落回地面)。
2.提出问题: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交流讨论。
3.形成概念:在讨论中,学生很容易得出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作重力。
4.拓展总结: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通常用字母G表示。
5.活动: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按下图所示做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说出: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否则就会被甩出去。
学生思考:月亮为什么绕地球转动?吊灯为什么把悬线拉得很紧?讲述:我们知道月亮在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就像橡皮绕着你的手旋转一样,是因为地球吸引月球。
2018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下册3.3《重力》word学案
5、我们把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符号是。
6、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二、新知探究:力的三要素是:、、。同样重力是力的一种也有三要素。
1、在地面上拿起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你有什么感觉?
2、探究:重力大小可能与有关?(写出你的猜想)
下表是研究重力与关系所做的实验记录:
质量m/kg
重力G/N
G/m
﹙1﹚分组记录实验数据。
﹙2﹚观察表格中的数据画出质量与重力关系的图像,你能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
。
结论: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比,用公式表示为。从数值上说物体受到的重力约是该物体质量的倍,即G/m=N /kg,我们把这个数值叫g。(粗略计算时可取g=10 N /kg)
NO:2018-2019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 日期:2019年2月24日
姓名
小组
班级
分组安排
课题
第3节重力
第 1 课时
课型
新课
学
习
目
标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重点
难点
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初评
学 案 导 学
预见性困难
一、实验引入:
学生观察实验:用一根线拴住一个小球,做圆周运动
1、小球为什么不会飞走?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原因:有绳子的力在束缚着小球。
2、同样的,月亮在绕地球做类似的运动,为何不会飞走?
那肯定在和之间也有一个类似绳子拉力的力在束缚着月亮。我们称这个叫引力。
京改版八年级物理3.3重力教学设计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重力这一章节之前,已经掌握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简单机械等基础知识。他们对物理现象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在分析问题时,可能还缺乏深度和系统性。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程度,特别是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进行深入讲解和引导。
-通过实验演示和互动提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因。
-结合数学知识,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推导重力加速度公式。
3.实践探究:
-组织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测量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并引导学生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关系。
-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讨论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2.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可能存在误差,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学习如何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部分学生对物理公式的运用不够熟练,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沟通不畅等问题,教师应引导他们学会有效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教学,帮助他们扎实掌握重力相关知识,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6.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互动,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力的概念、方向、与质量的关系等关键点。
-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宇航员在太空站生活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在无重力环境下的生活现象,如宇航员如何喝水、漂浮的物体等。
1.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重力概念、方向、与质量的关系等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教案、教学设计
-探究物体的重心位置,如利用卡片、铅笔等物品进行悬挂实验。
5.拓展阅读:阅读关于重力的科普文章或观看相关视频,了解重力在宇宙中的重要作用,如黑洞、引力波等,并撰写读后感或观后感。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应独立完成作业,注重思考和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实证意识。
2.利用图示、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重心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定义、表达式及单位,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重心的概念,了解物体重心的分布规律,学会用悬挂法确定物体的重心位置。
3.培养学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计算物体的重力、重心位置等。
(二)讲授新知
1.重力的概念及表达式
-教学内容:介绍重力的定义,即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推导重力表达式,G=mg,其中G表示重力,m表示物体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教学方法:结合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探究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重力表达式的含义。
2.重心概念及位置的确定
-教学内容:讲解重心的定义,即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介绍悬挂法等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重心位置的确定方法。
-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重力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 重力教案与反思
电子备课模板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
教学过程
【素材积累】
1、黄鹂方才唱罢,摘村庄的上空,摘树林子里,摘人家的土场上,一群花喜鹊便穿戴着黑白相间的朴素裙裾而闪亮登场,然后,便一天喜气的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叫起来。
2、摘湖的周围有些像薄荷的小草,浓郁时,竟发出泥土的气息!仔细看几朵小花衬着绿绿的小草显得格外美丽。
夏天,大大的荷叶保护着那一朵朵娇粉的荷花。
摘整个湖泊中格外显眼。
如果你用手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来捧一捧这里的水,那可真是凉爽它会让你瞬间感到非常凉爽、清新。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二】第3节 重力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不同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指导学生讨论,填写表格
学生观看教师实验,认真记录数据,讨论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明白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9.8牛/千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环
节
三
重力的方向
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让学生观察;指导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导
入பைடு நூலகம்
演示日常生活中重力现象
1、手中的粉笔,离开手后垂直下落;联想瀑布、蹦极等现象。
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展开讨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考能力
环
节
一
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
学生阅读课本中“重力的概念”思考并讨论问题
学生认识概念,知道原因
环
节
第3节重力
课题
重力
版本
人教版八年级
执教者
解读理念
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解读学生
学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日常生活常见的重力现象,可能没有关注,可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探索,激起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有更强烈的求知欲。
板
书
设
计
一、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也叫物重
二、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三、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其中g=9.8N/kg
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教案_2
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教案第三节重力一、教学目标1.知道重力是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2.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3能用G=mg计算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三、课时支配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你知道牛顿吗?就是那个看到成熟的苹果落向地面而发觉了万有引力的人。
他说,宇宙中的任何物体,大到太阳,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着互相吸引的力,并把它叫做万有引力。
有学生不禁要问,既然万有引力,为什么我没有被别的学生吸引走,也没有学生被我吸引过来?(二)问题引入问题一:阅读教材第一、二自然段说明什么叫重力?并举出几个受重力作用的例子。
问题二:怎样比较重力的大小?说出你的方法。
问题三:你能知道重力的方向吗?想方法展示出来。
问题四: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找几个物体说一说它的XXX在哪里?问题五:总结上面三个问题,说一说重力的三要素,并画出重50N物体受重力的图示。
问题六:试验探索: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请你设计试验(三)合作探索:同学按照上面六个问题,小组内合作探索。
(四)沟通归纳1、重力的概念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注:(1)地球上的全部物体无论质量大小、有无生命,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是非接触力,抛出去在空中运动的物体与它静止时所受到的重力是一样的。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4)重力是因为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普通会小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静止时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重力的大小还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
注:(1)不能认为压力、拉力就是重力,压力和拉力与重力是不同性质的力.如图l所示,物体受到重力G和绳子的拉力F两个力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而拉力的施力物体是悬绳。
(2)一个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受运动状态转变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到其他力也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力》教学设计
和义学校张宇黎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重力的概念和重力的三要素。
本节课为探究课,其中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通过探究性实验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究有初步的认识,并从探究过程中得到启示和乐趣。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力和力的测量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对重力现象也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对重力的概念接受并不困难。
但因重力有关的现象随处可见,学生并不特别注意,一般学生不会思考重力产生的原因等深层次的问题。
因此通过教科书中的插图和学生生活中的一些更具体的实例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让学生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因为学生初学物理,对物理的研究方法还不太清楚、特别是在探究性实验中,如何提出问题、如何猜想、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处理数据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不知道怎样进行,无从下手,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展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的概念;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3)知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会用G=mg进行有关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重力和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活动,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难点: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视频1、苹果落地2、瀑布3、蹦极
提出问题:
这些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什么共同特点?
1)、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和水平地面垂直)生活中重力方向有什么应用?
与重力方向一致的线叫重垂线,建筑工人砌墙时用重垂线检查墙是否和水平地面垂直。
介绍水平仪:检查水平面是否水平
B
两个人体重一样吗?
体重测的是什么物理量?谁的重力大?
为什么?
3)、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
举例:
实验亲自感受自己的
笔、尺子的重心位置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了解控制变量的方法,第一次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课程设计的比较完整。
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重点和难点处理的比较到位,思路清晰,语言简洁精确。
本节课比较好的地方:
1、重力的方向通过图片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冲突,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正确
认识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初步了解了控制变量的方法,学习了如何处
理数据,初步培养了学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能力。
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
1、演示实验的背景太暗,后边学生看不清楚。
2、分析数据时没有分析的太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