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拓展阅读

合集下载

第9课 《桃花源记》(解析版)-“举一反三”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9课 《桃花源记》(解析版)-“举一反三”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9课《桃花源记》一、阅读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

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

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欲还失道,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

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

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

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

”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

穴才容人。

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

②斫:砍伐。

1.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标两处)一 闭 一 开 水 深 广 不 得 渡。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黄发垂髫..(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尝.采药至衡山(4)深入忘反.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乃.不知有汉 乃.相谓曰B .忘路之.远近 水陆草木之.花C .一人便以.笠自障 先帝不以.臣卑鄙D .其.真无马邪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中考文言文桃花源记基础拓展训练及答案

中考文言文桃花源记基础拓展训练及答案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8.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9.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10.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1.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那些内容?【拓展延伸】(一)阅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完成下列各题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亦不详.其姓字详:__________ (2)既.醉而退既:__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亦不详其.姓字其.言,兹若人之俦乎B.因以.为号焉以.乐其志C.或置酒而招之.无怀氏之.民欤D.或置酒而.招之既醉而.退3.“传文”中的“,”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4.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5.翻译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

(二)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

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

陶渊明桃花源记全文

陶渊明桃花源记全文

陶渊明桃花源记全文《桃花源记》全用客观的记叙方法,虚构了一些人物和情节,而诗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美好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记全文,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桃花源记》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

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

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

《桃花源记》课外拓展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课外拓展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课外拓展练习及答案一、(2023·吉林省·模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乙】琅嬛福地记(节选)张岱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

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

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

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

”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

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

”又至一室,藏书愈富。

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后至一密室,扃钥②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③,曰“琅嬛福地”。

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

”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

”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

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桃花源记》课文分析与拓展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桃花源记》课文分析与拓展

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文言文《桃花源记》课文分析与拓展《桃花源记》乱世隐者的乌托邦世外桃源畅想桃花源之思知人论世桃花源之迷桃花源之旅永恒的桃花源世外桃源畅想“世外桃源”是啥意思?“世外桃源”应当是怎样一副景象?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下面,让我们开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之旅吧~知人论世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早年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四十一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动荡时期,其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陶渊明无力改变现状,但又不甘于沉默,于是用纸笔塑造出一个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

你知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吗?桃花源之旅《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哟~桃花源诗陶渊明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①武陵:古代郡名。

②为:作为。

③缘:沿着,顺着。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走了多远。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①忽逢:忽然遇到。

②夹岸:分布在两岸。

③芳:花。

④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⑤缤纷:繁多的样子。

【译文】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长达几百步。

(桃花林)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乱交杂。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①甚:很,非常。

②异: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③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完。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1课(桃花源记)拓展阅读(5篇)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1课(桃花源记)拓展阅读(5篇)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1课(桃花源记)拓展阅读(5篇)《桃花源记》赏读周志恩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虽是《桃花源诗》的“序文”,然早已被人们视为精美的散文推崇备至。

《桃花源记》是现实主义的,它有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有故情况节的发生、进展与结局,有故事主人公渔人身份的明确,有名实可稽的刘子骥合乎情理之反应的客观交代,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无不艺术地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种种风貌,启迪人们严肃地思索社会思索人生。

《桃花源记》又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它那仿佛真实的故事涂抹着一层神奇虚幻的色彩,亦真亦幻,扑朔迷离,激励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

作者以现实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如椽神笔精心描绘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画面,美妙神奇而又富有醉人魅力。

作者起笔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晋太元中〕、地点〔武陵〕与主人公〔渔人〕,意在说明故事的真实性,暗示读者“文生于情,情生于境”〔清·尤桐《西堂杂俎》三集卷三《苍梧词序》〕,披文之时应不忘客观现实。

渔人既以捕鱼为生,长期披星戴月,风来雨往,周围一带山川河流之形胜当会了然于心,然此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看似不可理解,实那么既有现实的折射,又暗示故事的虚幻。

或许是因为此溪鱼儿既多且肥,良机难再,渔人迟迟不肯收手;或许是因为渔人一无所获,假设空手而返,难向家中饥儿饿妇交差,因而不甘死心,仍是一路撒下渔网去。

渔人艰辛的生活,惨淡的家境于此当可想见。

不惟“忘路之远近”,渔船进入桃花林也是猛然之间才惊觉的。

“忽逢”二字既写出了渔人撒网之专注用心,又将桃花林点染得虚幻迷离,神奇飘忽。

抬眼展望两岸,渔人不禁惊奇于清一色的桃林,陶醉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多姿多彩的优美环境中,渔人之“甚异之”、“欲穷其林”,当然是极写此处桃花林芳香与色彩的神异,又何尝不能传达出渔人“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的慨叹,进而折射出现实环境之萧瑟、凄凉呢?与外界联结的通道之幽深将桃花源渲染得更为神奇。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25 桃花源记课后拓展训练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25 桃花源记课后拓展训练 (新版)语文版

25 桃花源记名校讲坛1.走近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2.文言知识归纳(1)古今异义①芳草鲜美(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味道好)②阡陌交通(古义:互相通达;今义:运输事业)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④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⑤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⑥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2)一词多义【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舍】①便舍船(动词,舍弃)②屋舍俨然(名词,房屋)【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①处处志之(做标记)②寻向所志(标记)3.主题解说课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4.难点攻克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提示一: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提示二:这个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提示三: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5.结构图解桃林美——落英缤纷美土地美——土地平旷丽屋舍美——屋舍俨然桃田地美——良田美池源桑竹美——桑竹遍地阡陌美——阡陌交通世山洞神秘:有小口,若有外神光(形状奇特)桃秘桃源人神秘:不知有汉,无源桃论魏晋源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幸生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福劳动:往来种作(安居乐业)桃待客: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源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拓展阅读 桃花源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拓展阅读 桃花源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拓展阅读桃花源记王辟之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

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②之,乃邻舍子也。

令仪曰:“汝素寡悔③,何苦而为盗邪?”曰:“迫于贫耳。

”问其所欲,曰:“得十千④足以衣食。

”如其欲与之。

既去,呼之,盗大恐。

谓曰:“汝贫,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诘。

”留之,至明使去。

盗大感愧,卒为良民。

(选自《渑水燕谈录》)【注】①市井:指做生意。

②禽:同“擒”,抓获。

③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

④十千:指十贯铜钱。

【考点必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诸子禽之,乃邻舍子也()(2)如其欲与之()2.于令仪为什么不责盗?请简述你的理解。

答案:1.(1)是(2)按照2.一是因为盗贼是初犯,且迫于生计;二是希望盗贼能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参考译文:曹州于令仪,是做生意的人,(他)为人忠厚,不损人而利己,晚年家境颇为富有。

一天晚上,有人到他家行盗,于令仪的儿子们抓获了小偷,原来(小偷)是邻居的儿子。

令仪对他说:“你向来很少犯错,为什么要做小偷呢?”那人回答说:“那都是贫穷逼的!”问他需要什么,小偷回答说:“有十贯铜钱就足够买食物及衣服了。

”(令仪)按照他要求的数目给了他。

小偷刚走,(令仪又)叫他回来,盗贼感到十分惊恐。

(令仪)对他说:“你很贫穷,(如果)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家,我担心你被别人盘问。

”(于是,)留下他,等到天亮才打发他走。

盗贼感到十分惭愧,最终成为良民。

孔子学琴司马迁孔子学鼓琴师襄子①,十日不进②。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③也。

”有间④,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⑤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⑥也。

”有间,有所穆然⑦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黯⑧然而黑,几⑨然而长,眼如望羊⑩,如王四国⑪,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⑫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⑬也。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练习及答案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列问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中的序。

作者是_ ;晋朝的陶渊明。

是著名的文学家本文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的。

其内容可归纳为渔人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复寻桃花源,2. 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3.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

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甚异之"(想看到桃花源的尽头)4。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1课(桃花源记)拓展资料(5篇)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1课(桃花源记)拓展资料(5篇)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1课(桃花源记)拓展资料(5篇)《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采纳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本篇一个特点。

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

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桃花源记》的寓言式解读《桃花源记》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最为世人传诵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他晚年依照其家乡江州一代人民,为生活所迫而“逃亡去就,不避幽深”的事实,并结合前人有关追求美好境界方面的思想材料,以及自己多年的乡居生活经验,加以想像、虚构而成。

文中通过渔人访游桃花源经历的记叙,成功地描绘了一个处处充满欢乐气氛的理想社会。

“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是作者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盼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这是最为常见也最为权威的一种解读,我以为这篇作品不仅描绘了“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它还有相当深刻的寓意。

在这篇文章中,渔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他既是桃花源的游历者,又是桃花源故事的第一表达者。

作者巧妙地借助渔人的行踪。

将庸常污浊的现实生活与超凡脱俗的理想世界沟通起来,渔人是惟一到过桃花源的现实中人,要想证明桃花源是一个真实的存在,首先就要证明渔人存在的真实性,然而作者对渔人的介绍甚为暧昧,尽管告诉读者渔人游历桃花源的时间是“晋太元中”,却又不指明具体年月;虽指明渔人所在的郡县是“武陵”,却又不告诉读者姓甚名谁,家住何方。

作者的闪烁其辞说明了他极为矛盾的心态。

他既想让人相信实有其事,又惟恐他人明白太多而步渔人后尘。

为了劝戒好事之徒不要前往探寻桃花源,作者在文中给出了两个重要的事实:一是渔人再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二是南阳刘子骥,“欣然归往。

未果,寻病终。

”渔人再往,尽管“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究思缘故,应是对渔人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惩罚。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桃花源记》(解析版)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桃花源记》(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经典练习课文整体把握1.《桃花源记》一时间为顺序,一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叙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吧、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的全过程。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3.文章最后写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的用意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答:【答案】1《桃花源记》一时间为顺序,一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叙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吧、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的全过程。

2.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

3.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的,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流露出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基础知识积累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表明渔人发现桃花林的时间是()A.暮春花落时 B.深秋季节,百花凋谢之时C.冬末初春时节,春水暴涨之时 D.初夏水涨之时【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题干中所示语句的内容。

此句中“落英”是写落花,所以答案是A。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的含义是()A.暗示渔人虽发现桃林,但却不知道它的确切地点。

B.沿着溪水走,没有留神路程的远近。

C.两岸景色很美,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很远。

D.带点神秘色彩,故弄玄虚。

【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根据具体情节分析其表达作用,比较判断正误。

“忘”3.下面几句话,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答案】C4.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中:晋太元中中无杂树 B.舍:便舍船屋舍俨然C.皆:皆叹惋皆出酒食 D.寻:寻向所志寻病终【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句子的意思,分析字词含义,比较判断。

《桃花源记》拓展阅读——满井游记

《桃花源记》拓展阅读——满井游记
大幸 。


— — — — — — — —















































———源自————














[ 读 有所思 ] 江 革 留 给 你 最 深 刻 的 印 象 是 什 么 ?请 结 合 文 中 的具 体 语 句 说 说 你 的 理 解 。( 程 军、
有 。风 力 虽 尚劲 , 然 徒 步 则 汗 出浃 背 。凡 曝 沙 之 鸟 , 呷浪之鳞 , 悠 然 自得 , 毛羽鳞鬣之间 ,
皆有 喜 气 。始 知 郊 田之 外 , 未始无春 ,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夫 能 不 以游 堕事 , 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 惟 此 官 也 。而 此 地 适 与余 近 , 余 之 游 将 自此始 , 恶 能 无 记 ? 己亥 之 二 月 也 。 ( 选 自《 古 文 与骈 文》 , 王 洲 明 主编 , 山东 文 艺 出版 社 1 9 9 2 年)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今 黄生 贫类 予 , 其 借 书 亦 类 予 。惟 予 之 公 书 与 张 氏之 吝 书 若 不 相 类 。然 则 予 固不 幸 而 遇 张 乎 ?生 固幸 而 遇 予 乎 ?知 幸 与 不 幸 , 则 其 读 书也 必 专 , 而 其 归 书 也 必 速 。为 一 说 ,

《桃花源记》拓展阅读-不为五斗米折腰

《桃花源记》拓展阅读-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拓展桃花源记作文

拓展桃花源记作文

拓展桃花源记作文
哎呀呀,自从听说了那个神奇的桃花源的故事后,我就一直对它念念不忘呀,嘿嘿。

我好想去找到那个美丽又神秘的地方呀,于是我就决定踏上寻找桃花源的旅程啦,哈哈。

我沿着故事里说的路一直走呀走呀,嘿呀,走了好久好久,都感觉有点累了呢,哎呀。

但我可没有放弃哦,我还是继续向前走。

走着走着,嘿呀,我好像看到前面有一片粉色的雾气,哎呀,那会不会就是通往桃花源的入口呀?我兴奋地跑了过去,哈哈。

等我穿过那片雾气,哇塞,真的看到了一个和故事里一样美丽的地方呀,嘿嘿。

到处都是盛开的桃花,粉粉嫩嫩的,可好看啦,哈哈。

我开心地在里面跑来跑去,嘿呀,这里的空气都好清新呀。

我看到了清澈的小溪,里面还有小鱼在游来游去呢,哎呀,太有趣啦。

我还遇到了一些很友善的人,他们穿着奇怪的衣服,但对我可好了,嘿嘿。

他们给我好多好吃的,哈哈,我吃得肚子都圆滚滚的啦。

哎呀呀,我在桃花源里玩得可开心啦,都不想离开了呢,嘿嘿。

但我知道我还是得回去呀,不过我决定以后还要再来这里,哈哈。

我带着满满的快乐和回忆,离开了桃花源,嘿呀,等我回去一定要把这里的故事都告诉我的小伙伴们,嘿嘿。

桃花源记练习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一、选择题1.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

A. 诗人B. 文学家C. 政治家D. 哲学家2. 《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原因是()。

A. 寻找食物B. 避雨C. 误入D. 追逐野兽3.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状态是()。

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所做的标记是()。

A. �系绳B. 做记号C. 留言D. 画地图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

2. 渔人在桃花林中行了______里,才找到桃花源。

3. 桃花源中的人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______,来到了这个地方。

4. 桃花源中的房屋______,土地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三、判断题1. 《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

()2.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再次找到了这个地方。

()3. 桃花源中的人们与外界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 桃花源中的景色美丽,令人向往。

()四、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2. 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不愿与外界交往?3. 请谈谈你对《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看法。

五、翻译题六、作文题请以《假如我生活在桃花源》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

要求: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不少于600字。

七、连线题A. 渔人B. 桃花源中人C. 陶渊明1. 发现并进入桃花源2. 隐居避世,追求理想生活3. 欢迎渔人,告知来历八、名词解释1. 桃花源2. 秦时乱3. 隐士九、段落概括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十、古诗文默写1. ______________,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 ______________,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阅读训练范文精选

《桃花源记》阅读训练范文精选

《桃花源记》阅读训练《桃花源记》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

一个完整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仅用了三百二十字,叙述得扣人心弦。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发现桃花源——(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4分)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答案1.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2.(1)咸(皆)(2)延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译文: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3分)1.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2.答: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3. 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拓展阅读:《桃花源记》鉴赏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拓展阅读
陶渊明的寂寞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陶渊明大约是很寂寞的,把他引为知己者应该已经很少。

人们要关心收入、职称、住房,关心孩子的学习、就业、婚姻,关心上司的意图甚至神情,关心自己的仕途升迁……心被各种现实问题塞满的现代人,哪里有闲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样去观松赏菊,引酒赋诗呢?特别是在某些以所谓弘道济世、气干青云自诩的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大隐”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更让他们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来,那不啻有霄壤之别。

观念的偏滞决定生活底蕴的浅薄。

当人们在尘世之海中翻滚打拼的时候,他们日渐发现其灵魂在岁月之风的磨蚀下已变得粗糙不堪,曾经那样容易感动的内心早已波澜不惊,任何的风吹都不能泛起丝毫涟漪;饱经沧桑的脸上写满的是严肃的符号,或者刻着世故的微笑,叫你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万花筒般令人眼花缭乱的场景,诱惑人心,使人言不由衷、身不由己……当人们不得不在躯体与灵魂分离的状态下活着的时候,内心的痛苦就会不约而至,由痛苦而自嘲,由自嘲而麻木,由麻木而渐渐地自赏,失去本真的生命在哪里去找到安放灵魂的归属呢?丧失家园带来的焦虑、无助、怀疑造成了生命深刻的悲剧感,让它为自己的渺小而忧惧烦恼、自暴自弃。

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中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在陶渊明的南野田园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

且让我们想象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

宽袍大袖,迎着轻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

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
从繁华的官场抽身而退,谁能理解他的寂寞?作为晋大司马陶侃之后,步入仕途、承续家风乃是社会的通常要求;而对一个少有高趣,心存不灭理想的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来说,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也须得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即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生活,也得去做官。

实际上,自陶渊明四十一岁归田到他六十三岁辞世,这漫长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未尝一日忘却澄清天下的理想:“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杂诗》其五、其四);“少时壮且厉,抚剑独游行。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拟古》其八);“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读山海经》其八)……鲁迅曾经提醒人们注意冲淡平和的陶渊明,背后还有刚猛雄放的一面,就是要我们理解陶渊明不曾一日淡忘他少年时的抱负。

而且,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可能。

统治者曾在他四十九岁和五十四岁时两次征召他为著作郎,他都毫
不动心。

江州刺史檀道济上任后亲自带着米肉去看望他,也算礼贤下士了。

但陶夫子不买帐,将其米肉挥而去之。

将自我放逐,他走得这样的彻底,没有一点藕断丝连。

是什么使得陶渊明意志如此坚决,再也不愿将自己厕身官场?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表白,以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倾诉,可以感受到他的孤洁高傲的人格理想与污浊昏朽的社会现实的背道而驰。

正是经历了丑恶官场的历练,感到深深厌倦之后,才有毅然背弃的举动。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尝言五六月中,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这是一个天性热爱自然,不喜逢迎的人,置身名利场,无异于笼中之鸟,有何快意可言?“世与我而相违”,“门虽设而常关”,从寂静的树木草丛中,从袒露的石头泥土中,从悠悠的空气和风中,从“农人”“亲戚”的“情话”中,陶渊明真正领受到了生命回复本性的快乐和幸福。

弃绝浮华,返璞归真,在寂寞之中安放疲累的灵魂,陶渊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人说陶夫子是以虚张的诗意消解田园的艰辛,以朦胧的醉眼忽略生活的重荷,或曰他在狭小的天地中与世无争,放弃自身的责任,泯灭生命的意志。

我却要说,乱世中,当我们见多了沽名钓誉、贪饵吞钩、奴颜屈膝、背信弃义等等卑劣无耻的行径之后,他这样安守寂寞,独善其身,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他并非对稼穑之艰、耕作之苦视而不见,从他归隐到去世,经历了丧妹、火灾、荒年等一系列打击,甚至以乞讨度日,他却仍然无怨无悔,“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萧统语),执著地坚守着他的精神家园,将种豆、采菊、饮酒、读书、睡眠、行路、乞食等日常生活和草木、飞鸟、片云、鸡鸣、狗吠等日常景物诗化,甚至于将死亡也诗化,“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有什么能够和这诗化人生相比的呢?
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

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

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人生是短暂的,人生需要旷达。

现代人,守住内心的寂寞,别让心灵蒙尘,因为寂寞是一种美丽,寂寞使人诗意地安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