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检测11

合集下载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检测:(一) 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检测:(一) 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含解析

课时检测(一)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左传》记载:“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制也”。

由材料可推断这一时期()A.等级秩序取决于贡赋轻重B.血缘亲疏维护了等级秩序C.贡赋轻重反映了爵位高低D.宗法制度决定了爵位高低解析:选C等级秩序实际上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森严等级,而材料强调的是同一级别内部爵位的高低,故A项错误;材料与血缘亲疏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表述,缴纳贡赋多者位尊,是贡赋轻重反映爵位高低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2.《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

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

”材料旨在说明()A.分封制的必要性B.宗法制的合理性C.立嫡制的合法性D.世袭制的重要性解析:选B材料反映出人性亲近亲人,故形成严谨的宗庙制度,从而维护国家统治,是宗法制建立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3.(2018·兴化一中期中)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争亦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 A.分封制进一步明确君臣等级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D.分封制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解析:选A根据“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说明西周分封制明确了君臣等级,故A项正确;秦朝开始建立皇帝制度,B项错误;夏商周时期权力尚未形成高度集中,C项错误;D项内容与“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不符,排除D项。

4.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晋两国,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楚国,打破了“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实行联姻。

江苏专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试题十: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_含解析

江苏专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试题十: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_含解析

课时检测(十)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到现在为止,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

”这一思想()A.有利于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B.后来发展成“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C.后来发展成“一边倒”的外交政策D.成为“求同存异”主张的理论基础解析:选C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题目中“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相符,故C项正确。

2.1948年至1949年,中共中央多次发出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

其中规定的重要原则有:“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

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境内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

”这一原则的核心方针是()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析:选A“另起炉灶”的含义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与材料中的要求独立自主相吻合,故A项正确。

3.(2018·无锡期中)“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据此,这一言论最有可能发生在()A.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B.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上C.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D.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解析:选C由“周恩来的发言”“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可以判断这是美国方面对在处理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时对中国方面的态度的回应,据此可知是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评价,故C项正确。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单元检测:(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单元检测:(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

单元检测(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这表明他主张()A.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B.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C.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D.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解析:选B材料中“士之仕也”表明知识分子应重视仕而非耕,故A项错误;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与材料中“士之仕也”“士之失位”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孟子关注重点是“士”,没有涉及分封制与民本意识,故C、D两项错误。

2.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

”该思想属于()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解析:选B该思想反对“大国之攻小国”,主张非攻;反对“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主张兼爱,故B项正确。

3.“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以上言论应该出自()A.《论语》B.《道德经》C.《孟子》D.《韩非子》解析:选D由材料“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得知,作者主张严刑峻法,反对实行“仁政”。

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与材料观点相符,故D项正确。

4.钱穆在论及先秦诸子思想时说:“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

……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

”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解析:选C墨家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墨家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

5.先秦时期,某学派提出“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第八单元 单元检测评估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第八单元 单元检测评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 共60分)1. 二战期间美苏建立同盟关系, 在战后破裂的主要原因是()A. 美苏争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B. 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C. 两极格局间关系的实质是两强争霸D. 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决定国家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 其次是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因素. A项是破裂的影响, C项与破裂无关, D项是双方合作的成果.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美国占领日本, 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 1948年, 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 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 这一政策转变()A. 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B. 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C. 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D. 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A项表述与题干无关, 可以排除; 日本在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 改变了二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 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B项不符合题意; “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是朝鲜战争以后的事情, 由此排除D项.3. 美国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初曾建议西欧盟国出手相助, 但西欧盟国反应冷淡. 美国有人因此指责西欧盟国忘恩负义, 他们最主要的依据是()A. 二战中美国帮助西欧盟国打败法西斯B. 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以遏制苏联C. 美国建立北约以保证西欧安全D.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以复兴欧洲经济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这里的“恩”指的是二战后, 美国曾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4. 1949年美国发起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其目的是()A. 拉拢东欧国家B. 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C. 军事上遏制苏联D.与华沙条约组织对抗解析: 选C. 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理解北约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组织, 是“冷战”的重要手段之一. 故应选C项.5. 下列素材中, 不能直接用于探究“冷战局面形成”这一课题的是()A. 丘吉尔铁幕演说录音B. 马歇尔计划援助状况报告C. 华约成员国分布示意图D.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文本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 有关“冷战”的是A、B、C三项, D 项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内容之一, 与本题要求不符, 故选D项.6. 下面是一幅政治漫画, 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 最后达成的共识是()A. 我们太小, 实在无奈B.他们相争, 我们得利C. 赶快联合, 求得生存D.各奔东西, 争取自保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欧洲共同体形成背景的理解. 二战后, 西欧经济发展较快, 强烈要求从美国的阴影下走出来. 但它们任何一国都无法与强大的美苏抗衡, 为保障自身并求得发展, 只有联合.7. 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 美国总统尼克松说: “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 “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 从而共同合作”. 尼克松的这段话反映出()A. 欧洲经济崛起, 其控制欧洲的计划破产B. 美、日、欧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C. 欧洲联盟成立D. 美苏争霸受挫, 迫使其调整对欧政策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1973”和“欧洲年”, 反映了欧洲崛起, 美国急需改善对欧政策. B、C、D均与题干不符, 可排除, 故选A.8. 二战后, 促进日本经济腾飞的客观有利条件是()A. 废除了封建落后因素B.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C. 重视教育D. 在朝鲜战争中美国向日本大量订货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意题干要求是“客观条件”, 而A、B、C三项均是主观条件, 只有D项为客观条件, 故选D项.9. 1961年9月, 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 “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 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 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番话反映了()A. 两大阵营开始对立B. 多极化世界格局开始形成C. 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D. “冷战”出现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二战后亚非拉诞生了许多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但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 甚至成为美苏争霸的战场, 为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 1961年在铁托等人的倡导下,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0. “东欧各国因照搬苏联模式, 导致最终剧变”. 东欧剧变给我们带来的主要教训是()A. 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B. 要实行改革开放,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 警惕西方国家和平演变D.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解析: 选A.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 应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材料明确告诉我们照搬苏联模式导致东欧剧变, 由此得出的教训便是社会主义建设要与国情相符, 故选A.11. 观察以下两幅漫画, 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 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A. 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 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解析: 选C. 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是苏联的解体, 而苏联的解体就是葬送于戈尔巴乔夫之手.12. 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 正确的是()A. 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变成了单极格局B. 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C. 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D. 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解析: 选D.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苏联解体, 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而不是形成单极格局, 故A项错误; 促成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的是欧共体的发展和日本的崛起, 故B项错误; 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中国综合国力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C项错误. 只有D 项正确, 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 说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3.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孤独的超级大国》中说: “当前我们处于一种奇特的混合格局, 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的世界格局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两极格局瓦解后, 世界趋向于建立单极格局B. 当前,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C. “一超多强”是两极格局瓦解后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D. 鉴于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 美国放弃了建立单极世界的政策解析: 选C. 两极格局瓦解后, 多极化趋势增强, 但并未形成稳定的多极化格局, 排除A、B、D三项.14. 右图是当今朝鲜平壤火车站附近的一幅反美标语牌, 上面大致内容是: “滚出去!你没有资格赖在这里(朝鲜半岛)!”这反映了()A. 两极格局依然在当前存在B. 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C. 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遭到谴责D. 国家统一已经成为历史潮流解析: 选C. 注意时间是“当今”及“反美”, 可反映出朝鲜在谴责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两极格局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即不存在了, A项错误; 仅从朝鲜反美不能说明B、D两项.15. 苏联解体后世界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关于多极化趋势加强给世界带来的影响的说法中, 错误的是()A. 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B. 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C. 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D. 多极化趋势加强后, 世界出现天下太平的大好形势解析: 选D. 多极化趋势出现和加强后, 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 但实际上天下并不太平, 局部战争仍时有发生.二、非选择题(16题16分, 17题24分, 共40分)1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状态, 不如此就没有政治的安定, 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 促使整个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 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 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 将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马歇尔1947年6月的演讲材料2: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朋友, 是的. 盟国, 是的. 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 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材料3: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 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 拟定全部计划, 执行全部决定, 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 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 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请回答:(1)材料1反映了美国怎样的战略意图?为达此目的, 美国在政治上、军事上采取了什么措施?(6分)(2)依据材料2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欧关系出现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 (6分)(3)从经济角度分析材料3中美国“不能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的原因. 为此, 美国采取了战略收缩政策, 这一政策对当时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解析: 第(1)问, 阅读材料, 注意材料出处, 可知是“冷战”的开始.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美国的战略意图及在政治、军事上的措施. 第(2)问注意关键词“竞争对手”, 说明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第(3)问注意“经济角度”, 联系中美关系回答.答案: (1)扶植和控制西欧, 遏制苏联, 称霸世界. 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 军事上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2)美欧经济竞争激烈. 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冲击两极格局, 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3)美国经济发展出现衰退. 中美开始了关系正常化的进程.1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俄罗斯前总理普利马科夫表示, 当今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由一国指挥世界的做法是不可接受的. 他说, 当世界的两极体系不复存在时, 人类应当走向一个以几个中心为依托的多极世界, 目前的世界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但是, 最近又出现了走向单极世界的倾向——有一个大国企图指挥世界, 这是不能接受的.材料2: 在谈到地区冲突时, 普利马科夫认为, 这种冲突现已同国际恐怖主义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使冲突的解决变得更加困难, 从而使世界面临新的威胁. 他说, 车臣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当地的恐怖分子和分离主义者得到外部的支持.材料3: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 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破天荒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洲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 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 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而且的确也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的进程中的最后一步.——布热津斯基《大棋局》请回答:(1)分析材料1, “最近又出现了走向单极世界的倾向”具体指什么?结合所学回答世界的两极体系是怎样形成的?(8分)(2)概括材料2中所说的“世界面临新的威胁”. 对待这一问题我国是怎样做的?(8分)(3)材料3中说“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 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其结构性的变化有哪些?(8分)解析: 第(1)问注意结合苏联解体之后美国的态度以及“雅尔塔体制”的形成、美苏“冷战”; 第(2)问注意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的做法; 第(3)问可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入手分析.答案: (1)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企图称霸世界). 形成: 二战后形成美苏两大势力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制”. 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 苏联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 联合东欧国家于1955年成立华约组织.(2)威胁: 地区冲突; 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对地区冲突, 一是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能够公正合理地解决作出积极的努力; 二是重视维和领域的工作, 派出维和部队.(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 俄罗斯取代了苏联的地位;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欧盟成立; 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积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日本也主动参与国际事务, 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整个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11讲明清时期的政治学案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11讲明清时期的政治学案含解析

第五单元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三维坐标·时空清][三面解读·特征明]第11讲明清时期的政治一、明朝1.废除宰相制度(1)原因:宰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2)废除: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制度(1)出现:(2)地位: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能统率六部,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3)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其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

二、清朝1.清朝初年(1)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2)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1)背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2)职责: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3)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辩]内阁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约束。

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回。

[联]清朝统治者在承袭明制基本框架的同时对其有所调整,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与此同时,17~18世纪的西方,一种新的政治制度——代议制不断发展,中国的封建专制政体中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拓] 军机处的特点“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勤”:地近宫廷,便于宣召;“速”:办事速度快,效率高;“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

三、地方——中央集权继续加强和因地制宜设置地方体制(一)三司分权,设立督抚明代仿效宋朝中央对地方的集权制度,地方最高层级的省(布政司),设三司使以分其权:承宣布政使司的布政使管民政、财务;提刑按察使司的按察使掌刑法;都指挥使司(都司)的都指挥使掌兵务,调兵则由中央。

通史版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5单元明清1368-1840年前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

通史版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5单元明清1368-1840年前单元过关检测含解析

通史版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检测(五)一、选择题1.(2019·石家庄模拟)“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

”这表明( )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C项正确,B项错误。

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

2.(2019·日照校际考试)清朝时,政府的行政文书以汉文、满文为主,但也涵括蒙文、托忒文、帕尔西文、藏文等诸多民族语言。

此举旨在( )A.传递政治大一统理念B.表达民族平等的思想C.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D.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的行政文书包括诸多民族文字,这样可以有效传达国家政令方针,维护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

B、C、D三项皆不符合材料主旨,且与史实不符,排除。

3.(2019·宁夏银川一中高二期末)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

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

这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C.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D.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答案 D解析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甚至爆发“反科举”运动,表明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已经阻碍了政治发展进程,因此材料反映了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故选D项。

材料反映的是反科举,不是针对八股文,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的公平性问题,排除B项;生员、监生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并非操纵国家政权,排除C项。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专题卷-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专题卷-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卷一、单选题1.20世纪初,亚洲开始改变沉睡状态,出现了戊戌变法、印度1905—1908年反英斗争、辛亥革命、伊朗立宪革命等重大事件。

这根源于( )A.世界殖民体系的衰退和瓦解B.亚洲人民反帝斗争走向联合C.亚洲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D.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2.独立后的拉丁美洲不仅受到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而且还受到其武力干涉,这就是所谓的“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

实施这一政策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3.1882年埃及人民在亚历山大港英勇抗击外国侵略军,他们所抗击的是( ) A.法国侵略军 B.奥斯曼帝国军队C.英法联军D.英国侵略军4.19世纪欧洲商业资本在非洲建立商站和早期殖民地,通过各种手段促使本国政府采取政治或军事行动,以达到兼并殖民地,保护经济利益的目的。

据此可知( )A.商业殖民活动助长野蛮瓜分B.西亚是欧洲商人活跃的地区C.世界殖民体系已经正式建立D.非洲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

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6.如图所示为关于门罗主义的漫画,画中左下方的英文意为“西半球”。

该漫画意在说明当时美国( )A.干预拉美独立运动B.独霸美洲的企图C.主张共同瓜分世界D.称霸世界的野心7.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晚期处于自发的斗争阶段,19世纪晚期后开始走向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在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

这一变化根源于( )A.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B.新经济因素的不断发展C.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D.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8.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会议,经过激烈讨价还价,达成协议: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领土,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分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第4讲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届某某某某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质量监测)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 A.确立起皇帝制度B.摧毁了宗法关系C.建立起官僚政治D.加强了基层治理解析:选D “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和中央集权,故选D项;秦王嬴政确立皇帝制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基层治理,不涉及宗法关系问题,“摧毁”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而材料强调基层治理,排除C项。

2.(2019届某某乌鲁木齐一模)古代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的说法,到秦始皇时期,“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全都作为祭祀的对象。

”这反映出( )A.周朝礼乐制度遭到破坏B.秦朝继承了古代的祭祀制度C.秦始皇不遵循古代礼制D.秦朝大一统君主专制的形成解析:选D 材料信息“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全都作为祭祀的对象”说明秦始皇统一后建立了不同于分封制下的新的帝王祭祀体系,这也是秦始皇一统天下,构建专制权威的表现,故选D项。

3.(2019届某某内江一模)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

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X执政解析:选B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对郡、县长官的考课和监察,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可见分封制在汉初仍有影响,排除A项;科举制在隋朝创立,排除C项;“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X执政”,此说法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排除D项。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评估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评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 共60分)1. (2012·武汉一中高一月考)《诗经》载: “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这说明()①分封制出现②周王拥有最高的土地所有权③周朝实行严格的宗法制④周王确立了权威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由“王土”、“王臣”可以确定①②④正确, ③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应排除. 故选C项.2. 2011年4月28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束, 数据显示, 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5.20∶100. 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 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 下列关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表述中最恰当的是()A. 宗法制B. 科举制C. 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D. 郡县制解析: 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迁移分析能力. 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制度, 在此制度下, 人们特别在意家族的血缘传承,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它的现实影响就是重男轻女, 从而造成男女比例失调.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 有过三次大革命, 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A.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B. 焚书坑儒, 实行思想专制C.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D. 制定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焚书坑儒发生在公元前214年, 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于战国时期, 在秦朝并没有制定出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但是形成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制度, 这就是中央集权制度.4. (2012·辽宁省大连调研)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与分封制相比, 其主要特点是()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官职世袭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④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在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 无论中央的三公九卿还是地方的郡县长官, 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不得世袭, 因此②是错误的, 含②的A、B、D三项都要排除.5.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 (汉代)最基层的官吏要把诏书抄写在乡亭的墙壁上, 后来改为书写在木板上, 或直接以“扁书”(成编的简册)悬挂在市里乡亭. 这种现象说明汉朝时()A. 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B. 皇帝直接对人民进行统治C. 基层官吏直接对皇帝负责D. 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控制地方解析: 选D. 从材料中得不出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A项错误; 直接对人民进行统治的是基层官吏, B项错误; 基层官吏直接对郡县长官负责, C项错误; 材料说明的是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控制地方, D项正确.6. 中国历史悠久, 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 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 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 但也有例外. 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 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A. 秦汉三公制B. 隋唐三省六部制C. 宋代三司使制D. 元代的中书省制解析: 选B.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隋唐时期形成的三省六部制, 体现了分工合作、相互监督的集体领导机制.7. (2011·高考上海单科卷)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A. 秦二世而亡, 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 秦二世而亡, 汉启用布衣将相C. 隋二世而亡, 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 隋二世而亡, 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解析: 选A. 秦二世而亡, 汉高祖刘邦错误地认为是秦朝废分封行郡县造成的, 从而大封同姓王, 实行郡国并行制, 诸侯国随着势力的增长而形成对中央政权的严重威胁, 形成了新的问题, 故A项符合题意. 汉启用布衣将相扩大了统治基础, 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出现了清明的政治局面, 唐实行宽简舒缓的法令缓和了社会矛盾, 都是吸收前朝灭亡教训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故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8.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 枢密院主兵, 三司主财, 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 选C. 材料反映宋代原属宰相职权的行政、军事和财政权相互分离, 各自独立, 三者都对皇帝负责, 体现的是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A项与史实不符; B项是清初军机处设置的影响;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权力机构的变动, D项与之无关.9.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 “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 只能说是汉代好, 唐代比较好, 宋代就太差了. ”宋代地方行政“太差”的根源在于()A. 一切大权尽归中央, 造成地方贫弱B. 地方机构重叠, 提高了官员的积极性C. 地方官贪污腐化, 加剧了社会矛盾D. 地方权力膨胀, 中央对地方失控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宋朝“制钱谷, 收精兵”将地方一切权力收归中央, 致使地方无权, 比较贫弱, A正确; B、D与史实不符, 排除; C与地方行政制度无关, 排除.10.17世纪西方人认为: “(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 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 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 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 ”该制度是()A. 军功爵制B. 郡县制C. 察举制D. 科举制解析: 选D. 从题干的时间17世纪来看, 只有B、D两项符合, 而从题干反映的内容来看, 体现的是政府的人才构成问题, 只有D项符合题干要求.11. 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 实行行省制度. 这个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其中最突出的影响是()A. 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B.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C. 有利于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实施, 巩固其统治D. 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 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解析: 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就在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12. 某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考研究生的试卷中, 有这样一道试题: 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理解. 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 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A. 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 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 使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D. 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历史上有贤相和奸相, 但丞相制度和社会动乱没有必然的联系, 故B的说法不正确.13. (2012·江西省新余市调研)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 “虽无相名, 实有相职, 既有相职, 却无相权, 既无相权, 却有相实. ”这种制度是指()A.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B. 唐代三省制C. 元代行省制度D. 明代的内阁制度解析: 选D.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和对教材知识点的准确把握能力. 明代废丞相后正式设立内阁, 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于是出现了材料中所述的现象.14. 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 “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A. 秦丞相府B. 唐尚书省C. 元中书省D. 清军机处解析: 选D. 从题目可以看出, 一切以皇帝为中心, 军机处的大臣也只是奉旨行事, 跪受笔录. 所以选D项.15. 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 本质上反映了()A. 宰相权力不断削弱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 文臣地位不断提高D.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解析: 选D. 三省六部通过分化相权, 加强了皇权, 明在废除丞相后设内阁, 皇权进一步加强; 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二、非选择题(16、17题各20分, 共40分)1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材料2:材料3: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 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 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 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 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 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 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 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 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 即反对理性, 经验守旧, 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中国历史纵与横》请回答:(1)材料1反映了哪一种历史现象?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2)材料2反映了哪一种历史现象?试归纳其主要特点. (4分)(3)根据材料3, 指出材料1与材料2之间的关系. (6分)(4)材料1反映的历史现象在当今社会还有哪些遗迹?请举例说明. (6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1体现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中的宗法制, 宗法制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 来保证王权的稳定. 材料2体现的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 其主要特点可结合图示及所学知识回答. 第(3)问需要归纳提炼材料3中的相关信息. 第(4)问结合社会现实问题探求宗法制的历史遗迹.答案: (1)宗法制度. 作用: 凝聚宗族, 防止内部纷争, 强化王权, 家国合一.(2)中央集权制度. 主要特点: 皇权至高无上; 权力高度集中; 严格的等级制度.(3)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 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4)凝聚亲情的传统节日, 如春节等; 寻祖探源、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 某些家族重修(续)家谱、族谱等.1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相国、丞相, 皆秦官, 金印紫绶,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有左右, 高帝即位, 置一丞相, 十一年更名相国, 绿绶. 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 文帝二年, 复置一丞相. 有两长史, 秩千石. 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材料2: 宰相制度的兴衰秦朝: 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丞相是百官之首,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朝: 初期, 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位高权重. 后汉武帝让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等, 参与军国大事, 对相权进行削弱.唐朝: 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相权分散, 且相互牵制和监督, 相权受到削弱.宋朝: 初期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相权受到削弱.元朝: 废三省, 设中书省, 是最高行政机关, 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明朝: 明太祖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 并下令以后不准再立丞相. 这样, 自秦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清朝: 设立军机处, 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材料3: 在康熙帝中年时期有两位显赫的重臣: 索额图和明珠. 他们不仅担任高官, 而且是皇亲国戚, 人称“索相”“明相”. 但是, 他们两人都大肆谋取私利, 而且明争暗斗. 康熙帝在多次劝说无效后, 将他们两人先后罢官, 终身监禁.请回答:(1)索额图作为“国丈”, 明珠作为“国舅”, 最终遭到康熙帝的监禁,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10分)(2)内阁首辅与宰相有哪些区别?(10分)解析: 在回答(1)时, 可以从多方面展开, 如康熙帝执法严明, 康熙帝推行专制, “伴君如伴虎”等. (2)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应从他们所掌握的权力来比较.答案: (1)答案一: 在执行国家法纪方面, 康熙帝是非常严明的, 索额图和明珠利用皇亲国戚的地位大肆牟利, 结党营私, 明争暗斗, 罪有应得, 康熙帝处置索额图和明珠, 证明康熙帝是一位英明皇帝.答案二: 在封建社会, 官吏贪污腐化之风是极其普遍的, 在官场中, 官员的相互倾轧也屡见不鲜. 索额图和明珠的表现只是众多类似现象的一个典型例子罢了. 康熙帝处置索额图和明珠并不能表明他执法严明, 只能解释为康熙帝绝不容忍别人拥有真正的大权, 不然, 为什么康熙帝没有一开始就处置他们呢?答案三: 在封建社会, 皇帝大权独揽, 各级官员的生死, 都掌握在皇帝之手, 至于他们的政治前途, 职权的大小, 更是完全凭皇帝的兴趣决定, 明清时期更是如此. 皇帝喜怒无常, 他的一切情绪都可能决定官员的升迁或罢免, 甚至生死. 所以, “伴君如伴虎”是封建社会的至理名言.(2)区别: 在宰相制下, 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 其地位是“百官之首”; 在内阁制下的阁臣本身并无决策权, 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 但是其权力不是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 而是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 因此, 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是变相的宰相, 但是其权力与前代的宰相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1-4-11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1-4-11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35分)1.(保定模拟)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利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答案 B2.(攀枝花模拟)历史学家在评论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时说:“英国也许比欧洲任何国家更接近于革命。

”这是因为()。

A.工人阶级和下层群众获得了选举权B.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C.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D.避免了社会动荡,保持了政局长期稳定解析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是在工业革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使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席位,使英国的民主制度更趋完善。

答案 B3.(考试报)肖德甫在《大国法则》中认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与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

”对材料中“光荣革命”意义理解错误的是()。

A.极大地提高了英国议会权威B.使英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政体C.开辟了和平与渐进的政治变革道路D.为英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解析“光荣革命”后通过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而责任内阁制只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故B项错误。

答案 B4.(历史报)《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废除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未经议会批准,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可见该法案体现的两大原则是()。

①三权分立,相互制约②司法独立于王权③议会权力高于国王④君主“统而不治”的原则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解析根据《权利法案》规定,第一句符合②,第二句符合③。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太平天国运动(含解析)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太平天国运动(含解析)

课时作业11 太平天国运动时间:45 分钟一、选择题1. (2019 •临沂质检)太平天国1852年发布檄文:“天下为上帝之天下,满洲为胡虏妖人,肆毒混乱,改变中国形象……现在皇天震怒,命天王扫除妖孽,廓清中夏。

”这体现出太平天国运动()A. 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统治B. 主张挽救民族危亡C.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D. 代表先进历史潮流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太平天国认为,天下是上帝(即西方的上帝)的天下,满洲人原为野蛮之人,祸乱中国(中夏),“命天王扫除妖孽,廓清中夏” ,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故选 A 项。

答案:A2. 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 四个篇章。

“政策筑梦”是指()A. 永安建制分封诸王B. 定都天京,军事全盛C. 天京变乱,由盛转衰D.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解析:材料中“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分别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利用拜上帝教组织起义力量,发动反清战争,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变革中国和天京变乱,故选D项,A B、C三项与题意要求不符。

答案:D3.(2019 •青岛市一模)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当时世界潮流的是()A.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B. “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C.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D. “国家以法制为先有法制而后有国家”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

联系世界史内容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政治上建立法治国家。

A 项反映了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宗旨,排除;B、 C 两项反映的是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排除;D项反映的是建立近代化的法治国家,符合当时的世界潮流。

答案:D4 •下列太平天国的主张,直接体现抗灾意愿的是()答案:C5 • (2019 •宁德质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点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A. 划分“势力范围”B. 使战争中获得的权益能得以落实C. 进行资本输出D. 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开放的口岸,是列强获得特权的区域,但太平天国实行不承认不平等条约不妥协的对外政策,因此可知列强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用意是维护既得利益,故B项正确;A、C两项是19世纪末列强侵华举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D 项是在1901 年《辛丑条约》中体现的,故排除。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政治文明历程第2单元西方民主政治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第7讲英国君主立宪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政治文明历程第2单元西方民主政治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第7讲英国君主立宪制

第7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选择题1.(2019届四川乐山一模)1688年11月荷兰执政威廉率领远征军登陆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出逃。

议会通过了詹姆士二世“退位”的决议,正式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

此举意味着英国( )A.国王彻底丧失统治权B.法权至上时代来临C.责任内阁制正式确立D.君主制度从此结束解析:选B 光荣革命后国王仍旧有行政大权,并未彻底丧失统治权,故A项错误;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决议实现政权和平转移,确立王在法下原则,故B项正确;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确立,故C项错误;光荣革命立威廉为国王,说明英国依旧实行君主制度,故D项错误。

2.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大部分辉格党人放弃运用契约理论、天赋人权或者人民主权这些激进观念为革命合理性做出辩护。

相反,认为光荣革命是对宪政传统的恢复。

这表明在当时英国( )A.政治合法性受历史传统影响B.光荣革命成果受到挑战C.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D.政治生活缺乏理性精神解析:选 A 据材料“认为光荣革命是对宪政传统的恢复”可知,英国确立民主政体受到传统宪政的影响,故A项正确;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巩固了革命成果,故B项错误;据材料“对宪政传统的恢复”,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的宪政传统是限制王权,这说明立宪政体阻止了国王专权,故C项错误;政治生活的理性是反对国王和教会,材料“对宪政传统的恢复”体现了对国王权力的限制,是理性的体现,故D项错误。

3.(2020届安徽“皖南八校”摸底)英国的宪政体制从根本上解决了民族国家政府建构问题——现在是“议会中的国王”,而不再是王朝政府时“单独的国王”。

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国王的权力开始受到限制B.议会与国王组成新政府C.议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D.国王仅保留了形式权力解析:选C 在光荣革命之前,英国国王的权力就受到了限制,A项中“开始”的说法错误,故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通过题干“现在是‘议会中的国王’,而不再是王朝政府时‘单独的国王’”,可知在英国宪政政体之下国家的主权由国王转移到了议会,即议会在国家政权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故C项正确;在《权利法案》颁布之后,国王还是有一定行政权的,其权力是逐步被缩小的,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担任第一任首相,国王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统而不治”,故D项错误。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夯基提能作业本:第11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Word版含解析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夯基提能作业本:第11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Word版含解析

第1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2017辽宁师大附中期中)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

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

这样()A.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B.内阁辅臣拥有对国家大事的部分决策权C.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制约关系D.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2.依据相关知识判断:六部最高首长的官阶由正三品提高到正二品,六部成为平行的帝国最高行政管理机关应发生在()A.秦朝“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B.唐设官分职,实现政务机构多元化C.明裁撤中书分庶务,“君相合一”D.清代内阁之外别设军机处掌理政务3.明朝始设巡抚,“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后来绝大多数巡抚都带有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

明朝设立巡抚的主要目的是()A.取代地方的军政长官B.解决军粮供应问题C.发挥地方上的自主性D.加强对“三司”的管理4.下图为某朝皇帝的宫城局部示意图,该皇帝是()A.明太祖B.明成祖C.康熙D.雍正5.(2017广东茂名一调)清朝前期的君主对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但同时也明确规定:这些王公须在京城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方便满洲贵族参政议政B.消除君主制的潜在威胁C.尊重少数民族原有传统D.减少清政府的财政开支6.(2017甘肃平凉一模)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二、非选择题7.(2017河北保定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两次鸦片战争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两次鸦片战争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两次鸦片战争(单选题)1.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英国的赔款包括三个项目:“鸦片烟价”即赔付清政府销毁的英国鸦片:“商欠”则是指广州经营进出口贸易的行商所欠英国商人的债款;“水陆军费”乃是英国政府对中国进行侵略战争的军费勒索。

这()A.揭示了殖民主义者侵略的本质B.印证了中英贸易失衡的必然结果C.表明发动战争是英国既定国策D.解释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2.鸦片战争后,有西方人观察到“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

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

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还记叙苏南地区仍以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

这一现象表明()A.经济分工的差异性B.经济结构变动的复杂性C.自然经济的分散性D.美国享有对华贸易特权3.1858年的《天津条约》使得领事裁判权进一步充实和巩固。

随着对国际法知识的了解,一些清朝官员指出,领事裁判权违反了国际法,“洋人归领事管辖,不归地方官管理,于公法(《万国公法》)最为不合”。

这反映出当时()A.政府成功地运用了国际法B.统治者放弃了朝贡外交体制C.国人萌生了司法主权观念D.部分官员注重国际地位提高4.一位法国学者将某场战争的终结称为近代北京的“序曲”,这场战争后,北京重开教堂,允准西方各国进京设立医院、银行、学校等机构。

该学者提及的这场战争()A.激发了“以夷为师”的新思潮B.推动了民众的思想解放C.加快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D.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5.日本有一则传说,印度僧人达摩来到中国后,他的眼皮化为茶树。

19 世纪英国在印度种植茶叶成功,此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学者改写这个故事,塑造印度是茶树原产地的概念,扩大印度茶叶产业影响力。

他们改造这则传说的目的是()①打压中国茶叶出口②摆脱对华贸易逆差③迫使中国开放口岸④加速对华文化侵略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19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有关西方商务等事宜,清政府都一并交于地方督抚处理。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1辛亥革命(含解析)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1辛亥革命(含解析)

高效作业(十一)辛亥革命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9·石嘴山高三摸底)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

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

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材料说明(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解析根据材料“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说明对于秋瑾事件,官府并没有按照法律去办事,体现出当时国人民权意识的逐渐觉醒,故A项正确;晚清政府并不重视民众的舆论,故B项错误;张曾扬按照革命罪名逮捕秋瑾,并不是徇私枉法,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民众的态度,并没有说明西方国家对待此事的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9·大庆高三模拟)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预立上下议院基础为宗旨”.同时规定行政部门不对资政院负责,行政部门若侵夺资政院权限或违背法律,资政院亦无权直接纠弹或更有效地加以阻止,只能请旨裁夺。

这反映了()A.清朝统治陷入危机B.君主立宪制已确立C.民主政治取得突破D.专制色彩依然浓厚解析根据材料“资政院亦无权直接纠弹或更有效地加以阻止,只能请旨裁夺”,结合清末的背景,可以得知清末新政的改革仍保留较浓厚的专制色彩,故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君主立宪并未建立,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只能请旨裁夺"可得知,民主政治在清末并未取得突破,故排除C项.答案D点睛资政院是清末立宪运动的议会准备机构。

清政府设立资政院,目的在于培养锻炼议员的能力,为成立两院制的正式国会奠定基础,是一个过渡性的立法机构.3.(2019·佛山高三模拟)武昌起义一开始就以中华民国鄂军都督黎元洪的名义向各国领事发出照会,声明革命旨在推翻专制政府,建立民国,无排外性质,希望各国应严守中立。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世界历史破11 新高考“热考题型”之“史料价值”类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世界历史破11 新高考“热考题型”之“史料价值”类
略 (1)作答的两个部分 ①材料来源:根据材料出处和史料性质(是实物还是文字,是一手还是二 手)判断其史料类型,并分析其作用。比如一手史料可以作为直接证据,证明 该史实的存在;二手史料可以作为一手史料的补充,从更多角度去了解史实; 官方文书、档案可以证明某事件的可信度;日记、书信等可以说从个人角度反 映出当时社会的大环境。 ②材料内容: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归纳和 解读,一般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作用。比如,具体材料A,反映了什么, 可以用来研究什么。
——摘编自[英]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贝克特认为,奴隶制、殖民主义和强迫劳动,以及其他形式
的暴力,不是资本主义历史的对立面,恰恰是资本主义的核心。
不能仅基于对欧洲历史的考查,如果从亚洲、非洲和 美国等地区的视角来看,19世纪是野蛮和极端的年代, 奴隶制和帝国主义蹂躏了全球的大部分地区。
说明上述罪恶行径是资本 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
——摘编自于留振《新资本主义史与美国史
研究的新趋向——再论〈棉花帝国〉》
目录
(1)材料一作为研究19世纪世界历史的史料,有何不足之处? (2)材料二、三研究世界历史视角有何不同?请加以说明。 (3)考量19世纪的历史,应坚持什么原则?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1)不足:材料一强调的是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不能体现出世 界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19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没有体现出来;19世纪民族解放运动成为重要的时代潮流,材料一没有 体现亚洲和非洲的历史。(答出其中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2)材料二是基于欧洲历史的考查,突出了欧洲资本主义在世界的中心地位,体 现了欧洲中心论;材料三是从全球史的视角来看待19世纪的世界,也注意到了 资本主义的黑暗面。 (3)原则:坚持唯物史观,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看法: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从全球史的角度整体上看待19世纪世界历史; 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19世纪的历史,既要肯定资本主义的进步性,也要看 到资本主义的局限性。

广西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讲《太平天国运动》

广西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讲《太平天国运动》

广西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讲《太平天国运动》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5题;共70分)1. (2分)《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

”对文中所说的四者认识正确的是A . 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B . 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C . 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D . 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2. (2分) (2017高二下·南阳期末) 太平天国运动酝酿期间,有知情的外国人曾这样记述:“叛乱发生以前,已经有若干征兆。

先是民间道门传播预言,使广西叛乱带有先知们的预见并具有信徒们所期望的性质,从而赋予这种事变某种威信。

纷纷传说本甲子第四十八年年初,即1851年初,明朝即当复国……民间对这件事是一点也不怀疑的。

”此记述说明()A . 预言是历史走向的预兆B . 预言是政治斗争的手段C . 记述者同情太平天国运动D .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具有必然性3. (2分) (2018高一上·茶陵月考) 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

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

”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A . 自然灾害频仍B . 官吏贪暴腐败C . 土地兼并严重D . 社会治安混乱4. (2分) (2019高一下·淄川开学考)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

”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A . 推翻了清政府专制统治B . 结束中央集权的政体C . 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D .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5. (2分) 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第29讲、选择题1.(2018银川一中)北宋文学家苏轼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

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常形之失,人皆知之。

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

”(《宋诗话全编苏轼诗话》)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A •知行合一B •格物致知C.致良知 D .经世致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准确分析与理解的能力。

解题时需要特别注意“何种认识论”,据此分析可知 D是明清进步思潮的内容,排除。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认识论分别是“格物致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而苏轼认为“理”在外在的物中,所以其认识论应与“格物致知”相一致,故选B。

2.(2018潍坊一模)“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

”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A .万物源于“天理”B .心即理也C.存天理,灭人欲 D .经世致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及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大意是人有天赋道德之心,自古圣贤相传的不过就是这种本心;人应该牢牢掌握先天具有的良知良能,这是入圣成贤的根本。

可知材料的观点与心学一致。

故选B项。

3.(2018 •苏百校联考)王夫之在批评某位思想家时说:“”窃佛老之旨,游心于虚无,而招致亡国之祸!”省略处为()A .程颢B .王阳明C.董仲舒 D .黄宗羲[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材料中“游心于虚无”属于心学的特点,故选B项。

4.(2018杭州一模)“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注解。

下列关于“仁”的解释中,属于理学家朱熹新阐释的是()A .“仁”是天理的核心B .国君行政应该“志于仁”C.“仁”者“爱人”D.“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朱熹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建立起理学体系。

所谓的理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

故选D项。

5.(2018长安一中)朱子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

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A •从政治需要出发B •从天人关系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 D •从人的本性出发[答案]C[解析]解题关键是对“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的理解,结合所学可以判断朱熹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进而提出理是世界的本源,所以C项符合题意。

6.(2018云南昆明高三摸底)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写道:“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

”其主要原因是王阳明()A .否定孔孟权威B .否定“存天理,灭人欲”C.高扬人的主体地位D .强调“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王阳明强调通过内心反省致良知,突显了人在个人修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带有人性觉醒的意味,故 C项为正确选项。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以儒学为基础,并未否定孔孟权威和“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故排除 A、B两项;知行合一强调道德和实践的关系,并不包含思想启蒙的含义,故排除 D项。

7.(2018河南开封高三一模)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A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D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朱熹重视理学原则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运用,理学“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符合材料的意思,故 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以及哲学化,故A、D两项错误;材料强调理学的生活化而非政治化,故B项错误。

& (2018景德镇二模)明末清初顾炎武抨击当时知识分子“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弄得“股肱堕而百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此思想不包含()A .感叹时局动荡B .不满“空谈误国”C.反对君主专制 D •强调“实干兴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的“经世致用”思想,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等可知作者反对程朱理学的空谈,主张关注现实经世致用,C正确。

9.(2018四川南充高三一模)明朝有学者言:“负惟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A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B.强调对民意的尊重C.主张建立法制社会D.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答案]B[解析]材料“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说明要尊重民意,故 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主张建立法制社会是近代民主思想,故C项错误;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是在近代,故D项错误。

10.(2018 •东德州高三期末)黄宗羲被蔡元培称为“中国的卢梭”,他的《明夷待访录》被认为是“中国的《人权宣言》”。

这一提法的依据是()A .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启蒙作用B.倡导开明政治,效仿西方制度C.否定传统文化,促进民主发展D .提出主权在民,主张平等自由[答案]A[解析]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具有早期启蒙作用,故A项正确;黄宗羲没有提出要效仿西方制度,故 B项错误;黄宗羲没有否定传统文化,而是对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故C项错误;提出主权在民的是卢梭,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1.(2018西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材料二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材料三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并分析其本质目的。

(3)据材料三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与朱熹有何不同?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作用的认识。

[答案](1)核心:“仁政”思想。

(2)态度: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

本质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李贽反对坚持儒家思想,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时代特征:封建社会日趋落后;工商业兴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对缓和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安定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儒家思想日益僵化保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解析](1)本问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和爱民的思想。

(2)本问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中可以体现出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

根据所学知识,朱熹的本质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本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从材料三李贽“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中可以体现出李贽反对坚持儒家思想,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时代特征是封建社会日趋落后。

(4)本问主要考查学生阐述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儒家思想对缓和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安定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儒家思想日益僵化保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12.(2018山东临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仁由己。

”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1)据材料一,孔子认为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材料二(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董仲舒、朱熹两位思想家在君主统治的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一句话概括他们基本思想的共同点。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案](1)途径:通过自身努力;待人要宽容;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

(答出两点即可)(2)董仲舒:实践德政,推行教化;朱熹:“正君心”;基本思想:儒家民本思想。

(3)主要内容: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批判宋明理学,要求个性解放。

(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问,孔子认为实现“仁”的途径主要有通过自身努力、待人要宽容、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

材料中的“为仁由己”足以证明实现“仁”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自身努力。

材料中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足以证明实现“仁”的途径主要还有“待人要宽容”。

“克己复礼为仁”则足以证明实现“仁”的途径主要还有“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

(2)问,董仲舒这位思想家在君主统治的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指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天人感应,君主要好好的治理国家。

而朱熹这位思想家在君主统治的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则是指“正君心”。

而上述两位思想家基本思想的共同点则是指儒家民本思想。

董仲舒、朱熹两位思想家在君主统治的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也是难能可贵的思想观点。

(3)问,在明清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清之际也出现了很多进步的思想,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黄宗羲的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反对君主专制是因为君主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主张工商皆本则是资本主义萌芽存在的现实反映。

顾炎武的倡导经世致用,李贽的批判儒家思想,要求个性解放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