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在当今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因此,深入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强调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一理念与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理念有所不同,学术型人才培养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应用型人才培养则将重点放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以实践为导向的理念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实际工作场景和社会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例如,通过引入实际案例、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
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工作要求。
此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1、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
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企业则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和项目资源,支持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科研机构则可以为学校提供前沿的科技信息和研究成果,促进学校的教学内容更新和科研水平提升。
通过产学研合作,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同时,学校和企业也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2、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指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将教学内容融入到项目中,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
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发达国家本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发达国家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 培养目标:“两高一 广”:“两高”即高层次、高素质; “一广”即专业适应面广,面向行业或职业群,而不是某 个岗位。 专业设置:突出应用性和区域性,体现宽适性和整合性。 课程设置: 宽基础、重理论、综合性、多样化。如美国 本科护理专业“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教育模式 培养过程:“两个重视”——重视过程的质量监控、重视 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 的深度合作 招生方式:重视招收职业高中或专科高职的学生,以保证 本科高职与其下位职业教 育的衔接性。
4、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 是与传统的学术性研究型人才相区别的人才类型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应用性人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占据主 导地位 是具有多样性特征的人才培养类型,侧重于知识应用,具 有市场导向、着眼于学生就业需要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概念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其内涵具体有以下方面 1.强调技术。掌握现代高新技术系统理论,并能够用高新 技术改造传统技术,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 “技术型”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从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 化的人才。1)扎实的基础理论。毕业生应该具备与高等 教育相适应的基础理论知识,服务于人才基本素质的形成, 并为实践打下基础。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概念
3、人才培养的历史考察 学术型人才: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为主导,以自由教育为 原则、以知识本身为目的。 19 世纪初,德国高等教育强化科学研究,培养学术人才 19世纪后半叶,美国开创研究型大学模式:科学研究、研 究生教育并将学术型人才培养延伸到本科教育
Hale Waihona Puke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概念二、发达国家本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1968 年10 月,联邦德国通过了《联邦共和国各州统一专 科学校的协定》,决定在原有的工程师学院、高级技术学 校等学校的基础上组建三年制的高等专科学校 (Fachhochschule,简称FH)。到1971 年前后FH 达到70 多所。70 年代中期开始,高等专科学校陆续 改为四年制 的应用科技大学(德文仍为FH,但英译改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论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措施
论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措施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定义为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很多高校在积极探索和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但改革力度不够,推进速度仍远远滞后于不断快速发展的社会与市场需求。
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
当务之急,应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步伐。
1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以能力培养、社会岗位需求为中心,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知识本位。
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学科的完善上,造成学习内容繁多无法抓住重点,学习知识陈旧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等现状。
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还造成了教学形式更容易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而摒弃了学生本位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教与学关系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由于偏重学科体系或知识体系而设置的专业及课程与社会及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从而造成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毕业生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无法与一流高水平大学相提并论,而技术水平能力又不及职业院校。
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处于劣势或者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2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为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内容。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注重确立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应合理的专业、课程,采取相应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
理论研究应贯穿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用理论指导实践。
在实践中,坚持以理论研究为先导,形成从培养目标到培养模式研究、从教育体系到管理机制研究等一系列理论研究。
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构建科学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以学生为本,能力培养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依托行业背景,紧密结合企业现状及发展需求,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讨论心得体会
给理论安装飞翔的翅膀----“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1. 引言当黑暗的中世纪在蔓延的时候,西方人接受并完全接受了宗教结论和经院哲学,他们匍匐在神灵与“圣人”的面前,彻底相信知识已经完全被发现和创造。
在自然哲学和世界观上,有绝对正确的亚里斯多德;在医学上有神圣的格林。
人们认为,一切知识都由上帝和前人准备好了,只要去学习就行了。
但是,1214年一个叛逆的异教徒罗吉尔·培根在严谨肃穆的英国出生了。
就是这个人,几乎付出了一生的监禁生涯,但是,他把那黑色的、愚蠢而又专权的大幕撕开了一道裂口,让科学的光芒,那不屈的真理照了进来。
罗吉尔·培根就是那位被认为是西方实证主义的鼻祖的人[1]。
作为一种具有明确规定的哲学思潮,实证主义开始于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哲学”。
但作为一种哲学传统,实证主义却根置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之中。
根据当代波兰哲学史家科拉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的分析,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怀疑论提出的一种现象主义观点应当被看作实证主义的雏形,这种观点认为,经验能够使我们确定给定的对象是否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外表,但我们却无法由此推断对象事实上的确正如它的外表所呈现的一样,因而我们必须区分经验材料的真实内容与我们由此推断的事物自身具有的性质。
中世纪晚期的罗杰尔·培根和奥康的思想,同样表达了一种关于人类认识范围和有效性的实证主义观点,他们在与目的论神学的论战中强调了人类技术对自然的控制作用:如罗杰尔·培根就明确指出,知识的价值只能用使用的效果加以衡量,而获得知识的唯一合理手段就是实验和几何推演;奥康以“极端唯名论”的方式提出的“奥康剃刀”清除了一切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实体,严格区分了尘世的知识和宗教的信仰,认为后者是无法证明的,也是无需证明的[2]。
尤为重要的是实证主义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应用型人才作为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其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应用型人才,顾名思义,是指那些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各种问题的人才。
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更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过去,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大量的书本知识,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却显得束手无策。
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迅速适应社会的需求,导致了人才与市场的脱节。
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探索更加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首先需要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应当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为导向。
例如,在工程领域,培养目标可以设定为培养能够独立完成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和管理的专业人才;在医学领域,培养能够熟练进行临床诊疗和疾病预防的医学人才。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
课程体系应当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的融合。
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
例如,可以开设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应当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等。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项目驱动教学法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小组讨论教学法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对普通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模式的思考
一
授, 轻能力培养。这种 教育教学模式 的“ 形象化 核 心” 就是考试。考试 固然不失为公正公平 的人才选 拔机制 , 以考查知识掌握为主 的考试在某种程度 但 上也 阻碍了对学生其它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 试教育 、 学科 知识本 位 、 注重实践能力培育 的弊 不
一
6 — 8
维普资讯
进行调整 , 调整 的同时还必须兼顾人才培养 的本科
助理制度 ,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平台。
层次要求 , 把课程体 系分为普通教育课程 、 专业核心 课程 、 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 。普通教育课程 , 要求 在不削弱本科教学要求 的前提下 , 更新教学内容和
相比, 要有更强 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 能较快地适 应岗位的需求 , 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本科层次应用
各种人才的需求也不相 同, 普通高校的教育对象也
就不应像一种“ 生产流水线” 制造出来的“ 产品” 那样
千篇一律和一成不变 , 而是应与教育者形成互动 , 最
终成为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 、 熟练的实践技能和岗
所谓教育教学模式 , 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
三、 对培 养应 用型人才创 新模式的思考
1 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 系。传统精英教育 . 下, 为实现一定的培养 目标所采取 的某种能够稳定 模式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承 的系统与完整 , 而忽视 地培养学生掌握系统 的知识和能力的结构框架和运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的培养 , 这样 的人才培养模式 行组织方式 。长期 以来 , 国大学本科 层次教育形 必然与就业 市场 对应用型人才 的需 求产生严重脱 我 以学科为本位 的学术 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形式更 成了以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为人才培养取 向, 以学科 节,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它关乎着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和领域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旨在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更多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并探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以及效果的评估方法。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高校更好地实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在于探讨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高等教育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
通过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揭示问题的根源和本质,为制定有效的改进对策提供理论支持。
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也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研究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还可以为相关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引导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优化,满足社会各界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变化。
深入探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重大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2. 正文2.1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包括:1. 教学资源不足,导致师资力量匮乏,无法保证教学质量;2. 课程设置不合理,与实际需求脱节,缺乏专业性和实践性;3. 学生实践机会匮乏,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4. 评价体系不健全,无法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5. 行业与学校脱节,就业率低,未能有效对接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关于构建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甘肃科技纵横2008年(第37卷)第1期论坛随着高等教育的在快速发展,社会对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由于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成长远远落后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使我们不得不面对人才短缺的现实难题。
因此,在新阶段培养大批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内涵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
其主要特征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知识运用能力强,素质全面,具有科学创新精神。
复合型的实质是打破学科专业之间严格的界限,使学生能够接触和学习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及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
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仅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强调专业知识的宽泛性和学科知识的多样性,主要着重于各类知识的交融和综合。
具有更广泛、更丰富的内涵。
应用性人才,是指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包括经验技术、理论技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具有职业岗位群能力、综合能力、创造性技能。
应用性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应用性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
二、关于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原则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知识结构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其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
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
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过程必须加强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
由此,高校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应当根据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以及自身实际情况,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和服务方向,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构建各具特色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好能力教育、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因此,深入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与需求应用型人才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他们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能够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与学术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各行业对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求贤若渴。
例如,在制造业领域,需要大量能够熟练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技术工人;在服务业,需要具备良好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的专业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1、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将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科研机构则为学生提供前沿的技术支持和创新思路。
通过这种合作,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项目,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项目驱动式培养模式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将教学内容融入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的策划、设计、实施和评估等环节,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种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项目管理能力。
3、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根据企业的特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企业的人才短缺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1、优化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
同时,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其与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保持同步。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及举措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及举措
(一)认识: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
应用型人才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
因此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应用,重知识、轻素质,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观念;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既有创新精神,又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突破传统的“标准件”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鼓励和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
(二)举措
(1)开展讨论、论坛,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统一思想;
(2)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研究,立项教研教改项目。
(3)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和要求,确立顶层设计:“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质”
(4)开展调研,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
(5)举行“工程化”教学设计课堂竞赛,推进“工程化”改革;
(6)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双能型”教师的培养;
(7)推进产教融合,加强院内外实践场所建设;
(8)制定主要环节标准,加强教学监控。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当前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寻找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深入探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教学内容与需求不匹配当前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一方面,学校设置的课程和专业方向可能与实际市场需求不符,导致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时代在不断进步,一些新兴行业和职业也在迅速发展,但教学内容却无法及时跟进,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节。
对策:建立灵活的课程设置机制为了解决教学内容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学校可以建立灵活的课程设置机制。
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要灵活多样,能够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专业方向,将市场需求纳入考量。
还可以引入实践课程和实习项目,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实际工作,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问题二:实践环节与理论教育脱节当前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环节与理论教育脱节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学校通常过分强调理论教育,而对实践环节的安排不够充分,导致学生毕业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无法胜任工作。
对策:加强实践教育和校企合作为了解决实践环节与理论教育脱节的问题,学校可以加强实践教育和校企合作。
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实践课程、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可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就有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
问题三: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队伍结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些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影响了教学质量。
对策:改革教师管理体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了解决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学校可以改革教师管理体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1 基 本思路
原州区2 1年生态移民建设 方案编制 的总体思路 :按照 “ 01 整村生态 移 民搬迁 ,集 中连 片进行生态修 复 ,县外移 民为主 ,县 内移民为辅 ” 的总体思路。2 1年县内生态移民安置途径主要是 :一是结合新农村建 0 1 设 ,进行大村庄整治建设 ,就近安置移 民,在三营镇老三营村和头 营镇 杨 郎村征用土地 , 建设移民安置点 ; 二是征用鸦儿沟林场土地 , 建设移 民安置 点 ;移 民的产业发 展主要是 发展设施农业 和设施养殖 业安置移 民:三是利用城 市廉租房安置移 民。
王 彩 霞
(固原市原 州区水务局 ,宁夏 固原 7 6 0 5 0 0)
中图分 类 号 X11 7. 4 文献 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7— 6 1( 1) 20 9一 1 6 397 一 001 — 11O 2 2
2 1年原州 区生态移 民工程水源为固海 扩灌为水源 ,设施农业需新 0 1 建蓄水 池l ,保 障供水 。人畜饮水 以固海扩灌泵站水源 为主 ,以机井 座 水源为辅。
遵循专业培养规律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 ,一年级专业认知阶段 ,二年级专业基本能力培养阶段 ,三年级 专业素质形成 和实践能力培养阶段 ,四年级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培养阶
段。
首先 ,构建实践教学体 系要从制定好实践教学计划 ,加 强实践教学 软硬件环境建设 , 建立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 ,增强教学的实践能力等方 面人手 ,同时实践性课程要满足全过程教育 ,即学生的学习生涯 中有所 体现。 其次 ,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特色 ,强化与地方经济 实体 的合作 。学校
技术标准体系。推进技术信息资源共享 ,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 ,引进和
吸收国内外先进的 ̄j 灌溉技术 和经验 。 -< J
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探究
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相对不足。
为了满足社会对多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逐渐受到重视。
当前,各高校纷纷探索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旨在通过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的合作,促进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实际工作经验积累。
这种模式的出现,旨在打破传统教育的边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目前对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有必要对该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促进高校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探究的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完善对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可以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探究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可以促进高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加强产学研创新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对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价值。
2. 正文2.1 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概述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是指通过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该模式旨在将学校教育与行业需求有效结合,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并在工作中取得成功。
在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中,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学生在校期间拥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参与企业项目、实习、实训等活动,从而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指 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决定高等教育必 须走多样化发展的道 “ 路 ,如何应对社会需求 , ‘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眼下高等教育界共 同面对 的一个新课 题。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与 是 传统本科 院校人才培养相 比, 显著特色是 以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取代知识培养的系统性 ; 而与面向岗位和职业培养的 技能应用 型人才相 比, 高层 次应用型人才 面向的是行业 , 它要求学生具有较为综合 的专业知识和 良好 的文化素质 , 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 ”_ 『 I 。也就是说应用型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 比, 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 ; 更 与高职高专层 次 相 比, 更强调一定 的基础教育 , 强调一定的后续发展 , 即它体现 的是加强基础 , 出应用的人才培养要求 。当然更 广 突
及存在问题 ; 并结合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实际, 出了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提
关键词 : 用型本科教育; 才培 养模式 ; 应 人 办学模式 ; 色专业 ; 特 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 :4 0 G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 8 3 2 (0 8 0 — 0 10 10 — 4 12 0 )1 0 0— 6
来的 。
应用 型本科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 , 概括起来就三句话 : 一是社会发展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 二是优化高 等教育结构布局的需要 ; 三是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 的需要。正是在这 “ 三个需要” 的背景下 , 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浅析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浅析前言:我们都知道在未来世界里人才的地位是无法比拟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你是人才,那么在行业中就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而对于培养这些人才的各大地方院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也是刻不容缓的,尤其是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是各个技术行业中所急需的。
下面本人就与各位详细谈谈关于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要想知道如何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应用型人才。
所谓应用型人才,就是指在一个技术领域,对该技术既掌握了他的理论基础,也掌握了其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方式方法。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灯泡如果不亮了,首先人们会想到是没有电了,如果电闸没有跳电,那么在这个线路中一般人就会想到是不是灯泡坏了,而电工则会通过一些电工理论,将线路进行检测,线路没有问题,就可以对灯泡进行检测,然后判断出出现故障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根据检测结果,对其进行维修或更换零部件。
而这种人才就是属于应用型人才,就是说对行业理论精通,对如何运用理论也是十分熟悉的人才,就是应用型人才。
下面笔者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各大地方院校的培养现状作以论述:目前来说,各大地方院校已经了解到不能仅仅只是教给学生理论知识,尤其是对于理工科的专业,近年来,许多理工科的毕业生无法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并不是因为社会和企业不给他们机会,而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无法胜任这份工作,在学校里学习的成绩一般情况是通过考试来进行表述的,而考试的成绩也仅仅是通过笔试来进行对理论基础的考察,这对于理工科的学习是一个很大的弊端。
不少学校也设有实验课程的考察,可考察结果不容乐观。
更有甚者甚至将实验课的考试一带而过。
因此许多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就变成了空有一肚子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较差的纸上谈兵的“赵括”。
二、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说,本人对教育改革有着自己的一些看法,下面就来谈谈如何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再思考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再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传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注重理论知识灌输,忽略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探索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各界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教育模式,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对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探索、案例分析、关键因素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1.2 问题提出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在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的情况下,亟需思考和改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在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大多数时间被用来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的机会,导致他们在毕业后面临实际工作时无法胜任。
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然而传统教育模式往往只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缺少对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实际工作场景时难以胜任。
如何改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使之更加贴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传统和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及相关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和展望。
2. 正文2.1 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滞后: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中的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实际产业需求。
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进入社会工作时已经过时,导致他们无法适应实际工作中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这一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探讨并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这一趋势。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声誉,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这个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如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制约了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各级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纷纷开展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对应用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2 . 3重 知 识传 承 , 轻 实践 能 力 培 养
Ke y wo r d s i n n o v a t i v e t a l e n t s ; t a l e n t t r a i n i n g mo d e ; t h e p r e s e n t
现 阶段 ,虽 然 创 新 教 育 已经 在 应 用 型 高 校 提 出 了很 长
Ap p l i e d Co l l e g e s/ / We i J i a
Ab s t r a c t T o c u l t i v a t e s e n i o r s p e c i li a z e d t a l e n t s w i t h i n n o v a t i v e
注重合理性和科学性 , 没有形成各学校 自身 的特色 , 没有考 虑到社会的需求 。这就使得在对学生培养时, 忽略了学生个
体 之 间 的差 异 , 忽 视 学 生 的个 性 化 发 展 , 无法给学生一个 自
由发 展 的 空 间 。
s h o u l d b e t a k e n ,l o o k s f o r i n n o v a t i v e t le a n t s t r a i n i n g w a y s nd a
2目前应 用型高 校人 才培养存在 的问题
2 . 1 创 新 教 育 理念 没 有 真 正确 立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 式 现状 实践 校企合作
Re l f e c t i o n s o n t h e Cu l t i v a t i 0 n o f I n n o v a i t v e Ta l e n t s i n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关于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以培养学生为中心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要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基本尺子 要重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要分析、引导 学生要以学为主,勤奋刻苦
尽快消除浮躁,减少政绩需求,按客观规律办 事,减少基本规律的惩罚,办出高水平的教育
软件工程专业
知识体系
层次: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
•
计算本质
•
数学与工程基础
•
专业实践
•
软件建模与分析
•
软件设计
•
软件验证与确认
•
软件进化
•
软件过程;
•
软件质量;
•
软件管理
能力培养
通过J1134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J:基础 1:精通一门语言 1:掌握一门工具 3:撰写3000行有效代码行 4:通过团队作业方式完成4个软件项目
增加29% 2005年,有771个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增
加18%
许多是通过“专升本”增加的
背景——计算机应用深入、广泛
WWW的出现,将“计算”泛化、平民化了 “会计算机”已经不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独有的
优势 ——基本的优势正在失去 计算机专业的一种危机:学生专业自豪感下降,
企事业、国家IS的建设与运行 (主流需求)——信息化技术型 人才
科学型 工程型
应用型(目前无 专业直接满足)
人才需求金字塔结构
社会需求分析
判断5
素质教育:企业最关注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 要求能够学习他人长处。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以 我为中心、盲目自以为是”的弱点十分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摘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既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综合性改革项目。
要按照由理论依据、教育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等五大构成要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要围绕“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本质与核心问题,重点解决课程教学目标及要求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与因材施教的实行,以及“懂教育、通实践”教师队伍的培养等最大问题。
要在国家和学校政策、资源的强有力支持下,在科学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观念指导下,坚持不懈地开展长期艰苦的、以专业层面为主的、以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为重点的、以课堂教学为抓手的、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为平台的、多种形式、各个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培养大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技术型、应用型优秀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人才质量;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体制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及全社会的重视和关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体制一定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的要求。
本文将从教学模式的视角,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问题做初步探讨和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人才培养不适应温家宝总理在去年教师节前再一次指出:“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规划纲要》的“序言”部分也尖锐指出:“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两个不适应”直指教育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两个不适应”的实质是人才培养不适应,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适应。
“从人才结构上讲,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包括科学和技术两个方面。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科型、研究型的大师级人物,而且要培养大量技术型、应用型的优秀人才。
因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基于教育的本质,大学教育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也要满足所有受教育者成长与发展的不同需要。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观察,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是各类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学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都更加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事实上,一些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也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譬如在美国,就有包括研究型大学在内的许多大学的本科教育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
从人才质量的现状看,当前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其毕业生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不如一流高水平大学,而实践动手能力又不如高职高专院校。
从人才培养的过程分析,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需要很好地处理基础与专业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教与学、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本科教育与终身教育等关系,当前尤其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言,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实质就是要处理好学科体系与实际需要、就业市场的关系,而偏重学科体系或知识体系的经典或传统理念与做法是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
因此,要破解“两个不适应”难题,回答“钱学森之问”,就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要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要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就要真正深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深入思考并锐意革新我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与核心集中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基本问题上,要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概念与结构在研究与实践中,如果只是关注培养模式的某一方面,那就很难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所以有必要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做一探讨,以求对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进而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
“近二三十年以来,我国对教学模式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在介绍引进国外教学模式理论的基础上的本土化历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教学模式的概念研究、教学模式的分类研究、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等。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这样描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龚怡祖将人才培养模式界定为:“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示范型性。
”刁维国基于多元统一的教学模式观,对教学模式的定义进行了重新修订:“教学模式是具有独特风格和某种功效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范式,是就教学过程的程序、结构、方法而言的多维的、立体的、动态的综合性教学模型。
”并认为:“公认的教学模式的结构有: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
”显然,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和概念内涵的界定与表述虽有所不同,但认识还是趋同和接近的。
综合几种定义,笔者在本文中从刁维国研究结论的视角,针对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上和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教学模式的“公认结构”——理论依据、教育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省略教学评价问题)分别进行讨论。
研究发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和实践存在以下需要提高与改进的问题:理论依据薄弱或理论支撑不够,自发性多于自觉性;教育目标不到位,尤其是课程目标及要求;在集中体现“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操作程序(培养方案)上,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懂教育、通实践”的教师以及政策和资源的支持等实现条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已有的认识和方案贯彻不力,没有很好地落实到各个专业,尤其是各门课程和教学环节中去,运作逻辑上存在脱节现象。
三、理论依据——思想与理念教育思想和理念反映教育理论,但教育理论及其体系不仅仅是分散、孤立的思想、理念,不能只停留在有一定新意和深度的认识水平上,问题在于如何把科学教育理论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指导我们的教育活动与行为。
教高[1998]2号文和龚怡祖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也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的体现与指导做了阐述。
本文强调理论依据,其原因在于笔者深感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理论支撑与指导还远远不够。
在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时,首先要学习和研究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如果没有自觉地、更多地去考虑依据的教育理论,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即使再完美的局部,作为整体方案也是不完整的。
其次是教育目标的制定存在不足,不仅总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差异性不大,个性特征不突出,而且忽略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基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这样导致已有的认识和方案没能很好地贯彻落实到各个专业、各门课程和教学环节中去。
再其次,没有“懂教育、通实践”的合格教师、不重视教学方法以及政策和资源的支持,再好的培养方案也是无法实现的。
理论支撑与指导的缺乏表现在教育哲学、认知科学和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集中表现在教育哲学阙如上。
教育的活动和行为——教与学、管理、制度、政策等无不体现某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这些都折射和反映了教育者,尤其是教育领导者所秉持的教育哲学或教育观念,因此教育哲学决定和影响着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价值取向,决定培养模式的提出与实施——教育目标的确立、培养方案制定、条件资源的保障和实现。
“知识论和价值论正是17世纪以来哲学所致力于解决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所有的教育问题,终极的追问必然回归到哲学。
”或者说,无不涉及教育哲学。
目前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张和实践,缺乏教育哲学的意识与自觉,更多的只是朴素与自发的自然体现。
与我们不同的是,教育史上,欧美教育哲学代表人物繁多,流派纷呈。
他们都有各自的哲学基础和哲学主张,并体现在诸如教育的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以及课程等问题上。
“作为西方影响较大的教育哲学派别”,要素主义和进步主义虽然没有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未来和现时、教师和学生等”几对重要关系中的任何一个方面,“但在侧重点上各有偏颇”。
事实上,要素主义教育哲学“已经超越于传统教育理论,而把许多新旧观点中合理的部分加以融洽结合”。
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无论是自发还是自觉,共同的趋势是各种价值观的相互弥补与融合。
反映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较为集中的哲学主张是:强调教育的做人造士功能、注重实践与应用、适应国民的全面发展和终生需要、为了学生的升学和更好的生活与工作等。
也就是强调做人与做事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教育思想与理念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哲学思想实际指导着教师的教育行为。
研究和普及教育基本理论,了解并学习教育哲学,提高教育实践者的理论意识和理论自觉,把有意无意践行着的教育哲学、认知科学和教学方法提升为更加科学、更加自觉的教育行为,对使大学的校长和管理者以及广大一线教师,不仅愿意而且知道如何去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的。
只有形成这样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共识,才能培养大量技术型、应用型的优秀人才。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和操作程序——培养方案既然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与核心集中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上,那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和操作程序——培养方案也就要做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文章。
1教育目标按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目标有总体目标、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三种具体性水平。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具体化为: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基本要求和课程目标及要求。
前面提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目标,尤其是课程目标及要求不到位。
其表现之一是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基本要求差异性不大,个性特征不突出,应用型的定位还比较抽象,还需要作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归纳凝练工作。
譬如,应用型的定位应该进一步明确,真正体现“以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理念,尽量做到具体可操作,而不只是贴上“应用型”的标签。
如明确工程教育培养能够做工程师的应用人才,商学院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管理人才等;为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使受教育者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为其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基础,创造机会和条件。
课程目标及要求的制定是教育目标中最大问题所在,是教育目标不到位的突出表现。
“教学目标比教育目标有更大的具体性。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所列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区分常用的4种标点,学生学会两个一位数的加法,学生能够列举美国内战的三个原因,学生能够将总体目标、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分类。
这个例子虽然只是对基础教育的要求,但是可以把它看作理想教学目标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