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有形于无形:大学生思想政治隐性化教育探讨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趋势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趋势1. 引言1.1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趋势在当代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日益复杂多变的挑战和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在向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
社会化信息传播、互联网时代、社会化媒体、社会实践等因素的影响都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形式。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频发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了解并探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趋势,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趋势,探讨其特点、影响及挑战,旨在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
2. 正文2.1 社会化信息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社会化信息传播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壁垒,使得大学生接触到更加全面、多元化的信息。
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大学生可以自由获取各种思想观点和政治信息,不再受到传统教育形式的限制,这有助于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社会化信息传播促进了大学生与社会的互动与交流。
在社交媒体上,大学生可以轻松地与不同背景、不同观点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社会化信息传播也强化了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
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大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和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机构传递的知识,这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社会化信息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推动了教育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趋势在不断加强,教育者需要积极应对,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社会化信息传播的机会,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情操。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是高校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和学术素养等综合素质。
在开展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灌输知识,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批判意识。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显性教育是指直接教导学生的思政课内容。
它主要通过讲授国家法律法规、国家事务、社会问题等,传授政治、哲学、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脉络、社会的变革和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显性教育是思政课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接触思政课的入口。
在显性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使学生能够通过掌握这些知识和素质,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有所作为。
显性教育还应该注重注重让学生具备审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
隐性教育是指思政课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寓教于乐、情感引导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等隐性教育内容。
在隐性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在学生的心智层面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隐性教育,思政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慢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的人。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原则。
显性教育为隐性教育提供了知识基础。
学生通过显性教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素质,才能在隐性教育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师的引导;反过来,隐性教育又能够加深学生对显性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显性教育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思考,而隐性教育则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显性教育可以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隐性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理论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思政课应当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显性教育是指明确的、有计划的课堂教学活动,它通过统一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
方式,向学生传授法治知识、政治理论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思想品质。
显
性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理论的阐释和规范的传达,它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
接面对学生,起到了理论指导和知识传授的作用。
显性教育仅仅是思政课的一个方面,它不能满足全面培养学生的需求。
隐性教育是指
通过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课以外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学生的意
识形态、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隐性教育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它蕴含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学
习环境中,通过学生与老师、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氛围和
价值观念。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要相互协调,相互融合。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都是思政课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们应当相互协调,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有机的教育体系。
显性教育通过课堂
教学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而隐性教育则通过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学习环境的塑造来培养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只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互协调、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实
现思政课的教育目标。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的教育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第35卷第4期2020年8月Vol.35No.4Aug.2020齐鲁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ilu Normal University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陈梦婷(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两个层次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融入显性教育是达成教育实效的必然要求。
在思政课程展开上,教师要积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践教学;在总体格局上,要形成多主体协同的"大思政”局面。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特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1]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提供了基本思路和遵循。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思政理论课程中坚持显性教育方式与隐性教育方式的结合,还要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功能来助力具有显性育人功能的思政理论课。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的守正创新是对于现实思文章编号:2095-4735(2020)04-0068-08政育人效果不佳问题的应对,是回归教育本质、着力于学生个体需要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积极探索。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内涵教育从育人方式上区分,可以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
显性教育是有意识的、公开的、系统的、理论性的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的主要方式,教育者通过界说、陈述和解释将教育内容灌输给教育对象,这种系统化的教学方式在传授知识、传播真理上发挥着主要作用。
收稿日期:2020-04-13作者简介:陈梦婷(1996-),女,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是通过直接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显性 方式,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 教育者关系明确,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比较 规范。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与特点
1、提出 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菲利普· 杰克逊在其著作《班级生 W· 活》里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 他认为,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 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方面的成长。这些价值、 规范、态度、动机并非是学术课程中获得的,而是经由学校 的非学术方面,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这种“非正式的文 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
2、特点 教育内容上比较隐蔽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隐藏在一定的活动及其活动 周围的环境中,受教育者没有直接感受到自己在接 受这方面的教育,然而活动及其活动周围的附加物 、 伴随物却传达着这些信息。
三、隐性思想政教育方法
(三)实践体验教育方法
渗透式教育方法 是指教育者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 事物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方法。 隐性教育的内容应广泛渗透在教师教书育人、课程设置、校 园文化、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中。
自觉运用渗透式教育方法,要选择合适的载体: 一是活动载体 让人们在参与活动中身临其境、亲自体验、亲自感受,从而 使自己的思想发生变化,受到教育。它强调的是活动气氛, 自己感受,没有其他中间环节,缩短了教育时间,扩展了教 育空间,提高了教育效率。 二是文化载体 利用文化载体,是寓教于文的有效方式。 文化是人类在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实践中 形成的物质成就和精神财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文化载体, 形成文化氛围,实现氛围管理,就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人、 规范人。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深化素质教育需实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加强人文思想教育,标签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要避免给学生贴标签,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防止师生之间的互动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思想政治工作须与社会其他力量一起提供适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化环境。
标签:思想政治理论联系实践应用方式一、前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既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
人文素养是文化素质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人文素养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
“标签论”又称“标定理论”、“标示论”、“贴标签论”等,是当代西方犯罪学研究犯罪原因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
“标签论”认为,个体演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是社会按照一定标准将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因而产生了“罪犯”,犯罪并非“罪犯”个体的原因所致。
“标签论”揭示了在界定“越轨”及预防违法犯罪等方面能动的主体可能会对客体所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
其实,标签理论不仅对于预防违法犯罪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它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工作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当前,随着高校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及民办学校的增多,高职高专教育的快速发展,入学门槛降低,这势必会影响高校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态度、行为和做法,如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常常把学生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认知偏差、情感失调、过失行为等一概归结为道德品质问题、甚至思想政治问题而贴上各种标签。
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单化和成人化的倾向,不但给学生带来了成长的烦恼,引发各种问题,而且也给思想政治工作的名声和实践造成不良影响,以标签理论为视角反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就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人文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素质教育是适应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是育人为本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方法与隐性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方法与隐性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技术、工具和途径,是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相互作用的有效中介和桥梁。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两种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方法隐性方法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吉林长春130017)方法一般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是“在给定的前提下,为达到一个目的而采取的行动、手段或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不可缺少的中介要素。
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
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
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活动客体的具体对象,正是通过方法才得以在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技术、工具和途径,是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相互作用的有效中介和桥梁。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化、价值多元化的挑战,它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而且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方法显性方法“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显性教育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主渠道,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方法在实践活动中虽存在已久,但作为一种方法概念,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隐性方法”提出之后,才概括出来的与隐性方法对应的方法类型。
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但不能仅仅从实践层面考察课程思政,必须从理论层面深挖课程思政的理论和规律,才能更有效的指导课程思政实践。
本期微信推送,我们关注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要性的介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特点、隐性思想政治的历史渊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六要素及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机制四个方面的内容,期待给各位读者带来启发。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特点(一)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下定位:1.隐性不等于欺骗性2.隐性不等于隐去阶级性或存在的客观性3.隐性不等于自发性4.隐性不等于非预期性(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寓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或者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
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即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它在实践中往往隐藏其教育目的,并以隐藏的教育方式开展施教,其教育效果的呈现也是隐现的。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品性1.渗透性2.生活性3.开放性4.潜隐性二、隐性思想政治的历史渊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古已有之。
(一)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古人关于社会政治控制、道德教化的言论中可以梳理出“以身示教”、“以乐化民”、“熏陶化育”、“笃行隆礼”等施教主张。
中国近代也有不少思想家、教育家阐发了蕴含隐性思政的相关论述。
梁启超提出“以情化德”;蔡元培提出“美育育德”;陶行知提出“生活育德”。
(二)在西方的发展古代西方的思想家同样探讨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形成了丰富的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间接智慧。
古希腊时的亚里士多德,把伦理学和政治学都归结为实践的学问,主张“伦理学和政治学,所探索的就是实践活动”。
认为人的美德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人做什么样的事,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通过习惯养成德性(与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人的美德是天生的”形成对比)。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1)教育主体的参与性。
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即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就是课堂,他们接受的是一种“老师教,学生听”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参与行为要受到限制,主体性难以实现。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不一样,它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自己参与完成,老师不参与,不干涉,只做适量的指导,所以,学生能够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生产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2)教育方式的间接性。
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的场所就局限在课堂上,而由于课堂授课条件的局限,教师往往只能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育方式和手段比较直接,效果确不佳。
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不同,它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是课堂,可以是家庭,可以是社会,构成一个庞大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让客观的环境变成为我所用的主观事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
一个环境建设很好的学校,一个环境很好的广场,遗址体现出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志趣爱好及文化素养,不仅是学生得到没的享受,而且使学生获得熏陶和感染,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选择,从而可以从侧面、间接的教育学生。
(3)教育过程的随意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随意性”,这里的随意性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教育而言的,但其所表现的随意并不是漫无目的的。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多方面的,如校园、小区、家庭,还有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物质的、精神的载体,都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正是载体的多样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教育过程不能再遵循从前,从表面上来看随意性很大,它可以突破学校的束缚,把教育过程搬到社会,搬到家庭。
但是,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教学设计,都是规划,有目的的,这是一种看似无意的“有意教育”。
(4)教育内容的渗透性。
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内容浮现于形式之上而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把教育内容渗透到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生命活动之中,即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融入到个人的文化欣赏、业务工作、娱乐活动、个人成才等活动目标之中,作为一种含而不露的非“标签”式教育,将内容慢慢渗透于环境、活动当中,能够有效消除被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起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作用。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发展,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日益多元化。
在这种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成为当代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现实出发,通过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并探讨有效途径的解决方案。
一、存在的问题1.教育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
由于传统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化和抽象化,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多元化、实践性等方面的需求。
大部分思政课程局限于简单介绍理论知识,而大学生更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形成自己的思考。
2.教师过于教条化,课程不能为学生成长贡献。
一些教师可能过于依赖课本,使得思政教育仅流于表面,不能真正影响学生。
在这种局面下,大学生不但不能感受到教师的真心关爱,而且还会觉得思想政治课程难以激发自身的积极性和创意性。
3.创新意识和知识技能的融合被忽视。
现代大学生对于科学的认知远比以前更加深入,因此,除了传统的思政教育知识,大学生也更需要在学(实践)中思考,创新,吸收先进的知识和经验。
当前,缺乏创新意识和知识技能的融合,无法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成长。
二、有效途径1.实践与即时反馈相结合为了克服第一种存在问题,可以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来领悟理论,了解社会,促进升学、就业以及个性成长。
而同时,对于参加或组织的实践活动,及时给出反馈,及时分析优缺点,推动其进一步的改进。
这样的沟通和应用的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
2.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与权利为了克服第二种存在问题,教育者应理解到教师的职责除了传递理论知识之外,还包括建构适宜的、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这种环境必须是鼓励学生表达观点、交换理念、发现事实、探究新的问题和答案的,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教育者的责任也在于指导和启发学生,以及在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反馈,并以此来进一步完善课程。
3.教育应融合知识技能与创新意识。
浅析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方向
浅析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也在不断地变化。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思想观念也更加多元化、开放化和复杂化。
对于高校而言,如何适应这种变化的思想动态,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世界、理解社会、认识自我,已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将从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特点入手,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与问题,探讨应对方向,以期为高校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特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快速变化的特点。
多样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这使得他们接触到的思想观念更加丰富多彩。
不同的文化、宗教、价值观在这个时代都能够迅速传播,这也导致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
复杂性。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要承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的思想观念往往也显得复杂而矛盾。
他们可能在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犹豫不决,也可能在面对选择和抉择时感到困惑和焦虑。
快速变化。
当代社会的发展迅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不断产生变化。
他们可能会因为社会的变革而改变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也会因为个人成长而调整自己的生活观念。
这些特点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加丰富多变,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与问题在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多样复杂、快速变化的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
教育内容滞后。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多元化、开放化的需求。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停留在宣传政策、灌输理论知识的层面,缺乏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和思想引导。
教育形式单一。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是通过开展政治理论课、专题教育讲座等形式进行的,这种教育形式往往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让他们真正深入思考和认识问题。
新形势下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生诚信问题 日渐显现 。考试作弊 、 拖欠贷款、 就业违约 、 虚假论文以 及简历等事件常见 于报端 。 调查 中,9 8 1. %的学生承认有过作弊行 2 为 ; 于拖欠国家助学贷款 和学生违约现象 , 对 居然 有 8 7 . %的反 面 1
数据 。这一问题已很尖锐 , 需要及时深人地解决。 () 2 心理素质欠佳 、 意志不够坚强 调查 中,. %的学生有心理危机 , 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 13 0 影 些 压力如 学习焦虑 、 交往 中的心 理障碍 、 害怕 竞争 、 自我 封闭 等。 1 %有过 自杀倾向 。这样 的心理状态 , . 6 如不进行适 当的调整 , 将会 诱 发其他思想 问题 。同时 , 有很多大学生缺少 勇气和毅力 , 也 对事
摘 要 经调查 显示, 当代 大学生 思想状 况基本稳定 , 但也存 在一定 问题。要以学生为本, 重视德育教 育, 重视“ 两课” 教学, 肃 严 校风校纪,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 建设和谐校 园。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实效性
() 3 价值取 向多样、 自制能力较差 当代大学生在 价值判 断与选择上存 有“ 关心与冷漠相容 , 希望 与 困惑并存 , 进取与彷徨相伴 , 同与失落交错 ” 认 的心态。一定程度 上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有些大学生缺乏 自 控力 、 缺乏协作 精神 、 不种
物 和 自身 缺 乏 信 心 。
2 解 决 办法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党 和国家的事业能否后继有人、 代代相传 , 因此,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 成为我 们当前 的极为紧迫 的现实任务。 21坚持“ . 以学生为本 ”倡导德育为先 。 () 1坚持“ 以学生为本 ”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和核心是“ 以人为本 ”具体到高等教育特别 , 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层面上 , 就是要树立 以学生为主体的 理念 , 要始终贯彻以“ 等、 平 尊重 、 发展” 为基 本内涵 的人本思想。对 人的教化过程是一个 复杂的系统工程 , 坚持尊重学生人格 , 要 关心 爱护学生 , 以情明理 , 以理服人 , 在教育过程中, 因人而异 , 要 尊重教 育对象 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同时 , 对于就业形势的严峻 , 要专 门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 , 为学生搭造成功就业 的平台。 () 2 重视学生 的德育教育 如要成立业余党校 , 加强在优 秀学生 中培养重 点和积极壮大共 青 团队伍 的组织工作 ; 要积极鼓励广大学生投身第二课堂 , 社会公 益及大 型赛事服务活动 ,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 培养 学生 的 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 。 22发挥“ . 两课” 的主渠道作用 。 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 视“ 1重 两课 ” 学 教 马克思主义认为 , 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 。因此 ,两 “ 课” 教师要 把课 内外外教育 、 学校与社会教育 紧密结 合。要使学生 提高思想素质 , 培养创新精神 , 锻炼实践能力 , 增长 自身才干。师德 师风建设是是学校教育 的灵魂 , 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效 的重 要保证 。尤其 是“ 两课 ” 教师 , 积极参加 在职培训 , 自身素质提 要 在 高的同时, 也对学生有更大 的教育作用。 () 2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要坚持从严治校 , 严谨治学 , 严格管理的办学思想 , 重视创建 良 好育人环境 和积极向上、 刻苦求实 的良好校风 ; 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 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 , 校纪校规。能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 严格 国防意识和团队精神 。还应抓好班主任 、 辅导员、 专业任课教师、 专 职学生政工干部和学生骨干五支队伍 的建设 , 进学生 的管理。 促 23 重 视 心 理健 康 教 育 。 强 和谐 校 园建 设 . 加 ()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失衡 和心理问题 , 门开设 理 要专 t l , 健康咨询室进行心理辅导 , 定期开展讲座 , 让学生学会 自我心理健 康检查 ; 建立心理救 助应急方案 , 防范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 班主 任、 辅导员要尽职尽责 , 充分发挥在 日 t 常 理调适 和疏导 中的主导 l , 作用 。同时 , 还应建立各种社 团( 如心理协会 ) , 等 这样才能大大提 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 2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以建设“ 和谐学院、 和谐处室 、 和谐班级、 和谐寝室” 等为有效载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分析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群体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理念、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健康心理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存在一定的特点和现状。
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认同、政治体制认同和价值观认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意识形态认同意识形态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套观念体系和认知方式。
在当前中国社会,广大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具有一定的特点。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有待深入。
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表面理解上,没有深刻的领悟和理解。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
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认同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不十分明确,对于一些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主张存在一定的犹豫和疑惑。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度的提高。
二、政治体制认同政治体制认同是指对国家政治体制的认可和支持程度。
在当代大学生中,政治体制认同存在一定的特点和现状。
大学生对国家政治体制的认同程度有待提高。
在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对国家政治体制的认同并不很高,甚至存在一定的质疑和否定。
这主要是受到外部信息的影响,以及对国家政治体制的不够理性和客观的认识所致。
三、价值观认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存在一定的特点和现状。
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度,需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高对国家政治体制的认同程度,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理解和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群体。
思想政治工作主体隐性知识探讨
传递给他人 。而 思想 政治工作 主体隐性知 识的 内含却包含着 更 水平 、工作状态等。比如企业 中机关工作人员在 日常工作 中体现
监督、落实结果 ,并将结果向员工公开 ,事事给员工一个明 白。 和生产 经 营秩 序 的稳定 ;二 是他 们 长期 坚持 做 到 “ 必谈 ” 五 、 “ 六必访” ,使思想政治工作到家人户。近两年共走访谈 o o . blo  ̄ 次。对 关系到员工衣 食住行 、生 老病死等诸方 面切身利益 的问 题 ,公司领导极为关心 ,尽 力妥善解决 ;三是从体贴关心员工的
新的有效途径 。公 司围绕企业 中心工作 ,一是抓 主题活 动 ,提
此举 既 促进 了企 业 民 主化 管 理 ,又 凝 聚 了人 心 ,确保 了员 工 队 伍 高员工素质 。公 司党 委把思想政治工作 与企业文化相 结合 ,先
的 。就像渡河 的船 ,是需要过河 即弃 的。因此 ,很难在头脑 中
长期保留。 隐性 知识有其 自身的特殊含 义,因此很难规范化 ,也不 易
察力 、直觉 、灵 感 以及 思想 政 治工 作 主体 整体 形 象 、经 验 、 风格 (e i f 风)等等 。 群体隐性知识表现为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形象、风貌 、业务
21 0 0年 第 1 4期 ( 总第 1 2期 ) 6
项 代 企 业 文 化
M0DE N E T P S L UR R 1
( muai tN 1 2) Cu l v y O.6 te
思想政 治工作 主体 隐性 知识探讨
韩 再 军
( 中石化 石 油勘探 开发研 究院 ,北 京 1 0 8 ) 003
摘要 :文章从 分析 思想政 治 工作 隐性 知识 的重要性 出发 ,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教育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少年思想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他们不愿接受现成的真理,讨厌强制性的灌输,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现象。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性、平等性、开放性和渐进性的独特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标签:隐性教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21世纪伟业的生力军,青少年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青少年思想情况和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从传统的强制性灌输方式拓展到依靠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发展的一种趋势。
更多地采用优化物质环境、制度环境、社会舆论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等“软性教育”方式,即隐性教育,能够较好地达到互动增殖的效果,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
一、青少年思想及教育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界、理论界的“禁区”不断地被打破,思想的解放与开放激活了青少年独立自主思维的能力。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伴随而至政治、思想、文化的全球化发展,青少年生活在前所未有的开放环境之中。
西方社会思潮、学术理论的大量引进,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生活。
一方面青少年的思想呈现出了创造性、能动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特点,这些特点相对于改革前思想的僵化、盲从、闭锁而言,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受到错误东西的影响,思想道德出现混乱,有的甚至走向犯罪。
青少年思想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愿接受现成的真理,讨厌强制性灌输,喜欢通过自己的比较、分析思考来得出价值判断。
而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实行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现象。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是指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能起到指导、解惑社会现实的作用,从而使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的价值、作用产生疑问,否认其在社会结构中应有地位的一种现象。
加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必要性连进承
【期刊名称】《科学时代》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途径呈多元化和自由化的特点,且由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隐蔽性”,使得学生往往在无意识中接受了各种文化观、道德观、价值观,学生的价值取向、诚信意识和道德素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教学效果收到了一定的影响,陈旧的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于好奇心强,兴趣广泛的大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信息的“隐蔽性”和新颖性,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
【总页数】2页(P1-2)
【作者】连进承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加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2.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3.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4.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新媒体视阈下基于VR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5.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评《新媒体视阈下基于VR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在进行思政课教育时,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以实现思政课教育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显性教育是指直接传授和灌输的教育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社会伦理道德等知识。
隐性教育则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通过榜样、言传身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既要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又要注重引导、激励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塑造,以便学生在思政课教育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
显性教育是思政课的基础,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社会伦理道德等内容。
在这些方面,思政课应该注重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深入浅出地解释政策法规、社会伦理等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提高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伦理观念。
思政课要注重教育学生对国家、社会、法律、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只有通过系统的显性教育,学生才能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思政课要坚持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思政课的延伸,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通过言传身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隐性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投入,通过思政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思政课要注重榜样力量的塑造,教育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榜样,以及学会从榜样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思政课要注重言传身教,通过师生互动、讨论交流、家庭教育等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
思政课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通过参与思政活动、社团组织、课外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思政课教育的有效性和全面性的重要保证。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问题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与创新。
知行合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和方向。
本文拟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问题进行浅谈,探讨其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途径。
一、知行合一的意义知行合一,即知识与行为相结合,指的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其在理论和实践上达到统一。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行合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行合一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停留在灌输知识和理论层面,而缺乏对学生实际行为和能力的培养。
知行合一则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和案例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产生作用。
知行合一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知行合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求他们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等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知行合一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的参与,可以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培养他们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意识和行动,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尽管知行合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开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其有效性和深度。
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不够系统和全面。
目前高校普遍开展一些社会实践和实践课程,但是活动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这种零散的实践活动往往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度有限。
知行合一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考试和论文等形式进行评价,对于实践活动的参与和效果很难进行量化和评判,往往导致学生对实践活动的重视不足。
而没有有效的评价机制,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就很难得以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想政 治教 育 ; 思 隐性 化教 育 ; 学生 大
中 图分 类 号 : 6 1 G 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92 2 0 )5— 0 3— 3 10 7 0 (0 9 0 0 7 0
想层 面有较 大 的冲击 , 一定 的效果 , 易产生 矛盾 有 但
与对抗 , 而削 弱教 育 的作用 。隐性 化 思 想 政治 教 从 育化 有形 于无形 , 使思想 政 治教育 非正式 地进行 , 在 学生 的无 意识 中悄 悄地 发生 , 是教 育却看 似非 教育 。 但非 教育绝 不是 不 教育 , 而是 将 无形 的教 育元 素依
1 验式教 育 .体 隐性化 思 想 政治 教 育 是非 灌 输 性 的 , 是 靠 传 不
这 种教 育结 果 的持久 与稳定 。
授知识来实现的, 它以不带强制性的信息呈现为主 导, 受教育者可以 自由选择是否接纳。信息对受教
收 稿 日期 :0 8 2—1 20 —1 6
二 、隐性化 思想政治教 育的工作理念
20 09年 9月
南 京 晓 庄 学 院 学 报
J URNALOF NAN I AOZ O JNG XI HUANG UNI ERST V IY
Se . 00 p2 9 No学 生 思 想政 治 隐 性化 教 育探 讨 大
一
73 —
大 学生 思想政 治教 育重在 学生 心理 和意识层 面
的作用 与改 变 , 白的语 言 训 导 和说 教 对 大学 生 思 直
教育 的核 心所 在 。 [2 大 学生 思 想 政 治教 育 , 仅 ”24 ]8 不
仅是 管理人 , 束人 , 应 以关心 为切人 口对大 学生 约 更
沈 雪妹 , 宇 平 钱
( 江苏大学 基础 医学 与医学技术学 院 , 江苏 镇江 2 2 0 ) 10 3
摘 要: 学生思 想政 治教 育不仅要 发 挥 传 统 的 主 阵地 作 用 , 大 更要 重视 隐性 化 思 想政 治教 育 的
作 用 。隐性化 思想政 治教 育特 点 决 定 了其 作 用 的不 可替 代 性 , 高校 应 从 提 炼 、 造 独特 的 大 学精 打
高校思想政 治 教育 在我 国高校 的稳定 与 发展 及
一
、
于显 性 的思 想政 治 教 育 , 思想 政 治 教 育 中有 其 独 在
特 的优势 。
力 是 自我认 识 的导 向 , 因此 , 变是 在 自我选择 的前 改 提 下 由内而外 发生 的 , 是根 本 的改 变 。这 就决 定 了
1 .化有 形 于无形 , 置无 形 于有形
基金项 目: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基金指导项 目(4 J 80 1 ) 江苏大学人文社科项 目(D 2 0 B 3 。 0 SD 80 6 ; J R 06 0 )
作者简介 : 沈雪妹 (9 5 ) 女 , 16 一 , 管理工程博士在读 , 江苏大学基础医学与医学技术学 院副教授 。
育者的作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 如客观信息的强度 , 人才培养 中发 挥 了巨大 的作 用 , 但随 着我 国高等教 育 外在 情形 的衬 托 , 主要 地 依 据 于受 教 育 者 的投入 更 的发展 , 世界形 势 的 1 3益复 杂 , 何 保证 我 国 高校 受 程度 。 如 只有 受 教 育 者被 吸 引 , 体验 与 感 悟 时才 能发 在 教育者沿着社会主义的方 向健康发展 , 党中央、 国务 教 院也高度重视 , 多次 重 申加 强大 学 生思 想政 治 教 育。 挥应 有 的教 育 作 用 。因此 , 育 者对 隐性 教 育 的 引 生化思 想政 治教 育作 用效 果产 生 的 高校在 以人为本 的教 育 理念 推动 下 不断探 索 教 育者 导设 置 将成 为 隐 I 的成 长规律 , 在思 想政 治 教育 中不断 创新 , 以应对 复 直 接指 针 。 2 .全 方位教 育 杂 的思想政治 教育 环境 。隐性 化 思想 政治 教 育越 来 隐性 化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是 以 非 教 育 的面 貌 出现 越呈 现出其教育 的优 势 , 被教育工作 者采纳和运用 。 的, 它依 托于一 定 的 载体 与 平 台存 在 于大 学 生 的 生 隐 性 化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特 点 活实 践 中 , 可 以借 力 于丰 富多彩 的活 动 , 化形 于 它 可 学生 生活 环境 中 的一 草一 木一 物 , 也可 以在教 育者 、 大学生 隐性 化思 想政 治教育 是相 对 于传统 的思 受 教 育者之 间 的 一 颦一 笑 中。也 就 是 说 , 它存 在 于 想政 治教育 的 主导外显 形式 , 如课 堂 教育 、 形势 政策 整 个教 育 管理过 程 中 , 充斥 于大 学生 生活 世界 中 , 渗 报 告 等思想政 治教 育 主阵地 而言 的 , 带 明显声 势 , 不 透 到大 学生 生活 的方 方面 面 。 借 助 于某种 载体 和平 台 , 引导 学生 去感受 和体验 , 使 3 .持久 性教 育 大 学生 的认知 、 感 和行 为在 潜 移 默 化 中受 到 感 染 情 由于 隐性 化 思 想政 治 教 育是 体 验 式教 育 , 育 教 和 熏 陶的思想 教育 形式 。隐性 化思 想政 治教 育更 多 效果 的产 生是 在潜 移 默化 中进 行 的 , 教育 者思 想 、 受 是 以非教育 面貌 出现 , 内容 、 法 、 果 上都 有 别 行 为 的变化 是 一个 自我 累 积 的过 程 , 从 方 效 内在 的心 理 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