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吉林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合集下载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基本情况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基本情况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基本情况总站设有9个职能部门,分别是综合管理部、监测与预警部、数据与信息部、技术标准与质量控制部、地质环境评估与治理部、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部、矿产资源环境监测部、地质环境监测装备与技术服务部和人事教育部。

每个部门都有相应的职责和任务,并且相互之间协作配合,形成了高效的工作体系。

总站拥有先进的监测装备和技术手段。

包括地下水位监测系统、地下水质监测系统、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土壤质量监测系统等。

同时,总站还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其中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这支队伍具备强大的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为保证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总站开展了一系列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有效保护了江西省的地质环境资源。

首先,总站通过对地下水位、地下水质、土壤质量、大气环境等进行定期监测,及时掌握地质环境的动态变化情况,并通过数据分析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为地质环境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其次,总站通过评估和治理工作,对污染源进行排查和监管,推动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

同时,总站还积极参与地质环境的修复工作,通过技术手段和措施,将受污染的环境恢复到原有的良好状态。

此外,总站还致力于科研与技术创新。

通过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开展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研究成果的应用使监测工作更加准确和高效,促进了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

总结起来,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是一个在地质环境监测领域起着重要作用的机构。

通过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和先进的装备,开展有效的监测、评估、治理和修复工作,保护了江西省的地质环境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总站还积极参与科研和技术创新工作,推动地质环境监测的发展。

相信在总站的努力下,江西省的地质环境将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管理。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领导到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调研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领导到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调研

机, 形 成对 地 下水 环境 , 土壤 环 境 以及 盐渍 化 、 沙 化 等 多 个 方 面进 行一 个综 合性 监测 的示范 区 。 这个 示范 区主要
针 对 国 家 粮 食 安 全 的保 障 和 提 升 进 行 研 究 。 监 测 院 矿 山 室 孙 伟 主 任 也 对 总 站 的 发 展 提 出 了 中肯 的 意 见 。 侯 金 武 院长 听取 汇报 后 , 对省 地 质环 境 监测 总 站今 后工 作提 出了三方 面建议 : 一 是 准确定 位 , 理 清思 路 , 加
办法 》 颁 布实施 、 国家级 地 质环 境 工程 实施 、 全 国地质 环 境 国家 图系 编 制 和全 国地 质 环境 信 息 化 平 台建 设 的有
利 时机 , 盯住 管 理需 要 , 促 进 总 站 发展 。 三 是 建 实 “ 两
头” , 发挥 引领 作用 , 有 效支 撑 地质 环境 管 理 和地 质灾 害
新 闻动 态
管 理需 要 , 开 展综 合研 究 , 成 果 集成 ,
8月 2 1日 , 中 国 地 质 环 境 监 测 院 侯 金 武 院 长 等 一 设 , 包 括 数 据 成 果 的分 析 、 集成 、 包 括 编 图工 作 和信 息
行 4人 , 来 到 省 地 质 环 境 监 测 总 站 进 行 调 研 座 谈 。 省 国 化 的 建 设 等 方 面 。 二 是 以 监 测 体 系 的 建 设 推 进 总 站 建
先 对侯 院长 等 人 的到 来 表示 热 烈 的欢 迎 和 汇报 了 2 01 4 人 才 的 培养 。 年 总站 工作 的开展情 况 , 介 绍 了 重 要 业 务 和 重 大 项 目的 总 体进 展情 况 和今 后工作 的主要 方 向 。 会上 , 监 测 院 业 务 部 门 负 责 人 对 我 省 各 项 工 作 提 出

地质调查单位名称一览表

地质调查单位名称一览表
中国地质调查局本部
北京市黄寺大街24号院22号楼
010-66127001
010-66127003
三、各工业部门地勘单位
有色地勘系统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北京市复兴路乙12号
010-63971550
010-63965367
新疆鑫汇地质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乌鲁木齐市贵州路科技街59号
0991-3825952
0591-7554394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三局
山西省太原市上三桥街50号
0351-3531704
0351-3531704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南局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和平大道1250号
027-86863607
027-86865030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山东局
山东省济南市山师东路14号
0531-6943002
0311-8021122
0311-8021225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环所保定分部(方法所)
河北省保定市七一中路135号
0312-3107066
0311-3107065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广西省桂林市七星路50号
0773-5812943
0773-5813708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地质调查单位名称一览表
注:各单位如有变化,请与地调局办公室联系
单位名称
单位通讯地址
电话
传真
一、省、区、市地调院系统
北京市地质调查院
北京市宣武区南纬路4号
010-63159285
010-63034620
天津市地质调查所
天津市南开区迎水道20号
022-23367115

延吉、龙井和图们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延吉、龙井和图们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延吉、龙井和图们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陶勇【摘要】On the ba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types of geological hazard in Yanji, Longjing and Tumen area are summarized. The main disaster is collapse (account for 76.8%), the secondary is the debris lfow (account for 19.6%), the others disaster are the landslides and the ground collapse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hazard are analyzed and described. It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if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in Yanji, Longjing and Tumen area;it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within Yanji, Longjing and Tumen area in the future.%在调查和分析基础上,对延吉、龙井和图们地区地质灾害类型进行总结。

主要是崩塌(占76.8%),其次是泥石流(占19.6%),其余为滑坡和地面塌陷。

对这些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对了解延吉、龙井和图们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有较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今后延吉、龙井和图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

中国天然矿泉水资源形成分布特征

中国天然矿泉水资源形成分布特征

中国天然矿泉水资源形成分布特征张振权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摘要据已有过去资料及新的信息报道,经综合分析,从地学观点阐述天然矿泉水资源形成分布特征。

以吉林为例论述了天然矿泉水资源主要控水因素,概述了全国天然矿泉水资源类型及分布规律。

关键词天然矿泉水资源、构造裂隙水.火山活动.地下载体.深部循环.长白山.全国分布类型。

应本年八月份“国际天然矿泉水资源会议”于吉林省白山市召开征文需要,撰写本文,以飨读者。

中国地大物博,天然矿泉水资源极为丰富,分布广泛,已知产地3500多处,水质优良。

具有广阔的勘查、开发远景。

其形成分布规律深受地质构造、火山活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下水类型(主要是构造裂隙水、孔隙裂隙水)等因素控制。

众所周知,大气降水是地下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源,对于天然矿泉水资源其主要补给源仍然是大气降水,也不可否定有的地区具备地下迳流或地表水体的补给。

总之,这些补给水源进入地下载体经过由浅人深运移、不断的和围岩介质进行离子交替等物化作用,在普通的地下水中富集了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在导水和储水空间里,经过较长时间的,并遵循由浅至深,由深(压力传递)至浅运移规律,遇有出露条件便以泉、井方式溢出地表,人们便可以评价开发。

各种控水因素在空间分布不均匀,使天然矿泉水的类型、水量、水质各有所异。

自然控水因素不仅制约天然矿泉水资源条件,而且也形成不同的生态环境。

在未有人为破坏条件下,一般的原始生态环境是最佳矿泉水资源保护条件。

全国天然饮用矿泉水基本特征,可归纳为:1.埋在地层深部,沿断裂带出露地表;或钻井人工揭露、建矿泉井。

2.地下水通过深部循环与围岩发生地球化学作用,产生一定含量对人体有益的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或其它化学组分。

3.因埋藏地层深部,长期溶滤作用,水质洁净,不会受到地面污染影响,不必进行净化处理。

4.水质、水量和水温动态,基本保持相对稳定性。

任何人造矿泉水不属于天然矿泉水,天然矿泉水贵在自然条件下形成。

吉林省长白山区聚龙泉群地热资源评价

吉林省长白山区聚龙泉群地热资源评价
LI U Hu i , ZHAO Ya n g , RAO We n — d i , ZHA O Yi , XU Si — y u
G e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Mo n i t o r i n g C e n t r a l S t a t i o n o f J i l i n P ov r i n c e , C h a n g c h u n 1 3 0 0 2 1 , J i l i n , C h i n a
中文 分 类 号 :P 3 1 4 . 1 ; T K5 2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Ge o t h e r ma l r e s o u r c e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J u l o n g S p r i n g Gr o u p i n Ch a n g b a i Mo un t a i ns o f J i l i n Pr o v i n c e
第3 4 卷 第3 期
2 0 1 5 年0 9 月
吉 林 地 质
J I LI N GEOLO GY
Vol _ 3 4 NO . 3 S e  ̄2 4 2 7( 2 0 1 5) 0 3—1 2 6— 5
吉林省 长 自山区聚龙泉群地热 资源评价
0 引 言
f o r f o c u s e d r e s e a r c h , e x p l o r a t i o n nd a e x p l o i t a t i o n o f g e o t h e r ma l r e s o rc u e s i n Ch ng a b a i Mo u n t a i n s . Ke y wo r d s : g e o t h e r ma l r e s o rc u e s ; p o we r p o t e n i t a l ; i s o t o p e ; t h e m a r l s t o r a g e t e mp e r a t u r e ; l f u i d q u a l i t y

吉林省长白山西坡梯子河温泉地热流体质量评价

吉林省长白山西坡梯子河温泉地热流体质量评价

吉林地质JILIN GEOLOGY第39卷第4期2020年12月Vol. 39 No. 4Dec. 2020文章编号:1001—2027 (2020) 04—22—6吉林省长白山西坡梯子河温泉地热流体质量评价刘 慧,赵 阳,隋佳轩,李立军,赵春鹏,徐思瑜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吉林长春00021摘 要:在地热地质条件非常好的长白山地区,不止北坡有著名的聚龙泉群,西坡也有温泉分布。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与查阅文献资料,介绍了长白山地区地热地质条件,并对其西坡梯子河温泉进行水样采集及水质分析, 进而开展地热流体质量评价。

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采用舒卡列夫分类方法对水化学类型进行了评价;二是 开展了地热水不同用途评价;三是对地热水的腐蚀性进行了评价。

评价结果显示,水化学类型为HCO 0 - Na 型 水,属淡水、中性水、软水,氟与偏硅酸达到命名矿水浓度,偏硼酸达到医疗价值浓度,且该地热水不具有腐蚀性。

关键词:梯子河温泉;地热流体;质量评价中图分类号:P 621.3文献标识码:AEvaluation of geothermal fluid quality of Tizihe hot spring in the western slopo of Changbat Mountaiop of Jilin PrrvinceLIU Hui ,ZHAO Yang ,SUI Jia-xuan ,LI Li-jun ,ZHAO Chun-peeg , XU Si-yu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al Station of Jilin Province , Changchun 130021, Jilin , ChinaAbstrrci :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s with gooO geotherm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re are not only famous Juloog Springs on the north slope, b ut also hoi springs on the west slope. Based on fielO investi-a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eauthors introOuceV the geothermal geolooical conditions in Changbai Mountains, collectel water samples and analyzed water quality of hot spring in Tizihe hot sping, and then carriee oot geothermal fuid quality eveluation. U incluUos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classification methoO of Shukaroe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types of hyUrochemisPy ; Second ,the eveluation of dif ­ferent uses of geothermal water was carrieO oot. Thirdlp ,the causticity of geothermal water is evalaateO. The evalaation re-selts show that the hyUrochemical type is HCO9 — Na watee, which belongt te fresh watee, neutral water and soft watee, theconceotration of aaorine and metasilicic aciO reaches the conceotration of named mineral water conceotration ,and the con -ceotration of metaboric aciO reaches the conceotration of medical valae ,and the hot water in this areo is not corrosive.Key words : Tizihe hot spring ; geothermal fluiO ; qualith evalaation0引言“吉林省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区划”项目为“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调查评价与区划”项目,经中国地调局批准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组织实施项目。

伊通-舒兰火山群地质遗迹及旅游资源评价

伊通-舒兰火山群地质遗迹及旅游资源评价
中 图 分 类 号 :P 6 6; P 3 1 7 . 5 文献 标 识 码 :B
Ge o l og i c a l r e ma i ns o f Yi t o ng - Shul a n v o l c a no e s a nd e va l u a t i o n o f
0 引言
1 . 2 地 质构 造
本区地质构造按构造形迹走 向可分为 : 东西向 地质遗迹是地质作用给人类创造并遗留下来 的 珍贵的 、不可能再生的地质 自然遗产 ,是人类认识 断裂构造 、北东向断裂构造 、北西向断裂构造和北 北 向断裂 构造 。 地质现象 、推测地质环境和演变条件的重要依据 , 是人类恢复地质历史的重要参数。也是对公众进行 科普 、环境及灾害等方面知识教育的博物馆 [ 1 - 2 ]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 的提高 ,近年来旅游业中奇山真 水等 自然地质遗迹倍受青睐。
伊通火 山群位 于伊 通一 舒兰断 陷带南段 ,由
向 排 布 。 火 山 喷 出和 溢 流 主 要 受 NE向舒 兰 断裂
图 1 伊 通 火 山 群 分 布 图
Fi g . 1 Di s t r i b u t i o n d i a g r a m o f Yi t o n g v o l c a n o e s
伊通—舒兰火山群所在地层主要为古生界 、中 生界和新生界沉积岩。其 中古生界地层主要分布在 伊通一舒 兰断陷盆地外围,中生界及新生界地层主
要分布在伊通—舒兰断陷盆地中。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2 . 0 5 ; 修 订 日期 : 2 0 1 5 . 0 8 . 3 1
Yi t o n g - S h u l a n f a u l t z o n e . I t i s r a r e b a s a l t d o me v o l c a n o t y p e i n c h i n a . Th r o u g h l o n g - t e r m we a t h e r i n g a n d e r o s i o n , i t h a s

吉林省西部白城市山前扇形地地质环境状况分析

吉林省西部白城市山前扇形地地质环境状况分析

发展建设 、规划 的主要研究课题 ,也为城市发展建 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使城市建设更快 市建设的不断加速, 但 工农业生产 、城市生活用水量的需求增加 ,以及局
Anay i o e l g c l n io m e t f i d o t a ih n , s e n l ss fg o o ia v r n e n e m n n i Ba c e g we t r o p f n Jl o i c i n Pr v n e i
第2 卷 第 1 9 期
2 1年0 月 00 3
吉 林 地 质
J LI GEOLO GY I N
VbI 9 NO. . 2 1
M R. 0 0 r2 l
文章编 号 :1 0 - 2 2 2 1 0 0 1 4 7 f 0 0) 1—1 9—4 1
吉林省 西部 自城 市 山前 扇形地地 质环境状况分析
吉林 省西部 白城 市山前扇 形地地下水 资源 丰 富,随着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 ,城市建设 对地下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 城市发展建设和工程
据 白城市水 资源公报资料 ,白城市工业用水量 为 5 7 . ×1 T/, 8 0 0 1 a 农业用水量 Il 5 -×1 3 9 3 I ’ 1 40 3 0m/ a 。城镇生活用水量 2 2 . x 0m /,农村人畜用 2 3 9 8 1 a 水量 5 8 . X1 /左右。 51 0m3 9 0 a
SUN iz o g, Zh — h n HOU a — i g Zh n q n
G oo i l ni n e t ntr gSaino Jl P v c, h n c u 3 0 1Jl , hn e lgc E vr m n Mo i i tt in r i e C a g h n1 0 2 , in C i a o on o f i o n i a

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建设总体目标

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建设总体目标

一— - — +
瑗 通野验 肇地 水 查 范 层过 收 漂下勘供
由省 地质环 境 监测 总站 承 担 的“ 源县 地方 病 地下 肇 水 勘查 与供 水安 全示 范项 目” 日前通 过 野外 验收 。 经 过 总站 2个 月 的野外 工 作 , 本 查 明 了肇 源 县地 基
方病严重区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 、 环境地质 问题 、 水文
信 化 络 设 作给 充 要 质灾 事 信 以 地 环 管 信 等;本 通 各 信息 j 息 和网 建 工 予了 分: 地 害 件 息 及 质 境 理 息 基 开 全国 省 网
肯 同时 做好今后 定, 对 信息化建 络, 成覆 设} 形 盖全国、 互通 业 网 连接。 行业 的专 信息 络 { 工作 提出了明 求。 确要 { 建成 后的中 地 境信息网, 到信息 国 质环 将达 覆盖全国 环境变 地质 化状 中国 质环境监测院 地 信息室 况, 成既为 提供管 有{ 形 政府 理决策 信息, 社会公众 又为 提供及时 质环境 的地
关人员就地质环境信息网建设工作f 动态服务信息。 同时, 为地质环境科学研究 提供数据通道和基础信息, 真正
作案同时规划了下一步信息网t耋 蓑 方 辈出 地质环境信息网络体系。 撕 提 躺 合 全 竺 完 支 综画 供 卫詈詈兽答詈 -

・—— -

一 +
- +
- +
解决病 区人 民的安 全饮水 问题 奠 定 了基础 。 ( 雯) 翟
黑江土源0, 龙国资 2 2 0司 7
维普资讯
以满足政府 、社会对地质环境 建设 的工作内容。参会 的各省地质 充分展示 了我 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和 信息的需求 ,进一步促进地质环境 环境监测总站 的代表分别介绍 了本 网络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果 。 来 自全国 l 个省 的= 砖滥 测 0 信息工作 的开展 ,发挥信息工作的 省信息化和网络建设取得 的成果和

吉林中西部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及管理

吉林中西部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及管理

o f wa t e r d e i r v e d f r o m QI , Q3 , Q 4 g r o u n d wa t e r a q u i f e r , nd a t h e wa t e r r e s o rc u e a mo nt u i s p l e n t i u1 f . We s h o u l d d e v e l o p
a s s e s s me n t r e s u l t s . Ac c o r d i n g t o he t mo n i t o r i n g r e s o rc u e a n d he t c a l c u l a t e r e s u l t , i t i s k n o wn ha t t he t ma i n wa t e r S O rc u e s
mo ni t o r i n g n e t wo r k ,c a r r y i n g o u t h y d r o g e o l o g i c d r i l l i n g a n d wa t e r p u mp i n g t e s t , t h e a u t h o r s o b t a i n e d t h e s c i e n t i i f c
聂维 臣 ,赵洪满 孙亚红 ,董 冬
1 . 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吉林 长春 1 3 0 0 2 1 ;2 . 吉林省地矿信息 中心 ,吉林 长春 1 3 0 0 6 1 摘 要 :吉林 中西部地 区地 处松嫩平原 ,其地 下水资源动态监控工作有利 于对该 区域地 下水资源进行科 学管理。 通过对该 区域部署动 态监测 网点,进行水文地质钻探 ,并 开展抽水试验 ,得到科 学的评价结果。通过监测资料及 部 分计算结果表 明,该 区域主要地下水 源为Q 、Q。 、Q 含 水层 ,且水量 充沛。应 开展 系统的地下 水动 态监 测与 评价 工作 ,实现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优 化调度与科学保护。 关键词 : 吉林 中西部 ;地下水资源量 ;评价 管理

吉林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

吉林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
吉林 优 地槽褶 皱 带和延 边优 地槽 褶皱带 。松 辽 中断

边优地槽褶皱带地层发育较差。仅分布有少量下古 灾害具有群发性特 ,即同一种地质灾害在某些地 生界和上古生界 , 其次为中生界和新生界 ,岩浆活 域成群成带出现。如前述的临江一长 白沿江公路崩 塌带 ,敦化大桥乡泥石流群 ,浑江中上游 的地面塌 受多期次构造运动影响 ,省内褶皱及断裂等构 陷带等地质灾害。有些地质灾害点受周期性强降水 造形迹十分发育 , 并被数条深大断裂切割成数十个 影响 ,具有复发性特点。如敦化市老虎洞每年雨季 不同级别的构造单元 。新构造运动具有东部上升剥 都发生泥石流灾害。 22 地质 灾 害影 响因素 分析 . 蚀, 西部拗陷沉降堆积的总特点和规律 , 由东向西 , 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主要受气象条件 、地 隆起上升剥蚀强度 由强转弱 ,拗陷堆积幅度 由弱转
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给当地国民经济建设和人 民群 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和损失 ,制约着 势。降水量则 由西北 向东南逐渐增加 ,年平均 降 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 ,了解和掌握吉林省地质灾 水量 4 0~ 1 0 n,其中长 白山南坡高达 1 0 0 0 nl 0 l 0 0 害的分布特征及发育规律,研究其技术上可行、经 1 0 l。强降雨多出现在每年的 6~8 0 n 4 m 月。
1J l ie st, a g h n 1 0 0 , i n Ch n 2J l oo i a En io me t l o i rn t t n .i n Un v r i Ch n c u 3 0 0J l , i a; .i n Ge lg c l vr n n a M n  ̄ igS a i 。 i y i i ' o o
作者简介 : 赵彦宁 ( 9 3 ) ,吉林松原人 ,吉林大学在读硕士生 ; 1 8一 ,男 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助理工程师

7省份试点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

7省份试点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

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资源供需全球化、加强政策宏观调
控、强化环境生态保护等形势外,更应强 i 所人 才和 智能化,重视资源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研 究,加大政府的推广示范和引导力度,挖掘资源综合利
用潜力,采纳合理的矿产勘查和 【 活动支持系统。四
是确立矿 第一产业定位,完善矿业财税体制,尊重矿
Mi n e r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 l
矿 产 勘 查I
7 省份试 点地质环 境信息化建设
日前 , 由国土 资源 部地 质 环 境 司和 中 国地质 环境监 测院联合主 办的全 国省级地质 环境信息化 建
北地 区成矿 地质特征及 找矿 新发现、华北平 原地 下 水演变 机制研究若干进 展、 白云鄂博矿床成 因、青
藏高原东缘新构造等 。 1 2 0 0 名科 技 工作 者在 l 7 个 分会场 参 加本 届年 会 ,共收 录论 文摘要 5 0 0 余篇 ,反 映 了近年 来我 国 地质科学领域 的研究现状和 最新成果 。
设研讨会 在重庆市 召开 。会议透 露,全 国地质环境 信 息化 建设将于 2 0 江叠合矿床成矿 与找矿 、 山区城镇化 的地 质 灾害 问题研究 、与地 幔柱有关 的铜镍 硫化物矿 床成 因、中 国北方沉积 盆地铀矿勘 查进 展和展望 、亚洲
东 部 非海 相 与海 相 早 白垩 世地 层 的对 比和 古地 理
业特有规律,推动矿业产业定位改革 。消除价款 “ 异 化”,维护探 广 叔 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勘查基
中国地质 学会学术年会在 昆明举行
1 0 月l 7 —2 0 日,中国地质 学会2 0 1 3 年学术 年会
在 云 南 昆 明召 开 ,会 议 主题 为 “ 推动 地质 科 技 创

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环境地质调查报告篇一: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2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目录第一章序言 (1)1.1项目概况.................................................................................................................. (1)1.2以往工作程度分析与评述.................................................................................................................. (2)1.3本次工作概况.................................................................................................................. . (3)第二章城市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6)2.1自然地理概况.................................................................................................................. . (6)2.2社会经济概况.................................................................................................................. . (9)2.3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 (11)第三章城市环境地质背景 (13)3.1地质条件.................................................................................................................. . (13)3.2水文地质条件.................................................................................................................. .. (15)3.3工程地质条件.................................................................................................................. .. (16)3.4土壤环境特征.................................................................................................................. .. (18)3.5小结.................................................................................................................. (19)第四章城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20)4.1集中开采区地下水水位下降.................................................................................................................. (20)4.2城区垃圾及固体废物堆埋场环境问题突出 (21)4.3建成区部分地段地下水污染严重 (25)4.4环境地质问题经济损失评估.................................................................................................................. (26)4.5小结.................................................................................................................. (34)第五章城市地质资源 (37)5.1地下水资源.................................................................................................................. ..............................37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15.2应急地下水源地及评价.................................................................................................................. (40)5.3地热及矿泉水资源.................................................................................................................. . (43)5.4小结.................................................................................................................. (48)第六章城市地质环境评价 (50)6.1地下水环境评价.................................................................................................................. .. (50)6.2垃圾处臵场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61)6.3小结.................................................................................................................. (63)第七章城市环境地质问题防治对策建议 (65)7.1城市环境地质问题防治的原则与要求 (65)7.2城市环境地质问题防治的方法措施 (65)7.3城市环境地质问题防治的重点区域 (66)7.4地质环境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支撑作用及对策 (68)第八章结论与建议 (79)8.1结论.................................................................................................................. (79)8.2存在问题与不足.................................................................................................................. .. (81)8.3今后工作建议.................................................................................................................. .. (82)1附图①地下水资源分布图②地下水污染状况图③城市建设与规划地学总建议图④今后城市环境地质工作建议图2附表①潜水防护性能评价表②地下水水质评价表③地下水污染评价表④规划垃圾及固体废物堆埋场适宜性评价表⑤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可开采量计算表2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第一章序言1.1项目概况1.1.1项目来源吉林市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全国甲级开放城市和32个特大城市之一。

地勘单位设备资产管理机制和建议

地勘单位设备资产管理机制和建议

设 备 的 购置 是 做 好 设 备 管 理 工 作 的前 提 和 基 础 。设备根据 用途 、 型号 、 价格等 。凡设 备 的购置 、 特 别是 中 、大 型设 备 ,在设备 购置之前 ,首 先必须 对全局 乃至本 区域 的同类设 备做 全面 的调查分 析 , 并 通过 网上咨 询 ,必 要 时派人到 实地考 察 ,提 出 多 个 方案 , 经各方 讨论 认可 , 择优报 领导 审批后执 行 。
有 的多类生 产设备进 行计划 、选型 、采购 、验收 、
2 、在 思想 认识 上 ,对加 强地 勘 设备 管 理 的真
正 意 义的认 识 还很 肤 浅和片面 ,还存在 着说起来 重 要 ,干起 来次要 ,忙起来 不要 的现象 。 3 、在 具体 管 理形式 上 .到 底 如何 管理 .采 取 什么形 式和方 法 ,相 关管理部 门研究 得不够深 人 , 还没有 一个 系统的思路 。这是 地勘设 备管理 巾最严
重的缺 陷 。例 如 ,现 在开展 的资产授权 经营 ,仅仅 是解 决 了地勘 单位 内部资产经 营的 问题 ,国家如何 实现 对 国有 资产有效 管理 ,尚存 在 着很大差距 。 4 、在 手段 上 ,没有 一 套 如何 进行 国有 资 产管 理考 核的方法 。如何 确定 国有 资产考 核指标体 系 ,
理工具 ,泥浆 配 比等细项 ,便 于检索 及应用 ,使 得 钻探技术 档案更 及时 、准确 、快速地 服务 于岩芯钻
探施 丁当 中:这 些我们所说 的在钻探科 学技 术档 案
归集 和应 用 的各 个环节都 采用现代化 设备 和技术 。 另一方 面 ,还要 从钻探技 术档案 的实用性 及档案 的
231 确 保 设 备 的 安 全 性 ..
设 备经济 管理是设 备 价值形 态 的管理 。随着 市

老保甲硅藻土矿成矿规律分析

老保甲硅藻土矿成矿规律分析
1吉林省地质环境 雌测总站, 长春 10 6 ;2 吉林省地质调查院, . 吉林 30 1 . 吉林 长春 10 6 . 30 13吉林省通化地勘院, 吉林 通化140 30 1
摘 要 : 保 甲硅 藻 土矿 位 于 吉林 省 长 白县 境 内老 保 甲村 西 部 , 存 于土 门子 组 中。 已知矿 层 厚 87 —1.0m左 老 赋 . 6 8 2 右 ,平 均品 位 ( i , 7 . %, 已控 制 矿石 量 为 1.6Y4。 通过 分 析 成 矿环 境 及 成矿 规 律 ,认 为矿 区位 于硅 藻 土 SO_ 09 ) 6 8 7 ̄, 2 成矿有利部位 ,进一步勘 查扩 大矿体规模 可能性极 大 、 关 键词 : 硅 藻 土 ;成矿 规 律 ;老保 甲 中图分类号 :P 1. 文献标识 码:A 692
新 近 纪 土 门 子 组 ( t : Z 4见 到 4个 岩 Nl) 在 K
盆地边缘 ,有尖灭 的趋势 ,
13 岩浆岩 . 主要 为新 近 系及 第 四 系灰黑 色 斑 状 、致 密 块 状 、气孔 状玄武 岩 。 南 部见有 太古 界花 岗片麻岩 。
性段 。从上 而下层 序为 :
般在 一个 完整沉 积韵律 的 中心 部位 。
22 矿石特 征 - 矿石 主要分 为硅藻 土 、含粘 土硅 藻土及 粘土质
硅 藻土三类 ( 1 。 表 )
221 硅 藻 土 . .
为 I、U级 品矿 石 , 白一 灰 白一灰 黄 色 。生 呈
本 硅 藻种 属 以小 园形藻 ( 网盘形 藻 图 3)为 主 ,其 次 见 舟彤 藻 、直 链 藻 等 。 其 中 ,小 园 彤 藻
% ,直链藻 l % ~ 2 % 。其 直 径 为 00 5 00 0 0 0 .l .3

吉林省长白县虎洞沟硅藻土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吉林省长白县虎洞沟硅藻土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2) 新 生 界 新 近 系 中 新 统 马 鞍 山 村 组 (N1m):该套地层下伏于上新统军舰山组 (N2j) 玄武岩之下,产状近于水平。露头分布于矿区南部 沟谷中,分布海拔标高 70000~80000m,为一 套硅藻土沉积建造。按岩石组合特征分为 3段,该 层厚度 4000~9000m。其中上段 (N1m4) 为区 内硅藻土矿赋存层位。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 触。自下而上分述如下:
由中生 代 早 白 垩 世 闪 长 岩 (δK1)、 二 长 花 岗 岩 (ηγK1) 组成。闪长岩 (δK1) 出露于区域的北西 角,分布面积约 030km2。二长花岗岩 (ηγK1) 出露于区域的南西角和南部,南西角分布面积约 370km2,南部分布面积约 010km2。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矿床赋存于新生界新近系中新统马鞍山村组
20
吉 林 地 质 第 40卷
图 1 长白县虎洞沟一带硅藻土矿床地质简图 [据中国矿产地质志·吉林卷 (待刊)] Fig1 GeologicalsketchmapoftheHudonggouareadiatomitedepositinChangbaiCounty
1军舰山组玄武岩;2上新统;3上侏罗统;4上石炭统;5奥陶系;6寒武系;7震旦系;8青白口系;9老岭群;10鞍山群; 11燕山早期侵入岩;12地质界线;13断层;14马鞍山组 (含矿层);15马鞍山组斑状橄榄玄武岩;16果松组;17虎洞沟硅藻 土矿体及编号
仅在区域的北西角、南西角和南部有小面积出露。

40卷 第
2期
吉 林 地 质
Vol40 No2
2021年 06月
JILINGEOLOGY
Jun2021
文章编号:1001—2427(2021)02—18—6

松嫩平原(吉林省)地下水动态特征及类型的研究

松嫩平原(吉林省)地下水动态特征及类型的研究

松嫩平原(吉林省)地下水动态特征及类型的研究张文强;张晶;侯伟;白鸽;王雪;张楠【摘要】根据松嫩平原(吉林省)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对区内的主要供水含水层的动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对其进行了动态类型的划分,结合地下水动态的主要影响因素将为研究区地下水动态预测及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了依据。

%According to the observational data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dynamic in Songnen Plai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supply aquifers was described, and the dynamic pattern was divided, combining main inlfuence factors of groundwater dynamic, the basis was provided for the groundwater dynamic forecast and ground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is study area.【期刊名称】《吉林地质》【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5页(P100-104)【关键词】地下水;动态特征;动态类型;影响因素【作者】张文强;张晶;侯伟;白鸽;王雪;张楠【作者单位】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吉林长春 130021;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吉林长春130021;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吉林长春 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7松嫩平原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附件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编制组二00八年十一月目录1.任务来源 (1)2.编制依据 (1)2.1法律法规依据 (1)2.2技术依据 (2)3.编制原则 (2)4.导则结构及内容说明 (3)4.1组成结构 (3)4.2主要内容说明 (3)5.主要工作过程 (8)5.1筹备阶段 (8)5.2实验与研究阶段 (8)5.3导则编制及文整阶段 (9)6.与同类标准的水平对比分析 (9)7.实现本标准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 (10)7.1管理措施建议 (10)7.2技术措施建议 (10)8.导则完成单位 (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在影响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水作为生产与生活的必需资源、公共卫生的载体和自然生态的核心要素,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地表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致使一些地区对地下水进行掠夺式开发,地下水超采及污染日趋严重。

全国以城市和农村井灌区为中心形成的地下水超采区数量,已从80年代初的56个发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从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华北地区因地下水超采已形成了约3万—5万平方公里的漏斗区。

与此同时,全国有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35%的地下水源不合格,平原地区约有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用水水质标准,一半以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严重污染。

因此,对地下水环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指导和规范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源头控制对地下水的污染与过度开发,保护地下水环境,为规划、区域开发及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于2002年下达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以下简称“地下水导则”)的编制任务,项目统一编号158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国土资源部二〇一三年五月目录一、建设背景 (1)二、目标任务 (2)(一)总体目标 (2)(二)总体任务 (3)三、总体架构 (3)(一)建设框架 (3)(二)应用体系 (4)(三)服务对象与内容 (5)四、主要建设内容 (7)(一)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建设 (7)(二)地质环境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7)(三)地质环境网络环境建设 (8)(四)地质环境信息平台建设 (8)(五)地质环境业务支撑系统建设 (9)(六)地质环境决策支持分析系统建设 (11)(七)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平台建设 (11)五、实施计划 (11)(一)第一阶段 (12)(二)第二阶段 (13)(三)第三阶段 (13)六、保障措施 (13)(一)组织保障 (13)(二)制度保障 (14)(三)经费保障 (14)(四)队伍保障 (14)一、建设背景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标志着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同时,破解市场经济、新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土资源管理难题,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强国土资源监督和管理工作,推动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

地质环境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能之一。

按照国土资源信息化的总体要求,结合《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今后一段时期的地质环境信息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依托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成果,研究建立涵盖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监测及保护的信息化体系,推动信息化成果的深化应用,提高地质环境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信息支撑及决策支持服务。

我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

国家级信息网络框架基本形成,数据标准及规范初步建立,全国尺度的基础数据库建设取得进展,研发了多种地质环境专业应用软件,国家级地质环境信息平台初具规模。

但是,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信息化的统筹整合还需进一步加强。

地质环境数据管理和存储分散,存在数据孤岛问题,导致数据共享难度较大,海量数据集成度较低,综合分析能力较弱,地质环境信息的多目标服务能力较低,难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防灾减灾等对地质环境信息越来越高的需求。

地质环境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滞后,没有形成完整的政务管理信息系统体系。

因此,迫切需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建立业务支撑、决策支持和综合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地质环境管理和服务水平。

本方案以国家级地质环境信息节点建设为基础,分阶段进行。

2013年完善系统和平台建设,加大推广力度;至2017年,基本完成国家级、省级地质环境数据中心及条件具备的地州级、县市级数据节点的建设和信息平台部署,基本实现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四级体系的互联互通和全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信息化。

二、目标任务国土资源信息化的总体框架是在信息安全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标准,依托国土资源主干网络和业务网络,构建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体系,开发土地管理业务应用系统、矿产资源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地质环境管理业务应用系统、综合事务(包括公文、会议等)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开展调查评价信息化建设,最终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管理和服务三个主流程的信息化,为国土资源管理构建保障,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提供全面有效技术支持。

地质环境信息化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总体目标根据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建立和完善部、省两级地质环境信息网络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推进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整合各类地质环境信息资源,构建国家级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促进省级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及地州、县市级数据节点建设,实现全国地质环境信息的大综合、大协作和大集成。

进一步建成系统一体化、数据集成化、信息综合化和成果可视化的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平台,构建一个互连互通、资源充分共享的数字地质环境,实现全国地质环境信息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总体任务依托国土资源主干网、业务网,建设和完善部省两级地质环境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利用多年来积累的海量地质环境数据,开展地质灾害、地下水、矿山地质环境、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地热、地质遗迹等专业数据库的集成和整合工作。

按照采集与监测、分析与预警、决策与处置的总体思路,整合各类地质环境信息资源,构建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促进省级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及地州、县市级数据节点建设。

建立并完善地质环境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支撑地质灾害预警和应急指挥的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平台,整体提升地质环境信息的采集与监测、分析与预警、决策与处置能力和服务水平。

建设系统一体化、数据集成化、信息综合化和成果可视化的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平台,实现全国地质环境信息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逐步建成部、省两级地质环境信息中心。

三、总体架构(一)建设框架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业务应用信息服务政务管理应用服务政府决策支持服务专业应用研究服务社会公众信息服务信息平台政务管理信息系统业务支撑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应急技术支撑平台数据中心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基础环境网络环境地质环境骨干网应急卫星资源网动态数据监测网国土资源主干网、业务网图1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遵循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建设框架,以组织体系、管理制度、人才队伍和经费为保障,基于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依托国土资源主干网、业务网等基础设施与网络环境,建设国土资源部数据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研发政务管理信息系统、业务支撑系统、决策支撑系统和应急技术支撑平台,建立统一的地质环境信息服务体系,提供政府管理应用服务、政府决策支持服务、专业应用研究服务和社会公众信息服务。

全面提升面向领导决策、政府管理、专业研究、公众服务的地质环境信息服务能力。

(二)应用体系图2 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应用架构针对国家—省—市—县四个级别用户,优化全国地质环境业务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形成以服务为中心的高效运行模式和信息化组织结构。

地质环境国家级节点按全功能设计,是国家地质环境规划、重大决策制定的信息支撑点,也是特大型地质灾害预测预警与应急指挥的决策支撑点,包括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地质环境业务支撑系统和应急技术支撑平台等;地质环境省级节点在功能上与国家级节点基本类似,在管理地域上限制在本辖区范围内;地质环境地(州)、县(市)级节点主要担负数据采集、数据汇总和向上级节点汇交。

地质环境国家级节点和省级节点,通过数据汇交、共享和交换,构成国土资源国家级节点和省级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服务对象与内容地质环境信息化服务对象是部—省—市—县四级政府主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社会公众。

1.为政府主管机关及地质环境监测部门提供决策支撑服务为政府主管机关及地质环境监测部门提供全面、准确的区域地质环境总体状况信息,支撑国土资源规划编制、地质环境管理、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指挥、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和评价工作。

(1)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管理、决策和统一对外服务的数据和信息支撑。

(2)通过地质环境信息服务节点建设,为国土资源监督管理提供各类地质环境调查和动态监测信息服务。

(3)为编制全国地质环境状况评价报告、全国地下水状况与形势分析报告、全国矿山地质环境形势分析报告、全国地质灾害现状与形势分析报告、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报告以及各类地质环境相关的专报、通报等专项工作提供信息处理和分析平台。

(4)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提供各类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决策支持和应急指挥服务。

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发育、发生、变化趋势及防治状况,地下水利用、污染与保护情况,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与整治情况,地面沉降及地质遗迹保护状况等专业信息;提供地质灾害预警和指挥服务,支持地质灾害快速发现、鉴别和处置,快速搭建应急通信平台,进行远程技术会商和应急指挥。

(5)建立地质环境“一张图”数据库,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分析及资源承载力评价提供辅助决策支持,为国土资源政务管理、综合监管和公共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2.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专业研究服务为业务专家及技术人员提供操作简单、方便的数据采集软件,辅助完成现场或远程数据采集和快速处理;实时获取业务工作所需要的数据资源及相关分析工具,进行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分析预测及预警预报等;提供高效、便捷的数据目录检索服务、数据查询与统计分析服务、专题图辅助编制服务、决策分析应用服务、专题分析研究服务等。

3.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知识及地质环境保护信息查询服务为公众提供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预报及预警、避让及保护措施信息、地下水污染程度、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信息、国家在地质环境保护方面部署重点工作、科研项目及相关成果信息以及热点新闻等地质环境状况、科普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查询,提高全社会保护地质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

四、主要建设内容(一)地质环境数据分中心建设1.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目标是保证地质环境数据从生产、汇交、整合、管理、更新、共享到应用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

主要由基础设施标准、数据资源标准、应用开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信息化建设管理标准等组成。

地质环境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组织完成,各省级地质环境管理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必要的完善和补充。

2.地质环境数据中心建设依托全国地质环境调查、监测等工作体系和分布式网络系统,面向地质灾害、地下水、矿山地质环境、地质遗迹、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地热等地质环境专业领域,建设具有海量数据存储、管理、数据服务和数据交换等功能的数据中心。

为兼顾数据安全和应用便利性,将数据中心结构分为四个层次——源数据层、操作处理层、分析处理层和服务层。

分别建设基础数据库、操作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并建立数据交换系统,提供与其他系统的数据交换功能。

通过数据汇交和信息共享交换机制,为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提供管理和服务所需的数据和信息。

(二)地质环境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地质环境业务支撑系统形成的数据纳入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系统中,实现对全国地质环境相关数据的统一管理,实现与采矿权登记管理、采矿权年检、探矿权登记、执法检查等信息的相互印证与关联。

同时,将地质环境基础数据库和地质环境管理数据库纳入以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为基础的矿政管理核心数据库,为矿业权、建设用地等行政审批提供信息支撑。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信息的统一管理,为管理机关全面掌握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实施进展情况以及项目成果提供信息支撑。

将各级地质环境政务管理系统纳入本级电子政务审批平台统一建设。

地质灾害防护的各类资质审批、古生物化石采掘与进出口审批、与矿政、地政管理协调,信息共享,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等主要管理业务实现100%网上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