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奴隶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商
中国古代史:第三章 西周奴隶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 4、西周井田制 • 井田制度,是周代国家的经 济基础,是基本的土地制度,体 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部 分,与宗法制、分封制密切相连, 在西周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内容 和特征如下:
• A、土地的所有权,已从原来的农村公社所有, 变为国家所有。周王是最高的所有者。“溥天 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诸 侯国的国君在封地范围又有最高的权力,这又 形成了“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 非君臣。”层层封给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 就是把土地使用权赋与他们,既然是赐与,也 就有权收回。各级贵族各自成为所受分地的实 际占有者。他们世世相承,役使奴隶耕作,形 成层层相属大小不等、比较稳定的经济单位。 但不允许买卖土地,“田里不鬻”。 井 田制有两层用意:①对诸侯和百官来说是作为 俸禄的等级单位。②对于直接耕种者来说是作 为检验勤惰的计算单位。有一定的面积,两方 面都有了一定的标准。(郭沫若著《奴隶制时 代》,第20、28-29页)。
• 分封的大国: 霍叔—-卫 微子启—-宋 伯禽—-鲁 姜太公—-齐 唐叔虞—-唐 (晋) 召公奭 —-燕 • 江汉诸姬 • 西周初年的分封,一方面加强了周王室对 国土的控制力量,从而建立起一个幅员空前辽 阔的王朝,表现了周代王权统治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对于发展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 化,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开发,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国势力的发展,又使 王权遭到削弱,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各地政 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形成了一些强大的 地区性中心,到了春秋时期,终于演成了诸侯 割据、列国纷争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
•三、国家机器的强化 1、周王朝的统治机构: • 周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又称师保。 • 六卿:师保一般兼领冢宰,为最高执政官,率领众多师 士,组成庞大的卿士寮,总揽朝延朝务,卿士寮包括六 师:三左三右。三左:太史,掌王的册命及祭典;太祝, 掌祭祀祷;太卜,掌卜筮。三右:太宰,掌王室奴隶和 财务;太宗,掌贵族事务;太士,掌司法。 • 诸有司:司徒、司寇、司马、司空,此为比较高级的政 务官,一有战事,又是重要的统兵官。他们有很多的僚 属,分管各项具体事务,由中下级贵族担任,构成相当 庞大的统治机构。 • 官司之守,分掌各项具体事务。 • 世官世禄:大小官职,有很多是世代相承的,形成了世 卿世禄制。如周公、召公。 • 诸侯国大都给周室设立相应的官职,有些诸侯则兼任为 王室卿士,但诸侯国的官职等级都比中央官制等级低。
初中三年级历史社会制度的变迁
初中三年级历史社会制度的变迁社会制度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建立起的一套经济、政治、法律等规范和组织形式,它在不同历史时期会发生变化。
初中三年级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社会制度相关的知识,了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和变迁。
本文将结合我所学内容,回顾初中三年级历史课程中社会制度的变迁。
一、古代社会制度的变迁在初中三年级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古代社会制度的变迁,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
1.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始阶段。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居住在洞穴或简易的棚屋中,生活方式极为原始。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没有私有制度,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
2.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
奴隶社会的核心是奴隶制度。
在奴隶社会中,奴隶成为生产力的主要来源,奴隶主通过控制奴隶获取财富和权力。
奴隶社会时期,社会产生了明显的分工和阶级分化,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中世纪到近代社会制度的过渡阶段,以封建等级制度为特征。
在封建社会中,国王授予地主土地,地主分封给农民,农民为地主提供劳力和农产品。
封建社会时期,农民受到地主的压迫和剥削,社会发展受到限制。
二、现代社会制度的变迁在现代社会制度的变迁中,我们学习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转型。
1.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是私有制度和市场经济。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人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通过市场交换获取利润。
资本主义社会时期,人们个人的利益和私有财产得到了较大的保护,社会生产力有了快速发展。
2. 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成为主体。
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国家对生产资料进行了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并通过计划经济来指导和调整社会生产。
社会主义社会致力于消除剥削,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共同富裕。
通史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及特征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 220年) 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经济:二牛一人耦犁和一牛挽犁。 井渠(坎儿井)和王景治理黄河推动了农业发展。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的水排冶铁工具;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秦汉统一了货币,但又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丝绸之路”(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文化: 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 学, 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 表现出大一统时代的“汉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1、政治: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 奴隶社会强盛。 2、经济: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 简单协作;井田制。 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 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3、文化: 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 前221年)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 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
1、政治上: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军事上,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 控。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央:设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掌行政军政、财政, 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地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 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七年级历史上册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七年级历史上册早期国家的产生
和社会变革
七年级历史上册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_思维导图模板_知犀官网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启继禹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制定夏历
夏桀,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
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诸侯国力量强大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原始社会
五、原始文化
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动植物初步知识 原始宗教 文字的萌芽 原始艺术
第二章 夏 、商
第一节 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 夏朝
一、夏朝的兴亡及其国家机构
1.夏朝的建立与巩固 2.太康失国 3.少康中兴 4.社会经济的发展 5.夏朝的国家机构 6.夏朝的衰亡
二、夏文化的探索
1.夏文化的典型遗址
夏代的文字至今尚未被发现,目前不能完全确认哪一处考古学文化 即夏代的遗存,学界普遍认为从龙山文化晚期开始,就已经进入了夏文 化的存在与发展时期,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大量出土的二里头文化 (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就应当是夏文化遗址。据文献记载,豫西、 晋南正是所谓“有夏之居”、“夏虚”——即夏人的活动中心所在,而 在二里头遗址所发现的带有明显权力中心特征的考古学文化刚好与这一 点相印证,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由宫殿、房屋、手工业作坊以及有 玉器和朱砂随葬的贵族墓葬等组成的城市丛体,出土了青铜礼器和兵器, 还有附加陶文的陶片。社会分层在二里头遗址中也有体现,社会下层所 使用的房屋、窖穴以及石、骨、角、陶器与贵族的奢华形成鲜明对照。
一、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1.父系氏族公社的重要文化遗存
龙山文化 齐家文化 良渚文化
2.婚姻形态的变化 3.居住与墓葬的变化
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经济发展
1.早期铜器的出现 2.农业生产的发展 3.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4.建筑技术的进步
三、原始社会的解体
1.商品交换的出现 2.私有制与阶级的出现
四、传说时代
目前所发掘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已有上百处,主要有河南偃师二里头、 登封王城岗、山西夏县东下冯等地。在登封王城岗和夏县东下冯两个遗 址的周围都有夯土城墙,王城岗的约一百公尺见方,东下冯的约一百四 十公尺见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标本经过碳-14的测定,年代基本上在 公元前20-17世纪之间,与传说中的夏王朝的存在时间也大体吻合。河 南地区的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早商文化基本上是依次迭压、前后 相继的地层关系,更能说明与这一文化相对应的王朝只能是夏。
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1.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奴隶制建立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和一系列奴隶国家机器的出现为标志。
2.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奴隶制政治制度、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残酷的刑法、“人牲”和“殉葬”。
3.西周: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
奴隶社会的各种制度渐趋完善。
井田制和分封制均在西周时期达到完善。
4.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阶段。
政治:分封制的瓦解。
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霸主政治是其最集中的体现。
经济:井田制的瓦解。
土地所有制开始发生变迁。
封建社会⑴战国时期: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阶段。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实力增强,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国确立。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繁荣。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获得一定发展,并互相推动。
文化:战国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均取得突出成就。
最能反映时代特点的是“百家争鸣”。
这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巨变;封建地主阶级的集权政治代替了奴隶主的贵族政治;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战国时代各国对人才的渴求和贵族垄断教育被打破;诸侯纷争为知识分子提供的自由流动和自由表达观点的社会环境;阶级关系的变动和阶级斗争的复杂化等等因素促成了百家争鸣的形成。
⑵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整体的确立和巩固(史实略)。
经济: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民族: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长期的统一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基。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
在西部,同西域各族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
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往来,密切了联系。
在南方,秦汉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对外关系:奋发进取精神推动了秦汉走向世界的步伐。
秦汉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丝绸之路”,使得汉代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
文化: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长期分裂割据是基本格局,也孕育统一趋势;既有残酷的战争掠夺,也有对峙下的竞争发展。
中国古代史-西周
周王室有三支军队:一为虎贲,是王室的禁卫军; 二为周六师,是国家主力军,由周人组成,驻在京 师丰镐一带,称西六师;三为殷八师,由商遗民组 成,主要驻在东方,亦用于征伐。
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部进攻镐京,杀幽王于骊山 之下
西周前后共历12王,276年
参考书目
1、徐中舒《先秦史论稿》,巴蜀书社,1992年8月,共十三 部,有古代东亚大陆与中国原始社会,古史传说与父系家族 私有制的建立及夏商周事,春秋霸业,魏齐争霸与合纵连横, 商鞅变法,先秦的两种公社和学术思想。附录:《中国史稿》 第一册批语,由其弟子整理。
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部进攻镐京杀幽王于骊山之下1徐中舒先秦史论稿巴蜀书社1992年8月共十三部有古代东亚大陆与中国原始社会古史传说与父系家族私有制的建立及夏商周事春秋霸业魏齐争霸与合纵连横商鞅变法先秦的两种公社和学术思想
中国古代史
第三章 西周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展
提要: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从 武王克商到周公辅政,西周政权逐步巩固,出现了 成康之治,国势强大,为前期;昭穆以后,至夷王, 国力由盛转衰,为中期;从厉王专制到幽王死于骊 山,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为后期。
中央机构的首脑,又是诸侯的共主,所谓“溥天之 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西周的封建领主制基本上是一种封建家长制统治。 主要特点有三: (1)周王以家长制君临天下,是最高统治者; (2)政治制度与宗法制度相结合; (3)对土地的占有与对人民的统治相结合。
王位世袭制:
西周实行王位世袭制,此制度是与宗法制度结合在 一起的。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 演变而来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 分配制度。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历程充满了变迁与繁荣。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梳理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从中窥探中国经济的脉络与特点。
1. 原始社会时期(公元前约1万年-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人们以狩猎、采集和捕鱼为生,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的直接开采维持生存。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兴起,人们开始种植作物和饲养牲畜,逐渐形成了农业社会和手工业。
2. 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奴隶社会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手工业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
在奴隶制的统治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制造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分工日趋细化,商业交流也日益频繁。
3. 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840年)秦汉时期标志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时期,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农业生产继续扩大,手工业制造逐渐发展成为经济支柱。
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封建等级制度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
此时商业活动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使中国与世界各地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4. 帝国时代(公元1840年-公元1912年)进入帝国时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不同规模和性质的帝国统治。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较为稳定和繁荣的阶段。
工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工厂制造业的兴起使得中国经济实力在世界上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另外,铁路、电力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5.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随着科技进步和政治变革,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工商业的发展迅速,制造业的规模扩大,外国资本的引进使得中国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6. 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简析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简析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作者:舒利燕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21期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选官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程序规章,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它与今天的人事制度中公务人员录用大体相当。
由于官吏担负着国家的日常管理职责,因此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把官吏的考核选拔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十分注意积累经验,完善制度,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
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探究,对了解、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政府管理体制,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人员录用制度,从中汲取经验,对当今政府公务员的选拔和任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尧、舜、禹时期:禅让制度。
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禅让制度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或帝王让位给别人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其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但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
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为事。
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
禹继位后,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最后族人拥戴禹之子启为王。
这是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
禅让制到禹之子启就终止了,他建立第一个朝代——夏朝。
2.夏、商、周时代:“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
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爵位世代相传的制度。
由夏启建立,贯穿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始终。
夏、商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时期。
从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世袭制的特点是:它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
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便是受封的各级封君,他们均遵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
历史通史
中国古代史(公元前2070—1840)【总体线索】:中国古代文明史从夏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两种社会形态。
中国古代史分为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七个时期。
第一阶段: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阶段特征】: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1.政治: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国家开始出现;西周时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2.经济:商周时代,农业仍处于“刀耕火种”阶段,主要使用石制工具,虽然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并不广泛使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的时期;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商周时代实行“工商食官”;西周时丝织工艺已有很大的发展。
3.文化:商朝出现了甲骨文,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奴隶社会的瓦解与封建制度的确立。
1.政治:出现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经济: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纺织业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兴起,商业兴盛,但商鞅变法后开始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3.文化: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等成为主要的流派;指南仪器司南出现;文学上《诗经》与《离骚》为代表,奠定了我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第三阶段:秦汉时期 ( 公元前 221-220 年 )【阶段特征】:封建经济发展,封建制度建立,政治上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1.政治:是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秦灭六国后,为巩固统一,在中央建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确立了郡县制,并在思想文化方面通过“焚书坑儒”等强硬手段,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PPT课件2-人教版可编辑全文
阅读材料
材料二、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 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 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 启。 ——《史记》
①各种矛盾的激化动摇了奴隶制的基础。西周前期的繁荣并不能消除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即奴隶阶级同奴隶主阶级的矛盾,这其中还交织着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另外还有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②对外战争连年不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速了王室衰落。③周幽王的昏庸残暴。
4.西周灭亡和东周开始
公元前771年,申后的父亲申侯勾结犬戎,进攻西周,幽王兵败被杀,西周灭亡。申侯拥立太子宜臼为天子,称平王,但这时镐京已被犬戎摧毁,平王在周地区已无立足之地,于是平王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②、从阶级斗争的角度看,是阶级对立的产物 世袭从本质上反映了阶级的对立
③、它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动人类社会 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从禅让到世袭是人 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此时的夏朝是一个部落还是一个国家呢?为什么?
国家: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权利机构。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此外国家还有主权属性和社会属性。
思考
商汤灭夏的原因: 主观方面:汤任用伊尹等贤人作为灭夏的助手,完成灭夏的准备;施行仁政,得到大多数诸侯的拥护;
客观方面:夏桀的暴虐无道;夏朝奴隶们的不断反抗,加速了夏桀统治的瓦解。
一、夏、商、西周的更替
⑴夏朝——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奴隶社会的形成)
⑵商朝的兴衰——奴隶社会的发展
中国建筑史-3 奴隶社会的建筑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一、社会背景: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结束,是中国的奴 隶社会。 • 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6世纪,夏王 桀在位时,被商汤率兵灭亡。 • 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商朝的 农业、手工业较发达,青铜冶炼和铸造有很高水平。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是从商朝开始的。商纣王统治时,周武王兴兵伐纣,商亡。 • 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西周统治 者实行了分封制和井田制。周厉王统治时,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跑, 政权由周、召二公执掌。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灭亡。 •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逐步瓦解时期。由 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提高,私田增多,促使以奴隶制国有土 地为基础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走向崩溃。
妇好
墓出土铜 器上的“ 妇好”二 字。
二、 商朝建筑(公元前1600-前1046年)
甲骨文反映的夏商建筑
二、 商朝建筑(公元前1600-前1046年)
甲骨文反映的夏商建筑
二、 商朝建筑(公元前1600-前10466-前771年)
概况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顶峰 周礼——中华文化系统初步形成
的程度不同。 3.住宅:论语云:“立不中门,行不履
阈,邦君树塞门。”
三、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建筑附设排水设施。 建筑屋顶主要覆以芦苇和草拌泥,屋脊、檐口和天沟等部分地方已使
用了瓦 发现大量卜甲和卜骨,共有17000多片。有刻辞的卜甲有190多片,
中国古代史(第一种)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10081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英文名称:The Ancient History of the Chinese学分:6学时:102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历史学专业一年级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中国古代史》是历史系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其它各门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的先修课程。
中国古代史上起一百七八十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下迄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前的清朝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
按照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顺序,分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夏金时期和元明清时期的历史。
每个历史阶段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民族、思想文化诸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较为系统的讲授,力求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历史专业的其他课程打下牢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也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
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变迁线索和重大问题,以及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必要历史知识;掌握学习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学术论著、研究者和最新学术动态;培养专业意识。
由此,为进一步学习各个断代史和专门史课程,写作史学论文,打下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中国古代史的特点。
研究中国古代史的资料。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
民族问题。
封建专制制度问题。
分封与削藩问题。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
传统文化问题。
奴隶制与封建制经济的产生、发展与演化问题。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历史要籍介绍和选读》、《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历史学概论》等。
《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古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适当接触一点原始资料,以加深对古史的理解。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史
高中阶段历史阶段特征总结历史科《考试说明》中一项重要的水平要求,就是“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尤其是在高考复习中,必须重视历史阶段特征的教学。
什么是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呢?概括起来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和每个时期的不同阶段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国际关系、思想文化等领域表现的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特点。
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
不懂得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分析历史的阶段性与阶段特征,就不会懂得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所以掌握这些阶段特征,对于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古代史一、整体纲要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原始社会:原始人群时期——氏族公社时期奴隶社会: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奴隶社会的强盛;春秋-奴隶社会的瓦解。
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秦—西汉—新—东汉封建社会的分裂与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隋唐时期(581~618~907)隋-唐封建社会再次分裂与民族融合——五代宋辽西夏金元时期(907~1368)五代十国——辽夏宋并立——宋金对峙——元封建社会的衰落——明清(1368~1644~1911)明—清二、各阶段特征(一)、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前770年)是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夏是中国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商是中国奴隶社会发展时期,西周是鼎盛时期。
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其中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时期。
奴隶社会的阶段划分及其基本特征
奴隶社会的阶段划分及其基本特征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奴隶社会的阶段划分及其基本特征: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建立时期.奴隶制的建立主要表现在:政治上,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和一系列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出现(如军队.刑法.监狱等)为标志;经济上,夏朝属于金(铜)石并用时代,其经济的初步发展为后代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文化上,夏朝的一些突出的文化成就如夏历对后代影响深远.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1世纪中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其发情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奴隶制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商朝奴隶主用残酷的刑法,镇压人民.〝人牲〞和〝殉葬〞也是商朝奴隶制发展的表现;经济上,商朝属于青铜时代,其农产品种类增多,产量增加,畜牧业饲养的牲畜种类和数量很多.其青铜文明更是举世闻名;文化上,商朝文化成就领先于世界,以文字(甲骨文)和天文学成就最为突出.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时期,我国的疆域空前广大,农业和手工业获得空前发展,农业已包括了后世的大部分作物,是我国农业原生作物系统的形成时期,而在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各种制度也渐趋完备.综上所述,西周被称为我国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制度的完备,是西周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中国奴隶社会的两种最典型.标准的制度—井田制和分封制均在西周时期达到完善.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周初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目的),先后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分封对象).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诸侯对象).周朝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宋.晋等(主要分封国).通过分封,周朝巩固了统治,发展了疆域,也可以看作是奴隶社会的典型生产关系.周朝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时代享用权,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缴纳一定的贡赋(生产资料的经营使用方式).奴隶制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人与人在生产劳动中的关系),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产品分配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并和井田制相适应.联系这两种制度的纽带是土地和义务.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阶段.主要体现在奴隶社会的两种典型-分封制和井田制的解体.在政治上,春秋时期,较大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他国的支配权而进行争霸战争,其性质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但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大大加强了统一的趋势;在战争中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争霸战争也沉重打击了西周以来的奴隶主贵族统治体系,加速了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瓦解.在经济上,春秋后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开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发展,私田的开垦增多,影响到国君的财政收入.公元前594年,鲁国率先颁布〝初税亩〞,在客观上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由国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变;贵族为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改变剥削方式,让劳动者上交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产品分配制度发生变化;生产劳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化,由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转变成了封建地主和农民的关系.至此,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例题:1996年普通高考第2题: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答案:D项解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理解.考生如果对其基本内容掌握较为全面,B.C两项不难排除.而A项则是D项的具体内容之一,因此应选D项.封建社会初期社会思想的变迁及与封建政治的关系:战国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均取得突出成就.最能反映时代特点的当属意识形态领域的〝百家争鸣〞现象.〝百家争鸣〞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战国时期社会经历着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巨大变革.奴隶制的统治基础—井田制彻底崩溃,封建生产关系在各国先后确立,各诸侯国兴起变法运动,封建地主阶级的集权政治代替了奴隶主的集权政治.百家争鸣正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的这些巨大变革.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在古代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思想素材.春秋战国以来,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诸侯纷争,社会动荡,为知识分子流动和思想自由创造了社会环境,活跃了我国时代的学术空气,造就了一批有见解的思想家.战国时社会变革也促使阶级关系变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化,各阶级从维护本阶级利益出发,寻打自己的代理人,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抨击批评对方,以确立自己的学说,这诸多因素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初创阶段,面对的各种敌对势力比较强大.统治者为维护利益,必须采取雷厉风行的果断措施,以严刑峻法来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法家对中央集权的鼓吹和〝法治〞的主张正符合秦统治者的需要.而儒家厚古薄今的历史观,以古非今的作法,其作用恰恰会削弱秦的统治.故秦推崇法家,而〝坑儒〞.西汉初年,借鉴秦朝因暴政二世而亡的教训弃法家不用.当时统治阶级面临的当务之急是恢复生产,稳定统治秩序.而恢复经济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作保证,应尽量减少大规模的政治.军事活动,与民休息.因此,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自然居于主导地位.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汉初的很多遗留问题具备了解决的条件,汉武帝本人雄才大略,好大喜功,因此〝无为〞之说显然过时.而随着大规模的政治军事活动日益频繁,如出击匈奴.通西域等,人民的赋税徭役负担必然加重,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此时如用法家学说必会重蹈秦亡覆辙.而儒家的〝仁政〞〝爱民〞〝大一统〞之说比较适合统治者的需要,因此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加强中央集权.例题:2000年普通高考第2题: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答案:D项解题分析: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考查考生对封建社会初期思想界的变化与统治政策的关系的掌握.考生必须对本阶段思想界每次变化的背景.原因及影响等内容有全面而准确的把握.封建社会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秦汉时期,中国同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同东方邻国朝鲜.日本的往来更为频繁,中华民族的文化开始对这些东方国家产生全方位的影响.隋唐时期,国力强盛,对外吸引力大;陆海交通也比较发达;政府又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这些都为对外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此时唐朝同东亚各国如朝鲜.日本的交往十分密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也包括城市建筑.文字.日常生活习俗等方面.对西亚.南亚各国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唐朝文化固然对外国的影响深远,但外来文化对唐文化作用也极其明显.唐文化的博大精深,泽被深远,是建立在不断吸极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是互相影响,互为补充的,各国家民族的地位是平等的.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重心发生明显变化.由于汉族政权相对弱小,控制区域有限,与外国的内陆贸易受阻,〝丝绸之路〞不复畅通.南宋时期,由于政府大力扶植,加之造船技术的进步,经济繁荣等便利条件,海路成为对外交往.贸易的重心.元朝时期,陆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均很发达,再次出现了对外交往繁荣发达的情况.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王朝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明显变化.自明朝郑和下西洋后,统治者即开始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清前期统治者效法之.该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交流和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对世界发展大势茫然无知,是中国落伍于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同时,本阶段中国开始遭到西方早期殖民活动的骚扰,如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这也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例题:1995年普通高考第5题: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答案:B项解题分析:这是一个考查历史概念的题目.对于闭关政策,教材并未作出明确的解释,考生必须凭借所学知识,通过综合分析作出判断.闭关政策并不是禁绝中国对外贸易,事实上清政府也和外国通商,只是限定在广州一个口岸,而且要经十三行办理.闭关也不是一概排斥西方事物,西方国家送的自鸣钟等礼物,皇室也十分喜爱.因此,准确的解释应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中央集权是〝地方分权〞的对称,是国家统治权力集中统一于中央政府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地方政府统一服从于中央,并根据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办事.君主专制通常指奴隶制和封建国家实行君主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拥有无限权力,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以国家为其私有财产,依靠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维持其统治.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萌芽于战国时期.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提倡这种治国方式,成为该制度的理论基础.而从商鞅变法开始推行多年的县制作为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也为日后统一的国家提供了政治制度的样板.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为巩固统一,在中央建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和三公制,在地方确立郡县制,并在思想文化方面通过〝焚书坑儒〞等强硬手段,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其实质是奴隶社会分封制的残余对封建上层建筑的威胁.自景帝开始〝削藩〞,又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初步削弱王国的势力.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从根本上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是西汉解决王国问题最关键的步骤.随之又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国问题至此得到根本解决.为以思想上的统一加强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社会上占统治位的理论.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其主要原因在于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这是东汉一朝政治上的突出特点.加之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极其黑暗腐败.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时期.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便于提高行政效能.三省最高长官的地位均相当于丞相,便于集思广益,彼此又互相牵制,避免相权过大威胁君权,因而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对固有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统治者也可以进一步笼络士人,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也对魏晋南朝以来腐朽的士族制度产生了冲击的作用.这两种制度的完善保证了封建政治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封建社会的另一对固有矛盾—中国和地方的矛盾,本阶段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导致安史之乱和籓镇割据的发生.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本着〝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使地方行政权和财政权分开,又在中央组织强大的禁军.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了严重的财政.政治和边防危机.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于用人不当,特别是新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遭到特权阶层的反对,新法没有成功.元朝统一全国后,为有效治理广阔的国土,实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区的规模;并通过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机构,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对包括西藏.台湾在内的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时期,其突出特点即为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统治者在中央废丞相,在地方废除行省制,设三司;清朝统治者在中央设立军机处,以上中央或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均加强了君主权力.明清统治者均采取一些〝非常〞措施以维护统治,加强君主权威.如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严密监视和控制官员.百姓,并以八股取士作为科举考试的形式,以培养皇帝的忠顺奴仆;清朝统治者则大兴〝文字狱〞,造成〝万马齐喑〞的恶劣局面.这些措施的出台,恰恰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例题:2000年普通高考第7题: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答案:A项解题分析: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考生对北宋初年政治措施的理解.北宋建立于唐后期长期藩镇割据及五代十国大分裂局面之后,为防止地方分裂再现,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起到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变化:赋役是〝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是中国历代政府的强制征课;徭役则指古代国家强迫平民(主要是农民)从事的无偿劳役.秦汉以后,赋指按户口征收的税,徭役则另行征发.秦朝时期,赋税沉重,政府强迫农民把收获物的2/3交给政府作赋税,兵役和徭役更加繁重,人民不堪重负.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西汉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如西汉初年针对秦的暴政,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又经过文景之治,将田租先后降为十五税一和二十税一.但农民仍须服徭役和兵役,并要上交人头税,即算赋和口赋.南北朝时期,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于北方长期战乱,出现大量无主荒地,不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更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北魏政府遂将此种土地收为国有,并于485年颁布均田令,将政府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农民受田分为露田(后称〝口分田〞,农民丧失劳动能力后须归还国家)和桑田(后称〝永业田〞,可世代相传)两种.与均田制配套的赋税制度为租调制,受田农民须向国家缴纳一定的租粟.调帛或麻,并服徭役和兵役.可见,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得以实行的必要前提为国家手中必须掌握大量的土地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劳动人口.它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较为安定,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北魏政府将土地授予少数民族,也推动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向农耕经济的转化和封建化的进程,是推动民族融合的根本性措施.但均田制作为土地国有制,毕竟和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土地私有制存在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大量国有土地私有化,人口和永业田也逐年增多,国家手中无地可分,均田制必然瓦解.隋唐政权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唐统治者更把赋税制度由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该制度最大特点在于〝庸〞的设置,即可以纳绢或布代服徭役.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租庸调制又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这两种制度成为唐朝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大量国有土地私有化,使政府手中可以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从而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为解决财政上困难,780年唐政府实行两税法.它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但它并没有限制土地兼并,因此唐朝后期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导致农民战争的发生.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另一方面土地兼并加剧,自由农民大量佃农化,国家户籍混乱,赋税征收发生困难.为增加政府收入,1581年,大学士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和杂税折合成银两,分摊于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来收税.从此农民主要负担即为地银和丁银.这种制度沿用了唐朝两税法的以田亩为主的收税标准,规定田多多收,田少少收,无田不收,使农民负担有所减轻.税种的合并,简化了征税手续,限制了官僚地主对农民的盘剥,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特别是统一征收白银的收税方式,使中国的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使大量农产品流入市场,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清朝雍正帝时,又实行〝摊丁入亩〞,即将丁税也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并以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的人丁数为标准,以后〝滋生人丁,水不加赋〞.这是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它进一步简化了税收手续,按土地单一标准收税,并从此取消了人头税,这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有利于工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例题:1995年普通高考第4题:下列关于〝地丁银〞的解释,最准确的是:A.取消人头税.只征土地税B.田赋和丁税均征收白银C.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赋税D.按人口和土地的多少统一征收白银答案:C项解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地丁银〞这一概念的把握.清朝雍正帝实行的〝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是我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考生必须对这次变革的内容有准确的理解,还要注意区分它和以往的赋税改革如两税法.一条鞭法的区别,从而抽象出〝地丁银〞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选项中,B.D两项均无法将〝地丁银〞同一条鞭法区分开,因为这两项均未将〝摊丁入亩〞体现出来.因此当选C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重心曾发生从北至南.从西到东的转移.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特别是关中地区.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因此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就使黄河流域原本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不断遭到破坏.特别是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长江流域此时却获得了发展经济的一些便利条件.南方此时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大批北方农民迁居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统治者,如宋的刘裕,也比较注意采取措施发展生产.因此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赶上北方,为国家实现政治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也为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准备了条件.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发生,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北方平均十年左右即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战乱,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大量北方人民迁居江南,补充了当地劳动力;加上许多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生产,因此南方经济又一次获得发展.南宋时期,北方为落后的金政权,而汉族建立的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例题:1999年普通高考第39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火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摘自《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上(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摘自《宋书》卷五十四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奴隶社会的建筑
第三章奴隶社会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一、社会背景:◆夏、商、周、春秋。
◆夏:出现军队,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商:有人殉,出现青铜、铁器,最早的甲骨文字,有相当的文化发展。
青铜业很发达。
商甲骨文中与建筑有关的文字二、夏代建筑遗址:(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河南偃师二里头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遗址为一残高300mm-800 mm的夯土台,南高北低,台东西宽约108m,南北深101m ,近于方形,东北角有缺;周边环廊,形成庭院,南边正中是门,庭院北部有一堂基,上有一座宽八间,进深三间的殿堂;计36个柱位,柱径400mm,每柱外有两个擎檐柱,柱径为180-200mm。
殿东,廊下突出部应是东厨。
这是我国最早的封闭式庭院和最大木构架夯土建筑。
三、商代建筑遗址(公元前16 世纪─公元前11 世纪)奴隶制发展时期,有家奴,手工奴,没有农奴; 用奴隶殉葬。
始有文字;使用青铜,青铜器有:斧、刀、锯、凿、钻、铲等。
⒈商中期,河北藁城台西村宫殿遗址;占地面积约五百多平米,共12 座房子, 其中一座半穴居,其余皆地面建筑。
房子大小不一,有单间的,有二间、三间相连的。
斗栱的历程〖二号房子〗:二间,正面朝东;南北面宽10.35M,东西进深3.6M。
在房基沟槽两边,云母粉画出的白线,线条笔直,转角规整;说明该建筑是根据设计画线的,这是我国建筑设计史上最早的一例。
地基平整后挖去0.5M 活土层,再填入纯净的暗褐色胶性土,每50-80mm厚就用小石夯实,这是我国早期建筑的特点。
外墙下部为板筑夯土墙,上半用土坯垒成。
十二号房子有21层土坯墙,土坯之间用草泥胶结。
(土坯尺寸是:390×300×60mm)使用土坯是一大进步,也是用砖的前声。
隔墙用草泥垛成;墙内外有30mm厚的草泥粉刷,并用火烘烤室内的墙面和地面,使其平整坚硬,且避免潮湿。
屋顶为两坡悬山顶,椽子方形,60×60mm,长1600mm,上敷草泥。
奴隶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奴隶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结束。
奴隶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本文是店铺整理奴隶社会开始结束时间的资料,仅供参考。
奴隶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从夏朝建立开始(前2070年)到东周战国时期开始结束(约前475年)奴隶制和封建制的最大区别就是生产力跟生产关系不同。
夏朝是我国最早搜索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
从夏朝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止,我国奴隶社会延续了一千五、六百年左右。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一公元前476年),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
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荒田大量开垦,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有了发展。
因此,公元前475年,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一般认为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确切时间,它是春秋是奴隶制瓦解的时代,也是战国是封建制形成的时代中国春秋时期的鲁国实行“初税亩”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瓦解。
公元前475年的战国开始就已进入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到底是否存在奴隶社会(注意,不是存在奴隶制就一定是奴隶社会形态)本身是一个争论很大的事情。
所以,到现在连中国奴隶社会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和结束都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定论。
原始,奴隶,封建,资本,社会主义五种形态说是马克思根据地中海沿岸所提出来的。
但是,是否就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值得怀疑的。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代,都是奴隶制时代,奴隶多产生于战争,从敌方俘虏的平民成为奴隶,也有因犯罪被贬为奴隶的,有官奴和私属之分。
战国中期,秦朝秦孝公任用法家商鞅变法结束了这个体制,使国民(自由民)与奴隶获得了平等的民权地位。
汉朝,奴隶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土地兼并而形成的私属,另外东汉末年,人民为躲避战乱,投靠大庄园主,也成为私属。
汉唐时期,在法律上有明确的良贱之分,如部曲(奴隶的一种)殴伤良民要处死,良民打死自己的部曲,部曲有罪不论、部曲无罪只判徒刑且可以用钱赎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商代王权的加强
夏商之际的王权是从父权逐渐演变而来的, 夏商之际的王权是从父权逐渐演变而来的, 即由父权到尹权再到君权,其实质是暴力。 即由父权到尹权再到君权,其实质是暴力。 商王具有多重身份,既是王国的首领, 商王具有多重身份,既是王国的首领,又 是同姓宗族的领袖。 是同姓宗族的领袖。 商代国家体制,有内服与外服之分。 商代国家体制, 有内服与外服之分。 《 尚 酒诰》 越在外服, 书·酒诰》说:“越在外服,侯、甸、男、 酒诰 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 卫 、 邦伯 ; 越在内服, 百僚庶尹 、惟亚惟 宗工越百姓里君。 王畿以内为内服, 有、 宗工越百姓里君。 ”王畿以内为内服, 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设有各种官吏; 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 , 设有各种官吏 ; 王畿以外为外服,分布着众多的邦国。 王畿以外为外服,分布着众多的邦国。
A.丙子卜鬯贞帝弗若? A.丙子卜鬯贞帝弗若? B.今二月帝不令雨。 B.今二月帝不令雨。 卜 辞 举 例
C.贞,我受黍年? 贞,我不其受黍 年? D.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 自东来雨,其自 北来雨,其自南 来雨? 左右对贞,一 事两决 郭沫若《殷契粹 编》:殷人一 事必数卜,或 卜其正,或卜 其反,或卜如 此,或卜如彼。
贤君汤的故事:统治合法性中德的因素 贤君汤的故事: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 吾网。 汤曰: 尽之矣! 乃去其三面, 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祝曰: 欲左, 欲右, 不用命, 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 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诸侯闻之, 汤德至矣,及禽兽。 ——《史记 殷本纪》 殷本纪》 《史记·殷本纪 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 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 祷于桑林曰: 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 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 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 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 民之命! 于是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 民之命!”于是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 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 ),雨乃大至 雨乃大至。 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悦),雨乃大至。 ——《吕氏春秋 顺民》 顺民》 《吕氏春秋·顺民
二、汤灭夏与商朝的建立
在夏桀的统治危机四伏之际, 在夏桀的统治危机四伏之际,汤加入了 灭夏的行列,民众盼望汤“ 灭夏的行列,民众盼望汤“若大旱之望 云霓” 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云霓”使“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鸣 条之战后,灭夏,汤尽得有夏之民,尽 条之战后,灭夏,汤尽得有夏之民, 得有夏之地,尽得有夏之财, 得有夏之地,尽得有夏之财,召集三千 诸候大会,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诸候大会,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完 成了第一次的改朝换代。 成了第一次的改朝换代。 商朝建都于亳,今商丘, 商朝建都于亳,今商丘,从汤建国到纣 王灭亡共传17 31王 17代 王灭亡共传17代31王。
第三章奴隶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第三章奴隶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商 汤灭夏,第一次实现了改朝换代, 殷墟后 五。居相圮耿,不厥 常土。
—— 张衡《西京赋》
一、商族的兴起
商族是居于黄河下游的历史悠久的 一个部落,是东夷族的一支,始祖 是契,其母简狄,“三个行浴,见 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而 生契。”《诗经商颂玄鸟》“天命 玄鸟,降而生商。” 契被封于商,且赐子姓。
四、 商朝甲骨文与青铜文化
殷墟甲骨文 青铜文化
1、商代文化
商代文化内容丰富。 商代文化内容丰富。在文字方面就有甲骨 陶文、玉石文、金文等, 文、陶文、玉石文、金文等,其中甲骨文 最为重要。 最为重要。甲骨文是指商周时期刻在龟甲 或兽骨上的文字。 或兽骨上的文字。考古工作者曾在殷墟出 15万片甲骨 发现将近5000个单字。 万片甲骨, 5000个单字 土15万片甲骨,发现将近5000个单字。 这些文字以象形为主, 这些文字以象形为主,内容多是占卜的记 还有记事刻辞, 录,还有记事刻辞,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 要依据。汉字的基本结构“六书” 要依据。汉字的基本结构“六书”均已具 备。 有大量的文献典籍,史书中有“唯殷先人, 有大量的文献典籍,史书中有“唯殷先人, 有册有典”的记载。 有册有典”的记载。
2、商朝的经济
农业是商代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农业是商代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商王及 各级奴隶主都比较重视农业, 各级奴隶主都比较重视农业,不仅经常 举行各种仪式祈求“受年” 举行各种仪式祈求“受年”,而且每年 春季都举行“藉田”仪式, 春季都举行“藉田”仪式, 主要农作物有黍、 大麦)、 主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大麦)、 小麦)、稻等。 )、稻等 米(小麦)、稻等。商代的手工业有制 造青铜器、陶器、骨器、 造青铜器、陶器、骨器、玉器等器物的 许多部门。其中青铜铸造最为突出。 许多部门。其中青铜铸造最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