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

合集下载

愚人食盐《百喻经》原文

愚人食盐《百喻经》原文

愚人食盐《百喻经》原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注释
字词更:改变
闻已:听罢
益:增加
所以:表原因
缘:因为
空:空口
薄暮:靠近傍晚
具:准备好,准备
口爽:口味败坏
昔:从前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

主人就请他吃饭。

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

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

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

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

靠近傍晚天
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

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

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

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

天下之理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文言知识
适。

适是个多义词,指恰巧,正值,安逸,也可指到,到......去。

上文适友人家,意为到友人家去。

又适江南,意为到江南去;同适故乡,意为一同到故乡去。

道理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返通反,是通假字,意为反而,反倒。

《百喻经》六则--------翻译-解析-寓意-启示

《百喻经》六则--------翻译-解析-寓意-启示

《百喻经》六则愚人食盐原文: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

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翻译:过去有一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去作客。

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肴太淡,味道不足。

主人知道后,就在他菜里添了一点盐。

他感到菜的味道好多了,就自言自语道:“这味道所以这样美,是因为有盐的缘故。

加了这一点尚且味道鲜美,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好!”这个无知而没有头脑的人,便空口吃起盐来。

结果吃得口干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

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

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并没有证得真道。

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也是一样.解析: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但“外道”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

这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寓意: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不以好恶看人,做事。

启示: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渴见水原文: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

既至河所,对视不饮。

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翻译: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

《百喻经》六则译文

《百喻经》六则译文

笨人食盐之阳早格格创做昔有笨人,至于他家,仆人与食,嫌浓有趣.仆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好,便自念止:“所以好者,缘有盐故.罕见尚我,况复多也?”笨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心爽,返为其患.譬彼中讲,闻节饮食不妨得讲,即便断食.或者经七日,或者十五日,徒自困饥,无益于讲.如彼笨人,以盐好故,而空食之,致令心爽,此亦复我.翻译:往日有一个笨笨的人,到他人家去做客.仆人留他用饭,他嫌菜肴太浓,味讲缺累.仆人知讲后,便正在他菜里加了一面盐.他感触菜的味讲佳多了,便自止自语讲:“那味讲所以那样好,是果为有盐的去由.加了那一面尚且味讲陈好,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佳!”那个无知而不头脑的人,便空心吃起盐去.截止吃得心搞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那便像中讲中的那些人一般,听道节造饮食对于建止有佳处,于是便继绝饮食.有的通过七天,有的通过十五天,黑黑天受一番饥饥的困苦,丝毫不减少一面讲止,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劳不堪,并不证得实讲.便像那个笨伯一般,以为不妨减少好味,于是空心吃盐,以至于心搞舌苦,那也是一般.渴睹火往日有人,痴无聪慧,极渴须火,睹热时焰,谓为是火,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所,对于视不饮.傍人谈话:“汝患渴逐火,今至火所,何故不饮?”笨人问止:“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火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我时寡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翻译:往日有部分,笨笨不聪慧,心渴极了,念要赶快喝火,瞅睹由热气流降腾经阳光合射而成的幻影,便以为是火,坐时逃赶曲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之后,里对于着河火却不喝.他人对于他道:“您果为心渴觅找火,当前到了有火的场合,为什么不喝呢?”笨人回问道:“如果不妨喝尽那些火,那我便喝.但是那里的火太多了,皆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当时寡人听了那些话,皆大声天嗤笑他.进海与重火昔有父老子,进海与重火,积有年载,圆得一车.持去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购者.经历多日,不克不迭得卖,心死疲厌,以为苦恼.睹人卖冰,时得速卖,便死念止:“不如烧之做冰,可得速卖.”即烧为冰,诣市卖之,不得半车冰之价曲.翻译:从前有位父老的女子,到海里挨捞重香.通过一年,才挨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他把重香运到商场上去卖,由于代价高贵,向去不人购.通过了许多天,也不克不迭出卖去.内心感触很厌烦,格中苦恼.瞅睹他人卖木冰,时常不妨很快便出卖去,于是便爆收了一个设念:不如把重香烧成木冰,不妨很快便出卖去.于是便把重香烧成了木冰,到商场上去卖,截止只卖了不到半车木冰的价钱.尝庵婆罗果昔有一父老,遣人持钱至他园中购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止:“佳苦好者,汝当购去.”即便持钱往购其果.果主止:“我此树果,悉皆好佳,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脚以知之.”购果者止:“我今当一一尝之,而后当与.若但是尝一,何以可知?”觅即与果,一一皆尝.持去归家,父老睹已,恶而不食,便十足皆弃.翻译:从前有位父老,派人拿钱到他人的园子里去购庵婆罗果去吃.他叮嘱道:“品量佳、味讲苦好的果子,您便购回去.”于是那部分便拿着钱去购.园子的仆人道:“我那树上结的果子,皆很佳,不一个短佳的.您只消尝一个,便知讲了.”购果子的人道:“我当前该当一一品尝,而后才购,如果不过尝一个,怎么能知讲个个皆很佳呢?”交着他与去果子,每个皆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父老睹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齐皆扔了.诈止马死昔有一人,骑一乌马进阵打贼,以其怖故,不克不迭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里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寡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黑马尾去.既到舍已,有人问止:“汝所乘马,今为天圆?何以不乘?”问止:“我马已死,遂持尾去.”旁人谈话:“汝马本乌,尾何以黑?”缄默无对于,为人所笑.翻译:从前有部分,骑着一匹乌马加进阵天攻打仇人.由于害怕,不克不迭战斗.便用血涂正在脸上,拆死躺正在死人堆里.他所骑的马也被他人夺去了.士兵们撤离战场后,他念回家,便割了他人所骑黑马的一截马尾.回家后,有人问他:“您骑的马,当前正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问道:“我的马已经死了,只佳戴着它的尾巴回去.”中间的人听后道:“您的马本本是乌的,尾巴怎么形成黑的了?”他无话可道,被人们所讥笑.驼瓮俱得昔有一人,先瓮中衰谷.骆驼进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去语之止:“汝莫忧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得意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许痴人,世间所笑.翻译:从前有一部分,先是正在瓮里衰着谷子.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截止出不去了,使他感触很烦恼.有一个老人过去报告他道:“您不要忧,我教您一个不妨让骆驼出去的办法.您听我的话,一定很快便不妨出去.您该当把骆驼的头砍下去,骆驼自然便出去了.”于是便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去.杀死骆驼之后,又挨破了瓮.那样笨笨的人,被人们所讥笑.。

南北朝-百喻经《观作瓶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观作瓶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观作瓶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观作瓶喻南北朝-百喻经譬如二人至陶师所,观其蹋轮而作瓦瓶,看无厌足。

一人舍去,往至大会,极得美饍,又获珍宝。

一人观瓶而作是言:待我看讫。

如是渐冉,乃至日没,观瓶不已,失于衣食。

愚人亦尔,修理家务,不觉非常。

今日营此事,明日造彼业。

诸佛大龙出,雷音遍世间,法雨无障碍,缘事故不闻。

不知死卒至,失此诸佛会,不得法珍宝,常处恶道穷,背弃于正法。

彼观缘事瓶,终当无竟已,是故失法利,永无解脱时。

翻译:譬如二人至陶师所,观其蹋轮而作瓦瓶,看无厌足。

譬如两个人到陶匠师傅那儿,看他脚蹋转轮作瓦瓶,看得着了迷。

一人舍去,往至大会,极得美饍,又获珍宝。

其中一人离去,前往参加盛大的宴会,得了极美的饍肴,又获了珍宝。

一人观瓶而作是言:另一人边看做瓶边想:待我看讫。

待我看完再去。

如是渐冉,乃至日没,观瓶不已,失于衣食。

时间就这样渐渐地过去了,竞至太阳也下山了,依旧观瓶不已,结果误了吃饭。

愚人亦尔,修理家务,不觉非常。

愚人也是这样,做着家务琐事,不觉得非常之事发生了。

今日营此事,明日造彼业。

今日经营这桩事,明日造作那般业。

诸佛大龙出,雷音遍世间,法雨无障碍,缘事故不闻。

诸佛出世如大龙,法音之雷遍世间,法雨普降无障碍,琐事缠身故不闻。

不知死卒至,失此诸佛会,不得法珍宝,常处恶道穷,背弃于正法。

不知死亡猝然至,失却此诸佛大会,不曾得佛法珍宝,常处恶道穷途中,背离弃置了正法。

彼观缘事瓶,终当无竟已,是故失法利,永无解脱时。

那位看瓶不已者,终究没有完结时,所以误失法会利,解脱机会永没了。

注释:①渐冉:渐渐过去。

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坛经》两则《百喻经》课件(共47张PPT)

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坛经》两则《百喻经》课件(共47张PPT)

《 坛 经 》
《慧能受法》 这段文字说的 是慧能受衣法 时的情景和弘 忍的教诲
行事谨慎,办 事稳妥。
语重心长,寄 寓厚望。
关心弟子,谋 事周全
语 言 特 征
二一 是是 善语 于言 运质

用朴

《南能北秀》这段 文字是对“南能北
慧能:顿悟 直指人心
比简 喻洁 。,

秀”一说提出自己
的看法。
神秀:渐悟
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 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漕溪 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 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渐顿,人 有利钝。故名'渐顿'。"
• 翻译:世人都在传南能北秀,却不知道根本的原因。神秀在 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担禅师,任住持修炼佛行;慧能大师在 韶州城以东三十五里的曹溪山担任住持。佛法虽然是同一宗 派,而传人有南北之分,因此便确立了南北两派。为何有渐 悟和顿悟的区别呢?佛法虽然只有一种,但人的见性有迟有 疾,人的见性慢就是渐悟,人的见性快就是顿悟。佛法本身 虽然没有顿渐之分,但是人的根器却有敏捷和迟钝的区别, 所以才有渐、顿之别。
•2.培养自主探究文本的能力。
佛教是从域外传入我国的。最早是在东汉明帝时开 始传入中国的。
佛教的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四百八 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 真实写照。
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国际文化交流 活跃,佛教综合南北思想体系,发展为许多新的宗 派。其中禅宗结合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传统,是最具 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唐朝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
《坛经》又称《六祖坛经》或《六祖大 师法宝坛经》,中国佛教禅宗典籍。禅 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

南北朝-百喻经《宝箧镜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宝箧镜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宝箧镜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宝箧镜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一人,贫穷困乏,多负人债,无以可偿,即便逃避。

至空旷处,值得一箧,满中珍宝。

有一明镜,着珍宝上,以盖覆之。

贫人见已,心大欢喜,即便发之,见镜中人,便生惊怖,叉手语言:我谓空箧,都无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箧中,莫见瞋也。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无量烦恼之所穷困,而为生死魔王债主之所缠着,欲避生死,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诸功德,如值宝箧,为身见镜之所惑乱,妄见有我,即便封着,谓是真实。

于是堕落,失诸功德,禅定道品,无漏诸善,三乘道果,一切都失。

如彼愚人,弃于宝箧,着我见者,亦复如是。

翻译:昔有一人,贫穷困乏,多负人债,无以可偿,即便逃避。

从前有一个人,贫穷困乏,欠了人家许多债,无钱可以偿还,就逃走避债去了。

至空旷处,值得一箧,满中珍宝。

到了一处空旷的地方,遇见一只箱子,内中装满了珍宝。

有一明镜,着珍宝上,以盖覆之。

有一面明镜,放在珍宝上,用来盖覆这些东西。

贫人见已,心大欢喜,即便发之,见镜中人,便生惊怖,叉手语言:贫人见了,心中异常地高兴,即刻就打开来,见到镜中有个人,不胜惊讶,且害怕起来,拱手说道:我谓空箧,都无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箧中,莫见瞋也。

我以为是空箧,一无所有的,不知有您在这箧中,请不要生气。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无量烦恼之所穷困,而为生死魔王债主之所缠着,欲避生死,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诸功德,如值宝箧,为身见镜之所惑乱,妄见有我,即便封着,谓是真实。

世间的人也是这样,受着无量烦恼的穷迫困扰,又受着生死魔王债主的缠着,想要逃避生死,就进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种种功德,恰如遇见宝箧一般,受到对身体持真实之我的见解这面镜子的惑乱,错误地以为有真实的我,即刻就封闭起来,与善法无缘了。

于是堕落,失诸功德,禅定道品,无漏诸善,三乘道果,一切都失。

于是堕落,失掉了种种功德,心体寂静、止于一境的道法的品类,出离了烦恼的种种善法,历经三乘由菩提之道证得涅槃之果,所有这一切都失却了。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百喻经》六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百喻经》六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得__道,即__便__断__食,或__经__七日,或______十五日, 有好处,于是就断绝饮食,有的经过七天,有的经过十五天, 徒______自困饿,____________无__益__于__道。__如彼 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没有增加一点道行。就像那个 愚人,__以盐______美________故而空食之,致____令__口 愚人一样,以为盐可以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觉得味道 __爽,此亦__复尔。
5.(1)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鲜美 (2)名词作动词,喝水 (3)名词作动词,告诉 (4)动词作名词,出来的办法 6.(1)介词结构后置句 (2)省略句 (3)省略句 (4)被动句 (5)被动句 (6)被动句
课堂精研
文本探究 1.熟语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条。你对《尝庵婆罗果》这则故事中的“买果 者”有何新认识? 思路提示:古人有语“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就是要我们能够见微知著,善于推理, 由此及彼。那买果人只要抽检几个果子,便可知好坏,而他却固执不变,可谓胶柱鼓瑟了。 更何况古人又倡言“通权达变”,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又要善于根据情况采取相应对策。 所以说“买果者”是干了“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方得____一车,持来归____家。__诣____市____卖__之, 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他把沉香运到市场上去卖,
以其__贵故,卒__无__买者。经历____多__日,不能得售。 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
心____生__疲厌,以为苦恼。____________见_人_卖_炭,__ 心里感到很厌烦,把这当作了苦恼的事情。看见别人卖木炭,
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沉香水,:因即木沉质
坚硬,能沉于水,故名。长者子:年 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售:卖出去。

南北朝-百喻经《磨大石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磨大石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磨大石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磨大石喻
南北朝-百喻经
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经历日月,作小戏牛。

用功既重,所期甚轻。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磨大石者,喻于学问,精勤劳苦;作小牛者,喻于名闻,互相是非。

夫为学者,研思精微,博通多识,宜应履行,远求胜果。

方求名誉,憍慢贡高,增长过患。

翻译:
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经历日月,作小戏牛。

譬如有人磨治一块大石头,花费许多气力,历经漫长岁月,磨成一只玩具小牛。

用功既重,所期甚轻。

用去的功夫极大,期望的目标轻微。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

磨大石者,喻于学问,精勤劳苦;
磨治大石块,譬喻做学问精勤劳苦;
作小牛者,喻于名闻,互相是非。

做成小牛,譬喻为了名望,互相攻击。

夫为学者,研思精微,博通多识,宜应履行,远求胜果。

做学问么,研究思索精微的玄理,广泛通晓种种知识,理应步步实践,去求得那遥远但究竟圆满的殊胜之果。

方求名誉,憍慢贡高,增长过患。

一旦为了求名誉,骄傲自大,就会增长过患。

南北朝-百喻经《子死欲停置家中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子死欲停置家中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子死欲停置家中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子死欲停置家中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愚人,养育七子,一子先死。

时此愚人见于既死,便欲停置于其家中,自欲弃去。

傍人见已,而语之言: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于远处而殡葬之。

云何得留,自欲弃去?尔时愚人闻此语已,即自思念:若不得留,要当葬者,须更杀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

于是便更杀其一子而担负之,远葬林野。

时人见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

譬如比丘私犯一戒,情惮改悔,默然覆藏,自说清净。

或有知者,即语之言:出家之人,守持禁戒,如护明珠,不使缺落。

汝今云何违犯所受,欲不忏悔?犯戒者言:苟须忏者,更就犯之,然后当出。

遂便破戒,多作不善,尔乃顿出。

如彼愚人,一子既死,又杀一子。

今此比丘,亦复如是。

翻译:昔有愚人,养育七子,一子先死。

从前有位愚人,养育了七个儿子,其中一个先死掉了。

时此愚人见于既死,便欲停置于其家中,自欲弃去。

愚人这时见儿子已经死了,便想将他停置在家中,自己弃家到别处去。

傍人见已,而语之言:傍人见了,就对他说: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于远处而殡葬之。

生与死的境地不同,应当速速入殓了,运至远处去埋葬吧。

云何得留,自欲弃去?怎么能停放在家里,自己却欲弃家而去?尔时愚人闻此语已,即自思念:愚人当时听了这话,便想:若不得留,要当葬者,须更杀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

倘若不可停放,定要葬掉的话,还须再杀掉一个儿子,担子两头,各放一个,这样才可稳顺地担到那儿去。

于是便更杀其一子而担负之,远葬林野。

于是便再杀了一个儿子,挑着,到远处的林野之地葬掉了。

时人见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

当时人们见了,不禁愕然,竟有这般闻所未闻的事情,大大地嗤笑了他。

譬如比丘私犯一戒,情惮改悔,默然覆藏,自说清净。

就譬如比丘私底下违犯了一条戒律,心内害怕改悔,便默然覆藏住了,自己骗说自己是清净的。

或有知者,即语之言:或有知情者对他说:出家之人,守持禁戒,如护明珠,不使缺落。

出家人守持禁戒,就如守护明珠一样,不使它们有所缺漏。

南北朝-百喻经《引言》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引言》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引言》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引言南北朝-百喻经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

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

佛言:甚善!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

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

问曰:人从何而生?答曰:人从谷而生。

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

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

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

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

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

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

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

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

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

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

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

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翻译:闻如是:以下这些是我亲耳从佛听闻的: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

那时,佛居住在王舍城,在迦兰陀竹园和众多大比丘、大菩萨及天龙等八部众神总共三万六千人聚集在一起。

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这时法会中有五百学习《吠陀》的青年婆罗门,都从座席上站起来,对佛说道: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

我们听说佛道洪大玄深,其他诸说没有能及得上的,所以来这儿请教几个问题,深切希望佛为我们宣说。

佛言:佛说:甚善!很好。

问曰:青年婆罗门便问:天下为有为无?世界是存在的还是虚无的?答曰:佛答道:亦有亦无。

也是存在的,也是虚无的。

梵志曰:婆罗门问道: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果世界现今是存在着的,却为何说是虚无的?如今无者,云何言有?如果世界现今是虚无的,则为何说是存在着的?答曰:佛答道: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

南北朝-百喻经《地得金钱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地得金钱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地得金钱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地得金钱喻
南北朝-百喻经
昔有贫人,在路而行,道中偶得一囊金钱,心大喜跃,即便数之。

数未能周,金主忽至,尽还夺钱。

其人当时悔不疾去,懊恼之情,甚为极苦。

遇佛法者亦复如是,虽得值遇三宝福田,不勤方便修行善业,忽尔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还为其主夺钱而去。

如偈所说:
今日营此业,明日造彼事,乐着不观苦,不觉死贼至。

忽忽营众务,凡人无不尔,如彼数金钱,其事亦如是。

翻译:
昔有贫人,在路而行,道中偶得一囊金钱,心大喜跃,即便数之。

曾有一个穷人,在路上走着,路途中偶然拾得一囊金钱,心中大喜,随即一一点数起来。

数未能周,金主忽至,尽还夺钱。

还没能数完,失主忽然寻找过来,把钱全都夺了回去。

其人当时悔不疾去,懊恼之情,甚为极苦。

这人当时后悔没有快快离去,懊恼的心情,使他十分痛苦不堪承受。

遇佛法者亦复如是,虽得值遇三宝福田,不勤方便修行善业,忽尔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还为其主夺钱而去。

值遇上佛法的人也是这样,虽是遇见了三宝福田,然而不精勤方便修行善业的话,有朝一日忽然命终了,便堕入于三恶道中,就像那个愚人一样,还被失主夺了钱去。

如偈所说:
如偈所说:
今日营此业,明日造彼事,乐着不观苦,不觉死贼至。

今日造这个业,明日做那桩事,执着于快乐不思索一下苦,不知不觉死贼来抢了
命去。

忽忽营众务,凡人无不尔,如彼数金钱,其事亦如是。

急怱怱做这做那,凡夫众生人人这样,就像那愚人埋头数金钱,空欢喜一场,所得到的金钱转眼间又失去了。

南北朝-百喻经《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

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众人闻已,深信其语。

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

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洄洑驶流之中,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

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少习禅法、安般数息及不净观,虽诵其文,不解其义,种种方法,实无所晓,自言善解,妄授禅法,使前人迷乱失心,倒错法相,终年累岁,空无所获,如彼愚人,使他没海。

翻译: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

曾有一位长者的儿子与一帮商人入海去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

这位长者的儿子对入海驾船的方法可琅琅上口,譬如到了大海的漩涡、洄流、礁矶激溅之处,应当这样把、这样整、这样停之类。

语众人言:他对大家说: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入海方法,我全知道。

众人闻已,深信其语。

众人听了,完全相信他的话。

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

到得海中,没过多时,船师得了病,忽然之间,死去了。

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洄洑驶流之中,唱言:长者的儿子就接替了他,航至漩洄的急流之中,大叫着:当如是捉如是正。

应这样把、这样整。

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到宝渚去,没多久全船商人都没水而死。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少习禅法、安般数息及不净观,虽诵其文,不解其义,种种方法,实无所晓,自言善解,妄授禅法,使前人迷乱失心,倒错法相,终年累岁,空无所获,如彼愚人,使他没海。

世人也是这样,稍微修习了一下禅法、安般数息观和不净观,虽是记诵住了文词,却不通其中的意思,也不了解修行的种种方法,妄自张扬说已深透地理解了,便胡乱传授禅法,使得一意精进的人迷乱了,失了自性清净心,颠倒错乱了诸法的殊别之相,经年累月都毫无收获,就像那位愚人,使得他人没于海中。

《百喻经》六则

《百喻经》六则

④其所乘马为他所夺(被动句) 他骑的马被他人夺走 ⑤默然无对,为人所笑(被动句) 沉默着无言以对,被他人耻笑。
⑥如此痴人,世间所笑(被动句) 像这样愚蠢的人,被世人耻笑。
2.讲一讲这几则小故事
目标明确,深究其法
高中阅读寓言时, 要求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材料 深度解读,读懂寓言背后的丰富内容 佛教寓言故事, 需要学佛悟道,联系生活,从中领悟生活的要义。
小试牛刀 借助刚才提到的几种方法,来分析一两则:
品愚人故事,悟智慧人生
练习突破
请同学们也来试着写一则寓言, 把貌似不可能发生的便逐走至辛头河。 古义: 立即
。今义:即使。
③傍人语言。 古义: 告诉 。今义: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
④便以血污涂其面目。 古义: 脸
。今义:面貌。
⑤经历多日,不能得售。 古义: 经过
。今义:亲身遭遇,亲自经受。
⑥既不得岀,以为忧恼。 古义: 把……作为 。 今义:认为。
⑷词类活用
抛砖引玉
《尝庵婆罗果》寓意总结: 1.实践至上,经验主义。实践应有度,过犹不及。 2.忘记目标任务,忘记初心。 3.对自己的行为不自知,假善之名行恶之行。 4.分开物我,对自己的损害破坏不以为然。 5.善用思维,勤动脑。科学分析,讲究方法。 认知事物的推理方法: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类比法(从一般 到个别)演绎法
①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形活动,变得鲜美 )②极渴须水( 名活动,喝水
)
③有一老人来语之言( 名活动,告诉
)④我教汝出( 动活名,出来的办法 )
⑸辨析句式,翻译
①徒自困饿,无益于道(介词结构后置句) 白白地忍受饥饿困苦,对于行道没有好处。 ②傍人语言(省略句) 旁人告诉(他)说 ③心生疲厌,以为苦恼(省略句) 心生疲惫厌倦,把(销售不出去沉香这件事)当做苦恼

南北朝-百喻经《共相怨害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共相怨害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共相怨害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共相怨害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一人,共他相瞋,愁忧不乐。

有人问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即答之言:有人毁我,力不能报。

不知何方可得报之,足以愁耳。

有人语言:唯有毘陀罗咒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彼,反自害己。

其人闻已,便大欢喜:愿但教我,虽当自害,要望伤彼。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瞋恚故,欲求毘陀罗咒用恼于彼,竟未害他,先为瞋恚反自恼害,堕于畜生饿鬼,如彼愚人,等无差别。

翻译:昔有一人,共他相瞋,愁忧不乐。

曾有一人,与他人结了怨,愁忧不乐。

有人问言:有人问道:汝今何故愁悴如是?你什么事儿这么愁苦憔悴?即答之言:他随即答道:有人毁我,力不能报。

有人毁谤我,我无力还击。

不知何方可得报之,足以愁耳。

不知有什么方法可以报复他,就愁成这个样子了。

有人语言:这人说道:唯有毘陀罗咒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彼,反自害己。

只有毘陀罗咒可以害他,但有一个过患,还来不及害他,却反而先害了自己。

其人闻已,便大欢喜:』他听罢,便大欢喜:愿但教我,虽当自害,要望伤彼。

希望教会我,虽是要害及自身,只要能损害他,就行。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瞋恚故,欲求毘陀罗咒用恼于彼,竟未害他,先为瞋恚反自恼害,堕于畜生饿鬼,如彼愚人,等无差别。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出于怨恨的缘故,想觅求毘陀罗咒来害别人,终竟还没有害成,先被这怨恨害了自己,堕于畜生饿鬼之涂中,就如那个害人反先害己的愚人,没有什么差别。

注释:①毘陀罗咒:毘陀罗,梵文Vetala意为起尸鬼。

先觅求一个全身死人,用咒语让他站起来,将刀放在他手中,叫他去杀人。

要先办好一只羊,一棵芭蕉树。

若是杀不了那个人的话,便回过来杀这羊、这树。

否则的话,就回过来杀作咒术的人。

南北朝-百喻经《妇女患眼痛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妇女患眼痛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妇女患眼痛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妇女患眼痛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一女人极患眼痛。

有知识女人问言:汝眼痛耶?答言:眼痛!彼女复言:有眼必痛。

我虽未痛,并欲挑眼,恐其后痛。

傍人语言:眼若在者,或痛、不痛;眼若无者,终身长痛。

凡愚之人亦复如是,闻富贵者衰患之本,畏,不布施,恐后得报,财物殷溢,重受苦恼。

有人语言:汝若施时,或苦或乐;若不施者,贫穷大苦。

如彼女人,不忍痛,便欲去眼,乃为长痛。

翻译:昔有一女人极患眼痛。

曾有一个女人,眼痛得厉害。

有知识女人问言:一位自认有知识的女人问道:汝眼痛耶?你眼睛痛么?答言:她答道:眼痛!眼痛呵!彼女复言:那女人又说:有眼必痛。

有眼必定要痛。

我虽未痛,并欲挑眼,恐其后痛。

我如今虽然不痛,却想把眼都挑了,以防止它以后痛。

傍人语言:傍人说道:眼若在者,或痛、不痛;眼若是在么,或痛,或不痛:眼若无者,终身长痛。

眼若是没有了,便会终身长痛。

凡愚之人亦复如是,闻富贵者衰患之本,畏,不布施,恐后得报,财物殷溢,重受苦恼。

凡夫愚人也是这样,听说富贵是衰败患难的源头,就畏惧了,索性就不布施了,害怕若是布施的话,以后得了果报,财物越发殷实丰裕起来,那么衰败患难的源头也越发活活而来,肯定更重地受苦恼了。

有人语言:有人说道:汝若施时,或苦或乐;你若是布施的话,或苦或乐;若不施者,贫穷大苦。

若是不布施的话,则贫穷大苦。

如彼女人,不忍痛,便欲去眼,乃为长痛。

就像那个女人忍不了短暂的痛,便想挑掉双眼,那才是长痛了。

南北朝-百喻经《见他人涂舍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见他人涂舍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见他人涂舍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见他人涂舍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一人,往至他舍。

见他屋舍,墙壁涂治,其地平正,清净甚好,便问之言:用何涂壁,得如是好?主人答言:用稻谷 水浸令熟,和泥涂壁,故得如是。

愚人即便而作念言:若纯以稻 不如合稻而用作之,壁可白净,泥治平好。

便用稻谷和泥,用涂其壁,望得平正,反更高下,壁都坼裂,虚弃稻谷,都无利益,不如惠施,可得功德。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闻圣人之说法,修行诸善,舍此身已,可得生天及以解脱,便自杀身,望得生天及以解脱。

徒自虚丧,空无所获,如彼愚人。

翻译:昔有一人,往至他舍。

从前有一个人,到别人家去。

见他屋舍,墙壁涂治,其地平正,清净甚好,便问之言:见那屋舍的墙壁涂治得平平正正,清净美观,便问道:用何涂壁,得如是好?用什么和混了涂,竟然这么好?主人答言:主人答道:用稻谷 水浸令熟,和泥涂壁,故得如是。

将碎稻谷壳浸在水中,使它软和了,再和泥涂壁,就成这个样子了。

愚人即便而作念言:愚人就想:若纯以稻 不如合稻而用作之,壁可白净,泥治平好。

倘若纯粹用稻壳,不如与稻米和合着一起用,壁可白净,也可涂得平正好看。

便用稻谷和泥,用涂其壁,望得平正,反更高下,壁都坼裂,虚弃稻谷,都无利益,不如惠施,可得功德。

便用稻谷和着泥来涂壁,祈望着更平正一些,不料反而是高高低低的,墙壁都坼裂开来,白白地耗费了稻谷,一点益处都没有,还不如惠施,倒是件功德事。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闻圣人之说法,修行诸善,舍此身已,可得生天及以解脱,便自杀身,望得生天及以解脱。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听圣人说法,讲修行种种善业,到这命终了,便可以生到天上去,得到解脱,于是就自杀了,祈望能生到天上,得到解脱。

徒自虚丧,空无所获,如彼愚人。

徒然地使自己丧失了生命,一无所获,就如那愚人一样。

注释:① :音弋,碎麦壳或稻壳。

南北朝-百喻经《妇女欲更求子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妇女欲更求子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妇女欲更求子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妇女欲更求子喻南北朝-百喻经往昔世时,有妇女人,始有一子,更欲求子。

问余妇女:谁有能使我重有子?有一老母语此妇言:我能使尔求子可得,当须祀天。

问老母言:祀须何物?老母语言:杀汝之子,取血祀天,必得多子。

时此妇女,便随彼语,欲杀其子。

傍有智人,嗤笑骂詈:愚痴无智,乃至如此!未生子者,竟可得不?而杀现子。

愚人亦尔,为未生乐,自投火坑,种种害身,为得生天。

翻译:往昔世时,有妇女人,始有一子,更欲求子。

过去有个女人,已有了一个儿子,还想要一个。

问余妇女:就问其他女人:谁有能使我重有子?谁能使我再有一个儿子?有一老母语此妇言:一位老太婆对这女人道:我能使尔求子可得,当须祀天。

我能使你实现求子的愿望,需要祭祀天神。

问老母言:她问道:祀须何物?需用何物来祭祀呢?老母语言:老太婆说道:杀汝之子,取血祀天,必得多子。

杀了你的儿子,拿他的血来祭祀天神,必定能有很多儿子。

时此妇女,便随彼语,欲杀其子。

这女人当时就听从了她的话,要杀自己的儿子。

傍有智人,嗤笑骂詈:傍边一位聪明人嗤笑骂詈道:愚痴无智,乃至如此!你愚痴无知到了这般地步!未生子者,竟可得不?还没有生出来的儿子,都还不知究竟能不能得?而杀现子。

却想杀掉眼前的儿子。

愚人亦尔,为未生乐,自投火坑,种种害身,为得生天。

愚人也是这样,为了那还没有产生的快乐,自愿投身到火坑中去,做种种损害身体的苦行,为了能够生到天上去。

南北朝-百喻经《说人喜瞋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说人喜瞋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说人喜瞋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说人喜瞋喻南北朝-百喻经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唯有二过:一者喜瞋,二者作事仓卒。

尔时此人过在门外,闻作是语,更生瞋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己过恶之人,以手打扑。

傍人问言:何故打也?其人答言:我曾何时喜瞋、仓卒?而此人者,道我恒喜瞋恚、作事仓卒,是故打之。

傍人语言:汝今喜瞋、仓卒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

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耽荒沈酒,作诸放逸,见人呵责,反生尤嫉,苦引证佐,用自明白。

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他道说,反欲打扑之。

翻译: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唯有二过:过去,有一个人与大家坐于屋中闲聊,赞叹某人德行极好,唯有两个缺陷:一者喜瞋,二者作事仓卒。

一是喜欢发怒,二是作事仓促。

尔时此人过在门外,闻作是语,更生瞋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己过恶之人,以手打扑。

此时那人恰好在门外走过,听了这话,勃然大怒,即刻走入屋中,擒住那说自己过恶的人,挥拳就打。

傍人问言:傍人问道:何故打也?为何打人啊?其人答言:这人答道:我曾何时喜瞋、仓卒?我哪时喜欢发怒,作事仓促?而此人者,道我恒喜瞋恚、作事仓卒,是故打之。

这人却说我总是喜欢发怒,作事仓促,所以打他。

傍人语言:傍人说道:汝今喜瞋、仓卒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如今已经明摆在眼前了,你这易怒莽撞的形相,为何还要忌讳呢?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

人家说他的缺陷,反而愤愤不平,大家都对他的愚惑大为惊讶!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耽荒沈酒,作诸放逸,见人呵责,反生尤嫉,苦引证佐,用自明白。

就譬如世间好饮酒的人,沈溺于杯盏之间,作出种种放逸的事情来,见有人诃责他们,反而产生痛恨的心情,竭力引用一些名贤作佐证,来为自身辩护。

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他道说,反欲打扑之。

好像这位愚人,忌讳听人说他过错,一旦见人在说,反而要打人家。

《杀骆驼破瓮》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杀骆驼破瓮》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杀骆驼破瓮》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杀骆驼破瓮》选自《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腽肭从修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集为一部,共一的搜房的肯定死寓言譬喻故事演述大乘佛法的佛教文学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较为特别的一种。

《百喻经》中的故事诙谐风趣,含义广博深刻,很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因而流传极为广泛。

作品原文版本一曩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

既不得出,其人患之。

有一老父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选自《百喻经》文言文启蒙读本版本二昔有一人,于瓮中盛谷。

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

主人以为忧,无计可施。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忧,吾有以教汝出。

”主人亟问:“法何?”老人曰:“汝当斩驼头,自当出之。

”主人以为妙,即依其语,以刀斩驼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据《百喻经》改写作品注释1.曩(nǎng):从前,以往。

2.先:先前。

3.瓮(wèng):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

4.食:偷吃。

5. 首:头。

6. 既:已经。

7.患之:认为。

省略句,应为“以之为患”。

8.语:对……说。

9.即:就。

10.依:依照,按照。

11.其:那个。

12.用:采纳。

13.首不得出: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可以”的意思。

14.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这里指那个既杀死了骆驼,又打破了瓮的人。

15.女:通‘汝’,你。

16.复:又。

17.老父:老人。

18.患:担忧。

短语翻译其人患之: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吾教汝出:我教你(使骆驼)出来(的方法)。

既杀驼,复破瓮: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

世人所笑:被后人所耻笑。

无计可施:没有什么计谋可以施展。

作品译文从前有一个人,先前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

一头骆驼偷吃了瓮中的粮食,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

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教人做人做事说话的古书

教人做人做事说话的古书

教人做人做事说话的古书
下面是一些教人做人做事说话的古书:
1.《论语》
2.《大学》
3.《孟子》
4.《道德经》
5.《周易》
6.《荀子》
7.《礼记》
8.《尚书》
9.《春秋》
10.《庄子》
1.《论语》:是孔子及其学生言行录的集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道德与行为准则。

2.《大学》:出自《礼记》,讲述了个体修身、治家、治国、平天下
的基本原理。

3.《孟子》:是孟子的散文著作,强调仁义道德等对做人做事的重要
性,讲述如何发挥人性善良并追求至善。

4.《道德经》:是老子的哲学著作之一,提倡无为而治、虚心谦逊等
与做人做事相关的思想。

《百喻经》:是一部佛教故事集,其中包含了很多寓言和故事,用以启发和教导人们正确的品行和行为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词,增加
名词,好处 名词,好处 副词,更加 动词,祸害 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 名词,祸患 名词,灾祸 动词,担忧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二、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出来 1.汝当斩头,自得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2.既复杀驼,而复破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为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史·韦敻传》
赏读:崇尚平易简朴,无心于功名利禄。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知识卡片
一、作家作品
伽斯那,天竺(古印度)高僧,佛教经典《百喻经》的编纂者。
译者是求那毗地,天竺(古印度)僧人,是伽斯那的弟子。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二、文体常识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天竺高僧伽斯那撰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像,似
比得上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如此 表假设,如果,假如 和“夫”连用,用在一段话的开头, 以引起议论,像那,至于那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代词,代骆驼头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意 动词,到 代词,此 结构助词,的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这和故事中的愚人是一样的,因为盐可以使饭菜味美而多吃
盐,最后导致口腔疾病,听信外道邪说并依此修行是和这位 愚昧无知的人一样的。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渴见水
过去有这样的一个人,痴呆而无智慧。在路上走得非常口 渴,很想弄些水来,以解除这个苦痛。看到远处热雾,当做 是水,于是追逐行走到印度河。到了河边,这个人却只是呆 望着,并不喝水。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找水喝,现在
找到了水,为什么又不喝呢?”这人回答说:“如果喝得完
这么多的水,我就喝。这里的水太多不能全部喝尽,所以我 不去喝了。”大家听了他说的话,都笑他。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入海取沉水 从前有一个有声望的人的儿子,到海里去采取沉香。 经过
了好几年,方才得到一车沉香运回家来。于是他拿到市场上去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主旨归纳
《百喻经》是汉译佛经,作者为天竺僧人伽斯那(活动期约4世
纪),南朝萧齐永明十年(492)由求那毗地译出。以近百(实为98) 个比喻故事,说明佛教基本义理如因果报应之类,极富文学特 色。 《百喻经》的第一个故事《愚人食盐》。实际上这是一个聪明 人,只是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显得蠢笨。经文的本旨是在于外 道修持中过分强调“断食”而带来的弊端,而在现实社会中, 这种超过适度的教训实在太多了。
赏读:真诚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坚如金石的东西, 也要被打开。愚公移山,感动了玉帝;程门立雪,感动了老 师;韦唯唱一曲《爱的奉献》,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程门 立雪:指尊师重道。程:程颐,宋朝著名的学者。他本不愿
收徒弟,一次,被两位站立在雪中苦苦等待的求学者所感动
而答应收他们为徒。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归纳推 理和演绎推理,是我们认识现实世界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另 外也可以这样认识: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 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驼瓮俱失》的故事在今天一定不会出现,那么这则
故事还有没有寓意?请举例说明。 提示 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
欢迎。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百喻经,以百个左右之故事以喻经理。如不造一楼而得二
层喻,即是一富家见别人家楼阁好,二楼更甚,是以造楼, 却谓工匠“不做一楼,只作二层”,夫有不造一而得二者乎? 又如蹋长者口喻。某富家有奴欲谄主人,每次主人唾出口落 地,都被他人抢而蹋去,心下郁闷。某次主人唾欲出口,此
实坦白认错,总以为别人不一定知道,于是,信口雌黄,编造
谎言,结果,弄得自己下不了台! 《驼瓮俱失》比喻在通常情况下,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往往 能在做事时起到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加思考 就接受别人的意见,连旁人的“馊主意”也言听计从,结果只 能像那个笨人一样赔了骆驼又折了瓮。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多不就更好了吗?”愚人无知,便大口大口吃盐。最后终因吃
盐过多,反而被其败坏了口味,引起口腔疾病。这就如同现在 流行的外道邪说一样,说什么少吃东西可以得道成仙,于是便 开始尽量少吃或不吃,有的甚至持续七天或十五天的时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间,这只不过是白白地折磨自己的身体,并无益于修行啊。
说:“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尾巴怎么变成白的了?”他无话可
答,为人们所嘲笑。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驼瓮俱失 从前有个人,先是在瓮中装了谷子。骆驼把头伸进瓮中 吃谷子,过后头在瓮中出不来了。骆驼头出不来,这人很是
忧愁烦恼。有一位老人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怎
样把骆驼头)弄出来,你听我的话,必定能快快弄出来。你应 斩掉骆驼的头,自然就能使它出来了。”这人就采纳了老人 的话,用刀砍了骆驼的头。既杀了骆驼,而又把瓮弄破了。 如此愚人,为世人所嘲笑。
2.汝马本黑
3.若但尝一,何以可知
________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________
4.诈现死相,卧死人中
5.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________ 省略句
被动句 ________ 被动句 ________ 被动句 ________
6.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7.其所乘马为他所夺
8.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诈言马死 从前有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入敌阵击打敌人。由于胆小
害怕,不敢作战。就把血涂在脸上,装死躺在死人堆中就割了别 人所骑白马的一截马尾回家。已经回到住处后,有人问他: “你骑的马呢,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答说: “我的马已经死了,只好带着它的尾巴回来。”旁边的人听后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入海取沉水》这故事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心,如
若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
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尝庵婆罗果》中的小故事比喻说明了为人处世不可一错再错 的道理。 《诈言马死》比喻有这种人,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不肯老老实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尝庵婆罗果 曾有一位有声望的人,派人拿了钱到他人果园中去买庵婆罗 果,吩咐道:“很甜美的,你就买来。”这个人就拿钱去买果 了。果园主说:“我这树的果都很好,没有一个坏的,你尝一
个,就知道了。”买果人说:“我要一个一个都尝了,才买。
若是只尝了一个,怎知好坏呢?”接着就取果都一一尝过,拿 回家来。长者见了,觉得厌恶,就不吃,便都扔了。
写,是用寓言以申教诫的一部著作。南朝萧齐时天竺僧人求
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 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 “百”,有两种说法,一是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 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 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 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 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经一经流传,就受到阅读者的
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 通的东西,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 理性的价值判断。它告诉我们: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 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尝庵婆罗果》的故事。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提示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
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
必然失彼。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
相关读物
《百喻经》六则
哲思短章
有所敬畏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相信神圣的人有 所敬畏。在他的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 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格。不论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 地,他在自己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么,一 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 相反,那种不知敬畏的人是从不在人格上反省自己的。如 果说“知耻近乎勇”,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 卑怯的放肆。只要不受惩罚,他敢于践踏任何美好的东西,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
赏读:不记过去的旧仇,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很少。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赏读: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绪发泄到他人身上,不重犯同 一种错误。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