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持续发展的生态机制与管理

合集下载

中国国家公园管理法

中国国家公园管理法

中国国家公园管理法
中国国家公园管理法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的法律基础,于
2018年底通过,自2019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该法案旨在
保护和管理中国国家公园,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

以下是该法的主要内容:
1. 第一章總則:确定了法律目的、适用范围、定义等基本原则。

2. 第二章文化生態环境保護:要求国家公园要保护和传承文
化遗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文化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3. 第三章資源保護利用:要求国家公园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
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4. 第四章生态系统管理:要求国家公园对生态系统进行科学
研究,制定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措施,实施科学管理。

5. 第五章管理机构:明确了国家公园的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责,包括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公园管护机构、科研机构和监督机构。

6. 第六章公民和非政府組織参與:鼓励公民和非政府组织参
与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护。

7. 第七章罰則:规定了违反国家公园管理法的行为将受到相
应的处罚。

中国国家公园管理法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对国家公园管理的法律制度化,强化了对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提高了中国国家公园的管理水平和保护力度。

同时,该法案对于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国家公园措施

保护国家公园措施

保护国家公园措施保护国家公园措施:构筑绿色防护屏障引言:国家公园作为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

然而,由于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城市化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公园面临着各种威胁,例如非法采伐、盗猎、土地开垦等。

因此,为了保护国家公园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安全措施。

一、立法和政策支持为了保护国家公园,立法和政策支持是扎实的基础。

建立国家公园的法律框架和相关政策,对国家公园的划定、使用和保护进行明确规定,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国家公园的宣传,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参与。

二、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是保护国家公园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到潜在的威胁和问题,制定出更准确的保护措施。

同时,科学研究也能够为国家公园的管理提供指导,通过深入的研究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相互关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

三、加强执法和监管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应加强执法和监管力度,确保规则的有效实施。

加大巡逻力度,及时发现和制止非法猎捕、偷猎、种植等行为,并对违法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

此外,加强对游客的管理,维护公园内的秩序,杜绝破坏环境和破坏文物的行为。

四、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是保护国家公园的重要手段之一。

建立社区参与机制,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公园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保护行为。

同时,加强公众教育,通过宣传、展览和培训等形式,提高公众对国家公园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公众对公园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五、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国家公园的关键策略之一。

通过制定合理的旅游计划和管理措施,控制游客数量,减少游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时,推动绿色旅游发展,鼓励开展生态旅游和环保产业,实现公园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结语:保护国家公园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与管理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与管理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与管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保护自然生态成为当务之急,国家公园体制的建设与管理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背景、现状以及管理措施。

一、背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发展的进步,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国家公园体制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国家公园体制是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建设项目,在政府的宏观战略下规划建设的一种机制体制。

通过国家公园体制的建设和推广,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经济的发展,增强居民的环境意识,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二、现状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国家公园体制的建设。

2015年11月25日,国务院组织执行第一次全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进工作会议,明确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范围和重点。

此后,国家在全国范围内陆续设立了多个国家公园试点项目,推动国家公园体制的建设与发展。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12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包括南岳衡山、井冈山、庐山、甘肃武威、四川贡嘎、内蒙古呼伦贝尔、黑龙江长白山、海南四大国家公园等。

这些国家公园覆盖了生态、文化等多个领域,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三、管理措施国家公园体制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作为国家公园的受众人群,我们有责任为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针对目前一些国家公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管理措施:1.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国家公园需要完善的管理机制,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公园的管理,建设更加完善,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促进国家公园健康发展。

此外,需要加强公园管理部门的能力建设,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性。

2. 快速反应公众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公众是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尽可能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加大投入,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及时吸收公众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以满足公众的需求,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

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措施

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措施

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措施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的重要形式之一,旨在保护具有重要生态、科学、教育和文化价值的区域。

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加剧,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国家公园中实施的生态保护措施展开讨论,全面分析其重要性、具体做法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国家公园的定义与意义国家公园是由国家设立并进行管理的特定区域,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这些区域通常以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地貌特征和文化遗产而受到保护。

设立国家公园不仅有助于保护自然环境,更促进了科学研究、生态旅游和公众教育。

保护自然和生物多样性是国家公园存在的最主要目的。

在全球范围内,由于城市化进程和农业扩展等因素,许多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面临着严重威胁。

国家公园通过合理划定保护区和实施严格管理,为这些物种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栖息地。

二、国家公园中的生态保护措施为实现以上目标,国家公园采用了多种生态保护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分为管理政策、科研支持、社区参与和宣传教育等几个方面。

管理政策限制人类活动:为保护生态环境,很多国家公园在特定区域内设定了进入限制。

这意味着游客在进行徒步旅行、野营、钓鱼等活动时,必须遵守相关规定,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

野生动物保护:制定明确的野生动物保护政策,以防止非法捕猎和贸易。

这些政策通常包括监测物种数量、研究栖息地变化和制定恢复计划等。

环境监测:建立高效的环境监测系统,对公园内的生态系统进行持续观察。

利用先进技术(如遥感技术)获取数据,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科研支持生态研究:鼓励科学研究机构与大学联合开展生态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管理中。

这种合作使得资金与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也促进了新技术和方法的开发。

生物多样性普查:定期进行生物多样性普查,以了解物种分布情况和种群动态,为后续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恢复计划:针对受到威胁或已消失的种群,实施恢复计划,包括引入新个体、自我繁殖等手段,以重建生态平衡。

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管理

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管理

国家公园的建设与管理一、前言国家公园是一个自然古迹保护区,以保护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文化和历史遗产为主要任务的一个领域。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愈发迫切。

因此,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家公园的建设1.立法与政策支持国家公园建设需要立法和政策的支持。

国家应该制定专门针对国家公园的法律法规,明确公园审批和建设程序、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等相关政策。

在早期阶段,国家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专项补贴,资助国家公园的建设和运营活动。

2. 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是国家公园建设的基础。

国家应该成立专门的国家公园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整合资源、统筹规划、规范管理、督促落实、进一步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工作。

3.规划与布局国家公园的规划与布局应该紧紧围绕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

公园的规划和布局应遵循生态保护原则,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的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建设和配套设施国家公园的建设应该基于生态环保,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设必须严格制定完备的环保规范和标准,并注重低碳、绿色、可持续和创新的原则。

配套设施必须合理布局,保证游客与环境和谐相融。

三、国家公园的管理1.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公园的管理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原则,注重生态系统维护和赋能,从源头上遏制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

同时,要强化环境监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公园的生态环境不断完善。

2.资源保护国家公园的资源保护,包括对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对于自然保护,需要加强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包括动植物、水源、土壤等自然资源的保护。

对于文化保护,需要加强对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保护。

3. 景区管理景区管理是国家公园管理的重点。

景区管理应该注重人文环境素质建设、公共设施更加丰富全面,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同时,应该注重协调旅游活动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塑造积极的生态形象,提高品牌影响力。

4.社区融合国家公园必须注重与当地社区的融合。

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重视,国家公园的建设逐渐成为一种新兴趋势。

作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国家公园在世界各国广受欢迎。

本文将探讨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的重要性和挑战。

首先,国家公园是保护珍贵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自然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拥有大量的动植物物种。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许多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国家公园的建立可以提供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给予物种恢复和繁衍的机会。

例如,中国的四川大熊猫保护区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为了保护熊猫及其栖息地,实行限制开发和人类干预,这为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国家公园有助于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

国家公园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还包括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遗产点。

举个例子,巴西的伊瓜苏国家公园不仅是一片壮观的瀑布群,还是印第安人文化的重要遗址。

通过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国家公园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机会,促进了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和共享。

然而,国家公园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土地利用与开发的平衡问题。

国家公园的建设意味着一定范围内的限制性开发,这可能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冲突。

例如,在某些国家公园周边地区,人们可能依赖于采矿、农业和旅游业等活动维持生计。

因此,要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寻找到一种既能满足经济需求,又能保护自然环境的平衡点是一个挑战。

其次是公众教育与意识的提升。

国家公园需要公众的支持和参与,才能取得长远的成功。

然而,由于对国家公园概念的了解不足,以及环保意识的薄弱,公众对于国家公园的态度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于国家公园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热情。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国家公园的可持续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需要制定详细的规划和管理方案,确保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需求。

其次,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国家公园的保护力度,防止非法猎捕、非法建设等违法行为。

国家公园制度

国家公园制度

国家公园制度国家公园制度是指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特殊管理区域。

国家公园制度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对于维护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生态旅游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国家公园制度具有重要的保护自然环境的功能。

国家公园的建立可以保护大片原始或未受过过度开发的自然资源,防止野生动植物物种的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通过划定保护区域、设立特定的保护措施,国家公园制度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为濒危物种提供安全的栖息地。

此外,国家公园制度还能够帮助保护重要的水源地、湿地等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其次,国家公园制度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国家公园不仅是自然保护区,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国家公园可以成为生态旅游的热点,吸引游客和资金流入,促进周边的经济发展。

同时,国家公园制度也可以通过环境教育、科学考察等活动,提高公众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认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还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

再次,国家公园制度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而国家公园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国家公园的管理和运营中。

国家公园制度推动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强调生态环境对人类幸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国家公园制度的实施,可以引领人们转变观念、改变行为,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推动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念。

综上所述,国家公园制度对于保护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未来,随着国家公园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相信可以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公园制度的建立和运营

国家公园制度的建立和运营

国家公园制度的建立和运营第一章概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到人类的安全和健康,而国家公园制度是现代社会下一种保护自然和人类生存的有效手段。

国家公园制度起源于美国,经过近百年的演变,如今已成为国际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标志性制度。

在国家公园制度的建立和运营中涉及到许多相关事项,如公园分类、管护机制和道德维护等。

本文将围绕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第二章公园分类国家公园的分类主要有游乐公园、休闲公园、自然公园、历史与文化公园等。

其中,自然公园是指通过多种手段回归自然状态的公园。

其建立目的在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以使之能永久保持在自然状态,从而为人类提供资源和服务。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众多自然公园的建立已成为相应国家应对自然灾害和环保问题的应急措施之一。

第三章管护机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利益,国家公园系统设立了一系列管护机制,包括公园监管、规划、管理机构。

特别地,监管机构对各类控制措施的执行和管理负责。

规划机构负责公园的规划和开发,包括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的规划。

管理机构负责公园内日常事务的管理和运营。

第四章道德维护遵守公园规定和道德规范是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利益的基础。

公园内禁止狩猎、捕捉和误杀动物,禁止乱扔垃圾和污染水源等行为。

此外,公园也鼓励人们采取生态友好型旅行,如健康徒步、骑行、观察自然等,以减轻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第五章结论国家公园制度是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利益的重要方式,它在自然灾害和环保问题日渐严重的今天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建立和运营国家公园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公园分类、管护机制和道德维护等方面的问题。

只有通过规范化的公园管理和正确的道德引导,自然环境的保护才能达到最终的效果。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与自然保护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与自然保护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与自然保护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破坏行为。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各国不断探索出不同的自然保护措施,而建设国家公园体制就是其中之一。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规划、管理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任务,实现对自然资源的综合保护。

同时,国家公园还应在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促进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国家公园的管理模式上,可以分为国有、私有和混合所有制模式。

国有模式通常由政府负责整体规划和管理,私有模式则由个人或企业负责,而混合所有制模式则是政府和个人或企业共同参与建设和管理。

这些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各国自身的法律、政策和资源情况。

在实施国家公园管理时,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自然环境、政策法规、文化现状、社会和经济状况以及游客需求等方面。

由于国家公园核心区域的保护性和文化符号的特殊性,需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不能够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国家公园的规划应该考虑游客的需求和心理,建立游览线路,设置停靠点,挖掘出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的景点,以吸引访客。

建设国家公园不仅仅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也是促进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实现了自然与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

一些世界著名的国家公园,比如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加拿大的班芙国家公园,以及中国的九寨沟等,都成为了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名片。

然而,在国家公园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到一些问题。

首先,必须尊重当地社区的权益并保证其完整性。

其次,应区分区域和使用类型,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案。

最后,需要强化管理措施,防止违法行为和管理疏漏。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加强沟通,完善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最终,建设国家公园体制是为了维护自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规划、管理自然环境,实现对自然资源的综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国家公园管理工作评估报告

国家公园管理工作评估报告

国家公园管理工作评估报告一、引言国家公园是保护我国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评估国家公园管理工作的情况,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效能,本报告对国家公园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评估。

二、背景介绍国家公园是为了保护我国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而设立的一种特殊保护区。

其管理工作的目标是实现生态保护、公众参与和可持续利用三者的有机结合。

然而,在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三、管理体制与法规国家公园管理的基础是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一系列管理法规和规章,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某些法规未能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造成了管理上的困扰。

四、保护与管理1.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公园的核心任务是保护生态环境,确保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

在评估中,我们发现一些国家公园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得较好,但也有一些存在问题,如开发利用过度、野生动植物保护不力等。

2.文化遗产保护国家公园不仅要保护自然环境,还要保护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评估中,我们发现一些国家公园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有一些存在缺乏专业人才和资金投入等问题。

3.公众参与与教育宣传国家公园的管理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在评估中,我们发现一些国家公园在公众参与和教育宣传方面做得很好,但也有一些存在公众参与渠道不畅、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

五、管理效能评估1.管理机构和人员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是保证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在评估中,我们发现一些国家公园在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存在问题,如缺乏专业人才和管理经验等。

2.资金保障保障国家公园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

在评估中,我们发现一些国家公园在资金保障方面存在困难,导致管理工作受到限制。

3.信息管理与技术应用信息管理和技术应用对于提高管理效能具有重要作用。

在评估中,我们发现一些国家公园在信息管理和技术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改进。

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

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

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在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方面,国家公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保护和开发方式。

然而,国家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又需要与现有的社会经济需求相协调,如何保护国家公园资源不断发展,成为了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国家公园是指国家为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中的优质地区,设置的较大的自然保护区,具备公益、科研、教育、旅游等多种功能。

国家公园对国家生态安全、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国家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也是一个长期且不断挑战的过程。

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稳定,不仅是社会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保护和开发国家公园的工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国家公园存在自然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问题和人文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问题。

保护国家公园,就需要着眼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重构,同时也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路,让生态产品通过合理运营实现切实可行的经济目标。

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做好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不仅可以带来客观的经济利益,同时还可以加速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提高公园旅游的吸引力。

生态旅游还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丰富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

但生态旅游经营也往往伴随着加剧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的问题。

如何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上,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是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生态旅游的同时,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制度也是一个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首先,应该通过制定合理的游客数量和时间限制,以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与景观减弱,并通过禁止掉垃圾和保持景点干净来教育游客保持环境整洁。

其次,在国家公园的运营管理中,应该重视国家公园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全面推进“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四方面发展。

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与管理

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与管理

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与管理一、国家公园的定义及作用国家公园是国家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是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繁荣旅游业、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创设的文化、自然和旅游场所。

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环境文化教育、科学研究、旅游休闲、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手段,可以吸引游客关注和支持生态保护事业。

二、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与管理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是其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也是其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以下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其具体措施:1.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监测是其生态管理的基本工作之一。

通过对气象、水文、物种、土地、自然灾害等要素的监测和调查,可以跟踪生态环境变化,及时掌握重要生态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影响程度,作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2.生态教育与科普生态教育和科普是国家公园的重要服务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通过各种形式的生态教育和科普活动,全面而深入地介绍国家公园的自然、文化和历史资源,倡导环境友好行为等,达到提高参观者对保护环境的关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3.建立保护区体系国家公园的保护单位旨在确保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和物种获得最佳保护。

管理人员定期评估保护计划的成效,并制定改进计划。

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措施是确定敏感区域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确保不会因过度利用和人为干扰而影响正常的生态平衡。

4.加强交流合作国家公园通过与其他生态保护区合作,维护生态平衡和合作共赢。

加强国际联络,共同开展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国家公园通过外国的访问和交流,可以更好地审视自己的管理和发展经验,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三、生态保护与管理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与管理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不合理规划、旅游开发、非法采矿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以下介绍一些解决方案:1.合理规划合理规划是国家公园生态管理的关键。

需要根据生态保护的目标、地形地貌、文化遗产、野生动植物及其种群状态等因素,有序地进行规划。

国家公园管理与生态保护

国家公园管理与生态保护

国家公园管理与生态保护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区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国家公园管理是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一种手段,旨在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生态保护作为国家公园管理的核心内容,需要实施一系列的措施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和提升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

国家公园管理在生态保护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国家公园的设立可以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通过定期的教育宣传和科普活动,引导人们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与之相关的生态保护知识,使公众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并主动参与其中。

其次,国家公园管理有助于控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设置国家公园边界,限制开发区域,规范人类活动范围,减少对自然生态的侵害。

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可以保证特定地区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和过度捕捞等行为。

同时,国家公园管理还可以加强对破坏环境行为的监管和执法,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打击,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

第三,国家公园管理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

通过科学的资源调控和生态恢复工程,可以恢复破坏的生境,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

同时,由于国家公园的开放性和可持续使用的规定,也可以吸引大量生物向保护区迁入,重建濒危物种的种群,保证生物多样性的持续性。

第四,国家公园管理可以提供科学数据支持生态保护决策。

通过对自然界的观测和采集,可以获得大量有关特定地区的环境和生物的数据,为生态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这些数据不仅可以用于制定国家公园的保护计划和管理方案,还可以用于开展环境监测和评估,了解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和变化趋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和治理环境问题。

然而,在国家公园管理与生态保护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公园管理机构需要拥有专业的人员和充足的经费。

只有专业的管理和科学的规划,才能保证国家公园的有效运营和生态保护的顺利进行。

其次,需要加强与周边社区和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和合作。

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

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

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是现代社会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国家公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问题。

保护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是首要任务之一。

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是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生活和繁衍的天然栖息地。

保护这些生态环境不仅可以维持生态平衡,还能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物资源。

因此,国家公园的管理者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力度,采取措施保护国家公园内的水源、森林、湖泊等自然资源,确保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管理国家公园也需要注意与当地社区的沟通和协作。

国家公园往往是少数民族和当地居民居住的地方,他们与公园之间的关系密切。

为了更好地保护国家公园,管理者应积极与当地社区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切,并尽量满足当地居民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教育活动、开展生态旅游等方式增强当地社区对国家公园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使其成为国家公园保护的合力。

除此之外,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加强对游客行为的监管也是重要的管理方向。

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区,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来。

然而,游客的涌入也会对公园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冲击。

因此,公园管理者有责任采取措施保护公园内的植物、动物和生态系统。

例如,设置游览路线和观景平台,控制游客的行为,禁止乱丢垃圾和野外生火等破坏行为。

同时,也需要加强游客教育,提倡环保意识,让游客了解和尊重国家公园的保护意义。

国家公园管理中还需要与科研机构合作,提供科学支撑。

科研机构可以通过对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进行长期观测和实地调查,收集、分析各种生态数据,为公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科研机构还可以开展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研究项目,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为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注入新的动力。

最后,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入。

政府可以加大对国家公园的经费投入,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国家公园的管理和保护责任。

国家公园的发展与管理研究

国家公园的发展与管理研究

国家公园的发展与管理研究一、国家公园概述国家公园是指以自然为主体,根据一定的保护与利用原则,经过设区定点、划界设标、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等一系列法定程序,建立起特定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展示具有珍稀、独特、典型、美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是为了挖掘和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旅游地。

国家公园的概念起源于欧美国家。

20世纪早期,美国首先建立了以黄石公园为代表的一批国家公园,这些公园不仅以保护自然景色为主,而且为公众提供了一流的游憩、科研、教育等服务功能。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加之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也纷纷效仿美国,在境内建立各色各样的国家公园。

二、国家公园的发展在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远非一朝一夕之事。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各级政府就已经开始研究设立国家公园的问题,并在1998年制定了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子网络的快速普及,国家公园的建设工作也快速进入实质性阶段。

从2013年9月27日至2017年12月底,我国先后正式批复设立了10个国家公园,分别为九寨沟、张家界、黄山、武夷山、三清山、龙川、红柏山、贡山、大兴安岭。

这些国家公园涵盖了我国各大地域和生态系统类型,涵盖了从森林到草原、湿地、岛屿等各种自然景观类型。

三、国家公园管理方式国家公园管理采用了先行试点、软上限、长效保护的管理模式。

一方面,为了真正落实长效保护的理念,国家公园被赋予了严格的“人畜禁入、车辆限行、旅行商贸禁止”的管理规则,将游客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其自然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目的长期平衡;另一方面,国家公园还将得到充分的资源物质保障,各种环保等措施也会得到增强和规范。

四、国家公园发展的现状我国城市化和破坏性的经济发展很快就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逐渐加深,国家公园正在逐步普及。

近年来,各种买房和旅游观光等推广活动,已令越来越多的人参观国家公园,也大大助力了国家保护自然环境的决心和力度。

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监管管理制度

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监管管理制度

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监管管理制度国家公园是指为保护国家珍贵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具有重要科学、教育、文化及旅游价值的自然资源,实施保护管理、科研、教育以及文化旅游等功能的自然保护地区。

为了有效管理和保护国家公园的自然资源,确保其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监管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授权机构、监管目标、管理措施等方面详细阐述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监管管理制度的要点。

一、授权机构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监管管理制度的执行需要明确的授权机构。

目前,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是主管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的部门,通过与相关部门合作,确保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监管管理的顺利进行。

二、监管目标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监管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要兼顾科研、教育和文化旅游等功能。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可通过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自然地貌和水体的完整性、控制人类干扰等措施来实现。

科研、教育和文化旅游等功能则需要有积极的管理措施,确保其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目标的协调发展。

三、管理措施1. 制定和执行管理规划:根据具体的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特点和保护目标,制定全面的管理规划,明确管理措施和监管责任。

管理规划应该具体到各个自然资源的管理措施,包括植被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2. 建立监测体系:建立完善的自然资源监测体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公园各项自然资源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监测指标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水质和空气质量等。

3. 强化执法力度:加强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的执法力度,严禁野生动物的非法捕猎、木材的非法采伐等破坏活动。

建立专门的巡逻队伍,加大对国家公园的巡查频率,确保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

4.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开展系列活动,让游客了解国家公园的自然资源、保护意义和行为准则,引导游客保持良好的生态行为。

5. 发展可持续利用模式: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促进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利用。

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制度

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制度

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制度国家公园是保护我国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管理,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管理原则、保护措施和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国家公园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着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保护国家公园内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珍稀物种、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公园内的生物多样性,不仅可以维护自然生态的稳定性,还可以提升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与尊重。

二、管理原则1. 综合管理原则: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工作应采取综合管理原则,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公众教育等因素的综合效益,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管理。

2. 全员参与原则:保护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不仅仅依靠公园管理机构,还需要广泛动员公众、企事业单位等各方参与。

只有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合力,才能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物多样性。

3. 高效科学原则:在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中,应遵循科学的原则,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研究和监测,以便制定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策略。

三、保护措施1. 严格保护濒危物种:国家公园内的濒危物种应进行严格的保护措施,包括设立专门区域、限制人为活动、禁止捕杀等。

通过加强保护,有助于濒危物种的繁衍和恢复,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目标。

2. 强化生态修复:在国家公园内,应加强对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

通过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如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等,可以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能力。

3. 加强监测与管理:对国家公园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定期监测和数据收集,对生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分布进行科学分析,以便及时调整管理策略和措施。

四、合作机制1. 科研机构合作: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工作需要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开展生态调查、物种保护、生态修复等研究工作,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政府部门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引导其关注并参与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工作。

国家公园的运作模式与管理研究

国家公园的运作模式与管理研究

国家公园的运作模式与管理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自然保护作为重要问题。

国家公园就是一种很好的自然资源保护方式,既能够让人们接触自然环境,又能够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

但是,由于国家公园本身的复杂性和环保问题的严峻性,国家公园存在许多运作和管理上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国家公园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面着手,探讨如何改进和完善国家公园的管理和运作以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一、国家公园的基本概念国家公园是一种旨在保护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设施,在这些生态系统中进行科学研究、监测和管理,还可以作为旅游目的地和娱乐活动中心。

国家公园的运作模式是基于自然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的,包括自然保护区、多样性保护区、生物圈保护区和文化景观区等。

国家公园可分为三种类型: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和混合型。

自然景观型公园注重的是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护生态系统平衡,文化景观型公园注重的是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

二、国家公园的运作模式运作模式是国家公园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涉及到国家公园如何开展各项工作和管理自然资源的能力。

当前国家公园的运作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公益性运营模式、自营模式、外包模式和混合模式。

公益性运营模式是将国家公园的管理和运作完全交由政府部门负责,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价值,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自营模式则是建立在私营公司收费的基础上,以经济价值为导向,这种模式可以使公园更具竞争力和利润。

外包模式通常由第三方承包商负责管理和运营国家公园,政府机构监管并提供一定的支持。

混合运作模式则是将公益性运营模式、自营模式和外包模式相结合,综合考虑不同运营模式之间的优点。

三、国家公园的管理方面国家公园管理十分关键。

在国家公园运营中,为了让游客更好地参观和体验,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国家公园管理方面,包括生态环境管理、资金管理、游客管理、经济管理和社区参与等方面。

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管理制度

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管理制度

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管理制度一、引言国家公园是保护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落实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和管理工作,我国建立了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管理制度。

本文旨在介绍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二、国家公园的定义与分类国家公园是指占有一定面积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具有重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价值的地域,由政府依法建立、管理、保护和利用的自然保护地。

按照功能和特点的不同,国家公园可以分为自然保护类型、自然与文化保护类型和自然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类型三大类。

三、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 立法基础: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管理制度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国家公园条例》、《国家公园名称管理办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国家公园的建立、管理、保护以及合理利用提供了具体的规范和指导。

2. 管理范围: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管理制度规定了各个国家公园的具体边界和管理范围,以确保国家公园内的生态系统和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

管理范围的划定一般会依据地理特点、气候条件、生物多样性等因素进行评估和划定。

3. 生态保护措施: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管理制度要求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保护国家公园内的生态系统。

这包括建立生态监测网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行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等措施,以提升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

4. 参与机制: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管理制度强调了公众的参与。

制度规定了公民对国家公园的参观、研究以及参与生态保护的权利和义务,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国家公园的保护和管理。

四、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管理制度的意义和作用1. 生态保护意义: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管理制度的实施能够帮助确保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2. 文化传承作用:国家公园是融自然和人文于一体的地方,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地域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3. 持续发展推动: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管理制度的实施促进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和生态经济的繁荣,带动当地居民的就业和经济增长,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国家公园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家公园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公园建设项目逐渐受到关注。

为了保护国家公园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确保可持续发展,制定了《国家公园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本文将对该条例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章总则在这一章中,明确了国家公园建设项目的定义、目标和原则。

其中,国家公园被定义为保护、管理和开发特定区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条例还明确了国家公园建设项目的目标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同时,条例还强调了依法治理、科学规划以及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二章项目立项与评估本章重点讨论了国家公园建设项目的立项程序和环境影响评估。

在项目立项程序方面,条例要求相关部门遵循科学、公正、公开的原则,对项目进行审查和批准。

在环境影响评估方面,条例规定了评估的范围、方法和程序。

同时,要求项目申请人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参与。

第三章环境保护措施本章涵盖了国家公园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在这一章中,条例明确国家公园建设项目必须采取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禁止破坏敏感区域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等。

条例还规定了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要求项目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估,并制定应急预案来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第四章公众参与与信息公开在这一章中,条例强调了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的重要性。

条例规定,项目申请人必须充分征求公众的意见,并通过公告和听证会等形式进行公开。

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及时向公众提供项目的进展情况和环境状况。

这些措施旨在增强公众对国家公园建设项目的监督和参与。

第五章监督检查与责任追究本章规定了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的措施。

条例要求相关部门对国家公园建设项目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置。

对于违反环境保护条例的行为,条例还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和责任追究机制。

第六章法律责任本章明确了违反国家公园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具体法律责任。

对于违法行为,条例规定了罚款、停工整改、责令停产停业等措施,并可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公园持续发展的生态机制与管理吴承照(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摘要】以北美国家公园与原野地游憩冲击与管理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总结了游憩冲击的发生机理、变化规律、冲击测量方法以及监测管理技术途径、国际研究动态等,内容详实系统,分析具体科学,是1950S以来国际游憩生态研究成果的集成,也是北美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技术的集成,代表了国际同领域的先进水平。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基于实验与观测的科学研究方法,深入细致分析了游憩与自然要素的互动关系、游憩冲击的时空变化规律,环境承载力与游客使用的动态关系,为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管理和游憩活动及设施规划设计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游憩生态学游憩冲击生态管理国家公园原野地近30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对目的地生态环境影响日渐显露,很多喀斯特溶洞生态系统衰退,溶洞景观变异;多数自然目的地游径侵蚀严重,地表裸露,土壤板结,植被退化,水质污染,动物逃离等,科学认识这些现象发生、发展的机理对自然目的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翻译本书的根本目的。

这本书原名是《原野地游憩:生态学与管理》,是对1950S以来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原野地游憩生态影响机理与管理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

1游憩生态学的起源与任务游憩生态学是研究户外游憩对原野地或半原野地生态影响及其管理的一门学科,这个学科在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才得到广泛的认同。

最早起源于1759年斯提林福里特(Stillingfleet)关于英格兰被践踏游径上的植物生存状况的差异性的研究(Stillingfleet 1759, as in Liddle 1991),1922年迈内克(Meinecke's)对加利福尼亚红木国家公园游憩影响的研究;基于尼尔巴菲尔德(Neil Bayfield 1971)在英国的多年研究工作,利德勒(Liddle)赞扬他是研究游憩生态学的第一人。

许多对践踏影响的研究都集中在欧洲,如对乡村远足和郊游的影响研究。

大卫科尔(David Cole)在过去的25年里在美国一直带领着游憩生态学的研究者们从事游憩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在澳大利亚,利德勒关于热带地区的沙丘生态生态群落、生物学特性和抵抗战略及影响理论已经广为众知(Liddle1988),他的贡献在于将影响理论和游憩生态应用领域完美结合。

科尔1987年写的《游憩生态学》一书详细介绍了游憩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游憩生态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被践踏植物形态和生理特性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各种物种、植被类型和环境对践踏破坏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

如今,游憩生态学研究主要是涉及的是游憩对原野地所有资源的影响以及包含践踏在内的其他方面的游憩干扰、管理策略与措施,成为国家公园体系可持续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与政策法规制定依据。

2户外游憩对原野地的冲击机理2.1对自然要素的冲击(1)对位置固定性自然要素如土壤、植被等的冲击行为主要是践踏、露营等,伴随践踏的是土壤压实、板结、大孔隙丧失和雨水渗透率的降低,水土流失增加,地表有机物质的流失,土壤支持植物生命的能力下降,多数情况下土壤条件的巨大改变为新植物物种的入侵提供了机会,而这会对场地原生长的植被产生不利影响。

严重的践踏会致使植物直接死亡。

植物活力和再生能力也会由于土壤特性的变化而降低。

(2)对移动性自然要素如水、动物等的冲击行为主要是污染、干扰、捕杀等,以及因土壤、植被的冲击而连带发生的冲击,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都比较明显。

人类干扰会导致野生动物在生理、行为、繁殖、数量水平、种群构成和多样性方面发生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野生动物反应的游憩干扰至少有六个因素:游憩活动的类型、游憩者的行为、可预测性的影响、影响的频率和强度以及时间和地点(Knight and Cole 1995》)。

游憩者对野生动物的主要影响是无意的干扰,这是由于个人缺乏这方面知识并在无意识情况下对野生动物所生存的环境产生压力而造成的。

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压力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在冬天。

野生动物和人类相互影响的时间和地点是控制扰动影响的关键因素。

大型动物更容易受直接因素的影响,小型动物则更容易受到栖息地改变而造成的间接影响。

在游憩地中,人类食物的供给导致了很多动物改变了自然捕食的习性。

一个区域内的游憩活动会导致总体物种多样性降低。

野生动物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的改变是人类与野生动物相互影响的最终结果。

大多数游憩活动对鱼类的影响是来自游憩活动对水质和生态系统的间接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和船只摇摆对水生植物的机械扰动,这些都是对鱼群不同程度干扰的潜在因素。

游船增加了水的浑浊程度,需要处理的人类废弃垃圾以及汽油和机油的混合物漂浮在水面上。

汽油和机油的混合物的聚集在水面上,导致了某些鱼类不能呼吸到足够的氧气,并且鱼肉产生异味。

与水相关的影响比较特殊,因为它们比土壤、植物和野生动物影响与人类健康更加直接相关。

很多研究都不能够说明是游憩使用导致大肠杆菌数量明显增加。

在很多情况中,野生动物是引用水资源受到细菌污染源的一个主导因素。

对于游憩者而言,悬浮物质和浑浊度是水体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信号。

悬浮固体的增加大大降低了水的清澈度同时也降低了公众对于亲水的期望。

2.2对生态系统的冲击考虑到土壤、植被、动物及水体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这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几个关键属性产生影响。

首先,它们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功能,即执行行动的能力——能源的固定和循环、营养物质的存储和循环、以及为一系列栖息地物质所提供的适宜家园;其次,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结构——无论是热带的大草原、牧场、均龄树或者非均龄树、以及其他的类别;再次,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种群结构和组成、物种数量和它们的相对丰富度以及密度,同时还包括个体物种分布的年龄和规模等级;最后,人类活动会改变一个特定场地的基本的演替模式或者说轨迹及特性。

动物中的很大一部分对土壤和植被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它们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分解者和消费者。

因此,年龄结构、空间布局和数量甚至行为意愿的改变都会对土壤、植被和水体产生影响。

游憩使用引发的水土流失进而导致水资源再生能力下降。

另一方面,土壤和植被的影响也加速了这种侵蚀。

水体污染对很多资源都会产生影响,如它会使得水中的溶解氧减少、水生植物及动物的生长和生存发生改变。

3户外游憩冲击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3.1典型营地的空间格局户外游憩对资源环境的冲击不会在原野地随意出现,而是呈一个集中和可预见的空间格局,很多冲击局限于游径及目的地区域。

营地区冲击格局一般分为:(1)冲击区,(2)过渡区,(3)缓冲区。

每个冲击区都具有截然不同的冲击种类和水平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大多数对于植被和土壤的冲击随时间推移呈现出一条渐近关系而非直线函数关系。

在场地被使用的最初几年,植被的干扰和土壤压实增长迅速,但之后增加速率变慢。

然而,某些冲击会随着时间持续而增加,诸如场地的扩张。

长期的趋势研究表明,新营地的衍生影响比已经建成的场地的扩大影响更大。

因此,管理更多需要关注的是随时间推移区域的扩张和系统的衍生影响变化而不是已建成的场地影响。

3.2空间格局的动态性与稳定性空间格局对固定性要素如植物、土壤以及其他稳定的生态系统比较显著,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而对流动性要素如动物、水体以及移动性物体时就难以确定。

小动物受到的最主要冲击就是生境改变对它们造成的影响,体型大一点的动物,可能受到的影响来自更大的区域范围。

尽管游憩使用是高度地区化和集中化,但是大灰熊或者秃鹰的种群数量可能受到整个区域范围影响。

对于许多生活在水上或水中的动物而言,如果游憩使用和冲击在离水一段距离之处,则可能对它们不会造成影响;如果它们所有栖息地都遭受到游憩使用干扰,那它们就很可能就会受到高度影响。

如果鸟的巢穴场地受到干扰,并且在冬季不再发生游憩使用,但是在冬季这个场地鸟的数量对干扰受到的影响可能依然表现的非常明显。

对于水的影响也会在离污染发生点很远的地方出现。

水流会减弱冲击的严重性,但却增加了冲击的区域。

因为野生动物和与水相关的冲击能越过干扰的发生地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因此对这些冲击的管理就提出了挑战,而对植被和土壤冲击的管理则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大多数对于植被和土壤的冲击随时间推移呈现出一条渐近关系而非直线函数关系。

在场地被使用的最初几年,植被的干扰和土壤压实增长迅速,但之后增加速率变慢。

然而,某些冲击会随着时间持续而增加,诸如场地的扩张。

科尔(Cole 1993)用12-16年多的时间对3个荒原区的扩散和营地状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发现在3个区域中营地最主要的影响就是营地数量有显著增长的趋势。

这并不表明没有对一些营地进行改善,而是新建立的营地转移了原有营地的使用压力。

长期以来,系统的延展、营地生态单元的激增、以及与它们相关联的冲击要比单个场地随时间的增加而退化更重要。

4户外游憩冲击程度的影响因素4.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游憩冲击程度是由游客的使用情况和资源场地的承受能力共同决定。

例如,冲击力随着团体的规模(大团体或小团体)、使用者的类型(过夜露营者或白天远足者)、使用者的行为(用木材取火点火或用露营地的炉子取火)以及旅行的方式(骑马使用者或远足者)的变化而改变。

潜在造成的冲击也因使用者的目的地而异。

各种不同的使用者特征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诸如对低冲击技术的了解、游憩的动机、经验水平以及社会团体和结构。

个人受教育水平和对某个活动的过去经验也会对原野地资源冲击量产生影响,如果游憩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则对资源冲击可以达到最小化。

环境类型以及游客类型和数量都会对资源冲击程度产生影响。

在游憩使用区域,不同类型的植被和土壤对破坏的抵抗能力是不同的,抵抗力和恢复力根据气候条件和植物的生长阶段而有季节性地变化着。

环境状况和游客行为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资源冲击的稳定模式。

冲击模式、冲击随时间的变化、环境的忍耐力和游客的使用特征必须在管理措施执行前就应该了解。

4.2使用量与冲击量的关系使用量与冲击量没有直接关系,使用量随着环境、活动、影响参数以及正在调查的使用水平范围的变化而改变。

冲击也根据是否关注资源改变的速度、强度或区域范围而不同。

不同的原野地游憩方式会产生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影响。

驾驶越野车的人会比远足者到达的地方更远,并且在短时间内对区域产生巨大的冲击。

雪地车会极大地将雪压实,并且对下面的野生动物或土壤环境产生一定的干扰。

已经有证据显示马道和营地的影响量是仅有远足者场地影响量的10倍。

可接受的冲击是生态意义的改变和资源价值观两者达成一致的结果。

生态意义的改变是对冲击的严重程度和持久性的度量,可能与非专业人士所感知的非自然化程度相差甚远。

从生态意义角度来说,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最为重大的干扰其变化表现并不一定最明显。

使用者对自然的认知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而永久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