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生物 生态 生态系统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案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1.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要素;2.掌握常见的生态系统类型,并能描述其特征;3.了解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分析其影响;4.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及相关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2.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定义:指由生物群落(包括动植物群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与相互依存的整体。
•组成要素:生物群落、栖息地(环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2 常见的生态系统类型2.2.1 森林生态系统•特点:广布于高纬度和热带地区,以乔木为主要组成。
•功能:维持空气质量、水循环和土壤保护。
2.2.2 草原生态系统•特点:广泛分布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草本植物为主要组成。
•功能:保持水源、提供牧草资源。
2.2.3 湿地生态系统•特点:包括河流、湖泊、沼泽等湿润环境。
•功能:调节水量、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
2.3 种群与种间关系2.3.1 种群的定义•定义:具有相同物种标识的个体集合。
•性质:具有相似遗传信息,共享同一个生态位。
2.3.2 种间关系1.捕食与被捕食关系•食物链•食物网2.共生关系•互惠共生•寄生共生3.竞争关系•杂交竞争•资源竞争2.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保护措施1.生态破坏:开垦土地、滥伐森林等活动破坏了自然平衡,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环境退化。
–相关案例分析2.生态保护:通过合理的自然资源管理,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国家级生态保护项目–个人行动的意义与价值三、教学方法与学时安排•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观察、小组合作讨论。
•学时安排:共计4个学时。
四、教学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评估:包括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参与度。
2.实验报告评估:根据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进行评估。
3.小组讨论成果评估:根据小组合作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进行评估。
五、教学资源准备1.PPT演示文稿2.实物标本或图片资料3.实验材料和设备(如显微镜等)以上是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案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自然地理学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五节 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分布规律 特征 ①陆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复杂且多变,水分、热量等主要生态因子分布不均 和地形高低起伏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境,而土壤的发育和与大气的 直接接触,又为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从而使陆生生物的 种类及其繁多,生物群落类型也多种多样。 ②陆地生态系统在地球上占据的总面积虽然比较小,但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的绿 色植物并养育了多种多样的动物,所以平均生物产量较高,生物物质积累量巨 大。
③营养级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 和动物类群可称作一个营养级。在食物网中从生产者植物其到顶级肉食 动物为止,在各食物链上凡属于同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钟就是一个营养 级
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是生态系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中各 种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处于相互适应、彼此协调的状态,从而维持生态系 统的稳定和平衡。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常常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一般来说,生态系 统的食物链越长,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越强,温度性越大。
3.生态系统的功能 ①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生产 ②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
③生态系统物质的循环
4.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 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 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 态。
R对策者--r选择 栖息生境多变且不稳定,灾难频繁。 出生率高,个体小,发育快,早熟,寿命短,只繁殖一次,子代数量多但缺乏亲 代保护,死亡多由环境变化与灾难引起,竞争力弱但一般具有较强的扩散力,一 有机会就会入侵新的栖息地。因其数量变动大,经常处于K值以下罗杰斯谛曲线 的增长阶段。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圣才出品】
第7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西南大学2015年研][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生态因子是在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的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
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为生存条件。
例如对绿色植物来说,光、热、水、矿质营养元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就是保证其正常生存而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2.生态位和生态幅[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①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②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产发育得最好。
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根据耐受范围的宽广或狭小,把生物分为广生态幅生物和狭生态幅生物。
3.生态平衡[中科院2015年研]答: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也就是说当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4.生物群落[中科院2015年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年研]答: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其基本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和结构、优势种、相对丰盛度、营养结构等。
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营养关系、成境关系和助布关系三类。
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在生物群落中具有最大意义,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正是这两种相互关系把不同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把它们结合成不同规模的相对稳定的群落。
第七章微生物生态revised2p演示教学
(2)微生物营养:土壤和地下水中,尤其是地下 水中,氮、磷都是限制微生物活性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保持一定的C:N:P比值,一般以土壤微 生物碳氮比25:1,污水好氧生物处理BOD5:N: P= 100:5:1作为参考值。
(二)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生态 污水长期灌溉会引起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变化:
区系和数量改变。 ① 产生可分解各种污染物的微生物种类。 ② 重金属的作用。
四、土壤污染和土壤生物修复
(一)土壤的污染及其不良后果 来源:废水(农田灌溉和土地处理)、固体废弃物
、油库泄漏或农药的过度使用等。 污染物质:农药、石油类、氨、重金属等。 易降解的污染物在土壤中会被逐渐分解,而难降解
➢ 生态系统的平衡的破坏与建立,是自然界发展的 普遍规律。生态系统总是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 发展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推动着自 身的变化和发展。
9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
10
土著微生物:authochthonous microorganism 在一定给定的生境中生存、生长和进行活跃代
第七章 微生物生态
1
主要内容: 生态系统 土壤生态系统及其微生物 空气生态系统及其微生物 水体生态系统及其微生物
2
第一节 生态系统
3
一、 生态学的定义
不同学者对生态学的定义不同,其中比较经典的 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 科学“(Haeckel,1986)。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将生态学定义为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存条件、生物群落与环 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马世骏,1990)。
初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初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引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以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环境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 概念讲解2.1 生态系统的定义•定义:生态系统指的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包括各种生物和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2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生物群落:指在同一地理区域内,不同种类生物形成的特定群体。
•生物栖息地:由于特殊气候、土壤等条件形成适宜于某种或某几种物种进行繁衍及死亡等现象所发为产地。
•确定因子:影响某一地区内某个或几个主要类型植被格局形成与被维系下去程度、力量。
•地球大气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
3. 生态系统的功能3.1 能源转化功能•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质。
•其他生物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吸收这些有机物质,并通过呼吸过程进行能量释放。
3.2 物质循环功能•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在生物之间不断循环流动,形成了氮循环、碳循环、水循环等。
3.3 水土保持功能•生态系统能够减轻水土流失,防止土壤侵蚀,维护地球表面的稳定性。
3.4 美学享受功能•生态系统提供了大自然的美景和宁静的环境,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愉悦和安宁感。
4. 实践活动4.1 观察生态系统•带领学生到周围的校园或附近自然环境进行考察,在老师指导下观察和记录所见到的生态现象,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4.2 制作食物链图•鼓励学生以不同的生物为参考,设计和制作一张食物链图,以展示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5.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积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地球家园。
以上是初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二)沉积型循环(Sedimentary Cycles)
两种物质循环类型的特点
主要特征 气相型循环
沉积型循环
元素类型 子有(气C态C、化I等H合、)物O或、分N、无C气a态、化K、合N物a或、分M子g等()P、
主要贮存库 大气圈、水圈 岩石圈、土壤圈
循环速度
快
慢
运动方式
扩散
沉降、抬升、风化、溶解
抗干扰能力 循环性质
强 完全循环
弱 不完全循环
(一)气相型循环(Gaseous Cycles)
地质大循环时间长、范围 广,是闭合式循环。
(二)生物循环(biological cycles)
是指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 被多层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 产者吸收、利用。
生物小循环的 时间短、范围 小,是开放式 的循环。
三、物质循环的类型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根据物质循环的路径不同,分为: 气相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四、物质循环的特点 Character of matter cycles
物质不灭,循环往复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物质循环的生物富集 生态系统对物质循环有一定调节能力 物质循环中的生物作用 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第二节 几种重要循环的概述
水循环 碳循环 氮循环 磷循环 硫循环 养分循环
(四)周转率与周转期
第7章 水生微生态学
第一节 水体中微生物的分布
在江河湖海等淡咸水中均生存着相应的
微生物,其分布有规律性。
水体中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光照强度、温 度、pH、盐度、渗透压、含氧量及有毒物的含 量差异很大,因而各种水域中微生物种类和数
量呈现明显的差异。
水体微生物分布易受季节影响
有机物丰度 无机物丰度 光照强度 温度 pH
在初始降解阶段,弧菌科、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属
细菌迅速增加;
第二阶段,梭菌属细菌成为优势种类; 饵料被消耗完毕后,不动杆菌、摩拉克氏菌、假单 胞菌占优 池塘中常见的蓝细菌隶属于颤藻属、蓝纤维藻属、 鱼腥藻属、微囊藻属、席藻属等。
二、海水中微生物的分布
嗜盐,真正的海洋细菌在缺少氯化钠的情况下是 不能生长的。 海水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远超淡水微生物总量
2. 温度
0~50℃是多数水生微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过冷或 过热能引起水体中细菌、藻类和真菌等的死亡 微生物在最低温至最高温的范围内,代谢速率随温 度升高而增大
接近于最低或最高温度时,微生物的形态会发生变 化:节杆菌属低于20℃时为G-的菌丝体,在20-26℃时 为G+的节孢子,在26 ℃以上为G+棒状形
第三节 水生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一、
微生物与 能量流、 食物链
光合作用 无机物 分解作用 有机物
生产者: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如植物、微生物
消费者:利用有机物进行生活,如动物
分解者:分解有机物成无机物,如微生物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1、微生物是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
微生物最大的价值也在于其分解功能。它们分解 2、微生物是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成员; 生物圈内存在的动物和植物残体等复杂有机物质,并 微生物参与所有的物质循环,大部分元素及其化 最后将其转化成最简单的无机物,再供初级生产者使 3、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 合物都受到微生物的作用。在一些物质的循环中,微 光能营养和化能营养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 用。 生物是主要的成员,起主要作用;而一些过程只有微 4、微生物是物质和能量的贮存者; 者,它们具有初级生产者所具有的二个明显特征, 生物才能进行,起独特作用;而有的是循环中的关键 微生物和动物、植物一样也是由物质组成和由能 即可直接利用太阳能、无机物的化学能作为能量来 5、微生物在地球生物演化中的作用; 过程,起关键作用。 量维持的生命有机体。在土壤、水体中有大量的微生 源,另一方面其积累下来的能量又可以在食物链、 微生物是最早出现的生物体,并进化成后来的动、 物生物量,贮存着大量的物质和能量。 食物网中流动。 植物。藻类的产氧作用,改变大气圈中的化学组成, 为后来动、植物出现打下基础。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构成的一个整体,并进
行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系统。
生态系统分为生物群落和生物圈两个层次。
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中的物种集合,包括各个物种之间的相
互关系。
生物圈则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非生物和它们之间的相互
作用形成的一个巨大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
群落包括动植物群落、微生物等生物体。
非生物因素包括土壤、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
这些组成部分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自我调
节功能。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是指有机物、无机物质在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循环利用。
而能量
流动则是指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物种传向另一个物种的过程。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平衡。
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学概论-生态学概念
第一章绪论现代水文循环:注重陆面生态-水文过程与空间格局的变化规律和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关键问题。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第二章生态系统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星系传递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直接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
生态系统健康:不受生态系统综合征的影响、具有恢复力、自我调控能力、不影响相邻系统、不受风险因素的影响、在经济上可行、维持人类和其他邮寄群落健康的一种状态。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反应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质量与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管理:运用生态学、社会学、管理学原理,以生态健康、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内外环境进行调控手段。
第三章生物与环境物种:一类生物个体的集合,其中个体之间在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正常后代个体。
个体生态学:以生物个体及栖息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栖息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栖息地的适应和生态适应的形态生理及生化机制。
环境:生物的栖息地,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要素。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间接影响的因子。
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
生态作用:环境对生命系统的影响生态适应:生命系统改变其自身的结构与过程以便与其生存环境相协调的过程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归纳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归纳
生态系统是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部分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
由生态群落、生态位、生态圈等组成。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紧密
相关,下面对其进行归纳:
1. 生态系统结构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四个部分。
在生
物圈中,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生物与非生物环
境相互作用,形成各种生态关系,包括食物链、生态圈和生态位等。
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生物质量和物种多样性也不同。
2. 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如物质转化、能量流动、生境提供、
气候调节、水文循环等。
生态系统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维
持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存。
生态系统还可以维持水、气、土地等资
源的稳定,提供各种生态服务。
同时,生态系统还可以调节气候、
调节水文循环,保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3. 生态系统的保护
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生态系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人们应该尽可能地减少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干扰,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保护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综上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密不可分,只有正确地认识和保护生态系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生物圈:在地球上存在有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叫做生物圈,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20公里。
生物圈存在所需要的条件,首先需要有大量液态水,其次要有物质的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相变化和其间的变化;还要有必须能得到来自太阳的充足能量。
环境: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所谓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所在空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综合。
即包括非生物的所有自然要素,也包括主体生物之外的其他一切动植物。
环境对于生物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控制和塑造着生物的全部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
生物也对环境产生明显的改造作用,所有地理过程都受生物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生态因子: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其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做生态因子。
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作生存条件。
例如对绿色植物来说,光、热、水、矿质营养元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就是保证其正常生存而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限制因子: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存并非总是适宜的,因为地球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幅度非常大,而每种生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却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的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种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称作限制因子。
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是植物生存的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和限制强度随时间地点而变化,也因生物种类和其发育阶段不同而异。
即凡是限制其他生态因素对生命活动发挥正常显著作用的生态因素。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或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产发育得最好。
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根据耐受范围的宽广或狭小,把生物分为广生态幅生物和狭生态幅生物。
初中科学生物生态系统教案
初中科学生物生态系统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 能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3. 能够运用生态系统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态现象;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成分;2. 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2. 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生态系统的相关图片;3. 现实生活中的生态现象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外的环境,提问:你们能观察到哪些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生物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2. 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三、课堂探究(15分钟)1. 分组讨论: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态现象案例,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
2. 强调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生态系统的结构图,标明各组成成分及关系。
2. 结合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关于生态系统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环境,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
通过课堂探究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课后作业的设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知识点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知识点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知识点(一)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abioticenvironment)包括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类和腐殖质等)和气候或其他物理条件(如温度压力)。
(二)生产者生产者(producers)指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autotroph),主要包括所有绿色植物蓝绿藻和少数化能合成细菌等自养生物。
这些生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化合物,并把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合成有机物的分子键中。
植物的光合作用只有在叶绿体内才能进行,而且必须是在阳光的照射下。
但是当绿色植物进一步合成蛋白质和脂肪的时候,还需要有氮磷硫镁等15种或更多种元素和无机物参与。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不仅为本身的生存生长和繁殖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而且它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也是消费者和分解者唯一的能量来源。
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直接或间接依赖生产者为生的,没有生产者也就不会有消费者和分解者。
可见,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入生态系统,然后再被其他生物所利用。
(三)消费者所谓消费者(consumers)是针对生产者而言,即它们不能从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因此属于异养生物(heterotroph)。
消费者归根结底都是依靠植物为食(直接取食植物或间接取食以植物为食的动物)。
直接吃植物的动物叫植食动物(herbivores),又叫一级消费者(如蝗虫兔马等);以植食动物为食的动物叫肉食动物(carnivores),也叫二级消费者,如食野兔的狐和猎捕羚羊的猎豹等;以后还有三级消费者(或二级肉食动物)四级消费者(或叫三级肉食动物),直到顶位肉食动物。
消费者也包括那些既吃植物也吃动物的杂食动物(omnivores),有些鱼类是杂食性的,它们吃水藻水草,也吃水生无脊椎动物。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生态系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了解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讲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2.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
生物群落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非生物因素包括土壤、水、气候等。
3. 生态系统的层次:生态系统可以分为生物群落、生物圈、生物个体等不同的层次。
4.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境稳定等功能。
三、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作为案例,例如森林生态系统或湿地生态系统,向学生介绍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组成部分。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模型展示,让学生对这个生态系统有更直观的了解。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如何进行的。
四、小组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进行研究。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有关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了解该生态系统的特点、组成和功能,并形成小组报告。
在小组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和帮助。
五、报告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展示,向全班学生介绍他们所研究的生态系统。
其他学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与报告的学生进行互动,加深对不同生态系统的理解。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回顾生态系统的重要概念和组成部分,并与学生一起评价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可以邀请学生提出改进建议,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方式:1. 学生小组报告的内容和表达;2. 学生在小组探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3. 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程度;4. 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在生物界中,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对于地球上的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生物个体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环境因素。
生物群落是指特定地区或场所中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的总体,而生物种群是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总体。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个体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
这些相互作用包括食物链、能量流、物质循环等。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之一。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通常通过食物链来相互关联。
食物链描述了生物的食物来源和食物消耗的关系。
食物链中的每一层次称为营养级,生物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决定了它们在能量和物质流动中的作用。
食物链中的第一级是最主要的能源来源,通常是光合作用的植物。
第二级是食草动物,第三级是食肉动物。
食物链的每一级都有一组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使得能量和营养物质能够传递和循环。
能量流也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过程。
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能量。
植物转化的能量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生物,影响着生物个体和种群的数目和分布。
能量的流动还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
能量的损失和转化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物质循环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过程。
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水循环是指水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包括水的蒸发、凝结和降水。
水循环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碳循环是指碳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氮循环是指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包括氮的固定、硝化和脱氮。
除了食物链、能量流和物质循环之外,生态系统中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的相互作用。
例如,物种之间的竞争、共生和捕食等相互作用,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还有许多生物栖息地和地理环境的变化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比如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都会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部编版九年级生物下册必背生态系统
部编版九年级生物下册必背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它包括有机体、环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部编版九年级生物下册中需要必背的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 生态系统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生物群落和生物圈。
生物群落指的是在同一环境中的不同种类生物的总体,而生物圈则指的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体。
生态系统的要素
- 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要素包括有机体、栖息地和物种。
有机体是指生物个体,栖息地是指生物生活和繁殖的地方,物种则是指具有相同特征的个体的总体。
生态位
- 生态位是指生物在某个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
每个物种
都拥有特定的生态位,它们通过利用不同的资源和占据不同的生活
空间来避免竞争。
营养关系
-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营养关系,包括食物链、食物网和食物金字塔。
食物链描述了物种之间的直接食物关系,而
食物网则是由多个食物链交织而成的网络。
能量流动
-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食物链传递和流动。
能量最初来自太阳,由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的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
生物。
生态平衡
-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及其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生态平衡。
当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时,生
态平衡得以维持。
以上是部编版九年级生物下册必背的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点。
学好这些知识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做出贡献。
自然地理学 第七章 生物与环境
一定的群落外貌
植物长期受一定的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出 的生长形态(阔叶林与针叶林)
一定的群落结构 • 垂直结构:指群落的成层现象 • 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空间配置状况 • 生态结构:指群落的以层片为单元的三 维空间配置状况
第四节 生态系统
• 概念: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 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 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赖而 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 尺度——海、陆;河、湖、山、林 • 特点——多层次性、开放性、反馈机能、
动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组成成分
非生物环境 生产者: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
物。 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食
物的异养生物。植食动物与肉食动物 分解者:把动植物残体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接近 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范围,就成为其的限制因子。
※生态幅——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广生态幅生物(杂食)与狭生态幅生物(单食)
植 物
阳 光
1、植物需要光合作用,故阳光对植物 的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作用
喜光植物
2、光对陆生植物分布的影响
喜阴植物
3、光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群落结构非常简单,通常仅1~2层,植 物多贴伏地面
三、 水域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PICTURE
BACK
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三、全球生物多样性概况及受威胁现状 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 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总称。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件7微生物生态
11
4
草甸土
黑龙江亚沟
7,863
29
23
嵝土
陕西武功
951
1,032
4
白浆土
吉林皎河
1,598
55
3
滨海盐土
江苏连云港
466
41
0.4
12
土壤中的微生物分布特点
① 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主要受 到营养物、含水量、氧、温度、pH 等因子的影响,并随土壤类型的不 同而有很大变化。 ② 微生物的数量也与于土层的深度 有关,一般土壤表层微生物最多, 随着土层的加深,微生物的数量逐 步减少。 ③ 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最多,其 次位放线菌和真菌。
16
4. 土壤生物修复
—— 是利用土壤中天然的微生物资源或人为投 加目的菌株,甚至用构建的特异降解功能菌投 加到各污染土壤中,将滞留的污染物快速降解 和转化,使土壤恢复其天然功能。
修复工作的步骤:
① 调查本底资料; ② 制定治理方案,进行适当的可行性试验; ③ 技术实施。
17
土壤修复技术的关键因素 ① 微生物种 ② 微生物营养 ③ 溶解氧 ④ 环境因子
地点
细菌
放线菌
真菌
暗棕壤
黑龙江呼玛
2,327
612
13
棕壤
辽宁沈阳
1,284
39
36
黄棕壤
江苏南京
1,406
271
6
红壤
浙江杭州
1,103
123
4
砖红壤
广东徐闻
507
39
11
磷质石灰土 西沙群岛
2,229
1,105
15
黑土
黑龙江哈尔滨
初中生物自然生态系统教案
初中生物自然生态系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和功能。
2. 掌握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能够分析不同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多样性。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2.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相互关系。
3. 不同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多样性。
教学难点:1.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不同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多样性。
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森林、草原、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图片。
2. 视频素材:生态系统介绍视频。
3.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和动物,让学生意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提问:你们认为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关系吗?二、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稳定的生态单位。
2. 解释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依赖于非生物环境生存,非生物环境受到生物的影响。
三、介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15分钟)1. 森林生态系统:讲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生物多样性和功能。
2. 草原生态系统:讲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生物多样性和功能。
3. 湿地生态系统:讲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生物多样性和功能。
4. 沙漠生态系统:讲解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生物多样性和功能。
四、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10分钟)1. 讲解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依赖于非生物环境生存,非生物环境受到生物的影响。
2.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相互关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动物通过呼吸作用为植物提供二氧化碳。
五、讨论生态系统的保护(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讲解环保意识和保护生态系统的意义。
3. 讨论保护生态系统的措施:减少污染、节约用水、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7单元生态系统的组成
3、下列哪组生物可和无机环境构成一种生态系统
( C)
A.水藻、鸟
B.小鱼、大鱼
C.小草、昆虫、细菌 D.水藻、虾
4、森林生态系统
C、生物圈
D、沙漠生态系统
5、一块农田里,下列哪项为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
素( A)
方,目的是 有助于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此生态系统中除小鱼(或小虾)和水藻外,还应
涉及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和__分__解__者__ 。
(3)此球内加入细菌的作用是充当
_______分__解__者_______不放细菌成果会如何? __生__态__球___内__生__物___死__亡。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 —互相依存 消费者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课后自评
B 1、下列选项中,能够看作是一种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中全部的树木
B.一片麦地上的全部生物和阳光、空气等无机环境
C.池塘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等无机环境
B 2、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属于生产者的是 C D ( ),属于消费者的是( )。
如果自然界中的多个绿色植物全部消 失,你认为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最简朴的生态系统必须含有的生物是 生产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 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 制造成有机物,供应本身 和系统中其它生物运用, 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 的源泉,是生态系统中的 重要成分。
分解者:把动植物的遗体 分解成无机物,偿还到无 机环境中,再重新被绿色 植物运用来制造有机物, 缺少了分解者,动植物的 遗体就会堆积如山,生态 系统将崩溃。因此,分解 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 的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我国现行的植被分类系统,三级制: 植被型(高级单位) 群系(中级单位) 群丛(低级单位) 我国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几乎可以见到北半球所有的植被类型
(1)中国植被水平地带性
•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 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 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 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所分布。
3.植被区划的单位
• 我国植被区划的单位,从高级至低级的顺序如下: • 植被区域(region) ――植被地带(zone) ――植被区(provin ce) ――植被小区(district) • 在各级单位内均可划分出“亚级”,如亚区域,亚地带等。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温带荒漠区域
温带草原区域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区域
Q&A
• • • • 生态因子的类别与具体生态因子 生物圈 生态系统的组份、特点/功能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矿业工程学院
■绪论
■地球 地球环境系统 ■地壳 地质 全球构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水 水环境系统
地理学基础
主讲:郭力娜
guolina1101@
■地貌 地貌发育 ■土壤圈 ■生物 生态 生态系统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区域
青藏高原高寒 植被区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区域 热带季雨林、雨林林 区域
华 东 五 省 一 市 植 被 图
植物地理学及植被区划的应用
• 植被的指示作用:对土壤、气候、水文、地质矿产以及环 境污染的指示作用; • 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作用:受损和退化植被的修复,植 被与生物多样性,植被与水土保持,植被与自然保护区建 设,植被区划与景观规划; • 对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 结合现代技术,通过植被动态变化的监测,反演地球的发 展过程,预测预报植被及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监控植被 资源的动态变化趋势等。
花序
菊科
向日葵、刺 儿菜、扶郎 菊-头状花 序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柳杨柳科的葇荑花序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荠、紫罗兰十字花科、紫 藤蝶形花科 -示总状花序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胡萝卜伞形科-伞形花序
复伞房花序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天南星科
肉穗花序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复穗状花序 (圆锥花序)
狗尾草禾本科
(2)湿地特点
1) 水文要素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包括输入、输出、水深、 水流方式、淹水持续期和淹水频率 2) 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3) 过渡性,具边际效应;常出现一些特殊适应物种,生 物多样性丰富。
地理学基础
3 生态系统
(5)生物多样性
(1)概念:生物与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 生态过程的总和。
中国东部植被水平分布(南北方向)
中国温带植被水平分布(东西方向)
(2)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规律
1.湿润型
• • • • • 湿润寒温带山地垂直带 湿润温带山地垂直带 湿润暖温带山地植被垂直带 湿润亚热带山地植被垂直带 湿润北热带山地处置带
2.干旱型:
• • • • 森林草原和草原山地垂直带 荒漠草原带(半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 温带荒漠(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 暖温带荒漠(极端荒漠)山地植被垂直带
2.植被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 植被类型是植被区划的主要依据。 • 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是形成地球陆地上植被类型分布区域和地带 性分异的普遍规律,是决定植被分布格局的函数式,因而也是植被区划 最根本的原则。 • 在具体分区时,应依据植被本身的特征,即各级植被的分类单位及其种 类组成。并且还应参考其他各自然要素的区划。
• (2)干湿度地带性是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减少 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 • (3)垂直地带性是由于山地随海拔升高,温度和降水 依次变化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替
气候变化对植物的潜在影响
• 气候变化对植物的潜在影响可以从气温升高影响水热条件、养分 条件等从而影响到植物生理、生态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 用). • 植物的物候 • 分布格局 • 物种多样性等。
地理学基础
3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组份
生产者
生物成分 消费者 分解者 太阳辐射 非生物成分 H2O CO2 O2
无机盐 蛋白 脂肪 糖
生物赖以生存 的物质和能量 源(环境)。
腐殖质等有机物
地理学基础
3 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及特点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 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益母草唇形科 -轮伞花序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薜荔桑科-隐头花序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玉米禾本科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玉米禾本科 -圆锥花序(雄) -肉穗花序(雌)
花的形态结构及其花序
玉米禾本科 -圆锥花序(雄) -肉穗花序(雌)
复叶
群落
生物经过对环境的适应和 生物种群间的相互适应而 形成的比种群更复杂更高 一级的生命组建层次。
生态系统---绿植---生物(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学基础
2 生态环境
(1)生态因子
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繁殖、 行为和分布的环境要素。
(2)生态因子与生物 1)光·生物
生物生长、发育、形态结 构、生殖行为、地理分布
战国(公元前475-221年)时期的《管子· 地员篇》的作 者,根据实地的观察,分析了土地与植物相互关系的 规律性,比禹贡更前进了一步。值得注意的是《管 子· 地员篇》已注意到山地植物的垂直分布现象以及阴 阳坡的差别。
中国东部湿润区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植被垂直带与水平带相关性示意图 (董世林,1994)
中国植被区划
1.植被区划的意义;
• 植被区划是植被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性问题和实际任务。它是关于地 区植被地理规律性的总结,是在研究植被区系、植被与环境间的生态关 系、植被的历史和动态,以及植被分类的基础上,对植被的空间结构和 地理特征的进一步研究。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植被区划对于综合 自然区划和生物圈的研究也具有很大意义。
(2)层次
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3)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资源 间接使用价值:生态功能 潜在价值:美学、哲学
地理学基础
4 生态修复
(1)原因:生态环境变化/退化(自然 人为原因)
(2)原则:符合自然规律、经济可行、社会可接受、美学
(3)实践:土地复垦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 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 平地带性又包括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 • (1)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导 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
新疆的葡萄(光照强度)
气候因子 土壤因子 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 人为因子
2)温·生物
3)水·生物
碳水化合物
生物对温度有一定适应范围
≥0°积温,开始生长; ≥10°积温,旺盛生长
生物有机体重要组份
4)气·生物 5)土·生物
6) 生物之间
化学成分(O2;CO2)空气运 动(孢子、花粉果传播动力) 陆地生物生存基地
■自然地理环境
地理学基础
第7章 生物 生态 生态系统
● 生物群落 ● 生态环境 ● 生态系统 ● 生态修复
地理学基础
1 生物群落
(1)生物的五界系统 原核生物界 原生生物界 植物界 (2)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种群
占据一定空间或地区的, 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
菌类界 动物界
生物圈:地球上有生物存在 并受其活动影响的区域。
生态系统特点 (3)生态系统内部结构
循环式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单向的能量流动 食物链 食物网
营养级
地理学基础
3 生态系统
(4)湿地生态系统
(1)湿地:(狭义)陆域或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生态交错带。 (广义)不论其为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 地或水域地带,静止的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 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