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 小学四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七单元 教案设计合集 6篇

统编版 小学四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七单元 教案设计合集 6篇

第七单元国家情怀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在第四单元语文要素的基础上的一个提升。

由于本单元课文所写的内容离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适当补充相关资料或引导学生课下自行补充背景资料,以帮助理解。

同时,重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并借机进行德育教育。

对于本单元习作,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和名人素材进行引导,让学生理解书信的目的及写法。

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安排课文古诗三首本课以慷慨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通过古诗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了古代人们的爱国思想,表达了诗人们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借助注释和关键词体会诗歌内涵,感受诗人对国家的深深热爱之情;达到朗读、背诵、默写要求。

2课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文章通过写少年周恩来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缘由,表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抓住两个过渡段,讲清三件事;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内容,感受人物的情怀;写读书目的。

2课时梅兰芳蓄须本文记叙了梅兰芳为拒绝给日本侵略者演出,蓄须明志的一段往事,表现了他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把握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他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1课时2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重难点)1.认识“盐、屹等15个字,会2.有感情地朗读3.能说出课文描4.能边读边想象(重点)学前准备学生预习教师备课出塞1.认识本课“塞、秦、征”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征”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结合注释、工具书和写作背景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增加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体会边塞诗的风格。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教学总体设计(学历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教学总体设计(学历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教学总体设计(学历案)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有一定的语音语调。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写作和表达。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教学准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和课件。

- 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 录音设备和相关音频资源。

教学过程导入- 利用教学卡片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新课1. 预习导入: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了解学生对本单元话题的理解程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集体阅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3. 课文解读:教师逐段解读课文,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意义和用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课文内容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5. 语音练习: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跟读,练习课文的朗读,并纠正发音错误。

6. 语言运用:设计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

巩固练习1. 听力训练: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后回答相关问题。

2. 词汇练习:设计词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掌握。

3. 语法练习:设计简单的语法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

4. 课外阅读:鼓励学生阅读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课外书籍或文章,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结反馈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点和要点。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理解程度、语言表达能力等。

- 课后布置相关练习和作业,通过批改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和写作,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一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精选5篇)

一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精选5篇)

一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精选5篇)一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知道“觉”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jué。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培养观察、想象的能力。

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作者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感情。

(四)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注重能力的培养,学会说和写,课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色,并写下来。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对诗的意境的理解。

(三)解决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味及语言美。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1、学生自学生字。

2、动笔描绘春天的美景。

五、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第一课时使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理解图意,明确字词的意思。

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第二课时学会生字,让学生练笔。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这篇讲读课文是一首古诗。

有一幅插图,画的是几只鸟站在开满桃花的枝头上,春燕和鸟在空中飞翔,正是诗的意境。

这首唐诗有四行两句。

作者描述了一幅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

第一句讲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窗外传来了一片婉转悦耳的鸟叫声,这是通过所闻描述春天早晨的情景。

第二句讲朦胧中想起昨天夜里听见刮风下雨的声音,经过风吹雨打,不知有多少花朵凋落了。

这是通过所想来描述春天夜里的情景。

(三)导入、揭题、解题:人们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而春天的早晨则是一天当中最宝贵的时间,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春天早晨的美丽景色,板书3.春晓(齐读)。

第七单元第一课时讲解教案

第七单元第一课时讲解教案

第七单元第一课时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 了解第七单元的主题和内容。

b. 掌握本课时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c. 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语法知识。

2. 能力目标。

a.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b.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c.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 情感目标。

a.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b.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c.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a. 本课时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b. 相关的语法知识。

2. 难点。

a. 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

b. 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

1. Warm-up。

a. 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本课时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 用简单的问题或游戏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2. Presentation。

a. 呈现本课时的重点词汇和句型,通过图片、实物或视频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词汇和句型的意思和用法。

b. 通过示范和操练,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语法知识。

3. Practice。

a. 分组或分角色进行对话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b. 设计任务型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

4. Production。

a.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可以是口头表达、书面作业或其他形式。

b.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他们进一步提高。

5. Summary。

a.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b. 激励学生,让他们对学习英语充满信心和热情。

6. Homework。

a. 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阅读或听力练习。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课件。

a. 用于呈现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

b. 用于引入课文主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工具。

a. 用于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词汇和句型的意思和用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复习并掌握第七单元所学的语音、词语、句子和词汇。

2.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主旨。

3.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表演故事。

4.能够正确书写所学字词句。

二、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表演。

2.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3.学会正确书写所学字词句。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教学挂图、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课前准备•教师和学生复习前面所学内容,包括语音、词语、句子和词汇。

•教师准备好课文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朗读。

2. 学习内容•讲解课文主题并领会文章主旨。

•逐段解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和语言特点。

•学生跟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

3. 练习环节•学生分组朗读表演课文,模拟情景演示。

•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理解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第二课时1. 课前准备•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学生自主预习本课内容,准备提问和讨论。

2. 学习内容•师生共同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教师指导演习和调整。

•老师讲解课文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涵。

3. 练习环节•学生书写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句,着重训练正确的笔画和字形。

•学生小组展示书写成果,互相交流和指正错误。

•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馈1.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意见。

2.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分享学习心得和感受。

3.教师整理学生反馈意见,为下节课的教学设计做准备。

六、教学总结1.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表演和书写练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集体备课)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本单元内容。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时教案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时教案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主题。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展开想象。

3.能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口头表达,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正确朗读本节课的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1.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口头表达。

2.理解课文中的隐含意思,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2.课文录音3.教学反馈表格4.黑板、彩色粉笔五、教学过程1. 热身(10分钟)•通过游戏、歌曲等方式让学生放松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2. 导入(5分钟)•引入本节课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听读课文(1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语音语调。

4. 分组朗读(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音表达能力。

5. 口头表达(15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看法。

6. 考察(10分钟)•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和理解能力进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或写一份读后感,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通过听读、口头表达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希朿学生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能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由史铁生照片及地坛图片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三、指导自读: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四、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

统编本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

统编本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

统编本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复习第七单元的重点知识点,包括单词、词语、课文内容等。

2.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训练。

3.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第七单元的重点知识点。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内容1.复习第七单元的主要课文内容。

2.复习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词语。

3.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训练。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课文内容1.复习课文内容,让学生逐段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步:复习重点词汇和词语1.给学生出示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词语,让学生读音、记忆和理解。

2.练习造句,运用这些词汇和词语进行造句练习。

第三步:听说训练1.播放相关录音,让学生进行听力训练。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或相关知识点。

第四步:阅读训练1.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2.给学生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第五步:写作训练1.让学生完成相关写作练习,包括填空、作文等。

2.检查学生的写作,纠正错误并加以指导。

五、教学反思1.回顾本次复习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六、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复习本次课程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2.布置相关阅读、写作等方面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以上为统编本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探索在封闭线路上植树,只栽一端或两端都不栽时,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3.应用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路灯安装、座位排列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核心素养目标围绕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展开。通过本章节学习,使学生能够:
2.教学难点
-理解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特别是两端都不栽时的情况,植树棵数=间隔数。
-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如:从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迁移到数学问题,理解其中的数学关系。
-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正确判断是哪种植树情况,并应用相应的数学模型。
举例说明:
针对封闭线路植树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图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封闭线路与普通线段的区别。对于难点内容,如两端都不栽的情况,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际体验来加深理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判断问题的类型,例如:判断线路是否封闭、是否两端都要栽等。通过反复练习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确保能够准确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植树问题》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种植花朵或树木时需要考虑间隔的情况?”(如:在花园里种花,每隔多少距离种一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植树问题的奥秘。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能够回顾第七单元所学的课文内容,包括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能够通过复习巩固能够背诵课文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课文为基础进行写作练习。

二、教学重点•复习第七单元所学课文内容。

•重点强化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加深印象。

三、教学内容1.回顾第七单元课文《我的猫咪》内容,进行互动问答。

2.复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如“小姐”、“跑动的小狗”、“奶奶”等。

3.分组让学生互相朗读课文,检查语音语调。

4.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口头复述,培养他们表达能力与观察能力。

四、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通过观看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词语梳理:让学生分组,通过合作梳理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搭配使用进行造句练习。

3.句型强化:教师强化课文中的重点句型,让学生用不同的句式进行表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练习写作: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作文练习,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5.作业布置:布置口头朗读课文和写作作业,以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要点•对课文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和回顾。

•强化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复习课教案的设计,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回顾第七单元的课文内容,提高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通过系统的复习与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为本次复习课教案,希望能够对教师在复习第七单元课文时有所帮助,引导学生扎实掌握知识点,提升语文素养。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第7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语文五年级(下)《第7单元》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1.认识“尼、艄”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哗”,会写“尼、斯”等14个字,会写“纵横、船艄”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

3.找出文中对威尼斯静态和动态的描写,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4.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课前收集的图片,插播背景音乐,边看边介绍。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标志。

法国有埃菲尔铁塔,埃及有金字塔,中国有长城,威尼斯则有其独特的小艇。

威尼斯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

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就如大街上的汽车,如此神奇的景象,实在是令人好奇。

2.出示课题“威尼斯的小艇”。

3.导入新课:威尼斯以她的美丽和恬静迎接着世界各国的友人,让我们也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风光旖旎的威尼斯吧!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进行识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纵(zòng)横、船艄(shāo)、窗帘(lián)、祷(dǎo)告、哗(huá)笑、码(mǎ)头。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艇、艄、翘、祷、雇、簇”,并在黑板上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1)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第1自然段)(2)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

(第2~3自然段)(3)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第4自然段)(4)小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第5~6自然段)四、发挥想象。

展示威尼斯小艇的图片,播放背景音乐。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思考:如果你也乘上了这样的小艇,饱览威尼斯水城两岸风光,会产生哪些新奇想法?(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加以引导。

)五、课堂小结。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讲解教案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讲解教案

五下语文第七单元讲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节,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情感认同和情感投入,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节,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情感认同和情感投入。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情节等方式引入课文的主题和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课文。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节。

3.分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文中的某个情节或人物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课文赏析。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对课文进行赏析,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增强对课文的情感认同和投入。

5.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写作或演讲等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6.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复习。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节,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增强对课文的情感认同和投入。

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并朗读课文中的每个字。

2.能够正确地朗读整篇课文。

3.能够按照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4.能够通过教师指导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5.能够表演或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情感。

6.能够写出课文中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二、教学重点1.识字:黄飞鸿,雷锋,周恩来,孔子,孙中山,朱德,邓小平。

2.朗读课文:《伟大领袖》,《好同志》。

3.书写:生字及句子。

三、教学难点1.通过教师指导使用标点符号。

2.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并做表演或朗读。

3.正确书写生字及句子。

四、教学准备1.课文内容:《伟大领袖》,《好同志》。

2.生字卡片:黄飞鸿,雷锋,周恩来,孔子,孙中山,朱德,邓小平。

3.教学反思表格。

4.课堂PPT。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师生互动,引入课题。

2.准备唱段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第二步:课文学习1.听音,学生跟读,感受课文语调。

2.逐段讲解,解释生字及语句。

3.分角色表演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情感。

第三步:课文默写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默写生字及重要句子。

2.教师逐个点名学生,检查并评价。

第四步:巩固练习1.完成相关练习册上对应训练题。

2.学生互相修改和交流答案。

第五步: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重要知识点。

2.学生回答问题巩固知识。

六、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相应习题。

2.背诵课文。

3.自查生字和句子是否写正确。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中,学生在课文表演和默写中表现积极,但部分学生书写不规范。

教师下节课应重点加强书写辅导,提高学生的书写规范性和速度。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12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12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12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教案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页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1.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学习统计方法。

2.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能正确地填写统计表,渗透统计思想及方法,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教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为了庆祝这个节日的到来,我们二年级(1)班要在这一天举行联欢会,大家准备什么节目来庆祝呢?学生答:唱歌、跳舞……教师:参加哪个节目的人数最多?学生可能说,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也可能说参加跳舞的人数最多……教师:谁说得对呢?(学生无法回答)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知道我们班上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多?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少呢?引导学生说出统计,从而板书课题:统计。

二、自主探索,经历统计过程1.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教师: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哪些节目?(学生说,教师板书:唱歌、跳舞、讲故事、弹琴)教师:用什么办法统计参加每个节目的人数呢?学生1:用画“?”的方法。

学生2:用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3:我们班的人数比较多,用画“正”字的方法更方便些。

学生一一报自己参加的节目,4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

2.填表、分析教师:现在(指黑板)对班上同学参加节目的人数了解清楚了吗?学生可能会说不太清楚,因为从这上面只能看出“正”字多少,还应算出参加每个节目的同学具体有多少人。

接下来让学生算一算,并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小乌龟》。

2.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会其中的寓意。

3.能复述课文内容,并就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做适当表达。

4.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作,展开想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能熟练朗读。

2. 理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领会其中的道理。

难点: 1. 能够进行简单的情感表达,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2. 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培养想象力。

教学准备1.教师:课文《小乌龟》文本,PPT课件。

2.学生:课本、练习册、笔、纸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入主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课文,解释生字生词。

3.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3. 情感表达1.导入情感表达的话题,让学生表达对小乌龟的感受。

2.学生个别表达,小组合作分享,班级展示。

4. 创作练习1.让学生围绕小乌龟的故事进行创作,可以是故事延续或是自己编写新的情节。

2.学生相互交流,对彼此的创作给予评价和建议。

5. 拓展活动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活动,例如学生表演、手工制作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除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让学生在思维和表达方面得到更大的发展。

小结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小乌龟》,不仅提高了语文水平,还培养了情感表达和创作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保持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课后作业1.复习课文《小乌龟》。

2.写一篇关于小乌龟的读后感。

3.练习词语书写,巩固生字词语。

以上为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书教案5篇

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书教案5篇

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书教案5篇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书教案篇1教材分析这是一首浅显的儿童诗。

通过儿童的视角写出了农村新房很多,其中造得最漂亮的是小学校,说明当地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关心。

全诗共四句话。

第一句话三行诗,介绍了新房子外形的美观漂亮,青瓦白墙,门宽窗大;第二句话三行诗写出了房前屋后的绿化环境,林木成行,花果飘香。

三四两句一问一答,点出了小学校的房子是最漂亮的。

这首诗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叠词和数字的运用,使诗句富有节奏感,诗歌押ang韵,富有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的重点是学习生字词,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小学生喜悦的心情。

预设目标1、认识12个生字。

会写了、子、门、月4个字。

认识2个笔画横钩、竖钩和4个偏旁广、户、穴、尸。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变化很大,农民盖了许多新房,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堂。

第一课时一、演示课件,整体感知。

1、谈话揭趣,今天我们一起到农村去看一看,欣赏那里的美丽景色。

(课件出示农村风景图片)2、生自由发言,说说看到的风景。

3、师边演示课件,边叙述:勤劳的农民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造起了房子,你们看--(诗歌内容)4、数数有多少座房子,哪座房子最漂亮?5、你能不能像老师那样来夸夸这些房子?一句、两句都行。

6、生看课件夸夸这些新房子。

7、出示课题,指导读准字音哪、座、房以及轻声字漂亮。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

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要学的生字用横线划出来,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2、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词语,句子读给大家听,请小朋友来评一评。

相机指导读准拼音。

其中三拼音节:9个,轻声音节:4个。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a.带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

b.去掉拼音请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男女生比赛读。

c.开展小组擂台赛读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几句话,最喜欢哪一句话并做上记号。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6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6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6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6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以及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

在课的开场,我让学生进展两道计算练习:561+325= 37+25=通过学生的计算与交流,稳固了竖式计算中一样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的方法,同时也复习了以前所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这样的复习既稳固了旧知又为新知作铺垫。

在新课教学中,我还是利用前面的图书馆借书的情况统计表这个题材,根据各个年级的借书情况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列出进位加的算式后,我让学生尝试先独立计算,因为在笔算两位数加法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个位上数相加满10要想十位进1的方法,因才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做题,在交流算法时,提出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十位上的8+4=12,该怎么办?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在教学试一试时,虽然在计算中连续进位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比拟高,但遵循的是一样的运算方法,我还是让学生先独立考虑计算,再同桌交流。

交流时,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十位上哪几个数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样处理的?每道题目加的顺序时怎样的?为什么从个位加起?通过这些提问,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根底上完成对加法技能的掌握,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提出“计算的对不对呢”这个问题引出学生验算的需要,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展验算,进一步进步计算正确率。

然后及时引导学生比拟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异同,从而更好的稳固了用竖式计算的注意点,同时强调“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在习题的练习时,我安排了竖式计算、改错,还有解决问题。

竖式计算中学生计算速度比拟慢,改错题中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很快发现错误原因,再进展改正。

在练习的最后安排了填方框里的数,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来得及完成。

本节课通过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络,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自己探究计算方法,总结规律,解决问题,使学生较轻松的掌握了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

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七单元《扇形统计图》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a.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b.扇形统计图中各部分的比例关系;
c.根据扇形统计图进行数据解读,如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部分之间的比较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结合扇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提高数据解读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图形认知和空间观念,通过绘制和观察扇形统计图,增强对图形的感知和运用。
3.培养学生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学会用扇形统计图清晰地表达数据,进行有效沟通。
4.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统计思维,理解统计数据在决策中的作用,提高数据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扇形统计图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升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重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比例关系的计算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例题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扇形统计图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根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扇形统计图的基本步骤。
-解决扇形统计图中的复杂问题,如组合数据的处理、比较不同扇形区域的差异等。
举例解释:
-难点一:学生在进行扇形统计图的数据分析时,可能会对比例关系的计算感到困惑,如百分比、角度计算等。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例题,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二: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难以确定如何将数据分类并绘制成扇形统计图。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第七单元的重点知识。

2.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书写。

3.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
1.复习第七单元中重点词语和句式。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主题。

三、教学内容
1. 复习课文内容
•复习文言文课文的诵读和理解。

2. 复习重点知识
•复习生字词语:(这里列举第七单元的生字词语)
•复习句式结构:(这里列举第七单元的重点句式)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阶段
1.让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加深对内容的印象。

2.学生自愿回答课文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 能力训练阶段
1.教师布置阅读小练习,让学生阅读一篇短文,并回答问题。

2.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答案,加深理解。

3. 书写训练阶段
1.让学生独立完成一篇小作文,要求使用第七单元中的词语和句式。

2.学生作品可以在班级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

五、教学评价
1.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点评。

2.学生的作文作品可以进行集体评审,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和肯定。

六、教学反思
1.教师应注意在复习课中平衡知识点的讲解和学生活动的安排。

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以上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课教案,希朥对教师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人与自然——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对自然的审美感受第七单元由3篇叙事散文,两首古诗组成,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对大自然的审美感受。

鸟语花香人所共爱,清风明月人所共享。

在作家赵丽宏的眼里月亮是一幅美丽的画——“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银色的花边……”在古代诗人的眼里月亮是一首首动情的诗——“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小外甥的眼里月亮是天的眼睛——“像眼睛,天的眼睛。

”在护鸟使者徐秀娟的眼里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在一个缺水的孩子眼里水弥足珍贵——“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母亲用一把大铁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人以四句之篇幅,生动地描绘出了大自然雨前、雨中和雨后的绝美图画。

“黑云翻墨”极写雨前乌云翻滚之势,“翻墨”的比喻十分新颖、生动、形象。

“白雨跳珠”极写雨中情况,“白雨”与前句的“黑云”这两个意象在色彩上构成鲜明的反差,与下句的“水如天”通过巧妙的剪接,拍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忽吹散”极写雨后情景,一个“忽”字,就把大自然瞬息万变,飘忽而来,突然逝去的神韵擎托而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一、二行交代了时间、地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概括讲西湖六月的风光与一年中其他时间的景色不相同。

三、四行分别讲荷叶和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叶多得像与天相接,无边无际,一片碧绿;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更是显得格外红艳。

全诗把六月的西湖与其他时间的西湖相对照,突出满湖的绿叶红花,浓墨重彩,意境开阔,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六月西湖风光的热烈赞美。

教学内容:23古诗两首教学时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收集资料设计意图: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知道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

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

二、感知体验。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

五代时越王所建。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古诗今译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对话探究。

1、思考并讨论: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4) 名句赏析——“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

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

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

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

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建构生成。

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教学内容:23古诗两首教学时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收集资料设计意图: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

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

(课件出示:荷花、荷叶)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荷花)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古诗)二、感知体验。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

(男女各一)。

3、那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对话探究。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2、组织讨论,反馈交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

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

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

(配乐)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今译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丽鲜红。

四、建构生成。

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板书:读诗――解诗――赏诗――唱诗一、默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并答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读了这首诗,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情景:二、填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代诗人写的。

诗中“无穷碧”写出了莲叶,“别样红”是说诵读这首诗。

我们仿佛看到这样的情景:全诗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

本课的两首诗写的都是六月西湖的美景,你还知道哪些古人歌咏西湖美景的诗歌,请写出1~2首来。

教学反思当我满怀激情走进教室,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读诗、背诗、解意学习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氛围中时,我庆幸我成功地上完了这节课。

临近下课时,我照常问道:“同学们,你们还有问题吗?”。

很多同学都满意地回答:“没有。

”这时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男生发问了:“老师,我怎么也弄不明白,这首诗的题目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诗中一个字也没提到送别,却描写夏天碧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这是为什么呢?”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祥和的教室里顿时嚷开了,“是呀,我们已经学过的送别诗很多,如《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都写出了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

可这首诗一个字也不提。

”一个伶牙俐齿的女同学振振有辞地说。

“是不是这首诗有毛病呀?”“唉!古人作诗也文不符题呀!”教师里早已像开了锅的粥。

面对这一场在我备课之外的暴风雨,我竟哑口无言。

是呀!这诗的诗题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从诗的字面内容连送别之情的痕迹也找不着呢!我暗自思忖,不敢冒昧开口。

只好说:“同学们,你们可真会读书呀!敢于质疑,大胆挑战先人的创作是多么不易呀!不过,这首诗题目和内容究竟有何联系?是否真有问题?这个问题我暂时不回答,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回家查阅有关杨万里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资料,我们明天再来交流解疑好吗?”“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