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的变迁 第一课时.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7年级上册第2章第4节《海陆变迁》精品课件
1、地球表 层由6大板 块组成
2、板块处 在不断的运 动中 3、板块与 板块交界处, 地壳比较活 跃,多火山 和地震
三 板块构造学说
(
板 运
动
块 方
向
运 不
同
动 )
使地表隆起抬升 使地表发生断裂
高山
板块1
板块2
板块碰撞挤压运动,地表所产生的现象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喜马拉雅山
裂谷和海洋
变
迁
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
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板块构造学 说
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 较活跃
火山与地震
分布: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 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 山地震带
板书设计
沧海桑田
本课复习内容
沧海桑田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板块运动—— 六大板块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现象:
1.红海面积将会? 2.地中海面积将会? 3.阿尔卑斯山是如何形成的? 4.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在? 5. 为什么英国地震很少? 6.为什么日本地震很频繁?
火山地震带
火山与地震
活动题: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地表形态变化: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
提出者: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原先地球上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
大陆漂移假
说
海
主要观点
陆
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两亿年以前,泛大陆破裂,“碎块”像浮在 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 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 置,形成现在的海陆的基本轮廓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推理为主要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绘制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沧海桑田——海陆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第二课时板块运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让一两个学生讲讲)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如果学生讲到,不必重复)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沧海桑田[讲授新课]1.设置悬念电脑展示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
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2.学生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观察图片,结合思考问题的提示展开讨论。
第四节 海陆变迁(1)
第四节海陆变迁1.地球的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大多数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有些变化是在短时期内甚至瞬间发生的,如地震和火山。
2.板块运动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填海造陆)。
3.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系统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泛大陆”,被“泛大洋”的海洋包围着。
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破裂漂移,距今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的轮廓。
4.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全球有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即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澳大利亚,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如下图所示5.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7.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交界处(板块张裂或碰撞),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
8.←→张裂拉伸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或海洋→←挤压碰撞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山脉,岛屿或海沟地理现象成因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地中海面积在缩小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西太平洋岛弧(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海沟安第斯山脉的形成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红海在扩张(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9.火山与地震活动最激烈的地方,主要位于两大地带: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②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向南延伸到中南半岛西侧和马来群岛南缘)10.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世界最高的死火山—阿根廷的阿空加瓜火山人类记载最猛烈的火山活动,是1815年4--7月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爆发。
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班级姓名1.①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与之中。
②地表形态的变化:变迁(“沧海桑田”)。
③海陆变迁的部分证据:高原及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大裂谷不断扩张;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
2.大陆漂移假说:(德国)于1912年提出。
基本观点:“泛大陆”——“碎块”——漂移。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①地球是由大板块构成。
②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板块与板块的地带,地壳比较,多。
4.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火山地震带;欧洲南部和亚洲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5.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注意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相关地理现象原理: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或张裂,或碰撞,地壳比较活动。
现象:火山和地震;温泉;碰撞挤压,地壳隆起成为,海洋不断缩小;张裂拉伸成为,海洋不断扩大。
范例:①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多火山、地震——位于位于地带,比较活动。
②我国台湾以及东部沿海、西部地区多地震——位于位于地带,比较活动。
③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隆起成为高山(高原)——位于位于地带,挤压。
④地中海不断缩小——位于位于地带,挤压。
⑤红海不断扩大——位于位于地带,拉伸。
⑥东非裂谷带——位于位于地带,拉伸。
⑦福州有“温泉之州”的美称——位于位于地带,比较活动,岩浆活动多,资源丰富。
【识图训练】1.写出下图中大陆漂移的顺序:。
2.写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ABCDEF【问题探究】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的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它们分布在大西洋两岸的同纬度地带,说明了什么?。
2.4 海陆变迁 学案1 (湘教版七年级上)
第四节海陆变迁 (共1课时)【学习目标】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科学观点。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3.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科学兴趣、探究精神的培养。
【学习重点、难点】1.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识记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分布。
【学习方法】讨论法、探究法、展示法【学习流程】一.创设情境(播放视频“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我们中国有许多成语,现在播放一个小故事,请同学们猜猜描述的是哪个成语?揭示了一个什么地理现象?二.自主学习1.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是国的;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表层分成大板块。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拼合而成。
全球大致划分为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之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
世界上的、,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3.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三.合作探究1.看课本P41,你能解释下列现象或预测吗?(1)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
(2)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3)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形成海洋。
(4)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煤炭是由森林转化而来的,而森林是在比较温暖湿润的陆地上生长的。
但科学家们在南极大陆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煤炭资源,你能解释这个“怪”现象吗?三.展示提升:分小组展示成果, 其他小组提出质疑。
四.课堂小结(由小组代表作总结发言。
)五.达标测试:(一)选择题:1.日本是著名的火山、地震国,你认为日本多火山地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B.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C.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D.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2.大西洋地处板块的张裂地带,那么大西洋的面积将会()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确定3.“大陆漂移说”是谁首先提出的?()A.麦哲伦B.哥伦布C.杨利伟D.魏格纳4.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除了海平面上升外,还有()A.地壳的变动B.填海造陆C.美国干涉D.使用化肥(二)综合题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问题:(1)在图上写出六大板块的名称:(2)环太平洋沿岸地区火山地震较多,主要是因为位于板块与板块、板块、板块的接触地带。
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案
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二)能力目标①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海陆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③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一)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二)教具准备报纸、幻灯片四、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先请一名叫李沧桑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师:李沧桑同学,你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名字的意思和来历。
李沧桑:沧桑就是沧海桑田,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说得好。
“沧海桑田”用我们的地理术语说就是指海陆的变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
思考:(1)在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海陆的变迁、海陆变迁请同学回答,老师归纳:(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
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
那么,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呢?(板书)2、海陆变迁的原因老师拿一本书演示地壳的变动,挤压,书的中部隆起。
师: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由海洋变成陆地的。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两课时,有答案)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预习导学】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________后来因为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__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
2、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________提出的。
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_________”的庞大陆地,被叫做“_________”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问题探究】1、地表形态是不是不变的?你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你的答案?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因为各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所以在短期内大多不易被人们察觉。
从地图上看出,大西洋两岸海岸线弯曲形状非常相似,但细究起来,并不十分吻合。
这是因为海岸线并不是真正的大陆边缘,它在地质历史中随着海平面升降和侵蚀堆积作用发生过很大的变迁。
1965年,英国科学家布拉德借助计算机,按1000米等深线,将大西洋两缘完美地拚合起来,如此完美的大陆拚合,只能说明它们曾经连在一起。
此外,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质构造、古生物化石的分布方面都有密切联系。
例如,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海西褶皱带,其东端没入大西洋,延至英国西南部和中欧一带又重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层可与巴西的古老岩层相衔接。
这就好比两块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而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
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两片破报纸是由一大张撕开来的。
古生物化石,也同样证实大陆曾是连在一起的。
比如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南方大陆晚古生代地层中的羊齿植物化石,在南极洲也有分布。
《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海陆变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变化过程,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和地壳运动等地理科学理论。
2.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实例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现象。
3. 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方法。
二、作业内容:1. 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完成以下问题:(1)简要介绍板块构造学说,描述板块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举例说明地壳运动中产生的新生地与消失地。
(3)从地球变化的角度,思考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 实地观察:选择一个自然地理环境进行实地观察,记录并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原因。
可以参考以下地点:海滩、河口三角洲、火山地貌区等。
3. 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和整理观察到的地表形态资料,讨论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现象,提出自己的探究问题并尝试解答。
三、作业要求:1. 完成作业时,需要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实地观察时,需要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并注意安全。
3. 小组讨论时,需要积极参与,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并积极交流和分享观点。
4. 所有作业完成后,需要提交电子版或纸质版作业,格式和内容要求详见评价部分。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提交的作业情况,结合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评价。
主要从作业完成质量、讨论参与度、实地观察记录等方面进行评分。
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
教师对所有作业进行总体评价,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促进交流和学习。
3. 评价结果反馈:对于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将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同时,也会对学生的优秀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五、作业反馈:1. 请同学们在完成作业后,将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记录下来,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2. 对于同学们在作业中提出的问题和疑惑,我们将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的变迁导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2、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用实例加以说明。
3、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预习启发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化石,证明这里曾经是________后来因为地壳隆起并抬升成为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__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
2、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________提出的。
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_________”的庞大陆地,被叫做“_________”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问题探究(分组合探)1、地表形态是不是不变的?你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你的答案?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因为各种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所以在短期内大多不易被人们察觉。
从地图上看出,大西洋两岸海岸线弯曲形状非常相似,但细究起来,并不十分吻合。
这是因为海岸线并不是真正的大陆边缘,它在地质历史中随着海平面升降和侵蚀堆积作用发生过很大的变迁。
1965年,英国科学家布拉德借助计算机,按1000米等深线,将大西洋两缘完美地拚合起来,如此完美的大陆拚合,只能说明它们曾经连在一起。
此外,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质构造、古生物化石的分布方面都有密切联系。
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两片破报纸是由一大张撕开来的。
2、地表形态的变化都不易被人察觉吗?地震和火山活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
岩层在运动的过程中,有时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也就是地震。
当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
火山是由火山口喷发的物质堆积而成的高地。
3、你知道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力有哪些吗?起主导作用是什么力?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力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地球内部的热能),主要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使地壳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控制地表基本形态,使地表趋于凹凸不平。
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能),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破坏地壳,改变地表的原始形态,把高山削低,低地填平,作用在局部地区较明显。
二者同时作用于地壳,从相反方向改变地表形态,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同一时期,可能会以某种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在地壳发展变化中起主导作用。
4、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是什么?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
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典型例题精析1、下列海陆变迁不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是A、香港填海造陆B、红海的形成C、大西洋的形成D、喜马拉雅山的形成2、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
A、海底森林死亡B、地壳下陷,海水淹没C、砍伐的森林丢到海里D、地上树木被水冲到海中课堂检测1、“沧海桑田”这个成语说明了()A、地形是静止不动的B、地形是不断发生变化的C、农田不能变成大海D、高山是永恒不变的2、下列地形,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岩层的褶皱B、河口三角洲C、蘑菇石D、沙丘3、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目前仍在不断扩张的大洋是()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4、下列关于地球上海陆轮廓形成的叙述,符合“大陆漂移学说”是()A、地球上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由原始大陆分裂、缓慢漂移分离形成的B、大地多么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C、地壳是一个整体,不能够移动D、全球的大陆是漂浮在海面上的,所以大陆在海浪的推动下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能力拓展1、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找到很多考察时,发现很多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A、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里升起来的B、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变成海洋C、古老的海螺、海藻是生活在陆地上的D、海洋生物演化过程中自行爬到山上的2、地球上,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造B、气候的变化对地表的影响C、人类的主观臆想D、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升降3、下列关于大陆漂移假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莫霍提出来的B、大陆漂移学说认为海陆分布状况将来要发生变动C、大陆漂移学说认为海底地壳稳定D、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大西洋面积在不断缩小4、根据大陆漂移说,两亿年以前 ( )A、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B、地球上有七大洲、四大洋C、地球上还没有陆地D、地球上还没有海洋5、魏格纳是从那两个洲的轮廓吻合得到启发,而开始大陆漂移说的研究()A、亚洲与大洋州B、非洲与南美洲C、南美洲与北美洲D、南美洲与南极洲6、下列关于地表形态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我国东部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这里的海平面曾上升B、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发生了造山运动C、欧洲的荷兰是世界上著名的“低地国”。
全国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
但是国土面积不断扩大.说明这里的海平面不断下降D、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7、下列四个小图中表示当今世界海陆分布的是( )第四节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2、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预习启发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圈是由________拼合成的。
全球主要有_____大板块,其中_____________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______,又包括_____。
海洋和陆地的相对位置是____________的。
2、写出六大板块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般来说,板块的______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______________,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全球现有_______座著名活火山,基本上也都分布在这两大地带。
问题探究(分组合探)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板块是不断地运动的;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2、你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说明大洋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陆裂谷是大陆地壳开始张裂处,标志着大洋形成的胚胎期。
例如,东非大裂谷是孕育中的新海洋。
大陆裂谷带持续扩张,海水涌入,大洋地壳开始形成,大洋的发展进入了幼年期,例如红海。
幼年期海洋进一步发展,裂谷的两侧大陆相距越来越远,洋底不断展宽,逐渐形成宏伟的大洋中脊和宽阔的深海盆地。
它标志着大洋的发展进入成年期,如大西洋。
洋底不断展宽,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的距离越来越远,在板块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洋岩石圈俯冲、潜没在大陆岩石圈之下,便形成以海沟为标志的俯冲带。
当板块俯冲消减量大于增生量时,洋底变窄,两侧大陆相向漂移运动,大洋收缩,面积减小。
至此,大洋进入衰退期,如太平洋。
相向移动的大陆彼此接近,大洋趋于关闭,两侧陆块逐渐靠拢,海盆日益缩小,大洋演化进入终了期,例如地中海。
处于终了期的残余海洋进一步收缩,洋壳俯冲殆尽,两侧陆块拼合、碰撞,海盆完全闭合,海水全部退出,大洋消亡。
当两侧大陆碰撞时,由于地表留下强烈挤压过程的痕迹(地缝合线),故称为痕迹期。
新生代以后,古地中海洋壳相继俯冲殆尽,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前缘互相碰撞,巨大的挤压力致使地面隆升,年轻、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地缝合线在雅鲁藏布江谷地。
总之,大洋的张裂和关闭与大陆的分离和拼合是相辅相成的。
其前三个阶段代表大洋的形成和扩展,后三个阶段标志着大洋的收缩和关闭(消亡)。
3、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这里多火山、地震?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环太平洋地带是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典型例题精析1、六大板块之中,范围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A、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C、大西洋板块D、北冰洋板块2、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哪个板块 ( )A、亚欧板块B、印度洋板块C、太平洋板块D、南极洲板块3、下列地区多火山、地震的是()A、亚欧大陆东部沿海B、亚欧大陆内部C、大西洋内部D、太平洋中部课堂检测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 )A、地球的岩石圈由五大板块拼合而成B、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C、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D、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2、下列地区中,地壳较稳定,不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是()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B、板块内部C、日本D、中国3、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未来地中海面积应该是()A、扩大B、缩小C、不变D、有时扩大,有时缩小4、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的 ( )图1A 、碰撞B 、张裂C 、分裂D 、隆起5、读“六大板块示意”(图1),完成下列要求:(1)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非整体一块,而是分成大板块。
它们是: A 板块,B 板块, C 板块,D 板块, E 板块,F 板块。
(2)六大板块是不断 的。
当板块运动时,地表分属不同板块的大陆,便出现 现象。
能力拓展1、下列关于板块构造学说,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板块犹如七巧板形状固定不变B 、各板块处于不断运动当中C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D 、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2、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发生的现象是 ( )A 、形成新的丘陵B 、地表隆起C 、形成高大山脉D 、形成新的海洋3、根据板块购造学说,几千万年后将消失的海洋是 ( )A 、红海B 、大西洋C 、地中海D 、印度洋4、关于东非大裂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板块张裂运动造成的B 、板块碰撞挤压造成的C 、裂谷将成为新的大洋D 、裂谷中多火山和地震5、下列关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B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C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D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张裂地带6、下列地区属于火山地震带的是 ( )A 、南极洲大陆B 、南北美洲东海岸C 、欧洲地中海沿岸D 、亚洲北冰洋沿岸7、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①科学家发现台湾海峡海底有古河床遗迹,海底层中也发现有森林植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