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enstein玛丽雪莱的创作背景
英美文化论文: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弗兰肯斯坦》的悲剧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弗兰肯斯坦》的悲剧《弗兰肯斯坦》的作者玛丽•雪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
英国著名诗人波西•比希•雪莱的第二任妻子。
其作品以哥特小说《弗兰肯斯坦》(又译《科学怪人》)最为知名。
小说讲述了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热衷于生命起源的研究,他试图征服死亡,创造一种新的生命。
通过多年的研究,终于发现了创造生命的秘诀。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生命再创造之旅。
但是,在创造出怪物的之后,弗兰肯斯坦因无法容忍其丑陋的相貌,而将自己的创造物抛弃。
怪物在人世间备受凌辱,于是开始反抗,疯狂报复人类,在制造了一系列的悲剧后,终于同其造物主弗兰肯斯坦同归于尽。
精神分析法在20世纪文学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它为文学著作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使文学研究在人类精神、心理这一视角上开拓出一片天地。
本文解读的是哥特名著《弗兰肯斯坦》。
小说是一部悲剧,“造物主”和“被创造者”最终都归于灭亡。
以往研究者对这部作品的阐释已经很多。
传记研究,女权主义分析,后殖民主义分析,生态主义批评,异化理论分析等等。
而弗洛伊德后期的“死亡本能”说,同样可以作为阐释这部小说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说弗洛伊德提出了三重人格理论,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经常相互矛盾、斗争,特别是“超我”和“本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对抗状态。
而到了晚年,弗洛伊德将“本我”修正为两类,“性本能”和“攻击本能”,也即“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生存本能”是最广义的性本能,与个体生存和种族绵延息息相关,追求自我满足,不顾社会和他人。
“死亡本能”以破坏为目的。
弗洛伊德说:“假定远在远古,生命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起源于无生物,那么据我们的假设,那时便已有一种本能要以毁灭生命而重复返于无机状态为目的。
有假定我们所称的自我破坏的冲突起源于这种本能,那么这个冲动便可被视为任何生命历程所不能缺少的一种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的表现。
《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墨.《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刘春荣(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玛丽?雪莱是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年仅19岁的玛丽?雪莱创作出她的第一部作品《弗兰肯斯坦》,并一举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者认为《弗兰肯斯坦》体现了玛丽?雪莱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并将文本研究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研究相结合,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探讨作品中体现的玛丽?雪莱的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问题关键词:玛丽?雪菜小说《弗兰肯斯坦》生态女性主义思想1.引言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葛德温?雪莱(1797—1851)是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女作家,也是浪漫派大诗人珀西?雪莱的第二任妻子.她在19岁时就创作出第一部作品《弗兰肯斯坦》,并且仅凭此部作品就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弗兰肯斯坦》是哥特小说的杰作,同时也被誉为”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小说《弗兰肯斯坦》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颠覆了传统的叙述手法.最早表现造物主和创造物之间矛盾冲突的主题.奠定了后世科幻小说的基调,表达了对他者如何介入主流社会,科技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等(霍晓珊,2006,3).这部小说的多重价值,值得学术界去发掘,但是在国内却长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在国内出版的许多介绍英国文学史的书籍中,对于玛丽?雪莱及其《弗兰肯斯坦》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只字未提.在国内的学术研究领域,作家玛丽?雪莱和她的作品《弗兰肯斯坦》几乎一直被”边缘化”.《弗兰肯斯坦》的主人公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是一位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年轻科学家.他热衷于生命起源.试图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在实验室里,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最终用死尸制造出一个面目可憎,奇丑无比的怪物,即使木乃伊转世也不如他那么吓人.在惊恐与厌恶之下,弗兰肯斯坦丢下刚刚获得意识和生命的怪物仓皇离去,随后大病一场.被弗兰肯斯坦抛弃的怪物从实验室逃出,独自流浪于人间.起初,怪物心地善良,对人类充满善意和好奇,并努力接近和帮助他们,希望得到人们的认同和关爱.但是人们却因为他那丑陋的外表歧视, 害怕,厌恶他,甚至殴打和攻击他.最终,怪物绝望地意识到自己永远也不能被人类接受,永远也不会成为人类的一员,由此决定报复弗兰肯斯坦.他杀死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威廉,并嫁祸于仆人贾斯汀,然后谋杀了弗兰肯斯坦的朋友克莱瓦尔和弗兰肯斯坦的新婚妻子伊丽莎白.出于愤恨,弗兰肯斯坦开始追杀怪物.最后.在追杀怪物的途中,弗兰肯斯坦在极度的痛苦和懊悔中死去.怪物来到弗兰肯斯坦的尸体前宣告他将自焚.结束这所有的罪恶.自1818年问世以来,《弗兰肯斯坦》一直受到西方文学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进入20世纪之后,《弗兰肯斯坦》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批评家进行文学批评的对象.因此相关研究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主要可分成两个方面:文本研究和作家生平研究.但在中国《弗兰肯斯坦》长期以来并未受到重视.学术界对于《弗兰肯斯坦》进行的专题研究也相对较少.但是,进人21世纪以来,确切时间是2003年以来,中国对《弗兰肯斯坦》的研究热度急速上升.我于2011年3月14日在中国知网的学术文献总库进行检索.结果显示:自2003年以来已有25篇硕士论文和80余篇期刊学术论文专题研究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这些论文主要从与英国浪漫主义的关系,叙事策略,宗教,伦理道德,生态批评,女性主义角度研究这部作品.总的来说,国内外学者和批评家已经从多个角度对《弗兰“奶奶”中弹后,零聚焦全知叙述者展示了她的内心呐喊:”这就是死吗?我就要死了吗?再也见不到这天,这地,这高粱,这儿子,这正在带兵打战的情人?枪声响得那么遥远, 一切都隔着一层厚重的烟雾.豆官!豆官!我的儿,你来帮娘一把,你拉住娘,娘不想死.天哪!天……天赐我情人,天赐我儿子,天赐我财富,天赐我=三十年红高梁般充实的生活.天, 你既然给了我,就不要再收回,你宽恕了我吧.你放了我吧! 天,你认为我有罪吗?你认为我跟一个麻风病人同枕交颈,生出一窝瘸皮烂肉的魔鬼,使这个美丽的世界污秽不堪是对还是错?天,什么叫贞节?什么叫正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你一直没有告诉过我,我只有按着我自己的想法去办……我不怕罪,不怕罚,我不怕进你的十八层地狱.……但我不想死……”⑥通过上述内心透视.活脱脱展示了一个敢爱敢恨,性格鲜明的女性心灵.我们从中不仅可以看到她对生命的留恋,对现实幸福生活的不舍.甚至可以感受到她对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的复杂的感受:悔恨.忏悔,无助,不满和反抗,等等.而所有的这一切内心活动,作为亲历者”我父亲”是无法知道的,因此.作者用了无所不知的叙述方式,以一个高于故事之外的人物的身份来叙述,他以上帝般的眼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看到他们心中所蕴含的一切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红高粱》独特而新颖的叙述手法,叙述主体与视角的变换,使故事时近时远,时真时幻,结构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人物血肉丰满,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永久的魅力.注释:①③莫言,王尧.莫言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155,139.(谭君强.叙事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58.④⑤⑥⑦⑧⑥⑩莫言.红高梁家族.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4.1:1,8,3,51,56.(⑩⑩谭君强.叙事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83.93.⑩李江梅.叙述视角越界的”陌生化”创作效果.批评与阐释?当代文坛,2007,(4):126.⑩刘俐俐.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2.参考文献:『1]谭君强.叙事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2]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3]莫言.红高粱家族.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1.『4]刘俐俐.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5]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肯斯坦》进行了专题研究,这些研究加深了人们对《弗兰肯斯坦》的理解,也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尽管学者和批评家们已经从多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剖析和解读,而且近年来,随着生态主义批评理论的不断发展.一部分学者开始将其评论焦点转向对小说的生态批评.但是多数评论仅集中在生态主义或女性主义等较为单一的视角上,几乎没有评论运用一种相对综合的理论——生态女性主义——对该小说进行解读.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弗兰肯斯坦》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或专着,我尚未发现.有鉴于此,我尝试从这一角度解读文本,期望填补这一研究空白,丰富和拓展对《弗兰肯斯坦》的研究.我认为《弗兰肯斯坦》体现了玛丽?雪莱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在此把文本研究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研究相结合,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探讨作品中体现的玛丽?雪莱的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问题.2.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生态女性主义诞生于2O世纪7O年代末80年代初.”生态女性主义”一词由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弗朗索瓦?德?奥波尼(Francoised’Eaubonne)于1974年在其着作《女权主义或死亡》(FeminismOULaMort)中首次提出(DeborahL.Madsen.122)她首次在女性和自然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把女性主义和生态批评相结合,形成了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它既是一种女性主义理论,又是一种生态主义理论,还超越了这两者.一方面,生态女性主义者看到了父权制对妇女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有着直接的联系与共性,对以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的二元对立思想为核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与男权中心主义进行批判.并且指出生物圈中人类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人类只是生物圈的一部分,人处于自然之中.离不开自然并提出了两性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生态女性主义又吸取了生态学的精髓,强调女性与自然的联系.自然循环往复生产物产,孕育和滋养万物,养育众生.女性用自己的身躯生儿育女.以其乳汁哺育子女.自然与女性都担负着孕育,滋养和关爱生命的责任.她们之间的这种明显的联系,使得女性天然地与自然接近,比男性更加接近自然.因此,女性在潜意识中有着一种与自然的亲近感,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决定了她们具有关爱自然,保护自然,关爱人类未来的天性.”我们知道我们自己是由大地构成的,大地本身也是由我们的身体构成的,因为我们了解自己.我们就是自然.我们是了解自然的自然.我们是有着自然观的自然.自然在哭泣,自然对自然言说自己”.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家苏珊?格里芬如是说.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女性和自然遭遇着相同的命运.都是被压迫的对象,被边缘化的他者.生态女性主义者呼吁终结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男女两性的和谐.如果以上述理论作为切入点对《弗兰肯斯坦》进行解读,不难发现,玛丽?雪莱在书写弗兰肯斯坦制造怪物,怪物的命运和小说中其他女性的命运过程中,巧妙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女性与自然的联系,通过刻画父权制社会对自然和女性的压迫,强有力地讽刺和鞭挞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表达出玛丽?雪莱对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相互依存,相互关爱,和谐平等的美好愿望.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无视自然规律,逆自然规律而行.由死到生,用死尸造人.并且在造人的实验过程中,一些有生命的小动物也成了他的试验品.这种行为是一种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行为.同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身上集中体现出父权制社会男性中心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篡夺了女性的孕育生命的生物角色和他对小说中其他女性的态度.而弗兰肯斯坦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男性中心主义思想导致的结局是被自己的创造物——”怪物”——毁灭.我认为,怪物有另一层隐喻,即女性.怪物是被边缘化的女性的代言人.小说中充斥着造物主和创造物之间的紧张冲突.与这种冲突相对应的是大自然的静谧安详.在小说中,生动的自然景物描写,穿插于令人紧张的故事情节之中.迷人的海上风光,醉人的日内瓦山水风景,探险者对奇幻航程的痴迷,大自然是那么雄奇,是那么壮丽.是自然使得弗兰肯斯坦的紧张的情绪得以释放,得以舒缓,是自然疏导了他的焦虑和痛苦,是自然哺育,拥抱了怪物.只有在自然的怀抱中,怪物才可以享受到些许从容与安宁.自然总能给人以力量与安宁.对大自然的描写表达了女作家的精神向往.3.男人与自然弗兰肯斯坦对自然科学有着几近变态的痴迷与癫狂,热衷于生命起源,试图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他试图改写自然, 逆自然规律而行,赋予无生命的物质以生命.使人起死回生. 他”被自我思维天性驱使着去窥视自然的法则”,而他就是”那个法则的中心”.他渴望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秩序:”将有新的物种把我奉为它们的造物主,无数幸福,完美的生命将因我应运而生.我将……更有权力获得我创造的生命的感恩之情.”他创造的新的物种将以他为中心,完全听命于他,为他服务,根本没有考虑过新物种自己的未来,这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更何况在造人的实验过程中.一些有生命的小动物也成了他的试验品.在他的跟里,这些小生命只是为他所用的工具.弗兰肯斯坦创造出有生命的巨人之后,却把他称为”怪物”,将其遗弃,后来还追杀他.这样,弗兰肯斯坦又一次违背了自然法则.自然使生命诞生后,还要哺育和滋养他们,女人诞下婴孩后,还要以其乳汁哺育,关爱他们.这是因循自然规律.弗兰肯斯坦却不负责任地,毫无爱心地将创造物弃之于人世,制造了生命,却不懂得付出”责任”与”关爱”,结果是招致创造物的毁灭.弗兰肯斯坦遗弃怪物的原因貌似是怪物的丑陋外表,实则是怪物过于强大,使他恐惧,超出了他的驾驭范围.怪物就是自然(至少是自然的一部分).由于滥用科学知识,弗兰肯斯坦不但没有能够掌控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反而受到自然的报复但是,在弗兰肯斯坦造出怪物之后,在怪物杀害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威廉之后,弗兰肯斯坦都选择躲避于自然,寻求自然的庇护.自然使得弗兰肯斯坦的紧张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得以舒缓,是自然疏导了他的焦虑和痛苦,使他体验到短暂的“一丝愉悦”.4.女人与自然怪物,指与正常的,被社会认同的行为或性格相背离的事物(见《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在当时的社会里,那些违背了正常的,被社会认同的行为,违背了社会习俗的女人会被妖魔化,被称之为”妖女”或者”怪物”.而在古代,亚里士多德就曾说:”女人,在某种意义上,是畸形的.”“妖女”本质是那些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妇女,她们拒绝扮演父权制为他们规定好的第二性角色:不仅如此.她们勇敢地反抗并试图取得男人们也享有的稳定,传统的位置.(李维屏, 154)(这可以说是父权文化惧怕并制约妇女的真正原因).在整个18世纪和19世纪初的欧洲.人们认为:”一个有思想有思维能力的女性会对社会秩序造成威胁”因此,在当时,具有独立思想,举止行为不合既定的社会习俗的女性被称为”怪物”并且遭到社会排斥和压迫.《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刚一出生就被赋予了”怪物”的称呼,他没有名字.名字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没有名字,意味着身份,地位的丧失.因此,怪物注定了一生都要为身份,地位的寻求而奋争.怪物刚刚获得生命就被造物主抛弃,他是在自然的哺育和保护下生存和成长的.他渴望人类的认同,尊重和关爱,但是,每当他试图接近人类,出现在人类社会时,遭到的却是人们的恐惧,歧视,厌恶,殴打和攻击.怪物寻求的只是一个生命体的基本权利,对他来说,却是遥不可及的事物.最终,怪物选择了反抗和报复.他的报复欲源自对正常人性生活的爱,是爱导致疯狂杀戮.在《弗兰肯斯坦》中,通过怪物自己的叙述.玛丽让怪物开口说话,怪物表达了对自己的悲惨命运的愤怒,并且为自己的“罪行”辩护.通过怪物之口,玛丽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感慨. 对女性身份地位的痛苦和寻求.透过怪物,玛丽展现出对女性命运及其前景的关切与思索.怪物变成了被歧视和压迫的女性的代言人.怪物一生都依偎在自然的怀抱中.他被遗弃于人世,却被庇护于自然;他是人类的弃儿,却是自然的孩子.自然拥抱了27■墨VP壳理论与几个特殊的现代汉语动词结构赵莉莉(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外语系,广东佛山528225)摘要:最简方案代表着乔姆斯基对极度概括又极度简单的完美句法的追求,主张以经济性为原则.用一套最简单的规则和表达式来解释所有的语言现象.本文用最简方案框架下的VP壳理论分析了现代汉语中的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动词复制句及名词活用为动词这三种比较特殊的动词结构.结果发现形式各异的现代汉语动词结构都可以用VP壳作出统一的解释.关键词:VP壳理论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动词复制句名词活用为动词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最简方案作为转换生成语法的最新发展.致力于简化语法系统的构成及运作过程.其体现在动词上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将语言的所有动词结构表征纳入到一个VP壳(VPshel1)结构当中之前的研究已经将VP壳广泛应用于对多种英语动词现象的底层结构分析当中,体现了其强大的理论解释力.大大简化和统一了英语动词的句法结构.鉴于普遍语法本质上是全人类所特有和共有的,也为了更好地理解vP壳理论,本文从现代汉语的几个较特殊的动词结构人手,希望借助VP壳结构发现在汉语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之下也存在统一的逻辑式.一,VP壳及轻动词假设VP壳结构是在X阶标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起来的.X阶标理论是管辖约束理论模型的基本假说之一,主张句子中所有的句法关系都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x阶标双向分叉结构去表征但x阶标结构所规定的每个节点管辖不超过2个分支的原则,却在描述如图(1)这种英语双宾语结构时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它无法对含有两个补足语的及物动词词组进行合理表征./卜,/l\V}1NP2e口ta/p;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简方案提出了VP壳和轻动词假设,指出像give这样的动词实质上并不仅仅是一个动词.它是两个动词的套壳结构.上层动词结构的中心词是一个没有语音形式,语义弱的轻动词(1ightverb),下层动词结构才是以动词give为中心的词组,两个VP结构必须套合在一起使用.这种结构被形象地称作VP壳.有了VP壳,图(1)的双宾语结构就可以满足X阶标理论的双向分叉结构表征原则,如图(2).(2)/’\/,D\v,mf//\DPt…………..tpfese~根据VP壳所描述的英语双宾语动词结构的生成过程,动词give首先与其补足语DPapresent进行合并,形成一个v’.该V’又与其指示语DPtheteacher合并生成一个下层动词结构VP,VP再与抽象的带有使动意义的轻动词合并生成上层的v结构.VP壳结构里的轻动词?并不是一个词汇语类而是一个具有强语素特征的词缀,它无法独立存在.必须触发原本位于下层VP中的动词give上移并嫁接到该语素上形成合并动词.give移走后在原来位置留下语迹t.give与轻动词组合形他,给予他抚慰,力量和生存的勇气与心灵的安宁.自然为怪物提供物质资料和精神养料.怪物刚刚出生就被造物主弗兰肯斯坦遗弃.是自然——森林一~”收养”了他,为他提供了食物,水和庇护之所,满足了他的生理需求.当怪物走出森林受到人们的厌弃和攻击后躲避在”小棚”,在某种意义上,他又回到了自然的怀抱,从自然中获得食物和心灵的抚慰.当被世上”最善良”的人抛弃后, 他选择了反抗.这时,他流浪于人间,藏身于自然.最后,怪物在北极找到了回归——自然.北极是一片尚未被人类”开发”“践踏”的自由乐土.一片自然自在之地怪物最终向北极进发,揭示出他完全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渴望.5.结语《弗兰肯斯坦》是对人类未来的预言,是玛丽?雪莱对人类未来的预见性的思考,并通过《弗兰肯斯坦》展现出她对女性命运及其前景的关切和思考.玛丽?雪莱以其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人们在以人类为中心,物为我用的思想的怂恿下,盲目地无限制地追求科学知识去征服自然,对人类未来可能导致的后果一一为自己所毁灭:父权制社会在男性中心的思维模式下,对女性获得认可与关爱的渴望淡漠和压迫,使女性被边缘化,最终会迫使女性选择反抗之路,貌似可能性的结局——同男性一起毁灭.人类,特别是女性,真的就没有出路了吗?玛丽.雪莱的作品是否穷尽了科学造人的困境和女性的困境并且给出了确切的回答了呢?人类的结局和女性的结局只能是毁灭吗?我认为,玛丽暗示出一条回归和谐之路:沃尔顿的”回归”预示着人类未来和女性未来的希望在弗兰肯斯坦的故事的震慑下,在弗兰肯斯坦的劝谕下“你要在平静的生活中寻求幸福,尽量避免野心的诱惑”.沃尔顿开始重新思考他的北极探险之旅,最终他节制了征服自然的欲望,选择了回归.回归故里,回归自然,回到他亲爱的姐姐玛格丽特的身边,回到他怀有千种柔情,万般挚爱的女性身边.玛格丽特,这部小说的隐形人,一直被边缘化的他者,一直是沃尔顿孤寂旅程的倾诉的对象,心灵停靠的港湾,给他以勇气和安慰.”我亲爱的姐姐,既然我们的船正朝英格兰,朝着你的方向进发,那我也没什么好沮丧的.”沃尔顿归来了,回到与自然自由自在的状态,回到了玛格丽特的身边,由此,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实现了和谐.参考文献:1]玛丽?雪莱着.丁超译.弗兰肯斯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霍晓珊.弗兰肯斯坦对身份的寻求与认同.硕士论文期刊网,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3.『3]李维屏.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54.『4]DeborahL.Madsen,FeministTheoryandLiteraryPrac. tice,122.(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弗兰肯斯坦
人物介绍
沃尔顿船长 沃尔顿船长不仅是读者了解弗兰肯斯坦及怪物故事的关键媒介,而且还是一位与弗兰肯斯坦性格 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的人物。沃尔顿在小说开篇给姐姐萨维尔夫人的信中,提到了从儿童时代起就 对航海探险事业产生的狂热追求:“那时我的学业荒废了,但我酷爱阅读这些(海上探险的)书 籍。我夜以继日地一卷卷地读着”。随后当有机会进行航海探险时,他更是日以继夜地学习海上 探险的相关知识。他说:“每到夜晚,我便学习数学、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中那些对海上探 险者最为实用的学科。”正是在这种对内心世界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驱使下,他踏上前往北极探 险的旅程。 怪物 无名无姓的怪物是弗兰肯斯坦从藏尸间盗来的人体的各个部分拼凑而成的。他的外表是它一切痛 苦的根源。世人见它无一不被吓跑或攻击它;而它只能隐藏行迹,终日游离于人类社会之外。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创作过程
时代背景
作家生活在整个西方社会经历深刻历史变化的时期,当时,英、法、美等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科学技术文明空前发达,天文、地理、物理、生物等学科也有了很大的发现。经过科学理性洗礼 的广大民众普遍盲从科学并对科技改变世界抱有各种幻想,他们迷信科学知识是一件魔力无边的 法宝,它“永远能为你提供精神食粮,使你不断探索,发现奇迹”。 玛丽·雪莱的父亲威廉·葛德文是政治家哲学家,母亲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则是女性主义运 动的先驱、《女权辩护》一书的作者,她的家里常有各领域的学术界人士出入,而其父葛德文的 崇拜者更是络绎不绝,雪莱就曾是这些年轻的崇拜者之一。他们谈古论今,话题多种多样,但谈 论更多的是对当时许多问题的思考,而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人类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迅猛发 展。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与成功在令人欢欣鼓舞的同时,又让人陷入恐慌和沉思之中。
怪物开始叙述自己痛苦不堪的经历。
《弗兰肯斯坦》的科幻元素与人性思考
弗兰肯斯坦的科幻元素与人性思考介绍《弗兰肯斯坦》是由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一部经典恐怖小说。
这部小说不仅以其惊悚的故事情节而闻名,还呈现出了许多关于科幻元素和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科幻元素的体现1. 创造生命故事中的主角弗兰肯斯坦,一个年轻有为的学者,通过独特的实验方法成功地创造出了一个怪物。
这种通过科学手段创造生命的想法是科幻文学和电影中常见的题材之一。
作者通过描述弗兰肯斯坦研究和实验时所用到的工具和技术,展现了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潜力和可能性。
2. 超越自然限制弗兰肯斯坦的实验违背了自然界中规律与道德准则。
他试图超越人类所能理解和掌握的范畴,挑战了上帝或自然法则设定下的界限。
这种超越常规的力量与理念在许多科幻作品中都有出现,起到了推动剧情和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角色。
人性思考的探讨1. 孤独与失落弗兰肯斯坦创造了怪物后,他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错误。
怪物孤独无助地生活在世上,被周围人所拒绝和恐惧。
这引发了对弗兰肯斯坦行为及其影响的人性思考。
小说通过描绘怪物和弗兰肯斯坦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了孤独、失落和同情之间的紧张关系。
2. 责任与后果弗兰肯斯坦为自己的实验负有道德责任。
他忽视了后果,并没有想到怪物不仅会给他自己带来灾难,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威胁。
小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科学家在追求知识和力量时应该怎样权衡责任与后果。
3. 外貌与内心小说中,怪物外表可怕,但内心渴望关爱和友谊。
这让人们思考外貌与内在本质之间的关系,并引发了对美丽、同情及社会偏见的讨论。
小说通过怪物和弗兰肯斯坦之间的交流,呈现了人类不应该仅仅以外表判断他人的重要观点。
结论《弗兰肯斯坦》是一部从科幻视角探讨人性问题的经典作品。
它通过描绘科学实验和超越常规所引发的种种困境,以及对责任、孤独和外表形象等主题的深入思考,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启示和反思。
这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之一。
玛丽·雪莱的伦理道德观在弗兰肯斯坦中的体现
I l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家人教导 和学 习新鲜事物 ,而不是伤害他们。 当一个小女孩跑过来对我笑着 ,仿佛她在运动 。她 冲出我的藏身 之 处, 并且 , 与极端的劳动从 当前的力量 ,拯救了她 。看到我 ,他 向我 冲 过来 ,他看见我发射 的一枪 ,指着我沉人 地面在疼 痛的人逃 到森林 里。 我救 了一个生命 。结果表 明,善与恶的定义是显而易见的。在字典 的定 义是一个人 的行为是符合 良好的道德和善 良和忠诚 .这完 全可 以解释 维 克多弗兰肯斯坦 的外表 ,也可 以解释为任何剥夺 了他们 的任何好或损 害 个人 的幸福 。一个完美 的例子是死亡 ,让人们远离他们的家庭 和事业 遭受到 每一个人 。 原来善与恶就在一刹那之间。 曼 、 人与 自然 和 谐 相 处 如果我们想促进关系的演变和社会的概念和性质 ,我们需要道德 暗 示 。就像道德文学批评说 。道德领域存在的道德应 该讨论放 大成 自然。 与每一个新发现 出现在科学的世界里 ,男人必须评估 相关 的两个 好 的和坏 的影响 ,它将发生在世界的悲剧 《 弗 兰肯斯坦》 的恐怖描述将可 能 当一个人忽略确保进步的事给世界安全给出似乎是 推动小说 的主题 是 维 克多应该指责 , 他 的红衣主教的错误归咎于 自然和命运 。玛丽雪莱 认 为维克 多的渴望荣耀 ,不负责任为他创建和漠视 自然规则的所有结果 导 致 维克 多的垮 台。这部小说似乎是一个警告 ,就像 大量的希腊 悲剧 ,一 个人永远不应该把 自己凌驾于 自然之上或创建它的神。 人 与 自然之 间的关系的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爱 。因为它是世界 上最 强大的东 西。维克多创造 了怪物之前 ,他相信生物。和很多恶事 的生物 样对他失去 了人 的爱特别是维克多 。所以爱是至关重要 的在 自然和人 类 之间的关 系。爱情总是面对大 自然对人类的最好 方式。
有关弗兰肯斯坦
·
——
的作次穿者透暇科类四 心品暴全忧进,技社、 情,风书虑人怪发会主 。我雨,的类物展的题 们,并心社在使一深 会正投情会某人种刻 发是射充的种类忧, 现预入分科意社虑表 作示文表学义会。达 者着字现技上和 了 有变当于术正人 作 一革中作。代类 者 种的。品我表本 对 非来比,们着身 科 常临如阴可正都 学 紧。作郁以在感 技 张读品的看发到 术 、罢中情到展应 引 躁整的调,和接 进 动部四贯作渗不 人
作 者 : 玛 丽 雪 莱
· 1818
写 的 科 幻 小 说
作者简介
玛丽· 雪莱(MaryShelley)英国著名小说家, 因其创作的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 (或译《科学怪人》),而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她是 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妻子。
故事内容
• 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一位从事人的生命科学研究 的学者,他力图用人工创造出生命。在他的实验室里, 通过无数次的探索,他创造了一个面目可憎,奇丑无 比的怪物。开始时,这人造的怪物秉性善良,对人充 满了善意和感恩之情。他要求他的创造者和人们给予 他人生的种种权利,甚至要求为他创造一个配偶。但 是,当他处处受到他的创造者和人们的嫌恶和岐视时, 他感到非常痛苦。他憎恨一切,他想毁灭一切。他杀 害了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威廉,他又谋害弗兰肯斯坦的 未婚妻伊丽莎白。弗兰肯斯坦怀着满腔怒火追捕他所 创造的恶魔般的怪物。最后,在搏斗中,弗兰肯斯坦 去世,怪物很懊悔,最后跳海自杀。
法书因三 。信而、 体使采 是形用 当式了 时不书 较致信 为过体 流于和 行单记 的调叙 一。体 种 相 文 穿 学 插 创 的 作 形 手 式 ,
作者观点:她认为人具有双重性格——善与恶。长期受人嫌恶、 岐视和迫害会使人变得邪恶而干出种种坏事,甚至发展到不可 收拾的地步。它还为英语添加了一个新的单词Frankenstein,一 个最终毁了它的创造者的东西。
纠葛于“创造”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论文
纠葛于“创造”的玛丽·雪莱与《弗兰肯斯坦》摘要玛丽·雪莱的代表作《弗兰肯斯坦》的创作经历和主题,充分验证了“创造”乃该作家的人生及创作生涯的关键词。
本文试从作家身世、创作缘起、文本书写三个方面,阐释玛丽·雪莱“关于作家身份与女性身份的双重焦虑”。
关键词:玛丽·雪莱创造《弗兰肯斯坦》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玛丽·雪莱(mary shelley)在《弗兰肯斯坦》1831年版的序言中写道:“现在,我祝福我那丑陋可怕的孩子再次公开发行成功。
我非常爱它,因为它诞生在幸福快乐的日子里。
那时,死亡与悲伤只是听来的词汇,从没在我心中引起任何的共鸣。
”基于何种原因,一个不到19岁的女孩儿在“幸福快乐的日子里”创作了一个“丑陋可怕的孩子”(my hideous progeny)?她在经历了多位亲友故去之后,又是如何看待生命与死亡的问题?专攻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安妮·k·梅勒教授(anne k.mellor)一针见血地指出:把作品比作孩子揭示了玛丽·雪莱“关于作家身份与女性身份的双重焦虑”。
芭芭拉·约翰逊(barbara johnson)赞同道:《弗兰肯斯坦》“就是关于写作《弗兰肯斯坦》的经历的故事”。
生育、创作这两个关乎“创造”(create)的词汇俨然成了玛丽·雪莱的人生及创作生涯的关键词。
一1797年9月10日,玛丽出生仅仅10天,她的母亲、著名的女权主义者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便因产褥热去世,“生命到来时的暗点”成了玛丽一生难解的心结。
所以,在她声言的那些“幸福快乐的日子里”,死亡与生命问题恐怕便早已萦绕在其心间。
以社会改革为己任的威廉·葛德文(william godwin)显然不是一个好父亲,他常常忙于工作而疏于对家庭的照顾,玛丽被他交给女管家来看管,玛丽称自己少年时代最喜爱的一本故事书里的女主角被描绘为:“她的母亲在她出生后不久就死了。
“科幻小说之母”玛丽·雪莱的悲情人生
“科幻小说之母”玛丽·雪莱的悲情人生作者:裘伟廷来源:《世界文化》2018年第10期人们熟悉“雪莱”的名字,通常是指珀西·比希·雪莱,因为他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他的夫人玛丽·雪莱(Mary Shelley,1797—1851),人们却不熟悉。
事实上是她通过编纂《雪莱诗集》,成就了雪莱之名,而她自己则创作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又译为《科学怪人》),从此科幻小说登上文学舞台,她也成为“世界科幻小说之母”。
1797年8月30日,玛丽·雪莱出生于伦敦的波勒根村。
她的父亲是小有名气的政治哲学家威廉·戈德温,宣扬无神论和无政府主义。
母亲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是教育家兼作家,著名的女权主义者。
玛丽的母亲在嫁给戈德温时,带着她与前夫所生的女儿芬尼。
不幸的是,在玛丽出生11天后,母亲就因产褥热去世了。
4年后,戈德温娶了一个寡妇,她便成为玛丽的继母。
有记载说,这个继母性情急躁,爱争吵,又带过来两个孩子,1803年夫妇俩又生了一个孩子。
在这样一个关系复杂、充满矛盾的大家庭中,幼小的玛丽变得十分孤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疏离感。
戈德温曾开办过一家出版社,售卖儿童读物以及文具、地图、玩具等。
由于生意不景气,戈德温用借贷还贷的方式来经营,致使自己债台高筑,终于在1809年不得不停业,并因负债累累被关进监狱。
虽然经过朋友帮助,戈德温最终被释放,但这一段风波也成为玛丽童年的一个阴影。
也许是家里贫穷,玛丽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但戈德温以自己的方式让玛丽受到了良好教育,使她具有极高的文艺素质和个人禀赋。
除了亲自教授她各学科的知识外,戈德温还时常带她外出,让她接触社会和自然。
更可贵的是,戈德温鼓励玛丽通过写信来练习写作。
童年时代的玛丽最喜欢写故事,尤其喜欢做白日梦,任自己的想象自由驰骋。
然而,由于继母容不下她,玛丽常常感到孤单,找不到家庭的归属感。
弗兰肯斯坦
从此阴影便开始笼罩在了弗兰肯斯坦身上。 怪物杀死了他的弟弟,又嫁祸于女仆。弗兰 肯斯坦赶到现场后,终于发现这些都是怪物 所为,于是开始了对怪物的追逐,一直追到 阿尔卑斯山上。怪物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公平 的待遇,得不到爱。“我要获得一切”。因 此它要求弗兰肯斯坦再为它造一个女人,然 后两人一同隐居。
1.在作品中,作者所塑造的怪物本来心地 善良,乐于助人,最后却发展为一个社会秩 序的破坏者,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魔鬼, 但即便如此却仍保有一定的良知;而弗兰肯 斯坦本人开始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错误, 后来逐渐变得内疚,最后终于勇于承担责任, 与怪物进行决斗。
2.科技发展使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都感到 应接不暇,怪物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正在发 展和渗透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我们可以看 到,作者忧虑的心情充分表现于作品,阴郁 的情调贯穿全书,并投射入文字当中。比如 作品中的四次暴风雨,正是预示着变革的来 临。在读整部作品中,我们会发现作者有一 种非常紧张、躁动的心情。
自我理解
文章中的怪物,在刚刚被创造出的时候,内心纯洁、善 良。大概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吧。 但是很不幸,自己不是一个真正具有生命的人,只是一个具 有恐怖面孔的怪物,是一个被人创造出的试验品,根本无法 融入人类的社会。而他又渴望受到平等的待遇,像一个正常 人一样生活,甚至拥有爱情。在自己遭人厌恶、内心受到一 次又一次莫名的摧残后,自己最后的善良与良知被抹杀,成 为一个魔鬼…... 我认为怪物本身没有过错。 一个人无论怎样,都不应在他人的操纵下苟活,都应 受到平等的对待,受到我们的尊重。有时环境能改变一个人 的心境、认知,甚至是非观。长期在歧视与不公正下活着的 人,心中的善良被愤懑所取代,他的心是灰暗的,眼前也是 一片灰暗,最终会走上歪路,用邪恶去报复社会。 相反,一个人若是在爱与呵护下成长,受到善心的感 化,他最终给于世界的,必将是善行与温暖……
造物奇迹背后的危机——析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
82造物奇迹背后的危机——析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姚含钰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摘要:在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中,隐藏着预言般的对启蒙理念中自然科学崇拜的反思。
它既认可了启蒙思想中的科学热情,但也对人类自我中心的科学热情进行了超前的预警。
人类自我中心的科学热情,会导致人类对“全能造物主身份”的迷恋,从而导致“造物”行为的无约束性,最终导致自然和造物的报复。
《弗兰肯斯坦》对人类造物激情及伦理缺失带来的问题的揭示,与今天的人工智能时代所要面临的问题不谋而合,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启蒙理念;造物现象反思《弗兰肯斯坦》是英国十九世纪作家玛丽•雪莱(1797-1851)的著名小说作品,故事描述青年科学家维克托•弗兰肯斯坦通过试验制造出了一个“人造人”,却因其丑陋恐怖而抛弃了自己亲手制造的怪人。
怪人在人类社会处处碰壁,开始仇恨自己的创造者。
他以弗兰肯斯坦亲友们的安全为要挟,让他为自己创造一个伴侣。
弗兰肯斯坦忌惮这种创造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混乱,最终没有满足怪人的要求。
气愤的怪人陆续杀死了弗兰肯斯坦的众多亲友。
绝望的弗兰肯斯坦决定杀掉自己创造的怪人。
他追杀怪人直到北极,最终筋疲力尽死在探险队长沃尔顿的船上。
怪人来到死去的弗兰肯斯坦身边,向沃尔顿讲述了自己的痛苦,也忏悔了自己的罪恶,表示将乘坐冰筏去往北极,找个无人之处以自焚的方式结束此生。
然后怪人就跳上海浪中的冰筏,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之中。
这部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向来众说纷纭。
本文认为,这部作品隐含着对于一个重要文明现象及其危机的表现,那就是启蒙运动以来人类的造物激情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类危机。
一、启蒙理念与造物激情《弗兰肯斯坦》整个故事的起点是弗兰肯斯坦的“造人”行为。
弗兰肯斯坦能够拥有这种造人能力,是因为他掌握了自然科学技术:“对自然科学的所有学科,特别是对化学的研究便占据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而“人体构造这一大自然的杰作”也勾起了“我特殊的兴趣”[1]。
当代的普罗米修斯——试析玛莉·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当代的普罗米修斯——试析玛莉·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作者:赵靓靓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赵靓靓(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安徽合肥 230601)摘要:《弗兰肯斯坦》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的一部小说,该小说被誉为第一部科幻小说,并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戏剧。
其中该小说用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这一形象来描述小说中的人物让人印象深刻。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普罗米修斯;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4-0133-02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玛莉雪莱的代表作《弗兰肯斯坦》一直以来被视为第一部科幻小说。
该小说在当代仍受到了众多评论家的热议,并多次被改编成多个版本的电影和戏剧。
玛丽·雪莱这个作家在中国并不为众人所知,但提及到她的丈夫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诗人——雪莱却是如雷贯耳。
实际上她的父母在大不列颠都是非常著名的人物。
她的母亲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是著名的女权主义先驱,父亲威廉·戈德温则是一位哲学家和作家。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到今天依然能受到热议与赞赏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她将神话原型有机地整合和运用到该小说的人物塑造中,并对当今社会的科技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与警示意义。
一、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这一神话形象在19世纪受到众多作家的注视,其中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写过《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与此同时他的妻子玛丽雪莱也把她的代表作《弗兰肯斯坦》的副标题命名为现代的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在古希腊神话中,是泰坦神族的神明之一,用土创造了人类,并教会了人类很多知识。
虽然人类有了很大进步。
但是由于当时的天神宙斯禁止人类用火,人类生活还是处于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因此普罗米修斯就帮人类从奥林匹斯偷取了火,从而触怒了宙斯。
宙斯将他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每天派一只鹰去吃他的肝,又让他的肝每天重新长上,永远生活在痛苦之中。
玛丽·雪莱的法兰肯斯坦与科幻元素
对未来世界的设想
社会变革
小说中通过描绘维克多与生化怪人之 间的冲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未来可 能发生的社会变革的担忧。
科技进步的负面影响
小说中生化怪人的悲剧命运揭示了科 技进步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道德 沦丧、人类价值观的扭曲等。
异种生命的创造
创造生命的概念
玛丽·雪莱在小说中提出了创造生 命的概念,这在当时是极具前瞻 性的科幻元素。
玛丽·雪莱的生平经历丰富,她的丈夫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 人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她也是英国著 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侄女。
《法兰肯斯坦》的创作背景
《弗兰肯斯坦》创作于1816年,是玛丽·雪莱在瑞士日内瓦 湖畔度假时所写。当时,她与丈夫和其他几位朋友一起探 讨了科学、哲学和宗教等多个领域的问题,这些讨论对《 弗兰肯斯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化怪人的特性
生化怪人作为玛丽·雪莱笔下的异 种生命,具有超越当时人类理解 的能力和特性,为读者带来了震 撼和思考。
03
CATALOGUE
《法兰肯斯坦》对后世科幻文学的影响
对科幻文学的启示
科幻文学的创作灵感
《法兰肯斯坦》作为最早的科幻小说 之一,为后来的科幻作家提供了创作 灵感,开拓了科幻文学的创作思路。
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
科幻文学的起源
科幻文学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欧洲,随着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对未来的憧憬, 科幻小说逐渐崭露头角。
玛丽·雪莱对科幻文学的 贡献
玛丽·雪莱的《法兰肯斯坦》被视为科幻小 说的开山之作,对后来的科幻文学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玛丽·雪莱对科幻文学的贡献
开创科幻小说先河
玛丽·雪莱的《法兰肯斯坦》首次将科学 和幻想结合,开创了科幻小说的先河, 为后来的科幻作家提供了创作灵感。
科学怪人_精品文档
科学怪人引言科学怪人,也被称为Frankenstein,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的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的冒险经历。
他通过各种实验和技术手段创造了一个具有人类特征的怪物。
然而,这个怪物逐渐变得残暴而孤独,成为了弗兰肯斯坦的噩梦。
起源和创作背景《科学怪人》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于1818年创作的小说。
玛丽·雪莱是一个伟大的女性作家,她以其对人性和科学发展的深刻洞察力而闻名。
这部小说是在1816年的一个冬天写成的。
那个冬天,玛丽·雪莱和她的丈夫、浪漫主义诗人珀西·比希·雪莱一起度过在瑞士的日子。
他们与友人、诗人勃朗特家族在湖边的别墅里度过了几个月,期间天气寒冷阴郁,无法进行户外活动。
为了打发时间,他们开始讲述各种恐怖和奇幻故事。
在这个背景下,玛丽·雪莱构思了关于科学怪物的故事。
故事梗概故事发生在18世纪末的欧洲。
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是一个年轻而雄心勃勃的科学家,对于人类创造力和科学技术充满了好奇。
他决心创造一个生物,一位拥有人类特征的怪物。
通过使用不同的科学手段和实验,弗兰肯斯坦终于成功地将这个怪物带到了生活之中。
然而,这个怪物并不是弗兰肯斯坦所期望的,他不具备人类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交往能力。
他很快意识到自己是被创造出来的和与人类不同的存在。
怪物开始寻找自己的身份和目标,但由于外貌和行为上的缺陷,他被社会所排斥和嘲笑。
怪物由于弗兰肯斯坦的拒绝和失去的机会变得愤怒和复仇心理,他开始从弗兰肯斯坦最亲近的人中一个一个地夺取生命。
这个复仇的行为传递了一个深刻的信息,即科学和创造力的滥用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主题与意义《科学怪人》引发了人们对现代科学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关注。
小说探讨了科学与道德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类对创造物的责任。
弗兰肯斯坦的怪物代表了被边缘化的个体和被社会排斥的人群。
这个形象引发了人们对于同理心、接受和包容的思考。
翻译FrankensteinbyMaryShelley
翻译FrankensteinbyMaryShelley 翻译《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是一部经典的恐怖小说,由玛丽·雪莱创作而成。
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科学和人性的故事。
它是19世纪英国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提及“科学怪人”的小说。
以下是对《弗兰肯斯坦》的翻译。
第一章:开篇就在十七世纪末,一群船员驶向葛陵规普在阿克特角的北极附近,寻找一条连接大陆并延伸到威尔士岛的通道。
一天,船队突遇大雪暴,被困在美利坚岛(木特兰岛)附近。
在等待大雪暴停歇之时,船长温德尔和船员们在冰雪之中捡到了一个打捞出来的人体。
船员们将这具人体带上船后,奇迹般地发现他还活着。
他是瑞士学者弗兰肯斯坦(Victor Frankenstein),他的身体虽然衰弱,但神智依然清醒。
船上的医生们尽力救治他,并细心倾听他所述的不可思议的故事。
第二章:回忆与追忆弗兰肯斯坦回忆起他年轻的时候,一个寒冷的冬夜,当时他独自一人在科学实验室进行着他的研究。
他有着与众不同的志向,他希望能够创造一个生命,并给予他新的意义和目的。
通过他的实验,他成功地创造出了一个生命体,但当他看到自己创造的生物时,他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这个生物不是所预期的那样美丽,而是丑陋和可怕。
弗兰肯斯坦毫不留情地将他抛弃,从此就此失踪。
然而,这个生物在他的灵魂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追溯到他的过去,他采取了行动来寻找弗兰肯斯坦。
第三章:行动与报复弗兰肯斯坦开始寻找他创造的生物,他意识到他必须承担起对这个生命的责任。
生物也对他怀有复仇之心,因为他被人类所抛弃,被人们嘲笑和驱逐。
他决定找到弗兰肯斯坦,并向他展示自己所受的苦难。
在这段寻找过程中,生物杀死了弗兰肯斯坦的好友并逼迫弗兰肯斯坦制造一个与他相似的伴侣。
弗兰肯斯坦心灰意冷地同意了,并开始创造第二个怪物。
但当他看到自己的抉择对于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后果时,他决定停止实验。
第四章:最终对决生物对弗兰肯斯坦的背叛感到愤怒和失望。
科学与伦理-《弗兰肯斯坦》教学方案
科学与伦理-《弗兰肯斯坦》教学方案1. 引言1.1 概述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科学与伦理的关系备受关注。
科学作为人类对自然界进行观察和探索的工具,以其严谨的方法和可靠的证据,为人类带来了许多巨大的进步和改变。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伦理道德、社会价值以及对人类自身影响等方面的讨论与争议。
弗兰肯斯坦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于1818年的一部著名小说。
该小说揭示了科学与伦理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通过故事中主角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对生命进行实验创造怪物(弗兰肯斯坦),揭示了人类探索科学与伦理边界时需要面临的伦理问题和道德困境。
《弗兰肯斯坦》可以被视为一个突出的案例,引发我们思考科学技术背后隐藏的道德考量、人性黑暗面、个体责任以及社会后果等议题。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概述弗兰肯斯坦故事的背景和主要角色,帮助读者对故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接着,我们将在第三部分详细探讨科学与伦理在《弗兰肯斯坦》中的对比关系,从科学的探索与发展、伦理问题的引出与讨论,以及科学与伦理冲突及其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科学伦理话题的认识,并帮助他们思考自己作为未来科技从业者时可能面临的道德抉择,我们设计了一个《弗兰肯斯坦》教学方案,该方案会在第四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本节将包括教学目标和意义分析、课程内容安排和方法选择、以及学生参与和评价策略等方面。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并提供关于科学与伦理关系的思考观点。
同时,还会给出针对弗兰肯斯坦教学方案实施的建议,旨在协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涉及科学与伦理的重要议题。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弗兰肯斯坦故事和其中所蕴含的科学与伦理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为教师提供一套有效的《弗兰肯斯坦》教学方案。
这样的方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和伦理之间的关系,并培养他们在面对现实世界道德困境时作出明智抉择和负责任行动所需的思考能力。
玛丽·雪莱:17岁与有妇之夫雪莱私奔,19岁写《弗兰肯斯坦》
玛丽·雪莱:17岁与有妇之夫雪莱私奔,19岁写《弗兰肯斯坦》1818年是科幻小说界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面世,又被称为《科学怪人》,这部科幻小说一经出版,立刻引起了轰动。
在此后的二百年时间里,更是被翻译成一百多种语言,由此改编的舞台剧和电影也多达几十个版本。
在西方,弗兰肯斯坦和他创作出来的恐怖怪物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创作出《弗兰肯斯坦》这部科幻小说的居然只是一个19岁的小姑娘,她的名字叫做玛丽·沃尔斯通克拉福特·葛德文。
因为后来嫁给了著名的诗人雪莱,又被叫做玛丽·雪莱。
玛丽·雪莱出生于1797年的英国伦敦,她的父亲是无政府主义哲学家威廉·葛德文,母亲是女权主义者玛丽·沃尔斯·通克拉福特,这是一个文学气息很浓厚的并不普通的家庭,但对于玛丽·雪莱来说,却也是一个悲剧家庭。
玛丽·雪莱出生后的第十天,她的母亲就去世了,襁褓中的玛丽根本不懂死亡是什么,小小的脑袋里装不下很多东西,她只是发现那个抱过她的温柔女人不见了,而且是彻底不见了。
玛丽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再娶,家庭关系变得复杂无比,继母并不喜欢她,而且继母有自己的孩子,有的是和前夫生的,有的是和玛丽的父亲生的,而只有玛丽在这个家中像是一个入侵者。
因此即便到了上学的年龄,继母也没有让她去读书,她的父亲只好给她请了家庭教师,这倒成就了玛丽,她能有更多的时间阅读父母的著作,以及和诺知名人士的各种作品,这为她将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是在家中的自由时间里,她遇见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男人:珀西·比希·雪莱。
雪莱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年,但却照亮了十九世纪欧洲的天空,与拜伦一起被认为是十九世纪英国诗坛的两位巨星。
1812年10月,雪莱慕名到伦敦与葛德文见面,他们的第一次见面讨论的很是愉快,从此之后,雪莱就经常到葛德文的家中,与其会面,一来二去,他就认识了葛德文的女儿玛丽·雪莱。
《弗兰肯斯坦》的叙事艺术
《弗兰肯斯坦》的叙事艺术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一部十九世纪意大利文学家玛丽雪莱(MaryShelley)创作的一部古典小说,以一位英国人古斯塔夫弗兰肯斯坦的故事为主线。
弗兰肯斯坦在小说中是一位天才学者,他不顾伦理道德,试图创造一个有灵魂的人形生物。
然而,在他完成创造之时,他意识到他所做的事情可能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并最终导致他和他的家人的死亡。
弗兰肯斯坦是一部宝贵的古典小说,里面充满了叙事艺术,迥然不同于今天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
小说中的叙事艺术使读者能够深入小说的情节,通过人物及其行为,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更深层次的了解。
弗兰肯斯坦的叙事艺术以弗兰肯斯坦本人为主要人物,通过他的行为和动机来引导整个故事的发展。
玛丽雪莱表达了弗兰肯斯坦在学术创新和社会归属之间实施的抉择。
他首先是一位知识分子,拥有强烈的学术激情,致力于创造新的知识,最终将他的发明转化为可实用的东西,但他的这一激情一直处于反抗社会伦理和规范的边缘,他只能依靠自己的理论和技术来实现他的抱负,这样的坚决使他最终被彻底的弃置。
小说中,弗兰肯斯坦被描写为一位精力旺盛,有天赋的天才,但另一方面,他又因其缺乏同情心而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他过于着迷于学术研究,不顾家庭和朋友,最终导致他失去家庭和朋友的支持和理解。
雪莱用细节和叙事艺术把弗兰肯斯坦这一角色描绘得生动而复杂,让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他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行动更好的认识他的思想活动。
另外,小说中还描写了另一位重要的人物弗兰肯斯坦的创造品,即他的“儿子”,被称为科学家的“怪物”。
弗兰肯斯坦的“怪物”是一个可怕的、多种性格及动机的人物,它的表现彰显出人类心理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压抑,同时也体现了历史上未被接受的受害者面临着的困境。
另外,通过弗兰肯斯坦和“怪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可以看出科学创新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尊重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最后,弗兰肯斯坦的叙事艺术也展示了无法修复的伤害,特别是读者在阅读完此小说后,能够从中得到一种特殊的启发,以及如何与家人、朋友、社会及自身之间保持平衡、有效控制自我的重要性。
被创造者的诞生与毁灭
被创造者的诞生与毁灭作者:曾琦玲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9年第03期摘; 要:时至今日,描写人类创造智慧生命体而又被其毁灭的文学影视作品仍然层出不穷,追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科幻小说的鼻祖——《弗兰肯斯坦》。
这部作品作为玛丽·雪莱的代表作,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它讲述了科学家弗兰肯斯坦热衷于研究生命的秘密,却创造出一个怪物的故事。
弗兰肯斯坦因为惧怕怪物丑陋的外表而将之抛弃,但怪物逐渐掌握了人类的语言和文化,希望能被社会接纳,作为一个普通人生活。
最终人们的偏见摧毁了怪物的幻想,使得怪物对人类展开疯狂报复。
本文立足于《弗兰肯斯坦》,通过文本细读,探究怪物形象的现实意义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 怪物; 形象类比; 影响中图分类号:I106;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007-02《弗兰肯斯坦》不仅是玛丽·雪莱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
在其问世后的二百年间,它多次被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改编,其中的“怪物”更是衍生出了众多类似的著名角色。
本文通过对怪物从诞生到自我毁灭的深入探究,解析类似形象所具有的特征,发掘怪物形象对人类的现实意义。
1; ;《弗兰肯斯坦》的创作背景玛丽·雪莱(Mary Shelley)原名玛丽·沃尔斯通克拉福特·葛德文,1797年8月30日出生于英国伦敦,母亲玛丽·沃尔斯通克拉福特是著名的女权主义者,父亲威廉·葛德文是无政府主义哲学家。
玛丽·雪莱出生后十天母亲因产后热过世,父亲再婚后,玛丽与家庭关系渐渐疏远。
后来玛丽与大诗人雪莱相恋,不料二人子嗣相继夭亡;更不幸的是,雪莱溺水早逝,留下玛丽艰难抚养儿子。
一系列坎坷非但没有击垮玛丽,反而赋予她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文笔和惊人的文学才华;而这些生活经历也注定玛丽的小说具有深远而凝重的思想内涵。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介绍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介绍(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介绍【导语】:《弗兰肯斯坦》是玛丽·雪莱创作的一部小说,主角弗兰肯斯坦是个热衷于生命起源的生物学家,创造出了一个怪胎。
弗兰肯斯坦,一个你一定会爱上的怪物
弗兰肯斯坦,一个你一定会爱上的怪物鬼怪座谈会第000012期文|Rosie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有声电影的到来,科幻片与恐怖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个个疯狂的科学家也随之出现在了大荧幕上——《科学怪人》(1931)、《化身博士》(1931)、《隐形人》(1933)等等,而《科学怪人》正如同它的原著小说一样,成为了一个划时代的杰作。
深受德国表现主义影响的导演詹姆斯·威尔不仅拍摄出了在当时极具未来感的电子实验装置,也还原了小说中阴暗破旧的哥特式塔楼。
▲怪物与新娘《科学怪人》和《科学怪人的新娘》改编自玛丽·雪莱的原著小说《弗兰肯斯坦》(此处使用直译以区别于影片)。
故事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讲述了弗兰肯斯坦为了寻求科学与生命的意义,用肢解的身体部位创造出了一个怪物。
这个怪物因为不想忍受孤独要求弗兰肯斯坦为他创造一个女怪物,但是他担心两个怪物会繁衍出邪恶的小怪物,于是把半成品的女怪物扯得支离破碎。
紧接着怪物就对他进行了复仇,杀了弗兰肯斯坦的未婚妻,让他陷入永恒的痛苦之中。
弗兰肯斯坦立即反追怪物复仇,却死在了去往北极的半途中。
小说的全称是《弗兰肯斯坦,现代的普罗米修斯》,这不但呼应了丈夫珀西的宏伟诗篇《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而且也点明了这位科学怪人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
▲玛丽·雪莱女士实际上,学术界对于现代科幻小说的鼻祖有一定的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是玛丽·雪莱,另一部分则认定是爱伦·坡。
两者都为恐怖爱好者所耳熟能详,并且都为科幻以及哥特小说作出了巨大贡献(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科幻小说就是哥特小说的分支)。
但就时间的角度来讲,《弗兰肯斯坦》诞生于1818年,坡的第一部科幻作品《汉斯·普法尔历险记》到了1835年才问世,因此本人比较赞同玛丽·雪莱是现代科幻的第一先驱。
而在两百年后的今天,这部作品也在不断为流行文化或亚文化注入着养料。
毋庸置疑的是,詹姆斯·威尔将文本改编得非常完美,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复活于荧幕上的怪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rcy Shelley, a poet and radical free-thinker, fell in love with Mary, despite being still married to his first wife Harriet. Mary and Percy both shared a love for literature and they used to discuss literary classics and philosophy.
PS: Ellen Moers was one of the first to claim that Shelley's loss of a baby was a crucial influence on the writing of Frankenstein.
The influence
of
her parents
To some degree, Frankenstein was more of a girl’s wonder that owed to childhood feasts on dark and peculiar fantasies.
It started one stormy night at the residence of Lord Byron where a group of contemporary literati were assembled. Mary Shelly was also visiting, accompanied by her future husband Percy Shelley. To pass the stormy days and nights, they decided they would have a competition to see who could write the best horror story. It was one such night, Mary Shelly saw her monster’s first silhouette in dream. Shelley dreamt about a scientist who created life and was horrified by what she had made. Then Frankenstein was written.
Mary Shelley (1797-1851) was destined to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figur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Both her parents were revolutionaries and writers: Her father William Godwin (1756-1836) was an English journalist and novelist and one of the major proponents of anarchist philosophy.Mary's mother Mary Wollstonecraft (1759-1797), one of the earliest feminists, was equally radical. In her book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en Wollstonecaft argues that the inferior role of women in society was not natural, but rather a consequence of miseducation. She called for equality of women and men, the women's right to work and proper education for girls. Although she died ten days after giving birth to her daughter Mary, her works continued to influence Mary Shelley. Mary grew up surrounded by intellectual minds and she was educated and tutored by her father, who married his second wife Mary Jane Clairmont in 1801.
The story is partially based on Giovanni Aldini's electrical experiments on dead and (sometimes) living animals and was also a warning against the expansion of modern humans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lluded to in its subtitle, The Modern Prometheus. It has had a considerable influence across literature and popular culture and spawned a complete genre of horror stories and films.
Frankenstein is infused with some elements of the Gothic novel and the Romantic movement and is also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earliest examples of science fiction. Brian Aldiss has argued that it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 first true science fiction story, because unlike in previous stories with fantastical elements resembling those of later science fiction, the central character "makes a deliberate decision" and "turns to modern experiments in the laboratory" to achieve fantastic results. It has had a considerable influence across literature and popular culture and spawned a complete genre of horror stories and films.
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 is a novel written by Mary Shelley about a creature produced by an unorthodox scientific experiment. Shelley started writing the story when she was eighteen, and the novel was published when she was twenty-one. The first edition was published anonymously in London in 1818. Shelley's name appears on the second edition, published in France ination of the novel, the name "Frankenstein" is often used to refer to the monster itself, as is done in the stage adaptation by Peggy Webling. This usage is sometimes considered erroneous, but usage commentators regard the monster sense of "Frankenstein" as well-established and an acceptable usage.
Whilst girls of her age attended to ball frocks and hair-do’s she was more occupied with contemporary Gothic novels; Paradise Lost by Milton, Paradise Regained, Areopagetica, Lycidas and Comus. On the other end, Shelly digested the works of her poet-husband Pryce Shelley, Byron, Wordsworth, and Coleridge and while writing down the notorious Frankenstein, she was going through Gulliver’s Travels by Swift.
Shelley had travelled in the region of Geneva, where much of the story takes place, and the topics of galvanism电疗法 and other similar occult ideas were themes of conversation among her companions, particularly her future husband, Percy Shelley. The storyline emerged from a dream. Mary, Percy, Lord Byron, and John Polidori decided to have a competition to see who could write the best horror story. After thinking for weeks about what her possible storyline could be, Shelley dreamt about a scientist who created life and was horrified by what he had made. She then wrote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