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新课标历史必修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目标]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重点)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1)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代4.元朝:行省制度。

(1)内容①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辖。

②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③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2)影响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阅读教材后思考:阅读教材第12页《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你认为它反映了什么现象?提示:唐朝中期,节度使发展成割据势力,此时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决策)(审议)(执行)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4.宋代(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

(2)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1)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后期宰相权势扩大,甚至左右皇位继承。

阅读教材后思考: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什么?提示: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人教版必修1:第0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人教版必修1:第0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重难点精讲】【重难点“精讲”】一、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汉代(1)地方: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

(2)中央: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3)汉代以后:中央监察机构有御史台、都察院等。

二、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再由中央任用。

3.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1)实施:隋唐以后成为主要选官制度,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

(2)进步性: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

(3)局限性: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三、行省的设置1.变迁(1)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设置了州。

(2)唐:道、州、县三级。

(3)宋:路、州、县。

(4)元:行省、路、府、州、县。

2.作用(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唐代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唐代三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都是丞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长官议政的场所。

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中央部门之间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发挥了群臣在国家管理上的作用。

这既减少了决策失误,又有利于中央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能避免宰相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五、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秦朝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两汉建立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后设州隋唐三省六部制道、州、县三级宋朝中书门下,参知政事路、州、县元朝废三省,设中书省,实行一省制最高地方区划为行省制明朝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制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清朝设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沿用行省制,对边疆因地制宜地管理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皇权独尊空前加强,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压抑六、古代中国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1.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有答案)

第3课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演变(一)【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1)识记目标:推恩令;藩镇割据;北宋中央集权措施;元朝行省制度;丞相;三省六部制、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中书省、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理解目标:汉元期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尚书令等削弱相权;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3)运用与感悟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及其影响的分析,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史实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主要特点;通过了解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综合概括能力;君主专制的不断发展是汉至元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有利于生产发展经济,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集中到中央,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人员素质。

(4)方法与过程目标:联系时代背景分析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发现历史与构建历史】二、唐宋重武与重文之困【探究历史】行政区划随时代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材料一:中国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到战国时期,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划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1)“分土而治”和“分民而治”分别具体指什么?产生依据是什么?形成了怎样的政治特色。

高中历史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河南省淇县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学案: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必修1)温馨寄语:生活中最大的危险不是负担太重,而是没有负担。

一、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的史实,掌握这一时期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史实。

二、重点难点重点:中央和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

难点:君主专制与中央和地方依法行政之间的矛盾;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和强化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与评价。

三、学习探究:(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承秦制司马迁说“通古今之变”。

汉承秦制,汉朝在注意总结历史经验上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

汉朝继续推行皇帝制度。

2.汉内朝与外朝汉武帝之前的西汉皇帝基本上是以黄老的清静无为思想制订国策,只求遵守刘邦、萧何定下的政策、法令、制度、皇帝垂拱深宫,由宰相主持日常政务。

对宰相的要求不高,只要能照章办事就行。

从汉武帝开始,这种局面无法继续下去了。

因为经过七十年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国力强大,汉武帝又是一个雄才大略、不甘寂寞的君主。

在他的指挥下,内外政策发生剧变,清静无为转为积极有为,对主要辅佐宰相之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

需要统治经验丰富的宰相多行使权力,多出谋划策,以助自己大展宏图。

然而,当时的宰相制度却愈加不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

中朝是汉武帝设置了一个新的机构,是和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宫廷系统相对立。

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这个系统被称之为外朝。

在中朝出现之前,丞相就是政府的行政首脑,他参与国家方针大计的决策过程,但是等到中朝一出现,真正得到皇帝信任的和皇帝一起参与决策的是中朝的官员,而不再是以丞相为首的合法的政府系统的官员。

原来的合法政府官员被排斥出决策圈之外,成为一个政务的执行机构,真正的宰相职权落入了中朝官手中。

中朝官的官员的构成起初是皇帝的文学侍从之臣,被称之为“天子宾客”,即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严安、主父偃等这批人,后来,汉武帝把这个制度更完善化,吸收了一部分朝廷的大臣来参与。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教材的内容,主要围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与加强展开。

这一阶段,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也多。

在前期,即两汉时期,主要是继承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中期,包括魏晋隋唐时期,对秦以的政治制度多有损益,有较多的创新;后期,主要指宋元时期,特别是元朝政治制度又有创新与变,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思路设计本课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本课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解。

教具准备:元朝行省图、相关影视资料(能够再现皇权与相权斗争、藩镇割据、举考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设计导入设计导入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可以传世万代,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

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而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有没有把这种制度也推翻呢?请同们思考并看书。

导入《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姓名________班级____ 主备人:蔡伯建【教学目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理解汉初郡国并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的内容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难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梳理】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1、汉朝内容演进:汉初汉武帝时影响:_________越分越小,__________得到加强。

2、唐朝内容:唐中期设置很多_________,拥有较大自主权。

影响:安史之乱后,形成_______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内容:军事:行政:财政:影响:改变了唐末以来__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_____________。

4、元朝内容:在地方实行____________。

中央直接管理_____________________,地方设____________。

行省之下,分设____________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___进行管理。

影响:例题:1、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①行省制②分封制③郡县制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2、下图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是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B.秦朝的郡县制C.西汉的郡国并行制D.元朝的行省制3.中国古代创立的一种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其评价有:①发展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这一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B.行省制C.内阁制D.封国制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专制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最高统治权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

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材分析:本课学习要点表述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汉至元,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平铺直述,线索难以清晰,特点不易突出。

教材设置了“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三个子目。

并通过三个子目来讲述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迁,讲述变迁中统治者不断地政策创新与调整。

从秦朝初创郡县制、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宋朝权分三司再到元朝的行省制,总结出地方日益听命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从秦朝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再一省制,总结出古代君权与相权在相互制约中不断调整、修复、更新中推动中华文明的不断演进。

从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总结出历代选官用人制度在不断变化调整中日渐成熟,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提高了政治管理水平。

但是即便这样,教材的叙述仍然是粗线条的,简单化的,这并不利于学生全面而深刻理解古代政治的演变。

要把学生引向历史深处,我们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学养帮助学生拓宽理解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维空间。

学情分析: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初中和高一有所接触,对部分知识有初步印象,所以设计主旨是通过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调整、创新与完善,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

为此我将整节课设计成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有意识的使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通过各种提问形式的设计,师生共同探究完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在体验中升华情感,在知识迁移中提升能力。

教学目标:⑴帮助学生将秦王朝到元朝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选官用官制度)变化和创新的史实,放置于历史时空中去做具体的、动态的分析和把握,既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又能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⑵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目标]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背景:汉朝初期,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还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判断正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是吸收秦朝速亡教训基础上的合理选择。

( ×)解析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暴政而非是郡县制,所以,汉初改变郡县制而实行郡国并行制,并不是吸收秦亡教训的合理选择。

误区警示“推恩令”≠废除封国“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唐朝: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享有较大自主权,安史之乱之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朝(1)措施(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问题思考史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语类》思考作者对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措施有什么看法?答案看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4.元朝(1)措施: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唐朝(1)措施:中书、门下和尚书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2)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3)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隶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之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围绕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两条主线展开,而本课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单元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承接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下启第四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因此需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

然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多,需要加以补充说明,引导学生进行教学。

本课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本课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元朝行省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能够再现皇权与相权斗争、藩镇割据、科举考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设计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骆,名科航,科学的科,航天的航,以后你们叫我骆老师就可以啦。

初来乍到,先了解一下,胡老师要求你们背的内容下去背没有啊,下面我抽查啦,谁主动来?那就课代表吧,中央和地方主要讲的是什么和什么的矛盾? 生:……师:看来还是不错的。

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学习目标:1.知道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了解从汉到元历朝历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3. 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消极:但后期(主要在明清)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皇权至上2.高度中央集权3.宗法等级观念影响4.制度不断完善:三个趋势,一个适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一个适应:选官制度适应集权需要不断发展变化。

【重点难点突破】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加强,反映出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轨迹。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

请回答:(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2)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怎样?(3)《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试以西汉、唐朝、北宋、明朝为例,说明统治者为防范相权过重的威胁,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4)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一直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中西汉、北宋、元各是采取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的?(5)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考点强化训练】一、选择题1.长沙屈贾二公祠对联:“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其中的“策可为史”是说贾谊《治国策》可以称为“史”。

西汉的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分封建国 B.剥夺王侯爵位 C.推恩令 D.“附益之法”2.“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 副本 - 副本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 副本 - 副本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学案【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1、.识记从汉至元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史实,特别注意汉、宋、元三朝的变化史实。

2、识记从汉至元中央机构的变化史实,特别注意隋唐及宋时期的变化史实。

3、识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理解分析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特点。

4、通过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任务】1、列举汉、唐、宋、元时期为控制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选官制度的趋势:1、选拔范围由贵族到平民,选拔标准、方式逐步趋向公平、公开、客观;2、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3、选官权逐渐由地方推选到收归中央,对官吏的控制加强材料: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⑴积极:①有利于----扩大-----提高---- ②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本课小结: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

(3)选官权逐渐收归中央,对官吏的控制加强【课堂检测】1、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 C )A、削藩B、郡国制C、推恩令D、分封制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 D )A、郡县制的实行B、郡国并行制的推行C、三省六部制的推行D、行省制度的创立3、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 B )A、三省六部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科举制4、学者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学法指导1.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是汉元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教学难点。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这种中央有权、地方无权的中央集权体制,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

通过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认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

2.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专制是封建专制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决策方式,其特点是皇帝个人专权,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但在具体运转过程中,皇帝的权力和丞相的权力又会发生矛盾,应该分析隋唐三省六部制和北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内容,理解分割相权,是解决皇权和相权矛盾的手段。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介绍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和管理水平。

科举制,是本目的重点。

可参考本课“资料与注释”或其他资料,适当予以介绍。

并结合现今的高考制度,分析科举制的利弊得失。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突破1.三省六部制(1)结构与职能(2)作用:三省六部制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用,并为今天的权力平衡与制约提供了借鉴。

(3)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2.科举制的发展、评价及影响(1)发展:开创──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继承和完善──唐太宗: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玄宗: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进一步发展──北宋初期:实行分级考试、改革考试方法等;中期: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目标】1.明确秦至元中央官制演变历程及趋势2.了解古代选官、监察谏议实行的目的、演变历程及作用3.知道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及特点【自主学习】A.基础知识梳理一、简述秦至元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历程?概括中央官制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一)演变过程1.秦朝实行制,是中枢机构中的最高的行政长官;2.汉武帝时设与三公相制衡,东汉取代了三公的权力;3.魏晋南北朝时三省出现,但是尚未构成中枢机构。

4.隋唐时期:实行制5.宋朝设置,其长官为,但相权被分割,掌管军政;财政归掌管;宰相只有权。

6.元朝废除,实行制,只设。

其长官为,六部归。

(二)特点和趋势:中央机构不断完善,通过分割或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二、唐代三省六部制是怎样运行的?对当时和后世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实行目的:补充,保证,维护中央集权。

(二)演变历程1.战国用制度取代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秦和汉初基本沿袭。

2.汉武帝时实行和制。

3.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世门第的高低成为选官的标准。

4.隋朝同统一以后,由于,魏晋南北朝依据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举人的制度。

隋炀帝时设立,以取士,科举制形成。

4.唐代科举制日臻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制度。

(三)科举制创立的影响1.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的机会。

2.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3.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4.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5.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四、古代监察、谏议制度实行的目的何在?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有何影响?(一)目的:为维护,保证。

(二)演变历程:1.监察制度(指对进行监督的制度)秦代负责掌管监察;汉武帝为监督而设立;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高峰,在中央设立,地方上设立。

2.谏议制度(指对的言行决策进行监督的制度)隋唐的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标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

从汉至元,时间跨度大,知识点繁杂难以理清,故讲述过程中唯有承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所讲知识:中国帝制时代发展的三个线索(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官僚制的发展)和两个斗争(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如此,学生既在学习过程中复习了旧的知识,又能更清晰地理清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分析和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制度、中央政治制度、选官用官制度)演变的史实;2.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理解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认识制度衍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时代性。

3.推恩令;藩镇割据;北宋中央集权措施;元朝行省制度;丞相;三省六部制;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中书省、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重要历史概念的理清。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制度的产生原因,理清历史演变脉络,并逐步引导学生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分析中初步掌握历史解释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增强是其历史发展轨迹,这一制度体系的形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具备两面性,它既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但在长期政治发展过程中,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阻碍。

四、学情分析通过一、二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线索与矛盾聚焦点,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实与脉络,可将问题教学穿插课堂当中,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多种提问中引导学生理清中国政治制度演变脉络。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实,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脉络。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设计

第 3 课《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学习大纲】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要点、难点】汉元期间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色【知识梳理】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1)背景:汉初郡县与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会与朝廷抗衡。

(2)举措:汉武帝公布“推恩令”。

(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获得增强。

2.北宋(1)背景: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盘据场面,连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举措:把地方的财政权、行政权、兵权收归中央。

(3)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盘据的场面,增强了中央集权。

3.元朝(1)推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收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

增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初步。

(2)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3)边远民族地域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原由:汉初,丞相集决议、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举措:汉武帝屡次换相,而且重用身旁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当尚书令、侍中等,参加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三省体系。

3.隋唐期间:确定并完美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系,相权进一步削弱。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建,今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类制度。

4.宋朝:建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履行宰相职权。

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切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大权由皇帝总揽。

5.元朝: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履行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威迫着皇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医生当官的主要门路。

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赖门第即可步入宦途。

3.隋唐科举制(1)形成:隋炀帝时。

(2)完美:唐宋元期间。

(3)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益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材根源、提升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增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新导学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新导学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从两汉到元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2.掌握从两汉到元朝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

3.掌握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发展进程。

【重点难点】(1)重点:两汉至元朝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主要史实。

(2)难点:两汉至元朝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科举制度形成的原因、主要特点及其产生的主要影响。

【学法指导】①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②重视图示、照片、文字等史料的研读和分析,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③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将本课内容结构化、系统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与强化,是两汉至元朝政治制度演变中最突出的特征。

这一特征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在两汉至元朝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有利于组织生产、发展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领到中央政府,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政治素质。

【知识链接】一、隋朝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有哪些?隋炀帝正式创立科举制度,这是世界上最早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被孙中山称为中国为世界做出的“第五大发明”。

它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选举制度奠定基础。

南北朝选举制度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奠定了基础。

2.九品中正制度衰微。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在当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州、郡地方长官随意左右、受贿营私的状况,选拔出一些比较有才能的人进入仕途,“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但这个制度到后来完全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家世、门第成为评定官员的唯一标准,实际上已成为豪族势力控制选官的工具。

对国家政治统治十分不利。

3.士族地主的腐朽。

南北朝时期,士族集寄生性、腐朽性之大成,尸位素餐,已经失去了执政的能力。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无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无答案)

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高一历史编写人:刘洋审核人:孙阁辉审批人:【学习目的】1、通过预习,理解并掌握汉、唐、宋削弱相权的措施。

2、通过预习,概述元朝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并分析元朝相权过大对皇权的危害。

3、通过汉、唐、宋削弱相权的措施,概括君主专制的演进趋势。

4、理解并掌握古代封建王朝主要选官制度及其各自选拔人才的标准根据学习重难点:1、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和影响。

2、评价科举制。

【自主学习】〔根据以下问题预习课本并找出答案〕君主专制的演进〔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汉朝(1)汉初:(2)汉武帝时:2.唐朝:(1)内容:(2)作用:3.北宋(1)措施:(2)影响:4.元朝(1)措施:(2)影响: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1.察举制:2.九品中正制:3.科举制的创立:(1)历程:(2)评价:【注意】区分中央集权制与专制主义。

【知识总结】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不断完善与开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在分权根底上,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命,监视与考核。

地方官对中央与君主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职权,也难以施行有效的治理。

【随堂检测】1.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历代封建王朝都注重对边疆的管辖,元朝时管辖遥远民族地区的机构( ) A.宣慰司 B.行省 C.宣政院 D.枢密院2.唐太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

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为完好的法典。

它在公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 )①尚书省②中书省③门下省④皇帝A.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3.科举制取代察举制( )①极大冲击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场面②有利于儒学的发扬光大③进步了封建政府行政效率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吏选拔的封闭性和不公平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互相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5.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那么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归纳从汉至元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的措施,认识其特点。

(重点)2.掌握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加强的演进历程,分析其特点。

(重点)3.概述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理解其演变趋势。

(难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背景:汉朝初期,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还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误区警示]“推恩令”≠废除封国“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只是通过对封国领地的分割来削弱地方势力,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唐朝: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享有较大自主权,安史之乱之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朝(1)措施军事北宋初年,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1)措施: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轻巧识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唐朝(1)措施:中书、门下和尚书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2)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3)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4.宋朝: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5.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

[易错提醒]唐代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不同。

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而元代设置的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图解历史](1)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察举制: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流行,朝廷官职主要由世家大族担任。

3.科举制(1)过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2)作用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②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图解历史](2)选官制的演变主题一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探究点1 汉唐地方政治制度史料图一汉代初期形势图图二唐代后期形势图思考史料中图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两幅图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存在什么问题?答案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

存在问题:汉唐时期都造成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的弊端。

探究点2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史料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语类》思考史料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答案措施:在军事上,收回主要将领的兵权,充实中央禁军;在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在财政上,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

看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探究点3 元代行省制度史料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思考(1)依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

(2)综合上述史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答案(1)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2)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

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最终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

主题二君主专制的演进探究点1 汉代中外朝制度史料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书·刘辅传》思考史料体现了汉代中央官制的哪些变化?实质是什么?答案变化: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实质:加强皇权。

探究点2 对三省六部制的认识史料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思考三省六部制是怎样运作的?有何特点?答案(1)中书省草拟政令,上承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奉行”,尚书省下设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执行。

(2)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

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探究点3 宋朝中枢机构史料“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权。

”中书省之职是“掌进拟庶务……任命知州军、通判等官员”。

——《宋史·职官志》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中央官职设置的特点。

答案宋朝虽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而中书省之权特重。

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枢密院掌管军事。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主题三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史料一汉代“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史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摭言》思考(1)从史料一可以看出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你认为这种选官制度会带来哪些问题?(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具有怎样的历史作用。

答案(1)主要标准:品德和才能。

问题:缺乏明确可操作的具体标准,容易被权势家族控制,致使官员的办事效率低下,官场腐败,统治基础狭窄,不利于政局稳定。

(2)作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官僚队伍提供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成为唐王朝繁荣和强盛的重要制度保障。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及积极影响(1)变化趋势①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②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

③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④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

(2)积极影响①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树立起了中央权威,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制度化的选官制度,提高了官员队伍素质,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1.徐天麟先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颁布“推恩令”B.郡国并行制C.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D.实行察举制答案 B解析“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强调既继承周朝的分封制度又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度,即推行郡国并行制,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故选B项。

2.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

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答案 A解析设置多个宰相是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并不是完善中央集权,也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君主专制时代是不存在扩大民主权利的。

3.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A.削弱主要将领和丞相的权力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答案 C解析抓住题干“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体现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无关项;B、D两项具有一定片面性。

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

创立省制,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 )A.秦朝 B.汉朝C.唐朝 D.元朝答案 D解析元朝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