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需要注意四个问题
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近年来,教育改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其中,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被视为教育制度的重要改革之一。
本文将从校本化的定义、校本化的原因、校本化的实施措施以及校本化的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校本化的概念。
校本化,是指将国家课程标准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调整和优化。
校本化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整体发展要求。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呢?首先,国家课程标准无法完全适应各个学校的差异化需求。
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学生特点、地域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对课程的需求和优先级。
通过校本化,学校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其次,校本化可以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教育应该是贴近生活、开拓思维的过程,而国家课程标准有时过于理论化,难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校本化,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的社会背景、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调整,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
针对校本化实施的具体措施,我们可以从课程设计、教材选择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
首先,课程的设计应该注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引导。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阶段,合理设置课程目标和内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教材的选择也是校本化实施的重点之一。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爱好与教材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与校本化相适应。
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各不相同,针对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最后,我们来展望一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未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将进一步推进。
为了促进校本化的落地实施,学校和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合作,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国家课程校本化是指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将全国统一课程标准与各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符合本地区特色和需求的课程方案。
校本化的核心理念是教育服务地方、服务学生,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二、实施目标1. 确保全面、均衡、适度发展:校本化方案要根据不同地区教育资源的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适度的教育,不仅为学生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强化学校整体实施能力:校本化方案要引导学校从课程的设计、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校整体实施能力。
3.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校本化方案要充分考虑社会多元文化的特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宽容与理解,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实施步骤1. 制定工作计划:学校教育部门应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制定校本化实施方案的工作计划,明确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
2. 收集信息和数据: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实地观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和教师对课程的需求和意见,收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3. 制定校本化方案: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学校教育部门与各学科教师团队合作,制定适合本校的校本化课程方案。
4. 审核和修订方案:制定好的方案需要由学校领导班子和教育局进行审核,并根据意见进行适当的修订,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5. 培训教师:校本化方案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学校应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
6. 实施和监督:根据修订后的方案,学校教育部门和各学科教师团队共同实施,并进行阶段性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四、实施效果评估1. 定性评价: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了解他们对校本化方案的满意度和改进意见,评估校本化方案的实施效果。
2. 定量评价:通过考试成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数据指标,评估校本化方案对学生学习成果和发展潜力的影响。
校本课程实施应关注的三个问题
校 园, 丧失 了很多引领 孩子参加 实践 的机会。 我们 不少走班教 师通过寻 求与家长的配 合 , 想方设法把 主题实践活 动迁移 到家庭 中 , 让家长带领孩子们开
展体验 、 参观等活动。 这样在家长的配合下 , 既让学
生 完成实践体验 任务 , 同时也密切 了家校联 系。 当
(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 区实验小学 3 1 2 3 0 0)
材《 文化 东关 》 被评为扬 州市 优秀校本教材 并正式
出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 行 。
问题 三 : 评价 标准 的制定、 机 制的完善 由谁来
完成?
校本课 程评价 是校本课 程开 发的重 要组成部 分, 学 校对校本课 程的评价 更 多看重的是 “ 成 果” 。
编写 了一套校本教材 、 编排 了一个精彩 的节 目或是
学生制作 了一些作 品, 这些都会被认为校本课 程实
程, 并在实施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问题二 : 校本课程 的实施者是被动执行还是主
动 寻求 突破 ?
施效果 明显 , 而一些短期内没有显著效果或是 不能
呈现效果的校本课程往往会被 认为实施不理想 , 这 种注重 浮于 表面的成 果评价 也在一定 程度上挫 伤
笔 者 以为还 需要进一 步的探索。 在此 , 笔者从一 线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指导性意见
1-2-15天马高中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指导性意见必修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就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必修课程,反映了课程实施的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必修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进入学校教育的实践领域,成为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彰显学校特色的重要途径。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校为教师创造性实施必修课程提供指导,为必修课程校本化实施,落实“精品化、特色化、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我校各学科课程决策与规划提供依据,特制定本意见。
各教研组应根据本学科教学实际,研究实施办法,认真组织实施。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出发点1.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突现我校的办学特色“精品办学,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让学生学会学习。
”因此,在国家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学生学习目的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2.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必须从本校学生层次差异悬殊的实际出发,认真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落实分层教学。
3.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重点在课堂,各教研组和全体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切实打造高效课堂。
二编制学科课程标准实施要点各教研组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近二年的高考考纲,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学校班级学生实际针对差异,编制《学科课程标准校本实施要点》。
《要点》要针对学生差异作分层设计,分层分为竞赛班、北大班、创新班、普通班四个层次。
例:上海普陀区桐柏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实施纲要(节录)普陀区桐柏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实施纲要(节录)﹡普通班: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用集合与命题的语言在解不等式、函数等问题时灵活运用;﹡英特班: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集合的“子”“交”“并”“补”的运算和命题的四种形式,并会简单应用;﹡美术班要求学生了解集合与命题的定义,理解集合的简单运算,知道四种命题的形式;﹡加强班理解集合意义,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会集合基本运算.学习集合的有关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和基本运算,初步掌握基本的集合语言,了解集合的思想方法。
关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几点思考
2008/6月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逐渐进入学校教育的实践领域,成为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彰显学校特色的重要途径。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两个因素对于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个是学校对课程的整体规划,一个是教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
这两个因素对于驱动实践层面的课程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中小学在推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误区,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内涵与意义我们把学校在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的过程称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质其实就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学校教育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公民基本素质的保障。
因此,国家课程体现的是学校教育“共性”的一面。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他们所接触的事物必然有所不同,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学生各自的特点也就不同,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西部地区学生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学生、山区学生与平原地区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课程难以照顾到具体地区、具体学校的实际情况,无法反映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差异。
这就需要学校能够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学校自身的特色与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以更好地实现国家课程的目标。
这就涉及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这一问题。
要实现这种“创造性实施”,需要在具体操作中注意两点。
首先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的规范之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必须是在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的这一前提之下进行的。
为此,学校必须要做到能够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实现规定的国家课程目标。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国家课程在学校层面上就变得有其名而无其实,这显然是违背了国家的教育规划。
其次,“创造性实施”还要体现学校的课程创新。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探析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探析国家课程校本化是指将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转化为学校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案的过程。
在我国,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方向。
本文就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路径进行探析。
第一,加强课程标准的制定。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前提是有一套完善的课程标准。
首先应加强对课程标准的研制和制定工作。
要明确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和能力要求,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和要求。
还要注重各学科间的联系和融合,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
加强对课程的评价和监控,及时修订和调整课程标准,确保其与时俱进。
第二,优化教材的编写。
教材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材应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特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案例分析。
教材的编写要突破学科的界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教材的选取要多样化,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关键。
要重视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可以通过加强师范教育、提供专业培训、鼓励教师参与课程研究和教学改革等方式,培养一支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要为教师提供适应校本化教学的教育资源和支持,使其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校本化教学。
第四,推动校本教研活动。
校本教研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础和核心。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科研机构和教研团队,鼓励教师进行专业研究和教学实践,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校本教研活动可以通过教学观摩、研讨会、教学展示等形式进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第五,建立评估和监控机制。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估和监控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评估和监控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教师交流、开展课程检查和评估、实施教学讲评等方式进行。
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引入外部专家进行评估和监控,提高校本化实施的质量和水平。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推进。
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新课程改革倡导课程的多元化,允许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内,进一步充实、内化、优化课程结构,也允许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外,开发校本课程。
所以我校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根据学生基础与差异,创造性地、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
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坚持以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的为前提,坚持依托校情和学生发展的个性要求,着眼本校教师群体对国家课程的修正与整合,实现校本课程的特色化。
一、厘清国家课程改革内涵,为校本课程建设准确定位课程改革包括国家地方课程的科学高效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
面对新时代对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选准突破口,抓好学校实施的课程的整体优化,将课程方案进行校本化的实施,使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在学校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
首先,由于“国家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途径、构建“学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其次,“统一的课程标准”与不同群体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又决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性;最后,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本身所具有的“刚性与弹性的结合”,又给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留下了可能性。
重要性、必要性与可能性“三性”合一,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我校的校本课程依据学校课程规划和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实行学分制管理,走班式运作,自主性选修课程与限定性选修课程组合。
自主性选修课程由满足学生个性开展需要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与举动组成,首要包括人文素养类课程、艺术类课程、身心安康类课程、研究生活技能类课程、报告讲座类课程及社会实践类课程等等。
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为学生供给了更多的研究机会,对学生的个性开展供给了广阔的空间、创造了极大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研究体验,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们透露表现“校本课程的开设,为我们供给了选择课程的机会。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探析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探析
国家课程校本化是指将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转化为学校自主制定的本地化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
校本化的实施路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明确目标和理念。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实现个性化教育。
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还需要明确校本化的基本理念,即注重学生需求、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创新等。
制定学校校本化实施方案。
校本化实施方案是实现校本化的行动指南,它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方案需要明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并确保与国家课程标准相衔接。
接下来,进行师资培训和支持。
要实施校本化,教师是关键。
需要组织专门的培训机构或机构来培养和支持教师。
培训内容包括校本化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课程开发等。
还需要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支持,如教材、教具和网络平台等。
然后,实施校本化课程。
在将校本化方案制定好并进行师资培训之后,即可实施校本化课程。
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保证教学质量。
进行评价和改进。
评价是校本化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可以了解课程实施的效果和问题。
评价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调查等方式进行,结果可以用于改进校本化方案和教学方法。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路径包括明确目标和理念、制定实施方案、进行师资培训和支持、实施课程、评价和改进等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有效地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提高教育质量。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探析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探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国家课程校本化是指将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和教材通过学校自主地编写和实施,以适应不同学校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色。
一、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前提是确立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这些标准和教材应该符合国家教育发展的要求,并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学校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色。
在制定这些标准和教材时,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学校和地区的教育需求,同时注重参与各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
二、建立校本化实施的机制和体制国家课程校本化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和体制来支持实施。
应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包括课程的编写、审核、实施和评估等环节。
应该鼓励和支持各学校自主地编写和实施课程,提供相应的政策和经费支持。
应该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三、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教师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应该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提高教师的课程编写和实施能力。
具体做法可以包括开展培训和研讨活动,提供教育资源和教学辅助材料,激励和表彰优秀教师等。
四、加强学校间的合作和交流国家课程校本化需要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经验和资源的共享。
学校可以通过联合编写和实施课程,共享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各学校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活动,促进互相学习和提高。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路径涉及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统一制定、校本化实施的机制和体制的建立、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学校间的合作和交流等方面。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机结合和有效实施,才能够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目标,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寻找一种合适的操作方式——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与思考
2008/6月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样,学校层面的国家课程实施就不仅仅是一个执行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创造和丰富的过程。
吴刚平先生把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的过程称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我们认为,学校作为课程的实施者,主要可采用课程补充、课程整合、课程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
一、找准课程实施自主区,进行课程补充在实施国家课程时,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国家课程的框架下,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可以补充相关课程内容。
这种适当的补充旨在通过实施适应学生需求的课程,让他们潜能得到开发、个性生动发展。
1.探寻国家课程实施自主区课程补充活动的操作关键点是要补在学生的需要处。
无锡新区实验小学地处国家级高新科技开发区———无锡新区,外商子女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家长和学生都对目前的教育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寻找国家课程中因地域差异而带来的缺失点。
如许多孩子都希望在学校里学习轮滑、棒垒球等体育项目,而目前的体育课程中尚未开设这些项目;再如家长有强烈的让子女接受双语教育的愿望和要求,而国家课程中是没有双语课程的;再如在进行语文课程的校本开发时,我们发现儿童文学活泼明快、形象生动,富有儿童情趣,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但是,现行语文课程中没有以儿童文学为主要阅读内容的专项读书活动。
上述这些都是现行国家课程中的缺失点,这些缺失点就是我们要补充的课程项目,也可谓是自主开发的区域。
2.构筑国家课程实施自主区找到自主区后,重点是要构筑自主区,即进行科学高效的课程补充活动,让学生的需求获得真正的满足。
下面以体育课程为例,谈谈我校在构筑国家课程实施自主区的具体操作。
针对学生对轮滑和棒垒球的需求,我们开始思考在体育课程中补充轮滑和棒垒球项目的可行性。
经过考察我们发现,体育课程中只有课程目标,没有指定教材,这给我们自主设计体育项目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轮滑和棒垒球都是充满趣味和挑战的健身运动,能有效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它又是符合学生兴趣需求的项目,在体育课程中补充轮滑和棒垒球项目有其学科价值和现实意义。
1-2 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徐玉珍摘要: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不仅适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需要,也符合我们对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的教育假定。
校本化课程实施是课程实施本性上的二元特征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校本化课程实施可以化解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推广”模式自身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为校本化课程实施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校本化课程实施需要的条件包括:在国家层面上,国家课程要给校本化课程实施留下空间和余地;地方政府需要为学校的校本化课程实施提供政策、资源和科研等的支持、扶持和协助;学校需要具备校本化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文化氛围。
关键词:国家课程;课程实施;校本化课程实施作者简介:徐玉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北京 100037)随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高中阶段课程改革在部分地区的实验和推行,课程实施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学校的“消极应付”和家长的“背道而驰”令课程改革的积极拥护者备感失望,一线教师的“机械理解”和“走了样”的课堂教学使一部分学者深感忧虑。
同样,学者们认为课程改革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许多教师却认为,课程改革首先要改变学校主管部门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
于是,有人为这次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思路和新方法感到兴奋,有人却认为这些新东西实际上是在“折腾”实践者,有人私下里便直言不讳“,这次课程改革是失败的”。
面对课程实施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纷纭众说,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这次课程改革?在笔者看来,如何看待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实际上关系到我们持有的是什么样的课程实施观,关系到我们对课程改革及课程实施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
根据施耐德(Jon Snyder)和富兰(Michael Fullan)等人的研究,坚持忠实课程实施观(fidelity perspective)的人倾向于消极地看待课程改革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持有相互适应的课程实施价值取向(mutual adaptation perspective)的人不仅倾向于比较积极地看待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而且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国家课程校本化
一所学校能不能够发展的规律,能不能洞彻学校文化的历史使命。新课程改革包含着多项艰巨的任务,就高中阶段而言,我们面临着如课程多元化问题、高效课堂问题、教育教学评价问题等,哪个问题才是基础性的问题?能够对其他问题的解决起到带动作用呢?夷陵中学首先选择了从课程入手,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作为突破口,以此带动高效课堂的发展。为此,夷陵中学从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两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形成了具有夷陵特色的新课程改革领导体系。
2、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适性,很难考虑到学校、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多样化的需要。国家课程要面向全国,故容易导致与地方教育需求脱节;主要面向所有学校,容易与学校办学条件脱节;主要面向全体学校教师,容易与学校教师脱节,容易与学科发展脱节。国家课程必须面向全国和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确保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从而获得一个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公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因而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就宜太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课程的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这也是国家课程最显著的特征。但是,受到家庭环境、文化背景、民族习惯、政治信仰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及其家庭在教育资源的选择,学生的培养目标,对未来发展的期待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需求,因而必须有足够多的课程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需求。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必然要求国家课程校本化。
3、目前,新课程改革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即技术层面的革新,很少涉及到课程的层面。这与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有关。在课程的选择方面,仍然坚持着以考试为主的价值取向,把考试需要的科目看得很重,称之为“主科”,而那些不需要考试的科目自然就成为了“副科”,这种状况可能丧失基础教育的整体价值,导致教师为考为教,学生为考而学,而学生的发展则成为了一句空话。如果任由这种状况自由发展,新课程改革可能走向夭折。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过于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发展,过于依赖于国家课程的权威,也阻碍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点
新课程背景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点
义务教育新课程倡导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应该是以下这几个关键的点:
一、结合学校特色育人目标的课程目标的校本化解读,把“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和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转化为具有学校特质的、适宜学生实际的行为要求。
特别是要把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要求,具体化为学科课程的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这一转化需要根据学生学情实际,基于学业质量的要求进行具体的设定。
二、结合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状况,实现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资源的“在地化”组织。
要尽可能地选用适合的,来自于学生生活、经验的资源取代“普适性”的资源内容,以激活学生的经验。
在课程实施中联结经验、联结生活、联结问题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点。
三、对于新课程方案强调的“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要依据“在地化原则”进行学校层面的内容规划、资源开发,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情实际,在备课组层面进行实施计划的制定;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把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去,落实到课堂学习中去。
四、要特别重视评价的校本化方式的创新落实。
应当根据新课程对“表现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的倡导,结合方案对“伴随教学过程展开评价”要求的强调,在课堂教学层面落实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教学评价的具体要求,用伴随式评价引导学习、促进学习。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根本点是“校本”,就是要在目标、资源、实施、评价方面为重点进行“在地”和“校本”的重构和改造。
而学校建设自己的校本课程应当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延伸”和“拓展”。
它也应当是“校本化实施”的应有之义。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探析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探析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校本化实施的路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目标和定位。
校本化实施的目标是为了建立和完善学校自身的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水平。
因此,必须明确校本化实施的目标和定位,使其与国家课程和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
第二,制定实施方案。
在明确目标和定位的基础上,学校应制定具体且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这需要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实施方案还应包括校本化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监督评价等方面的规定。
第三,建立课程组织机构。
校本化实施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形成以课程为中心的教育管理体系。
这需要建立课程组织机构,设立课程领导、教研组长、课程组长等职务,明确职责分工,保证校本化实施的有效进行。
第四,加强师资培训。
校本化实施需要教师具备教材分析、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需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内部培训、参加外部培训、请专家讲座等方式,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第五,推进教学改革。
校本化实施的最终目的是推进教学改革,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教学改革。
通过教研成果的共享和交流,持续改进和优化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路径应该是:明确目标和定位、制定实施方案、建立课程组织机构、加强师资培训、推进教学改革。
这一路径能够有效促进校本化实施,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助于学校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和培养优秀人才。
课程结构化要抓住四个关键点
课程结构化要抓住四个关键点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积极建构学校的课程体系,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进行校本化的改造,同时,开发了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但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学校没有进行课程情境的深入思考,对于学校想做什么、为什么要做、学校具备什么、应当怎么做等思路不清;二是缺乏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只是众多校本课程的简单拼盘,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互补性不够;三是课程结构失衡,知识学习、应试训练的内容偏多;四是学校课程实施方式比较单调,主要以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缺乏校内外课程实施的多样化路径,导致课程实施质量下降。
基于这些问题,学校在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要认真进行资源分析,科学设定课程目标,整体架构课程体系,精心组织课程内容,严格规范课程实施,使课程呈现出多样性、整体性和结构化特点,提升课程质量和实施效能。
学校课程为什么要结构化学校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课程结构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
学校课程结构化是指将学校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课程的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和规则建构成相对稳定的联系和结构。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如果你理解知识的结构,那么这种理解会使你可以独立前进。
”学习的本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
心理学研究表明,并不是知识越丰富能力就越强,结构化的知识对能力的形成是起促进作用的,因为这样的知识具有较强的黏合力、逻辑性和关联度,能够促进知识的融合和应用。
结构化的知识有助于形成知识的整体性。
对学生来说,认识到知识之间的连通性和互补性,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融会贯通,真正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
其实,在同一所学校甚至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基础、个性、特长和学习方式都不尽相同,只有多样化、结构化的课程体系才能为不同类型、不同志趣、不同潜质的学生成长提供选择。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中的几个重点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中的几个重点问题(一)一、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本校教师自行研究、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基本任务:(1)完善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课程体系(2)深入实施素质教育(3)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4)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5)让教师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设计者(6)满足学校特色发展的需求三、校本课程开发要遵循的程序1.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创编。
课程选用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普遍的活动,是教师从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的课程;课程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或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课程创编是指教师根据需要与可能而开发的全新的课程。
2.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程序校本课程的开发分为建立机构和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前一轮校本课程评价的结果可以作为后一轮校本课程的依据。
a、建立机制和环境分析。
建立机制是学校课程领导力的体现。
建立学校校本课程管理的有效机制,建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含评审小组)及相关组织机构,并明确职责,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监控、评价等各项工作。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同步进行和实效性,建议各学校建立三级管理体系,即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教务处—校本课程教研组。
环境分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和基础。
学校环境分析工作贯穿校本课程的各个阶段。
它决定校本课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没有考虑到学生需要决定的课外活动、活动课、选修课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
它需要有一种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或步骤。
包括明晰学校教育哲学、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需要注意四个问题
作者:王玉华邢陈强
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8年第11期
[摘要] 国家课程落地生根需要校本化的实施。
但是当下,基层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的过程中,盲目合并、增删,弱化国家课程的刚性化实施要求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笔者认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需要注意四个问题:一是课程视野决定课程方向,二是上层设计决定基层行为,三是评价方式决定行为方式,四是课堂结构影响课堂效益。
[关键词] 课程视野;上层设计;评价方式;课堂结构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在于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学生、教师、资源等实际情况做出的切实可行的“学校课程规划纲要”,它是课程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化,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重要标志。
学校教科研团队、骨干教师团队根据“学校课程总体规划纲要”,互助合作、共同规划出本学期的“学期规划纲要”,教研组、教师个人再根据“学期规划纲要”设计出自己的单元或课时方案,这是“国家学科课程班本化”的重要标志。
这几者之间自上而下要保持一致性,并且每种纲要都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要素,这四要素之间也要保持自上而下的一致性。
当然,各层次课程纲要的设计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功课,需要对基层学校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
但是如果不逐级、逐步落实,那么国家课程方案、标准的真正实施就只会被丢在一边。
课程、课标、教材、教师、学生、评价就会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各自为政,互不相干。
学生像木偶一般身在夹层,被呼来唤去,毫无自主性和主动性可言;教师一整天都在忙着备课、上课和批作业,但他们之间有何联系可能是毫无可知;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只会像是没头的苍蝇——东一头西一头,毫无目标可言,毫无目的可言,毫无常规性和系统性可言,谈何课程标准的落实?更谈不上国家课程校本化与班本化的实施。
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班本化的有效实施中,除了专家名师引领、典型团队示范、学校自我建构等方式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程视野决定行为方向
目前,新课程改革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技能等技术层面的革新,很少涉及课程的层面。
有些学校在课程的选择方面,依然坚持以考试为本的价值取向,把考试需要的科目看得很重,称之为“主科”,而那些不需要考试的科目自然就成为“副科”,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空谈。
如果任其发展,新课程改革可能会半路夭折。
这既是课程视野狭窄的问题,也是功利化教育的影响,或者说是一种教育简单化操作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适性,不可能根据每个学校的特点设计相应的课程,不
可能考虑到学校、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多样化的需要。
那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拥有博大的教育情怀,人生胸怀,这种胸怀与情怀,就是一种课程情怀。
不要将眼光只盯在考试科目的研究、改革、发展上,这种“唯知识”“唯考试”的改革只会将教育引向一条狭窄的死胡同。
二、上层设计决定基层行为
这里的上层对我们基层学校来说指的是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
上层的目标、指向、要求,对教育的理解、设计、勾画,直接关系到基层学校的行为和作为。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是国家课程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融合与建构。
这样,每个课堂都是一个课程实验室,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课程实验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时时刻刻检验、发展并具体化国家的课程理想,并形成合乎本校特点的课程理想与实践。
这是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班本化深刻而合理的诠释,是一项创新性、创造性很强的工程,也是人性化教育理念的体现。
这需要上层设计的工作重点、工作中心更加具体、明确,基层学校的办学目标、工作目标才能更加清晰、明白,办学的主动权和自主权,管理的空间也会更加自由而开阔。
三、评价方式决定行为方式
评价,包括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三个层面。
当下,有的地方评价一处学校的办学质量,在评价方式上热衷于在学期末将学校集中到一起,通过展评、经验做法汇报等形式来进行。
这种评价方式看起来公正、公平,便于各学校之间互相了解,但是长期下来,势必会成为档案材料质量、课件制作水平和交流水平之间的PK。
做得不一定扎实,研得不一定深入,但说得好、档案整理得漂亮,那就好,而对于在教育管理、教学研究等深层次因素的了解评估只会浮于表面。
这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价学校工作时深入一线,通过听汇报、看材料、提问题、进课堂、深座谈等方式,了解某项工作的过程与质量,并及时为学校把脉、诊断,将评估的过程作为现场指导的有利时机,对学校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对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要坚持从德、勤、绩、能、劳等多个方面进行,分值上要合理分配,要体现出学校重点工作的重要性,在考核分值上给予倾斜,并且要征求全体教师或教师代表的意见,保证考核细则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并将其作为工作的准绳。
另外,学校领导还可以根据学校的校情进行差异性考核评价,比如,有的学校中青年教师和老教师在比例上相当,但如果用相同的考核细则对老教师显然不公平。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老教师当中设置一定比例的优秀数额,让其有奔头,不消极,不放弃。
对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江苏汾小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要明白,评价是课程四要素之一,是不可缺少的。
在制定学科课程纲要时,教师就要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并且这份纲要在新学期第一课时,与全体学生见面,面对面讲解、学习、讨论、修订。
评价结果由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两部分组成,全面、动态的评价每一位学生。
四、课堂结构影响课堂效益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差异教育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发展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差异性资源交互推进的重要载体,需要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在观照学生差异的基础上,营造起学生交融共生的“场”,促进不同质性学生的和谐发展。
有了这些隐性的理念内涵为支撑,也就带动了显性的教学行为实践层面的改变和提升。
最突出的就是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将直接决定教学行为的改变,影响课堂的效益。
如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临沂二十中学刘建宇老师的全息数学教学,烟台毓璜顶小学的自主数学课堂等都是建设立在一定的教学板块的基础上,促进教学行为、教学方式的改变。
以我校尚晓燕老师近年来所研究的“四板块”数学课堂为例,它是立足于学生、知识、课型等多类差异性资源,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的一种新课堂结构。
这一板块式课堂结构,显现“教”与“学”在关注学生差异上的有效合一,力求实现因学定教、对话生成。
“四板块”是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智慧导学、题组训练,它不是一个线性教学流程,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组织,例如,知识概念类的可以先学后导,按照“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智慧导学→题组训练”的流程来调控;实践操作类的可以先导后学,按“智慧导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题组训练”来组织,而计算课则可以按“题组训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智慧导学”的流程来进行……也可以根据课型进行合理取舍,如练习课只需“题组训练→合作交流”两个板块,复习课用“合作交流→智慧导学→题组训练”三个板块来组织等。
“四个板块”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无论如何进行调控,都是“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教育规律,落脚差异交流,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他们的思维真正流淌碰撞。
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需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课程之间的交互共建、差异发展。
课程意识缺失,致使我们没有从根本上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深刻内涵;课程视野不宽,又使我们以往的实践仅仅停留在“在教学范畴内孤立地实施”的状态。
我们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既要打开视野,又要着眼校情;既要攻坚克难,又要稳扎稳打;既要突出特色,又要目中有人,积极稳妥地构建个性化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学校课程。
(责任编辑:朱福昌)
(作者单位:山东海阳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