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案题目: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意思和内涵。
2. 掌握相应的词汇和句型。
3. 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语境交流和写作。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描述《当仁,不让于师》的寓意。
2. 理解并运用相关词汇和句型。
教学难点:1. 运用相关词汇和句型进行语境交流。
2. 理解和表达《当仁,不让于师》的意思。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相关教材和资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 导入新课 (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图画或视频以及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步骤二: 学习新知 (15分钟)1. 分享《当仁,不让于师》的背景和意义。
2. 教授相关词汇和句型,如当仁不让, 于师, 让步等。
3. 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用法和运用。
步骤三: 合作探究 (2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当仁,不让于师》展开讨论。
2. 小组讨论后,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结论并进行展示。
3. 整个班级共享各小组的发现和见解。
步骤四: 拓展应用 (15分钟)1. 学生通过表演、写作、绘画等方式展示自己对《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步骤五: 总结反思 (5分钟)让学生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出问题和意见。
步骤六: 作业布置 (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或写作任务,以巩固和扩展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资源: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相关教材和资料。
当仁不让于师 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案标题:当仁不让于师教学目标:1. 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典故,理解其主要含义和价值观。
2. 探讨“当仁不让于师”的教育意义,认识教师的重要性和责任。
3. 培养学生尊重师长、珍视学习和成长的态度。
教学重点:1. 通过故事阅读,理解“当仁不让于师”典故。
2. 分析故事中涉及的关键词语和情景,讨论其内涵和深层含义。
3. 探究“当仁不让于师”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准备:1. 故事《孔子让梨》或其他讲述“当仁不让于师”的典故故事。
2.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具。
3. 学生手册或纸张。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PPT或黑板呈现“当仁不让于师”这个词语,并带领学生讨论对其的理解和联想。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不让于师的情况吗?请举例说明。
”3. 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强调“当仁不让于师”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主体活动:1. 分析典故故事:“孔子让梨”- 向学生介绍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和哲学家。
- 讲述“孔子让梨”的典故情节,包括孔子为学生示范让梨、学生不敢模仿和孔子的解释。
- 引导讨论关键词语和情景,例如:“让梨”、“学生不敢模仿”、“孔子的解释”等,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解读。
2. 探讨故事的主题与教育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和含义,例如:“当仁不让于师”、“尊重师长”等。
-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学生不敢让梨,以及孔子的解释是什么意思。
- 引导学生认识到学生应该尊重师长、虚心向老师学习的重要性。
3. 探究“当仁不让于师”的现实应用- 与学生一起探讨“当仁不让于师”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情境,例如学校课堂、家庭、社会等方面。
-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如何体现“当仁不让于师”的态度和行为。
总结活动: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讨论,总结“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和教育意义。
2. 强调学生要珍惜教育机会,尊重师长,虚心向老师学习。
3. 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理念,成为有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的学生。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尊师重道与追求真理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同时学会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进行辩论。
3、让学生通过对经典语句的学习,领悟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内涵,把握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尊师的前提下坚持真理。
2、难点(1)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当仁不让于师”,避免陷入极端的思维模式。
(2)如何将这一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出处、背景及含义,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案例,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深入理解这一观点。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当仁不让于师”。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师生之间因观点不同而产生争论的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当仁不让于师”的话题。
(2)提问学生对这个故事的看法,以及在他们心中,老师的权威和真理哪个更重要。
2、知识讲解(1)介绍“当仁不让于师”出自《论语·卫灵公》,原句为“当仁,不让于师。
”(2)解释其含义: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强调在追求仁德和真理的道路上,不应因为对方是老师就退缩或放弃自己的观点。
3、深入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①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当仁不让于师”?②如何判断自己所坚持的是“仁”而不是固执己见?③ “当仁不让于师”是否意味着可以不尊重老师?(2)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补充。
4、案例分析(1)展示一些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当仁不让于师”的案例,如古代学者为了追求真理与老师辩论,现代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验证等。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互动
课堂氛围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 活跃度,判断课堂氛围是否积 极、有序。
提问与回答
通过提问和回答环节,了解学 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 度。
分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 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 力。
学生反馈
80%
作业完成情况
分析学生作业的完成度和正确率 ,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 度。
重点与难点处理
对于《当仁,不让于师》中的重点和难点,我是如何处理的?是否 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指导和帮助?
学科知识更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否注意了学科知识的更新和补充?பைடு நூலகம்否将最新 的研究成果融入到了教学中?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反馈
学生对于我的教学评价如何?他 们是否认为我在教学中给予了足
够的指导和帮助?
教学效果评估
案例分析
“分析一些成功人士如何运用《论语》中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生 活和工作。”
深入探讨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思考《论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 值。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资源
PPT、相关文献资料。
小组讨论
“你们认为《论语》中的哪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仍有 指导意义?”
案例分析
“分析一些现代社会问题,探讨如何运用《论语 》中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
提供一些与孔子思想相关的网络资源 ,如学术网站、在线课程等,方便学 生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
学术著作
推荐一些研究孔子的学术著作,如《 论语译注》、《孔子研究》等,以帮 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体 系。
06
教师自我反思与总结
教学方法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尊重师长、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3. 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
##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深层含义。
2. 将“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应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解释“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和来源。
2. 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
3. 角色扮演: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体验尊师重道的重要性。
## 教学准备1. 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典故。
2. 学生分组讨论的准备材料。
3. 角色扮演的剧本和道具。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当仁不让于师’是什么意思吗?”### 讲授新课1. 解释“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当仁不让于师”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在面对仁义之事时,不应该因为对方是老师就有所退让,应该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
- 通过讲述孔子与弟子的故事,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背景和意义。
2. 讨论“当仁不让于师”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理解和实践“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
- 分组讨论,每组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角色扮演:- 准备几个与“当仁不让于师”相关的情景剧本,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坚持正确的立场,同时尊重师长。
### 巩固练习- 让学生写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践“当仁不让于师”的具体做法,并在班上分享。
### 课堂小结- 总结“当仁不让于师”的深层含义,强调在坚持正确立场的同时,也要尊重和理解师长。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这一精神,成为既有原则又有礼貌的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内涵,并将其精神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当仁不让于师》这篇文章。
(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讨论和评价。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师长、孝敬父母的美德。
(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负责任的态度。
(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追求卓越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选自《论语·颜渊》。
2. 教学重点:(1)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3.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一些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对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论语》的学习,对孔子的思想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一个人应有的品德?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
(2)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并加以解释。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小组分享:让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对自己的启示。
(2)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5. 总结:(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点评,总结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强调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文章的内容和所学到的价值观。
2.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和价值观,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认识到尊重教师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教师,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的能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重点:1. “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2. 尊敬师长的具体表现。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做到在尊重教师的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思考。
2.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阐述尊敬师长的原因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尊敬师长的具体表现。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尊重师长,解决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 情境模拟法:模拟现实生活中与教师互动的场景,培养学生与教师良好沟通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案例分析。
2. 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情境模拟场景。
3. 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4. 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六、教学内容:1. 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出处,介绍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2. 分析“当仁不让于师”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3. 阐述尊敬师长的表现,如礼貌待师、尊重师训、积极参与课堂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出处和含义。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尊敬师长的具体表现。
3. 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尊重师长,解决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 情境模拟:模拟现实生活中与教师互动的场景,培养学生与教师良好沟通的能力。
5. 总结讲解,强调尊敬师长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对尊敬师长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境模拟:评价学生在模拟互动中的沟通技巧,检验学生对尊敬师长的实际应用。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了解教师的工作环境和教师职业的辛勤付出。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当仁不让于师教案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端正从师态度,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本文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师生学习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着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
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一、知识链接:(一)、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着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
其中,孔子这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讲道:"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二)、结合注释,阅读本文,掌握如下基础知识。
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喟然()莞尔()饥馑()哂笑()沂()牖()2、掌握如下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道之斯行夫子矢之曰毋吾以也鼓瑟希莫春者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叔孙武叔毁仲尼:多见其不知量也: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循循然善诱人:如有所立卓尔:当仁:子之武城:莞尔而笑:予所否者: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且知方也:以俟君子:舍瑟而作:异乎三子者之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4、特殊句式或用法。
博我以文:是丘也:不吾知也: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教学过程:一、经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孔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当仁,不让于师教案1
当仁,不让于师主备者:黄飞贞授课者:黄飞贞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2、能力目标:反复研读文本,学会分析一些文言句型。
3、情感目标:体会中国的传统思想。
教学重点:字词和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自主学习法。
授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孔子的一些名言名句导入二.初步理解文章,归纳文中的一些字词和句式。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喟然()莞尔()饥馑()哂笑()沂()牖()2、掌握如下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道之斯行夫子矢之曰毋吾以也鼓瑟希莫春者“知”通“智”"道"通"导““矢”通“誓”“以”通“已”“希”通“稀”"莫"通"暮"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叔孙武叔毁仲尼:多见其不知量也: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循循然善诱人:如有所立卓尔:当仁:子之武城:莞尔而笑:予所否者: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且知方也:以俟君子:舍瑟而作:异乎三子者之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4、注意如下特殊句式或用法。
博我以文:是丘也:不吾知也: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博我以文:使动用法。
是丘也:判断句。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三.分析文章【原文】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叔孙武叔诽谤孔子。
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
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原文】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认识到尊重师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态度和行为,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3. 提高学生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解读:《论语·卫灵公》中“当仁,不让于师”的原文及其含义。
2. 儒家文化背景:了解儒家文化对师德的重视,以及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3. 实例分析:列举古代和现代尊敬师长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尊敬师长的意义。
2. 原文讲解:详细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文化背景介绍:讲解儒家文化中尊敬师长的理念,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传统美德。
4. 实例分析:分享古代和现代尊敬师长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从中学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尊敬师长的美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原文、儒家文化背景和实例分析。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提出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论语》相关章节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儒家文化及尊敬师长的学术论文或书籍。
3.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PPT或板书重点内容。
4. 视频资料:准备一些关于尊敬师长的视频案例,用于课堂展示。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原文、儒家文化背景、实例分析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2. 视频资源:选取一些古代和现代尊敬师长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演示。
八、教学步骤1. 课堂回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
2. 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朗读《论语》相关章节,增强对原文的感知。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2)了解有关尊敬师长的名言警句和故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当仁不让于师”这一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合作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2. 有关尊敬师长的名言警句和故事。
三、教学难点1. “当仁不让于师”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2. 理解并运用尊敬师长的名言警句和故事。
四、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当仁不让于师》;2. 参考资料:有关尊敬师长的名言警句和故事的书籍、文章;3. 教学工具:投影仪、笔记本电脑、教学PPT等。
教案内容请提供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活动安排,以便我更好地了解教案的实施过程。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尊敬师长的短片或讲述一个有关尊敬师长的故事,引出本课的主题《当仁不让于师》。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和实例,互相交流学习。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尊敬师长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当仁不让于师”的原则。
5. 名言警句:让学生收集有关尊敬师长的名言警句,进行分享和讲解,增强对尊敬师长的认识。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当仁不让于师”的感悟文章;2. 搜集一个尊敬师长的名言警句,并注明出处。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3. 感悟文章:阅读学生提交的感悟文章,了解学生对“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和体会。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认识到尊重教师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质。
3.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老师沟通。
二、教学重点1. “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2. 尊敬老师的具体表现。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当仁,不让于师”。
2. 如何引导学生尊敬老师。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定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尊敬老师的重要性。
2.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尊敬老师的理解和体会。
3. 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树立尊敬老师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出处,引出尊敬老师的主题。
2. 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分析尊敬老师的意义。
3.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尊敬老师,分享自己的感悟。
4. 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案例中认识到尊敬老师的重要性。
5. 总结讲解:强调尊敬老师的表现,提出要求。
6.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收获。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尊敬老师,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尊敬老师的认识和体会。
2. 分析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他们对于“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尊敬老师的实践情况。
3. 收集学生对教案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教学内容的改进和教学方法的完善。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荣誉室,了解学校历史和老师们的贡献,增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2. 邀请优秀老师分享他们的教育故事和教学经验,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学习尊敬老师的品质。
3. 开展“尊敬老师,从我做起”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系列活动深化学生对尊敬老师的认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良好习惯。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当仁不让于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观念,也是人们在教育领域中一种尊师重教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古代,师者,如亲人也。
师者,教也。
所以,古人对待师长,尤为敬重。
这种观念与现代教育思想中对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也是一致的。
在教案中,当仁不让于师的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仁不让于师意味着师者,是有睿智与慧能的人,更具有指导学生的责任与义务。
教案编写中,师教案是师者对于知识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的总结与归纳,是教师经过深入研究、多年的教学经验,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与指导,成果的体现。
在教案的编写上,教师应力求科学、详细、全面,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具、教学课时、教学步骤、教学反思等等。
师教案是老师的心血结晶,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当仁不让于师也是强调了学生对待师长的态度需保持尊重与感恩。
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师长的教学,遵循师长的教导,努力学习,尊重师长的辛勤努力。
学生应该尊重教学的过程,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做到课堂听讲、问题积极提问、态度端正。
同时,学生也应该珍惜师长为自己所做的付出,并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再次,当仁不让于师还体现了学生对待师长的态度需持有感恩之心,并将其付诸于行动。
感恩之心是人类的一种高尚情感,能够使人关怀父母、敬爱师长。
学生在学习、工作中,不仅要感激师长辛勤的工作付出,更应该理解师长辅导与教学的艰辛,感激师长的关怀与教导。
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与时间,而学生能够感激与珍惜师教案,是对教师的尊重与感恩的体现。
在教育中,当仁不让于师的理念是教育教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
它要求师生彼此尊重、平等相待,既要尊重师长的智慧与经验,又要求师长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
在教案编写中,教师要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与学生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使教案既能系统地解决问题,又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在教学中形成共同的教育目标。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2)培养学生尊重师长、虚心学习的品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1. “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2. 尊重师长、虚心学习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深层含义;2. 如何培养学生尊重师长、虚心学习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故事案例或事例,以便进行教学引导;2. 准备教学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学校的故事,引出“当仁不让于师”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1)解释“当仁不让”的字面意思;(2)阐述“当仁不让于师”的深层含义,即尊重师长、虚心学习。
3. 案例分析:(1)分享一些关于尊重师长、虚心学习的正面案例;(2)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做到“当仁不让于师”的。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做到“当仁不让于师”,并提出改进措施。
5. 个人反思:让学生写下自己在尊重师长、虚心学习方面的心得体会,以及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6. 总结与布置作业:(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2)布置一道关于“当仁不让于师”的实践作业,如:回家后向父母讲述今天学到的内容,并讨论如何在家庭中体现“当仁不让于师”的品质。
六、教学延伸:1. 开展“尊重师长,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当仁不让于师”的品质;2.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或社区的长者活动中心,让学生亲身体验尊重长者的意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对于“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程度;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其对于“当仁不让于师”的实践情况。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和建议,以便于改进今后的教学;2. 家长反馈: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本节课内容方面的家庭实践情况,以便于跟进教学效果。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认识到尊重老师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情感。
3. 提高学生与老师沟通、交流的能力,学会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交流。
二、教学重点:1. “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2. 尊敬老师的具体表现。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当仁不让于师”。
2. 如何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当仁不让于师”的主题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尊敬老师的具体表现。
3. 情景模拟法:设计一些与老师交流的场景,让学生在模拟中学会如何尊敬老师。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节:导入新课,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2. 第二节:分析尊敬老师的具体表现,如礼貌待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与表扬等。
3. 第三节:讨论如何理解“当仁不让于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老师的重要性。
4. 第四节: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尊敬老师的具体做法。
5. 第五节: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如何尊敬老师。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尊敬老师的真实故事,引发学生对“当仁不让于师”的思考。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使学生深刻理解尊重老师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享几个尊敬老师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尊敬老师的具体做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围绕“如何尊敬老师”这一主题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5. 情景模拟:设计一些与老师交流的场景,让学生在模拟中学会如何尊敬老师。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时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尊敬老师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总结。
3. 家长反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尊敬老师的表现。
2024年《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认识到尊重教师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主动向老师请教、学习的习惯。
(3)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举例、分析等方法,阐述自己对“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教师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2)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担当的精神。
(3)提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2. 培养学生主动向老师请教、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1. 对“当仁不让于师”深刻内涵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仁不让于师”的重要性。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实例教学法: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内涵。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当仁不让于师》2. 教学多媒体设备3. 教学案例及素材4. 作业本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当仁不让于师”的背景和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尊重老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当仁不让于师》,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字典,自行解决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
(2)教师举例说明“当仁不让于师”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4. 互动讨论:(1)分组讨论:学生围绕“如何做到当仁不让于师”展开讨论。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5. 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做到“当仁不让于师”的。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设想: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
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
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
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
课时安排:2—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明确: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课文第4、5、6、7、8。
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19第24》)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2)了解与“当仁不让于师”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故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2)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尊师重教意识,树立正确的师生观;(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2)掌握与“当仁不让于师”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故事。
2. 教学难点:(1)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2)培养学生尊师重教意识,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当仁不让于师”的含义;(2)提问:你们知道与“当仁不让于师”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故事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文化背景和故事;(2)教师提问:请大家谈谈自己对“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2)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2. 调查身边同学对尊师重教的认识和态度,简要总结调查结果。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与“当仁不让于师”相关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深入理解这一概念。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的师生场景,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当仁不让于师”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当仁不让于师”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仁,不让于师教学目标: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设想: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
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
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
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
课时安排:2—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明确: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课文第4、5、6、7、8。
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19第24》)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19第25》)教师明确:1,重要实词问题:毁、逾、伤。
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无以为也(无以:犹言“无用”,不要。
“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仲尼岂贤于子乎(于:比)如之何其可及也(如之:像这样,或不译。
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3,语意略说: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
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
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
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
下面再补充几则: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19第23》)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19第22》)略说:①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
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
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
②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
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19第21》)——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
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9第11》教师明确: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
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阅读9—13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10则略过不看。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6第11》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6第10》12,颜渊死。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11第9》)13,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11第10》)教师明确: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
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eì。
3,语意略说:①第9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
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②第11则“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③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
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
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
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
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
情之所锺,正在吾辈。
”有类于此。
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
4,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
比如: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论语•先进11第7》)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范的印象。
5,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
如: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11第8》)②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
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论语•先进11第11》)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
三、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7第34》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15第36》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7第24》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17第4》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6第28》教师明确:1,理解好以下字词: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
2,语意略说:①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②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
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
③在第6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
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简单辩护。
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④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
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⑤“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性格。
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兴老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
必须明白“予所否者”的“否”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指代什么内容。
南先生认为“否”是“批判”“否定”之意,而“之”是指代“被孔子所否定的人”,全句意为:如果是我所反对、批判的人,上天一定会厌弃他。
而我没有“否”之,则其人尚无大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