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的治学精神
13《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
作者信息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被国民党 特务暗杀。1946年7月17日毛泽东、 朱德同志在唁电中称赞他:“为民 主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敬可佩。” 周恩来同志在悼词中写道:“心不 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 杀人者终必覆灭。”
国学拓展
新月派
新月社:1923年成立,提倡新格律诗; 新月派作家:闻一多、徐志摩、胡适、梁 实秋、朱湘、林徽因、陈梦家、卞之琳。 闻一多倡导诗歌创作的“三美”(音乐美、 绘画美、建筑美),主要作品为诗集《红 烛》《死水》。 徐志摩是著名的“新月派”诗人。写出了 《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秋虫》等 名篇。
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 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 国热情;言行一直的高尚人格。 这是他的人生品格,他以自己 超人一等的才华,超人一等的 努力和超人一等的奉献,来谱 写一步部部著作。他,是口的 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他,有着严谨的“说和做”。 他为祖国谱写《七子之歌》,为 后世人民所传颂。 他,那么一丝不苟,潜心贯注, 迥乎不同。 他一经找到了真理,便义无反顾, 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坚定的民主战士。
他,是中华民族学者的典范,革命者的代表; 他,精忠报国,为祖国沥尽心血,历经沧桑; 他,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 果; 他,十年艰辛,一部著作《楚辞校补》赫然 而出; 他,做了,做的是那么一丝不苟,潜心贯注, 迥乎不同;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 气冲斗牛,声震天;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他更是 祖国的骄傲。
知识拓展
演讲词
演讲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
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
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
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
浅谈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作文
浅谈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作文
我想大家对闻一多并不陌生,是吧!那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
闻一多是汉族人,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代表作是《闻一多全集》。
闻一多先生有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呵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这也是我介绍闻一多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关于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
众所周知,在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殉难的追悼会上,面对反动派的无理取闹,肆意捣乱,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作了一次震憾全国的即席演讲。
演讲结束后,闻一多先生也不幸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毒害,那一次演讲也就成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
虽然闻先生已经不在人世,但其浩然正气激励着无数爱国志士与后来者,正当使他们在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奋力拼搏,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李公朴、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敢为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的奋斗,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才有了今天和平的新中国。
我们无法忘记这位战士,“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闻一多先生虽然已经死了,但他永远活着,他是我心中屹立不倒的丰碑。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第一课时导入一(文本导入):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
”江泽民同志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去探寻赞扬的原因。
导入二(问题导入):也可以故事导入或情境导入。
播放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
熟悉的旋律响起,来自儿时,更是来自一个时代一个爱国学者的铿锵之笔。
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
他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故而有了不朽之《七子之歌》。
这位伟大爱国学者便是闻一多。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感受他的伟大情怀!1.作者简介臧克家,现代诗人。
1905年出生于山东诸城。
在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受闻一多先生的影响很大。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
抗日战争时出版了《从军行》《泥淖集》《淮上吟》等。
1942年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活动,出版《泥土的歌》《十年诗集》《古树的花朵》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全国文联委员、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务,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作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委员,《诗刊》顾问兼编委。
2.交流背景一九四五年十月,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调遣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遭到人民反对。
十一月十九日,重庆各界代表组成反内战联合会,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用一切办法制止内战。
二十五日,昆明学生六千余人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骚扰破坏,各校学生于第二天起联合罢课。
12。 闻一多阅读理解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两人书信来往甚密,相知很深。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三、正课1。
朗读课文,可以由老师范读,或者放录音、录像等,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诵读本文的积极性。
2。
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讨论并归纳: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作为学者的方面。
”写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第二部分:从“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到完。
写闻一多先生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说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
3。
质疑:文章两个部分写出了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
闻一多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讨论并归纳:闻一多先生的前期是一名卓越的学者,后期是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但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4。
质疑: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怎样过渡的? 讨论并归纳: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作者在这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5。
细读文章,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
(1)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研究志趣正浓、向古代典籍钻探、从唐诗入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废寝忘食,几年辛苦,写成《唐诗杂论》。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3)如果作文中涉及到的条款比较多, 又是相互独立的,就用小标题或者“一、 二、三”、“首先、其次、再次”过渡 即可。
(4)如果在写作中,想要提醒人们的注 意,就可以用设问式过渡句。
如:“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 呢?”;“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 上的情况呢?”
3.前半部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 什么精神?
表现闻先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 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 废寝忘食,沥尽心血,十数年 如一日。
4.这部分的“说”有哪几种含义?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者告白自己干了 什么的意思。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 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 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2.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 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 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 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 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 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了的四致壁志”。。
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来自恒兀兀以穷年。空闲
5、6两段起什么作用?
小结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是 “做了再说”、“做了不 说”,而且做出了卓越的成 绩。
1、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 句该怎样理解?
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常常半个月不下楼,人 送雅号:何妨一下楼。
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前后期有什么变化?
? 为什么会变化?
?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
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取得累累硕果。
追念闻一多先生的感悟
追念闻一多先生的感悟闻一多先生,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其短暂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的诗词作品饱含爱国情怀,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民主斗争精神令人敬佩。
本文将缅怀闻一多先生,分享一些对他的感悟。
一、诗词篇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
从《红烛》到《死水》,他以诗人的敏锐捕捉到了时代脉搏,用激昂的词句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在他的诗中,我们能感受到那股激流勇进的青春力量,以及对民族苦难的深切同情。
二、学术篇闻一多先生在学术领域的成就同样令人瞩目。
他精通中西文化,对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均有深入研究。
他的《唐诗杂论》、《楚辞校补》等著作,至今仍被视为学术研究的经典之作。
闻一多先生的治学精神,严谨求实,敢于创新,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三、民主斗争篇闻一多先生在民主斗争中,勇敢地站在了民族解放的前列。
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
在李公朴先生遇难后,他毅然决然地站在了人民的立场上,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四、感悟篇1.爱国主义精神:闻一多先生的一生,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好诠释。
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身。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传承。
2.严谨治学:闻一多先生在学术研究中,严谨求实,敢于创新。
这种治学态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我们在各自的领域中追求卓越。
3.勇于担当:在民主斗争中,闻一多先生展现了勇于担当的精神。
在国家民族利益面前,他毫不犹豫地站在了正义的一方,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4.人文情怀: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性、人生、自然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人文情怀,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总结:闻一多先生的一生,既有卓越的学术成就,又有崇高的民主斗争精神。
他的一生,是一部充满激情、奋斗与担当的传奇。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拓展延伸
(1)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 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 哪个标题更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2) 学习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受到哪些 启迪?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一谈。
课堂小结
本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 方面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先生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 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人物介绍
闻一多,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生 于湖北省浠水。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 学生运动。1925年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 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 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7月15日被特务暗杀。
我们不仅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习 闻一多先生崇高的品格与精神,并把它们贯彻落实到我 们平时的实际行动当中,热爱祖国,保卫祖国。
课后作业
1. 摘抄生动、优美的词句; 2. 与闻一多先生相关的事迹有很多,你知道哪
些呢?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板书设计
闻 一 多
学者: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2.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 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 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 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 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拟人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 作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 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
七年级语文下《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全解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全解《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一篇记叙性文章,主要讲述了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举止和事迹。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全解:一、背景介绍闻一多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为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独立而奋斗了一生。
这篇文章是记叙闻一多先生的重要事迹,通过展现他的言行举止,表现了他的崇高品质和卓越贡献。
二、文章结构1.开头部分:文章开头引用了闻一多先生自述中的话,强调了他的“说”和“做”的重要性。
接着,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现了闻一多先生在学术和革命方面的卓越表现。
2.主体部分:主体部分主要通过叙述和描写的手法,详细介绍了闻一多先生在学术和革命方面的言行举止。
在学术方面,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为学术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在革命方面,闻一多先生勇往直前、不畏艰险,为了民族解放而奋斗。
3.结尾部分:结尾部分总结了闻一多先生的伟大品质和精神,强调了他的崇高地位和影响。
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三、主题思想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展现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质和卓越贡献,通过他的言行举止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和革命精神。
同时,也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号召人们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
四、语言特点1.简洁明了:文章语言简洁明了,表达清晰,易于理解。
2.生动形象: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举止和精神风貌。
3.深入浅出:文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闻一多先生的品质和精神,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人物。
五、表现手法1.叙述:文章通过叙述的手法,详细介绍了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举止和事迹,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人物。
2.描写:文章通过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闻一多先生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品质和精神。
3.议论:文章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通过议论的手法对闻一多先生的品质和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人物。
闻一多的颁奖词80左右
闻一多的颁奖词80左右篇一:写给闻一多的颁奖词100字到200字闻一多颁奖词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直的高尚人格。
这是他的人生品格,他以自己超人一等的才华,超人一等的努力和超人一等的奉献,来谱写一步部部著作。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写给闻一多——民族大义的卫士,民族大义的卫士,书香儒雅的学者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而他却潜心贯注,心会神凝,又向“古典新义”迈进,成为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是他身为学者的真实写照。
在国共关系紧张时,他挺身而出,向全国人民疾呼: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生命作为代价,起草了政治传单,大骂特工,并参加了游行示威队伍。
最终用宝贵的生命,证实了自己的言行。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他,是中华民族学者的典范,革命者的代表.他,精忠报国,为祖国沥尽心血,历经沧桑.他,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他,十年艰辛,一部著作<<楚辞校补>>赫然而出.他,做了,做的是那么一丝不苟,潜心贯注,迥乎不同.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他更是祖国的骄傲。
,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2,昆池为热泪流积所悲国家人才连遭毒手历史是鲜血造成要争政治民主岂惮杀身 3,我辈犹生变悲哀为力量公等不死继传统有人民仰止高亭,永忆春之末章粉碎琉璃,一生奋斗为民主长吟遗作,忍看你的脂膏泪流蜡炬,千秋不息向人间他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主要内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主要内容《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主要内容作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做事迹,表现了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正气凛然、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文“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闻一多: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闻一多诞辰120周年素材运用
素材实战\经典人物程 诚2019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研究与教学的纯然学者生涯,入中国民主同盟,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
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一封家书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北洋政府签署了“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的《凡尔赛条约》。
消息传出,5月4日下午,北京3所高校3000多名学生代表群情激奋,上街游行,并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
“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1919年5月5日清早,前一天晚上才从进城的同学那里听说天安门前掀起风潮的清华学生,惊奇地发现:食堂门口贴出了一张大红纸,上面用工楷整整齐齐地抄着岳飞的《满江红》。
这一下,平静的清华园也沸腾起来了。
贴这张《满江红》的,就是高等科二年级学生闻一多。
清华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参加五四运动时,闻一多说:“清华住在北京,北京学生救国,清华不去参加。
清华,难道你真的不算是中国人的学校了吗?”此次会上,闻一多当选为学生代表。
不久,闻一多就接连接到家中两位哥哥来信,说父亲希望他回乡度假。
原来此时远在湖北老家的父亲,由□编辑/高明燕作文与考试•初中版经典人物\素材实战于无法了解北京真相,出于对爱子的担心,要求他暑假返乡。
而他在给父母的家书中写道:“男在此为国作事,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忠孝二途,本非相悖,尽忠即所以尽孝也,且男在校中,颇称明大义,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1922年,负笈清华整整十载的闻一多于清华学堂毕业,受蔡元培美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他满怀爱国热忱赴美留学。
按清华规定,公费留美的学习年限是五年,但他只呆了三年,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不堪忍受民族歧视的屈辱。
他在诗作里用“一天天底缓刑”来比喻留学的光阴,他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
此间,他创作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七子之歌》,“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样的肺腑之言至今读来仍旧感人泪下。
说和做中心思想是什么
说和做中心思想是什么
《说和做》的主旨: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人格形象及其崇高的革命精神。
全文主要描写了闻一多身为学者与革命家的不同形象,表现了闻一多严谨的治学态度、执著的爱国热情、无畏的斗争精神及其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说和做》的主要内容
《说和做》的原名是《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最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闻一多投身于民主运动,体现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这篇文章记叙了闻一多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精排!】《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内容上:作者引用闻一多先生的 话,将闻一多先生和某些人进行 对比,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对待 “说”和“做”的态度表现为人 谦虚、踏实。
结构上:本文开篇直接点题,开 门见山,同时又设置悬念,层层 递进,更能表现下文中闻一多先 生作为学者的美好品质。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
如何赏析?
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此处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富于感情;
同时化用了《论语》中颜回赞扬孔子的典故,写出了闻一多先 生对于学术研究的刻苦钻研;
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闻一多先生诗兴不作,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 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
1、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对古代典籍的 兴趣浓厚,钻研的刻苦和治学的勤奋。 3、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大家体会,如若改成:
他正研究古代典籍,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1、研究一词为静态,向......钻探则是将叙述由静态转变为动态。 不仅仅是客观的介绍,更充满了热情的称赞。 2、钻探意为“钻研探索”,相较于“研究”,更加深刻地写出了闻 一多先生研究学术的认真、专注、孜孜不倦。 3、表达了作者对于闻一多先生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品味第一部分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怎样的特点?请推荐你认为最有表 现力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写出了闻一多研究古代典籍的殷切心情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 3 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
药方。 比喻
写出了他目光的深邃及钻研的精深
闻一多力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之路,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闻一多先生的颁奖词
闻一多先生的颁奖词
如下:
1.严谨努力学习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心,行事一直的高尚人格,这是他的半生品格。
他以自己超人一等的才华,超人一等的努力和超人一等的奉献,来谱写一部部著作。
2.民族大义的卫士,书香儒雅的学者。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是他身为学者的真实写照。
在国共关系紧张之时,他挺身而出,向全国人民疾呼: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最终用宝贵的生命,证实了自己的言行。
他,是行动的高标!他,是中华民族学者的典范,革命者的代表。
写给闻一多的墓志铭150
1.他,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他,无私无畏、英勇奋斗的革命者。
爱国心的中国人;他,一语中的大写字母。
闻一多先生,他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2. 他是一位爱国诗人,胸中跳动着一颗愿意呼号、舍己献身的诗心;从唐诗到楚辞,再到古典新义,他又何妨去读楼,深入中国古典文学的地层,在纸堆里著书立说;
作为斗士,他在爱国大会上演讲,示威游行的领头羊,总是为了中国的独立、和平而不辞辛劳、四处奔波;
3、夜夜提笔写,三更磨墨出杂。
一口忠于自由,一生一世为革命献身!一诗一文一烟斗,一脊一吼,一画一印,一代英豪一红。
文学《说和做》臧克家
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
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 1946年7月15日,在
补》、《古典新义》等。 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
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 身亡。毛泽东同志评价
后无来者。
他“拍案而起,横多
师:诗人臧克家又是怎样评价闻一多先生的呢?请 从文中找出。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大勇的革命烈士。
其三,评价触及人物或事物内核。纵深开掘,彰显人物的精 神。要体现出人物的闪光心灵、人格魅力,或是坚强的意志、 崇高的思想品质等,最好能体现一定的哲理。文学奖的颁奖 词针对的主要对象不是作家而是作品,其内核是作品的思想 内容、表达形式及其社会意义。
埋头一室,孜孜不倦,在学术
的高峰上不断登攀;昂首大街, 宣传真理,挽民族危难之际。他, 是口的巨人;是行的高标。
qì
jiŏng
kuī wù
气冲斗牛 迥乎不同 目不窥园 兀兀穷年
我会写 给下列字词注音:
地(壳)qiào 仰之( 弥 )高 mí
(兀兀)穷年 wù(炯炯)目光 jiǒng
(锲)而不舍 qiè 群蚁排(衙)yá 目不(窥)园 kuī (迥)乎不同 jiǒng
我释义
目不窥园: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
请大家精读课文,斟字酌句,在文中找出关键 词句并做勾画批注。
10段: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 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 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11段: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 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对偶句:句式工整,朗朗上口,富于音乐美和诗意美。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 越锲而不舍。”
闻一多先生深夜研究作文
闻一多先生深夜研究作文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民主斗士,他的勤奋与刻苦在学术界传为佳话。
深夜研究作文这一情景,生动描绘了闻一多对待学问严谨专注的态度。
据记载,闻一多先生在学术研究上有着极其严苛的自律精神和忘我投入的工作热情。
他常常挑灯夜战,沉浸于古代文学、诗词歌赋的研究之中,对每一篇文稿、每一首诗作都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力求精准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精神内涵。
这种深夜钻研的精神,不仅体现了他对学术的热爱与执着追求,更是他“言必有物,行必踏实”人生信念的具体实践。
在他的影响下,我们应当学习这种对于知识探索的坚韧不拔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里都能做到刻苦钻研,不断进取。
闻一多颁奖词
闻一多颁奖词他,是中华民族学者的典范,革命者的代表.他,精忠报国,为祖国沥尽心血,历经沧桑.他,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他,十年艰辛,一部著作<<楚辞校补>>赫然而出.他,做了,做的是那么一丝不苟,潜心贯注,迥乎不同.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他更是祖国的骄傲。
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直的高尚人格。
这是他的人生品格,他以自己超人一等的才华,超人一等的努力和超人一等的奉献,来谱写一步部部著作。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写给闻一多——民族大义的卫士,民族大义的卫士,书香儒雅的学者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而他却潜心贯注,心会神凝,又向“古典新义”迈进,成为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是他身为学者的真实写照。
在国共关系紧张时,他挺身而出,向全国人民疾呼: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生命作为代价,起草了政治传单,大骂特工,并参加了游行示威队伍。
最终用宝贵的生命,证实了自己的言行。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为民主为和平为大众成仁取义反独裁反内战反特务虽死犹生2,昆池为热泪流积所悲国家人才连遭毒手历史是鲜血造成要争政治民主岂惮杀身3,我辈犹生变悲哀为力量公等不死继传统有人民仰止高亭,永忆春之末章粉碎琉璃,一生奋斗为民主长吟遗作,忍看你的脂膏泪流蜡炬,千秋不息向人间您是一粒健全的种子,随着中国的天亮,随着太阳光的照射,普天四海而且万年永劫,由一而多,你的名字和你自己一样便代表了真理。
”您爱国为民的浩然正气、舍生取义的铮铮铁骨、永不停步的奋斗精神、爱憎分明的严正立场、耿介忠诚的高尚情怀、会通博观的学术造诣、精严缜密的治学态度、淡泊清廉的生活风范,我们应当永远继承和发扬。
您的一生是上下求索,奋进不息、融合中西,联结古今、忠诚坦荡,虽死犹生、人格完美,形象永立的崇高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学刊2010年第4期(总第94期)郭沫若佚文
闻一多舶治学精袖
郭沫若
闻一多先生遇难,很快也就一周年了。
一周年了,中国局势还未澄清,而且可能还有一段更混沌的时期,在追怀故人上实在不免增加怅惘。
一多先生的死对于民主运动上固然是一大损失,而对于文化研究上也同样是无可补偿的一大损失。
这几天因为追念一多,我把他的几种关于旧文献的著作又细细翻阅了一遍。
他那实事求是的精神的彻底,工夫的深厚,考证的精确,见闻的超拔,实在是令人佩服。
好些新的人对于旧的东西一概不谈,谈时也谈得非常门外。
因此惹得一些自命卫道者流,遑遑然,栖栖然,甚至鼓睛爆眼地愤愤然,以“道丧文敝”为浩叹。
其实那些自命卫道者,懂得什么是“道”,什么是“文”!不忙去骂那些“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皮的男盗女娼”的无耻之徒。
就是一些认真严肃的道学家,又有几个人懂得许汶长、郑康成,懂得朱晦庵、陆九洲呢?
旧的人每每说新学一输入,旧学就扫
2地。
其实在新学未输入之前,旧学早就扫地精光了。
而在反面,奇怪得很,新学一输人了之后,旧学倒反而苏活了转变,这是事实,只有不懂新学也不懂旧学的人,才能瞒着眼睛抹杀这个事实。
新学是什么?就是更能实事求是地运用科学方法而已。
这方法不限于旧时的人所谓“做学问”,在任何技艺生产方面都可适合应用,而同样发抒着推陈出新的功能。
例如绘画雕刻音乐建筑等,近年新法一被采用,不是都有焕然一新的现象吗?
就打从“做学问”一方面来说吧,现在还有那种假充卫道的人吗?请他们来看看闻一多先生的著作;看他的“周易义证类纂”(清华汇报第十三卷第二期,民国三十年十月),看他的“庄子内篇校稿”(学术季刊文哲号一卷二期,民国三十二年九月).看他的“楚辞校补”(民国图书出版社,三十一年三月),这些考证工作,我相信就是清代的朴学大师戴东原、段玉裁、王念孙复生,都是会另眼相看的。
就是这些著述打破了那些狂妄的卫道者的谰言,说什么
新学一兴,旧学即死。
学问那有什么新旧呢?能实事求是的人,搞新的也行,搞旧的也行,不能实事求是的人,新的搞不通,旧的也一样搞不通。
然而却只有不通的人总爱哭丧着一个面孔胡说白道。
一多先生的仔细周到,真是到了可以惊人的地步呀。
例如他的“楚辞校补”一书,卷头所列的“校引书目报本表”便有六十五种之多,同时代人的著作还没有列在里面。
这是在抗战期间在昆明那样偏僻的地方所成就的工作,这种认真严肃丝毫也不苟且的态度,不是值得每一个人效法的吗?这书在民国三十二年是得过教育部学术奖金第二等奖的,当时我也叨列为审查者之一人,因此我得以看见,一多先生所亲笔校改的送审本,不仅在重要的地方有些删改添补,就连一个符号,一个字的偏旁结构,他都有仔细的改正(我现在手中的是“据著者手校本再校补”本,就是那时照着抄下来的,将来出全集时或许可供参考)。
这种周到的负责任的态度,对于我实在是留下了很深刻而铭感。
一多先生的确是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模范,无论在做人做学问方面的态度吧,他的考证的工夫,是近代科学方法与清代朴学方法的综合,近来采取这种路线的人渐渐多起来了。
然而却有两种偏向发生,一种是驱遣资料或运用原则,每每不加节制,泛漫而无所归宿,这种偏向在章太炎先生的音韵研究上已经就表露着,而近来尤为脱轨。
好些学人爱驰骋想像,差不多成为了想像的俘虏,就像蜘蛛织网却把自己网着了,脱不掉身。
一多先生是没有这种偏向的,他的想像力固然十分丰富,然而他驱遣资料却很有节制而不泛漫。
另外一种偏向是新的卫道者姿态出现得很神气。
钻研考证的人,钻进去便钻不出来,而且在那牛角尖子里,自行称王作霸,他们自视甚高,俨若康成转世,东原再生。
真是一个不得了、了不得的神气。
这种人连自己所作的工作的评价都还没有摸清楚,实在是怪可怜悯的。
一多先生不是这样的人,他对于做学问的步骤,弄得非常清楚,请看“楚辞校补”的引言吧!
“较古的文学作品所以难读,大概不出三种原因。
(一)先作品而存在的时代背境与作者个人的意义形态,因年代久远,史料不足,难于了解;(二)作品所用的语言文字,尤其那些“约定俗成”的白字(训诂家所谓“借假字”)最易陷读者于多岐亡羊的苦境;(三)后作品而产生的传本的伪误,往往也误人不浅。
楚辞恰巧是这三种困难都具备的一部古书,所以在研究它一时,我会针对着上述诸点,给自己定下三项课题:(一)证明背境,(二)诠释词义,(三)校正文字。
”
他这三项课题,其实是攻治古学上一般的课题。
汉人只在第二第三阶段上做了些工作,宋人没有充分经过第三阶段便跳到第二阶段,因此往往失真。
清人又回到第三阶段来再从新出发,然而也只走到第二阶段而止。
一多先生接着说:“三项课题本是互相关联的,尤其(一)与(二),(二)与(三)之间,常常没有明确的界线。
所以要交卷最好是三项同时交出。
但情势迫我提早交卷。
而全部完成,事实上又不可能,我只好将这最下层,也最基本的第三
3
项——校正文字的工作,先行结束。
而尽量将第二段——诠释词义的部分容纳在这里,一并提出。
这实在是权变的办法,我本心极不欲这样做,可是如果这样来,能保证全部工作及早赶完,藉此可以腾出时问来多作点别的事。
”
这序是作于“三十年十二月八日”,一多先生赶着要“腾出时间来多作点别的事。
”这用心是很悲壮的,而对于“花上了十年左右的光阴”的工作,他却没有把它偶象化,看得来神圣不可侵犯。
你看他是怎样看法呢?他只认为是第三段第二段的初步工作。
他这决不是客气,而是站在一种超越的地位来批判一切的对象的!这种态度不尤其是难能可贵的吗?
认真说,中国的旧文化的批判——时代背景与意识形态的批判,就是一多先生所说的第一段工作,二千多年来都没有人
4做,有的虽然做了,但做者还不够格,因此做出的成绩实在不好。
这段工作正等待着像一多先生这样,踏实地走了第三第二段,而且有眼光的人来做,这不是永远值得悲愤,值得怆痛的事吗?
一多先生的遇难不仅是民主运动上的一大损失,而且在文化研究上确实是一个无可补偿的浩劫。
我们面对着目前猖獗的狂澜,更当怎样加紧精神来追随着他呀!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颜回对于孔仲尼说过的几句话,我今天对于闻一多正想这样说,不要忘记“一人倒下去,千百万人的起来!”
(原载1948年8月《骆驼文丛》新一卷一期)
(责任编辑:王锦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