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化学教案第二章__我们身边的物质
最新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精品教案-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第2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
2.2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地位、作用,知道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作用。
2.了解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并能进行判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以及与水的反应。
2.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大气中CO2含量的多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使学生关注环境,逐步树立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课前准备仪器:软质矿泉水瓶、各种橡皮塞、导管、试管、酒精灯、锥形瓶、试管夹等。
药品:二氧化碳、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你们猜一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答案要点:二氧化碳。
【教师引导】展示一幅幅绿水青山的图片。
二氧化碳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离开了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无法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充足的氧气。
那么,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循环的呢?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1.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人和动植物的呼吸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过渡】二氧化碳气体在自然界中不断循环,那它的含量会不会大幅度的变化?如果二氧化碳增多,会有什么危害?2.空气中CO2增多的原因及危害人口增多、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量森林遭到破坏,导致大气中CO2含量不断上升,引起温室效应。
3.控制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等。
二、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实验探究:观察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描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沪教初中化学九上《2第2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word教案 (1)
第2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本章学习要求: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简单知识以及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方法。
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2.掌握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主要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重要用途。
3.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其工业制法。
4.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5.认识水的组成,知道蒸馏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
了解水的净化的实验室方法及工业方法。
6.初步认识两种常见的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对燃烧和缓慢氧化的现象有所认识。
7.对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有清醒的认识,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8.积极参与有关的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活动,识别并会使用课本实验中所见的化学仪器,规范自己的实验操作行为。
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对空气的成分有进一步的了解。
2.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4.对当今的空气质量状况有所了解,知道空气的污染源以及消除空气污染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探究空气的成分<实验探究1>“捕捉”空气(如课本第28页图2-3)1.你能想出一些办法“捕捉”到空气吗?你能把一瓶空气转移到另一只瓶中吗? 2.介绍认识实验仪器:分液漏斗、集气瓶、导管、双孔塞、水槽。
3.介绍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实验探究2>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如课本第27页图2-1)(1)原理:选择一种在空气中反应只消耗氧气而不与其他气体反应,且生成物为固体的物质(首选物质为红磷),从而使集气瓶内压强减小,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集气瓶中。
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即为原来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
(2)实验装置:课本P 27图2-1(3)实验现象:红磷(暗红色粉末)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51。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各体积分数;2、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
3、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4、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认识保持空气洁净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能用实验说明空气是混合物;2、通过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初步学习科学实验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如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2、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第一课时:探究空气的成分一、了解空气[新课引入]: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生命就难以存在。
目前你知道空气有些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出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理由。
[问题情景]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你能“捕捉”到它吗?学生举例:如用注满水的集气瓶、塑料袋、注射器等。
怎样将你捕捉到的空气弄到另外一个集气瓶中?[实验探究]课本P28“活动与探究”1、了解仪器的名称和用途:2、实验步骤:(1)(2)(3)[实验思考]这个实验说明空气有什么性质?二、认识空气的成分[引入]空气就像一个“大家族”,其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是不相同的。
如何用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1)将图2-1所示集气瓶的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加以标记。
(2)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胶管上的止水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3)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实验思考]1.为什么要将集气瓶的容积划分为5等份,并加以标记?2.点燃的红磷(用燃烧匙)为什么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如果将点燃的红磷慢慢伸入集气瓶,结果又如何?3.为什么要等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实验结论][讨论交流]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3.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是什么?4.打开止水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5.如果实验中,红磷在集气瓶里已经全部燃烧,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为什么?[精要透析]1.用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在此实验中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要使实验成功关键要注意哪些问题?[解析]: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可观察到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一段时间后,钟罩内的水面上升约1/5,说明红磷燃烧生成的白烟能溶解于水,由于钟罩内空气中的氧气被全部消耗,冷却后,钟罩内的水面会上升到钟罩体积的约1/5处,[实验现象说明]:(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4/5。
九年级化学 第2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沪教版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一、本章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本章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作为研究物质的开端,主要包括人类生命活动无法离开的空气和水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组成、性质、制法及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去探索物质的奥妙,进一步体会化学研究的内容及如何研究物质。
二、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共包括四部分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物质,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空气的组成、空气成分的研究以及空气的重要用途;第二部分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制法;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及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第四部分包括水的组成,净化及水污染和它的防治措施,这四部分内容看似独立成节,但又是相互联系的。
三、本章知识与社会热点、生产生活、科技前沿等方面的联系或体现
本章所研究的内容都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其中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都是我们的生活、生产密不可分,同时空气的污染、水污染以及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危害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氧气、氮气、稀有气体在科学研究和高科技领域有广泛的用途。
四、学法建议
1、注重知识的积累,注意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区别,通过类比掌握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组成、性质。
2、加强参与意识,亲自参加试验活动,培养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3、注重化学与生产、生活、科技方面的联系,培养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关心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019-2020年沪教版化学九年第2章《我们身边的物质》word学案
点燃 2019-2020年沪教版化学九年第2章《我们身边的物质》word 学案【学习目标】1、能用实验事实说明空气是混合物2、能用实验方法“捕捉”空气,采集空气样品3、记住空气的组分和各组分的体积含量【学习重点】用实验事实说明空气是混合物【学习难点】1、能对有关的实验现象进行正确观察及准确描述2、能正确判断一些常见的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自学导航:1.同学们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你知道空气里含有 、、 等物质。
2.根据你的观察,空气是什么样的?课堂演练3. “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实验: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中加入 红磷,使红磷燃烧后 ,其目的是 ,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上点燃,并 伸入集气瓶内,观察到的现象是 , 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可观察到 ,从而可以得出 (本实验的目的)。
如果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现象比理论值偏小,则可能的原因有(写出三点)(1) (2) ;(3) 。
另外还得出氮气的有关化学性质 。
4.通过实验测定,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各组分气体的按体积分数大约是。
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
5.混合物是 组成的,无固定符号表示,无固定的物理性质,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如 。
纯净物是 ,有固定符号表示,有固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如等。
课堂检测6. 下列说法与空气组成成分的性质不符合的是()A.从冰箱取出瓶装的饮料放在空气中,不久瓶的外壁出现水珠B.灯泡中充入氮气,使灯泡经久耐用C.由于氮气不活泼,因此不能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D.澄清石灰水长时间与空气接触,表面会结一层白膜7. 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最好选择下列哪种物质 ( )A.木炭 B.煤 C.磷 D.碳酸氢铵8. 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气体是()A. 氮气B. 氧气C. 二氧化碳D. 稀有气体9.下列常见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啤酒 B.食醋 C.加碘食盐 D.蒸馏水10. 下列气体中属于混合物的是()A.氧气B.二氧化碳C.天然气D.氮气拓展延伸11. (08广东揭阳)27.在一充满空气的瓶子中,若要将其中的氧气除去,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分。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教案 (新版)沪教版-(新版)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化学教案
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目标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3.观察相关实验现象,掌握碳、铁、硫、磷、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氧化反应概念的形成教学过程:【情景创设】运动会场上燃烧的火炬,火箭的发射,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潜水,抢救危急病人,光合作用,腐烂的葡萄,引导学生回答:氧气是我们身边熟悉的物质,它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氧气可供给呼吸,氧气可支持燃烧,氧气能使物品腐烂,氧气能发射火箭……化学上要系统研究某种物质一般都有一个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研究它的用途,然后还要研究它的制法。
今天,我们学习氧气也是从这三个方面来学习。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化学性质是指。
物理性质是指,如物质的等。
【新知导学】:1.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三态的转变。
一个大气压下,温度时氧气变为色的体;温度时,氧气变为色的状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
许多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
在某些条件下,物质与氧气反应比较,如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通常比在空气中;某些在空气中不易燃烧的物质在中却可以燃烧。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一)认识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____色____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_____,氧气______溶于水,液态氧为________色,固态氧为_______色。
2. 化学性质活动与探究:观察并思考,完成下列内容:(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光,放出,生成的气体能使。
文字表达式:。
问题思考:如何证明集气瓶中的气体是氧气?(2)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色火焰,放出,生成一种有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四射,放出;生成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
实验思考:①将铁线绕成状;其目的是,在铁丝的末端系上,其目的是。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2.1性质活泼的氧气第1课时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知道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原理和方法,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
(3)认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认识氧化反应。
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4)认识水的组成;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
(5)知道地球上水的存在和分布情况,知道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初步懂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6)了解天然水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其常规处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会观察、记录化学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体会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通过学习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体会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间的区别和联系。
(3)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思路。
(4)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及实验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出水的组成。
(5)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自来水的一系列净化过程,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及使用硬水带来的危害;了解水的净化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图表等形式来了解水资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产生“温室效应”,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3)利用电解水实验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4)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5)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增强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并能在生活中以实际行动来关心、保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水资源,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第2节奇妙的二氧化碳教案1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第2节奇妙的二氧化碳教案1沪教版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第2节奇妙的二氧化碳,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以及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身边的化学物质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二氧化碳作为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性质和作用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对环境的影响;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验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环境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对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验证。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需的仪器、试剂等。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如氧气、氢气等气体的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对二氧化碳有初步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取二氧化碳,并观察其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复习(第2课时)-教案-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复习(第二课时)复备人复备时间教学目标1、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药品,收集方法,检验方法2、运用典型习题对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加以巩固并进行适当拓展教学重点灵活运用知识点,正确进行解题目教学难点通过知识点的复习,对氧气、二氧化碳、水的性质加以巩固教具准备多媒体课前预习(见作业纸)教师复备内容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方式一、知识要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是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固体或液体),反应条件(是否加热)决定的;收集装置是根据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决定的。
反应物状态:固体与固体混合固体与液体混合反应条件:加热不需加热装置A 装置B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排水法二、实验室制取氧气与二氧化碳(1)药品(2)反应原理(3)气体密度与空气的比较(4)发生装置(5)收集方法(6)检验方法三、例题分析例1 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室制取CO2装置图,请指出图中的错误。
【分析】实验室中气体制取装置选择的依据是: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发生装置;根据产生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装置。
在上图的发生装置中,长颈漏斗若不插入液面以下,产生的气体会从漏斗口逸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是什么?从六个方面进行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与二氧化碳,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巩固学生回答:该装置中存在错误的地方,并且正确进行改进出,导气管伸入液面以下,则不能导出产生的CO2气体。
上图中收集装置适合难溶于水的气体,CO2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故只适宜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小结】①发生装置图中:长颈漏斗没插入液面以下;导气管伸人瓶内过长,只需露出活塞一点即可。
②收集装置图中: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只能用向上排气法收集。
例2实验室提供以下常用仪器,供完成下列气体制取实验时选取用(不可重复选用)(1)实验室采用加热高锰酸钾晶体制取氧气时,其发生装置必需选用的是上述仪器中的,还缺少的仪器是(2)过氧化氢溶液俗称双氧水常温下是一种无色的液体,它在土豆块的催化作用下能迅速分解,放出氧气。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一)(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1.识记空气的主要成分和体积分数。
2.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对物质进行简单分类。
3.会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二.重难点1.空气的成分与探究空气成分的方法。
2.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
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思考: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二)新知识导学:1.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证明它的存在吗?能“捕捉”到它吗?(“捕捉”空气的实验)2.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1)实验仪器有(2)阅读实验步骤,演示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点燃红磷后,打开止水夹前观察到文字表达式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3)思考下列问题:①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②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③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是氮气吗?④打开止水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五分之一的水?(4)(交流与讨论)a.实验中为什么要使用磷,而不用木炭?b.如果还是要利用木炭燃烧来完成实验,我们该怎样改进?c.某同学进行该实验中,发现实验结果进入集气瓶中液体体积远不足1/5,为什么?3.空气的成分:(1)空气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和杂质(2)为什么空气成分的比值保持相对稳定?4.物质的分类是混合物,例如:是纯净物,例如:有固定的组成,没有固定的组成。
5.典型例题请你区别下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①矿泉水②板蓝根冲剂③干净的空气④纯净水⑤雪碧⑥氧气⑦食醋⑧牛奶【解析】矿泉水、雪碧、牛奶、食醋中除水外都含有其他成分;干净的空气也是由氮气、氧气等成分组成的混合物。
【答】纯净物有:④⑥;混合物有:①②③⑤⑦⑧。
四.巩固练习1、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按质量分数计算,空气中约含有氧气21%,氮气78%。
B.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第二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 第1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2.1性质活泼的氧气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蜡烛、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木炭、蜡烛、铁丝等在氧气中的燃烧)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初步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化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木炭、蜡烛、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描述。
课前准备仪器:坩埚钳、集气瓶、燃烧匙、磨砂玻璃等。
药品:木炭、蜡烛、铁丝、水、火柴梗、氧气等。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气体是哪一种?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确定空气中它的含量的呢?答案要点:氧气;红磷的燃烧实验。
【教师引导】结合前面的问题,再让学生观察一瓶纯氧气,阅读课本,查看课本插图,让学生总结出氧气的物理性质(学生抢答)。
一、认识氧气的性质1.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密度比空气稍大、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把氧气加压降温后可以先变成淡蓝色的液体,再降温可变成淡蓝色的雪花状固体。
【问题讨论】(1)平地和高原(高山)上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有哪些差异?(2)冷开水是否适合养金鱼?【过渡】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接下来我们要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师设疑】大家都知道,很多物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你能举几个例子?答案要点:蜡烛燃烧、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燃烧发出火焰,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雾,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石蜡【交流讨论】(1)为什么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答案要点:物质燃烧是否旺盛与氧气的浓度和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机会)大小有关,接触面积大,氧气浓度高,则燃烧更旺。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复习课教学设计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化学物质的名称。
(2)教师提问:“这些化学物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3)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纯净物与混合物、元素与化合物、物质的量与摩尔、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等基本概念。
2.教学过程:
(1)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如蒸馏水与盐水。
(2)讲解元素与化合物的概念,通过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式,让学生认识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3)以生活中的实例,如一袋糖的重量,引出物质的量与摩尔的概念,解释它们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4)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化学反应的过程,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包括:纯净物与混合物、元素与化合物、物质的量与摩尔、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等。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身边化学现象的能力,如:为什么食盐能溶解在水里?为什么铁会生锈?等。
6.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7.教学反思:课后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图片,如食盐、糖、醋等,引发学生对身边化学物质的好奇心,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1.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身边的纯净物与混合物,并简要阐述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九年级化学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教案 沪教版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一、空气的成分空气是一种含N2(78%)、O2(21%)、CO2、H2O、稀有气体及粉尘组成的混合物。
1、O2:食物变质、钢铁生锈、白磷自燃;2、CO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碱溶液吸收CO2而变质;3、H2O:NaOH固体、粗盐、糖潮解吸水、浓硫酸吸水、生石灰(CaO)吸水而变质;4、N2、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作保护气体。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4P+5O2 = 2P2O5)消耗装置中的氧气,使装置中的压强降低,引起水倒流。
流入装置中水的体积就是氧气的减少的体积。
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时发光、放热、产生浓厚的白烟(固体小颗粒);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倒流,约占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4、注意:装置要有良好的气密性;红磷的量要足够;燃烧后生成物是固体。
三、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气体类和粉尘类)酸雨: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值)低于5.6的雨水危害: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会妨碍水中鱼、虾的成长;酸雨还导致土壤酸化,使土壤的营养流失,危害植物的生长,危害森林的生长;腐蚀建筑材料;危害人体健康。
防治:一是减少污染,可采用低硫的煤、石油、天燃气等燃料,以及加工制成低硫或脱硫的燃料;或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等。
二是进行回收处理,综合利用,如硫酸厂的尾气可采用氨吸收法、石灰乳吸收法等进行回收。
硝酸厂尾气可采用碳酸钠溶液吸收法、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法等。
四、氧气1、组成与结构氧气是由元素组成;氧气是由大量的构成;每个氧分子是由构成。
2、物理性质:(常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液氧与氧气都是由构成的,是分子间的不同,是同种物质,不同的状态。
3、化学性质:氧化性、助燃性⑴、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变质、钢铁的生锈都是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缓慢氧化作用⑵、在点燃或加热下,很多物质能与氧气反应2Mg+O2 = 2MgO 3Fe+2O2= Fe3O4 2 Cu +O2 = 2 CuO 4Al+3O2 = 2Al2O3CH4+2O2= CO2+2H2O其中,铁燃烧的实验中,应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的或铺一层,防止;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混合点燃可能引起爆炸,故在点燃前应先。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新)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二章课后习题,特别是涉及到物质性质、分类、微观结构及基本化学反应类型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行一次家庭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分析反应原理,撰写实验报告。实验主题可从以下建议中选取: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物质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树立正确的物质观,认识到物质既有利也有弊,学会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环境污染和防治,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4.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了解化学在国家和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重点: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提高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物质观,认识到化学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难点: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形成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资源,形象直观地展示物质的性质、微观结构等,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3.结合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沪教版化学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学案
收集氧气
收 地冒出时,开始收集。当气泡从瓶口向外冒出时表明瓶内已经
集满氧气,在水下盖好玻璃片取出,正放在桌面上。
撤离导管 熄灭酒精灯
离(利)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从水槽中撤离,后熄灭酒精灯。
熄(息)
第 4 页 共 28 页
南京外国语淮安分校九年级化学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学案 2. 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水槽中的水变红了:
8.右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图中是否有错误,如
有错误,指出错在哪里,应当怎样改正?
第 6 页 共 28 页
南京外国语淮安分校九年级化学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学案
第 3 课时 性质活泼的氧气(3)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实验室采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装置和步骤;
2. 了解实验室里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的方法;
3. 了解催化剂的概念。
二、课前预习
1. 实验室采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反应文字表达式是
。
实验室中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的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是
,
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加热到不产生气体为止,剩余的固体有
,
以上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中都出现的一种共同物质是
(
)
A.可以支持燃烧 B.可以供给呼吸 C.用于冶金、炼钢 D.可以作燃料
9.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3)燃烧红磷制造烟幕:
;
10.如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初三化学学案沪教版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rar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第一课时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1)【预习导航】1.空气按________分数计算,氮气约占______,氧气约占______,稀有气体约占______,二氧化碳约占______,其他气体和杂质占______。
2.白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_____ _____,并放出大量的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___________发现空气中还有氩气。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混合物,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纯净物,例________。
5.我们生活中橱房常用的加碘盐、食醋、料酒等都属于_______ ,因为他们都是由_______或_________组成的。
水、二氧化碳、氧气等都属于_________,因为他们都是由________ 物质组成的。
【基础巩固】1.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是(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2.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 )A.法国的拉瓦锡 B.瑞典的舍勒C.英国的道尔顿 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3.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 ( )A.78升 B.78% C.21升 D.21%4.下列家庭常用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牛奶 B.酱油 C.蒸馏水 D.葡萄酒5.下列有关空气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空气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资源B.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昧的气体C.空气成分中的氧气的用途最大,含量最多 D.通常状况下空气的成分固定不变6.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 )A.二氧化硫 B.稀有气体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7.小明用右图2—1—3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正确的是 ( )A.使用红磷的量多或少,都不会影响实验结果B.燃烧足够的红磷可使进人容器的水占容器的4/5C.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下降,水面上升D .红磷一燃烧完,就要立即观察,并记录水进人容器的刻度8.哪些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下列成分?(1) _________,说明空气中含有氧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2.了解什么是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能进行区别;3.了解排水集气法的基本原理;4.简单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以及空气的污染和污染防治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判断空气的组成;2.能区别简单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2.初步了解简单仪器的使用,学会简单的实验操作;3.了解氮气、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和用途;4.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预防大气污染。
过程与方法: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的愉悦,学会观察、思考、分析、联想,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善于交流与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培养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空气的成分,纯净物、混合物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式:科学探究,实验——讨论——归纳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出问题:1.你对空气了解多少;2.你能证明空气的存在吗?3.你能“捕捉”到空气吗?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积极发言的习惯。
一、探究空气的成分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 %,氦、氖、氩等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是混合物。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
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
讲解: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是一种有多种成分的气体,且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不相同的。
1.观察红磷燃烧现象;2.观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归纳小结、整理知识。
引出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讲述空气成分的发现史,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学生实验:“捕捉”空气的实验。
提问:怎样把一只集气瓶中的空气“捕捉”到另一只集气瓶中?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氮气和稀有气体讲解氮气的性质和用途,使学生对空气中主要成分氮气用途有所了解。
植物吸收氮的原理:引导学生阅读并讲解,讲述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和它在生产和科研中的用途。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知识面,形象、直观地了解稀有气体。
三、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提问: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被污染后空气会造成哪些危害?3.怎样防止空气被污染?设计意图:联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日报: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首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环保意识。
小结: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教学目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过程与方法: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重点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5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其次是(),还有(),()和(),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呢?【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红磷的燃烧实验。
【问题引入】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比如小白鼠的缺氧实验)而不是用肉眼去看?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回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确认目标】这节课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认识氧气的性质【问题讨论】描述氧气物理性质。
想一想,氧气有味吗?氧气溶于水吗?【回答】无色、气体,无味,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回答】靠腮呼吸。
氧气来自水中。
【结论分析】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
(4)液态(沸点—183°C)、固态均为淡蓝色。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阅读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1.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白光。
2.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回答】二氧化碳【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阅读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瓶底铺少量的沙子(或少量水也可以),思考为什么?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集气瓶中。
描述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的沙子(或水)?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
【结论】此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铁缓慢氧化生成的红色的氧化铁。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阅读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1.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
2.将燃着的硫粉伸入集气瓶中。
现象:剧烈燃烧。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提问】这种带刺激性气味是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
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在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阅读实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1.将小半截蜡烛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中点燃2.把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
现象:剧烈燃烧,蜡烛很快就燃烧完了,集气瓶内壁有小水珠。
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集气瓶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了什么?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回答】有水珠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
【结论】蜡烛(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问题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思考并回答】(更剧烈),(活泼)【阅读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
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
【提问】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思考并回答】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可助燃(支持燃烧)。
【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抻入气体中,若木条燃烧复燃,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
结论: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以支持燃烧(助燃)【讲述】我们说一种物质的性质决定了他的用途,那么,氧气有哪些用途?二、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助燃)【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木炭、硫、铁,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三、氧气的获得教学目的: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
教学意图: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阅读实验】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小结】用酒精灯加热氯酸钾至较高温度时产生氧气,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
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
教学意图: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阅读实验】将试管内的二氧化锰迅速倒入热的氯酸钾中,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管口内观察现象。
观察记录:热的氯酸钾中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
教学意图:学会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比。
【阅读实验】待试管内不再产生气体时再加入少量氯酸钾并加热,把带火星木条伸入管口内观察。
【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无变化。
观察记录:试管内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
答:二氧化锰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
教学意图:通过认真分析实验的发生、发展和条件,找出规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原理(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催化剂):(2)加热高锰酸钾教学意图: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文字表达式,知道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起催化作用。
【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哪些仪器?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选用哪些仪器?2.收集方法(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略重或密度比空气略大)答:实验室制氧气需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酒精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选用的仪器有水槽、集气瓶、玻璃片。
教学意图:从氧气的物理性质思考、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制法的关系。
【问题】给试管中固体加热应如何操作?为什么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为什么?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操作?答:(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后炸裂试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