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答谢中书书 27记承天寺夜游 用1 - 副本
27《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27《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27《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秦升传二、一词多义:【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三、古今异义:【时】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歇】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颓】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四、词类活用【辉】五色交辉(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五、问题探究思考:1.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什么感情?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
表达了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6.最能体现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
“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记承天寺夜游》一、重点词语1.欲:想要2.户:这里指门。
3.欣然:欣,高兴,愉快。
4.念,考虑,想到。
5.遂:于是,就。
6.寝:睡,卧。
7.相与,共同,一同。
8.步:散步。
9.中庭:庭院里。
10.空明: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1.交横:交错纵横。
12.盖:原来13.但:只。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赏析(甲)《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1)念无与为乐者()(2)盖竹柏影也()(3)晓雾将歇()(4)四时俱备()10、用原文填空(3分)(1)《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是:答:(2)《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句子是:答:11、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闲人”即清闲之人,也就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之人。
B、(乙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句,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
C、(甲文)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心情。
D、(乙文)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心态。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每句2分,共4分)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参考答案9、(2分)念----想到盖----原来歇----散四时----四季10、(3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2分)A12、(4分) 张怀民也没有睡,一同走到庭院中。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山峰高耸入云,溪流清澈见底)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第 27 课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说课稿
第 27 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1、分组读课文2、字词正音(课件1)。
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 丹阳秣(mò)陵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1、导语(课件2)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修改版]
第一篇:《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郦道元《三峡》全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夏季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通航。
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
中间距离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坐船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多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寒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
在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答谢中书书》【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3、最后一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最后一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体现了作者被贬后清冷孤寂的心情。 答:体现了作者被贬后清冷孤寂的心情。
4、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想一想?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 想一想?
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 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 以说明。 以说明。
美
高峰入云 仰 视
视 线
俯 视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 季
时 间
早 晚
时 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中宰相”
陶弘景
南朝齐梁时期道 教思想家、医学家。 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通明,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 丹阳秣陵( 居。丹阳秣陵(今南 京)人。仕齐拜左卫 殿中将军。入梁, 殿中将军。入梁,隐 居句曲山(茅山)。 居句曲山(茅山)。 武帝礼聘不出, 武帝礼聘不出,但朝 迁大事辄就咨询, 迁大事辄就咨询,时 人称为“山中宰相” 人称为“山中宰相”。
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之美,古来共谈。
高 峰 入 云
高 峰 入 云
清流见底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理解文意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
注释: 欲:想要,准备。 户:这里指门。(一扇为户,两扇为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 (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外 面。
理解文意
注释:
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 念:考虑,想到。 者:……的人。 遂:于是,就。
文章结构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 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 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品读文章 • 作者描写景物使用了哪些技巧呢?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 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了怎样 的表达效果。
理解文意 原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译文:哪个夜晚没有明月?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缺少 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人罢了。
文章结构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了美妙的描绘,真实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背景透视
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佺。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零八
三)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黄冈县南方),与苏轼
同病相怜。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
27《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
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户: 指门 欣然: 指高兴的样子。 遂: 于是 盖: 原来是。 (盖竹柏影也) 但: 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 语气词,罢了。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 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 树枝叶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品文本
本句用比喻的修辞 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 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无一个“月”字,而 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写月 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 点染出一个空明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 无月?何 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 者耳。
“闲人”,即清闲的 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 之人。其次指有职无权的 闲官。
执教者:石盖塘中心校 周雪兰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 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 等方面均有骄人成就,是一个 多才多艺的作家。
“唐宋八大家”(唐宋时期八个 杰出的散文作家):韩愈、柳宗 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 苏洵、苏辙、曾巩。
作为一个被贬 的人,苏轼的心情 应该是怎样的呢?
小结: 一个“闲”字,包含 了作者多少的人生感慨。 被贬谪的苦闷,失意的落 寞,更有赏月的欣喜,从 中可看出苏轼潇洒的人生 态度和豁达处世的人生哲 学。
学习课文,你有何感悟(启 示)?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 乐观积极。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 欣赏我们,而是我们能不能 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及阅读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阅读知识点及阅读">《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阅读文之初《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细解及阅读一、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南北朝时期著名作家,著有《陶隐居集》。
2、要点剖析: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以优美凝练的笔触,描绘了山川的秀美景色,表达了对“山川之美”的独特看法,流露出对自然的无比热爱以及对俗世的鄙弃情怀。
语言凝练生动,优美流畅是这篇散文的主要特点,文章以四言为主,节奏谐婉,极富韵味,读来朗朗上口,对“山川之美”的描绘生动优美,令人神往。
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
著有《东坡全集》。
本小品文写夜游承天寺见到的美景,表现了诗人虽遭贬谪却不以为意的豁达胸襟。
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表达了的艺术才能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全文只有一段,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写景生动,将月下庭院点染的清辉四溢,如童话世界。
篇末议论,又表现了诗人的旷达胸襟,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二、课后题提示:1、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一文主要表达了对纯真的山水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借谢灵运寄情山水来寄托对黑暗现实、世俗社会的批判与不满。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则主要表达了闲适自得的心情以及虽遭贬依然豁达的胸襟。
2、注意下列的词:歇:消散竞越:争相跳跃争相跳出水面念:考虑,想到;遂至:于是到,就到但:只是三、知识点归类:1、古今异义:四时俱备:时,季节晓雾将歇:歇,消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只是;闲人,悠闲自在的人。
2、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者:欣赏今无与为乐者:同,和相与步于中亭:共同,一起3、词类活用:夕日欲颓:颓,坠落。
四、中考体验:(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整体感知
与苏轼同游承天寺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 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 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 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 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 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 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四川眉山 人,“唐宋八大家” 之一。少时即博通 经史,长于写文章。 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中进士。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 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诽谤 朝廷,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 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 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 无权的闲官。
“书” 即书信, 一种应用性文体, 古代书信多记事 陈情,实用性和 审美性完美结合。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感慨、议论,总 括全文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 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
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 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 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 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 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 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其五:俯仰结合之美。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答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答案(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
(18分)【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2.填空。
(8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4分)(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4分)【答案】(一)(18分)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11.(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12.(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月夜)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理解性默写
《短文二篇》理解性默写《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一、《答谢中书书》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全文翻译:山水间所蕴含的美,是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谈论的。
高耸的山峰直入云霄,清澈的水流明净见底。
两岸岩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翠的茂林修竹,一年四季都可见到。
晨雾即将消散之时,猿猴与山鸟交相鸣叫;夕阳快要落山之际,沉潜的鱼儿竞相跃出水面。
(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
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理解性默写习题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6.本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
参考答案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6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二、《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全文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睡觉,月光照入窗户,很欣喜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人与自己同欢共乐,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怀民也还没睡,两人一起在庭院中漫步。
院子里好像有一潭明净澄澈的积水,水中的水草交错摇曳,大概是修竹松柏的倒影吧。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言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参考一下。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晓雾将歇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4)怀民亦未寝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2.填空。
(8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4分)(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郦道元《三峡》全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夏季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通航。
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
中间距离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坐船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多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寒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
在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答谢中书书》【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八上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解析与测评分析
第一1题
• 考点分析: • 失误分析: • 解题思路:
•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 天寺夜游》)生字的注音
• 平时没记忆 • 本题目4个小题,4个字的注音。第(1)题, 千万别读成tū;第(2)题,千万别读成yǔ;第 (3)题,注意平舌音;第(4)题,千万别读成 háng。
• 正确答案:
•
判断修辞手法
• 没有掌握修辞手法的类型及作用 • 本题目要求找对偶和比喻句,只要懂得这两种 修辞手法的概念,不 难判断。
• 正确答案:
二、课内阅读, 5个小题
• 考察内容: • 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 写景的观察角度 • 分析文章中心
• • • • 题号 1 2 3 、4
第二1题
• 考点分析: • 概括能力(景物的特点)(名句背诵) • 失误分析: • 判断、答题不准确 • 解题思路:
• 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其次才能 判断其所写的内容。
• 正确答案:
第二2题
• 考点分析: • 写景的观察角度 • 失误分析: • 没有理解观察角度的概念。 • 解题思路: • 写景的观察大概要从在 哪里观察(立足点) 和怎么观察(平视、仰视、俯视、环视、远 眺、近看)来考察。本题目,只要读读句子, 想想这些景物是怎么看到的,就很容易回 答。 • 正确答案:
第一3题
• 考点分析: • 文言句子的翻译 • 失误分析: • 关键词语没有翻译出来,没有直译。 • 解题思路:
• 直译,把关键词语译出来。第(1)句“共谈”, (2) 句“四时”‘“俱”“备 ”;第(3)句“ 相与”, “于”,第(4)句“盖”,这些都要准确翻译出来。 • 正确答案:
第一4题
• 考点分析: • 失误分析: • 解题思路:
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欣然”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赏月的欣喜,漫步 的悠闲、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想一想?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
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 以说明。
关于“月亮”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 杜甫)
唐 张 九 龄
( · )
“ 海 上 生 明 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 举 杯 邀 明 月 对 饮 成 三 人 。 ” 李 白
, ( )
“ 露 从 今 夜 白 , 月 是 故 乡 明 。 ” 杜 甫
读准字音
相与yǔ
藻zǎo 荇xì ng
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重点字词
户
欣然 念 遂 寝 空明 盖 耳
门
高兴的样子 想到、考虑 于是 就 睡觉 形容水的澄澈 大概是 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 峰 入 云
高 峰 入 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
• 《答谢中书书》 • 1、统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
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
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
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5、全文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6、表现作者清高自诩的句子: • 自康乐以来,未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 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 妙境界。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记承天寺夜游》一、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二、写作背景《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着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
本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重点字词解释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至:遂至承天寺。
(到)寡助之至。
(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
(寻找)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五、文章内容理解前三句叙事:赏月缘由第四句写景:庭下月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解:“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后三句抒情:愉悦苦闷点睛之笔主旨句:“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句解: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主题:表达出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六、如何理解文中的“闲人”“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山之雄峻
黄山之幽奇
答谢中书书
匡庐之韶秀
答谢中书书
峨嵋之清凉
黄河之浑茫
长江之浩渺
西湖之妩媚
洱海之绚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 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 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 画,品味这首流动的山水诗。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
南,南唐初年建寺,初
名“南禅寺”。北宋
景德四年(1007年)赐
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
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
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
承天寺
烁的“月台”两字,故
又名月台寺。
预习检查
本文作者是 ,字 子瞻 , 号 ,他是我国 时期著名 的文学家,和父亲 ,弟弟 合称 ,也是 之一,本文选自 。
自主学习一:朗读课文,走进山川之 美
(一)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tuí
lín
yù xiē
译一译
( ·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
( 唐 张 九 龄 ) ·
“ 海 上 生 明 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目标导航:
1、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 味。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 课文大意。 3、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 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
山水相映 之美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静
意 境 美
色彩配合 之美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相 衬 之 美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晨昏变化 之美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动
沉鳞竞跃。
思考探究
深入理解
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
提示: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 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罢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这里指不汲汲 连词,只是 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 的人。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2、揣摩语句,分析句中流露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合写作 背景)
高峰入云 仰视 俯视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平看 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 静 动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1、多种视角相结合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面 ) 晓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 夕日欲颓(静),沉鳞竞跃(动)
山 川 之 美, 古 来 共 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高 峰 入 云, 清 流 见 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 岸 石 壁, 五 色 交 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 林 翠 竹, 四 时 俱 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晓 雾 将 歇, 猿 鸟 乱 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 日 欲 颓, 沉 鳞 竞 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在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 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听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 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耳。
苏轼
“ 李 举 白 杯 邀 明 月 对 饮 成 三 人 。 ” ,
( )
“ 李 举 白 头 望 明 月 , 低 头 思 故 乡 。 ”
(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 露 从 今 夜 白 , 月 是 故 乡 杜 明 甫 。 ” (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唐“ 野 孟旷 浩天 然低 树 , 江 清 月 近 人 ”
睡
共同,一起
庭院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第一层: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 澄澈透明 交错纵横 大概是,连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水中 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第二层: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再读课文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并对照注 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 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 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考虑,想到 于是,就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我就 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唐“ 野 孟旷 浩天 然低 树 , 江 清 月 近 人 ”
( ·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
( 唐 张 九 龄 ) ·
“ 海 上 生 明 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目标导航: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 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 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 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 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 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 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 作。
目标导航:
1、熟读成诵,体味文章的意境。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 文大意。 3、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 思想感情。
1、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 味。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 课文大意。 3、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 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
南唐初年建寺,初名
“南禅寺”。北宋景德
四年(1007年)赐名承
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
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
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
承天寺
台”两字,故又名月台
寺。
预习检查
诗人谢灵运,他18岁时继 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 康乐公。谢灵运是中国诗 歌史上第一个大批量创作 山水诗的诗人,第一个以 山水作为诗歌主要描写对 象的诗人。他的诗歌的出 现标志着中国真正意义上 的山水诗歌的形成。因此 赢得了中国山水诗派开山
鼻祖的称号。
拓展延伸:
谢灵运的山水诗名句
:
1.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 明 2.习习和风起,采采彤云 浮 3.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 晖
比较阅读:
这两篇短文都写自 然景观,但表达的思想 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 说明。
再 见
“ 李 举 白 杯 邀 明 月 对 饮 成 三 人 。 ” ,
( )
“ 李 举 白 头 望 明 月 , 低 头 思 故 乡 。 ”
(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 露 从 今 夜 白 , 月 是 故 乡 杜 明 甫 。 ” ( )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 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 负,但是被一贬再贬,一个“闲”字包含着几多感慨 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 有悠闲赏月的欣喜。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 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 写的,写了他和友人在月光如水的庭院 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 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 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 殊心情:悠闲宁静、随意豁达。我们不 难体会到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 人生的难能可贵。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 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这就是 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 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写本文之时, 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 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 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 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 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 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小结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 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 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 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 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 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 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要学习作 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 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 好感情。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 溢于言表。 (拟人)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 “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 十分恬适的心绪。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结合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