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合集下载

数学情境生活化,生活情境数学化论文

数学情境生活化,生活情境数学化论文

数学情境生活化,生活情境数学化摘要: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

关键词:生活数学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中学数学教师来讲,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融入生活。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积极性就越高。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

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有理数乘方”这节课时我事先让同学准备好绳子和剪刀(教师演示剪的方法)第一次对折绳子,找到绳子的中点并剪断,绳子变成2根。

第二次,把2根绳子重合继续对折,找到中点并剪断,绳子根数增至4,以此类推,并把剪的次数与绳子根数记录下来。

剪的次数 1 2 3 4 5 ……绳子的根数……以小组形式互相交流,并求出如果剪次,它的表达式是什么?这样设置情景,同学们兴致很浓。

我还以拉面馆的师傅为例,用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在一起拉伸,再捏合,再拉伸,反复7次,就能拉出多少根面条?同学们讨论着研究着,恨不得马上寻找出答案。

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

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当我打开一年级的数学课本时,给我的印象好像一本童话书一样漂亮,每一课的内容,都有一个场景故事表现出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中,与学生身边的生活联系较为密切。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在生活中也学到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生活知识,所以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

我在第一单元实际数学教学中,尝试如何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认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习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之前,我先带领学生熟悉美丽如画的校园和参与各种课内外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从尔喜欢即将开始的校园生活。

教授信息窗2《老鹰捉小鸡》这一课时,我把学生领到操场这个“大课堂”,实地做游戏组织教学活动。

通过学生非常熟悉喜爱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来学习1—10数的认识。

在游戏中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小朋友参加游戏?”“男同学有几人?”“女同学有几人?”等等,在数扎长辫女孩“排第几”的过程中感知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

整节课,学生们“玩”的很开心,“大课堂”气氛很活跃,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学习中去,“学习”热情很高。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圆满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任务。

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学生的学前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是依赖于实际生活实践,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的到的现实。

数学·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把 生活 经验 数 学化 , 数 学 问题 生活化 把
罗克 华
( 彭州市利安小学。 四川 成都 613 ) 190 现行数学课程体系经过长期的演变, 虽然在内容和编 4 分钟毕竟有限, 0 教者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 、 获取、 积累生
排体系上都有较大的改变, 特别是在逻辑、 推理和技能训练 活中的数学知识。 首先,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 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 但是却给人一种严重脱离生活实 其次 , 指导学 生观察生活 中的数学 。让学 生观 察生 活 际的感觉。人们对为什么要学习数学, 学了数学又有什么 用等都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
维普资讯
第 2 卷 增 刊 2
、0.2 ,12
四川 教育学院学报
J RNAL F I HU OU O S C ANC L GE E OL E OF DUC I AT ON
20 0 6年 1 2月
De . 0 6 c2 0
数 学 ・ 生 活
中的数学, 既可积累数学知识 , 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 推进以学生 的最佳 途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已成为新世纪教 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本身就是最好 的学习方 育改革的主题 。国家课 程改革 的基本思 想是 : 以学 生发展 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 不断尝试 , 并不断地体验成
课堂教学耍联系学生生活,Leabharlann 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 一

12 1
维普资讯
四J教育学院学报 I l
是教师的一种 “ 自我超越 ” 是一种 开放 文 明的现 代教育 。 ,
20 年 l 06 2月 答的问题, 偏离了教师根据 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路设计出 来的框架。 出呼教师的意料之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是挫 伤学生的积极性, 把它骞人一种低死的教学模式中, l i 按原来

生活经验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经验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论题: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姓名:李吉超地址:倘甸镇海子小学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寻甸县倘甸镇海子小学:李吉超)内容提要: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从实践中寻找数学素材。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用”、“数学合理”,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形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最终深刻地理解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意义。

关键词:数学问题来源生活生活经验丰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去学习和理解数学。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实践中寻找数学题材。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品质,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用”、“数学合理”,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最终深刻地理解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意义。

一、创设情景——感受数学有趣激发求知欲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心理条件,在日常教学中就是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自我追求掌握的知识和尝试解决新问题方法,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和主动求知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求知识。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让学生进行有意义或有心理意义的学习应该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而有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之一就是学习者应处于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要努力创设不同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情境,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使学生从内心有“我要学”的愿望。

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谈谈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何把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抽象化,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一项日常活动,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这是我们高年级组一直在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怎样用,用在什么地方,值得我们下功夫去探讨。

我们认为,数学教学应走出“为了数学而教数学”的“怪圈”,应走一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一切依靠生活,一切为了生活”的教学路线。

一、目标定位生活化。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风向标”,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

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应立足于以“用”为出发点,要密切联系实际,在注重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的同时,关注知识、技能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功效。

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考虑知识的生活背景,同时考虑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就像有关计算的教学,如果不盲目于算理的推导,而是把计算题编成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就是算理的推导过程,前面我听过常虹老师三年级一节“乘法估算”的课,就是从买篮球这一事件中,使学生明白估算的作用和方法。

教学效果很好,其实对于计算教学,我们认为都可以把它溶入到具体的生活事件中来进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克服计算的枯燥无味,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内容设计生活化。

现行教材的内容体现了地域性、时代性,对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而言,对相同的内容的适应性也有所不同。

如“利息”的相关内容对城镇学生来说,易被理解,而对于像我们这里山区农村的学生来说,则比较陌生了;对于“出米率”、“出油率”而言,农村学生的生活体验就比城市学生丰富。

所以,内容处理要灵活,应以“适”为出发点,立足于学生对知识有“亲切感”,要使学生通过书本,了解的并不仅仅是知识本身,应还有生活,对于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要适当进行调整、修改。

尽量寻找学生身边的数学,让学生自己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实施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学生数学意识

实施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学生数学意识

实施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学生数学意识" 实施数学问题生活化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数学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得到其原型数学,学生身边蕴藏着许多熟悉的数学知识,是数学的“活”教材,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引导学生发现、组织、提炼、转化,为教学所用。

如在教学《锐角和钝角》这一课,我先是出示海南世纪大桥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世纪大桥上无数条拉索与桥面形成许许多多的角,并抽象出一个直角、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再让学生从图中找出相似的角从而复习角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认识、辨别锐角和钝角。

在学生掌握锐角和钝角后,又放手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锐角和钝角。

及时地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加深了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设适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在教学《找规律》(人教版第一册)一课中,我先以猜彩旗的游戏,让学生初步认识彩旗的规律,再通过主题图的引导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接着以有规律击掌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击掌也有规律可循,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最后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规律。

学生表示的规律各有不同,有的学生用声音的长短表示规律:啪啪(重),啪(轻);啪啪(重),啪(轻);啪啪(重),啪(轻)……喵(长),喵(短);喵(长),喵(短);喵(长),喵(短)……有的学生以动作来表示:跺两次脚拍一次手;伸左手又伸右手;摸1次鼻子,拉拉耳朵;还有的学生以表情表示规律;有的学生以摆学具表示规律……在学生用喜欢的形式表示规律后,我又引导他们找生活中的有规律的事物。

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摘要:当前国内就业形势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学法态度迫切需要数学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教改路子,我的做法是:合理组织教材,把数学问题看成生活问题;注重实践体验,把生活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问题趣味化、生活化;提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变生活经验为数学知识;利用生活中的游戏,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选取身边的事情为教学内容,激发数学求知欲望;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两年多来,我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提高了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还培养了低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和意识,并逐步向高年级推广。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化、课程观、学生观、生活经验、数学知识问题的提出:多年以来,很多人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抽象的算和推理教学,不需要像语文课那样的形象教学,不需要像学语文课那样的生活积累,就是在数学王国里搞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字游戏,所以让很多学生对数学充满畏惧感,认为数学太枯燥、太抽象、太难学。

而那些所谓数学高分的学生,也只是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为高分而学,不会在生活和实践中应用。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个现象正反映出了我们的应试教育和社会生活相脱节的问题。

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一是缺少对生活的感悟,对自身估计过高,放不下架子,高不成,低不就;二是学的书本知识和生活脱节,不会应用,不能适应基层的工作和生活。

我们的国家既需要像陈景润那样的专门搞数学研究的数学家,更需要大批的有社会实践能力的基层工作者。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伟人毛泽东说:“一切真知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学以致用”。

这些至理明言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真谛——那就是要面向生活。

对于数学课来说,就是让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这是当今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3、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学习了分数乘法知识后,给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买门票方案”: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10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6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百分之十。我们班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如果让学生分组讨论“买门票方案”,这样的题目学生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5、用数学的角度观察认识现实生活,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计算中,有这样一题:“155-93=155-100+7”,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7难以理解,我就安排两个学生表演到超市购物的生活场景:妈妈要买一件93元的大衣,给了售货员100元,营业员找回7元钱。学生高兴地看完了表演后,老师因势引出:“如果妈妈身上共有155元钱,付了93元买大衣,还剩多少钱?”学生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列出算式155-93=155-100+7=62(元)。有了表演这个生活情景的安排,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算法。
总之,数学教学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只要我们认真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就能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使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真实,从而切身学到终身受用的数学。
4、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完统计的知识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去调查我班同学的家庭人口,并填好事先画好的统计表,自制一个统计图,做好后,分析一下发现了什么。我发现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可高了,并且大部分小组统计的数字都是准确的,他们还从这次统计中积累了好的经验。

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用生活的经验学数学

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用生活的经验学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1.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把生活素材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如在教学《统计》时,带学生来到校门口,让他们在10分钟内数出来往小轿车、大货车、摩托车、自行车的数量,让学生参与收集数据的全过程,切身体会到生活需要数学。

再如,在教学完《认识人民币》和《克和千克》时,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个实践活动:布置“超市”并购物。

先选几个比较有组织能力的学生当“店长”和各类商品的“负责人”,其他同学负责摆放这些物品,然后让学生自己把教室布置成一个超市,再让学生轮流当顾客和售货员,最后让学生说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哪些方面用到了数学?同学们个个热情高涨,有的说:布置“超市”的时候,我要知道我的这个商品该放在哪里,这就用到了位置;我还要知道我的这个商品属于哪一类,这就用到了分类;有的说:我在给顾客称东西的时候,要用到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有的说:我买过东西付钱的时候,要用到人民币以及人民币的换算;还有的说:在给物品贴标价的时候,用到了小数……学习是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而利用学生先前生活经验的学习则显得更积极、更主动,也更富有意义。

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究新知识;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教学新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笔者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知识和经验,培养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小学生虽然具备了一些生活经验,但是这些生活经验并不都是正确的。

作为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去伪存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就紧紧抓住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究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借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把2块月饼分给2个小朋友,问:怎么分?这时学生很容易回答每人分1块。

接着问:如果把2块月饼分给4个小朋友,又怎么分?学生在下面很快就讨论开了。

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每人分一半。

”我接着问:你是怎样想出来?这个学生说:“在家里母亲经常把1个苹果切开,我和哥哥每人一半,这样很公平。

”这时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接着引导:一半用数又怎样来表示呢?经过一阵议论,我告诉学生:“用我们学过的数无法表示,必须用一个新的数——分数来表示。

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如果数学教中教师只为了教而教,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就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是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

这样的教学欠缺了鲜活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向。

一、课的导入“生活化”。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

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学生,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大量取材于生活实际,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动画、图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实例制作课件,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点亮学生智慧的火光,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并热爱数学。

例如在学习用多边形拼设地板这一课时,我就问:“同学们吃过蜂王浆吗?见过蜜蜂的蜂窝吗?见过人民广场吗?可爱的小精灵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建筑师近生活,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从而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从而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目的。

如学习“图形的旋转”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钟表、电风扇叶片、大风车、自行车车轮等,引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使数学“生活化”;学生这节课后,请学生应用所学的旋转设计一个广告图案,并为设计书写说明,这又使得生活“数学化”了。

三、学习过程“生活化”学生的数学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将习题附于生活背景,更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设计数学活动,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无穷乐趣,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活经验数学化 数学知识生活化

生活经验数学化 数学知识生活化

动 是儿童的天 『 将学生 置身于 生,
学、 玩结合的活动中, 既能满足动的 需求, 又能达到启智明 效果。例 理的
如 , 能 不 能 用 转 化 的 思 想 , 出 这 你 求 块 平 行 四边 形 的面 积 ? 生 经 剪 、 、 学 拼
: = :,● ’- _ 白
: . - - : ●。・ -


‘ u
家帮助老 师设计 :() 1根据 闽南快运云 霄—— 福卅IJ  ̄ - , 刻 表 , ~算 , 算 经过多少 时间才能到 达?() 报到 2根据
的 时 间 ,你 建 议 老 师 应 该 乘 坐 哪 个 班 次 的 车 ? 算 一 算 , 师 大 概 什 么 时 刻 能 到 达 福 州 ?这 样 就 把 教 材 中 老
缺 少 生 活 气 息 的 题 材 替 换 为 学 生 感 兴 趣 、活 生 生 的 题 目 , 学生 积 极 主 动 地 投 入 到 学 习数 学 的 活 动 中 , 使
中 , 自 己所 想 的 , 自 己 想 做 的 , 自己 想 说 的 , 分 满 想 做 说 充 四 、 维 训 练 生 活 化 , 宽学 生 的 思 路 思 拓
了解应用 2 4时记 时 法 。在 计 算 一 日 内经 过 的 时 间环
这学 自探 的 要 习 方 矢 是 生 主 索 重学 口
节 ,我 又 设 计 了 “ 一 猜 ” 的 活 动 替 换 教 材 的 例 猜 题 — — 老 师 明 天 要 去 福 州 参 加 教 学 研 讨 活 动 ,请 大
速 解使 堂 发 生 的 力 理 , 焕 出命活。 誉 堂 课
换或改 造 , 较好 地体现教 学内容生 活化 , 增强教学 实 效 。首先 , 我通过学生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倒计 时出 示 的 0点 时刻 引入 , 围绕 “ 正月 初一你 在千 什么 ” 让

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欲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多创设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创设淘气带来两个苹果,想和笑笑分享苹果的情景,平均每人分得几个?让学生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1个手指。

教师接着说要给智慧老人留一个,他们两人分吃一个苹果,现在每人分得多少?这时,许多学生说笑笑分得这个苹果的“一半”,淘气也分得这个苹果的“一半”。

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了。

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涵着新知识,也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并不陌生,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培养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二、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剥离的。

浅谈浅谈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浅谈浅谈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浅谈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在《指南》的引领下我对幼儿数学学习也有一些新的理解与理解:教师在引导孩子学习知识的时候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应是促动孩子主动学习的支持者、指导者、合作者,孩子也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发现者”,“探索者”。

老师更应在数学教学中,使数学教学不再抽象、枯燥、乏味,了解孩子的经验、兴趣、需要,创设宽松有趣和谐的环境氛围,激发孩子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动机和兴趣,是孩子真正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动机和兴趣呢?一、将数学教育“生活化”,使数学活动变的有趣。

1、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生活化数学活动源于孩子的生活,教师要引导孩子积极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

如:大班在学习序数的活动中,我们就为幼儿创设了“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情境”,在物质与精神环境方面我们都为幼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幼儿拿着写有第几排第几座的电影票,自己去找座位,教师为幼儿提供真实的座位并真的为幼儿播放一段幼儿喜欢的视频,孩子们找到座位后很有成就感,再看一段动画片,他们高兴极了,活动中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的兴趣。

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方式,孩子学习积极性更高了,而且很自然,不枯燥。

再如:小班在学习按照服装大小分类时,教师就为幼儿创设了猪爸爸和猪宝宝洗澡的情境,并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探索分类方法。

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欲望和动机。

像此类的教学设计深受幼儿喜欢,对于他们亲自探索、感悟出来的数学经验,孩子更记忆犹新。

2、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幼儿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解决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像大班幼儿喜欢跳绳,结合幼儿喜欢的跳绳活动,让幼儿实行计数和统计活动。

小班学习点数,我们就利用互动墙式“花宝宝喝了几杯水”让幼儿每次喝完水后插一根吸管,最后在快要离园环节,数数这个天喝了几杯水,回家告诉爸爸妈妈。

生活问题数学化与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关系探究

生活问题数学化与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关系探究

教学与科研·2019年07月(上半月刊)一、生活经验数学化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中得到了强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知识的原型。

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8-96=128-100+4”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 难以理解。

教师便设计了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我要过生日了,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

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

”所以,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

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本质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实践,学而后能教人,这就是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

1.创设情境,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在教学“几折”时,有教师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有两家液化气站,已知每瓶液化气的数量相同,开始定的价也相同。

为了争取更多的用户,两站分别推出优惠政策:甲站的办法是实行七五折销售,乙站的办法是对客户自第二次换气以后以7折销售。

两站的优惠期限都是一年,你作为用户,应该选哪家好?”带着问题学生学得非常主动。

又如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锅盖、脸盆的圆心在哪儿。

这样,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养成细心留意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并解决生活中周围事物的好习惯2.动手操作,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包装的问题”时,有个教师就是这样设计的:“出示两只火柴盒,先让学生思考,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怎样包装最省料?然后让学生操作实验,再根据结论交流归纳:有三种不同的包装方法:A 面重叠(上下叠);B面重叠(前后叠);C面重叠(左右叠)。

大面重叠,比较省料。

211097739_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舍入规则”题目一组

211097739_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舍入规则”题目一组

75The Horizon of Education《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注重创设真实情境。

真实情境的创设可从社会生活、科学和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等方面入手,围绕任务,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的素材。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学生可以成功解决真实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既然目标指向“真实情境”,那么问题的设定就应该根植于“真实情境”。

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和认知能力,其中的真实情境往往比较简单,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适当补充基于真实情境且具有一定复杂性和挑战性的题目。

【题目】第1题 购物中的“四舍五入”日常购物时,经常听到顾客和店家说:“抹个零吧!”你知道吗?“抹个零”就是数学中的“四舍”。

一天,张叔叔去一家超市买了39.2元的商品,他要求店家抹零,店家欣然接受,只要付39元即可。

第二天张叔叔又去买了99.8元的商品要求店家抹零,店家却拒绝了,不过说可以再拿一件价格在0.6元内的小商品,最后只要付100元即可。

(1)为什么张叔叔第二天购买商品时要求抹零,店家拒绝了?为什么又拿了一件商品,却只要付100元呢?(2)临近开学,明明和他的小伙伴一起去这家超市购买了6个书包,书包的团购价格是113.6元/个,请问他们一共应该付多少元?店家可能收多少元?第2题 医院中的“五舍六入”生活中,不少医院使用“五舍六入”法凑整到0.1元进行结账。

一天,小林妈妈去医院看病,药费共147.1元,其中,医保账户支付139.25元。

(1)小林妈妈还需要现金支付多少元?(按精确值计算。

)(2)小林妈妈实际可能缴费多少元?为什么?第3题 修约中的“四舍六入五成双”《数字修约规则》指出,对于位数很多的近似数,当确定有效位数后,其后面多余的数要舍去,只保留有效数字的最末一位,这就是“四舍六入五成双”规则。

这里的“四舍”是指数位上的数小于等于4时舍去,“六入”是指数位上的数大于等于6时进上,“五成双”是指当数位上的数是5且5后有有效数字时进上,当5后无有效数字时,若5前为奇数,则舍5入1,若5前为偶数(0是偶数),则舍5不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标题: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姓名:彭茂瑛工作单位:宁远县舜陵镇二小内容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数学教学联系生活生活情境数学表达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宁远县舜陵镇二小彭茂瑛2010.09.28内容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那些对生活还一知半解的学生们,他们自发感受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仍然是朦胧的、肤浅的,甚至是无意识的,所以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

当学生们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当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熟悉世界,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数学的面纱就会被揭开,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

正如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那样: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因为,离开生活的数学是一片没有魅力的“死海”!一、寻找生活中的原型,直接利用原型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

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

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下课铃响了都没人听到。

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而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我先让学生确定出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等。

本来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

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二、寻找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

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

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正是《小学数学课堂标准》中提出的新境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对数学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

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小文一家4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分的一样多。

这就叫“平均分”。

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

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中,我指着讲台问学生:“如果让你从讲台的左边走到右边,到了右边又走回左边,这样不断地走下去,你能走完吗?”学生都哈哈大笑:“怎么可能走完!”我接着又说:“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全班大声说:“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告诉小和尚,‘从前有座山,……’”这时小强笑着说他也会讲,大家都觉得既有趣又搞笑,“不就是重复了,循环了吗?”我就顺势引出“循环”二字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

而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

这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三、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利用模型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如我在教学解决问题中的“行程问题”时,因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我就找了两辆遥控玩具车,让两位学生分别操纵,在教桌上进行演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该如何解决问题。

在教学“认识圆柱”时,我先在课前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圆柱”。

全班同学放学后都积极行动,用硬纸板、包装盒、彩纸等材料,依照圆柱制作起来,不懂的地方向老师请教。

在亲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学到了很多知识,课堂上的踊跃表现让听课的教师至今难以忘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

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再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

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探究、掌握并运用数学规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如我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小明家有黑山羊8只,绵羊5只。

一共有羊多少只?学生立即回答是13只。

我又请三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并掌握了“求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这一规律。

又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一个“骑圆形轮胎的自行车”比赛(其中甲骑的是车轴在圆中心,乙骑的是车轴不在圆中心)的情境。

先让学生猜一猜,骑哪种自行车的骑得快?为什么?接着用课件展示比赛,结果,乙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还是落在后面,甚至几次摔倒,而甲却轻松获胜。

这一生活情境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认识圆的特征——“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做好了铺垫。

而在教学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时,我首先出示情境图:小华家新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请你帮助小华算一算他家要买多少块瓷砖?然后让学生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块瓷砖,再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估计是否正确。

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不同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于不同的数据呢?我又让学生举例进行验证。

在验证前,我先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再让学生举符合要求的例子。

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全班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其字母表示的方法,并从中使学生领悟到探究数学规律的方法,享受探究规律的乐趣,树立了探究数学规律的信心。

又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

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

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

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

比如,学习小数时,我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积;学习百分率时,我带着学生深入面粉厂、榨油厂和某些其他的工厂去了解出粉率、出油率及产品合格率等。

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寻找生活情境,用以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

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把4根小棒用线捆成一个长方形,在带领学生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后,随手一掌把这个长方形打歪了,学生先是一愣,然后突然醒悟(长方形一歪,不就成了平行四边形吗),很多学生立即联想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我顺势引导,整节课学得轻松而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