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人际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个体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 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人际吸引按吸引强度可以分为亲和 (affiliation)、喜欢(like)、爱情(love)。
一、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
1.相貌吸引 。相貌对人际吸引有十分重要 的作用。注意,仅限于陌生人。人们对貌美 有社会心里定势,即美就是好,认为貌美的 人聪明、有趣、独立、能干等。 2.正面的互动:良好的交往帮助人了解外部 世界、增加人们的归属感、增进彼此的喜欢。 如有好的问候、友善的帮助、倾听谈话、替 他人着想等,都能促成人际吸引。
相吸的理论 爱的理论 沟通 T组训练
一、相吸的理论
1、海德尔的平衡理论:自己与对方的或取 或予在双方看来是对等的,互相的,如此才 相吸也能保持相吸的关系。
2、爱的理论
演化说:保存物种 依附说 三元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爱的三个成分: 亲密(intimacy)→ 动机 热情(passion)→ 情绪 承诺(commitment)→认知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与研究
人不仅是指生物意义上的人,而且也是指社 会意义上的人。人类为了生存,就不可避免 地以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形成各种群体, 产生各种关系。我们把这些关系统称为社会 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 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与上述关系之间是什么关系?
1、人际关系
概念
所谓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是人们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 心理关系。 安德列耶娃(Andeleawa,1980)指出,人际关系是一 种特殊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系统的一个特殊横断 面”,是在各种社会关系的“截面”上表露出来的具 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受客观社会关系的制约,反过来,它又深刻 地影响着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与形式。
西方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取向
西方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开展研究:一 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注重私人关系的探讨;二是从组 织行为学角度注重群体互动关系的研究。
重点与局限(S.Duck的观点) 第一,重点研究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友谊形成与恋 爱关系,忽略了其他领域的关系的研究;第二,重视 人际关系的静态研究,忽略了人际关系的动态研究; 第三,重视人际内部因素的研究,忽视社会文化情境 (外部因素)对人们建立关系的过程和关系本身的影 响。
3、纽科姆的沟通活动理论
沟通的前提:关系越深,沟通越深。 第一,不良的沟通: 一方感到被忽略或受伤。 感到观点不被重视。 问题未深入讨论以致没法解决 互相插嘴 插入太多不相干议题
第二,非语言沟通
眼睛注视:传达讯息 个体空间距离:两人间距离18-24英吋,但 会因文化有异。
4、熟悉性 5、接近性 6、个人特征(能力、品质)
二、人际吸引中的得失效应
如何赞美人? “大方地给予别人赞美”是赢得友谊的良策。 (卡耐基) 人们不喜欢听到别有用心的赞美。用行动表 现出的友善对待比口头赞美更有吸引力。 (gain-loss effect)。先否定再肯定更有 吸引力(教材184)
七种不同类型的爱情
亲密、激情与承诺三种成分的不同结合,可 以得到七种不同类型的爱情,分别是喜欢: 只有亲密;迷恋:只有激情;空洞的爱:只 有承诺;浪漫的爱:亲密与激情的组合;友 谊式的爱:亲密与承诺的结合;昏庸的爱: 激情与承诺的组合;完美的爱:同时包含以 上三种成分。
第三节

人际关系改善进程分析
第八章 人际关系
主要问题: 1、掌握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的维度 与类型以及人际关系的作用; 2、了解有关人际关系的理论; 3、了解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以及亲密关系 的发展模式; 4、理解人际沟通的心理功能; 5、学习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二、人际关系的维度与模式 三、人际关系的作用 四、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J.B.Jacobs认为从关系基础和感情的角度,可以分 为既有关系和交往关系。1980 黄光国从儒家伦理和西方社会交换理论出发,分为 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1988 杨国枢根据亲疏远近,分为家人关系、熟人关系、 生人关系。1993 阎云翔根据可靠性程度和互惠原则、社会网络,分 为核心区、可靠区、有效区。2000
3、费斯克的社会关系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克(A.P.Fiske,1991) 综合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 理论与研究发现,提出了一个相当系统的社 会关系模式。
费斯克(A.P.Fiske)
Fiske认为社会互动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第一,共享: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 分彼此;第二,权威排序:依年龄、阶层、 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第三, 对等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 的平衡;第四,市场定价:双方基于理性, 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比率。
3、相似性和互补性。相似使人们更加容易 理解,有共同语言;提供信仰和态度的支持; 人们以为于自己相似的人会喜欢自己,人同 此心,心同此理。 性格的相似产生吸引力。 这两种观点是否矛盾? 领域不一样:态度爱好要相似,性格气质应 互补。 相似性在关系发展的早期很重要,而互补性 在关系发展的后期比较重要。
感情需要
主动表示友爱
等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 密
4、人际关系的测量
人际关系的测量包括两个方面:对群体人际 关系结构的测量;对个体人际关系状况的衡 量。 社会测量法(J.Moreno) 人际关系能力测验 人际交往类型测验 不良交往行为的自我测量
三、人际关系的作用
幸福感:对男性和女性而言,因爱结合而有 了孩子,随后,父母相互支持,共同抚养, 孩子得以健康成长。对孩子和养育着而言, 社会性依恋促进了他们的共存。人们之所以 有丰富的思想和多彩的感情,正是那些真实 的或想象的亲密关系。被监禁的人,总是会 思念他们的亲人和故土,人们被拒绝时,总 会感到抑郁,会觉得度日如年,生活乏味。 失恋的人以及旅居异乡的人,会因为丧失社 会联系而变得痛苦、孤独或孤僻
失去精神上的伴侣,人们会变得嫉妒、发狂 或产生剥夺感,会对死亡和生命的脆弱变得 更加敏感。死亡提醒我们重视归属需要,重 视与他人的关系并与我们所爱的人保持亲密。 人们生存的强大动力,来源于与我们有亲密 关系的人。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归属某一个 群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我们会更加健康 快乐。 人们(尤其是女性)对排斥的反应常常是抑 郁、孤独以至最后陷入孤僻。
6、雷维奇(P.Lewicki)的分类
主从型 合作型 竞争型 主从—竞争型 主从—合作型 竞争—合作型 主从—合作—竞争型 无规则型.
7、舒兹(W.C.Schuts)的分类
行为倾向
需要 包容需要
主动与他人交往 期待他人接纳自己
主动性
被动性
控制需要
支配他人
希望他人引导
Baidu Nhomakorabea
3、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暴露(self disclosure)的范围与深度。 Aitman用社会渗透理论说明自我暴露对关系发展 的影响。亲密关系的形成,是一个通过渗透一个人 的表面达到对其内在自我加深了解的过程。(陌生 人、一般熟人、亲密朋友) 自我的分层。自我爱好属于自我的浅层;其次是态 度;人际关系和自我概念状况是第三层次。如自卑 感、夫妻关系等;第四层次是隐私。在西方, privacy相当于中文的“自在”、“清净”,享有 一定的个人空间,不愿意他人打扰,是一种令人向 往的境界。
四、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1、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 2、人际关系的破裂 3、人际关系的深度 参见《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金盛华p243251
1、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
一般来说,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按照交往由浅 入深的原则,可以分为四个阶段。(I.Altman, 1973) 定向阶段:交往对象的选择性,谈无关紧要的话题, 如天气、对新闻事件的看法等。 情感探索阶段:不涉及私密性,交往受角色规范、 社会礼仪的制约。 情感交流阶段:诉说烦恼,坦率相告,少拘束 稳定交往阶段: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Romeo & Juliet effect)
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 恋爱的双方的感情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 因此更加牢固。心理学家德里斯科尔 (Driscoll,1972)提出。
3、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形理论(爱情 三因素理论)
斯滕伯格(R.J.Sternberg)认为爱情有三 个基本的成分:亲密、激情与承诺。 亲密指两个人相处的情况,即是否有相互喜 欢、亲近的感觉; 激情是指相互关系中令人兴奋激动的部分包 括性的吸引; 承诺是指愿意爱对方,并且保持关系,长期 厮守的决策。
2、人际关系的破裂
分歧。人际关系的本质是感情的相互联系、相互卷 入和相互拥有。分歧意味着双方心理距离增加和彼 此的接纳性下降。 收敛。双方表面上仍然试图维持关系状态良好的印 象。 冷漠。双方放弃增进沟通的努力,人际关系气氛变 得冷漠。 逃避。双方避免直接的询问、提出要求等。 终止。在先前关系恶化的基础上发生直接的冲突
费孝通
费先生认为,在乡土社会中,人们基本是按照男系血 缘(父系家族)来决定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远近和亲疏 的,所谓差序格局的行为方式即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 其次,血缘社会与商业活动不相容。商业活动奉行的 是“理性”原则,而血缘社会中奉行的是“人情”原 则,两者是相抵触的,因此,血缘社会抑制商业活动 的开展,而“理性”才是现代社会的特性。
2、费孝通的“差序格局”
费孝通在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传统 中国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作了理论上的概括, 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的概念。 其认为,“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以亲属 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 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与婚姻所结成的网络, 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 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 就是自己”。“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 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第三节
爱情
一、爱情与喜欢的区别(Rubin,1970) 喜欢的主要因素,一是人际吸引的双方有共同的理 解;二是喜欢的主体对被喜欢的对象有积极的评价 和尊重。 爱情有三个最重要的因素:1依恋,恋人在孤独时, 会高度特异地寻求自己恋人的伴同和宽慰,他人却 没有这种作用。2、关怀与奉献;3亲密,寻求身 体的接触,卷入性的意味,但恋爱之初的亲密是泛 化的,犹如幼儿对母亲爱抚的需要。
4、克拉克与米尔斯的观点
与费斯克密切相关的理论是克拉克 (M.Clark)与米尔斯(J.Mills)的观点。 其认为人类社会存在两种不同的人际关系, 即交换关系与共享关系。前者强调礼尚往来, 讲究平衡与对策;后者关心对方的幸福,讲 究需求法则,而且不希望对方做出对等的回 报。
5、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类型
理解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 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 人之间的心理上的直接关系,也就是情感关 系。其构成成份有认知成份、情感成份和行 为成份。其关注的是人与人关系的亲密性、 融洽性和协调性。
二、人际关系的维度与模式
1、庄耀嘉、杨国枢提出的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 度——《角色规范的认知结构》 庄耀嘉、杨国枢(1997)提出,情感上的“亲疏” 和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 度; “特殊主义(讲人情,因人而异)与普遍主 义(一视同仁)”、“工作导向和非工作导向”等 是人际关系中次要的维度。 尊卑互补(支配与顺从),亲疏对等(友善),则 关系和谐;尊卑对等(彼此顺从),亲疏对立(一 方友善,另一方不友善),则关系紧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