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5讲世界多极化趋势和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综合提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综合提升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综合提升[阶段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阶段特征[精要阐释]【典题借鉴】1.(2014·山东卷)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

其目的是( )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据材料中“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的信息说明美国扶植日本的目的是为了反苏反共,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故选A项答案:A二、现代中国的四次建交高潮[精要阐释]【典题借鉴】2.(2016·山东省××市二模)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中国对外贸易示意图。

该图主要反映出中国( )A.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断绝了关系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认可C.受西方遏制而实行“一边倒”政策D.对国际贸易缺乏协调和合作解析:本题考查图表分析能力。

材料中对苏联贸易额占据主导,主要是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结果,故C项正确。

柱状图中体现出对西方贸易额,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是在1953年,与图表1950年部分不符, B项错误;对国际贸易缺乏协调和合作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要原因, D项错误。

答案:C[主流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不同国家,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对抗的思想观念——世界政治局势不稳定的根源[精要阐释] 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势力,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走向结盟。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上的冲突日益显现,最终导致了美苏战时同盟破裂,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高考历史复习: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考历史复习: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
现代世界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十七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考纲展示
考情解读
二 轮 复 习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 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 建立 5.世界经济区域集团 化 6.世界贸易组织和中 国的加入
历 史
返回导航
专题十七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二 轮 复 习
历 史
返回导航
专题十七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二 轮 复 习
历 史
返回导航
专题十七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考点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主干梳理
关键词: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热战

1.两个原因

二 轮 复
(1)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对抗的痕迹。
(2)中苏友好互助关系确立的基础是两国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制度;
后来中苏关系的恶化,也是由于双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解。


二 轮 复 习
返回导航
专题十七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跟踪训练〕
4.1991年12月,联合国解决了3个国家的席位继承问题并新增加12国加入
起,A项不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新加入的国家为第三世界国家,B项不正确;材
料没有涉及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方面的作用,D项不正确。
返回导航
专题十七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5.右图是一幅政治漫画《山姆大叔的饭桌》。该漫画表明
A.美苏冷战加剧了世界的分裂对峙
《__罗__马__条__约____》 , 建 立 欧 洲 经 济 共 同 体 和 欧 洲 原 子 能 共 同 体 ; 欧 洲 共 同 体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 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新中国外交单元整合5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 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新中国外交单元整合5

(1)求同存异法。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解答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共同点”“相似点”“相似之处” 等方面的选择题。解题时,我们需要对题目所述事件或现象 的各个要素(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响、意义等)进行 分析、比较和归纳,以找出其共性。
(2)求异存同法。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解答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的“不同点”“最大的不同点”“最根 本的不同”等方面的选择题。解题时,我们需要对题目所述 事件或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以找出它们各自的特性。
02史学前沿 百家争鸣
1 关于“冷战”起源的史学观点 (1)美国外交史学界权威盖迪斯在《我们现在知道了》一 书中,将“冷战”发生的责任放到了苏联与斯大林的身上。 他认为,斯大林作为一个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领袖, “从未放弃过关于 世界革命 的最终理念”,在战后苏联 对外政策行为的实际发展中,这种理念又同因战争结果而大 大加强的扩展苏联国际权力地位必要性的信念结合起来,形 成了苏联对外政策与安全战略的进攻性特征。盖迪斯提出, “冷战”是同斯大林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斯大林
(2)别无选择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除了 “一边倒”以外别无选择。原因在于:其一,美国一次又一 次地与中国共产党为敌,排除了中国共产党在美苏之间走 “第三条道路”的可能;其二,从中苏关系来看,“一边倒” 是获取社会主义阵营援助的必要条件;其三,当时世界上一 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执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帝国主义 阵营,另一方面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首的和平、民族独 立和社会主义力量的阵营,这其间没有中间道路可言。
(2)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
势加强
以来
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建立的过
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从多元史观的角度认识不结盟运动 (1)现代化史观:使世界政治、经济朝着公平、合理的国 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向发展。 (2)文明史观:促进了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加速了由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 明的历史进程。 (3)整体史观:冲击了美苏两极对峙局面,壮大了世界和 平及民主力量。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空坐标■知识线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处于“冷战”阴影之中。

随着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较量、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线索一: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初期(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线索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和中国的振兴,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线索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国力迅速增强,俄罗斯国力得到恢复,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必备知识§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规划:二战后期,美苏首脑通过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即雅尔塔体系。

它勾画出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2.评价(1)雅尔塔体系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但是具有明显的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2)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决定了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命运与方向。

二、美苏“冷战”1.背景(1)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主要原因: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

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互动探究 史料研读
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
课后作业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 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 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教你读史] 史料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尖锐对 立,说明美苏冷战的根源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下的国家利益。史料 二中两则史料来源于美、苏两国,作者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马歇尔 计划是截然不同的态度。第一段史料说明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 复;第二段史料说明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史料三列举了学 术界对美苏“冷战”的评价,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史观去认识和评价历史 事件。
要力量。 [轻巧识记] 欧共体的形成
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互动探究 史料研读
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
课后作业
[问题探究5] 日本经济的崛起有哪些启示?
提示:(1)要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发展经济要面向国际市场。 (3)要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盛行一种反传统、风格迥异的戏剧流派——荒诞派。现代派音乐、美术发展
也十分迅速。二战后,电影艺术的发展以及整个世界文艺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
第1讲
战后世界 政治格局的演变
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一 美苏“冷战” 1.
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
互动探究 史料研读
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
[特别提示] 苏联解体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1)政治: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2)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确立,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 团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易错提醒]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是“一超多强”,多极化格局尚未形 成,只是一种趋势。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高效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高效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

10
•2.美国同日本关系的演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实行政治、经济民主改 革,完全控制了日本。
•(2)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军事上的需要,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 。为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扶植日本经济的发展。
•(3)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日本成为 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 斗争逐渐加强。
•(4)日美同盟关系依然存在,但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在政治、外交方面,日本并不 完全和美国保持一致。
K12课件
11
• [非选择题规范专练] •(2014·广东高考)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 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 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 少
•材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 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K12课件
12
•材料三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 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 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 ,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四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 意为“财政贷款”)
•(2)美国在欧洲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同英、法等许多国家建立了广 泛的同盟关系。 •(3)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西欧国家同美国的 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趋尖锐。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五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五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五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12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限时训练选题细目表) 1.(2017·荆门调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对日本采取了强制拆解工业设备,对战胜国进行赔偿等压制措施。

1948年后,美国则采取减免战争赔偿,将拆解的设备发还日本,提供生产所需物资和资金等扶持措施,帮助日本恢复经济。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亲日派执掌政权B.意识形态斗争加剧C.日本的战略地位提高D.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解析:随着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意识形态斗争加剧,美国希望扶植日本对抗苏联,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B2.(2017·株洲模拟)1947年,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处处长乔治·凯南发表文章指出,苏联政策的重点是“确保在世界权力大势中每一个角落和隙缝,它都有一份。

但是,如果它发觉遭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也能在哲学上接受它们,自我调适。

且我们见不到苏联心理上有任何痕迹,透露这些目标必须在任何特定时间去达成”。

乔治·凯南意在说明( ) A.苏联制度是不合法统的B.对外强硬源自苏联哲学C.美国遏制苏联的必要性D.苏联对外在世界有敌意解析:材料内容未涉及苏联制度,故A项错误;B项内容非材料中乔治·凯南强调的意图,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乔治·凯南认为苏联意图对外扩张,结合1947年可知乔治·凯南意在提醒美国政府有遏制苏联扩张的必要性,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对外在世界并非有敌意,而是意图对外扩张,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6·惠州调研)哲学家霍布斯说:“战争,并不只限于战斗行为;事实上,只要战斗意愿明白可知,这段时间都可算作战争。

”以下不属于上述第二个“战争”内涵的是(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C.华约组织D.朝鲜战争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单元综合提升课件含2019届新

2020版高考历史新探究大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单元综合提升课件含2019届新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 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 年,清政府颁布《城镇 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 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 世纪 80 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 1997 年底, 全国共有 91 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 部分农村有 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 年颁布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 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优等生经验谈:听课时应注意学习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同学们如果理解了老师的思路和过程,那么后面的结论自然就出现了,学习起来才能够举 一反三,事半功倍。
2019/7/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7
谢谢欣赏!
2019/7/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8
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艾森豪威尔、肯
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
理由。”
——齐世荣《15 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解读] “冷战”客观上有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发展, 促成了人类登上月球;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为一些国家
的发展提供机遇;促进美国内部的团结,促进美国经济制度的
立足唯物史观用辩证眼光反思“冷战” [观点一]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 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 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 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苏联曾经是 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 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 登上月球……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4讲美苏两极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4讲美苏两极

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以实力确立了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

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1955年,美苏冷战逐步开展,促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第三世界、中国等新兴力量的崛起,整个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当今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开始活跃于国际会议。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并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14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1.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1)西欧和日本衰落。

(2)美苏实力增强并形成均势。

2.基础框架: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确立。

3.主要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矛盾加剧。

4.推动因素:美国积极推行“冷战”政策。

二战后,美国为什么采用冷战形式遏制苏联?提示:二战结束后,人心思定,维护和平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苏联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与美国势均力敌。

二、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1.政治对峙(1)美国:1947年提出以“遏制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冷战”兴起。

(2)苏联: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

2.经济对抗(1)美国:1948年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2)苏联:1949年初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打破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3.军事对峙(1)美国:1949年主导成立了“北约”,以遏制苏联、控制西欧。

(2)苏联:1955年主导成立了“华约”,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北大西洋公约》规定:“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一轮冲刺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轮冲刺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考纲点击
焦点访谈
纠错必记
知识网络
课时作业
目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1.(2018 年滨州期末)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 1962 年古巴导弹危 机期间,至少有 25 封信的来往。最终苏联先撤走了导弹,美国解 除了海上封锁,持续了 13 天的导弹危机得以解除。这说明( )
A.美苏在对抗中伴随妥协 B.“冷战”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C.美苏淡化意识形态冲突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考纲点击
焦点访谈
纠错必记
知识网络
课时作业
目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3.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1)特点:两极格局瓦解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 新旧格局交替时期。 (2)表现: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但地位相对削弱。②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 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 (3)意义:①有利于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②有利于推动建立 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针对训练 3.(2018 年全国卷Ⅰ)下图反映了 1945~1975 年间联合国成员 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考纲点击
焦点访谈
纠错必记
知识网络
课时作业
目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解析:1945 年联合国成立时,成员国主要是美洲、欧洲国家; 后来,随着亚洲、非洲等新兴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使联合国成员 国的分布状况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而亚非新兴独立国家大多属 于第三世界,A 项正确;材料说明联合国成员国的数量增加,而非 欧共体的成员增加,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世界贸易与经济区域 化,故 C、D 两项错误。

高中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复习课件

高中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复习课件

问题:根据材料一、 材料二,指出杜鲁 门主义和马歇尔计 划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遏制社会主义、 谋求世界霸权的手段。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干预别国内政, 马歇尔计划采用隐蔽】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
材料一 两个阵营形成了: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 是建立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和摧毁民主;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 营,它的基本目的是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 ——情报局成立大会通过《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1947年9月) 材料二 20世纪40年代,美国乔治· 凯南在致国务院的电报中说:“总 结起来说,我们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 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 交所曾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不必通 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
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般而言,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时代的结 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知识梳理
考点二 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1.美苏政治走向对峙: (1)美国:
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 ”, 以“ 遏制共产主义 ”作为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冷战开始。
(2)苏联: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 特征:
●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是现代中国一贯的外交政策; ●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外交环境 是现代中国外交一贯的目的; ● 外交思想经历了从“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的转 变。
第一讲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知识梳理
考点一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
1.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 西欧 和日本衰落;美苏实力增强并形成均势。 2.基础框架:

2020届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整合

2020届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整合

2.第二阶段 (1)美国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原因是这一时期在美苏争霸 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2)中苏关系严重恶化。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 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如珍 宝岛事件)。
3.第三阶段 (1)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特别是在美国售台武器等问 题上双方矛盾突出。其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 (2)苏联同中国改善关系。其原因是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 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放 弃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
2.20 世纪 60 年代“两只拳头出击”:60 年代国际形势的特 点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从苏共“二十大”起,由于 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而美国继续推行反 华政策。为捍卫国家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反对美苏两 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
3.20 世纪 70 年代“一条线,一大片”:70 年代由于两个超 级大国在争夺世界霸权中呈现出苏攻美守的局面,美国谋求 同中国改善关系,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故毛泽东提 出“三个世界”的构想,改善了同美日的关系,并加强了同 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 我国开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 的作用。
二、中、美、苏“三角关系”的阶段特征及其成因 1.第一阶段 (1)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原因是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 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 (2)中苏关系由友好到恶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推行“一 边倒”的外交方针,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后来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原 因是双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对点训练] 2.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外交主要涉及政治领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6讲现代中国的对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6讲现代中国的对外

第16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对外关系1.外交环境(1)国际环境①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

②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2)国内环境:新中国面临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的任务。

2.确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内容①“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屈辱外交,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和特权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③“一边倒”:坚定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成就:新中国成立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国建交。

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直接目的: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②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重大外交活动(1)1950年初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①会议主题: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②影响: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①会议主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②中国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③外交意义:为加强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出现了两次建交高潮。

这两次建交高潮的主要国家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

提示:1949年—20世纪50年代初建交国家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体,这与“一边倒”政策密切相关; 50年代中后期广大亚非国家成为与中国建交的“主力军”,这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密切相关。

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突破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①美国霸主地位的衰落。

【配套K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5讲

【配套K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5讲

课后训练与检测(十五) 世界多极化趋势和跨世纪的世界格局一、选择题1.(2016·河北省唐山市一模)下列图示中,能够准确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是( )A.①B.② C.③D.④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外,欧盟、日本、中国和不结盟国家成为世界的重要一极,根据以上推理②符合,故选B项。

答案:B2.(2016·河北省石家庄市一模)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通过向日本“特需订货”促进了其经济发展。

越南战争爆发时,日本已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第二位,美国深陷越战不能自拔,又为日本发展提供了契机。

这表明( )A.国际格局发生重大改变B.世界经济中心开始转移C.冷战改变了日本的命运D.日本重获政治大国地位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占领惩治,而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故C项正确。

答案:C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1989年10月);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为波兰共和国(1989年12月);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改名为保加利亚共和国(1990年11月)……“更名潮”说明这些国家(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政治体制的变革C.对外政策的调整 D.共产党失去政权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由时间信息以及中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反映的是东欧剧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的变化,故A项正确。

答案:A4.(2016·安徽省江南十校联考)“冷战”结束后,国际上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各种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此起彼伏(如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

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B.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C.和平与发展,紧张与动荡成为国际形势的一种特点D.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2019-2020【提分必做】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019-2020【提分必做】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15讲世界多极化趋势和跨世纪的世界格局一、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背景①必要性:二战使西欧丧失长期以来的优势地位。

②可能性:西欧国家联系日益密切。

③关键前提:法德和解。

(2)历程①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67年:成立欧洲共同体,不断加强经济合作。

(3)影响①经济上:欧洲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竞争力增强。

②政治上:开始摆脱美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国际格局: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重要前提: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①原因:民主化改革;美国的扶植;重视科教;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②表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影响: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兴起背景:亚非国家纷纷独立;美苏争霸。

(2)兴起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举行。

(3) 宗旨和政策:独立、自主、非集团、不结盟。

(4)任务①政治: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和大国强权政治。

②经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5)主要影响①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独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②冲击两极格局,推动多极化趋势发展。

4.中国的振兴: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全球通史》讲道:“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

”根据材料,分析“多元化”社会的含义。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多元化”社会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含义:多极化的趋势。

原因:美国实力的下降;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西欧的联合;中国的振兴;第三世界的兴起。

二、跨世纪的世界格局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2)实质: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3)概况①波兰成为东欧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②1991年10月,德国统一。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5讲世界多极

「精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5讲世界多极

第15讲世界多极化趋势和跨世纪的世界格局一、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背景①必要性:二战使西欧丧失长期以来的优势地位。

②可能性:西欧国家联系日益密切。

③关键前提:法德和解。

(2)历程①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67年:成立欧洲共同体,不断加强经济合作。

(3)影响①经济上:欧洲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竞争力增强。

②政治上:开始摆脱美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国际格局: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重要前提: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①原因:民主化改革;美国的扶植;重视科教;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②表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影响: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兴起背景:亚非国家纷纷独立;美苏争霸。

(2)兴起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举行。

(3) 宗旨和政策:独立、自主、非集团、不结盟。

(4)任务①政治: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和大国强权政治。

②经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5)主要影响①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独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②冲击两极格局,推动多极化趋势发展。

4.中国的振兴: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全球通史》讲道:“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

”根据材料,分析“多元化”社会的含义。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多元化”社会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含义:多极化的趋势。

原因:美国实力的下降;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西欧的联合;中国的振兴;第三世界的兴起。

二、跨世纪的世界格局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2)实质: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3)概况①波兰成为东欧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②1991年10月,德国统一。

2020届高考历史新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同步第5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教师用书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新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同步第5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教师用书含解析

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主题线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处于“冷战”阴影之中。

随着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较量、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主要表现】(1)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两分天下,“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迅速崛起,第三世界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崛起等,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国力迅速增强,俄罗斯国力得到恢复,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第16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对应学生用书第83页)(对应学生用书第84~85页)一、两极格局的形成1.背景(1)基本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

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实力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西欧和日本衰落。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③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表现3.影响(1)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

①德国的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战争:1945年,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1948年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进行抗美援朝。

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③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5讲世界多极化趋势和跨世纪的世界格局课后训练一、选择题1.(2016·河北省××市一模)下列图示中,能够准确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是( )A.①B.② C.③D.④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外,欧盟、日本、中国和不结盟国家成为世界的重要一极,根据以上推理②符合,故选B项。

答案:B2.(2016·河北省××市一模)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通过向日本“特需订货”促进了其经济发展。

越南战争爆发时,日本已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第二位,美国深陷越战不能自拔,又为日本发展提供了契机。

这表明( )A.国际格局发生重大改变B.世界经济中心开始转移C.冷战改变了日本的命运D.日本重获政治大国地位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占领惩治,而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故C项正确。

答案:C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1989年10月);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为波兰共和国(1989年12月);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改名为保加利亚共和国(1990年11月)……“更名潮”说明这些国家(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政治体制的变革C.对外政策的调整 D.共产党失去政权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由时间信息以及中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反映的是东欧剧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的变化,故A项正确。

答案:A4.(2016·安徽省江南十校联考)“冷战”结束后,国际上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各种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此起彼伏(如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

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B.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C.和平与发展,紧张与动荡成为国际形势的一种特点D.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各类经济组织的峰会体现了和平与发展,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此起彼伏体现了紧张与动荡,故C项正确。

答案:C5.(2016·江苏省苏北四市期中考试)1953年,法国舆论研究所在国内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提出“依你之见,西欧联盟将是美苏间冲突的抑制因素,还是激化因素?”答案的构成为:41%说“抑制”,21%说“激化”。

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西欧走向联合是民心之所向B.西欧联合消除了内部矛盾C.西欧联合将是国际重要力量D.西欧联合加剧了美苏冷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的主旨是西欧联合后会对美苏两极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故C项正确。

答案:C6.(2016·全国名校联盟联考)1961年6月召开的不结盟首脑会议预备会议,就参加不结盟首脑会议制定了严格标准,如“与会国缔结两国间的军事同盟或加入地区性防卫条约时,不得按照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意图签订”。

据此可以得出,不结盟运动( )A.以反对冷战为目的 B.反对与大国交往C.反对参与美苏对峙 D.始终专注于政治斗争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不得按照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意图签订”说明不结盟运动反对参与美苏对峙,故C项正确。

不结盟运动不反对与大国交往,而是反对参与美苏对峙,A、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不能显示。

答案:C7.(2016·河南省××市调研)下图是1965年关于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一幅国际政治漫画《欧洲,即我》。

这幅漫画反映了( )A.法国强调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B.欧共体各国联合与美国抗衡C.法国希望取得领导欧洲的地位D.欧洲的北约诸国依附于法国解析:本题考查漫画解读能力。

根据漫画的名称《欧洲,即我》和漫画中戴高乐带着皇冠,可知法国的目的是想要在欧洲各国联合后取得对欧洲的领导地位,故A项错误,C项正确。

B项在漫画信息中没有涉及;材料中只是画了欧洲地图,而且北约是以美国为核心, D项错误。

答案:C8.(2016·湖北百校联盟联考)新功能主义者预测,超国家组织的存在及其成功,将激励原本抱怀疑态度的社会群体接受欧盟或欧共体。

材料表明( ) A.欧盟被社会群体完全接受B.超国家组织有利于经济区域化C.欧盟已改变国际关系格局D.欧共体成员国已失去国家主权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超国家组织的存在及其成功,将激励原本抱怀疑态度的社会群体接受欧盟或欧共体”说明超国家组织有利于经济区域化,故B 项正确;A、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与欧盟改变国际关系无关,C项错误。

答案:B9.(2016·河北省××市摸底考)1970年尼克松在报告中说:“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订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而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从报告内容可以直接看出( )A.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B.尼克松有与中国改善关系的愿望C.美国在国际外交上有绝对控制权D.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发生转变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A、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二战后,美苏对抗,美国难以主导国际外交控制权, 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70年代美国受制于相对实力的衰落,与苏联争霸采取全球收缩战略,故D项正确。

答案:D10.(2016·江西省××市期末考试)有人认为,苏联的解体造成了单极世界的骄狂自大、无法无天这样一种很不正常的局面。

在他看来,苏联的解体( ) A.导致了国际间力量对比的失衡B.造成了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C.为美国实现世界霸权奠定基础D.阻碍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苏联的解体造成了单极世界的骄狂自大、无法无天这样一种很不正常的局面。

”体现了苏联的解体导致了国际间力量对比的失衡,故A项正确。

答案:A11.(2016·山西省××市调研)1998年,中、美、俄、日、欧等多边间有史以来首次全面达成建立“伙伴关系”的共识,这种战略伴关系将不仅体现在双边关系上,而且更多地反映在多边关系上,使大国间伙伴关系纵横交错,网状交织。

这种新型伙伴关系的建立( )A.是世界政治力量深刻调整的结果B.使各国传统的联盟关系得以延续C.说明了意识形态的冲突不复存在D.使以美国为首的多极化格局形成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1991年底,苏联解体,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随之瓦解,从美苏冷战到“美、俄、日、欧等多边间有史以来首次全面达成建立伙伴关系”反映了“深刻调整”,故A项正确; B、C、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A12.(2016·河南省××市期中考试)“三个世界”是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力量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

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曾出现了以下两种观点:对上述两种观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都认识到两极对峙中产生的新兴政治力量②都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作为划分依据③都以经济军事力量强弱作为划分标准④都是对当时国际关系多极化的思考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图表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中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力量中“三个世界”的两个划分标准中,第三世界中看到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①正确;第二种划分标准中认为第一世界是美国和苏联,淡化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②错误;在第一种划分标准中,是按意识形态划分的,③错误;两种划分中都重视日本、欧洲及亚非拉新兴政治力量,因此都体现了对当时国际关系多极化的思考,④正确,故C项正确。

答案:C二、非选择题13.(2016·山东泰安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

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

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西方七国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世界银行《世界统计表》(1)说明材料一中“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内涵。

(2)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材料二中运用数字统计表格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优势?解析:(1)所谓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指的就是欧洲实力衰弱,受制于外部势力,所以,可以通过对史实的回忆,找到这个时期对欧洲产生巨大影响的国家,以及欧洲自身衰落的表现即可。

(2)第一小问,通过对表格的纵向对比,我们发现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呈下降态势,但经济仍然发展,经济水平整体提高。

从时间段来看,五六十年代西方经济高速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七十年代以后经济进入“滞胀”时期。

通过横向对比我们发现,世界经济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日本和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其他国家,美国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放缓,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第二小问,要注意理解数字的优势,即更科学、严谨,更有说服力。

答案:(1)内涵:欧洲丧失世界经济政治中心的优势;欧洲受制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西欧附属于美国;东欧受制于苏联。

(2)特点: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呈下降态势,但经济仍然发展,经济水平整体提高。

从时间段来看,五六十年代西方经济高速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七十年代以后经济进入“滞胀”时期。

世界经济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日本和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其他国家,美国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放缓,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优势:运用数字统计表格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严谨,更具说服力。

14.(2016·安徽省示范高中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是大势所趋,但其发展不会一帆风顺。

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曲折的、长期的过程。

——夏克传《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的观点。

解析:首先要依据材料提炼观点,材料中“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曲折的、长期的过程”的信息说明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从苏联解体后,美国力图争霸世界、“一超多强”格局特点以及阻碍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重要因素的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1)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重组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各国在此过程中都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国际形势为此会更加错综复杂,并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2)“冷战”结束后,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凭借强大实力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成为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3)国际旧秩序是阻碍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