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嵘《诗品》“发愤著书”说探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以意逆志2、发愤著书说3、妙悟说4、六义说5、无我之境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
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答题要点答案要点: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
“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
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
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
钟嵘的诗品
四 滋味论
——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
❖ 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 文烦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 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於流俗。岂不以指事遗形, 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邪。故诗有六义焉,一曰兴, 二曰赋,三曰比。文巳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 志,比也。直书其事,写言寓物,赋也。弘斯三义, 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 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 意深,意深则辞踬。若但用赋体,则患在意浮,意 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诗品序上》)
❖ 齐有王元长者,尝谓余云:“宫商与二仪俱生,自 古词人不知之。惟颜宪子乃云“律吕音调”,而其 实大谬。惟见范晔谢庄,颇识之耳。常欲进《知音 论》,未就”。王元长创其首,谢脁、沈约扬其波。 三贤或贵公子孙,幼有文辨,於是士流景慕,务为 精密,襞积细微,专相凌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 真美。余谓文制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 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 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 (《诗品序下》)
❖
2、对唐代诗歌理论的影响。
4、风骨与丹采
❖ 《诗品序》说:“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 《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
采,使味钟之者嵘无的极美,闻学之理者想动心是,:感是诗情之内至容也。上”,要 ❖ 钟从嵘中求在可“对以雅一看百出”多他、位的“五批言评怨诗标”人准结的:评“合价骨;中气风,奇格对高体曹,植词制的采上评华,价茂要最,高情,
思想脱胎而来,却又摆脱了功利主义的 魏晋桎南梏北,朝在陆文机艺《思文想赋史》上“诗,这缘是情一而个绮靡质”的飞 刘勰跃《。文心雕龙》“情乃文之经”论
钟嵘《诗品》玄言诗四家考论
钟嵘《诗品》玄言诗四家考论点钟嵘(约468年—约518年),字仲伟,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
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市)人,魏晋名门“颍川钟氏”之后。
齐代官至司徒行参军。
入梁,历任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西中郎将晋安王记室。
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诗歌评论专著《诗品》。
以五言诗为主,全书将两汉至梁作家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故名为《诗品》。
《隋书·经籍志》著录此书,书名为《诗评》,这是因为除品第之外,还就作品评论其优劣。
后以《诗品》定名。
在《诗品》中,钟嵘提倡风力,反对玄言;主张音韵自然和谐,反对人为的声病说;主张“直寻”,反对用典,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诗歌品评的标准。
《诗品》是古代诗歌美学著作。
钟嵘著。
它是在刘勰《文心雕龙》以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
这两部著作相继出现在齐梁时代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都是在反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斗争中的产物。
另有假托晚唐司空图所作的《二十四诗品》。
《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
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一百二十二人,计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
在《诗品序》里,他谈到自己对诗的一般看法:“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
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从这一段话来看,他对诗的看法一是强调赋和比兴的相济为用,一是强调内在的风力与外在的丹采应同等重视。
这和刘勰的看法大体接近,仅仅在对比兴的解释和重视程度上略有不同。
钟嵘论诗还坚决反对用典。
他在序里说:“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
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并举出许多诗歌的名句说明“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第七章钟嵘的《诗品》
《诗品》的主要思想
1、“吟咏情性”论 2、“直寻”说 3、“滋味”说 4、风骨与丹采
一 感情论
——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
文学本质: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
咏。 (《诗品序上》) 思考:1、两汉魏晋时期的物感说。 2、吟咏情性说。
若夫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
总之,前四病都是指五言两句内相当的
两字同声的病。沈约在《宋书〃谢灵运 传论》中所说的“两句之中,轻重悉 异”,正是指不犯此四病而言。至于他 所说“一简之内,音韵尽殊”,就是指 后四病不犯。因为不犯五、六两病,便 是韵的尽殊,不犯七、八两病,便是音 的尽殊。——刘大白《旧诗新话》第四 十一目
永明声律论的论争
钟嵘对永明声律论的批判 刘勰对永明声律论的继承和发展
“古曰诗颂,皆被之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 会。……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于声律也?……王元 长创其首,谢朓、沈约扬其波……于是士流景慕,务 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凌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 不可蹇碍 ,但令清浊通 真美。余谓文制,本须讽读, 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 蜂腰鹤膝,闾里已具。” 钟 嵘 强 调 诗歌 需要适当的注意音律,使读者读 来朗朗上口,“口吻调利”,却 须以不伤害“真美”为原则,从 而反对过分拘忌于声律。
2、对唐代诗歌理论的影响。
4、风骨与丹采
《诗品序》说:“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 《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 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钟嵘的美学理想是:感情内容上,要 钟嵘在对一百多位五言诗人的评价中,对曹植的评价最高, 求“雅”、“怨”结合;风格体制上,要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批评标准:“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 求“文”与“质”、“风力”与“丹 兼雅怨,体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 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评 彩”、“骨气”与“词采”的结合。 刘桢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 在批评实践中,钟嵘也正是以这种美学 气过其文,雕润恨少。”是说刘桢“风力”有余,“丹采” 不足。评张华诗云:“其体华艳,兴托不奇。巧用文字, 原则来品评古今诗人的。 务为妍冶。虽名高曩代,而疏亮之士,犹恨其儿女情多, 风云气少。”是说张华“丹采”有余,而“风力”不足。
最全中国古代文论试题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家”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1.(庄子的) “虚静”说(庄子的)“虚静”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钟嵘《诗品》的诗歌理论
▪ 第四,“滋味”要求诗歌做到“风 力”与“丹彩”结合。
钟嵘指出,诗歌“干之以风力,润 之以丹彩”,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 之者动心”。
▪ 五,对错误诗风的批判。
第一, 反对玄言诗。 第二, 反对事类诗。
第三, 反对讲究声律、病犯的“永明 体”。
六,评风格、溯流别、定品第。
▪ 第一,评风格。
《诗品》对122位诗人都作了评语;
▪ 如《诗品序》云:“观王公搢绅之士,每博论 之余,何尝不以诗为口实,随其嗜欲,商榷不 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议竞起,准的无 依。”
▪ 《诗品》在成书时有两个书名,一为 《诗品》,另一为《诗评》。唐以后为 《诗品》。
▪ 《诗品》包括序和正文两大部分。
正文评价了自汉至齐梁时代五言诗 人122位,另有无名氏的《古诗》(即 《古诗十九首》)。
▪ 为艺术品定品第,是当时的社会风气, 如书法有庾肩吾的《书品》,谢赫的 《画品》(即《古画品录》),还有沈 约作的《棋品》。钟嵘作《诗品》又受 “九品中正制”的影响,《诗品》中说: “昔九品论人,七略裁士,校以宾实, 诚多未值。至若诗之为技,较尔可知, 以类推之,殆均博奕。”钟嵘是借用
“九品论人”的品评方法,来进行诗歌
钟嵘把这些诗人和诗歌作品分为上 中下三品,每品一卷,共三卷。原书在 三卷的前面各有序文,后人把三段序文 合在一起,就是现在我们常用的《诗品 序》。
在序文中,钟嵘说明了全书的选材范围 和原则,主要是:
▪ 1、“嵘今所录,止乎五言”。
▪ 2、“其人既往,其文克定。今所寓言, 不录存者。”
▪ 一、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情感
钟嵘在《诗品序》云:“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 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 唱上。
钟嵘诗品序读后感
钟嵘诗品序读后感钟嵘开篇就像个老学究似的,开始讲诗歌的起源。
他说诗歌这东西啊,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那是从人的内心感情里长出来的。
人心里头有了喜怒哀乐,就像瓶子装满了水,得找个出口,诗歌就成了这个出口。
我就想啊,这古人也和咱们现代人一样嘛,心里不痛快了或者高兴得不行了,就得找个法子抒发一下,只不过他们选择了写诗。
比如说我自己,要是今天被老板骂了,可能就想写几句“老板老板你莫狂,今天骂我不应当”之类的打油诗来撒撒气,这就是内心感情的一种喷发呀。
然后呢,他又开始品评诗人了。
这就像是在给诗人们开一场超级大的武林大会,他是裁判,按照诗人们的功力高低给排个名次。
他评诗还特别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不是看你名气大不大,而是看你的诗到底有没有真情实感,有没有那种独特的韵味。
我觉得这就特别公平公正,不像现在有些东西,光靠炒作就能红得发紫。
在他眼里,那些堆砌辞藻,却没有一点真心的诗,就像一个空有漂亮外表,却没有灵魂的花瓶,中看不中用。
我还特别喜欢他强调的诗歌的“滋味”。
他说诗得有滋味,就像菜得有味道一样。
一首好诗,读起来得让人回味无穷,就像吃了一块特别美味的巧克力,那股子香甜能在嘴里留存好久。
我读李白的诗就有这种感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每次读完,心里就像被羽毛轻轻挠了一下,那种孤独又潇洒的滋味在心头打转。
而那些没有滋味的诗呢,读起来就像喝白开水,寡淡得很。
不过呢,我也觉得钟嵘有点小固执。
他在推崇五言诗的时候,把其他的诗体说得好像一无是处似的。
这就好比一个人觉得川菜是天下第一,其他菜系都不行一样。
其实不同的诗体都有自己的魅力,就像不同的菜系都有各自的拿手菜。
中国文学批评史
1、朱自清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2、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内容包括“文以气为主”的文气说、“文本同而求异”的文体论、“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文章论、反对“文人相亲”的作家论。
3、钟嵘《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评论专著,被誉为“百代诗话之祖”。
4、刘勰的《文心雕龙》包括“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执政驭奇”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原则。
——《文心雕龙》和《诗品》是魏晋南北朝最为重要的两部文学批评著作。
5、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深入论述创作的文章,他对灵感的分析——是第一次发现中国文人有对灵感的分析,他对诗歌文体风格概括——“诗缘情而绮靡”——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
6、严羽《沧浪诗话》在宋代文论批评史中是一部最有系统的诗学理论之作。
7、元浩问的《论诗三十首》是继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后,“以诗论诗”的典范之作。
8、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组诗开创了我国诗论绝句具有“诗化色彩”的文学批评体式。
9、白居易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生实义”。
他强调“诗教”的社会政治功能,倡导继承《诗经》的风雅比兴传统,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十分重视讽喻诗的创作,突出诗文创作的宗旨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享有“广大教化生”的美誉。
10、唐代的选本:殷璠《河岳英灵集》、元结《箧中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11、唐王昌龄《诗格》有“三格”:生思(内心而成)、感思(古贤者而成)、取思(自然外物而成)和“三境”:意境、情境、物境。
12、皎然《诗式》提出了缘境、取境。
13、司空图的“四外说”: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14、黄庭坚提出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15、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创立“江西诗派”之名(悟入、活法)——“一祖三宗”(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16、李清照的《词论》的主旨和核心观点是“词别一家”。
钟嵘的诗歌理论和诗评
动 天地
,
、
泣 鬼神
”
才 能够
。
贫 贱 易安 诗要 有
“
,
幽居靡 闷”
,
这 既 是 诗歌 自身 应 当 具 有的特质
,
,
也是其 社会 作用所 要求
,
滋味”
在 钟 嵘 以 前 就 已 经 有人提 倡 了
:
陆机 在
《 文赋 》 中 批评 了 当 时 创
作 中所 存 在 的 一 种 弊 病 祀
。
“
或 清 虚 以婉 约
:
诗 言志 庄 子说
歌永 言
“
声依 永
”
。
律
荀子也说
“
“
诗
,
言是 其志也
。
( 《儒 效 》 )
, ,
。
:
诗 以 道志
,
这些
都 是把 诗看 成是 人的 思 想 的表达 在 肯定 地
,
到 了 汉代
“
,
人 们对 诗歌 的认 识有 了 提 高
”
《 诗大 序 》
,
诗 言志
,
”
的 同时
。
,
又强 调 了
情 动于 中
、
并 明确指 出
厚人 伦
,
:
“
故正 得 失
,
动 大
。
感 鬼神
,
莫近于诗
, ,
先 王 以是 经 夫 妇
;
成 孝敬
。
,
美教 化
移 风俗
。
”
这就
是说
诗不 仅言 志
,
还 要抒情
诗 起着 感 化
。
钟嵘《诗品》文学思想略论
观点,分布在《诗品》的序里,分布在全部有姓名的 122 反对当时占创作主流的重娱乐、尚轻艳的文风。
位诗人的评论里 (《诗品》中谢混出现两次,有名姓的诗
二、接受新变
人实 122 位。) 其中钟嵘源流说,重抒情、风力,“直寻”
钟嵘在文学思想上虽然有重“雅”的一面,但这并不
即直抒所见,“自然英旨”即自然精美等观点 ⑥,“风力 妨碍他对文学新变敏锐的察觉。其时的文学风气,正如他
华彩”的观点,物感说,溯源析流、三品论诗非《诗品》 在序里所言一样:“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甫 精华之所在的现实,⑦ 前人已充分论述,兹不再赘述,本 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于是庸音杂体,各各为荣。致 文只拟对前人提出但尚未充分论述的几种思想予以梳理。 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⑯ 造成
优势,肯定了诗至五言的发展必然性,这同同时代的萧 艺术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统、萧纲、萧绎、陆厥的观点是一致的,反映了这个时
四、不因人废言
代的创作追求。
因人废言的现象,在文学传统中是一个屡见不鲜的
钟嵘的这一思想,还表现在他对民歌的态度上。他 话题。仅《文心雕龙》就列出了诸多的文人,因行为之
通过以上几例,我们可以看出钟嵘的文学思想之一:
《周易大义》21 卷,《周易系辞义疏》1 卷,《周易讲疏》 文学作品应该符合“雅”的要求。无论“清雅”、“渊雅”、 35 卷,《尚书大义》20 卷,《毛诗大义》11 卷等 ⑤。由于 “雅宗”还是曹植的“雅怨”,若概括它们的总特征,大概
钟嵘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所以儒家的诗教观在《诗 就是既要有真情实感,又要含蓄蕴藉,不外露,要很好地
与 子 别 无 几, 所 经 未 一 旬。 我 思 一 何 笃, 其 愁 如 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
论《诗品序》的诗美理想
论《诗品序》的诗美理想作者:吴玉洁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1年第09期内容摘要:钟嵘《诗品》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话著作,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而《诗品序》作为其审美纲领,在理解《诗品》正文方面具有很大的帮助。
下面将就“吟咏性情”说、“自然真美”说、“滋味说”等方面对其进行论说。
关键词:感物怨情自然滋味鲁迅先生认为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个时期的文人们重新燃起对诗歌的热情,继《诗经》与汉乐府诗后,五言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更是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的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
伴随着文学创作的兴起,著书立说之风亦高涨于这个时代,钟嵘所著《诗品》对诗歌进行了系统的品评,可说开时代之先河,颇具特色。
《诗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清代学者章学诚曾说:“诗话之源,本于钟嵘《诗品》。
”此后,诗话成为我国古代文艺美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诗品》之体例、品阶说、诗源说等都为后世所借鉴与评说,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而《诗品序》则集中体现了钟嵘的文学理想与审美倾向。
《诗品序》本为三部分,《梁书》本传中所记的是他上品前的序,不记他中品前和下品前的序。
开头到“嵘之今录,应周旋与闾里,均之于谈笑耳”为上品序,以后“一品之中”为中品序,“昔曹刘殆文章之圣”为下品序。
但是应注意的是,这些序虽分别列于上品、中品、下品之前,却不是专为上中下而做的序,因而何文焕在《历代诗话》中将三品序合而为一,后古直从之,称之为《诗品序》。
后陈延杰之《诗品注》又称为“总论”。
如今一般采用古直《诗品序》的称法。
下面将就三个方面对《诗品序》进行评说。
“吟咏性情”论,认为诗歌由“摇荡性情”而生。
首先,序的开篇便提出了诗歌的情性问题,认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气使景物发生变化,人的性情为景物所感,因而产生波动,表现在舞蹈唱歌上面。
这自然之气充盈于天地宇宙之间,是万物之元气,诗歌创作须契合这自然之气,由气而生,方拥有灵动与生气。
浅析钟嵘《诗品序》中的诗歌发生论
作者: 高彪
作者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出版物刊名: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89-91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物感”说 “人际感荡”说 性情 怨
摘要:对于诗歌创作的缘起这样一个问题,钟嵘的《诗品序》在继承前人“物感”说的同时,在理论上鲜明地提出了“人际感荡”说;认为诗歌的创作一方面根源于外物的感化,另一方面根源于社会人事的影响。
对此二者,钟嵘更倾向于后者,强调社会人事对于诗歌的影响,强调在社会中遭遇困厄穷愁的个体“吟咏情性”,抒发个体在社会中体认的独特情感,尤其是怨情的抒发。
钟嵘 《诗品序》原文与译文
钟嵘《诗品序》原文与译文原文: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
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
昔《南风》之词,《卿云》之颂,厥义夐矣。
夏歌曰:“陶乎予心。
”楚谣曰:“名予曰正则。
”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
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
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
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
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
诗人之风,顿已缺丧。
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译文: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
它照耀着天、地、人,使万物显现着光辉美丽,上天之神依待它接受祭祀,幽冥之灵依待它昭明祷告。
(能够)感动天地鬼神的,没有什么是比诗歌更接近了。
从前《南风歌》的歌词,《卿云歌》的颂词,它们的意义是深远的。
夏代的《五子之歌》说“忧郁啊我的心”,楚国的歌谣《离骚》说“给我取名叫正则”,虽然诗的体制还不全备,然而是五言诗的起头啊。
到了汉朝的李陵,开始创作五言诗的(这种)体式了。
古诗的时代渺茫遥远,诗人和时代的难以详考,推究它的文体,本是西汉时的制作,不是周代衰弱时的首创啊。
自王褒、扬雄、枚乘、司马相如一班人,(都只以)辞赋竞相取胜,而诗歌之作还没有听说过。
从李陵到班婕妤,约百年之间,只有一位女作家(班婕妤),也只有(李陵)一位诗人罢了。
诗人(创作诗歌)的风气,顿时缺少丧失了。
东汉二百年中,只有班固《咏史》诗,(但)质朴而无文采。
原文: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
次有攀龙托凤,自致於属车者,盖将百计。
彬彬之盛,大备於时矣。
尔後陵迟衰微,迄於有晋。
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
於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钟嵘 诗品原文+翻译
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
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
照烛三才,晖丽万有,它照耀着天、地、人,使万物显现着光辉美丽,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上天之神依待它接受祭祀,幽冥之灵依待它昭明祷告。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
(能够)感动天地鬼神的,没有什么是比诗歌更接近了。
昔《南风》之词,《卿云》之颂,厥义夐矣。
从前《南风歌》的歌词,《卿云歌》的颂词,它们的意义是深远的。
夏歌曰:“陶乎予心。
”谣曰:“名予曰正则。
”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
夏代的《五子之歌》说"忧郁啊我的心",楚国的歌谣《离骚》说"给我取名叫正则",虽然诗的体制还不全备,然而是五言诗的起头啊。
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
到了汉朝的李陵,开始创作五言诗的(这种)体式了。
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
古诗的时代渺茫遥远,诗人和时代的难以详考,推究它的文体,本是西汉时的制作,不是周代衰弱时的首创啊。
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
自王褒、扬雄、枚乘、司马相如一班人,(都只以)辞赋竞相取胜,而诗歌之作还没有听说过。
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
从李陵到班婕妤,约百年之间,只有一位女作家(班婕妤),也只有(李陵)一位诗人罢了。
诗人之风,顿已缺丧。
诗人(创作诗歌)的风气,顿时缺少丧失了。
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东汉二百年中,只有班固《咏史》诗,(但)质朴而无文采。
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下来到了建安年代,曹操与曹丕父子,非常爱好文辞;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
曹植、曹彪兄弟,兴起成为文坛栋梁;刘桢、王粲,成为他们的羽翼。
次有攀龙托凤,自致於属车者,盖将百计。
次第有攀龙附凤,自己来做附属的,大约将要以百来计算。
彬彬之盛,大备於时矣。
文质兼备的兴盛,在当时是非常完备了。
第七章 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
第二节 钟嵘对历代五言诗人的评价 1、“定品第” 定品第”
这一方法本于班固《汉书·古今人表》 这一方法本于班固《汉书·古今人表》的 “九品论人”。先是人物品评之风大盛, 九品论人” 流波所及,在文化和艺术诸多领域,相继 出现谢赫的《画品》,沈约《棋品》 出现谢赫的《画品》,沈约《棋品》,庾 肩吾《书品》 肩吾《书品》等品第之作。但以品论诗, 肇自钟嵘。大体而言,钟嵘是以艺术标准 来进行品第的,而无关乎作者的地位、门 第以及与批评者的关系,对入品的诗人, 各加直率的评价,并无忌讳。大抵可称有 胆有识,持论公允。
22溯流别溯流别一般认为是受了刘向父子的影响把一般认为是受了刘向父子的影响把七七略略所代表的所代表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的方法引进文学批评方面从文学的继承关方法引进文学批评方面从文学的继承关系考察诗歌流派嬗变之轨迹用沿流溯源系考察诗歌流派嬗变之轨迹用沿流溯源的方法探索诗人风格的成因
第七章 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 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
2、“直寻”说 直寻”
《诗品序》说:“‘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 诗品序》说:“‘思君如流水’ ‘高台多悲风’亦为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 高台多悲风’亦为所见;‘清晨登陇首’ 故实;‘明月照积雪’ 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 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许文雨《诗品讲疏》中说:“ 许文雨《诗品讲疏》中说:“直寻之义,在即景 会心,自然寻妙,即禅家所谓‘现量’是也。” 会心,自然寻妙,即禅家所谓‘现量’是也。” 好的作品总是作家在触景生情,情与物冥的过程 中产生,形成美妙的意象,并非由苦苦思索,呕 心沥血得来。即“即目会心” 心沥血得来。即“即目会心”之意。指作者以审 美直觉触物兴情,创造意象。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云:“ 诗品》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云:“《诗品》 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 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 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 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 体大而虑周,《诗品》 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 《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 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 溯流别也。” 溯流别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嵘《诗品》“发愤著书”说探论
作者:祝文蕊
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1期
内容摘要: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在情感维度上主要讲求“愤”,“愤”的表达或疏导方式为“著书”,其创作动力主要为“发愤”。
钟嵘在《诗品》中品评作家及诗歌时,继承了“发愤著书”说,在情感维度上十分推重怨情,在表达方式则为“陈诗”,在创作动力上重视“发愤”与“著书”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此外,钟嵘在《诗品》中还拓展了“愤”所蕴含的内容,从理论角度阐述了“愤”情对人类的共情性作用,并论及自然外物对作者创作的情境性、当下化的激发作用,扩大了创作动力的来源范围及感发机制。
关键词:《诗品》“发愤著书” 情感维度表达方式创作动力
钟嵘《诗品》的相关研究向来是古典文学批评的热点,目前对于钟嵘《诗品》的研究多集中于三个方面:其一是对《诗品》中具体的观点详加论述;其二是对《诗品》入品作者地位的论争;其三是对《诗品》的作者渊源、诗歌发生论、诗歌审美标准等进行研究。
而对钟嵘《诗品》“定品第”“溯源流”的思想来源及理论依据的探究,尤其是《诗品》与“发愤著书”说二者的关系方面的探究,目前研究尚不充足,据此以下笔者将就钟嵘《诗品》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发展及突破方面加以阐述。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自问世之后,后世诸多学说受此影响,除了有我们较为熟知的刘勰的“蚌病成珠”[1]说、唐代韩愈所提出的“不平则鸣”[2]说、宋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3]说,钟嵘的《诗品》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发愤著书”说的影响。
一.钟嵘《诗品》对“发愤著书”说的继承
1.《诗品》对“发愤著书”说情感维度的继承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在情感维度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愤”情。
所谓“愤”,据《说文解字》对“愤”的解释,“懑也,从心贲声。
”[4]可理解为内心的愤懑之情,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所列举的一系列与之有相似遭遇且内心有所郁结愤懑的例子,都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之情。
钟嵘《诗品》将入品诗人分三品以辨优劣,上品诗人是钟嵘相对较为推崇的,而在上品12家中就有8家具有“愤”情,如他评李陵为“文多凄怆,怨者之流”;评班婕妤诗“怨深文琦”;评左思“文典以怨”等等,在中、下品中,钟嵘也常用“愤”情来衡量诗人及其作品,如他评秦嘉、徐淑“文亦凄怨”;评刘琨“善为凄戾之词”;评郭泰机“孤怨宜恨”;评毛伯成“亦多惆怅”等。
其次,钟嵘在《诗品》序中也有推崇怨愤之情的相关表述,如他说“陈思赠弟……惠连《捣衣》之
作: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
”[6]459从钟嵘所列举的被他视为“警策”“珠泽”“邓林”的诗歌篇目来看,其大多也是抒发内心怨愤之情的作品。
从上述钟嵘对于入品诗人的评价可以看出,钟嵘在《诗品》中所推崇的情感维度与“发愤著书”说相同,大多是从诗歌所抒发的怨愤之情出发来概括其创作特色。
2.《诗品》对“发愤著书”说表达方式的继承
“发愤著书”说中,司马迁疏导“愤”情的表达方式为“著书”。
司马迁自身是在替李陵的反叛辩护中,致使皇帝愤怒,被处以宫刑的。
遭受了宫刑的司马迁,身体已经残缺不全了,他不仅要承受世人对他不能行使男人权利的嘲笑,还要背上不孝的骂名,同时也杜绝了他进入仕途,为江山社稷做贡献的愿望,只能以前贤的事例安慰自己,遂得出“《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5]的论断,认为能够疏导内心“愤”情的主要方式就是“著书”了。
钟嵘在《诗品》序中也有与司马迁相似的表述,他说“嘉会寄诗以亲……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6]56钟嵘认为无论是表达离家去国、闺阁思妇的哀怨之情,还是抒发离群索居、辞官遭谗的愤怒之情,这种种忧嗟愤懑的感情都需要通过“陈诗”与“长歌”来表达。
钟嵘的“陈诗”与司马迁的“著书”虽然在形式上有书与诗的区别,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通過文艺创作来疏导内心的情感。
3.《诗品》对“发愤著书”说创作动力的继承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认为艺术创作的动力来源于内心的“愤”,因为“愤”才产生了创作的需求,才会“著书”,这一点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以及《报任安书》中都有相关论述,且十分详细,在此笔者不多做赘述。
钟嵘《诗品》中也继承了这一点,除了推崇怨情之外,他也注重由于身世遭际而产生的怨愤之情对于作者创作的激发作用,如他评价李陵“陵,名家子,有殊才,生命不谐,声颓身丧。
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6]106他就认为李陵能创作诗歌,并且诗歌“凄怆”的原因是由于李陵所遭遇的“生命不谐”而致于“声颓身丧”,同样内心郁郁不得志,情感郁结于心的还有左思、曹植、刘琨等人,钟嵘都对此做了评价。
钟嵘除了评价那些因为自身怀才不遇所遭致的磨难之外,还注意到由于生离死别所造成的“愤”情,如他评价秦嘉、徐淑为“士会夫妻事既可伤,文亦凄怨。
”[6]249他认为他们夫妻二人的诗歌创作是源于夫妻之间的生离死别所产生的哀怨愤懑之情。
钟嵘在评价那些有怨情的诗人时,大多是从他们的身世上进行分析,这些诗人往往也都遭受了重重磨难,他们的创作动力来源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如出一辙,都是将内心郁结的愤懑之情通过创作诗歌来借以阐释、抒发。
二.《诗品》对“发愤著书”说的发展及突破
1.由个体情感上升到人类的普遍情感:“愤”情内涵的拓展
司马迁在论述“发愤著书”说时,首先是以自己个人经历为基础的;其次,他所列举的事例都是是站在个体的角度上为了安抚他自身遭遇服务的,并未对“愤”情进行拓展或概述;再者,司马迁在写作《史记》之前,他的父亲已经完成了相当一部分的搜集、整理工作,他在接替他父亲继续进行编纂写作时就必然会受到史官文化的影响,在抒发“愤”情时,也会带有史官阶层的观点及特征。
钟嵘的“愤”情则与司马迁有了不同,他在《诗品》中列举了不同的“愤”情,既有生离死别、离家去国、离群索居、感时伤世的悲苦,也有命途多舛、身世卑微、怀才不遇、天才遭妒的愤懑,凡此种种“愤”情,钟嵘都客观的进行了品评分析,不只局限于个体内心或某一特定阶层所产生的某一类情感,他是站在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从理论的角度去陈述人们所共有的能“感荡心灵”的感情,对人类的“愤”情具有一种概括性质。
如他评价阮籍“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颇多感慨之词。
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6]151也并非仅仅只是阮籍个人情感,而是带有时代性,阮籍所处时代,政治动乱频繁,士人心态具有极大程度上的相通性,像竹林七贤这样的一批士人,都志在改变当时社会状况,但又迫于自身能力达不到,只能放浪形骸,“怯言其志”。
钟嵘在“发愤著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愤”的内涵,将之从单一阶层的个体情感上升到特定时代的不同阶层人们的集体情感,从理论上充实了“发愤著书”说中的“愤”情。
2.由人世遭际到自然外物:创作动力来源范围的扩大及感发机制的转变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在创作动力的探讨上仅仅只局限于作者的人世遭际,将之统一归结于“愤”,然钟嵘却注意到了自然外物对作者创作的激发作用。
钟嵘所处的时代,魏晋玄学的影响尚未完全消失,他一方面深受儒、道两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他除了认为“愤”情是创作的动力外,还看到了自然万物在创作中的作用。
《詩品》序的一开篇就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
”这就与司马迁所认为的只有自身遭际才能激发作者创作的欲望不太相同了,此后钟嵘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6]56实际上就是认为四季景物的变化能够感荡心灵,进而影响了作者的创作,把自然外物作为作者进行创作的动力之一,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作者人世遭际这一狭窄的天地之中了。
此外,相比于司马迁将“愤”情作为一种持续写作的动力来说,钟嵘在《诗品》中则更为强调的是自然外物对作者的一种情境性、当下性的感发激荡。
钟嵘在《诗品》中强调自然外物对作者的激发感荡作用,强调由于意象及环境的改变,使得作者处于某种自然情景中而引起内心
“愤”情的抒发,虽在创作中有较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但却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当下性写作。
他所提出的“自然英旨”、“直寻”等观点,就是在本质上强调自然外物对于诗歌的创作所产生的情境性的激发作用。
综上,钟嵘的《诗品》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及突破,在情感维度、表达方式及创作动力方面继承了“发愤著书”说,但在阐释不同内涵的“愤”情方面,钟嵘给出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体现出作者通过创作所形成的一种普遍性的共情,为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及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提供了理论借鉴意义,并在创作动力方面兼顾了司马迁所说的“愤”情,重视自然外物对于人情感的感荡激发作用,阐述了由于自然外物而对作者造成的情境性、当下性的感发性创作动力,为后世像《诗式》这样的诗歌批评提供了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梁]刘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99.
[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125.
[3]杜维沫,陈新选注.欧阳修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59.
[4][汉]许慎,[清]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912.
[5]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87.
[6][梁]钟嵘,曹旭集注.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作者介绍:祝文蕊,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